- 相关推荐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接下来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仅供大家参考借鉴。
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第5课
设计意图: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全面观察到种子在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个方面上有所不同,也知道在种植凤仙花的时候要浸泡种子,但通过询问,一大半的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浸泡,只有小部分学生提到,浸泡的目的是为了让种子的壳变得软,让种子能顺利发芽,几乎没有人能说到,种子的发芽是需要水分的。
根据这些学生的学情,我大致有了以下的设计想法。本节课的观察点会简化各种种子外在异同点的观察,而把重点放在内部结构和种子萌发需要水分的观察上。但基于这课内容只是一个课时,有些观察活动却,不能只仅仅考虑这一课时。特别是“浸泡”“发芽”这两个实验活动,都是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才能完成的。因为种子的变化需要一段时间,所以我在设计时尽量考虑把这节的影响时间放得更长远一些。
浸泡实验,教材的实验呈现意图非常明显!是想让学生感受到:种子萌发是需要水分的,而且不同的种子需要的水分是不一样的。为了让学生能感受深刻,我是采用课前下发种子,让学生用水浸泡,通过浸泡后发现,水分会减少这一事实。让学生初步感知,种子的萌发是需要吸收水分的。在课堂上,交流这一事实发现后,教师出示自己的对比实验。我重点抛出了三个问题:为什么都用一样多200毫升的水?为什么都要选10粒种子?比较各个杯子里剩余水分的多少?意在引导学生对比较实验条件控制的思考。
种子的内部结构,这是本课的重点环节。我先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剥一粒蚕豆并观察的活动,在这个活动的基础上介绍蚕豆种子的基本构造。让学生在剥、观察、画图、标名称的过程中,自然地强化对种子结构的认识。然后,再抛出“绿豆、白云豆”再次剥一剥,并与前面的蚕豆进行比较,形成“很多的种子,基本构造是相似的!”这样的认识,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正确区分胚根和胚芽。因为蚕豆种子的胚芽不是非常明显,而白玉豆和绿豆的胚芽已经有了两片很明显的叶的形状,对于学生来说,更加便于分辨。虽然这只是双子叶种子,虽然种子的结构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名称。但通过这些典型种子的观察,这些重点构造的认识,对于我们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显然是更有效的!
发芽的蚕豆,这是本课的最后环节。在学生讨论:“种子各个部分都有什么作用?”的基础上,通过视频,使学生对种子各部分的作用有一些初步的认识。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可以自己开展实验来完成探究。实验操作很简单,但对实验持续观察记录却是难点。教师在这里加强指导很重要,但对兴趣的激发,在材料等方面对学生提供帮助等更加重要,毕竟这是课后的观察活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新的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认识植物种子的构造,知道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认识到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运用感官和工具观察比较蚕豆、黄豆、油菜籽、白云豆、玉豆等种子内外部结构特点并做好记录的过程。
2.指导学生开展蚕豆发芽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坚持观察记录的良好科学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种子(双子叶)的基本构造。
【教学难点】预测种子各部分的作用,并指导落实课后实验。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
(1)每小组一包种子,内含蚕豆、油菜籽、黄豆若干,放在塑料杯子中,毛巾一块。(课前放在课桌上。)
(2)放大镜2个,浸泡2天的蚕豆种子4粒,记录纸一张,放在解剖盘中。(放在讲台桌旁,课中调换。)
(3)一小袋浸泡过的其他种子,内含白板豆、玉豆、黄豆等。(放在讲台桌旁,课中下发。)
(4)塑料培养皿(含记录纸2、棉花),浸泡2天的蚕豆各2粒。(课结束前下发。)
教师材料:蚕豆幼苗一盆,干、浸泡2天、浸泡更长时间的蚕豆种子各一大盆,浸泡实验装置,学生材料一套(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导入新课
1.前一节课中,我们探究了《种子的传播》,知道了植物妈妈有办法,都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将种子宝宝传播出去。(板书种子)
2.你能预测一下,传播出去的种子宝宝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会有哪些奇遇发生呢?(预设:会发芽。会被吃掉,会烂掉)
二、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种子
1.奇遇的状况 可真多。瞧,今天老师收集了一些植物的种子。认识它们么?请同学们观察下它们有哪些异同点?
2.交流:那这些种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颜色,大小,形状,轻重等)(都有一层皮,上面有一个月芽形的痕迹。)
讲解:种子最外面这层皮叫种皮。在种皮上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在哪儿?它是种子从果实上脱落后留下的痕迹叫种脐,这个结构就好比我们人的身上的肚脐。
3.虽然每一种种子都有自已独一无二的特征,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如果条件合适,他们就会“发芽”,科学上,我们叫“萌发”。(补充课题)
二、浸泡种子
1.昨天,老师下发了一些种子让大家回去浸泡,今天你发现了什么?
2.交流浸泡的种子发生的许多变化。(种子吸足了水变胖了,种皮破裂了,水分变少了)
3.来,种子需要吸收水分。那不同的种子吸收水分的多少是不是一样?你觉得谁吸收的会多一些?比较少的是……最少的是……为什么这样推测?个大的胃口好,吸收多?
4.昨天,老师做了这么一个实验(出示准备好的浸泡实验装置)我事先都装了200毫升的水,然后各取了20粒不同的种子,把他们浸泡在水中。 观察现在水量的变化。
5.我想问的是,为什么我要装一样多的水?为什么都各选了20粒种子,而不是1粒呢?
(水一样多种子数量一样的话更公平。10粒比1粒吸收的水分会更多,现象会更明显!)
三、种子的内部构造
1.刚刚有同学发现,种子在吸足水分之后,有些种子在发芽了,的确,种子等有了水分等合适的条件,一颗小小的种子居然就有可能长成一株植物,种子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呢?
2.学生预测。
3.真的是这样吗?怎么研究?(最好的方法就是解剖开来,瞧一瞧。)
4.要注意些什么?(幻灯)
(1)先小心地剥开蚕豆,每部分尽量保持完整;
(2)将蚕豆的“豆瓣”小心的分开,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3)把你的发现用铅笔画在记录单上。
5.请画得好的同学到黑板上画,同时适时提醒剥开黄豆,分发白芸豆、绿豆等。
6.交流展示:请学生上台展示观察记录。(重点交流:我在“豆瓣”的连接处发现了什么?)
交流汇报层次一:
师结合实物投影:
(1)像蚕豆这样的种子,外面的被我们剥下来的是一部分——“种皮”,里面的“豆瓣”我们称它为种子的“胚”。
(2)这两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哪部分更重要?
交流汇报层次二:
(1)胚是有生命的,可以发育成一株植物。分开豆瓣你又发现了什么?
(2)交流:胚根、胚芽和子叶等。(课件演示),你找到了吗?请你在作业本的图中填上他们的名字。提醒写字姿势。(教师完善板书:胚、胚根、胚芽、子叶、种皮等)
交流汇报层次三:
有的同学还解剖了黄豆、白芸豆、绿豆、花生等……也有同样的发现吗?
蚕豆有两瓣子叶,我们称它为双子叶植物。黄豆、芸豆等呢?是不是所有的种子都和它们一样?(那不一定,一般我们不轻易下一定的结论。)课后去了解观察一下,有发现记得和大家一起分享哦!
四、发芽的蚕豆
1.种子内部是这样的,那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你觉得胚的各部分将会怎样发展变化呢?(预测板书?)
2.真的是这样?
3.我们一起来看段视频?
4.怎样进行这个实验?师生合作演示。(一个小盒子,只要垫上一些餐巾纸,并保持棉花湿润,然后把浸泡后的蚕豆种子放在上面就可以了。会做吗?(学生动手实验)
4.做起来很简单嘛,要知道答案关键是什么?(观察记录)
5.记录在哪里呢?(作业本19页。)怎样记录得更好?(指导)
6. 做做是很简单,但接下来的观察记录可不轻松。有没有发现盒子上面的记录表?(师投影出示记录表2)
7.让我们定个时间间隔吧,我们可以几天观察一次。
老师发给大家的种子已经是浸泡过的了,今天正好是第三天,我们就以三天为间隔,可以吗?
8.重点应该观察些什么内容呢?(胚根、胚芽、子叶会发生什么变化)
9.今天“它各个部分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先把它们记录下来吧!
(投影展示典型小组的记录纸,明确科学简洁的记录方法。)
让我们在课后继续努力吧……
板书设计
种子的萌发
种皮(保护)
种子 胚芽(植物的茎和叶)
胚 胚根(植物的根)
子叶(提供萌发的营养)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科版《父爱的高度》教学设计11-01
教科版黄山奇石教学设计09-28
鲁教版洋流教学设计09-27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7-19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集锦09-27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201705-30
2017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