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四年级科学《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精选6篇)
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四年级科学《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四年级科学《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篇1
教材与学情分析:
《萌发的种子》这一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下期第二单元第六课时。“萌发的种子”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研究的过程,也是生命单元唯一的一个长期研究活动,活动中教师要给足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研究的准备,培养学生对生命现象长期观察的素养。它仅靠课堂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适当的根据需要把某些研究延伸到了课外。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进行对比实验并做记录。
2、运用感官和工具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蚕豆种子的构造与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演示:课件
分组:培养皿、镊子、小刀、放大镜、浸泡2天的蚕豆油菜黄豆的种子、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植物妈妈利用哪几种方法将种子散播到了远处?
讨论:种子在怎样的环境下可以萌发呢?
2、播放种子发芽的录象,配上儿歌《小雨沙沙》
板书课题:种子的萌发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揭示课题。播放种子发芽的录象,配上儿歌《小雨沙沙》,很自然地引入了课题。这个灵感还来自于我的孩子,我觉得这首儿歌不仅和种子发芽很有关系,而且生动活泼、耳熟能详,学生都会唱,这样和学生很自然地亲近起来,学生也很容易从紧张的气氛中融入课堂。
(二)探究过程
1、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1)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首先要了解种子的内部构造。
(2)介绍实验材料。浸泡2天的蚕豆、油菜、黄豆的种子。
(3)演示解剖方法。示范用镊子剥蚕豆皮的方法,强调要领:a.不要着急;b.把剥了皮的蚕豆从开口的那边小心掰开,放在培养皿中。
(4)分组研究。研究重点:种子可以分成几部分?注意比较三种种子的异同。
(5)汇报交流。
(6)认识种子的各部分(画图)。双子叶与单子叶的例举。推测:种皮、胚根、胚芽和子叶在蚕豆种子生长过程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2、观察发芽天数不同的蚕豆种子
(1)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种子的`各部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发放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3)观察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外形。
(4)解剖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5)汇报交流研究发现。
(6)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观察发芽的蚕豆这部分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驿细小事物的观察能力。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这部分是在三年级下册三单元植物的一生里面已经研究过的,所以在这儿我只强调镊子解剖种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其它的都放手交给学生去操作。
学生很容易得出蚕豆种子可以分成种皮、胚根、胚芽、子叶等部分。以前在三年级研究的时候还提到胚轴,这儿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胚轴就没有提出来了。
对种子各部分的作用也是采用“推测——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方式。
出示图片:分别观察、比较发芽3天、发芽6天、发芽9天的蚕豆各有什么区别?归纳种子各部分作用。
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这是一个让学生自行设计研究的探究活动。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活动毕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让学生先自学P33页介绍的一个对比实验的研究操作过程,引导学生科学地研究问题。而且要求学生下课后继续研究并在第33页作好记录以后交流。并指出:“我们的科学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在课堂上研究,我们还应该在生活中也注意积累知识,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究,科学家们就是这样成功的。未来的科学家们就在你们中间。”鼓励学生继续探索。
(三)小结
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蚕豆的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叶。
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四) 拓展与延伸
出示的太空中的植物图片,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
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励他们不断的学习和探索。
(五)质疑
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在种子结构上不同,花和受精过程也不同吗
(六)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持续观察蚕豆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种子的萌发
种皮 胚(胚根、胚芽和子叶)
↓ ↓ ↓
根 茎和叶 养分
本课教学方法设计意图:
为顺利完成本课制订的教学目标,抓重点,破难点,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程序进行探究。同时还以观察、提问、记录、讨论、小组实验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由于科学课堂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的特殊性,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始终注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亲自实践,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获得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是由一个个的活动构成。我在教学时设计了若干个活动,以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思维循序渐进地发展。
四年级科学《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新的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布置学生设计并观察“不同种子萌发所需水量”的实验,课堂汇报交流:
2、运用感官及工具观察、比较蚕豆、黄豆、花生等种子内外部结构特点并做记录:
3、激发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坚持观察记录的良好科学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蚕豆种子的基本构造与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预测种子各部分的作用,并指导落实课后实验。
【教学准备】学生材料:每小组一袋干种子,内含蚕豆、油菜籽、黄豆若干,放在盘子里:放大镜2个,浸泡2天的蚕豆种子6粒,记录纸一张,放在解剖盘中:每组一小袋浸泡过的其他种子,内含花生、绿豆、黄豆等:塑料培养皿(含记录纸2、棉花),浸泡2天的蚕豆各2粒。教师材料:演示台,蚕豆幼苗一盆,干、浸泡2天、浸泡更长时间的蚕豆种子各一大盆,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一粒种子萌发,逐渐长成一棵大树的视频。
2、问:就这么一粒小小的种子萌发后为什么能长成一个新的植物体?……
3、同学们,刚才发表了很多看法,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想)
4、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种子的萌发》。
二、汇报交流,学习新课
(一)认识种子
1、师:老师课前布置同学们回去观察种子,现在要考考大家,认识它们吗?
2、投影仪出示种子……
(二)种子的吸水量
1、师:(出示一杯蚕豆苗)问:这是谁发育出来的?
生:蚕豆
2、师:(出示干的一盆蚕豆)问:这样的蚕豆干放着会发芽吗?
生:不会。
3、师:需要什么?
生:水。
……
三、主动探究,认识种子内部构造
1、讨论方法师:我们刚才只看到蚕豆的表面,有什么方法可以更清楚地探究蚕豆种子里面的结构呢?(解剖)
2、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解剖。
(1)演示剥蚕豆皮观察蚕豆种子的结构:
(2)观察蚕豆种子外面的一层种皮,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一下种子凹陷一侧的种皮,可以看到什么?
(3)请同学们用力捏一捏种子,注意观察种孔处有什么现象?
(4)请同学们用镊子夹住蚕豆种子,在种脐的对侧用解剖刀轻轻地划一个小口,将种皮剥下来,用手摸一下种皮,有什么感觉?并推测种皮有什么作用。(种皮很坚韧,具有保护种子的.内部结构的作用)
(5)学生个别演示
(6)教师边演示边点评
3、观察胚的构造
(1)教师演示分开我轻轻地从与种脐相对的一侧分开两个豆瓣,注意动作要轻。
(2)学生做并观察:讲解构造:对比实验(解剖其他种子)
(3)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种子虽然在形状、大小和颜色各方面存有差异,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一样的。凡是具有两片子叶的植物叫双子叶植物,所以蚕豆是双子叶植物。还有黄豆、花生等也是双子叶植物。
四、观察猜测,跟踪发芽的蚕豆
师:同学们,想知道胚根、胚芽、子叶这些结构以后长成什么吗?各部分有什么作用吗?谁能猜猜看?
生:胚根会变成根、子叶会长成叶子、胚芽会长成叶子……
师:大家的猜测很丰富!想知道结果,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上网查资料、请教大人、做实验。
师: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实验。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盒子,你们要垫上一些棉花,并保持棉花湿润,然后把浸泡后的蚕豆种子放在上面。会做吗?
生:可以。
师:老师把材料分给你们,课后由各小组长负责一起去完成这个实验,好吗?
生:好。(师下发材料,学生操作实验。)
师:观察是需要耐心的,同学们一定能坚持的!盒子上面的记录表,我们就以三天为间隔来观察。
师:主要应该观察什么呢?
生:胚根、胚芽、子叶会发生什么变化?
师:对,你们刚才实验的这些种子,刚好泡了三天,它各个部分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先把它们记录下来吧!(学生观察并做好第一次记录,投影展示典型小组的记录纸。)
师:科学研究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我们还应该在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知识,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究,科学家们就是这样成功的,老师相信未来的科学家就在你们中间。
四年级科学《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篇3
学生课前准备:
一、预习课文,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
二、完成课后习题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3、用用实验法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运用抽样检测测定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运用抽样检测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2、教学难点
在“种子萌发的关键条件”的探究活动中,对照实验的设计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三、教材分析
在上一章,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种子结构的内容。这一章,教材对被子植物一生的阐述,就从种子的萌发开始。在“种子的萌发”这一节,教材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再阐述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通过探究实验分析掌握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分析实验中的变量,得出结果和结论,以及从生活实际讨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教材编写的主要思路是从实验和生活实际出发,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种子的萌发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学生阅读叙述课文P17,18和图4.1--18,完成P18实验记录表。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活动状态,与他们共同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教师还可以补充以下问题:
1、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
2、试验中的问题是什么?
3、实验的假设是什么?
4、实验的结果是什么?
5、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6、你的疑惑是什么?
上述问题有助于理清学生的思路,引领学生去观察,分析问题从而得出结论。
P20第一题
探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自身条件:正常、残缺、干瘪、死亡、休眠
每种种子都在试验中使用,探究种子萌发过程自身条件的影响。
学生分小组讨论萌发的自身条件
注意事项:影响的条件要举例说明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活动状态,与他们共同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温度、水分、湿度
这一部分的安排需要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究。然后把自己的探究分为几种情况分别实验,从而得出结论,明白种子萌发受什么环境的影响。
学生分小组讨论萌发的环境条件
注意事项:影响的条件要举例说明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活动状态,与他们共同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种子萌发的过程
阅读课文,讨论种子萌发的生理现象,并比较玉米和菜豆种子萌发过程的异同点,思考其中的原因。
1、种子吸水后的变化
2、子叶的作用
3、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4、种子萌发是物质的变化
5、比较种子萌发过程的异同点
1、材料准备
(1)植物种子:小麦、绿豆。
(2)容器:四个大小、容器一样且能盖紧的玻璃瓶。
(3)其他:吸水纸、标签等。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生活经验和实验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的能力。教学中发现:
1.学生思维的指向性有待于加强,学生讨论的有效性,条理性不好,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指导和引导。
2.学生观察时容易走神,对视频中信息不能很好的处理,可能是学生对问题的要点把握不到位。
四年级科学《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内容为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进行了解,关键是弄清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过程中内部物质的转化。但学生的知识有限,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浅显、直观的例子加以说明。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1、本节课是探究课,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八年级学生虽然对科学探究过程已有了初步了解,探究活动中涉及到的对照实验的设置和控制变量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还没有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所以提醒学生将本实验所探究的条件分解为一个个的单一变量很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单一变量去考虑种子萌发与外界条件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循序渐进地先让学生尝试由控制一个变量,设计对照,然后设计三组,同时控制三个变量。
2、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平时的观察及耳濡目染的生产实践,让学生自主做出假设,并找出合理的依据,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尝试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
3、“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所以在上课前,发给学生一些种子,布置学生在家里进行有关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同时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上课先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讨论,配合教师事先完成的实验,完成有关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探究。
四、课前准备: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4分钟)复习提问:
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2、展示大豆、玉米、小麦、花生、绿豆等植物的种子。提出问题:种子有哪些结构其作用是什么?
3、出示豆芽、一棵完整的大豆植株并和大豆种子摆放在一起,引导学生思考;这三者有什么关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思考“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说出各种种子的名称,回答种子的结构及其作用。思考并描述出被子植物的一生。学生通过观察种子、豆芽、植株等实物既复习了旧知又创设情景,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了铺垫,又自然而然的引入
自主学习
(8分钟)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1、请谈谈对“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的理解。
2、种子萌发的条件:
(1)、环境(外界)条件:适宜的()、充足的()和适量的()。
(2)、自身的条件:()是完整的,并且是()的,以及供发育的'()。
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第17到18页的内容,组内交流自学成果,组内不能解决的做出特殊标记,以待全班交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生相互评价可以取长补短,让学生在讨论中增长知识。
实验探究
(25分钟)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与交流1、让学生展示课前自己培养的幼苗。
2、创设情境:
①干旱的秋天,农民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雨,则不用浇水也可以播种;而在过于潮湿的地里播种,则种子不会萌发,反而会造成种子霉烂。
②许多农作物一定要在春天播种,而在天寒地冻时不适宜播种。
③种植农作物,播种前往往要先松土,使土壤内有充足的空气。
3、让学生大胆做出假设,将假设的条件写于黑板上(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怎样设计对照实验?
4、先让学生尝试由控制一个变量,设计对照。如:水。
有水无水
过渡:又如何证明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呢?
5、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①.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数量多少比较合适?
②.实验探究时,需要准备哪些材料用具?
③.怎样设置实验对照组,对照组应提供什么样的温度、水分、光和空气等的条件?
6、由易到难,综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水、空气、温度三个变量。
7、教师做变量和对照实验设计指导出示示范实验计划,组织学生评价各组计划,并讨论,提出补充修改意见。
8、提出问题:光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吗?怎么设计实验证明?待学生设计完方案后,展示图片说明大多数种子的萌发与光没关系。
9、过渡:假如环境条件都具备了,种子就可以萌发吗?教师展示在适宜的温度下,胚完整且是活的、无胚的、烘烤过的种子的萌发状况。
注:1为胚完整且是活着的种子
2为无胚的的种子
3为烘烤过的种子
10、结合以上实验结果和生活经验如被虫子蛀过的种子、磨成面粉的种子、煮熟的种子、失去胚乳的玉米不能萌发,得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1、知识拓展:据说,从前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干豌豆装满一个铁炉子,干豌豆吸水膨胀时,竟顶起了80千克的炉盖。更为有趣的是,人们曾经利用种子膨胀时产生的力量,解决了科学研究上的一个难题。原来,人的颅骨是有许多块参差不齐的骨组成的。相邻的骨片互相“咬合”在一起,使颅骨十分坚固,要想把一块块骨片完整的分离出来,那是十分困难的。17世纪的解剖学家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往颅骨里面装满干燥的种子,让种子吸水膨胀,结果一块块骨片都渐渐的彼此分离开来,丝毫没有损坏骨片和接合缝。种子膨胀的力量能够顶起土壤中坚硬的土块,甚至可以顶起在体积和重量上超过它不止一倍的土块,这对幼苗的及时出土,是十分有利的。从中,你有什么启发吗?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小组合作,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
小组合作,阅读并参照课本上提供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
各学习小组分工对不同环境条件(水分、温度、空气)分别制订实验计划并设置条件变量。尝试操作中完善方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分析对比不同情况下种子萌发的情况,互相交流,得出结论。结合种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组间交流,分析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胚是完整的、有活力的,还需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
阅读资料,
抒发感悟(如: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相信有了阻力才有磨练。等)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途径,这样积极性更高。
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
通过交流提供了一个思维碰撞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为了保证实验的条理性以及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性,并且体现出小组成员的相互合作精神,教师先指导,各实验小组先明确分工,然后教师出示讨论的提纲,学生参照提纲和课本的实验方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计划。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思维很活跃,老师应当正确地引导。学生实验过程会有很多问题,会发现自己设计缺陷。但老师的指导应当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图片的展示使学生一目了然,知道大多数种子的萌发与光没关系。通过实验结果和日常的生活经验学生容易得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通过生动形象的小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思想上受到教育,使本节课得到升华。
分层达标
(8分钟)一.填空题:
课后思考与练习二的表格:设计中包括___组对照实验,这几组对照实验的变量分别是___。
通过分析可知,种子萌发的外部环境条件是____、____、____。
通过思考与练习一发现,种子萌发除上述外部环境条件外,还必须具备内部条件,即:必须是___、___、___。
二、选择题:
1、俗话说“春耕不肯忙,秋后脸饿黄”。春天作物播种前要松土,是因为种子萌发需要()。
A、一定的水分B、适宜的温度C、适度的光照D、充足的空气
2、为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有人选取若干绿豆种子平均分成4组,然后放在同一环境中分别按下列方式培养:(1)组:常温+湿润土壤;(2)组:冷藏+湿润土壤;(3)组:常温+干燥土壤;(4)组:常温+湿润土壤+隔绝空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1)和(2)能验证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B、(2)和(3)能验证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C、(2)和(4)能验证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D、(3)和(4)能验证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三.思考题:
1、我国北方地区往往在秋后把玉米棒子、高梁穗子吊挂在屋檐下面,这主要是什么原因?
2、许多农作物是在春天气候转暖并且最好在小雨过后播种,这主要基于什么考虑?
3、我国北方早春播种后,为什么要地膜覆盖?
六、板书设计:
四年级科学《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
首先,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种子的萌发》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开篇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种类之后,对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开始探究。学习本节课对今后学生学习植物的生长规律奠定了知识基础。
二、学情
对学生学情的把握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那么结合本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七年级的学生思维发展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在此阶段,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思维活跃,同时这一时期的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需要得到老师的尊重与认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牢牢抓住学生的特点,更多的运用自主探究以及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说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以及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总结出种子萌发的条件,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2。通过对科学家实验的分析和技能训练,提高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树立合作意识、自主探究意识,激发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确定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种子萌发的条件。
【难点】
探究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过程。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对重难点的把握,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以及设置情境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本节课。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生物的乐趣,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我重点讲解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用学生熟知的古诗《赋得古草原送别》形象来描述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进而引出植物的生命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开始,并且设置疑问,“种子是如何长成一株完整的植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种子的萌发》(板书课题)。
通过这样的导入,将生物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各学科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更有助于学生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力。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种子萌发的条件的探究
用一句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让学生思考为何要在清明前后播种。
这样设置疑问,将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即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的知识。
学生经过思考会得出种子的萌发可能与温度和水分相关(板书环境条件:温度、水分),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在此时我会播放一段种子萌发所需环境条件的实验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还通过视频的内容补充了空气也是种子萌发的重要条件(板书:空气),这样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猜想验证的方法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学生通过刚刚自己猜想验证得出正确结论后,自信心也会有所提升,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时我会让学生带着这份愉悦的心情自主阅读教材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并总结
归纳出有哪些自身条件,学生总结得出种子萌发需要的自身条件是:结构完整、活胚、处于不休眠期(板书自身条件:结构完整、活胚、不休眠)。以上就是本节课生成新知的部分,这一部分我力求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向主动地发现学习转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求知欲,体验到独立思考的乐趣。
环节三:巩固新知
给学生呈现几组图片(结构完整的种子、被虫子咬过得种子、被开水煮过的种子),让学生找出图片中能够萌发的种子。
在PPT上呈现:土壤、温度、水分、阳光、空气、肥料这些词语,让学生找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通过这样的习题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种子萌发的条件这一知识点。
环节四:总结与收获
提问学生今天学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总结补充,。
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我会让学生将今天所学的内容落实到生活中,自己回家后按照书上探究环节的操作步骤,自己选种子,设计种子萌发的环境。并进行观察记录。待种子萌发时,将种子带到班级来展示交流。
四年级科学《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2、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俗话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那么,农民为什么要在春天播种呢?
2、农民播种的种子都能萌发吗?需要哪些条件?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阅读教材P90—P92《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分组完成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实验方案:
讨论和完善方案;参照P92中1—6题进行修订和完善。
预测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课下完成:实施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反思实验得失。
2、拓展反思:
(1)种子萌发是否还需要其他环境条件?
(2)有人说光也是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你如何探究?
学习任务二:阐明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阅读教材P92最后一文字,总结出种子萌发的自条件。
2、阅读P93—P94《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各小组根据课本思考讨论5个问题,并制定出你认为可行的方案。然后完成P94的“讨论1和2”。
3、小组展示交流成果,代表描述如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4、拓展反思
取三粒完整且具有生命力的玉米种子,甲切去了胚乳(只留下胚),乙切去了胚,丙不作处理,然后,将三粒种子种在适宜条件的土壤中,三粒种子的萌发状况将会怎样?
学习任务三: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1、观看课件,种子萌发的过程,
2、展示自学成果,小组代表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三、系统总结
四、尝试应用:
1、某良种站想把一袋优质玉米种子邮寄给远方的农民朋友,为保证邮寄的种子质量,应注意哪些问题?
2、如果你到种子公司购买当年作物播种所需要的种子,你应当怎样挑选种子呢?
五、诊断评价
1、早春播种以后,农民常用“地膜覆盖”的`方法促进出苗,其原因是
A保湿保温,有利萌发B防止鸟类啄食种子
C种子的萌发需要避光D防止大风大雨侵袭
2、播种在水涝地的种子很难萌发,这是因为缺少种子萌发所需要的
A水分B空气C养料D温度
3、玉米种子萌发出幼苗后,种子空瘪的原因是胚乳里的营养物质()
A被胚根吸收掉B被胚吸收发育成幼苗
C转移到幼苗的幼叶上D被土壤中的其他植物吸收
4、在测定种子的发芽率的实验中,下下列列说法正确的是
A、挑选粒大饱满的种子为样本
B、为了避免浪费只需取3~5粒种子为测定样本
C、重复测定1~2次,取几次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D、为了使测定结果准确至少要取10000粒种子为样本
5、小明在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时,共重复测定了三次,每次都是种下100粒,出芽的情况分别是95粒、90粒、94粒。那么该种子的发芽率为
A、95% B、90% C、94% D、93%
【四年级科学《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种子》语文教学设计08-22
种子的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6篇)04-17
科学自然教学设计评析09-08
科学《神奇的水》教学设计09-08
《风的奥秘》科学教学设计07-13
青岛版科学教学设计10-05
科学和思想的力量教学设计05-19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05-31
四年级科学《里面是怎样连接的》教学设计09-10
小学科学《抵抗弯曲》教学设计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