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公开课教学设计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实生活中也是这样,接下来是百分网小编收集整理的《马说》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马说》教学设计范本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板书课题)提到马,大家都知道它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动物,值到今天,
在我们的生活中仍有许多与马有关的成语、俗语。比如说这个人整日忙碌,我们可以说他(
马不停蹄),我们祝愿别人的时候常说(马到成功),一个人老人仍为事业奋斗,我们可以
称赞他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注:有的同学可能认为这里没有马,就用骥引出千里马
这个话题。
师生解释“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
现代杂文大体相近。
简介作者。交待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出停顿,节奏,感情。
学生读完后,可进行适当的评价。再读,如不行,范读。
2。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朗读,每人读一段,然后互相交流。交流的内容:1、找出难懂的词、
句。2、疏通文意 (让学生做好勾画)
教师从旁点拨
3。交流
同学之间,针对难懂的词、句,互相交流。不会的,老师启发,引导,解决。
最后找同学疏通文意。
三、问题探究
1、用文中的话讲一讲,千里马有怎样的不幸遭遇?
明确: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这道题设计目的是看看学生是否真的理解文章内容了,并且再次帮助学生记忆重点词语,引
出本文的主旨名,最后引导大家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同情、嘲讽。
2、食马者要对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还有人要对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吗?
明确:伯乐
3、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课文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表明作者的观点认为伯乐是最重要的,就是伯
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
这句话充分强调了作者对伯乐作用的肯定。引导学生辩论。世上先有伯乐再有千里马,还是
先有千里马再有伯乐。在这里可以引出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引导学生最后认识到“是金子
总会发光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最后读课文结束。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教学设计范本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
2、了解文体特征、领会深刻道理;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增强语感,提高阅读能力;
2、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重点难点:把握文意、理解寓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比一比:谁说的含马的成语与诗句多。
马不停蹄、马到成功、马首是瞻、马放南山、马瘦毛长、一马平川走马观花、快马加鞭、马革裹尸、龙马精神、指鹿为马、千军万马、万马奔腾、老马识途、天马行空。
看来大家积累的词语还不少,我们平时就可以这样子做读书笔记,让自己头脑中的词汇非常丰富。
可以说,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中,马是人类最为亲密的伴侣,与马有关的成语很多,与马有关的故事也非常多,比如说“伯乐相马”,谁听过这个故事,谁能给大家讲一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
若生不能讲,则教师简要讲解,有一位唐代的文学家,根据这一篇故事,写了一篇文章,叫做《马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简短的古文,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
二、正音正字,初读课文
1、祇(zhǐ) 骈(pián) 尽粟一石(dàn)
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2、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翻译课文,把握内容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经过质疑解难疏通文义,最后进行课堂交流。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理解文中难懂的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引导学生归纳有哪些重要的字词需要巩固。(最好用小黑板展示)
教师提示:
然后(在这以后)有千里马 故(所以,因此)虽(即使)有名马,祇(只)辱(辱没)于(在)奴隶人之手,骈(一并)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有时)尽粟一石 食(饲,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这)马也 才美不外见(表现,表露) 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不可得 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 策(鞭打)之(指代千里马)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才,才能) 鸣之(无实在意义)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马鞭)而临之 其(难道)真无马邪 其(大概,或许)真不知马也
四、重点研读,把握主旨
1、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最好用小黑板展示)
(1)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2)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首先独立阅读,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明确: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
将上述句子读一读,读出相应的语气来,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深入探究。
思绪飞扬:如何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试借鉴文中语句回答。
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通其意。
技法探究: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是否只是说“马”呢?
要了解作者寄寓的思想,我们可以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知人论世”。
相识作者、了解背景(知识链接----作者、作品介绍)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世称韩昌黎,作《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提倡刚健质朴,言之有物。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后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马说》公开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马说》教学设计
3.说勤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