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雨霖铃》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雨霖铃》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雨霖铃》这首词鉴赏的方法。(教学重点)
2、深入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及对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1、介绍作者及词的风格流派及有关文化常识。
豪放派,壮美。 婉约派,优美。
2、老师范读全词并稍作朗读指导。学生齐读全词。
老师朗读指导:
A .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要慢些,读出感情。脑中要有画面。
①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顿,表示悲痛气塞。
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B. 要有节奏,诗句中要有短暂的停顿。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
3、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基调及主题。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一)上阕: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实写为主。
1、学生个别读。
2、同座讨论:
①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寒蝉 晚 长亭 骤雨 兰舟 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暮霭 楚天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全词基调是:婉约哀怨)
作者一开头就点明了季节。什么季节?秋季。
寒蝉,是蝉的一种。《礼记》中说:“孟秋之月,寒蝉鸣。”时间大约是农历七月,寒蝉的叫声低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蝉叫声未必凄切,但因词人本就怀着一种伤心的情愫,听到了蝉叫声就产生了凄楚之感。
②“都门”一句是什么意思?(齐答)
③学生看情人惜别图,体会“执手相看泪眼“一句的情感。
师问:这句怎样表现复杂细腻的情感?
④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虚写,想象,借景抒情)
问1:“去去”应该怎样读才好,为什么?
问2:用自己的话想象描述这个画面,并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
(二)下阕:
①学生齐读下阕。概括大意:设想别离后的凄清,是虚写。
②学生逐句品读下阕。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了主旨“伤离别”。
2、从“今宵”开始到词的结束,按什么顺序写,分几层?(按时间顺序,分两层)
3、讨论: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哀景写哀情的写法。)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比体会名句的美。
4、“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点明与上文的呼应关系,写法:呼应,虚写,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
听录音小声读。学生然后大声齐读。
(三)师生共同归结小结:
这首词,句句、层层写的都是离情别绪,但手法多样,章法谨严,毫无拖沓、重复之处。就手法来说,有时借景抒情,有时叙事寓情,有时直抒胸臆。即使同是写景,但有的景与情合,以哀景写哀;有的景与情违,以乐景写哀,却都把抒情主人公的别情曲曲传出,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就章法来说,全词委婉铺叙,既有实写,又有虚拟,既有时间的顺序,又有适当的剪裁,前后呼应,层层深入,构思完密,使人有天衣无缝之感。
柳永曾长期过着羁旅生活,和歌女乐工们在一起。他对有些歌妓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在他抒写爱情的作品中,有一些是有色情倾向的,消极颓废的色彩较浓,但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还是很健康的,虽比较伤感,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真实的感情。
(四)小组交流讨论:
你认为写得最好、感受最深的是哪句, 并且说出好在哪里。
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1,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
江南柳 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明确:同: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
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都是婉约词。
异: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
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
2,学生齐读课文。
四、课后作业:
1 、背诵《雨霖铃》。
2、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可写成诗。
附:教学流程图: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按照教学目标,通过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较好地感受到了《雨霖铃》的音乐美、语言美、特色美。
在诵读指导上,我指出韵脚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能抒情,注意拖音、词句中短暂的停顿,从重音、节奏、语速、感情方面读《雨霖铃》,指导得较细致,学生能较好地读出这首词婉约哀怨的情感。当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安排两分钟。
在对《雨霖铃》语言美的理解方面,我运用了讲解、问答、联想、想象、讨论探究、朗读等方法,学生扣住了字、词、句,能品尝到词中饱含的离愁别恨,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雨霖铃》细腻含蓄、婉丽多姿、缠绵哀怨的风格。
《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2
【课程分析】
《雨霖铃》是柳永婉约词的代表,《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时所写。意在倾吐深深的离愁,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雨霖铃》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作者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使人为之潸然,为之呜咽。
【学情分析】
所教班级为基础较差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强,好的学习习惯未能养成,在语言的组织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上都不是很理想,因此在平时备课的时候,我需要将问题设计的尽量简单一些,尤其是在一些相对难度大一点的问题,在引导上,在衔接上,都必须下功夫,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达到真正的自主思考。在分组讨论的时候,我尽量将表达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很差的同学分开,让一些程度稍好的学生来带着他们思考问题。我相信,如果教师调动的好,他们还是比较活跃的,课堂气氛也不错,如果能够设计的问题恰当,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将本课学好,学透,我们一定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
【设计思路】
严格按照诱思探究教学论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以情激情,以学生为主导,引导学生自觉地思考,积极地讨论,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中来。我认为本课主要突破口应该在“读”“思”和“探”。因为语文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作为婉约词的代表,我们必须通过诵读来仔细体味其中所蕴藏的词人柳永和情人分别时内心的那种凄凉与悲伤的心境,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恰当的引导学生,真正做到“以诱达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真正去思考,在思考与交流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品德。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各有所感,各抒己见。教师要少讲,相机诱导,将学生理解引向深入。对学生言之有理的回答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引导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熟读文本,整体感知
(一)创设氛围,自然导入
课前播放《城南旧事》主题歌《送别》,让学生先来体味送别时的情感。
【课件投影】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苍凉之叹。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婉约派杰出词人——柳永。
(设计意图:我们可以欣赏歌曲的同时仔细地品味离别时人的情感,这样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首词的内涵,把握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初步感知。
【课件投影】
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读准字音,体味词中的情感,找出能够体现感情基调的词句。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本,理解这首词中所蕴含的离愁别绪,找出感情基调的句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对这首词的了解程度,以便于老师及时点播)
(简要实录:教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体味其中情感,了解学生的朗读状况。)
(三)教师范读,解决学生疑难。
【课件投影】
明确朗读技巧
①明确体现感情基调的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概括感情基调:悲伤愁苦。
②朗读指导:基调低沉,应读得慢些,深沉些,尽量通过朗读传达出词人的悲伤愁苦之情。
听教师范读:要求注意停顿、轻重音与节奏。
(四)学生舞台、展现自我
1.学生再次自读
要求:投入,爆发出情感,读得感人。
2.分组竞赛,看哪一组读的最好,评出优秀团队。
要求:结合作者的人生境遇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来读。
(设计意图: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在竞争中体味《雨霖铃》中的情感。)
(课件投影: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是唐代教坊大曲,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时,淋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以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下、凄楚欲绝的情味。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类就反映了他当时的这种复杂的心情。)
(简要实录:此次竞赛,2组的张庆法同学和6组的蒋泽龙同学的读的最好,语速把握的很准,情感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五)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读《雨霖铃》
要求:和自己进行比较,纠正自己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设计意图:和名家比照,结合作者和他的人生境遇来仔细体味其中的情感)
二、自主探究,把握主旨。
【课件投影】
(一)找出文中所出现的意象,并对这些意象进行分析。
在这首词当中出现了很多有代表性的意象,这些意象都有它们自己的内涵,试着找出这些意象,对分析这些意象的`具体作用?
要求:分组讨论,讨论后有本组选出代表来回答,形式是抢答。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发挥学生“学”的主导作用,讨论得出的结论意象深刻,而且能够调动他们情绪,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简要实录:学生讨论热烈,进行了独立思考,而且同学们能踊跃发言,谈出了自己的观点,效果非常的好。)
孙彤彤(3组):“寒蝉”是意象,既指傍晚雨后天寒,更指心寒。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杨琳琳(5组):杨柳:“柳”同“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习俗,寓指不忍分别。
晓风:清晨凉风习习,倍觉凄凉。
残月:残缺不全的月亮正指人已离别,难以团圆。
……
【课件投影】
同学们讨论的非常好,将词中出现的典型意象都准确的找了出来,并给与了恰当的分析,我们在以后的考试当中如果碰到这些意象,应该知道他们的具体含义。
(二)独立思考,探求艺术手法,把握这首词的主旨。
【课件投影】
再读文本,思考:本文是怎么运用寓情于景、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的,小组内可以相互讨论完成此题。
要求:要找出具体的例证,小组推选代表回答,如果不能达成一致,可以向老师提出,咱们共同研究。
(设计意图:这首词是虚实结合艺术手法的一个代表,我们必须通过这首词来准确的把握这种手法。)
(简要实录: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翻阅相关材料,同学们也存在着一些争议,老师在巡走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李志娟:作者将自己与情人分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感寓于“寒蝉”“晓风残月”“杨柳”等这些具体的景物当中,渲染了浓烈的离别气氛,准确的表达了一种凄凉的味道。
蒋泽龙: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杨振邦:《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这些都是实写,与下阙的想象相映生辉。
……
【课件投影】
“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三、迁移运用,提高能力。
【课件投影】
仿写《雨霖铃》
参考示例: 雨霖铃
冷月无声,一壶浊酒,月影湖光。独自借酒消愁,却不知,愁上加愁。无声更胜有声,竟凝神而望。想离别,几多消喉,无边月色尽朦胧。
人生苦多欢乐少,那如今落魄多情扰!今后何以为家?镜中花落水中笑。且行且远,应是花间细语不再。便纵有一腔乐愁,只有独自谋。
王涛作品:
雨霖铃
课堂内外,激烈讨论,思量无限。独自莫要彷徨,你怎知,同学能量。交流更胜独思,看我们榜样。想问题,曾经消瘦,无边学海我荡舟。
人生能有几回搏,叹如今烦恼尽解决!今后如有问题?请到讨论中来。且学且论,应是问题解决之时。便纵有万千问题,我们齐解决。
【课后反思】
通过这堂课,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心,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绝对是科学的教育理论,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我们的赵校长也常说“不要怀疑‘诱思探究’的科学性,如果你用了诱思探究而没有提高成绩,这说明你还没有真正的领会‘诱思探究’,我们学校会一直坚持‘诱思探究’不动摇。”刚开始,我还有些怀疑,觉得这些方法都是骗人的鬼话,有那么多的教学方法都用过了,到现在有几个能坚持的,不都夭折了吗!直到现在我此才明白,“诱思探究”是一场革命,它彻底地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真正的把学生放到了主体地位上来,处理好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教与学的和谐关系。
张熊飞教授彻底地分析了教与学的关系,即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循循善诱,学生真正实现主体地位——独立思考,简言之就是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现在山东实行的素质教育就和张教授的这种思想具有一致性,由此可见我们的路没有走错。
对于这堂课我总结了一点点心得。
1.学好一首词,必须充分发挥“读”的作用,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诗词的情感,在“读”中将“词”的感情变化把握住。
2.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能只有组长发言,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依赖性,不去独立思考,把责任都推到了组长身上,这样就达不到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思考,也就失去了分组讨论的意义,必须轮流发言,大家畅所欲言。
3.联系词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中国古代文人虽然有着各不相同的人生经历,但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往往有着相似之处。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的分析鉴赏方法,在了解词人的思想倾向的基础上把握全词的思想内容。
另外,我也存在的一些疑惑:学生在理解完诗句这一环节之后,如何更有效地、更加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感悟诗人在诗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呢?虽然在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直接点题的一些关键词,学生也能够做到这一点。不过我总觉得在引导学生感悟诗人表达情感的教学中,做得比较生硬,不能组织学生水到渠成地感悟到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希望我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来解决我心中的疑惑。
《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3
一、 导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相聚是欣喜,是快乐;而离别却往往令人无限伤感,无限惆怅。抒写离情别绪是历代词人施展才情与笔力所咏叹的主题。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宋代着名词人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出示课题)。
二、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后改名为永,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宋仁宗进士,官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凤栖梧》等较有名。
三、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了解柳永词的风格。
四、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一)整体感知,领会文中情
1、学生自由读(读出感情,体会意境)
2、听配音朗诵。(投入理解)
3、把握总体基调——————伤感凄切。
文中哪句直接点出了作者的感情(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述离别情形的句子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接着问:他们为什么会如此伤心?相见时难别亦难。此时的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往日千般柔情,万种恩爱都蕴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千言万语,百般千虑,一切尽在不言中。江淹《别赋》:“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二)文中景:(选用了哪些景?为什么选用这些景?)
问题:为了渲染悲伤凄凉的离别,作者选择哪些景和物作背景来加以烘托?明确:寒蝉(凄切,“孟秋之月,寒蝉鸣”)点明清秋节
长亭(天下伤心处,长亭更短亭)暗示离别
兰舟(催发,客观原因骤雨初歇,天色已晚。另外从兰舟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中,可见离人的难舍难分,从“乘船的留恋”与驾船的催发”这一对矛盾中,可见离人的留恋之情深。就在这不想别而不得不别的最后时刻,真是情意深长,因此迸发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江水(乘舟而去,水路而别)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江上的烟雾波涛)使人愁。”词人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笼罩在江面上的雾气水波长时间难以散开与缠绕在人心头的惆怅长时间难以消除相似;黄昏云雾沉沉的特点与人心情的沉重相似。用这些把离愁写得缠缠绵绵,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佳句赏析)
1、 从照应的角度考虑,此句照应了上阕什么地方?有什么作用?
明确:照应了“都门帐饮无绪”。上句是借酒浇愁愁更愁,这里是酒醒之后更惆怅,前后照应衬托了离人伤心到极点的痛苦心情。
2、 杨柳、晓风、残月有什么象征义?
柳,谐音“留”,古人用“杨柳”来作为赠别的信物,折柳送别,它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也在这一时刻,“晓风”意味着离别,另外,天刚亮时较凉,由此衬托心境的凄凉;“圆月”是团聚的象征,“残月”含别离之意。
补充古典诗词中用“杨柳”意象写离愁别绪的句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去矣,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乐府《折柳枝》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冯延巳《鹊踏枝》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欧阳修《蝶恋花》
补充古典咏月诗词: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张祜《中秋月》)
3、 这句话写景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景中含情,这句中词人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深切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绵绵愁思。
(四)总结:文中句句写景,却处处含情,景中见情,缘情设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出示表格)
(五)带着感情,身临其竟境地集体朗读全文。
五、了解柳词的风格特点:
阅读讨论(一):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阅读讨论(二)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在学士院内)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
———俞文豹《吹剑录》
你认为从以上形象的评论中(选择的.不同歌者和不同的伴奏乐器)可以看出柳永的词有何特点?
讨论后明确:具有轻柔凄恻的婉约美。具体表现
1、 描绘的景物具有轻、柔、纤的特点。
2、 情感具有阴柔美:悲恸的离别情怀,思念之苦,细致入微,低婉缠绵。
3、 创设的意境具有婉约之美。景为冷落的秋景,情为伤感的离别,状清秋之萧瑟,写别离之凄恻,情景交融。
六、学唱《雨霖铃》
七、课后作业:
今天我们赏析了一千年前柳永和他恋人的缠绵别离;其实,离别是没有时空界限的;它会超越历史,跨过江河,不知不觉来到我们身旁:月假结束,要与父母告别;高中毕业,要与同学分别;出差在外,要与亲人离别……同学们,把你最美好的别离留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好吗?
好,下课!
《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4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所流露出的浓浓别离之愁;领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具:
ppt、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千世界,悲欢离合仿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离愁别绪也似乎是一种永恒的情怀,古往今来,众多的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和感人肺腑的文学作品,通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通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们仿佛看到荆轲离开时的悲壮,“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那又是怎样的凄苦之别。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嗅着浅浅的墨香眼前也仿佛浮现那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那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去感受一下柳永笔下那缠绵悱恻的离别深情。
(二)作者简介
柳永,婉约派代表人物。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朗读词作,初步感知
1、朗读
(1)学生范读,读准字音。
(2)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词作大意。
补充: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
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楚天:楚地的天空,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3)配乐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情感。感受本词的感情基调。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4)学生展示朗读,学生点评,并指导学生点评。(语调、节奏、情感表达)
(5)播放配乐朗读,学生跟读。再次体会情感。
2、整体感知
再读词作(齐读),思考:
(1)总结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
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离别前:勾勒环境;
离别时:描写情态;
离别后:刻画心理。
(2)这首词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离别时依依惜别之情,浓浓的离愁别绪。(四)讨论鉴赏
1、你是如何体会到词作表达的离愁别绪的?小组讨论,斟酌词句,派代表回答。
指导: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总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1)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通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2)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2、写离别诗,一般写到离别之时便会戛然而止,比如[唐]岑参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雨霖铃》有何不同之处?
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有虚有实,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衬托,交织一起,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作用: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内容丰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五)延伸拓展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绘出怎样的图画?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六、小结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哀婉动人的感情。同时通过学习我们更加巩固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学习了虚实结合这种表现手法。
七、作业(任选一题)
1、背诵《雨霖铃》全词;
2、选择《雨霖铃》中你所欣赏的句子,用散文化的语言作简要赏析。
八、板书设计:
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
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艺术风格。
2、具体体会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3、认清词作情调过于伤感低沉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体味这首词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2、难点:对词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简介作者
1、从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及柳永,大家也许不像对苏轼那样熟悉,但他的两句名句早已广为传诵。(提问、启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多么炽热如火的爱的情愫!直到晚清,曾受到过西学影响的王国维还震惊于这种爱情表白的炽烈,并将其用来比喻对于大事业、大学问不懈、执着的追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艰苦探索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执着追求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2、明确三点,简要介绍写作背景(略)
(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整体点拨
《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元十大曲”之一,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要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请结合“自读提示”阅读全词并思考:
1、这首词是按什么顺序写离别之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2、这首词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抒情?怎样情景交融的?板书:(线索)(重点),离别前:勾勒环境,离别时:描写情态,离别后:刻画心理
(四)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
第1句:写景。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第2句:写人。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
第3句:写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
第4句: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提问】
此处的景物描写应如何理解?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解说】
不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板书:留恋、难舍)
第5句:点题。用“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对比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鉴赏见后)
第7句: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
【小结归纳】
写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显然,本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板书:情景交融)
(五)难点讨论(小黑板)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杨“柳”—“留”的谐音,离人:见柳思人,离愁又生。眼前景晓风—“凉”(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别后情(明)(暗)“残”月—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之感。景中有情
(六)朗读、背诵
要求:正确流利、感情充沛、熟读成诵、琅琅上口。(尽量当堂完成)方式:检查学生、教师示范。
(七)课外作业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扩展成一篇情景交融的短文。(3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别前:勾勒环境、凄清、萧瑟
雨霖铃,柳永,
(线索):帐饮无绪、兰舟催发、相看泪眼、无语凝噎
情景:伤离别、别时
描写情态:留恋、难舍、交融、
(主题):望空凝思、情意绵绵、
(特点):良辰美景如同虚设别后:刻画心理伤感、苦涩千种风情无人诉说
《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所流露出的浓浓别离之愁;领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美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痛痛快快的说
1.大千世界,悲欢离合仿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离愁别绪也似乎是一种永恒的情怀,古往今来,众多的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和感人肺腑的文学作品,通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通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们仿佛看到荆轲离开时的悲壮,“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那又是怎样的凄苦之别。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嗅着浅浅的墨香眼前也仿佛浮现那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那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去感受一下柳永笔下那缠绵悱恻的离别深情。
2.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当时就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
3.《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二、认认真真的听
1、播放《雨霖铃》的视频朗诵,学生听了后谈初步感受。
2、这首词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离别时依依惜别之情,浓浓的离愁别绪。
本词的感情基调。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三、反反复复的读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作大意。补充:
(1)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
(2)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3)楚天:楚地的天空,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3.用通俗的`语言翻译这首词。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刚停歇。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夫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凝望,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在杨柳岸边,对着凄冷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纵然我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4.学生展示朗读,师生点评。(语调、节奏、情感表达)
5.讨论:总结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
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离别前:勾勒环境;
离别时:描写情态;
离别后:刻画心理。
四、仔仔细细的赏
(一)体悟直接抒情
1.自由朗读,找出词中表现作者离别心情、神态、动作的句子并细细体味。
上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以上词句都属于直接抒情。
2、示范鉴赏“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无绪:饱含别离的苦涩;催发:浸透留恋的深情。
关键词:写实笔法、矛盾之处、情感。
词人以写实笔法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无绪:饱含别离的苦涩;催发:浸透留恋的深情。“都门帐饮”,是指在京都的城门外设帐置酒送别。从这句看,这首词很可能是作者离开汴京南去,跟恋人话别时所写。依恋不舍却又不得不分离,因而也没有了心绪;可这时候,兰舟无情,正在催人出发。
3、小组合作探究,鉴赏其他几句。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执手相看,无语凝噎——白描,柔情蜜意。
关键词:表现手法、表现情感(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这两句通过白描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景。临别之际,一对恋人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可是手拉着手,泪眼朦胧,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正因为气结声阻,就更能见出内心的悲伤。
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其实有千言万语。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悲痛得说不出话来。你能试着代他说两句吗?请展开想象替永哥说出心里话,和大家分享。
参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娘子,我这一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得还再见到娘子,望你我各自保重!”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主题:伤离别、词眼。
关键词:主题、感情。
这三句,由个人的离别之苦而推及于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感情体验。可是跟苏轼在的中秋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超旷态度不同,词人越是把个人悲苦的离情放到历史发展的广阔时空中来咀嚼,就越加陷入深沉的感伤之中,并让读者越发感受到那沉重感情的分量。“冷落清秋节”,照应到上头三句,使得情景交融,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关键词:表现手法、虚写。
这两句更推开去,愈想愈远,愈远愈悲。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再好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了。失去你,再美的风景也是暗淡无光!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关键词:收束全词、情感。
这两句照应到上片“执手相看”两句,离别时是千言万语说不出,离别后是千种风无处说,这就在眼前与将来、现实与推想的对比中,把真挚深沉的情爱和凄苦难言的相思,表现得更加充分,在感情发展的高潮中收束全词。
(二)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1、找出词中写景的句子,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定含义。
2、分析“寒蝉、长亭、晚、骤雨、烟波、暮霭、楚天、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传达出的作者情感。
3、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五、开开心心的写
1、概括本词艺术特色。
借景抒情: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杨柳、晓风、残月、烟波、暮霭、楚天。
虚实结合:“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写的是现实之景,是实写。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本诗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离别的内容,拓展了诗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强化了诗歌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2.延伸拓展: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哀婉动人的感情。
《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7
一、设计意图:
《雨霖铃》是一篇情真意挚的美文,对这首词的教学应做到以下三点:
1、读 通过听录音,把词中的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然后通过学生的诵读,逐渐品味词中独特的意境美。
2、赏 赏析这首词画意美应作为教学切入点,同时也是课堂教学重点,赏析拟分三层。
①意境赏析——柳词画意美;
②语言赏析——柳词语俗;
③风格赏析——柳词婉约。
3、背 当堂检查。
二、设计实施:
1、导入新课:
2、明示学习目标:(投影)
3、简介作者:(投影)
4、听录音:
①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用七个字概括)
②分别划出写景和写情的句子。
5、学生诵读(个别读、齐读)。
6、意境赏析:
△长亭 兰舟 江水 寒蝉 (实景)
△杨柳岸晓风残月
暮霭沉沉楚天阔 虚景
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7、语言赏析。
①写景 ②写人 ③写情
8、风格赏析。
比较婉约派与豪放派词的不同,看出婉约派词的特点。
9、学生诵读背诵。
10、课堂检查。
11、课堂小结。
12、布置作业。
《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在悼念亡妻王弗时所作;
………
人们常叹:“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我们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通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长亭送别,执手相看,西口走送,挥手回眸,柴门扶杖,汽笛声催......
我们学习过那么多宋词,应该明白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答: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板书)。
二、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熟悉民间乐曲。但为(人)放荡不羁,屡试不中。直到中年之后,改名为永,中过进士,只做过屯田员外郎一类的小官,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他的词,内容多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情别绪,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曲折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但他一生穷困潦倒,以至最后寄食寺庙,在贫困交加中逝去僧舍。死后,一群红尘知己为他安葬。成为当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三、写作背景
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整体感知
1、听范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问: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感情基调:哀婉、悲伤、凄清。(板书)
2、指导诵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请同学先自由朗读,再集体诵读。
3、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应是:即便是。
五、文本研习
1、让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后。(板书)
2、问: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板书)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上阕
3、“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问: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写景)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4、问: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事件(离别)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的词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5、“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问:这写什么?(写情)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留恋和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不想“别”而又不得不“离”。于是后面便迸出
6、“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别有离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是“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啊!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问: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7、“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问:这句写什么?(写景)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茫然)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8、“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问:下阕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9、问:“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起首一句“寒蝉凄切”)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要文句,“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问: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缠绵,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意境完整,形象统一。
10、“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惆怅而已。
“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伤感如歌曰:“长离别,离别就会在眼前;说再见,再见可是太遥远……”、“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些句子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归纳全词:
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七、课后作业
今天我们赏析了一千年前柳永和他恋人的缠绵离别;其实,离别是没有时空界限的;它会超越历史,跨过江河,不知不觉来到我们身旁;月假结束,要与父母告别;高中毕业,要与同学分别;出差在外,要与亲人离别……同学们,把你最美好的别离留下来,让我们一起分享,好吗?
板书设计:
感情基调:哀婉、悲伤、凄清。
别前——依依不舍别后——想象相思
《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简介引入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二、朗读并赏析
1、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2、逐句赏析上片(学生朗读、体会、讨论后分组发言,教师纠正)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凄凉急促地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
对:面对。
分析: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试想: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喝酒留恋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
分析:接着写“帐饮无绪”,写“兰舟催发”,就在汴京城外,送别筵上,依依惜别,心绪不宁的场合里,“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揭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于是这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样进一步地抒发情怀呢?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拉着手互相看着饱含泪水的双眼竟哽噎着(连半句话也)没有说
噎:阻塞。话:动词,说。
分析: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以上是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看尽千里烟波傍晚,空阔的天地间云气沉沉烟雾笼罩
千里:极言路途之远。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
分析: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这里,一个“急”字,紧扣上文的“无绪”,同时领起结句,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这个“念”字贯注到下阙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
小结: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分析: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上阙扣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到“遥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
板书:上片,离别中悲痛:
饯别景----饯别宴---饯别情----饯别景
寒蝉、长亭、骤雨---帐饮---泪眼、凝噎--烟波、暮霭
3、逐句赏析下片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叫人)怎能忍受这冷落的清秋时节
伤:动词,忧愁、忧思,这里作意动,以……为伤。更:复,又。那:何、怎。
堪:承当、忍受。清秋:凄凉清苦的秋天。
分析: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作者驰骋想象,并运用以情带景的.写法,唱出了传诵一时的名句。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夜酒醒时(身在)哪里,(也许在)杨柳岸边(面对那)晨风和残月
晓:早晨。
分析:从呼应上阙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景色原本暗淡,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想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作品铺写到这里,似乎已经词绝意尽,然而作者却宕开一笔,思绪又转入新的境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这一去,一年又一年(即使是)良辰好景(也该是)形同虚设
应:该。良辰:美好的时辰。
(8)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就算是有多少深情密意又(能)跟什么人诉说
千种:极言其多。风情:深情密意。
分析: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小结: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板书:下片,离别后悲愁:虚写离情-----实写离景--------虚写离思
伤、那堪---杨柳、晓风、残月---虚设、与何人说
三、写作特色:
1、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2、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怀人,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由“寒蝉凄切”想到“酒醒何处”,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暮霭沉沉”想到“晓风残月”,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
四、总结:
作者在词中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细致,让双方的内心感情都尽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胜的手法。这是适合多数市民欣赏趣味的,他们一听就“入耳酸心”,以获得感情上的充分满足。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五、作业背诵
《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
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苏轼 辛弃疾) 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柳永 李清照)
二、作者简介:
柳永 (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板书:雨霖铃 柳永)
三、词牌由来: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上。唐玄宗听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四、鉴赏分析:诵读词篇,感知课文。(朗读时请注意字音、停顿、情感)
1、学生朗读,专家朗诵,齐声朗读,并请用通俗的语言翻译这首词。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刚停歇。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夫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凝望,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在杨柳岸边,对着凄冷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纵然我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2、内容把握
上片: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下片:离别后的孤寂伤感 (板书)
3、分析鉴赏(关键词:意象 意境 修辞 表现手法 情景关系)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板书:寒蝉—悲凉,长亭—离别,骤雨—凄冷,烘托浓重的凄凉气氛,奠定全词伤感的基调)
关键词:意象 特点 作用
赏析——A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代名词。B长亭:休息和告别之所 C骤雨:凄冷(身心)
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就所闻所见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眼前是令人黯然伤神的暮雨黄昏。这里所写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词人的感情,而又同时为下片“冷落清秋节”的概括埋下伏笔。“骤雨初歇”四个字意味着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下面对临别时矛盾复杂心情的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雨霖铃》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雨霖铃》课程教案04-01
最新雨霖铃教案03-17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04-15
《桂花雨》教学设计10-10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02-13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04-03
《雨说》教学设计03-19
秋天的雨的教学设计03-07
秋天雨的教学设计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