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24-09-09 11:00:57 雪桃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通用10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通用10篇)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 1

  一、教学内容:

  圆的周长计算方法与应用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3、领会事物之间是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思维方法。

  4、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

  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2、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够正确计算。

  四、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用多媒体出示:龟兔赛跑路线图。

  第一次龟兔赛跑,小白兔输了不服气,于是进行了第二次比赛,这回小白兔画了两条比赛路线,小白兔跑圆形路线,乌龟跑正方形路线,结果小白兔赢了,观众纷纷表示比赛不公平,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2、师问:

  a、小乌龟跑的路程就是正方形的什么?小白兔呢?

  b、什么是圆的周长?请你摸一摸你手中圆的周长。

  3、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圆的周长。并出示课题。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推导圆的周长公式

  (1)学生讨论

  a、正方形的周长跟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b、你认为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

  (2)猜测

  看图后讨论: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几倍?为什么?

  小结:通过观察大家都已经注意到了圆的周长肯定是直径的2~4倍,那到底是多少倍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3)动手操作

  a、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实践, 1人拿学具、1人测量、1人记录、1人用计算机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师:拿出老师为你们每个小组准备的学具,大家相互配合测量它的周长与直径,然后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师:看哪一组配合好,速度快,较精确。开始!

  b、汇报小结。

  师:用实物投影展示整理的表格。

  师:引导学生观察,看了几组不同的结果,虽然倍数不同,但周长大约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2、认识圆周率、介绍祖冲之

  (1)我们把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表示。π≈3.14

  (2)介绍祖冲之

  3、归纳圆的周长公式

  (1)怎样求周长?若我们用字母c代表圆的周长,d表示圆的直径,那圆的周长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师板书:C=πd

  (2)圆的周长还可以怎样求?由于 d=2r则:C=2πr。师板书:C=2πr

  师问:圆的周长分别是直径与半径的几倍?

  (三)巩固应用,强化新知

  1、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1)d=2米

  2)d=1.5厘米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1)r=6分米

  2)r=1.5厘米

  3、判断题

  (1)π=3.14 ( )

  (2)计算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圆的.直径 ( )

  (3)只要知道圆的半径或直径,就可以求圆的周长。 ( )

  4、选择题

  (1)较大的圆的圆周率( )较小的圆的圆周率。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2)半圆的周长( )圆周长。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5、课堂反馈

  你能够准确的判断出小乌龟和小白兔谁跑的远了吗?为什么?

  6、实践操作

  请同学们,画一个周长是12.56厘米的圆,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画多大?如何画?再操作。

  (四)课堂总结,梳理知识

  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反思:

  “圆的周长”是周长概念的一次扩展。为了使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思考、学会合作。为此设计了两个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学习环节。

  1、动手实践,探究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呢?首先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圆片、细绳、直尺中开动脑筋自主地选择解决问题的材料,接着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学生通过“看——想——做——悟”等一系列活动,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在小组内自觉地展示交流。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全班交流中形成共识。

  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多种器官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自己求出了问题的答案,体验了自主获取知识的快乐,而且在探究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圆的周长概念的理解,并为以后探究圆的周长公式打下基础。

  2、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寻找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按合作学习的要求,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来测量大小不等的圆的周长和直径的长度,并通过计算求出周长除以直径的数值,进行汇报、总结。

  学生在经历了观察、思考、合作的学习过程,会发现无论大圆、小圆,其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总是三倍多一些的特征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

  在测量、计算、比较中,使学生理解了圆周率是周长除以直径的商,而且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体验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 2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圆周长的概念和圆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实验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自学自知圆周率,从而总结探究出求圆的周长的公式。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探索过程,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长的公式,能运用圆周长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熟记圆周率的近似值,结合圆周率的教学,感受数学文化,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推导圆的周长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难点:

  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探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线、尺、塑胶板上剪下的直径大小不一的圆、实验报告单、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把准认知冲突,激发学习愿望。

  1.谈话:同学们,知道大家都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动画片,今天,老师把它俩带到了我们的课堂。听:(课件播放故事: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喜羊羊和灰太狼举行跑步比赛,喜羊羊沿正方形路线跑,灰太狼沿圆形路线跑,一圈过后,它们又同时回到了起点。此时,它俩正为谁走的路程长而争论不休。同学们,你们认为呢?)(学生进行猜测)

  2.要想确定它俩究竟谁跑的路程长,可怎么做?(生:先求出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再进行比较。)

  3.指名一生说说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生:边长×4=周长)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揭示课题:圆的周长)

  二、经历探究全程,验证猜想发现。

  (一)认识圆周长的含义并初步感知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1.谈话:那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课件出示3个车轮)

  2.师:上面的3个数据是表示什么的?(生:圆的直径)“英寸”是什么意思?(学生看书回答)

  3.将3个车轮各滚动一圈,猜一猜,谁滚动的路程最长?从中你们有什么发现?(生:车轮滚动一周的长度是车轮的周长;直径越长,周长越长,直径越短,周长越短)

  (二)交流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1.学生拿出课前剪的圆,互相指一指它们的周长。

  2.用什么办法测量它们的周长?(同桌交流方法)

  3.指名到前面投影上展示测量周长的方法

  ①滚动法。明确注意点:做好记号,从零刻度开始滚,滚动到这个记号再次指向这里,圆滚动一周的长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②绕圈法。明确:线贴紧圆周,把多余的部分剪掉,把线拉直,这两点之间线的长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③用软尺测量。明确:用软尺上有厘米刻度的一面测量。从零刻度开始量,绕圆周一圈,然后看看对齐哪个刻度。

  4.小结: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生:将一条弯曲的线变成一条直的线)这就是数学上所讲的“化曲为直”的方法。

  5.(课件出示摩天轮图片)问:它的周长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吗?(生:不能,很不方便)问:那怎么办?引发学生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三)认识圆周率。

  1.谈话:接下来同学们分4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出身边这些圆的周长与直径,完成表格。(学生分组活动,完成书上表格)(课件出示表格)

  2.各小组组长汇报测量结果。(学生说结果,教师在课件上完善)

  3.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说说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4.(课件出示)介绍《周髀算经》这本书及“周三径一”的意思。(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倍)

  5.介绍祖冲之在求圆周率中做出的贡献,让学生想象祖冲之探索圆周率的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艰辛、不易。(课件播放资料,学生自学)

  6.学生说说从资料的介绍中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

  7.师小结:祖冲之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与自豪,正因为他杰出的成就,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就被命名为祖冲之山,宇宙中第1888号小行星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像他那样刻苦钻研,将来也做一个不平凡的人。

  (四)推导公式

  1.当学生弄清了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后,让学生说说圆的周长怎么计算?(生: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2.谈话:如果圆的周长用大写字母C表示,那么这个公式用字母怎么表示?

  3.谈话:还可已知什么条件求周长?(生:半径)为什么?(生:在同一个圆中,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两倍)那这个公式还可怎么变换?

  4.齐读公式,加深印象。

  三、刷新应用能力,总结巩固新知。

  1.(课件出示第1题)学生口答两个圆的周长。

  2.计算例4中三个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大约各是多少英寸?(课件出示3个车轮)通过计算,比一比谁的周长最长?这再一次说明了什么?(生: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

  3.(课件出示一个喷水池)一个圆形喷水池的周长是12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投影仪展示答案)

  4.(课件出示摩天轮图)它的半径是10米,坐着它转动一周,大约在空中转过多少米?(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后在全班交流)

  四、交流学习收获,课后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研究圆的周长,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全班交流)

  2.谈话:现在如果老师问喜羊羊和灰太狼谁走的路程长一些?同学们可怎么做?(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有没有其它方法?(学生可通过计算解决,也可直接观察两个图比较)

  3.师:种种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来确定谁走的路程长,所以当喜羊羊得知这一结果后,直喊比赛不公平,于是老村长为它们又重新设计了一种新的`赛跑路线:问:如果喜羊羊和灰太狼沿这样的路线赛跑,谁走的路程长一些呢?(学生课后思考,下节课交流。)

  教学反思:

  一、“情境”与“知识”两条主线相互交融。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抓住“情境”与“知识”这两条主线。在教学情境上,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和谐的学习氛围。我们知道,《喜羊羊与灰太狼》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也有一定的了解,以此为学习的背景,作为学习圆周长的切入点,使“情境主线”与本节课的“知识主线”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和开放的操作空间,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亲身经历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的操作活动有目的、有思考、有选择、有创造,使学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过程中增长智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数学阅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厚实的文化。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适当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认识,能够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对后续学习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圆周率的有关认识。这里的介绍从《周髀算经》中的“周三径一”、祖冲之的“算筹”到圆周率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用电子计算机来计算圆周率,使学生对圆周率的历史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感受到我们祖先的智慧,体会数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的密切关系。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 3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级“圆的周长”,教学确立基础与发展并重的教学目标,着眼点不仅仅关注学生有没有理解圆周长的意义。能不能运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而是如何来激疑,把学生身边的问题数学化,并以“问题”为主线,通过“猜想——验证”“探索——发现”来展开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从而发现知识的一些规律和方法,并努力为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实际运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学生通过猜想、尝试、验证、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运用计算圆的周长和解答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理解圆的周长公式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A、创设情境·激疑——提出问题

  (出示摩托车里程表)

  (1)师:这里为什么能反映摩托车行的路程呢?

  (学生思考后师出示有计数器的跳绳作提示)

  (2)师:你们跳过绳吗?你想到了什么?生答:和车轮滚动的圈数有关。

  (3)师:你们知道滚动一圈的长度是什么吗?生答:圆的周长。

  (4)师:用硬纸板表示车轮,请你摸摸它的周长(揭示课题)。

  (5)用直尺测量圆的周长,你感到方便吗?能不能找到比较简便的方法?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以往在教学圆周长的过程往往比较注重公式的运用,比如计算圆形水池的周长等等,看似和学生比较贴近,但实际有几个同学看见过圆形的水池,而且计算圆形的水池又有什么作用,这样所谓的实际问题是为了应用而应用,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我设计这样一个情境,摩托车的里程表为什么能反映摩托车行的路程,并引导学生从跳绳的计数器上去思考,把学生身边的问题数学化,为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所学的知识能运用于生活。

  B、师生共同提出假设

  (1)请学生回忆正方形周长和边长的关系(边长×4)。

  (2)师:能不能求圆周长时也找到这样的倍数关系呢?

  (3)师:测量的圆的什么比较方便呢?生答:半径、直径

  (4)师:请学生先画几条长短不一的线段作直径画圆

  (5)师:观察自己画的圆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分小小组讨论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是否存在倍数关系

  (6)师:你估计周长是直径的几倍?

  学生猜想:生1:3倍左右,生2:2倍左右,生3:5倍左右

  (7)师:你有办法验证吗?学生讨论

  演示:用绳绕的方法验证(3倍多一点)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关联知识的迁移是很有经验的,比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都是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计算公式的,求正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边长乘以4,圆的周长和直径或者半径有没有这样的关系呢?通过学生画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感到圆的周长和直径可能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在学生的猜想后,通过绳绕的方法加以证明,使学生确信周长和直径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到底是3倍多多少呢?是不是一个固定的数?需要通过比较精确的测量、计算才能证明。整个过程是让学生通过“猜想——验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我想“猜想——验证”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我认为运用这种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C、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发现——构建新知

  (1)师:你还有别的办法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吗?

  (可以用绳绕滚动的办法分别测量一些圆的周长)

  (2)学生在小小组内动手操作、测量进行验证

  直径(厘米)周长(厘米)周长是直径的几倍

  26.23倍多一点

  39.13倍多一点

  412.93倍多一点

  (3)小结

  a、圆的周长÷直径=3倍多一点经过科学家精密的测量,计算发现这个3倍多一点是一个固定数叫圆周率3.1415926……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我们在计算时通常取3.14,用字母л表示,(请学生写一写л)

  b、结合圆周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师生共同推导计算圆的周长公式:(C=лd或C=2лr)

  D、运用新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1)学生尝试例题求圆的周长

  (2)基本练习(略)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计算,确认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在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小组合作形成的合力的作用。师生共同推导出求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通过一些基本题的练习使学生形成基本的技能。

  E、评价体验

  (1)师:这节课研究了什么?

  生1: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生2: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即C=лd或C=2лd

  (2)师:(出示一棵古树图片)你能测量它的直径吗?

  生答:砍下来量一量

  师问:这个方法简单,你们同意吗?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1:用绳子绕一圈,这就是周长然后用周长除以л就得到直径

  生2:在古树中间钻个小孔,量一量

  生3:用四个木头搭成一个正方形,边长就是直径

  (3)师:你能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计算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吗?(用计数器的跳绳作提示)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1:量一量车轮的直径算出周长,再数数车轮转动了几圈,算一算就行了。(师提醒:那不是最安全)

  生2:用根长绳让它跟着轮子转

  生3:装一个象跳绳一样的计数器,再算一算。

  师:对!摩托车的里程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它就像一个乘法运算机器,车轮的周长是固定的,转数是变动的,从你家到学校的距离之所以能显示在里程表上,就是车轮周长乘以转动的圈数得到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自主地探究知识,发现已知直径(半径)求圆周长的方法,并通过一定的基本训练后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技能,如何再让这些数学知识回到生活,让学生感到所学的数学知识有用呢?我设计了测量一棵古树的直径和计算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这样两个问题,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讨论空间,因为这些问题就在学生的身边,会让学生感到“有想头”、“有意思”,学生也愿意反复讨论这些问题。这样可以点燃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三、实践反思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华罗庚指出,对数学产生枯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本节课一开始出示摩托车的里程表,有计数的跳绳,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体会到“圆的周长”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为后面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埋下伏笔。

  2、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P.Rhalmos)有句名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也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学问就是要学会问”。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有问题呢?教师必须启发学生主动想象,去挖掘去追溯问题的源泉,去建立各种联系和关系,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我在本节课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感悟到:必须先要知道圆的周长,而直接测量圆的周长很麻烦,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促使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猜想——验证”“探索——发现”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又提出测量一棵古树的直径你有什么好主意?如果测量你家到学校的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这是两个和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问题,学生有感而发的方法有很多,学生的回答应该说是非常精彩的,这既让学生灵活运用了圆周长公式(可以测量周长再计算直径)并呼应了课堂的导入,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效果真可谓“鱼与熊掌”兼得。

  3、提高应用意识,努力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本领,我在本节课的最后部分安排了两个生活问题,并都是“以你……”的语气陈述,努力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当解决问题的主人,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由于我们身边的问题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如计算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许多同学都想到先数自行车车轮转了多少圈,用周长乘以圈数,对于怎样数车轮有的同学提出直接数,还的同学甚至想到了用一根长绳让它跟着轮子转,看看它转了多少圈(这些都是学生直接的生活经验),也有一些同学提出了在自行车上装一个计数器的办法,不但培养了学生开放型的思维方式,还激发了学生去动动手的愿望。

  4、要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1)在用绳绕的方法验证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有没有必要再让学生去实践,通过计算再验证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2)如果在发现知识过程中人有一小部分同学得出了方法,教师是想设法再让其他学生继续探究、发现,还是让这些同学代替老师把答案告诉大家呢?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 4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

  2.理解并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近似值。

  3.经历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的过程,初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在探究中体验成功,增强信心。

  5.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

  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准确计算圆的周长。

  三、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

  老师:课件、直尺、一元硬币、水桶、易拉罐、纸剪的圆、绳子等学生:2个大小不同的硬纸圆片、直尺、彩带、学具。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圆的周长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看过《米老鼠和唐老鸭》吗?

  师:今天黄老师把这两位“巨星”请到了我们的课堂,咱们鼓掌欢迎它们的到来好不好?(生齐鼓掌!)

  师:米老鼠和唐老鸭在跑步,唐老鸭沿着正方形路线跑,米老鼠沿着圆形路线跑。到底谁跑得路程长呢?

  2.迁移类推

  师:(让学生自由发言后说明)究竟它们谁跑得路程长?如果给你有关数据你能裁定谁跑得路程长吗?

  (1)师:谁来说说要求唐老鸭所跑的路程,就是求什么?(就是求正方形的周长。)

  (2)师:谁再来说说什么叫正方形的周长?你会求正方形的周长吗?(围成正方形四条边长的总和叫做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等于边长×4。)

  师:知道边长×4的含义吗?(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系,周长是边长的4倍。)指名说。

  (3)师:要求米老鼠所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圆的什么呢?(圆的周长)

  师:很好!那什么叫圆的周长,又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愿意吗?(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每个同学的桌上都有一元硬币、易拉罐等物品,从这些物体中找出一个圆形来,互相指一指这些圆的周长。

  师:谁能概括一下,什么叫做圆的周长呢?小组讨论后指名答。

  (完成板书: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师:(出示一教具圆片)谁来说说这个圆的周长就是指哪一部分的长?指名学生边演示边说。谁再来说说。

  3.实际感知

  师:请同学们拿起圆形纸片,小组之间互相指一指、说一说圆片的周长。

  (二).测量圆的周长

  1.师: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很容易尺量计算,大家猜猜圆的周长用尺量计算方便吗?(不方便)

  师:(出示教具圆片)那有什么办法呢?在小组内讨论一下。量出一号圆的周长,并把数据填写在实验报告单相应的表格中。听明白了吗,开始。(小组活动)

  2.小组汇报:(预设)

  (1)师: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

  【方法一:用线绕

  师:谁来与老师配合绕给同学们看看?

  (师生合作用绕线的方法去测量圆周长)

  师:这样绕了以后,怎么就知道了圆的周长呢?(生说明)

  师:(课件补充说明)用线绕圆一周以后,捏紧这两个正好连接的端点,把线拉直,这两点之间线的长就是什么?(圆的周长)

  (2)师:除此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方法二: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

  师:(课件演示)请看大屏幕,在圆上取一点作个记号,并对准直尺的零刻度线,然后把圆沿着直尺滚动,直到这一点又对准了直尺的另一刻度线,这时候圆就正好滚动一周。圆滚动一周的长就是什么?(圆的周长)

  (3)师:现在老师给你一个圆,你会测量它的周长呢?(会。)

  师:真的吗?谁敢来试试。

  指名一生上台测量黑板上的圆。可能用线绕。

  师:有什么感觉?(不方便!)

  师:那你可以把它搬下来滚动呀!(生齐笑)

  这就说明用绕或滚这两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有时还很不方便。这就需要我们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普遍方法。

  (三)、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1.猜测

  师: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跟它的什么有关呢?

  2.验证

  师:谁知道圆的大小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吗?(半径或直径)

  师:圆的周长是不是和直径有关呢,请同学们来观察几个圆。(媒体演示)

  师:哪个圆的直径最长?哪个圆的周长最长?哪个圆的直径最短?哪个圆的周长最短?

  师:你感觉到了吗?

  (圆的直径越长,周长越长;圆的直径越短,周长越短。)

  师:这就说明圆的周长肯定与圆的什么有关系?(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师:圆的周长与直径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师:刚才,大家都对圆的周长与直径成什么关系进行猜测,下面,我们就通过动手实验来检验大家的猜测是否正确。

  ①测量计算。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4个大小不同的圆,分别测量它们的直径和周长,并按要求填写下表。

  ②汇报、展示。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和计算结果,教师把不同的圆的有关数据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③观察、发现。

  让学生观察、比较表中的数据,想一想:通过观察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初步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板书: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3)介绍圆周率和祖冲之在圆周率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

  ①揭示圆周率的概念:表示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率。能用式子来表示吗?请试一试。(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②介绍圆周率的表示字母π及其读写法。

  ③介绍祖冲之及圆周率的有关知识,激发民族自豪感,同时指出圆周率的数值及小学阶段计算时所取的近似值π≈3.14。

  (四)总结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1、根据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你能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吗?指名回答,

  引导学生归纳: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能用字母表示吗?(板书:C=πd)师:如果已知圆的半径r,可以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呢?板书:C=2πr)

  2、回应新课引入的情境,即时练习。

  师:现在,你能求出谁的路程长吗?为什么?

  (五)、应用圆周长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教学例题:一张圆桌面的直径是0.95米。这张圆桌面的周长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练习题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测量:滚动法 绳测法

  规律: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公式: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C=πdC=2πr

  教学反思: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不复杂,但这个公式如何得来,公式中的固定值“∏”是如何来的,都是值得学生研究的问题。因此,教学中,我着力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验证猜测等过程来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因为是自己操作的所得,再加上我在课堂中介绍了一些相关资料及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所以学生对“∏”的含义就理解得特别透彻,也学得有兴趣。在测量过程中,学生量的数据可能误差有点大,应尽可能把误差减少,课堂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善于思考和发现。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 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分析、概括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圆的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圆的周长的意义,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

  2.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一些圆形的物体,如车轮、钟面、硬币等,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这些物体的共同特点。

  (2)提问:如果要知道这些圆形物体的周长,你有什么办法呢?从而引出课题“圆的周长”。

  2.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圆的周长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用手摸一摸圆的边缘,感受圆的周长。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

  (2)测量圆的周长

  ①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圆形纸片的周长。如用绕线法、滚动法等。

  ②汇报交流测量方法和结果。

  ③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测量方法有什么局限性?有没有更准确、更通用的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呢?

  (3)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①让学生分别测量几个不同大小的圆形纸片的直径和周长,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②计算每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观察比值有什么特点。

  ③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 3 倍多一些。

  (4)认识圆周率

  ①介绍圆周率的历史,让学生了解祖冲之等数学家对圆周率的研究贡献。

  ②明确圆周率的定义: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5)推导圆的周长公式

  根据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引导学生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C = πd 或 C = 2πr。

  3.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计算几个不同直径或半径的圆的周长。

  (2)解决实际问题,如已知圆形花坛的半径,求花坛的周长;已知车轮的直径,求车轮转一圈行驶的距离等。

  4.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圆的周长的意义、测量方法、圆周率的概念和圆的周长公式。

  (2)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测量一些圆形物体的直径和周长,计算圆周率,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

  四、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圆的周长,掌握测量方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历史,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3)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不足之处

  (1)在测量圆的周长时,部分学生操作不够规范,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操作方法的指导。

  (2)在推导圆的周长公式时,部分学生对圆周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圆周率的认识。

  (3)课堂时间的把握不够精准,导致巩固练习的时间有些紧张。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 6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探索过程,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的周长公式。

  2.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圆的周长公式,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2.教学难点:探索圆周率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复习圆的认识,包括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2)提问: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探究圆的周长

  (1)认识圆的周长

  ①展示一个圆形物体,让学生指出圆的`周长在哪里。

  ②引导学生理解圆的周长的定义: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2)测量圆的周长

  ①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圆形纸片的周长。如用绳子绕圆一周,再测量绳子的长度;将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测量滚动的距离等。

  ②汇报交流测量方法和结果。

  (3)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①让学生测量几个不同大小的圆形纸片的直径和周长,并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②引导学生观察比值的特点,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 3 倍多一些。

  (4)认识圆周率

  ①介绍圆周率的历史,讲述祖冲之等数学家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

  ②明确圆周率的定义: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5)推导圆的周长公式

  根据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 C = πd 或 C = 2πr。

  3.巩固练习

  (1)计算不同半径或直径的圆的周长。

  (2)解决实际问题,如圆形花坛的周长、自行车车轮的周长等。

  4.课堂总结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圆周率的意义和圆的周长公式。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以复习导入的方式,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内容,降低了学习难度。

  (2)在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计算,自主发现规律。

  (3)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历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2.不足之处

  (1)在测量圆的周长时,部分学生的方法不够准确,导致测量结果误差较大。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测量方法的指导。

  (2)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和全面,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3)教学内容的拓展不够,对于圆的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 7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播放一段关于圆形物体的视频,如摩天轮、圆形跑道等。

  (2)提问:这些圆形物体的周长是多少呢?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呢?引出课题“圆的周长”。

  2.自主探究,认识圆的周长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用手摸一摸圆的边缘,感受圆的周长。

  (2)引导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圆的周长的含义。

  3.合作交流,测量圆的周长

  (1)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圆形纸片的周长。如用绳子绕圆一周,然后测量绳子的长度;将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测量滚动的距离等。

  (2)各小组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并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4.深入探究,发现规律

  (1)让学生测量几个不同大小的圆形纸片的直径,并计算每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2)引导学生观察比值的特点,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 3 倍多一些。

  5.认识圆周率

  (1)介绍圆周率的历史,讲述祖冲之等数学家对圆周率的研究贡献。

  (2)明确圆周率的定义: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6.推导公式,计算周长

  (1)根据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 C = πd 或 C = 2πr。

  (2)让学生运用公式计算几个不同半径或直径的圆的周长。

  7.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解决实际问题,如已知圆形花坛的半径,求花坛的周长;已知车轮的直径,求车轮转一圈行驶的距离等。

  8.课堂总结,评价反思

  (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圆的周长的`含义、测量方法、圆周率的概念和圆的周长公式。

  (2)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3)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

  四、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视频的播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圆形物体的周长,为引出课题做好了铺垫。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圆的周长,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教学中渗透了数学文化,让学生了解了圆周率的历史,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数学的热爱。

  2.不足之处

  (1)在测量圆的周长时,部分学生的操作不够熟练,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测量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2)在推导圆的周长公式时,部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公式的应用。

  (3)课堂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巩固练习的时间有些紧张。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 8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对圆周率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圆的周长的意义,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2.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出示圆形物体,如硬币、光盘等,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这些物体的形状。

  (2)提问:如何测量这些圆形物体的周长呢?引出课题。

  2.探究圆的周长

  (1)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圆形物体的周长,如滚动法、绕线法等。

  (2)组织学生交流测量方法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

  (3)提出问题: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呢?

  3.认识圆周率

  (1)介绍古人计算圆周率的方法,如刘徽的割圆术。

  (2)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不同大小的圆的周长和直径,计算它们的比值,发现比值都接近一个常数。

  (3)引出圆周率的概念,介绍圆周率的符号和近似值。

  4.推导圆的周长公式

  (1)根据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引导学生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 C = πd 或 C = 2πr。

  (2)让学生用公式计算几个圆的周长,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5.巩固练习

  (1)出示一些圆形物体,让学生计算它们的周长。

  (2)设计一些判断题和选择题,巩固学生对圆的周长概念和公式的掌握。

  6.课堂总结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圆的周长的意义、圆周率的概念和圆的`周长公式。

  (2)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索和创新。

  四、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圆形物体的周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2)在教学圆周率的概念时,介绍了古人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了解了数学的历史和文化,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实验和推导,让学生自主得出圆的周长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2.不足之处

  (1)在测量圆形物体周长的过程中,部分学生的操作不够规范,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2)在推导圆的周长公式时,部分学生对圆周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影响了公式的掌握。

  (3)课堂练习的形式还可以更加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 9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2.能运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1)播放一段关于圆形物体的视频,如摩天轮、圆形花坛等。

  (2)提问:这些圆形物体的周长是多少呢?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呢?

  2.自主探究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它的周长和直径。

  (2)组织学生交流测量方法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 3 倍多一些。

  (3)介绍圆周率的概念和历史,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近似值。

  3.合作交流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探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2)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巩固应用

  (1)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进行解答。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拓展延伸

  (1)介绍一些与圆的周长有关的数学趣题,如绕地球一周的绳子加长 1 米后能多高。

  (2)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索圆的周长的奥秘。

  四、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到学习圆的周长的`必要性。

  (2)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拓展延伸部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2.不足之处

  (1)在测量圆形纸片周长和直径的过程中,部分学生的测量不够准确,影响了后续的探究。

  (2)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个别小组的分工不够明确,导致探究效率不高。

  (3)对学生的评价还可以更加多元化,以更好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 10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掌握圆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2.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难点: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复习圆的认识,让学生说出圆的各部分名称。

  (2)提问:什么是圆的周长?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呢?

  2.探究圆的周长

  (1)让学生用滚动法和绕线法测量几个不同大小的圆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2)测量圆的直径,计算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3)引导学生观察比值的特点,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 3 倍多一些。

  3.认识圆周率

  (1)介绍圆周率的概念和历史,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重要性。

  (2)讲解圆周率的近似值,让学生记住圆周率的常用值。

  4.推导圆的周长公式

  (1)根据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引导学生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 C = πd 或 C = 2πr。

  (2)让学生用公式计算几个圆的周长,巩固对公式的掌握。

  5.实际应用

  (1)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圆的周长公式进行解答。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6.课堂总结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圆的周长的概念、测量方法和计算公式。

  (2)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探索。

  四、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通过复习导入,让学生巩固了圆的认识,为学习圆的'周长打下了基础。

  (2)在探究圆的周长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推导圆的周长公式,让学生体会了数学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2.不足之处

  (1)在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时,部分学生的测量不够准确,导致计算结果有误差。

  (2)在实际应用环节,部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3)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相关文章: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04-01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08-30

《圆的周长》优秀教学设计05-07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模板11-25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范文3篇06-20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通用11篇)03-19

《圆的周长》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0篇)05-19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05-17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其反思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