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教学设计(通用5篇)
物理学作为严格的、定量的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一直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密度的教学设计,希望你对物理有更深刻的认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密度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能帮到大家!
密度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说的密度一节属于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包括了后面所有八章的内容,它们形成了经典力学的初步知识。众所周知,经典力学包括了质量、时间、空间三大基石。初二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基本具备了绝对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因而第七章第一节开始就进行绝对质量观的教学,第三节的密度是对质量认识的进一步延伸,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
再从本节的编排看,课本首先从第二节的实验入手,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如何鉴别不同的物质?接着用实验分析、归纳得出密度的概念,最后是密度知识的简单应用。这种方法,体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学习一点研究问题和定义物理量的常用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教学重点 根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由于初二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如何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进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法 本节有关密度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本节课着重采用实验探究法。
学法 学生要想正确的从实验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们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
教具准备 每两人一天平,砝码,体积不等的两个木块和两个铁块,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难点,我还制作了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1、激趣引学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是新大纲规定的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来源于生活中的趣味实验,如何鉴别水、煤油、酒精和醋?并让他们总结辨认的依据,当他们意识到可以利用颜色、味道等特性鉴别物质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手,拿出上节课测量过的体积相同但外表被我涂成了相同颜色的铜、铁、铝让学生辨认,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就用密度表示,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密度的概念
新大纲要求:实验不仅是物理教学的手段,它还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成了每两人一组的分组实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实验中,当学生测出了质量与体积之后,我改变了教材中直接要求学生计算m/v的编排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处理实验数据我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根据测出的质量和体积,仍然能得出什么结论?面对这样的问题,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根据认识心理学,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直接利用这些数据去寻求某种规律,有的`甚至能得出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这样的结论,还有部分学生,他们可能想到要对这些实验数据进行运算。当学生讨论得出利用m和v可以计算它们的比值时,我用课件出示鼓励性的评语,并播放一段音乐,以松缓刚才紧张的思维。然后引导学生应用数学法分析m/v的含义,利用比较法、归纳法得出密度的概念。并告诉学生: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是初中阶段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我还要引导学生欣赏天平平衡时的对称美,领会物理学方法的和谐美,感受物理概念的简洁美。促使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物理学的热爱。
3、密度的公式
密度的公式属于本节的重点,它要求学生能弄清公式的来源,并能记住公式。要记住公式,除了了解各个字母代表的物理量,还要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并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在这一部分,我利用知识的迁移理论,设计了一些跳一跳能摸到的问题:①怎样计算单位体积某物质的质量?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②如何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怎样计算密度的单位?③一木块,体积为 10cm3,质量为6克,它的密度多大?若切掉它的3/4,剩下的密度多大?④根据密度的公式,我们能说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吗?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教师适度点拨,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通过这样的办法,加深学生对密度公式的理解、记忆和应用,培养学生规范的解题格式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这里通过对公式物理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现,形成基本的、朴素的、唯物物理学思想
物理学史 在学生紧张的劳动之后,课件出示“王冠”图,告诉学生阿基米德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王冠的故事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怕困难,积极探索,服务人类的科学思想。
小结
一堂成功的物理课,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物理学知识,还要学生学到一定的物理学方法,甚至要形成一些基本的物理学思想。小结中,我准备先让同桌的学生相互回忆本节学过的主要内容,让这些知识同化到学生原有的
知识体系中去,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老师再从物理学方法和物理学思想两个方面着手,总结学生在这堂课中的表现,肯定他们的成绩,指明他们努力的方向。体现成功教学的激励机制。
密度教学设计 篇2
设计理念:
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进一步体会
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法思想,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木块、铁块、铝块、铜块、一杯水、一杯糖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桌上的木块、铁块、铝块、铜块,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区分它们?
学生回答出颜色。(还有其他答案)
继续引导两杯透明液体,哪杯是水?哪杯是糖水?
学生回答出味道。
继续提问:除了这些方法,日常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分辨物质的方法?
学生思考并回答。
总结: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等都是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
情景导入:昨天我买了一枚金戒指,想知道它是不是真的,同学们帮我鉴别一下。
启发:显然以上的方法都不好区分,今天同学们会学到一种有效的鉴别物质的方法,也就是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科学探究
引言:那么什么是密度呢?下面我们就从已学的质量和体积入手,探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1)出示体积相同的铝块和铁块,谁的质量大?谁的质量小?
学生回答:铁块质量大,铝块质量小
接着问:你知道为什么?
学生发表意见,总结:因为组成它们的物质不同,所以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2)以你的生活经验判断:出示两块大小不同的木块,哪个质量大?
学生回答:体积大的木块质量大
总结: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不同,质量也不同。
2、猜想与假设: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分析论证
通过探究,分别计算每个铝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并在图象上表示出来。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因此,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引入密度的概念。
有质量/体积若体积是 1m3,1dm3,1cm3等单位体积的话,就有质量/体积=质量,即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表示单位体积的质量。
(二)密度
1、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根据速度定义,引导学生讨论说出密度的定义式。
公式: 密度=质量/体积 ρ= m/v
注意:(1)ρ的读法和写法。(与p的区别)
(2)密度公式适用于固体、液体、气体。
展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相同物质的密度相同,与其质量和体积无关。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3、单位: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是复合单位。
有:千克/米3 kg/m3 (板书)
讨论说出“kg/m3”这个复合单位的读法及物理意义。
若质量的单位为g,体积的单位为cm3,则密度的单位是:g/cm3(板书)
展示:单位换算1 g/cm3=1000 kg/m3
学生练习做题。
学生查看小资料,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
找出最大密度的物质?最小密度的物质?同种物质,状态变了,其密度变了吗?说明它们表示的物理意义。(记住水的密度)
学生讨论交流:如何鉴别金戒指的真伪?
(三)密度的应用
1、密度公式的变形:求质量m=ρV;求体积V =m/ρ
2、看例题,然后出示变式习题:
展示:例题
学生做题,讲解,点评学生做得情况。
【想想议议】一卷细铜丝,如何方便快速地知道它的长度?需要什么器材?如何测量?如何计算?(如果时间充足,可以启发,提示一下学生)
判断金属球是实心还是空心。
展示:例题(时间问题,可以课后做)
三、小结
以板书内容为纲,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密度的知识,它是这章最重要的一个物理量,我们经过实验知道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等的,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则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正好反映了某种物质的一种属性,什么属性呢?就是单位体积的物质的质量是多少的属性,这对于区分不同的物质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我们把这个比值定义为密度。其公式、单位和单位的换算都是由此概念延伸出来的。
密度教学设计 篇3
【整体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掌握层次的重点知识之一。学好本节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密度”是在学习了“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并为更深入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做铺垫。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同样也是本节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课教学可分为4部分:
1、课题引入。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分辨,由对于一些物质用通常辨别物质的一些办法无法直接辨别,引到需要用新的科学方法解决来引入。
2、密度概念的引出。应通过直观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所以,组织学生做好“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电功率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3、密度的公式、单位。要注意公式书写的规范和变形公式的教学。但密度的单位属于组合单位,是第一次在初中物理中出现。教学时应让学生弄清密度单位的组成、符号、读法、写法。㎏/m3与g/m3之间的关系学生易混,也要加以强调。在后面的例题教学时,也要注意强调统一单位。还要运用教材中的小资料来加深学生对密度这一概念的认识。
4、密度的应用。可以用教材上的例题来进行教学,也可以补充习题,为了让学生熟练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解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学生“一题多解”。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教学关键】
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用启发和观察实验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学习“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和“密度”,第2课时学习“密度的应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3、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
学生:托盘天平和砝码、相同体积的铜块、铁块和铝块、不同体积的铜块、铁块、铝块和肥皂块、大注射器等。
密度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质量》,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认识质量及其测量仪器,特别是学习使用学校实验室常用的天平是为后续各节的学习所准备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极其重要,与今后授课的内容相关密切,是基础性的一节,也是阶段性的关键点。所以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在第一章已经学习了一些工具的使用,对于天平这个工具的使用只要讲明白应该问题不大。学生的问题主要是生活经验不足,对于常见的物体的质量他们没有办法想象和了解,还有一些物质的尺度比较小或者比较大的话用基本单位来表示可能存在问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 通过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通过对天平使用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通过使用天平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突破方法
天平的使用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去摸索,假如不这样做会产生怎么样的'后果。
教学难点
质量的概念,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突破方法
为突破难点,通过图片分析物体和物质的区别,然后引入质量的概念。采用演示加分组实验法,并用探究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破本节难点。
教法学法
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学知识,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学习法、探究法和讨论法。通过自主学习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给上面的物体分类,并说出你分类的理由?
创设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教学
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
一、质量的概念
由学生的分类,得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从而得出: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提问:铁钉、铁锤都是同种物质组成的,但是物质的多少一样吗?
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学生继续思考几个问题:
1、一块冰化成了水,所含物质的多少改变吗?(不考虑蒸发)
2、一个易拉罐被压扁之后,形状变了,所含的物质多少(质量)变了吗?
3、在宇宙飞船中,物体处于失重状态中。如果把地面上的物体带到月球上,带到宇宙飞船中,这个物体的质量会改变吗?
讨论得出结论:
冰块熔化成水, 状态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
易拉罐压扁了,形状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
物块送入太空,位置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
总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变化而变化。
二、质量的单位
1、国际单位
2、生活中常用单位
3、换算关系。
质量单位符号: 吨(t) 千克(Kg) 克(g) 毫克(mg)。
质量单位换算:1t = 1000kg 1kg = 1000g
1g = 1000mg
对常见物体质量进行估算
三、质量的测量
1、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托盘天平
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
观察托盘天平的结构,并且对照书本的图记住各部位的名称。
2、常见的测量工具
四、课堂小结
五、练习
1、关于质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了。
B、铁块加热后,再打成铁片,质量变小了。
C、物理课本在南京和在南极时, 质量不 一样。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宇航员若将一瓶密封的纯净水带到月球上,你认为这瓶纯净水的质量是增加了、减少,还是不变?说出你的判断根据。
练习册68页知识导航
布置作业
这样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通过观察、比较、到建立概念,不但使学生很容易理解,而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在观察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形成了分析、概括的能力。
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并结合前面的内容,这个难点很容易解决,并且学生都能理解,特别是对于到宇宙里质量也不变这种情况。
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些比较简单的规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
单位换算是学生觉得很困难的一部分内容,可以先找几个简单的练习做一做,太难的话会打击学生的信心。
通过抢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既提高了他们的常识,又为之后引入天平是准确测量的工具埋下伏笔。
让学生了解测量质量的工具有很多,在实验室主要使用的是天平
测量工具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图片学生能了解到多种多样的测量质量的先进的仪器。能感受到科学的神奇。
让学生对课堂学习有个总体的印象。
板书设计
§6.1 质量
1、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符号(m)
2、结论: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质量的单位:
国际单位:千克(kg);
常用单位:吨(t) 克(g) 毫克(mg);
1、t =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2、质量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
3、托盘天平介绍。
天平的使用步骤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
2、将游码移到0刻度线处。
3、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为止(哪边轻就往哪边调)。
4、左物右码。
5、读数=游码+砝码。
密度教学设计 篇5
课题:密度
[设计意图]
本节是本章《质量与密度》的第二节。在前一节,我们学习了“质量”和“用天平测量物质的质量”。物质密度的本质正是研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所以从“区分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开始,引入密度的概念。本节基于实验的基础上学习密度的知识,所以教学方法上引采用分组实验和讲授为主。
知识目标: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会查密度表。能联系实际应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会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能力目标:
1、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密度公式。
教学难点: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密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讲授法:
教学准备:天平,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和学具]
天平,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课前准备]课内小组交流5分钟
一、复习旧知
如何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二 、自学导学(以下内容采取自学的方式,在小组内探讨完成并汇报)
密度定义:
计算公式: 密度的公式:ρ=公式变形:m= V=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ρ——(kg/m3) m——千克(kg) V——立方米(m3) 说明: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
1、g/cm3=1×103kg/m3、
2、例题自己做一遍和书中的解法对比 。反思。
3、生实验: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得多。
4、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平上却能平衡,说明它们的质量却又是相同的。 提出问题:
(1) 为什么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同?
(2) 为什么体积不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却又相同?
(3)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4)通过以上思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密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密度教学设计06-17
密度教学设计8篇06-22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通用10篇)12-13
教学设计02-11
《太阳》教学设计及点评太阳的教学设计11-05
er教学设计 ie ue er教学设计09-20
《鸟语》教学设计 鸟的语言教学设计10-21
《海燕》的教学设计07-21
《纸》教学设计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