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六年级《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的教学要让学生理解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下面百分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构思及采用想象、对比等修辞手法去描绘的方法。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感受青海高原上一株柳树的神奇,感悟它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2、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研究点:为什么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疑,关注题目。
1、出示题目,齐读。
2、学贵有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学生提出自己想到的任何问题,师归纳。)
3、小结:好的文章题目往往能够让我们产生问题,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这就是悬念,我们写文章拟题的时候也可以借鉴。
二、初读“神奇”,整体感知。
1、教学生字词:(一类二类区分)
深邃 凝滞 萌发 一茬 畏怯
锻铸 抑制 虐杀 摧毁 吟诵 韧劲 艰苦卓绝
重点教学生字:
虐——虎爪人的变形,所以下口向外。
韧——韦编三绝 韦:熟的牛皮。面对刀的时候坚持一点不断裂就叫有韧劲。
设计理念:生字词的教学不应都是以读代教,注重汉字文化,适时传播给学生。对学生认识记住汉字,弘扬汉字文化是大有裨益的。“虐”字下方的“”会意,小篆字形,从虍(hǔ指虎头),爪人,即虎足反爪伤人。隶变后省略“人”字,很容易写错。但一经过字形演变的形象化描述,学生写错的几率就会大大下降;“韧”的含义恰恰直指本文的核心:柳树的韧劲。我巧妙地运用了“韧”形旁和声旁,将汉字的意趣与文本内容巧妙结合。
2、课文作者是谁?(板书:陈忠实)简介作者。
3、回归学生课前问题:
出示课题的时候,就有同学提问:“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下面请大家自读课文,一起思考:在作家陈忠实笔下,这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株怎样的柳树?
(1)交流:在作家陈忠实的笔下,这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株怎样的柳树?找出书上最能概括的一句话。
备课时,我预设学生回答如下:
A、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B、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
(学生提这个问题,可以追问:能表现出这株柳树的特点和作家的写作意图吗?)
C、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师追问:对,正是因为这一株柳树有这样的特点,所以陈忠实说它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呢?)
(2)在交流中学生明确文中最能概括的一句话是: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
指名读句子,理解“望而生畏”。
4、对比两段,突出神奇:
出示两段: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
(1)比较一:“极其平常、神奇”矛盾吗?为什么?
作者巧用对比,作用是衬托,突出柳树的神奇。
(2)比较二:“在平原在水边”和“在青海高原上” 。
这是突出柳树生长环境的不同,引出下文。
(3)作家说“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请问后面写到在平原在水边的柳树了吗?
有,写到了灞河柳。这是一种巧妙地写作方法——伏笔。
5、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去写“这一株柳树的神奇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
6、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板书:
生长环境 外部形态 成长经历
设计理念: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就是对比。在这个环节,我利用文本第一、二节的语言,将对比渗透给学生,从而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意识。另外,在研读文本时,我注意到了“伏笔”。平时作文教学中,我们更为关注叙述和描写。然而对于六年级学生,完全可以将“伏笔”这样的写作技巧交给学生。“伏笔”都牵涉到文本后面内容,这样立足于全文,其实也是对学生朗读文本效果的一种检阅,给学生篇章感。
三、精读“神奇”,感悟韧劲。
(一)神奇之一:生长环境
这一株柳生长的地方不是平原,不在水边,而是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就是它的神奇之一,为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青海高原。
1、指名读3、4小节,写青海高原的哪些词句令你印象深刻,你可以说,也可以读出来。
学生扣关键词句交流。
教师相机补充:
(1)青海高原的图片,说说看到什么?
(2)资料:青海高原夏秋两季经常连续干旱,最冷的时候可达零下二十多度。春有频繁沙尘暴,夏天有雷暴、冰雹小如黄豆,大如鸡蛋。青海高原上的土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冻土,也就是死亡之土。
(3)随机讨论:你想到了哪些表现悲壮苍凉的边塞诗词。(读课文)
师相机吟诵:天使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师生将描写青海高原的段落改编成诗的形式。(改好后指名读。)
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连绵的
铁铸一样的青山
赭红色
起伏的原地
看不到
任何一棵树
没有树族的原野
简洁而开阔
也异常的苍茫
设计理念:捧读教材中对青海高原的描写,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诗一般的意境。恰好我也经常带领我们班的学生吟诗写诗改诗。于是,我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将它改编成诗的形式,学生通过朗读将之前交流的内容整合,更容易读出高原的苍茫之感。此般设计也想给学生体验平铺语言与诗歌语言两种不同形式的交互,感受语言表达形式之美。
(4)小结:这就是荒无人烟、死气沉沉、环境恶劣的青海高原。齐读诗歌。
(5)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想一想,作者写柳树,为什么用这么多篇幅,写青海高原?
(这是环境描写,与这一株柳对比,衬托出柳树特点,为下文表现柳树韧劲做铺垫。)
2、过渡:所以作者在青海高原上看到这一株柳的时候——“哦”的一声,这“哦”的一声中有什么?(预设:惊讶、疑惑、敬佩)他心中会想——?(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评价。)
3、书上写出了作家最想说的话:“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读出各自情感。)
4、小结:是啊,在环境如此恶劣的青海高原之上生长起来的一株柳树,难道不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吗?
齐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再齐读课题。
(二)神奇之二:外部形态
过渡:这是怎样的一方壮观、独立的风景?让我们把镜头拉近,聚焦这一株柳树的样子,感受
它的神奇。
出示:“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荫;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炼;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1、这一株柳就藏在语言文字的后面,你从它的样子感受到了它的神奇之处了吗?
2、交流:
(1)“两合抱粗、浓密、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粗实而坚硬…”这些外形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两合抱粗:用手比较。
百十余平方米:和教室大小比较。
树干:看插图,从颜色和画法入手。
树叶:补充古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我们一般写柳树会写什么?(柳叶、柳条)
颜色一般用什么?嫩绿、翠绿等。如:以上诗歌等。
(在交流中,让学生体悟出青海高原一株柳强大的、旺盛的、执着的、顽强的生命力。)
设计思考:这个教学环节中,将文本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相对比,给小学生最具形象化的思维,有助于他们对文本抽象化语言的理解。同时重视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其置身于当前的语言环境,使其产生比较,从而强化突出现有的知识与方法,达成学习目标。因此,在这处教学中,我还设计了两个问题:“一般我们写柳树会写什么?”和“我们形容柳树的绿,一般会用什么词语?”激发学生勾起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并与眼前的文本内容对比,从而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感。而且,教材中的插图其实是“无声胜有声”的语言,利用好它可以对语言文字起到强化、补充和升华的作用。这里将书本的语言文字与书上插图进行对比,使学生在文本与图片之间寻找契合点,升华心中感悟。
(2)柳树是这样的粗实坚硬,苍郁深沉。所以课文中说它是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
你怎么理解巍巍然撑立的?
(巍巍然:这株柳树的高大粗壮、也说明了青海高原上的异常苍茫。
比较:它巍巍然直立在高原之上。(直立:笔直地站立。)
它——
约有两合抱粗
树叶浓密
枝干粗实而坚硬
叶子苍郁而深沉
它巍巍然撑立
表现出
强大的生命伟力
撑立 这个“撑”字,手掌用力就是撑。从撑立中你感受到什么?——柳树的顽强磅礴的生命力。
(3)朗读:出示对比的改编诗歌段落。
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上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下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苍茫的青海高原上
师引:当别的柳树在春风里婀娜多姿,拂堤杨柳醉春烟的时候,这一株柳撑立在——(读上诗)
(4)小结:青海高原荒无人烟、死气沉沉、环境恶劣,而这一株柳树用撑立诠释了自己顽强磅礴的生命力。
所以说: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5)齐读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
(6)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引出“锻铸”。
◆“锻铸”是什么意思?(锻,将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使之熔化;铸,将熔化的金属倒进模子里,冷却凝固。)
◆怎么把“锻铸”用在这一株柳树身上呢?(根据学生回答评价:对生命的考验、捶打、磨砺)
3、小结:这就是这一株柳的生长经历,请问,作家亲眼看到了吗?(这是作家的想象)
这节课所学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都是写实,从哪些地方看出了严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呢?下节课让我们从写实走进想象。
设计思考:这部分的教学中,我将文本中的“撑立”与“直立”让学生比较,使学生在词语的对比学习中体会作家用词的精妙。之后再回到前面这一株柳树的生长环境上,体会“撑立”的深刻内涵。而由“锻铸”一词的词义和用法去发挥学生联想,学生的脑海里自然将柳树与钢铁的形象联系到一起,从而感悟出它们之间内在相通的意蕴,即:青海高原一株柳与钢铁之间共有的那坚忍不拔的意志力。
【六年级《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12篇09-05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09-23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07-25
一株紫丁香优秀教学设计10-15
《五柳先生传》的教学设计(精选12篇)06-06
关于课文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06-24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精选15篇)07-22
《一株紫丁香》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07-03
小学语文《一株紫丁香》优秀教学设计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