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桂林山水》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设计思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教师先创设优美的生活情境,把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然后,通过看图、学文,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搜集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投影片。
3、制作的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投影片。
过渡语: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桂林一带,奇峰突起,怪石峥嵘,江流弯转,岩洞幽深,其岩溶奇观为世所罕见,故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同学们,今天我们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一起走进那迷人的画卷。
设计意图: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随景入文 初读课文
1、看画面,自由朗读,边读边通过查字典或词典弄懂生字、词语的读音、意思,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2、教师范读。
3、指名分段配音朗读。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对课文作整体的感知,奠定情感基调。
三、依图学文 理解第一段
默读,思考: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师:(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四、看图学文 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质疑问难。
3、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始写大海和西湖?大海波澜壮阔是雄伟壮丽的美,西湖水平如镜是宁静柔和的美,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显示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
(引导学生把特点说具体,并与大海、西湖的水比较,出示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画简笔画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镜”)
4、(投影出示画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结合画面,想一想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
特点之一“静”,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5、指导朗读:
⑴ 教师引读句子: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的水真绿啊──
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师生合: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⑵ 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
“静,清,绿”三字要读重音,在“静得、清得、绿得”后要有小停顿,以
突出后面补充说明得部分。读这三个分句,音量要渐大,读出层层推进得感觉。
6、品味词句,反复诵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7、尝试背诵,积累语言。
8、了解文章特点,学习写法:
小组合作学习:
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
9、仿照课文,写句子:
如:桂林的水真( )啊,( )得( )。
真( )啊,( )得( )。
10、总结第二段学法。
设计意图:教师先创设优美的情境,然后通过看图、学文,使学生从语言文字的具体描写中,进一步体会、感悟漓江的水的特点。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通过观察、比较领略漓江的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自由读上节课的内容,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交流,谈谈各自的感受。
2、同桌互相交流第二自然段学法。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同学们能不能用学习第2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请同学们分小组自已学习第3段。
2、检查自学:
⑴ 填空:
这段话先写( )的泰山和( )的香山,再写桂林的山( ) 、( )、( )的特点来展开具体的描述。
⑵ 思考:
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重点指导学习桂林山的特点:
⑴ 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⑵ 自读课文,归纳桂林山的特点,找出并理解描写桂林山特点的词语,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
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
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4、结合画面,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具体的描述。
5、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的特点的?
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手法写桂林的山,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随之写其奇、秀、险的特点。其中运用了十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形容,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
6、运用:
⑴ 用“……像……像……”写一句话。
⑵ 用“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形态万千,连绵不断”等词语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段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段“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让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后,给学生思维以导向,使他们积极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得以充分体现。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渡语: 漓江的水静、清、绿,美得独特;桂林的山奇、秀、险,与众不同。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山,又是怎样的一幅美丽景象呢?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出现第四自然段的文字:
1、配音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交流: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意思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学生汇报:
课文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3、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4、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边读边想象,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能够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描述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促进学生能够直观地、创造性地理解语言文字。
四、指导背诵课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列出写作提纲。
3、根据提纲练习背诵。
五、知识拓展
1、学生自由阅读“阅读链接”。
2、说说这首诗写出了漓江的哪些特点,哪些句子写得最动人。
3、再创造:
结合这首诗的内容,也写一首诗描写漓江的水,或桂林的山。
更多桂林山水教学设计推荐:
8.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公开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12-12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03-25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04-16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模板03-25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教案09-20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03-27
2015关于《桂林山水》教学设计03-06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精选21篇)12-07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方案09-20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精选2篇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