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

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时间:2024-08-23 23:40:21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计划吧。好的计划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的《品德与生活》教材(人教版),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教材功能的转变。它不再是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而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范例、话题,是与学生进行对话的文本,是引领学生进行生活的桥梁,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拐棍。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认真研读新教材,从整体上把握这套教材的设计理念、基本思路和特点。弄清每篇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用好新教材。

  二、本学期课程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

  (一)目标的多维性

  本课程为综合课程,教材中每一课都含有多重教育目标,要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培养的倾向,全面、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显性目标,还要关注贯穿于整个课程之中的隐性目标。

  (二)活动的有效性

  教材的每一项活动都直接指向教学目标,是为学生实现教学目标去经历、体验而设计的,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为了体现活动的有效性,在教学中要明确每个活动的目的,要让全体学生真正走进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知、感悟,提升自我。

  (三)学生的主体性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要改变过去“我讲你听”,“我问你答”,学生围着老师转的局面。教学中要真正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考虑其兴趣,研究其需要,充分调动他们内在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以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

  (四)教师的指导性

  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发展是本课程坚持的方向,也是任课教师的职责,儿童作为发展中的人,他们自身具有受教育、接受引导的需要。只有在教师引导下,儿童才能不断发展和提高,教学中该导的不导,放任自流,不是课改的方向,教学应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是生活的翻版,教师应注意对儿童课上生存的问题进行筛选,对学习的反馈进行指导,引导儿童在多元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年级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平时娇生惯养,集体主义思想淡薄合作意识很差,法制观念不强。另外,二年级的小学生思想品德情感形成还不稳定,意志品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相对较差,但也容易塑造。同时,二年级的小学生一种责任感和自尊心逐渐产生形成,要求自己的一切应比过去做得更好,更认真,就可利用思想品德课,抓住这个极好的时机,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意志品质。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不多,但模仿性较强,因此利用教材让学生树立榜样意识。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提高四个意识

  (1)目标意识:即活动的目的性。每一项活动,从确定活动主题、选择活动内容、采取的活动方法,乃至整个活动过程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作为综合性课程,每项活动的目标也是多重的,有的是显性目标、有的是隐性目标。教师在完成显性目标的同时,特别要注意蕴含在活动中的隐性目标。

  (2)主体意识: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以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改变学生围着老师转的局面。

  (3)情感意识:以教师的真情实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注意通过学习活动挖掘儿童对生活的感受,丰富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对人、对事的正确态度。

  (4)诊断意识:即注意对儿童课上生成性问题的指导,以及学生对学习的反馈。

  2.做到四个尊重

  (1)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儿童对生活有自己的体验,与大人不完全相同。因此,要理解和认识儿童本身的体验、感受在他们认识生活,学习做人、做事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给学生体验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对生活的看法。而不是用成人的体验代替儿童自己的体验。

  (2)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有自己的兴趣和选择,教师应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讨论达到目标的最佳学习途径;同时要给学生一个更宽松、更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学习气氛,在选择中提高认识。

  (3)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自己的人格尊严。过去我们不太注意保护儿童的人格尊严,在教学活动中有意无意地伤害了儿童的自尊心。这点请老师们注意。

  (4)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要转变观念,由统一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关注每一个学生,能够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不同的.尺度衡量不同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3.实现四个转变

  (1)由过去的灌输向积极地引导转变。过去我们考虑比较多的是教什么?给学生什么?重在讲道理。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考虑最多的是怎样把要教的东西给学生讲清楚。现在应从重在讲变为重在引,教师要研究学生的需求,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给予积极的引导。

  (2)由问题的主考官向积极启发转变。过去教师在引导学生研讨问题时,更多地是充当主考官的角色,即"我问你答"。现在我们更强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由课堂上的主宰者向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合作伙伴、朋友转变。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要能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对于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不加掩饰,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各种问题。

  4.体现四个互动

  (1)师生信息互动。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交流和相互勾通的过程。这种交

  流不是单向的,即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传授,而是相互或者多向的。让大家各抒己见,共同研讨,相互启发。当然,在这里,教师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教师要善于通过生动而准确的语言表达,通过自己的眼神、手势和表情向学生传递信息。同时,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儿童在研讨中的闪光点和生成的问题,并给予积极的引导。

  (2)教材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现实的互动。教材是范例,要研究教材,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启发和思考,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来进行研讨,不能完全撇开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善于开发教材外的、来自家长、学生、社会方方面面的资源。只有开发教育资源,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更贴近学生生活。

  (3)学习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互动。低年级重在养成教育,任何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都不能离开反复的实践,要注意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要通过实践强化和巩固所学的内容。

  (4)儿童个体的独立学习与儿童间合作的互动。要发挥每个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有成就感;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在学习中发挥群体的智慧。对于低年级学生,到底能在多大范围进行合作,怎样有效地合作,需要老师们很好研究。

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指导思想

  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的《品德与生活》教材(人教版),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教材功能的转变。它不再是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而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范例、话题,是与学生进行对话的文本,是引领学生进行生活的桥梁,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拐棍。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认真研读新教材,从整体上把握这套教材的设计理念、基本思路和特点。弄清每篇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用好新教材。

  二、本学期课程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

  (一)目标的多维性

  本课程为综合课程,教材中每一课都含有多重教育目标,要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培养的倾向,全面、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显性目标,还要关注贯穿于整个课程之中的隐性目标。

  (二)活动的有效性

  教材的每一项活动都直接指向教学目标,是为学生实现教学目标去经历、体验而设计的,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为了体现活动的有效性,在教学中要明确每个活动的目的,要让全体学生真正走进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知、感悟,提升自我。

  (三)学生的主体性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要改变过去“我讲你听”,“我问你答”,学生围着老师转的局面。教学中要真正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考虑其兴趣,研究其需要,充分调动他们内在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以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

  (四)教师的指导性

  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发展是本课程坚持的方向,也是任课教师的职责,儿童作为发展中的人,他们自身具有受教育、接受引导的需要。只有在教师引导下,儿童才能不断发展和提高,教学中该导的不导,放任自流,不是课改的方向,教学应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是生活的翻版,教师应注意对儿童课上生存的问题进行筛选,对学习的反馈进行指导,引导儿童在多元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年级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平时娇生惯养,集体主义思想淡薄合作意识很差,法制观念不强。另外,二年级的小学生思想品德情感形成还不稳定,意志品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相对较差,但也容易塑造。同时,二年级的小学生一种责任感和自尊心逐渐产生形成,要求自己的一切应比过去做得更好,更认真,就可利用思想品德课,抓住这个极好的时机,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意志品质。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不多,但模仿性较强,因此利用教材让学生树立榜样意识。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提高四个意识

  (1)目标意识:即活动的目的性。每一项活动,从确定活动主题、选择活动内容、采取的活动方法,乃至整个活动过程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作为综合性课程,每项活动的目标也是多重的,有的是显性目标、有的是隐性目标。教师在完成显性目标的同时,特别要注意蕴含在活动中的隐性目标。

  (2)主体意识: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以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改变学生围着老师转的局面。

  (3)情感意识:以教师的真情实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注意通过学习活动挖掘儿童对生活的感受,丰富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对人、对事的正确态度。

  (4)诊断意识:即注意对儿童课上生成性问题的指导,以及学生对学习的反馈。

  2.做到四个尊重

  (1)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儿童对生活有自己的体验,与大人不完全相同。因此,要理解和认识儿童本身的体验、感受在他们认识生活,学习做人、做事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给学生体验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对生活的看法。而不是用成人的体验代替儿童自己的体验。

  (2)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有自己的兴趣和选择,教师应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讨论达到目标的最佳学习途径;同时要给学生一个更宽松、更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学习气氛,在选择中提高认识。

  (3)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自己的人格尊严。过去我们不太注意保护儿童的人格尊严,在教学活动中有意无意地伤害了儿童的'自尊心。这点请老师们注意。

  (4)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要转变观念,由统一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关注每一个学生,能够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不同的尺度衡量不同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3.实现四个转变

  (1)由过去的灌输向积极地引导转变。过去我们考虑比较多的是教什么?给学生什么?重在讲道理。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考虑最多的是怎样把要教的东西给学生讲清楚。现在应从重在讲变为重在引,教师要研究学生的需求,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给予积极的引导。

  (2)由问题的主考官向积极启发转变。过去教师在引导学生研讨问题时,更多地是充当主考官的角色,即"我问你答"。现在我们更强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由课堂上的主宰者向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合作伙伴、朋友转变。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要能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对于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不加掩饰,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各种问题。

  4.体现四个互动

  (1)师生信息互动。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交流和相互勾通的过程。这种交

  流不是单向的,即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传授,而是相互或者多向的。让大家各抒己见,共同研讨,相互启发。当然,在这里,教师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教师要善于通过生动而准确的语言表达,通过自己的眼神、手势和表情向学生传递信息。同时,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儿童在研讨中的闪光点和生成的问题,并给予积极的引导。

  (2)教材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现实的互动。教材是范例,要研究教材,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启发和思考,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来进行研讨,不能完全撇开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善于开发教材外的、来自家长、学生、社会方方面面的资源。只有开发教育资源,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更贴近学生生活。

  (3)学习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互动。低年级重在养成教育,任何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都不能离开反复的实践,要注意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要通过实践强化和巩固所学的内容。

  (4)儿童个体的独立学习与儿童间合作的互动。要发挥每个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有成就感;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在学习中发挥群体的智慧。对于低年级学生,到底能在多大范围进行合作,怎样有效地合作,需要老师们很好研究。

【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二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11-23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03-31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5-18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优秀02-15

《品德与社会》的学科教学计划03-29

最新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3-05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017-201811-19

胜德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1-18

2019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