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

教师招聘必背100题简答题

时间:2024-11-13 12:10:06 教师资格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师招聘必背100题简答题

  亲爱的老师们,在教师招聘的征程中,简答题至关重要。我们精心整理了必背 100 题,涵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各个方面。掌握这些题目,将为你的应聘增添有力砝码。让我们一起努力,以扎实的知识储备,开启通往理想教师岗位的大门。

教师招聘必背100题简答题

  1. 我国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统治者掌控着政权,能不能接受教育和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其社会地位所决定的;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知识的实用性不被重视,主要学习的是儒家经典和一些伦理道德规范;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不考虑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过分注重经典的识记和背诵,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2. 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

  (1)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2)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

  (3)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4)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公立和私立两类。

  3. 我国小学教育取得的成绩有哪些?

  (1)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

  (5)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4. 我国现代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具体包含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5.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务行政管理;

  (3)教学工作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6. 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

  (2)法律、法规管理方法;

  (3)经济管理方法;

  (4)思想教育方法;

  (5)数理统计方法。

  7. 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的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8. 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①教育的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②教育的历史性教育的历史性表现在,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都是各不相同的。

  ③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虽然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

  ④教育还具有民族性、生产性、长期性、阶级性、继承性、相对独立性。

  9. 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

  (1)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教育起源学说;

  (2)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说孟禄。

  (4)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

  10.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1)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2)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和生活;

  (3)教育没有独立的形态;

  (4)没有专门的教师和学生;

  (5)没有阶级性。

  11. 近代教育的特征

  (1)以法治教,普及义务教育。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建立了完善的学校教育系统——学制;

  (3)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度;

  (4)教育内容结构日益丰富,大量增加了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方面的课程内容;

  (5)教育的阶段性依然存在。在近代西方国家,教育的世俗化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宗教教育和阶级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12. 现代教育的特征

  (1)重视早期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目前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发展学前教育,实施早期教育、超常教育和英才教育;

  (2)普及义务教育和延长教育年限。目前,加拿大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13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并行,且相互渗透;

  (4)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元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年限日益淡化,教育向终身化发展;

  (6)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13.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的性质;

  ④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取舍。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③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④教育可以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

  14. 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的结构;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15. 简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①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

  ②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③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④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⑤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2)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②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③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④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16. 简述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1)人口对教育的制约

  人口数量和增长影响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人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

  (2)教育对人口的作用

  教育控制人口数量;

  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的质量;

  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与流动。

  17.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环境,环境是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成现实的条件,但不决定人的发展;

  (3)教育,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和促进作用;

  (4)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18.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因此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切勿搞“一刀切”;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因此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因此教育要遵循长善救失原则;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因此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

  19. 教育目的的作用

  (1)教育目的具有导向功能;

  (2)教育目的具有激励功能;

  (3)教育目的具有评价功能;

  (4)教育目的具有调控功能;

  (5)教育目的具有选择功能;

  (6)教育目的具有指导功能(补充)。

  20.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3)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

  21.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包括的内容

  (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灵魂和统帅作用;

  (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前提和支持作用;

  (3)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基础作用;

  (4)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劳动技术教育起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22. 简述建立学制的依据

  (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2)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4)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5)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23. 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24.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基本理念

  (1)学生为本: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2)师德为先: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4)终身学习: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25. 促进教师成长的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进行教学反思。

  26. 感觉的基本规律

  (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联觉效应;

  (4)感觉后效。

  27. 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

  (2)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选择性;

  (4)知觉的恒常性。

  28.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流畅性,指发散思维的量,单位时间内发散思维量越多,流畅性越好;

  (2)变通性,指思维在发散方向上所表现出的变化和灵活;

  (3)独创性,指思维发散的新颖、新奇、独特的程度。

  29.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30. 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

  31. 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到的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

  (3)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上;

  (4)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32.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

  (2)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

  (3)学习程度;

  (4)材料序列对遗忘的影响;

  (5)时间因素的制约。

  33. 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1)区别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从发生的角度看,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从表现形式看,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具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深沉。

  (2)联系情绪是感情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情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是在大量的情绪体验的基础之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通过情绪表达出来的;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情绪也依赖于情感的变化。情绪受已经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的制约。

  34. 意志的基本特征

  (1)意志有明确的目的性;

  (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作用;

  (3)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4)意志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35. 意志的品质

  (1)意志的自觉性;

  (2)意志的果断性;

  (3)意志的坚持性;

  (4)意志的自制性。

  36.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37. 气质的类型

  (1)胆汁质,表现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但暴躁易怒、脾气急、易感情用事、好冲动;

  (2)多血质,表现为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但稳定性差、缺少耐性、见异思迁,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

  (3)粘液质,表现为安静、稳重、踏实、反应性低、自制力强、话少、适于从事细心、程序化的学习,表现出内倾性、可塑性差、有些死板、缺乏生气;

  (4)抑郁质,表现为行为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反应迟钝、适应能力差、容易疲劳,性格具有明显的内倾性。

  38. 印象形成效应包括的内容

  (1)社会刻板效应;

  (2)晕轮效应;

  (3)首因效应;

  (4)近因效应;

  (5)投射效应。

  39. 课程的理论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论,又称知识中心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有布鲁纳、施瓦布等;

  (2)活动中心课程论,又称学生中心主义课程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罗杰斯等;

  (3)社会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有布拉梅尔德、弗莱雷等。

  40. 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3)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

  41. 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

  (1)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

  (3)社会的发展要与学生个体发展交织在一起;

  (4)科学文化知识是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

  42. 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等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2)学科知识影响着课程开发;

  (3)学生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4)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43.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6)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44.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1)确定研究课题;

  (2)文献检索;

  (3)提出研究假设;

  (4)制订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6)得出结论;

  (7)撰写成文。

  45.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教育观察法;

  (2)教育调查法;

  (3)教育实验法;

  (4)教育行动研究;

  (5)教育叙事研究;

  (6)个案法。

  46.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久、延迟模仿、主动反应。

  (2)前运算阶段(2-7岁):表象、泛灵论、自我中心、不可逆、未获得守恒。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守恒、去中心、可逆、具体逻辑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之后):抽象、推理、假设、反思。

  47.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发展任务和存在的心理社会危机,具体如下: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5—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主体感对内疚感(3—6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18—30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30—60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充沛感,避免停滞感;

  (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感(成年晚期60岁以后),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48. 学习过程的几个阶段

  (1)理解阶段;

  (2)保持阶段;

  (3)迁移和运用阶段。

  49.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兴趣在第一课堂及第二课堂中共同培养;

  (5)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50.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策略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意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

  (6)分层渐进,注意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51.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知;

  (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

  52. 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皮亚杰认为儿童在5岁以前还是“无律期”,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

  (2)权威阶段(5—8岁),也称作“他律期”。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3)可逆性阶段(8—10岁),儿童已不把准则看作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

  (4)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罚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53.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分别是:

  (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54.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55. 良好品德的培养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56.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

  57. 德育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知行统一原则;

  (4)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5)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6)因材施教的原则;

  (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8)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58. 小学德育的途径

  (1)政治课与其它学科教学;

  (2)课外和校外活动;

  (3)社会实践活动;

  (4)团体活动与集会活动;

  (5)班主任工作。

  59. 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指导实践法;

  (4)情感陶冶法;

  (5)品德评价法。

  60. 美育的功能

  (1)美育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精神;

  (2)美育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

  (3)美育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美发展,具有提高形体美的健康性和艺术性价值;

  (4)美育有助于学生劳动观点的树立、技能的形成,具有技术美学的价值。

  61. 美育的实施途径

  (1)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美育;

  (2)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

  (3)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美育;

  (4)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美育。

  62. 美育的实施途径

  (1)教师指导法;

  (2)欣赏法;

  (3)活动法和实践法。

  63. 心理辅导的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学生主体性原则;

  (5)个别化对待原则;

  (6)整体性发展原则。

  64. 心理辅导的方法

  (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

  (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有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3)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有理性-情绪疗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团体辅导的方法。

  65. 家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1)家访; (2)班级家长会; (3)家长学校;

  (4)家长沙龙;(5)家长委员会。

  66. 如何培养班集体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67. 班集体形成的标志

  (1)共同的奋斗目标;

  (2)有力的领导集体;

  (3)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68. 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有效性原则;

  (4)可接受原则;

  (5)冷处理原则。

  69. 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

  (1)沉着冷静面对; (2)机智果断应对;

  (3)公平民主处理; (4)善于总结引导。

  70. 班主任的角色

  (1)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者;

  (2)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管理者;

  (3)班主任是班级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

  (4)班主任是班级普通的一员。

  71. 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1)责任意识与移情能力;

  (2)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

  (3)团队意识与领导能力。

  72.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建立学生档案;

  (4)开展班会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73. 课外活动对学生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多渠道地及时获得各种信息,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3)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特长;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5)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74. 课外活动的特点

  (1)性质的自愿性和选择性;

  (2)内容的伸缩性和灵活性;

  (3)形式的多样性;

  (4)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

  (5)活动方法的实践性;

  (6)活动评价的综合性。

  75. 教学目标的内容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76. 教学的特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77. 教学的基本任务

  (1)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其它任务的实现都是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进行的;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78. 如何理解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

  (2)认识方式的简洁性与高效性;

  (3)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

  (4)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

  (5)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79. 教学过程的规律

  (1)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间接性)

  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③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2)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发展性)

  ①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②智力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互动性)

  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④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4)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育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①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②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③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防止两种倾向。

  80. 教学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

  (2)直观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

  (4)巩固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量力性原则。

  81. 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读书指导法;

  (5)演示法; (6)参观法;

  (7)练习法; (8)实验法。

  82. 怎样上好一堂课

  (1)目标明确:一是目标制定得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二是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的来进行。

  (2)重点突出。指教师授课时要把握基本知识、概念和原理,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3)内容正确: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4)方法得当: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5)表达清晰。教师上课时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要规范、准确、清楚。

  (6)组织严密。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堂秩序良好。

  (7)气氛热烈:课堂教学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教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8)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有一堂好课最根本的标准。

  83. 班级授课制基本特点

  (1)在教学人员的安排上,以“班”为基本的活动单位;

  (2)在教学活动程序安排上,以“课”为组织单位;

  (3)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

  84.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不足之处:

  (1)不利于因材施教;

  (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

  (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85. 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

  (1)重视课堂管理本身的教育功能;

  (2)突出学生的主体发展;

  (3)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4)重视学习活动的过程管理。

  86. 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任务促成的纪律;

  (4)自我促成的纪律。

  87. 学习动机的功能

  (1)激发功能:唤起、引发学生的学习行为;

  (2)定向功能:学习动机以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为出发点,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初始状态时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并推动学生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努力学习;

  (3)维持功能: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是认真还是马虎,是勤奋还是懒惰,是持之以恒还是半途而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动机的水平。

  88.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控制作业的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表达明确的期望;

  (5)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6)合理运用外部奖惩;

  (7)有效运用表扬;

  (8)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89. 影响迁移的因素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

  (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4)学习的定势和态度;

  (5)认知结构的特点;

  (6)学习策略的水平。

  除此之外还有:智力、年龄、教师的指导等

  90.学习策略的类型

  (1)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心境(努力)管理策略、寻求支持策略。

  91. 教学评价的功能

  (1)诊断功能;(2)反馈功能;

  (3)导向功能;(4)检验功能。

  92. 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1)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2)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3)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分为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

  (4)根据评价方法的不同,分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93. 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

  (1)反思教学理念;

  (2)反思教学过程;

  (3)反思教学得失;

  (4)反思教学再设计。

  94. 教学反思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自我提问法;

  (3)教学诊断法;

  (4)比较法;

  (5)阅读新知法。

  95. 现代教学观的基本内容

  (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知识。

  96.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5)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97.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98.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认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为八个范畴,分别是:

  (1)言语智力;(2)逻辑—数学智力;

  (3)空间智力;(4)音乐智力;

  (5)动觉智力;(6)自省智力;

  (7)交往智力;(8)自然智力。

  99. 课堂导入的方法

  (1)直接导入;(2)直观导入;

  (3)情景导入;(4)提问导入;

  (5)复习导入;(6)悬念导入;

  (7)故事导入;(8)游戏导入。

  100. 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

【教师招聘必背100题简答题】相关文章:

2017高考化学必背推断题归纳10-22

2024小学诗词大赛必背古诗(精选100首)04-12

英语必背短语10-04

英语必背的短语07-26

小学阶段必背常考英语短语100个10-10

小升初必背英语短语10-07

专四必背句型09-23

托福写作必背句型08-25

中考英语必背there be句型11-03

英语必会必背短语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