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论述题训练
幼儿保健知识与能力论述题该如何作答?下面是百分网小编带来的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论述题训练,通过训练相信会对您的学习有所提高,快来看看吧!
1.试论述幼儿的思维与幼儿活动之间的关系,并请说明如何创设活动的环境。
【答案要点】
幼儿的思维是在同周围现实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幼儿的各种活动,一方面,要针对幼儿思维的特点去组织幼儿的活动;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思维。
(1)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特征与幼儿的活动。幼儿思维概括能力的发展主要处于形象概括的水平,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概括的特征很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概括的内涵不精确,概括的外延不适当。在实际教育活动中,要尽可能为幼儿提供易于理解的概念,发展幼儿的概括能力。
(2)问题情境与幼儿思维的发展。幼儿能否对事物进行思考、是否有思考的积极性,依赖于一定的问题情境,教师组织的活动能否成为幼儿的问题情境,这与问题的选择有很大关系。为了发展幼儿的思维,教师所组织的活动一定要符合幼儿的思维水平,符合幼儿思维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幼儿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幼儿思维的不断发展。
(3)幼儿的提问与幼儿的思维。由于提问是幼儿思维活动的积极表现,因此教师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鼓励幼儿提问,为幼儿的思维活动创造宽松的气氛,培养幼儿思维的热情。
(4)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与幼儿的活动。首先,要为幼儿提供大量可以直接感知的玩具与活动材料;其次,为幼儿提供活动与操作的条件与机会;再次,在活动的过程中为幼儿提供较多形象可爱的玩具与教具,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向具体形象思维水平过渡,并提高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最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对事物认识的兴趣,组织丰富的活动,使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思考问题。
2.试析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参考答案】
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1)认知机能不变性
智慧的本质是一种适应,而所谓适应,是一种特殊的平衡,是同化与顺化之间的平衡。
(2)认知结构的建构性
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认知结构的不断建构和转换而实现的。
(3)从动作到运算——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
思维起源于动作,动作是思维的起点。
(4)平衡化
这种认知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影响认知发展各因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平衡化的作用基于两个方面:其一,成熟、经验和社会环境三个因素的作用必须加以协调,这种协调作用正是平衡化的功能;其二,每一阶段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都是连续不断的同化和顺应的自我调节活动过程,这种自我调节正是平衡化的实质所在。
(5)阶段论
①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发展将儿童划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
前运算阶段(2~6、7岁),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其特点:泛灵论、自我中心主义、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脱离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
在教育中的应用:
(1)教学内容要适应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2)幼儿园教育要不断打破幼儿的平衡状态,帮助幼儿建立更高层次的平衡;(3)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论述题训练】相关文章:
2017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12-07
2017教师资格证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