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备考资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备考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章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关系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构成的。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2.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成不平衡关系。
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原始社会教育特征:1.有社会性无阶级性。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3.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模仿学习。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和崇文馆。
宋代时,程朱理学成为国学。依据是《四书》。明代,八股文被列为科举考试固定格式。
古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点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第二章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国外的是: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
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荀子。国外的是:洛克、华生。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教育、环境。
个体身心发展的的规律有:阶段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稳定性与可变性,个别差异性,互补性。
12岁~15岁左右,儿童身心巨变时期被称为“危机期”或“心理断乳期”。
“帮助少年起飞”指的是初中阶段的教育任务。
第三章
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卢梭。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
1902年颁布了“壬寅学制”中国第一个学制(未实行)。沿袭了日本的学制。
1904年颁布了“癸卯学制”(实行)。沿袭了日本的学制。
1912年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
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六三三或新学制”以美国学制未蓝本。
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是:学制的建立。
第四章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
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教师的威信有两种:权利威信和信服威信。
从学生的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为: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
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有:专制型师生关系,放任型师生关系,民主型师生关系。
第五章
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点是:1.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有计划的活动2.教学活动的最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环节是:教学。
学校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
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2.对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3.教学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孔子讲学习分为:学、思、习、行。
昆体良曾提出:模仿、理论、联系的三段学习法。
杜威的五步教学法是: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教学方法可归为两大类:启发式和注入式。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讲授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2.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称之为发现法。
3.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
4.参观法包括: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5.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6.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方法(运用)的依据: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是: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
第六章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根据品德可将德育划分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
德育的形式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
确立德育目标依据: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及心理特征2.国家教育方针和目的3.民族文化及传统道德4.时代与社会发展要求。
德育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6.自觉纪律教育7.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原则: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2.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3.知行统一原则4.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常用德育方法:1.说理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陶冶教育法4.实际锻炼法5.品德修养指导法6.品德评价法
德育途径: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6.班主任工作
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1.德育目标2.德育内容3.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德育工作的新形势:1.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建立德育基地4.创办业余党校。
第七章
班级功能:1.班级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2.自我意识的影响3.心理健康的影响4.激励作用5.个性的影响。
班级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
班级管理模式:1.班级常规管理2.班级平行管理3.班级民主管理4.班级目标管理5.其他班级管理方式。
当前班级管理的问题:1.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民主管理程度低。
班级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班集体的一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得共同生活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如何建立良好班集体:1.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2.健全组织,提高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有计划的开展集体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地位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方法:1.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2.有效地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第八章
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及作用:1.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2.是对少年儿童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3.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各种能力4.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课外校外教育内容:1.社会实践活动2.学科活动3.科技活动4.文学艺术活动5.体育活动6.社会公益活动7.课外阅读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组织形式:1.群众性活动2.小组活动(主要形式)3.个别活动。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实施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3.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家庭教育的特点:1.教育内容的生活化2.教育方式的情感化3.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1.创造和谐的的家庭环境2.对孩子的要求合理统一3.要理解和尊重孩子4.不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
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方式:1.相互访问2.建立通讯联系3.举行家长会4.组织家长委员会5.举办家长学校。
课外校外活动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1.有助于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2.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3.有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4.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使学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使课余生活内容充实,格调高雅。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备考资】相关文章: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复习题08-02
2016年河北教师招聘考试备考策略汇总07-18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考试真题及答案07-29
从人职匹配谈教师招聘备考07-25
2017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07-24
教师招聘考试真题09-26
教师资格证考试与教师招聘考试区别07-14
如何备考GMAT考试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