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能力》模拟题

时间:2024-10-17 10:05:25 赛赛 教师资格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能力》模拟题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试题,借助试题可以检测考试者对某方面知识或技能的掌握程度。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试题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能力》模拟题,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能力》模拟题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能力》模拟题 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6~11岁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2.萌芽于16世纪,兴起于17世纪,经夸美纽斯总结、改进和理论升华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特朗普制

  B.分组教学制

  C.班级授课制

  D.道尔顿制

  3.《学记》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下列哪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  )

  A.循序渐进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直观性原则

  4.当人在做某件事情失败时,常常要去寻找原因,能够激发动机的归因是(  )。

  A.任务难度太大

  B.努力不够

  C.运气不好

  D.能力不够

  5.对小学生而言,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于重点内容上,并促进理解和记忆,对教材中的重点部分应进行(  )。

  A.摘录和画线

  B.分析和写标题

  C.分析和列提纲

  D.做笔记

  6.以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进行鉴定、分类与诊断的过程称为(  )。

  A.心理治疗

  B.心理评估

  C.心理咨询

  D.心理卫生

  7.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

  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8.儿童刚表现改进错误的行为,家长便取消他看动画片的禁令,孩子随后表现出更多的改进错误的行为。这种取消厌恶刺激,从而使某一行为反应概率增加的过程是(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9.麻疹的传染期(病人患麻疹后)的时间是(  )。

  A.发病到皮疹消失

  B.发病到疹后5天

  C.发病前2天到疹后7天

  D.发病前2天到疹后5天

  10.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1.个体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  )的反映。

  A.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顺序性

  12.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  )。

  A.道德品质

  B.道德行为

  C.道德形象

  D.道德体验

  13.按照一定目的、任务,利用自己以往经验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称为(  )。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联想

  14.下列情境中代表内部动机的是(  )。

  A.课间休息时,小李回到教室里做作业

  B.王老师对张华的测验成绩表示满意

  C.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宣布三好学生名单

  D.陈英每天独自看几小时电视

  15.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是(  )。

  A.常规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民主管理

  16.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称为(  )。

  A.德育目的

  B.德育原则

  C.德育规律

  D.德育目标

  17.以实践作业为主的兴趣小组是(  )。

  A.技术小组

  B.学科小组

  C.艺术小组

  D.体育小组

  18.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以下哪种文化的统一体?(  )

  A.社会文化

  B.精神文化

  C.人文文化

  D.地方文化

  19.小学儿童对教师怀有特殊的信赖感,把教师看作无所不晓、无所不能的人,愿听从教师的教导,小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称之为(  )。

  A.依赖性

  B.独立感

  C.自制力

  D.向师性

  20.一般在教学开始前使用,用来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的评价属于(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非正式评价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1.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

  22.简述小学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23.简述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考虑的策略。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4.下面是一位教师关于“菜”字的教学,阅读并回答问题。

  师:小朋友,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菜”字的?

  生1:我喜欢吃榨菜,榨菜的包装袋上有这个字,我就记住了。

  生2:我在菜市场门口的牌子上看到过这个字。

  师:你们能联系生活来认字,很好。还有不同的办法吗?

  生3:我想写一写,记住这个“菜”字。

  师:这是个好办法。

  生4:“草”字头加“采”就是“菜”,青菜的“菜”。

  师:加一加记住这个字,也是好办法。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5:“花”字去掉下面部分,加上“采”,就是“菜”。

  生6:“花”字去掉下面的“化”,“彩”字去掉右边的三撇,合起来就是“菜”。

  生7:“苗”字去掉下面的“田”,加上“采”就是“菜”。

  师:很好,小朋友们想出了很多办法记住了这个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问题:你认为该教师的教学符合哪些新课程理念?还存在什么问题?试加以评述。(20分)

  25.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乌鸦喝水》总结全文时的片段,阅读并回答问题。

  师: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

  生1:它很聪明,自己想办法喝到水了。

  生2:乌鸦爱动脑,它想的办法挺巧妙。

  生3:乌鸦很勤快,渴了的时候到处找水喝。

  生4:乌鸦不讲卫生,小石子多脏呀!

  生5:乌鸦不太会动脑筋,挺愚蠢的。

  生6:乌鸦不会唱歌,叫声很烦人……

  (教师对每种答案都点头肯定或微笑示意,特别对后四种意见大力赞赏)

  问题:你认为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有哪些优点?存在什么问题?试加以评述。(20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有2小题。请任选1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1小题计分。40分)

  26.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问题(一):请对《春晓》作简要赏析。(10分)

  问题(二):如指导低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8分)

  问题(三):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22分)

  27.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通过数据库的检索,还为您准备了以下内容:

  问题(一):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15分)

  问题(二):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环节。(25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将人格的发展分为8个阶段,其中前5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它们分别是:(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2.C【解析】夸美纽斯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

  3.A【解析】我国古代教学注重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也就是说,如果教学不按一定的顺序,杂乱无章地进行,学生就会陷入紊乱而没有收获,因此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4.B【解析】当人在做某件事情失败时,能够激发动机的归因是努力不够。

  【点拨】成败归因理论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理论之一。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5.A【解析】摘录和画线是阅读时常用的一种复述策略,可以有效地概括出重点。分析和做笔记都需要一定的理解基础,对小学生学习而言较难。

  6.B【解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是指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收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与诊断的过程。

  7.C【解析】一个优秀班集体必须有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

  8.B【解析】负强化是指通过移除个体希望避开的刺激来增强某一行为或反应的`过程。正强化是指通过提供当事人所喜欢的事物或奖赏来增强行为或反应的过程。

  【点拨】强化是行为主义学派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历年考试中经常出现的内容。强化中最重要的知识点就是正强化和负强化。考生可以简单记忆:正强化即实施奖励,负强化即撤销惩罚。同时,考生还要能够正确区分负强化和惩罚,负强化与正强化一样,都是使行为的概率增加,而惩罚则是使行为的概率降低。

  9.D【解析】麻疹的传染期(病人患麻疹后)是发病前2天到疹后5天。

  10.D【解析】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11.A【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另外一种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平衡性。

  【点拨】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历年考试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重要考点,考生不仅要熟悉、理解,更要学会应用。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包括:(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考生要掌握各身心发展规律的含义,理解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的启示。

  12.B【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

  13.B【解析】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区分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关键是是否创造了新形象。

  14.A【解析】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因素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属于内部学习动机。

  15.C【解析】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地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点拨】班级管理模式分为四类:(1)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2)班级平行管理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3)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4)班级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其理论的核心是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

  16.D【解析】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17.A【解析】技术小组是以实践作业为主的兴趣小组,注重使学生掌握劳动基本知识和技能及某些专业技术,如裁剪缝纫、电工、木工、美容美发、摄影技巧、航模制作、盆景制作、动物饲养等。

  18.B【解析】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

  19.D【解析】向师性指的是小学生依附于教师,对教师产生依赖。在低年级儿童心目中,教师的地位是神圣不可动摇的,他们往往把教师当作道德标准的化身,对教师怀有特殊的信赖感,把教师看作无所不晓、无所不能的人,愿听从教师的教导。

  20.A【解析】诊断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或教学活动进行之中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或特殊困难进行的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诊断。

  【点拨】按照评价的功能及用途,可将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指对教育活动结果进行的评价。

  二、简答题

  21.【答案要点】(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有效的班级管理,可以将各种教育教学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帮助教师更好、更快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学生也因此获得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班级的秩序和风气对学生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同时,班级秩序和班风也是在学生的共同学习中形成的,而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康的班级风气,是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班级活动以类似社会中的组织层次和分工合作的方式开展,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更早地接触和理解社会角色分工,为以后走上社会打下基础。

  22.【答案要点】(1)测验法。测验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学生学业成就的方式,通过编制问题让学生作答并提供一定的标准。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信度和效度较高,因此使用的频率也比较高。

  (2)量表评价法。量表评价法是根据设计的等级评价量表来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的方法,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绩效评估法。无论被评价者的人数是多还是少,这种方法都适用,而且这种方法评价的定性定量考核较全面。

  (3)表现性评价法。表现性评价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来表现知识和技能成就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信度和效度比较低,学生的成绩可比性差,因此评价的公平性也存在质疑。

  (4)轶事记录评价法。所谓轶事记录,是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观察所获得的有效事件的真实记录。轶事记录的最大优点主要是在于它描述的是自然情境中的实际行为,对于描绘学生最本质的行为特性可能有重要的帮助。

  (5)成长记录袋。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发展性评价。它除了帮助学生与教师了解学习与进步的状况外,对于学生自主性、反思能力、创造性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同时,它的客观存在不仅反映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反映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从而有效地克服评价标准单一、片面强调学业成绩的做法。

  23.【答案要点】(1)精选教材内容。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

  (2)合理组织材料。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否则迁移效果小,甚至阻碍迁移的产生。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许多研究证明,学习策略及元认知策略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同时它们又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迁移意识。

  (5)防止负迁移的发生。在教学中,负迁移会对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三、材料分析题

  24.【答案要点】该材料中教师关于“菜”字的教学,在以下这些方面符合新课程理念:首先,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从课本和课堂中识字转向在生活中识字,帮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注意汉字的意识和习惯。其次,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并积累了相关的字。

  存在的问题:首先,学生提出的几种记字方法中,有些方法不是非常好,不能帮助他们准确快速地识记字,教师在总结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最好。其次,以材料中的“菜”字为例,教师可以运用如下两种方法来教学:第一种,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将识字与生活、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运用图片或蔬菜,让学生在看看、读读、认认中识字。第二种,用汉字的造字规律来识字,因为“菜”字是个形声字,因此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识记,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从而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25.【答案要点】优点:上述片段中,教师重视唤起学生生活的回忆,引领学生亲近文本,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在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建立了意义对话的桥梁。师生对文本的作用是积极的,获取的信息是个性化的,学生的表达是发自内心的,整个学习活动是学生反复接触课文语言,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和同学对话,实现了多元对话的过程。

  缺点:该片段中,教师不管学生的答案与文本追求的价值观是否一致,只要与众不同,教师就给予表扬,甚至是大力赞赏,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对改变唯一答案的弊端无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应该明确,这里追求的并不是违背文本和社会价值观的个性阅读。当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文本和社会价值观发生矛盾冲突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以上片段中,后三位学生的回答明显已经偏离了文本追求的价值观,教师应及时引导:这些只是乌鸦的几个小缺点,我们应该充分看到别人的长处。有了这样的提醒,学生们就不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了。对于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理解应该以不违背文本和社会的主导价值为前提,应该合情合理。我们要尊重学生,但绝对不能丢弃正确的价值引导而是非不分。

  四、教学设计题

  以第26题为例:

  26.【参考设计】

  问题(一):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

  问题(二):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理解“晓”“知”等字的写法和意思,掌握《春晓》的诗意及古诗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这篇古诗,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古诗的结构。

  问题(三):

  一、画面导入,揭题简介

  1.出示图1:多漂亮的画面呀!谁知道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从哪看出?

  2.师述:桃花静静地盛开着,花瓣是那么新鲜,像刚被雨水洗过似的。各种各样的鸟儿从巢里飞出来,有的站在枝头欢叫,有的在树间飞来飞去,自由欢快,没有人来打搅,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呢?(早晨)

  3.春天的早晨多么美丽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盂浩然写的一首描写春天雨后早晨美景的古诗《春晓》。(板书课题)

  4.(指“晓”)这个字读什么?日字旁表示与什么有关?“晓”是什么意思?“晓”在文中指“早晨”。

  5.齐读《春晓》。“春晓”的意思是什么?

  6.过渡: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启发学生质疑,出示卡片理解诗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听录音范读。

  2.自读。

  3.指读。

  4.过渡:下面我们来理解诗句,在这基础上体会诗情。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前两句

  1.出示图2。诗人本来在干什么?

  诗中哪个词表示睡觉的意思?(眠)正音。你怎么看出来它表示睡觉的?

  “春眠”是什么意思?春天的气候暖和,睡起来会睡得怎样?(很香)那“春眠”的意思是什么?(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

  2.(指“觉”)这个字读什么?再读。我们平时常用到这个字,谁来组词?这儿是什么意思?(觉得)

  3.“晓”呢?跟诗题中同一个字,是解释为“天亮”呢,还是“早晨”?(天亮)

  4.指说第一句的意思。(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地天已亮了)

  5.指导读第一句:春眠/不觉晓。

  6.诗人睡得很香,朦朦胧胧中听到什么?(鸟叫声)你从哪句看出?“闻”是什么意思?(听到)“啼”是一个生字,齐读。意思是什么?(叫)“啼鸟”解释的时候倒一下,为“鸟啼”,就是——?(鸟叫)这句话的大意是什么?(到处听到鸟的叫声)

  7.看图1,想想可能有哪些鸟在叫?

  这些鸟在叽叽喳喳地欢叫,我们来听一听。(放录音,听鸟叫)练说:()的鸟叫声再来说说第2句的意思,把()填的词放进去。

  8.想想这时候诗人的心情怎样?(喜悦)练读:处处/闻啼鸟。

  9.请大家把自己当作诗人,闭上眼,睡觉。师述:“睡着,睡着,朦胧中听到鸟的叫声,一声,两声,(放鸟声)你睡意全消,睁开眼睛,一看,天都亮了,天也晴了。你触景生情,于是哼出了两句诗。(读1、2句)

  (二)后两句

  1.诗人坐在床上,听着窗外的鸟叫声,想起了什么呢?

  2.“夜”指哪一夜?昨天夜里,诗人听到什么声音?(刮风下雨的声音)

  3.用“花落知多少”的“知”字组词。这里就表示“知道”。诗人知道花落了有多少吗?(不知道)“知”解释诗句时就是“不知道”。谁来说说“花落知多少”的意思?

  连起来说说3、4句的意思。(注意:开头加“想起”)

  4.我们知道春天是一个百花盛开的季节,想想春天里有哪些花。这些花受到风雨的吹打,像雪花似的片片飘落,落在地上(看图3),看这景象美不美?诗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春天的花很多很美,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想到美丽的花朵飘落地上,美丽的春光即将逝去,诗人心中又有点儿——(惋惜)诗人爱春、惜春,这是他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感情。现在老师做诗人,吟一吟这两句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请你们各自也做诗人,来吟诵一遍。(注意:想象自己站在窗前,面对着满地落花)

  5.小结:刚才我们理解了全诗,体会了诗的感情。(卡片出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四、朗读成诵

  1.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2.听录音范读。

  3.配乐指读,配乐齐读。

  五、总结学法

  我们今天学到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题——理解诗句——体会诗情——读背全诗。希望大家把这种学习方法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六、表演巩固

  一个学生上台演一个孩子,老师演妈妈,对话:

  妈妈:今天你们在学校里学了什么呀?

  生:我们学了《春晓》。

  妈妈:什么春大春小的?什么意思呀?

  生:就是春天的早晨。

  妈妈:你把这首诗背给我听听。

  生:……

  妈妈:什么“春眠不觉晓”?哪个“眠”呀?“春眠不觉晓”是什么意思呀?

  生:……

  妈妈:什么叫“啼鸟”?鸟叫怎么可以用鼻子闻呀?

  生:……

  妈妈:噢,是听到鸟的叫声。那怎么会有风雨声?

  生:……

  妈妈:“知多少”是什么意思呀?

  生:……

  妈妈:哎呀,我的孩子学得不错,说得头头是道,真聪明。

  【设计理由】(1)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感知阶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直观的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古诗的学习。

  (2)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古诗相对比较陌生,不容易懂,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录音泛读”“领读”“指读”的方法,一步一步地让学生读准古诗。

  (3)在教学的最后,通过表演的方式巩固课堂的教学效果。

  【点拨】历年考试中的语文教学设计题,一般通过三个问题来考查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

  问题(一)要求对文段作简要赏析,比较简单,考生可以从文段的写作特点、中心思想、语言风格、表达感情等方面进行回答。

  问题(二)要求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问题(三)要求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这两个问题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因为课堂教学环节必须紧紧围绕拟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才有连贯性,才能使人一目了然。因此,考生在回答后两道题时切不可将它们割裂开来.而要同时考虑。

  教育目标和教学重点的拟定.一定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段特点和课文的具体特点来进行。而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一定要简洁明了,力争有创新之处。

  另外,在说明设计理由时,应该依据相关的教育理论进行阐述。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能力》模拟题 2

  一、单项选择题

  1.有人大器晚成或少年成才,有人长于数理运算或善于言辞。这是心理发展的(  )。

  A.连续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均衡性

  【答案】C。专家解析:各种心理机能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等因人而异。致使有人大器晚成,有人少年英才,有人长于数理运算,有人善于言辞。

  2.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答案】D。专家解析: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3.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  )。

  A.有意义的发现学习的

  B.机械的发现学习的

  C.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

  D.机械的接受学习的

  【答案】C。专家解析: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4.场独立型概念的提出人是(  )。

  A.卡特尔

  B.威特金

  C.吉尔福特

  D.列维托夫

  【答案】B。

  5.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  )。

  A.自然观察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两难故事法

  D.对偶故事法

  【答案】C。专家解析: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6.学校组织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学校规范文化的综合。其中,学校组织文化的核心是(  )。

  A.学校物质文化

  B.学校规范文化

  C.学校行为文化

  D.学校精神文件

  【答案】D。

  7.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基础性、发展性和(  )。

  A.可行性

  B.衔接性

  C.实践性

  D.普及性

  【答案】D。专家解析: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应该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均等的就学机会,体现出普及性。

  8.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  )。

  A.设计教学活动

  B.开展各种活动

  C.帮助学生成长

  D.社会角色学习

  【答案】C。

  9.把对班级管理和对个别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是(  )。

  A.常规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民主管理

  【答案】C。

  10.口渴会促使个体作出觅水的活动,这是动机的(  )。

  A.导向功能

  B.激活功能

  C.调节与维持的功能

  D.强化功能

  【答案】B。专家解析:动机具有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所谓的激活功能是指动机会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转化为活动状态。

  11.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改小学堂为小学校,分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初等小学校的修业年限为(  )。

  A.3年

  B.4年

  C.5年

  D.6年

  【答案】B。专家解析: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部公布的小学校令规定初等小学校招收6岁儿童入学,修业年限为4年。

  12.教育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沛西能

  B.卢梭

  C.孟禄

  D.勒图尔诺

  【答案】C。专家解析:教育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他认为教育产生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13.近代中国第一所实施班级授课制的新式学堂是(  )。

  A.京师同文馆

  B.湖南时务学堂

  C.福建船政学堂

  D.上海广方言馆

  【答案】A。

  14.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答案】D。专家解析:习和温是复习,巩固的意思,因此体现的是教学的巩固性原则。

  15.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是(  )提出的。

  A.科顿

  B.波斯纳

  C.布鲁巴奇

  D.阿特金森

  【答案】B。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二、简答题

  1.简述心理健康的意义。

  【答案要点】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心理疾病包括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的情形。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则是从积极的、预防的角度对人们提出要求,目的是要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心理处于最佳的发展状态。所以,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简述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案要点】(1)学习动机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①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动机。

  ②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来培养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的激发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

  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④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3.简述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

  【答案要点】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是由每一所学校根据实际充分发挥其创造性而确定的,国家不会也不应当像对待各学科那样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各学校在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时候需遵循下列原则:

  (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综合实践活动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哪些真正是学生的问题或课题。学生不是为学科而存在,恰恰相反,学科应植根于学生的生活课题。帮助每一个学生确定自己的课题,运用体现其个性特征的方式展开深度探究,对世界获得自己的独创性理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所在。

  (2)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对任何一所学校而言,综合实践活动是其学校文化的有机构成,集中体现了学校特色。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应立足于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并使其成为特色学校建设的重要环节。

  (3)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是一所学校的特色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综合实践活动要善于挖掘社区中的课程资源和研究课题,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场所,在与社区的持续交互作用中,在不断理解社区中健康发展。

  (4)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日常生活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丝毫不亚于学科知识。尊重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问题进行探究,努力把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整合起来,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

  4.简述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答案要点】(1)全民性。小学教育的.全民性,从广义上说,是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扫除文盲,从整体上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从狭义上讲,是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适龄儿童。小学教育的全民性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几乎所有国家的教育都在努力创造条件,确保每个人接受初等教育的权利。

  (2)义务性。小学教育面向全体适龄儿童,任何未成年的公民,不论其种族、民族、性别、肤色、语言、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智能及身体状况不允许的例外),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6~7岁),都必须接受小学教育。因此,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具有义务教育的性质,对于每个公民来说,教育机会是均等的,是应当享有的权利。

  (3)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小学教育既不是就业定向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它是面对全体儿童实施普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提高他们的身体心理素质,使他们具备国民应有的一些基本素质,为他们进一步深造创造条件。

  5.简述小学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

  【答案要点】(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3)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

  (4)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

  (5)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三、材料分析题

  1.印度发现的狼孩卡马拉,由于从小离开人类社会,在狼群中生活了8年,虽然后来回到人类社会并经过教育与训练,但到l7岁时,她仅知道一些简单的数字概念,学会50个词汇,能讲简单的话。

  请分析:为什么卡马拉在回到人类社会的九年里教育训练效果会这么差

  【答案要点】主要是错过了关键期,学习效果明显下降。

  2.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2011年年末,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三个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求意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关系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关系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

  结合你所学的知识,谈一谈你如何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答案要点】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观摩可分为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

  组织化观摩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观摩,一般来说,为培养提高新教师和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宜进行组织化观摩,非组织化观摩要求观摩者有相当完备的理论知识和洞察力。

  (2)开展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微格教学的效果在四个月后仍很明显。

  (3)反思教学经验。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又称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这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它是在对教学的道德责任以及技术性教学的实际效果的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求教师具有作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科顿等人1993年提出了一个教师反思框架,描述了反思的过程。布鲁巴奇等人1994年提出了四种反思的方法。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能力》模拟题 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为(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答案】C

  【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他的主要观点有: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增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和儿童中心论。

  【点拨】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是历年考试中经常出现的内容,一般以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出现。他的主要教育思想有: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主张“从做中学”的`教育方法。

  2.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答案】D

  【解析】由小学教育学制的历史发展可知,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是五四制学制实验。

  3.我国现在实施的义务教育的年限是( )年。

  A.十

  B.六

  C.九

  D.十二

  【答案】C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4.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反映了德育的( )。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答案】B

  【解析】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就是循循善诱原则,而颜回的话正是该原则的例证。

  5.研究表明,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

  A.有影响

  B.没有影响

  C.几乎没有影响

  D.有实质性影响

  【答案】A

  【解析】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有影响。研究表明,坐在教室前面几排及中间几排的学生似乎是最积极的学习者,教师大多时间都站在这些座位的前面,师生之间的言语交流大多集中在教室的这一区域;其他位置尤其是后面座位的学生则难于参与,并且更容易走神。因此,教师要经常变换学生在课堂中的座位。

  6.看书时,用红色笔画出重点便于阅读是利用知觉的哪种特性?(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答案】A

  【解析】书中都是内容,但用红笔画出重点,可见知觉具有选择性,能把重要内容从整体中选择出来。

  【点拨】知觉的基本特征这一知识点在历年考试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知觉的基本特征包括:(1)知觉的选择性。人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2)知觉的整体性。人能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为一个整体。(3)知觉的理解性。人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客观事物。(4) 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相对保持不变,包括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考生应该学会根;据概念区分知觉的不同特征,并能够将知觉特征与教育教学相结合。

  7.在学生掌握了“蔬菜”后,再学习“萝卜“白菜”等概念,属于(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符号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答案】B

  【解析】下位学习又称为“类属学习”,是指将一种新的观念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类属学习包括派生类属和相关类属。

  8.教师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是( )。

  A.教师角色认知

  B.教师角色体验

  C.教师角色期待

  D.教师与家长的合作

  【答案】A

  【解析】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认识和对与社会的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角色认知是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

  9.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答案】B

  【解析】课堂管理能够促进教学和评价的进行,同时,通过维持纪律来保证学生学习的效果。

  10.研究表明,小学( )年级是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时期。

  A.一

  B.二

  C.三

  D.四

  【答案】C

  【解析】小学三年级是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时期。三年级之后,小学生一般能抑制自己眼前的一些愿望去完成教师与集体的任务,能放弃自己的一些即时利益或切身利益去实现长远的利益或维护集体的利益。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能力》模拟题】相关文章: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11-18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教学概述03-17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华:教育的层次结构03-17

2023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题02-09

小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信息化教学12-09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课堂教学的实施03-17

2016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11-30

2023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能力》押卷试题09-14

2015小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03-07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要点:小学生心理教育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