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2024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最后预测试题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最少不了的就是试题了,借助试题可以对一个人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你知道什么样的试题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2024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最后预测试题,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最后预测试题 1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以( )的《大教学论》为标志的。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苏霍姆林斯基
【答案】B。解析:夸美纽斯是近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最伟大的奠基者之一。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在教育发展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被认为是教育学诞生的标志。
2.桑代克总结的三条主要的学习规律不包括( )。
A.准备律
B.练习律
C.实用律
D.效果律
【答案】C。解析:桑代克总结的三条学习规律是: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3.对受教育权具有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力
B.文化
C.政治经济制度
D.科学技术
【答案】C。解析:让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4.如果一个人情绪消极,对生活感到全无乐趣,觉得自己的活动没有价值。这种人患有( )。
A.焦虑症
B.抑郁症
C.强迫症
D.恐怖症
【答案】B。解析:抑郁症的主要表现为焦虑、情绪低落,与题干中的描述吻合。
5.“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答案】B。解析:“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强调的是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而是移风易俗。“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为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其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观。
6.在条件反射研究基础上,巴甫洛夫总结的学习规律不包括( )。
A.获得与消退
B.刺激泛化
C.分化
D.同化
【答案】D。解析:巴甫洛夫总结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规律是: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7.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 )的职业。
A.自然化
B.现实化
C.社会化
D.自由化
【答案】C。解析: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承担教化任务的是教师,因此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8.德育方法很多,榜样示范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 )。
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B.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C.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答案】D。解析: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为:桃树李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体现了榜样法。
9.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更有利于( )。
A.发展学生个性
B.促进温故知新
C.加强“教学相长”
D.坚持“循序渐进”
【答案】A。解析: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10.提出动机的强化理论的心理学家属于学习理论流派里的( )。
A.行为主义
B.格式塔
C.认知主义
D.建构主义
【答案】A。解析: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的。
11.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学目标
D.课程目标
【答案】B。解析:教学大纲不仅是教师教学的直接依据,而且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12.在教育目的问题上,法国教育家卢梭的主张体现了( )。
A.社会本位论思想
B.个人本位论思想
C.社会效益论思想
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答案】B。解析:卢梭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13.群体是中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完成个体社会化所必需的( )。
A.教育条件
B.社会条件
C.客观条件
D.物质条件
【答案】B。解析:群体是中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完成个体社会化所必需的社会条件。
14.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最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的动机水平是( )。
A.低水平
B.高水平
C.中等水平
D.极高水平
【答案】C。解析: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水平是最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的动机水平。
15.在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 )。
A.发现学习教学法
B.探究研讨法
C.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
D.暗示教学法
【答案】A。解析:布鲁纳主张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获得知识。
16.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方面是( )。
A.授受关系
B.指导和被指导关系
C.相互促进关系
D.相互制约关系
【答案】C。解析:略。
17.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A.教育内容
B.教育质量
C.教育目的
D.教育方针
【答案】C。解析: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8.“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指的是学习中的( )。
A.定势现象
B.迁移现象
C.记忆现象
D.应用
【答案】B。解析:略。
19.下列关于复式教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复式教学可以在同一年级内进行
B.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多、教室少的情况
C.复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同时进行
D.复式教学情景下的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答案】C。解析:复式教学是两个以上年级内进行的,与学生多少无关,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多少,而且复式教学情景下,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只有C是正确的。
20.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 )。
A.坚持人文教育为主
B.坚持科学教育为主
C.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
D.要看情况而定
【答案】C。 解析:略。
二、辨析题
1.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教师为核心建立管理机制。
【答案】错误。解析: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学生,所以应以学生为中心建立管理机制。
2.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
【答案】正确。解析: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可及时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点,从而在重复学习时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点的学习。
3.惩罚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措施,体罚作为一种惩罚措施也可适当运用。
【答案】错误。解析:惩罚不等于体罚,必须严格避免体罚。
4.常规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是绝对的,不可因人而异。
【答案】错误。解析:二者是相对的,同样一种问题解决的`方式,对甲可能属于常规性的,对乙可能就是创造性的。
三、简答题
1.简述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点。
【参考答案】
(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3)发展的不平衡性。(4)发展的差异性。
2.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参考答案】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①选择适当的道德行为;②选择恰当的奖励物;③强调内部奖励。
3.简述中学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
【参考答案】
中学教学方法的特点有:
(1)师生之间在运用教学方法时的互动和联系加强。
(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逐步增加。
(3)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和相互配合。
4.简述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参考答案】
(1)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2)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3)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
四、材料分析题
1.课上马老师给大家讲“波伊尔定律”。他说具有恒定质量和温度的气体,其压力与体积成反比。后来他又出示一个公式“P×V=K”并解释说其中 P代表压力,V代表体积,K代表一个衡量(衡量中包括恒定的质量和温度)。他边举例边板书:如果P=2个大气压,且衡量为8,那么体积就是4立方厘米。2 个大气压×4立方厘米=8。如果我们把压力变量改为4个大气压,体积就成了2立方厘米,4个大气压×2立方厘米=8,别的同学都懂了,可是班上的小妮小刚还是搞不明白。老师知道小妮空间想象力很强,他说,你可以想象,你有个气球,你双手使劲压气球,气球体积变小了,这时压力变大了,小妮很快就明白了。 “对,体积再小,压力会更大,甚至还会爆了呢。”对于小刚,老师也了解他一向身体灵活,运动能力强,他对小刚说,你鼓起腮嘴里憋一口气,别让气体漏出,然后用手压住一侧面颊,嘴里的气体体积变小了,你会感到压力变大,把另侧面颊变的硬邦邦,当你把手松开,口腔空间变大,压力小了,面颊也软了。小刚自己尝试了几次。也搞明白了“波伊尔定律”。
问题:请分析马老师的教学符合哪一项教学原则?
【答案要点】
(1)以上教学案例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依据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和我国成功教育经验总结而提出的。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3)在以上案例中老师知道小妮空间想象力很强,并且知道小刚一向身体灵活,运动能力强,这充分说明老师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后面因材施教奠定了基础。对于小妮,老师对他说:“你可以想象,你有个气球,你双手使劲压气球,气球体积变小了,这时压力变大了。”小妮很快就明白了。“对,体积再小,压力会更大,甚至还会爆了呢。”而对于小刚,他对小刚说:“你鼓起腮嘴里憋一口气,别让气体漏出,然后用手压住一侧面颊,嘴里的气体体积变小了,你会感到压力变大,把另侧面颊变得硬邦邦,当你把手松开,口腔空间变大,压力小了,面颊也软了”。这也体现了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2.下面是甲、乙两位老师对《阿Q正传》一课的教学处理,读后请写一段比较性评析。
甲:教师安排7节课,第一节课介绍鲁迅及其作品,介绍写作背景,通读第一二章,正音释义;第二节课通读第三章至结束,正音释义。第三节课分析序及第一二章,第四节课分析第三四五章,第五节课分析其余章节,第六节课归纳人物性格特点,第七节课归纳课文的写作特点并总结教学要点。
乙:教师安排4节课。第一节课指导学生自读全文并就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写出百字短评。第二节课前后四人为一组,形成10个表演小组,讨论确定表演内容、组内分工、彩排时间等,教师巡回指导。第三、四节课课堂表演,抽签决定表演顺序,各组表演时间为5~8分钟。每节课结束前5~8分钟进行课堂自由评论,教师适当点拨。最后评出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表演、最佳道具、最有创意等大奖。最后每人以《观×××组表演“XXX”片断》为副标题的艺术小评论。
问题:
(1)指出两种教学处理的各自特点。
(2)从语文教育学的有关理论特别是新课改的理念出发比较这两种教学处理的优劣。
【参考答案】
(1)从特点看,甲教师的教学处理是一种传统的教学处理方法,受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过程五环节及前苏联文学课教学过程的影响较大,教师努力从字、词、句,讲到语法、修辞、人物、写作方法等等,特别突出课堂教学的知识性。乙教师的处理具有较大的创新性,是新课程改革中产生的体验型教学,它综合了活动课、讨论课、研究课等多种课型,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不追求知识的完整,注重学生在动手中体验感悟。
(2)从语文教育学的有关理论来看,虽然这两种教学处理具有共同的优点,例如目的性明确、教学环节清楚、教师主导作用明显、紧扣教材。但相比之下,乙教师的处理要优于甲教师的处理。理由主要有五个:
①甲教师的处理过程机械,形式单一,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乙教师的处理则形式灵活,丰富多变,因此,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②甲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知识传授者,因此,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结果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乙教师则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予引导者,达到了“导而弗牵”的要求。通过活动的设计,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③甲教师只注重知性(理性)知识分析传授,学生接受性差,即使接受了也不可能达到内化的程度;乙教师则注重对学生感性或直觉的培养,通过感性的认识活动,帮助学生丰富情感,获得对对象的完整的认识和深刻的体验。
④甲教师的处理,只将课堂教学停留在书本中,只要求学生带耳朵听讲,导致学生眼界狭窄,能力匮乏;乙教师则将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促使学生自己去研究判断,组织协调,不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也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天地,提高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⑤甲教师的教学处理缺乏师生沟通的基础,乙教师的处理则能强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融合。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最后预测试题 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记录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学家孔子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的言论的著作是()。
A.《论语》B.《学记》C.《大学》D.《中庸》
2.在教育多样化发展阶段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创立的是()。
A.实验教育学B.批判教育学
C.文化教育学D.实用主义教育学
3.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或同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时期,其目的,内容方法,手段等都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这表明教育具有()。
A.独立性B.历史性C.阶段性D.永恒性
4.人们常说“三翻、六坐、八爬,十个月会喊爸爸”反映了哪一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制约()。
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能动性
5.在儿童身心发展的某一关键期,着力施以相应的教育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反映了教育应该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哪一特征?()。
A.顺序性B.稳定性C.不均衡性D.个别差异性
6.教育制度虽然反映着人民的主观愿望和价值需求,但是教育制度的制定不是随心所欲的,每种教育制度都有他的现实基础和发展规律,这表明教育制度具有()。
A.客观性B.规范性C.历史性D.强制性
7.“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得到发展,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这种观点属于()。
A.实质教育论B.形式教育论C.传统教育论D.现代教育论
8.某中学地处“杂技之乡”在专家指导下开设了初级杂技课程,这种课程属于()。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校本课程D.潜在课程
9.赵老师在新学期开始,对所教班级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进行了摸底测验,弄清了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情况,据此对已有的学期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赵老师的这种摸底测验属于()。
A.形成性评价B.诊断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相对性评价
10.在现代教学理论中,教学方法指的是()。
A.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使用的工作方法B.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法
C.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总和D.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总和
1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实际锻炼法B.个人修养法C.榜样示范法D.品德评价法
12.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这一冲突和矛盾主要出现在哪个年龄阶段()。
A.3-6岁B.7-11岁C.12-18岁D.19-25岁
13.根据奥尔波特人格理论,中国人所具有的勤劳、善良、朴实等特征属于()。
A.共同特质B.首要特质C.中心特质D.次要特质
14.吴北即将高中毕业,他既想读国外大学,又想读国内高校迟迟不能做出选择,他的这种动机冲突属于()。
A.双避型B.趋避型C.双趋型D.多重趋避型
15.张老师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带有“口”的字,李锋不仅写出了与口的活动有关的字,如“吃”“喊”“吐”还写出其他类别的字,如“邑”“照”“言”“高”等这主要反映李锋的哪一种思维能力?()
A.发散思维B.聚合思维C.直觉思维D.动作思维
16.王琳不知不觉就会唱许多流行歌曲。她的这种学习属于()。
A.发现学习。
B.替代学习。
C.内隐学习。
D.外显学习
17.张明近期变得不敢出门、不敢见人,尤其是一看到老师和同学就冒冷汗、手脚冰凉,甚至有些呼吸困难。他的这些表现属于哪种心理问题?()
A.抑郁
B.癔症
C.强迫观念
D.社交恐惧
18.王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非常自信,认为自己能够取得突出的教学成果。这主要反映了王老师的哪种职业心理素质?()
A.角色自主感
B.角色期待感
C.教学效能感
D.教学责任感
19.鉴于何雷这学期各方面都有明显进步,学校撤销了对他原有的警告处分。学校采用的行为矫正方法属于()。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20.孙琳认为自己应该热爱集体,团结同学,帮助同学,尊师爱幼。这反映了品德心理结构哪一方面?()
A.道德情感
B.道德认识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21.王老师讲课时发现有些同学注意力不集中,于是提问:“我刚才讲的问题大家怎么理解的?”以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王老师采用的这种课堂管理方法属于()。
A.个人问责B.团体警觉C.转换管理D.全体责任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22.全面发展就是学生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平均发展。
2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唯一途径。
24.气质没有好坏之分。
25.所有行为的变化都是学习的结果。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简述学科课程的特点。
27.简述中学教师布置作业的基本要求。
28.简述中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
29.简述人格的特征。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30.材料:初中生王力擅长绘画,也是个要求上进的学生,但他行为散漫且无纪律,常画些小动物,写上同学的名字来取笑。当班主任李老师评他时。他低着头,声音颤颤地说:“老师,我错了,以后再也不…。”李老师温和地说:“喜欢画画没错啊,可画家是用画笔来表现思想情感的,应歌颂美的事物。”说到这儿,王力的头又低了下去。李老师接着说:“咱班想请你负责板报,你要把特长充分发挥出来。”他一听,高兴地说:“老师,我保证把板报办好!”此后,王力发生了不小变化,对板报也很认真负责。
有一天,宣传委员找到李老师,气呼呼地说:“李老师,王力把板报全擦了,还说我们是笨蛋,我们的字配不上他的画,他画的再好,我们也得不了奖。”李老师一进教室,便看见王力也在生气,他说他担心班级的板报取不上名次。李老师肯定了他热爱集体,精心设计的工作态度,接着又帮他分析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教育他尊重别人的劳动,树立正确的荣誉观。他频频点头,虚心承认了错误,并保证重新设计,完善板报,结果获得了二等奖。
王力的进步是可喜的,但有时还比较散漫,认为只要笔下有功夫,其他无关紧要。在学校举办的“新风画展”评比中,他认为夺魁稳操胜券,结果只得了第四,便非常失望。李老师问他对评选结果有何感想,他振振有词:“李老师,我认为被评为第四的原因有两条,一是我画的位置摆得不好;二是同学们不会欣赏水墨画。”李老师严肃地说:“你的画立意不不够深,境界不够高,从你画上的题诗来看,语言比较贫乏,文学也不很通顺。如果你想当画家,应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努力学好各门功课,打好文化基础。”听完李老师的话,王力脸红了,额头渗出了汗珠。后来,王力像变了一个人,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问题:
(1)班主任李老师的做法主要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请结合案例分析。(18分)
31.材料:某中学班主任张老师收到家长的一封来信,信中说:“...我的孩子晓奇在小学阶段喜欢学习,各科学习成绩优异,进入初中以后,第一次数学考试考了80分,属于班级中下水平,他感到很失望、很沮丧,开始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了怀疑。与此同时,晓奇小学时特别感兴趣的,也是他的强项英语,现在考试成绩也很不理想。晓奇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更不自信了,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材料。近期他的学习劲头明显下降,作业拖拉,只要家长一离开,就放下作业。我很着急也很纳闷,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请老师帮我出主意。”
问题:
(1)请根据动机归因理论分析案例中晓奇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
(2)张老师应该向家长提出哪些教育建议?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A
解析:《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收录的,它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2.D
解析: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他提倡“从做中学”,强调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并提出了儿童中心论。
3.B
解析:教育的历史性是指教育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或同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
4.A
解析:结合题干信息,表明了有机体发展的生理成熟受个体遗传素质的制约,体现了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个体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
5.C
解析:结合题干关键词,“关键期”,可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6.A
解析:教育制度的制定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制约,其中客观因素包括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此教育制度的制度除去人民的主观愿望和价值需求外,还要受到客观发展规律的制约。而强制性是指教育制度作为教育系统的制度,对个体行为具有强制作用。教育制度的规范性主要是指在对受教育者的限定和各级各类培养目标上的确定。教育制度的历史性是指教育制度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7.B
解析:结合题干关键信息,“官能得到发展”,可见题干强调了教育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能力,属于形式教育论。
8.C
解析:结合题干关键词,“某中学”,根据课程开发的主体不同,本题体现了校本课程。
9.B
解析:结合题干关键信息,“在新学期开始”“摸底测试”,测试的目标是了解学生化学学科学习准备情况,体现的是诊断性教学评价。故选B。
10.D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方法的定义。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11.C
解析:结合题干信息,该名言体现了为人师表的示范性,属于榜样示范法。
12.C
解析: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主要的发展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对应的年龄阶段为12~18岁。
13.A
解析: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属于同一文化形态下人们所具有的一般人格特质,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形成,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结合题干信息,“中国人所具有的勤劳、善良、朴实”属于同一文化形态下中国人民的共同特征,属于共同特质。
14.C
解析:结合题干关键词,“既想......又想......”可见吴北面对的是两个都具有吸引力的目标时,而形成了强度相同的两个动机,属于双趋型冲突。
15.A
解析:结合题干信息,李锋既写出了“与口的活动有关的字”,又写出了其他类别的字,足见李锋的发散思维很强。
16.C
解析:内隐学习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有机体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某种知识,学习了某种规则。结合题干关键词,“不知不觉",体现了内隐学习。
17.D
解析:社交恐惧症是中学生常见的恐惧症,题干信息描述的就是社交恐惧的表现。
18.C
解析:教学效能感一般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结合题干信息,王老师非常相信自己的教学能力,足见王老师有较高的教学效能感。
19.B
解析:负强化是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结合题干关键词,“撤销处分”属于负强化。
20.B
解析:结合题干关键信息,“认为自己应该”,这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表明孙琳认可“热爱集体,团结同学,帮助同学,尊师爱幼”,属于道德认识。
21.B
解析:团体警觉是维持团体注意的方法之一,团体警觉是指在讲授和讨论的期间,教师用来维持所有学生注意力的提问策略。结合题干信息,王老师通过面向全班同学提问的方式,以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采用了团体警觉的课堂管理方式。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22.该观点错误。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全面发展不代表是平均发展,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个性发展,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
23.该观点错误。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或根本途径,而不是唯一途径。因为在学校教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教学所占的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广、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全面深刻、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也最大,因此教学是学校全面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除去教学之外,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实践活动,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班主任工作以及校会、班会等也是学校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构成了学校教育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教学是学校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途径,而不是唯一,题干表述过于狭隘,所以本观点错误。
24.该观点正确。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无好坏之分。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由于气质所指的典型行为是它的动力特征,与行为内容无关,因此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由此可见,无论是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都有自身的优点,都可以促进个体正向发展,故本观点正确。
25.表述错误。所有的行为改变不一定都是学习引起的结果。因为学习是有机体由练习或经验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但是并非人们从事的任何活动都产生学习,只有那些对人的能力或行为倾向带来变化的活动才是学习。同时因适应或服药引起的暂时性变化也会引起行为变化,但是它们却不是学习的结果。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行为改变都是学习的结果,故表述错误。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学科课程的特点为:
(1)从知识体系、社会需要出发设计的课程,是知识本位、社会本位的课程;
(2)以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为核心编制的课程;
(3)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强调把各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
27.中学教师布置作业的基本要求如下:
(1)作业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要有代表性,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提出明确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28.中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如下:
(1)情绪、情感更加强烈,具有冲动性和爆发性
中学生的情绪是强烈的,有人形容此时期是“暴风骤雨”时期,他们的情绪经常具有不可遏制性。
(2)情绪、情感不够稳定,具有两极性
中学生对自己的优缺点都十分敏感,有时会过高地估计自己,有一种优越感,有时又常常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担心。
(3)外露性和内隐性
外露性是指中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喜怒哀乐喜形于色;内隐性(掩饰性)表现为逐渐掩饰、压抑自己的情绪,逐渐学会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4)心境化和持久性
一方面,青少年会因为成功而形成积极良好的心境;另一个方面,因挫折使不愉快的消极情绪延长为不良的心境。
(5)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
中学生由于自身成熟而产生的独立或自重的要求与对长辈的不满、反抗情绪相矛盾的心理。
29.人格的特征为:
(1)独特性。正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格也是千差万别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
(2)稳定性。正如“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
(3)统合性。人格受意识的支配,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统一体,具有内在一致性,常常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
(4)功能性。正如“性格决定命运”,人格决定个体的生活方式和身心状态,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5)社会性。人格的社会性是指社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30.班主任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以下德育原则:
①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该原则是指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本案例中初中生王力擅长绘画,但是一开始他利用这个优点总是戏弄同学,李老师发现王力该特长后,请他负责班级板报,把王力的绘画特长充分地发挥了积极正向作用,这也有利于王力在班级事务中培养了自身认真负责的品质,促使其行为习惯的改变。
②疏导原则。该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坚持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从而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案例中面对宣传委员的告状,面对王力也非常生气的表现,李老师先是倾听王力做法的初衷,了解事情的原委,并肯定了他热爱集体,精心设计的工作态度。接着李老师又循循善诱,帮助王力分析分析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教育他尊重别人的劳动,树立正确的荣誉观,从而使王力认识到错误,并完善板报,最终获奖,充分体现了李老师循循善诱的功效。
③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该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本案例中王力针对在“新风画展”评比获得的名次拥有错误的认识,李老师帮助王力正确认识其画得奖不高的原因,并鼓励他将来成为画家时要“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努力学习好各门功课”,这既体现了老师学生的尊重与信赖,又表现了李老师对王力的严格要求。
④因材施教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育。本案例中李老师从初中生王力一开始的“恶作剧”中发掘其绘画特长,采用师生平等、循循善诱的方式,在板报管理、与同学关系相处、“新风画展”评比活动中,都表现出对王力的充分尊重,认真倾听,从而使王力受到了鼓舞,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31.(1)韦纳把人经历过的事情的成败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其他。材料中的晓奇出现的问题是学习上出现了习得性无助感,即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力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出现该问题的原因是他总是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即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因素。材料中由于第一次数学考试考了80分,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后来自己的强项英语也开始出现了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他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更不自信,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材料,从而出现了习得性无助感。这些都表明晓奇将考试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能力不强,是错误的归因方式。
(2)张老师应向家长提出以下教育建议:
①妥善进行奖惩。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应建议晓奇的爸妈多鼓励他,激发他学习的积极性。
②正确指导结果归因。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所以张老师应建议晓奇爸爸当孩子取得不好成绩时,可与他一起分析失败原因,减少因错误归因带来的习得性无助感。
③恰当控制动机水平。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过高或过低的动机水平都不利于孩子取得良好的成绩。所以当考试时,晓奇爸妈应疏导孩子心理,促使其保持适当的动机水平,减轻心理负担。
④培养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信心,进而影响学习成绩。因而,晓奇父母要与张老师和加强沟通,在校内校外都重视提升晓奇的自我效能感。
⑤提高学习策略水平。学习策略水平高低会影响学生的成绩,所以张老师可建议晓奇父母在能力范围内,可与晓奇一起探寻数学、英语学习的策略,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最后预测试题 3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这个答案选出。(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种托古方式提出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建学设想的论著是( )。
A、《论语》 B、《学记》 C、《中庸》 D、《大学》
2、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把教育目标分为( )。
A、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具体目标 B、德育目标、智育目标、体育目标
C、国家目标、学校目标、个人目标 D、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3、在张老师的数学课上,有的学生认真听讲,完全理解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有的学生心不在焉,或关注窗外 悦耳的鸟鸣,或想着下课后的欢快活动,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不求甚解,这体现了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是( )。
A、主观能动性 B、遗传 C、学校教育 D、环境
4、人的心理机能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如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这反映了人身心发展特征的( )。
A、互补性 B、顺序性 C、差异性 D、不平衡性
5、2020年教育部颁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文件规定中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 )。
A、1课时 B、2课时 C、3课时 D、4课时
6、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如果学龄前儿童数量多,幼儿园的数量会被优先考虑,如果学龄人口的基数大,比例大,包含中小学在内的基础教育在整体教育体系中的比例就必然会提高,如果成年人口比例大,教育体系也会重视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等方面,这体现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是( )。
A、人口的年龄结构 B、人口数量 C、人口就业结构 D、人口质量
7、为了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求真中学积极组织高中地理教研组与生物教研组教师共同开发“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课程。这门课程属于( )。
A、隐性课程 B、分科课程 C、地方课程 D、综合课程
8、教师有正当惩戒权和训育权,但是教师对学生惩戒和训育不能使用有违人道和人格尊严的方式,更不能以伤害身体的方式来对待学生。这体现的教育原则是( )。
A、因材施教原则 B、伦理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疏导性原则
9、新学期开始,王老师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测试,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10、张老师在历史课上通过讲解平型关大捷中战士们的英雄事迹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这体现的教育途径是( )。
A、课外活动 B、社会实践 C、学科教学 D、心理咨询
11、近年来,培华中学坚持开展“感动校园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反映的德育方法属于( )。
A、环境陶冶法 B、实践锻炼法 C、明理教育法 D、榜样示范法
12、在百米竞赛中,如果预备信号与发令信号时间间隔长,运动员的起跑反应时间会受到明显影响。这种现象属于( )。
A、注意分配 B、注意起伏 C、注意启动 D、注意转移
13、小红通过“飞机在山脉飞行”这种方式记住了飞机、山脉这两个无关联的词。这种教学策略属于( )。
A、计划策略 B、复述策略 C、监控策略 D、精加工策略
14、崔老师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说出尽可能多的红色物品,孙强同学列举出很多例证,但主要都跟食物有关,这表明孙强的发散思维( )。
A、流畅性差,独特性好
B、流畅性好,变通性差
C、流畅性好,独特性好
D、独特性差,变通性好
15、潘老师讲解熊猫习性的内容之前,先介绍了哺乳动物的相关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体现的教学原理是( )。
A、强化学习 B、支架式教学 C、先行组织者 D、学习准备律
16、晓晶每次读到:“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这首诗时,他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一幅恬静、清新的春日美景,这个过程属于( )。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随意想象
17、美术老师在创作时会在头脑中对各种图像进行重组,这种思维模式是( )。
A、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逻辑思维
18、王莉认为大家应该尊重同伴之间共同约定的规则,且这种规则是可以改变的,根据皮亚杰的观点,王莉的道德认知处于( )。
A、前道德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 D、公正道德阶段
19、赵军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目标,自我评价客观、公正、全面,并且符合道德规范。他的自我意识发展阶段处于( )。
A、生理自我 B、社会自我 C、心理自我 D、理想自我
20、班主任田老师通过全班讨论协商的形式,制定班级学生行为准则,规范学生行为,田老师的班级管理方式是( )。
A、专制式 B、放任式 C、民主式 D、竞争式
21、高三学生李丽,参加考前心理辅导,辅导老师给她佩戴了监测身体状态的智能手表,每当她心跳加速,血压升高时,智能手表就会实时反馈当前她的身体状态,并提示她做出相应调整,辅导老师采取的做法是( )。
A、放松反应 B、行为调节 C、生物反馈 D、预先应对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素质教育是我国在反思和批判应试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等弊端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概念。对此,李老师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在课外活动中注重学生的特长教育。请对李老师的观点进行辨析。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围绕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角色定位展开激烈讨论。刘老师认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会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请对刘老师的观点进行辨析。
王老师是一名刚入职的中学教师,他几乎将自己的所有时间都用在学生指导上,因为他认为,教师的唯一角色就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请对王老师的观点进行辨析。
杨老师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发现,中学生非常在意自己的性别角色和形象。因此她认为,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就是获得自我性别角色的认同。请对杨老师的观点进行辨析。
三、简答题: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围绕教学开展。王老师作为一名新入职老师,就“教学的作用”这一主题与同事们展开了深入讨论,请简述教学的作用。
张老师是一名中学新任班主任,不熟悉班级管理工作。班级管理效果一团糟,对此,学校德育主任告诉他,班级管理是有规律的,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请简述班级管理的原则。
康老师是一名资深的中学教师,她与新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时,提醒新教师要依据中学生情绪的矛盾性开展针对性教学。请简述中学生情绪矛盾性的主要表现。
进入中学后,发现同学们的`交往方式与小学阶段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同学们越来越重视同伴关系。请简述中学生同伴关系的特点。
四、案例分析题: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初中化学课上老师讲解《燃烧和灭火》孙老师抛出问题,碳+氧气燃烧成二氧化碳,硫+氧气燃成二氧化硫,铁+氧气燃烧成四氧化铁,问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讨论发言,师生共同总结概念,燃烧是指氧气和可燃物进行发光发热产生剧烈的氧化反应。
孙老师拿出准备好的烧杯里边有高温热水,分别放入三个装有红磷、石头和白磷的试管进行实验,从而知道燃烧有三个条件,第一个要有氧气,第二个要有可燃物,第三个达到温度的最低温度,三者缺一不可。
讲完燃烧之后,紧接着讲灭火,孙老师播放幻灯片展示案例,并提问学生,如何通过燃烧条件得知灭火。从而得出灭火有三个条件,第一个要隔离隔绝氧气,第二个要隔绝可燃物,第三个要降低最低温度,孙老师边问边讲,最后拿出工具、沙子、水、毛巾,找出几个同学跟同学一一示范,让学生自己讲解灭火的原理。
最后孙老师进行举一反三联系生活实际提问,比如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怎么办?电线老化短路,引发火灾怎么办?堆放的纸箱着火常用何种灭火方法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是什么?学生一问一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请结合材料讲一讲孙老师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请进行具体分析。
王老师在讲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发现,直接告诉学生三角形的面积=底x高x1/2太抽象,所以他让学生用纸做一个长10厘米,宽6厘米的矩形,老师问:“矩形的面积如何计?”学生回答:“长x宽。”王老师接着问:“那具体面积是多少?”学生回答:“60平方厘米。”接着,王老师让学生把长方形沿对角线分成两半,形成两个直角三角形,问:“现在手上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学生很快回答出是30平方厘米。接着让学生再画一个长方形,并要求他们在长边任意一个点,以另外一个长边为底,画一个非直角三角形。王老师问:“这个非直角三角形面积是多少?”一些学生说矩形的一半,另一些学生说不知道。
综上所述,结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同化和顺应的主要内容。(10分)
(2)结合上述原理,分析王老师的教学活动。(8分)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最后预测试题】相关文章:
2017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模拟试题03-22
2024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冲刺试题(一)09-23
2017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11-22
2017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