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押题试卷二

时间:2024-06-08 11:12:49 教师资格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5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押题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2015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押题试卷(二)

  1、以下是《生命生命》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段,认真阅读后,完成下面的问题。

  一、情景导入

  师:(A)“嘘——”别作声,跟我做:闭上双眼,伸出右手,放到左胸。

  师:(大概静默三十秒)你听到了什么?

  生:心跳!(感觉到了生命)

  师:那么,请用一句话说说你对“生命”的感悟。

  生:生命很短暂,我们应加倍珍惜。生命很脆弱,应当精心呵护。

  生:生命中会遇到很多不幸,但不能放弃,要勇敢地活下去。……

  二、整体感知

  师:是啊,人的生命来之不易,不同的人对生命有不同的感悟。有一位台湾著名残疾作家杏林子,还专门借来听诊器,她听到了什么?她是怎样理解生命的?(B)请快速阅读全文。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勾画:课文讲了哪几件事?(生边读边画)

  生:课文讲了三件事。

  生: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苗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

  三、研读赏析

  师:看来同学们找得很准。那么哪一件事更让你感动?你又因什么而感动呢?

  生:(学生纷纷举手)小瓜苗在砖缝中茁壮成长的事更让我感动。

  生:小瓜苗强大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生:小瓜苗不屈地茁壮成长引起了我对生命的思考。

  师:可我不明白,既然“没有阳光,没有泥土”,那小瓜苗何以“茁壮成长、昂然挺立”?

  生:因为它很坚强,它有很强的生命力。……

  师:没有任何物质保障,光靠精神行吗?

  生:不行,靠香瓜子本身的营养物质。

  师:(C)为他鼓掌。他真的很聪明,小瓜苗正是靠自身的养分才可以“冒”出来,但为什么只活了几天?这里为什么用“冒”,不用“长”?(分大组讨论这两个问题)生查词典、讨论、读课文。

  师:“我”觉得小瓜苗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它仍有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感动着“我”?

  生:擎天憾地的力量。

  师:注意“擎”的写法,请解释这个词。(生读注释)

  师:怎样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先请大家认真体会文中“冲破”一词的含义(学生读文中相关语句)。

  生:“冲破”给人一种速度快的感觉。

  生:不顾一切的感觉。……

  师:现在我想请大家一起大声地喊两次“冲啊”。

  生(齐喊后恍然大悟):这就是一种“擎天撼地”的力量。

  师:真棒!小瓜苗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凭借着巨大的生命力茁壮成长、昂然挺立,这难道不是一种擎天憾地的力量吗?由此“我”想到了什么?

  生:“我”应克服病魔的折磨,顽强的斗争下去。

  生:我要向小瓜苗学习,直到生命的终结!……

  师:(D)让我们再齐读第二自然段,再次感悟生命的力量。(师生齐读)

  对以上教学片段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情实景的导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把学生带入对生命的感悟之中。营造一定的教学情景、或者说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唤起他们的体验。有了体验,学生就有了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基础

  B.在预习课文的时候,教师不适合让学生快读,而要让学生细读、精读,边读边勾画,找出问题的答案,从细节把握文本的内容。在课堂结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快读,以便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

  C.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有收益有成效,教师的组织、指导不可缺少。老师善于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品味语言。尤其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冒”进行品析

  D.对一篇文章,通过具体的研读,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就会有更好的品味,从而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师生同读,可以让老师更好的走进文本,走进学生,可以使教师、学生、文本更好的融为一体。

  2、阅读以下《口语交际——讨论》的实录,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学生:(A)我是组织者。我是参与者。我是记录者。我是汇报者。(四名同学明确各自的分工)

  组织者:(B)学习了童话《皇帝的新装》,同学们都对虚荣、昏庸的皇帝这个形象有了深刻认识.也知道这是作者极力讽刺的一个典型形象。那么大家能不能讨论一下除了皇帝可恶,还有哪类形象也应当是被讽刺的对象?

  参与者:也讽刺了虚伪的大臣们,讽刺他们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行径。

  组织者:见解独到!还有没有。还能想到谁?

  参与者:再有就是骗子,他们机关算尽,以骗财骗物为营生,可恨!

  参与者:再补充一下,我觉得还讽刺了平民百姓,他们是非不分,真假不辨,是愚昧无知的表现!

  组织者:童话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映射,它的取材源于生活。大家都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丑角?有没有与小男孩一样的正面典型?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正确的价值取

  向?请大家畅所欲言。

  参与者:……

  参与者:……

  参与者:……

  记录者:(C)大家讨论很是激烈,我也要参与,我用30分钟根据我的记录发表一下我个人

  的观点.我认为……

  汇报者:(D)同学们说了很多,我来汇报一下。首先《皇帝的新装》同样嘲讽了大臣、骗子、百姓等形象,讽刺他们溜须拍马、愚昧无知等可耻行径。经过讨论,我们认为现今社会存在正面典型,当然也有许多反面教材。我们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弘扬正义观念,构建和谐社会……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

  A.讨论属于组织中的口语交际,讨论前需要明确各自的分工

  B.组织者结合学过的内容,提出需要共同讨论的、着手解决的问题

  C.记录者在讨论环节除记录之外可同时兼组织者、参与者、汇报者等角色

  D.讨论的总结与汇报是讨论的必要环节,能进一步形成讨论的结果

  3、老师在讲解《木兰诗》中“对镜帖花黄”一句中“帖”通“贴”的用法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通假字,举出以下例子。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B.甚矣.汝之不惠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4、老师在讲解郭沫若的诗歌《女神》时,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郭沫若诗歌的风格特征,特意让学生收集郭沫若的诗作。以下选项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大堰河——我的保姆》

  B.《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

  C.《天上的街市》

  D.《地球——我的母亲》

  5、关于语文课程评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依据评价时间,语文课程评价的类型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B.依据评价主体,语文课程评价的类型可分为学生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教师评价、校长评价、家长评价、专家评价等

  C.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

  D.语文课程评价需遵循多样化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6、学习完《木兰辞》后,教师让学生谈谈对文言文修辞手法的认识,以下各位同学对文言文修辞手法的分析错误的是(  )。

  A.《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千里马”喻人才,借“伯乐”喻慧眼识人才的领导。《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借“秋霜”喻白发

  B.《出师表》:“臣本布衣”借“布衣”代老百姓。《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借“庙堂”代朝廷,借“江湖”代被贬往的地方

  C.《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孟子二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是顶针

  D.《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把“愁”比喻成“头发”,“满面尘灰烟火色”用“烟火色”比喻像烟火一样的脸色

  7、阅读下面的教学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师:有人说,祥林嫂是没有春天的人,是的,是万恶的封建社会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我们待会在阅读小说时会发现。作者刻意把丧夫、再嫁、失子、归天几个最关键的情节都安排在春天发生,这样一来,就用生机盎然的春天给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作自然背景,有着深刻的用意。它能造成强烈的对比,更有力地反映出封建制度的罪恶。接下来,我们就看祥林嫂在春天里都发生了些什么事情。

  对以上教学片段的解读,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将小说主题交给学生,继而让学生在小说中找线索,过渡简明、直接,应该提倡

  B.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将小说主题交给学生,学生缺乏自我构建主题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C.教师让学生根据“祥林嫂在春天里都发生了些什么事情”这条线索去读课文,减轻了学生自己构建主题的负担,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D.教师在将“找依据”的任务交给学生时,学生可以从信息检索中,体会到自我阅读构建主题的趣味

  8、文学阅读课上,老师为了考查学生的阅读识记能力,向学生出示了这么一段话: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最后要求学生完成填空题:这段描写是作家在作品中对人物进行的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

  以下哪位学生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  )

  A.学生甲: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高老头

  B.学生乙:雨果《人间喜剧》卡西莫多

  C.学生丙:雨果《巴黎圣母院》卡西莫多

  D.学生丁:巴尔扎克《巴黎圣母院》高老头

  9、老师在讲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时。为了更好地让大家理解判断句,特地找出以下句子进行拓展,下面选项中的句式不适合用来举例的是(  )。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B.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论战》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

  D.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0、阅读《孔乙己》教学实录片段(节选),回答问题。

  师:找出描写孔乙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通过模仿来体验人物心理和性格特征。

  生1:“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动作之潇洒,传达出孔乙已在那些短衣帮面前的炫耀心态。

  生2:我从他开口“之乎者也”能看出他迂腐的悲凉。被别人嘲笑,自己却陶醉其中,也可看出社会对这个不幸者的冷酷。

  生3:“皱纹间常夹些伤痕”表明他经常被人欺负,无力抵抗,他是被人嘲笑欺凌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生4:孔乙己坐着来,坐着走,最后的行走以手为工具,悲苦至极,众人的笑声,此刻悲哀

  至极。(至此,课堂气氛沉重,同学都陷入一片沉默与深思中)

  师:为了体验更深入。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表演孔乙己的动作神态,也看看他对人物的揣摩是否符合书中的描写。

  (一生表演过程略。但表演过程中,全班氛围出现了可怕的逆转,由于那位表演的学生稍显笨拙和生涩的举动,全班同学爆笑一片,狂笑不已,原本凝重严肃的氛围一下子被打散了,取而代之是喧哗、起哄,以及本不该出现于本课堂的开怀大笑)

  以下选项中,对这段教学实录片段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通过表演深入对人物心理世界的体验”的巧妙设计,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B.通过表演的方式对于理解孔乙己的形象,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将本可引发无限想象的文本定型化了.教学效果值得商榷

  C.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想通过表演达到教学目标,必须有足够的准备,这则教学表演欠缺足够的准备,不能达到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的目的

  D.通过表演来理解文本内容,需要一定的表演技巧,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由于表演技巧不专业,很容易适得其反,故初中教师不可使用表演教学这一教学手段

  11、教师在讲授“渔人甚异之”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异”这个词的用法。特意找出和其用法相同的例句让学生分析。下列选项中适合被用来举例的一项是(  )。

  A.父异焉(王安石《伤仲永》)

  B.觉无异能者(柳宗元《三戒》)

  C.异是非,明好恶,检奸邪,消佚乱(陆贾《新语》)

  D.产异蛇(柳宗元《捕蛇者说》)

  12、学习《江南春》时,教师要求学生列举其他运用借古讽今手法的诗文,以下不符合要求的是(  )。

  A.《石头城》

  B.《念奴娇·赤壁怀古》

  C.《逢人京使》

  D.《泊秦淮》

  13、八年级的王老师在讲解上册第五单元的《短文两篇》后,学生背诵完《陋室铭》觉得朗朗上口,又哲理深刻,于是提出让老师再推荐几篇。这时,几个学生说他们知道。下面几位学生的发言正确的是(  )。

  A.孙同学:老师这是一篇励志散文,只要是文言散文都可以,如咱们学过的《木兰诗》。

  B.王同学:不对,不对,《木兰诗》是叙事诗,应该推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C.张同学:你们都错了,《陋室铭》不是散文,而应该是骈文,我给你背诵几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和我曾经读过的《诗经.蒹葭》是一样的,它们都是常用四个字。

  D.丁同学:错了,错了。虽然《诗经-蒹葭》和《陋室铭》是一类文章,但是它们不是骈文,而是韵文,骈文和韵文的区别在是否押韵,《陋室铭》和《诗经·蒹葭》都是押韵的,所以应该属于韵文。而不是骈文。

  14、在执教完《孔乙己》后,几位教师对多媒体教学发出了以下感慨,他们中说法错误的是(  )。

  A.多媒体课件就是方便,用多媒体呈现板书又方便、又快捷,以后再也不用写板书了。

  B.利用多媒体课件,我们既可以呈现文字,又可以插入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素材,这对调动学生的眼、耳、口等器官,引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是很有好处的。

  C.多媒体的功能真的很强大,它既能清晰地呈现教学内容,更有利于渲染教学氛围,对教学重点的强调功能更是值得一提,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好好利用多媒体教学。

  D.我在给学生讲解《孔乙己》的时候,帮学生链接了鲁迅的生平、鲁迅的其他文章及当年的社会背景等资料,这对扩展学生的学习内容真的很有帮助。

  15、 教学茅盾“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时,教师要求学生归纳一下“中外不同作家的‘三部曲”’,以下不合适的是(  )。

  A.巴金“爱情”三部曲:《家》《春》《秋》

  B.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C.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

  D.巴尔扎克“幻灭”三部曲:《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家的苦难》

  二、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第18题25分。共6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16-18题。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境,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浸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道德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课文导语

  这篇课文是作者给同乡后学的临别感言。感情真挚诚恳,循循善诱。熟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课后练习

  一、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那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样做。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5.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三、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5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师配有多媒体,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

  问题:

  回答上述材料中课后练习第三题,不少于200字。

  17、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并简要说明设计理念。

  18、根据上述材料,请针对本文为学生设计两道探究题,并附上相关答案。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题20分。第20题5分。第21题15 分。其40分)

  19、 阅读下面学生的写作,完成第19-21题。

  难忘的中秋节

  ①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节,现如今已经深入到我们心中,成为我国第二大传统节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话,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今夜无人入眠,一轮皓月当空,全家团圆赏月。美味的月饼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举家团圆的中秋。

  ②我一大早起来,就觉得街里热闹非凡,大家都忙乎起来。一到大街上就听到有人叫卖:“又香又甜的月饼!”刹那间,又来一声“五仁、广式、蛋黄、莲蓉、京式月饼咧!”呵,还真是各种各样。又来到小胡同,几位老人在兴致勃勃地讲中秋节的传说,他们谈笑风生,旁边的孩子也仔细地听着。还有不少卖干果的,一打听才知今日恰好是稻子成熟之际。我们买了五个五仁,三个莲蓉、蛋黄和板粟月饼。

  ③临近傍晚之时,我们都匆匆跑回家。六人并排坐在沙发上看中秋晚会。这才发现,家里的老花瓶也摆在桌子上,地面干干净净,转身一瞧,月饼被妈妈精心地铺成爱心形状,灯光似乎也很柔和。我心里想:家里多温馨啊,这才是快乐的中秋吧!接近8点多,妈妈用小刀“唰,唰,唰!”三下五除二把月饼分成六份递给我们。此时,一轮深黄色的圆月从天边冉冉升起,它洒着融融金光,把半边天照亮了。天幕似乎有些亮了,黛色的夜幕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又如缀满钻石的丝绸;地也似乎亮了,一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片,仿佛有一层薄薄的霜。今年的中秋节,真是美不胜收!

  ④我们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一家人有说有笑坐在一起赏月,我爱家乡平凡朴素的中秋!

  问题:

  从第②段中找出两个明显用错的词语和一个指代不明的句子,并加以改正。

  20、给这篇习作写供小作者参考的评语。

  21、 阅读以下教学实录,完成第16题。

  师:通过这两堂课的学习,我们通过品悟文字的韵味,品到了这一家人的人生韵味。同学们感动了,老师也感动了。我相信,同学们今天回去,肯定会跟家里人说今天的学习体会的。也许就跟老师看电视剧一样,抹着眼泪,“这电视剧,太感人了!”那么,他们家这件事,跟我们有没有关系?

  生:没关系。(个别学生说出,有的若有所思)

  师:你说说看,怎么个没关系?

  生:(沉吟一会儿)有关系吧。(笑声)

  师:就像我们听一个很感人的故事一样,听完了,抹完眼泪了,过后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也许全忘了。不过你又说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生:我们更要好好儿的活。

  生:面对生命,珍惜生命。

  师:我们到这一家人的情感世界里去走了一趟,不仅仅要读出人家的味道,还要读出自己的思考.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真正目的。

  师:因此,亲爱的同学们,文章结尾的这句话,(课件: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活……)这个“俩”应该变成——

  生:我们!

  师:连起来读这句话。

  生:我们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这里的“我们”,就是说,面对自己的母亲,要——

  生:好好活。

  师:面对自己的家人要—一

  生:好好活。

  师:面对自己的同学、老师要——

  生:好好活。

  问题:

  阅读以上教学实录片段,请从本文的阅读角度对此进行评析。

【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押题试卷二】相关文章:

2016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押题试卷(一)09-05

2022教师资格《保教知识与能力》押题试卷(一)09-11

2024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押题试卷09-25

教师资格证《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二)10-24

2015年gmat考试押题试卷及答案(二)08-11

教师资格证《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10-25

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检测题08-09

教师资格证《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真题(通用5套)09-20

2015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个人贷款》押题试卷(二)08-19

2015银行从业《个人理财》押题试卷带答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