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11-12 14:15:36 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华】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华】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重点】

  根据数字特点及实际需要灵活选择估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准备学习

  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并注明“桃园里有桃树64棵,平均每棵收桃48千克。”

  教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丰收的果园。你能估算一下这个桃园大约能收桃多少千克吗?怎样列式?

  学生:64×48。(课件显示算式)

  教师:怎样估算?

  学生:把64看作60,把48看作50,因为60×50=3000,所以桃园大约能收桃3000千克。(课件同步显示估算方法及结果)

  课件出示:桃园里有桃树64棵变为647棵。

  教师:估算一下桃园大约能收桃多少千克,又怎样列式?

  学生:647×48。(课件显示算式)

  教师:现在又该怎样估算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探究例3

  (1)讨论交流

  教师:请大家讨论一下,你准备如何对647×48进行估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发现不同做法,并确定好发言顺序。学生完成后指名汇报。

  学生1:可以把647看作600,48看作50,约等于30000千克。

  学生2:可以把647看作650,48看作50,约等于32500千克。

  (学生汇报时,课件同步显示估算方法及答案)

  (2)总结方法

  教师:这种估算方法和前面学习的估算方法有相同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估算都是把不是整十、整百数看作接近这个数的整十、整百数来算。(课件显示)同时教师强调写结果时要用“≈”,表示这是一个近似值。

  (3)比较算法

  教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来估算,在这些估算方法中,你更喜欢哪种估算方法呢?为什么?

  小组交流,展开讨论,反馈交流情况。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

  学生1:第一种,因为这样算很简便。

  学生2:第一种,因为把第一个数看小,把第二个数看大,更接近准确答案。

  ……

  2.探究议一议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探讨一个问题,怎样估算45×496?

  引导学生提出多种估算方法:把45年作50或40,把496看作500。(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并用课件展示这两种估算方法)

  教师:估算出结果,看相差多少?

  学生估算出结果分别是25000和20000,相差5000。(课件显示结果)

  教师:怎样会差异那么大呢?

  引导学生得出:由于45看成40和50都相差5,把45看成40来算少算了5个500,就是2500;把45看成50来算多算了5个500,就是2500,所以两种结果相差5000。

  教师:我们在进行估算时,有时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比如下面这个题目,你认为采用哪种估算方法更适合呢?为什么?

  课件出示:动物园每张门票45元,496个小朋友去参观,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钱呢?

  引导学生讨论出用第一种估算方法好(课件显示),因为第一种方法把两个因数都看大了一点,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肯定大于45×496的.积,还有多余的一点钱,以备他用。

  教师:我们在进行估算时,可以灵活地选择估算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课件显示)

  三、练习提高,加深理解

  指导学生完成76页课堂活动1、2题。(课件依次出示题目及答案)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四5-10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能灵活地试商。让学生学会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2、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进行试商计算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15×2= 15×3= 25×4= 15×4= 15×5= 25×8=

  2、笔算:326÷81 294÷58 721÷83

  讲述试商的方法和计算的过程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

  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读题,理解题意,怎么列式,如何计算?

  140÷26=5……10

  (1)学生试做,汇报作法。

  (2)可以用五入的方法,把26看作30,算的对吗?帮助检查一下?如何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问:还可以怎么试商?

  (3)可以把26看作25,用口算试商,5个25是125,接近140,所以商5。

  (4)把24、25、26都看作25来试商。

  2、练习:

  把24、25、26都看作25试商

  225÷25 114÷24 208÷26

  135÷15 128÷16 114÷25

  三、巩固练习

  1、在()里最大能填几?

  15×( )< 65 25×( )<124 25×( )< 95 15×( )<124

  26×( )<150 16×( )<100

  2、计算:

  405÷15 192÷24 728÷26 496÷14

  四、总结

  在做计算的时候,可以将14、15、16和24、25、26看作15、25来进行试商,提高试商速度。

  五、作业:

  86页2、3、4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第一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

  第一节 数一数

  教学目标:

  1. 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 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并能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 感受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达数的实际意义。

  2. 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具准备:计数器若干个。

  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认识十万。

  小青妈妈在银行上班的情境,学生读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1. 出示1张100元的人民币的图片,以下均可采用图片代替),让学生说说它的面值。

  2. 说一说10张、100张人民币是多少元?

  3. 在此基础上,引出一叠人民币(100张百元的人民币)的概念。然后按照一万、二万、三万的顺序,让学生数一数9叠人民币是多少元?

  4. 在数的过程中,用计数器上的珠子“拨一拨”,以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5. 当学生数到九万时,教师可以提出:“再加上一万是多少?”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

  6. 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中,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设计思路:“十万”是一个比较大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生活范围内一般较少接触,没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基础,本活动创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活动二:认识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

  推理活动中认识“百万、千万”:第3页一辆轿车卖十万元,那么2辆、3辆卖多少元???10辆卖多少元?同样,10个十万是多少万?10个百万是多少元?

  1. 在学生认识“亿”的计数单位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各种命名中,教师然后才引出“亿”的计数单位。

  2. 在计数器上进行操作,并把每一次认识的新的计数单位都与计数器对应起来。这样,既可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又能较直观地认识计数单位的大小。 活动三:练习活动

  1. 说一说,拨一拨。

  让学生认识相邻计数单位之间关系,通过学生的拨珠活动,既可以巩固对较大数的认识,又能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十进制计数方法“满十进一”的计数原则。所以,这一活动应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多次尝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满十进一”的方法。

  2. 第2、3、4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数的时候首先需要学生审题,明白数数的要求;其次学生在数到“满十进一”时,教师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

  进位,什么时候是按顺序数。

  3. 第5题让学生自己填写,交流自己的想法。

  4. 第5题是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直观的图像结构作支撑。所以,在开展本题的活动时,可以运用计数器的直观性特点,从计数器上前后两档珠子所代表的不同含义,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活动四:实践作业

  1. 阅读你知道吗?小组交流想法。

  2. 每人收集5个生活中的大数,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 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

  教学反思:帮助学生建立和发展大数的数感是一个难题,很容易流于形式。本节课我进行了几方面有价值的探索?。

  1、课前,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探索与思考的空间,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我在课前设计了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资料,寻找有关万以上数的情境和信息,数10000粒大米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课前学生的参与既节省了上课的时间,又保证了每一个学生有充足的时空进行初步的体验和思考。

  2、课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与大数目有关的现实情境,这些现实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受大数目的机会,学生可以从中能具体感受一万和几万有多少。进而形成对大数目的感知和表象,体验到大数目的特征,当提到大数目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只是一些无意义的数字,而是和运动场上的人数等现实的情境联系起来了。

  3、丰富的现实情境也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大数就在自己身边,进一步体会大数的价值。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都有机会谈自己的想法,都有机会观察和体验大数目,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第二节 人口普查

  教学目标

  1. 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 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3.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教学重、难点:

  1. 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2.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教学具准备:

  计数器若干、学生课前收集的大数

  活动过程:

  活动一:读、写更大的数。

  1.学生交流收集的生活中的大数。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2. 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根据大小进行分类,然后与学生共同讨论“亿以内的数”的读法,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自己归纳读数的方法;接着与学生讨论“亿以上的数”的读法。学生在进行读数时,必须与数位顺序表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性。同样,在写数方面,也可以分两步进行,先写“亿以内的'数”,再写“亿以上的数”。

  3.如果学生收集的数据中没有特殊的多位数,如“级的中间零”、“级的末尾零”等,教师可以作一些补充,也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这些特殊数据的读写方法,然后再加以指导。

  4.总结讨论。

  (1)与同学交流你是怎样读数和写数的。

  (2)将上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活动二:完成试一试,体会大数的实际意义。

  第6页“试一试”第1题,教师在组织学生“说一说”时,可以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当地的有关人口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出一些比较大的数据,以便于学生能体验到大数据的实际意义。同样,也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其他方面的数据,如当地的工农业生产的产值、城区面积等,通过一些具体的、可以感受的数据,了解较大数据的意义。

  第2题,在学生写数时,安排一些学生身边可以感受的具体参照物进行比较,对学生理解较大数的意义是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写数时,除了让学生掌握写数的方法,能正确写出各种较大的数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感受到较大数的意义。因此,组织一组组可以对比的数据,说说它们的实际意义是写数的基础。

  活动三:实践练习。

  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目,先独立完成,交流方法。

  第7页“练一练”第3题,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学生在学习“万以内的数”时已经有了基础,所以在练习本题时,可以先安排比较一些“万以内的数”的大小,让

  学生自己总结比较数的方法。然后,出示一些数据比较大的数,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也可以安排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据进行比较,如地区的住宅面积的比较、地区的财政收入比较。经过学生自己的比较与交流,让他们自己概括出较大数的比较方法。

  第4题,本题的练习首先安排学生进行读数练习,接着让学生观察所读的数与哪一个数是对应的,然后用线连接起来。练习本题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从较复杂的背景中会善于观察,懂得会用排除的方法寻找对应的数。如果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好,数据安排的干扰性可以更大一些,以促使学生认真地观察,并让他们说一说寻找对应数的方法。

  第7页“实践活动”可以安排在新授学习前进行,也可以安排在学习了多位数的读写后进行,这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教学反思:《人口普查》一课旨在学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大数的教学主要存在的困难是:1、四年级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大数的机会不多,生活经验极少,基本上都是首次接触大数的读写,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2、大数的数位多,数字冗长,对学生的瞬间记忆、细心程度、书写习惯是一个大挑战。

  3、大数的学习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不大,不以利于组织教学。

  但大数的读写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探讨和练习逐步引领学生掌握大数的读写法。

  第三节 国土面积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 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 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具准备:

  学生学具和计数器。

  活动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学生交流在生活中收集到的大数。

  教学时可以从媒体中收集一组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讨论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以让学生体验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体会数据单位的改写是为了数据记录的方便。

  2. 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并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国土的面积,让学生读一读。

  (1)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2)可能学生会改写成以“百”、“千”、或“万”作单位,只要学生能改写得正确,教师都应充分地肯定。

  (3)将一些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改写中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3.对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改写中逐步发现改写的方法。

  活动二:实践练习。

  第9页“练一练”中第1题,数据单位的改写是实际生活中记录方便的需要,可以多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而不要将数据单位的改写成为单纯的为改写而改写的局面。

  练习本题时,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具体的各地区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第2题,在练习“海洋资源”时,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体会到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亿”作单位比较方便。

  教学反思:1、学生自学与教师辅导相结合

  由于本节课知识点不是很难,而且学生已经有了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经验,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试着做书中出现的题目,我适时的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最后再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出比较更大数的方法。从整体上来,效果还是不错的。只是在让学生自行总结时多数学生不知如何说起,看来今后我们还得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2、从实际出发,学习身边数学

  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从生活中收集到的资料,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在读写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改写大数的必要性,以及让学生体会到大数的改写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横向、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开放性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教学难点: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开放性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统计”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统计

  2、打开数学书看第六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二、复习知识点

  1、统计

  问: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

  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画复式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

  2、总复习13题

  回答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练习二十一13题

  根据数据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回答所给的问题,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

  三、综合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然后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60400 9024700 24950000

  695200 38000200 305076000

  2、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七百八十万零二十人

  十五亿三千零八万零九

  四亿零五十万零三

  3、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27×63 3276÷84 74×59

  4、估算

  297×3 789×4 5392÷9

  5、1)125的40倍是多少?

  2)756里面有多少个18?

  3)把80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多少?

  4)884是34的多少倍?

  6、分别画一个50度、90度、135度、180度、360度

  7、你会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8、你会用一张长方形纸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9、解决问题

  1)一只山雀5天大约吃800只害虫,30天大约能吃多少只害虫?

  2)有624人乘船游玩,每条船可坐50人,要同时出游至少需要多少只船?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综合练习试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第5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6课时 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第66页例4。

  【教学目标】:

  巩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探讨学过的几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重点难点】:

  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认识了哪些四边形?

  2.这些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后,继续提问。

  3.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吗?这些图形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板书课题: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4。

  根据学生前面的回答,出示几个不同的四边形。

  2.探讨图形之间的'关系。

  师:同学们,每一个图形都有自己的特点,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几个图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回答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共同之处。

  教师演示: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手拿它的两个对角拉动它,边拉边问是什么图形,继续拉到四个角变为直角的位置。问学生:现在是什么形状?

  师:有同学说是长方形,有同学说是平行四边形,那我们一起来看: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互相平行,现在这个图形的两组对边分别互相平行吗?

  师:它符合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它就是平行四边形,只不过它比起刚才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了一点,你知道它特殊在哪儿吗?

  学生回答出角的特点,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这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叫做长方形,现在你知道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吗?

  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发现正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理解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之间的关系,我们能不能用一种形式清楚地表示出来呢?请大家想一想。

  学生用各种形式表示:语言叙述、画图表示……

  师:大家一起来看(点击课件),我们就可以把四边形看成是一个大家庭,但其中不仅仅包括这四种图形,还有任意四边形。教师用集合图的形式表示这些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你有什么问题吗?用语言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

  课件出示:

  3.巩固练习:

  教材“练习十一”第8题。

  判断,并说明理由。学生独立练习,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十一”第9题。

  学生动手摆一摆,小组内互相说一说,重叠的部分是什么图形?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多摆几次,验证一下。

  2.教材“练习十一”第10题。

  先说说各是什么图形,再量出各图形中每个角的度数,并填表,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动手测量,小组内合作完成,检查交流测量结果,再议一议:发现了什么?再任意画一个四边形试一试,结论相同吗?

  小组代表汇报、展示。

  四边形四个角的度数和是360°。

  3.教材“练习十一”第14?*题。

  图中有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看谁最细心,数得又准又快。

  小组合作交流,再数数看。

  4.教材“练习十一”第11、12、13题。

  小组内合作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组内互相检查学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46页练习七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练习,能进一步正确填写统计表和完成条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调查、收集数据并分段整理、统计,能根据统计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2、使学生经历统计活动和统计过程,获得活动过程的经验,进一步掌握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会数据蕴含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体会统计是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培养尊重数据、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条形统计图和分段统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主要练习统计的内容。

  二、图表练习。

  1、做练习七第3题。

  (1)填写统计表:交流课前收集的长江、黄河等4条河流的长度,统一数据。提问:统计各条河流长度时,统计表里为什么不需要合计?

  (2)完成统计图。

  学生看图,说说这里的图形统计图和前面学习的不同在哪里?

  提问:这里每格表示的长度是多少?图上怎样确定长江的长度是6397千米的'?

  学生完成条形统计图交流画法。

  提问:你觉得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四条河流的长度有什么好处?你从图上可以知道些什么?

  2、做练习七第4题。

  (1)完成统计图。

  学生阅读第4题,要求学生看懂统计图:统计项目是什么?有哪些项目,图上哪里表示数量,一格高度表示多少?

  学生根据调查数据完成统计图。 你从图中知道些什么?还能想到什么?

  (2)填写统计表。

  交流统计表。这里的合计数表示什么意思?

  (3)表图比较。

  呈现统计图和统计表。

  提问:这里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各是怎样表示数据的?和统计表比较。条形统计图由什么特点?

  三、实践提升。

  1、提出问题。

  引导:如果用单脚站立,你知道自己能坚持多长时间吗?你知道其他同学能坚持多长时间?

  要知道你和同学的单脚站立时间,必须完成什么工作,怎么做?

  2、收集数据

  估计:以秒为单位,单脚站立你能坚持多长时间?把你估计的时间记录下来。

  提出活动要求:

  (1)各组组长负责,定好全组同学测量顺序,按序在记录表上写好姓名。

  (2)每位同学按记录表上的顺序轮流测量单脚站立时间,以秒为单位。

  (3)组长负责用秒表测定和报告每人测量结果,各人在记录表里记录数据。

  (4)全部测量结束后,全组核对、统一记录结果。

  3、完成统计表 独立整理、填表

  交流:按表里的要求统计,是我们学过的什么内容?分段整理统计要注意什么?

  4、分析数据。

  根据第5题的问题,讨论、交流,了解统计结果和发现的结论。

  5、交流体会。

  交流:通过这次统计活动,你有哪些体会可以和大家交流的?

  四、练习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问题需要和大家商量 或者说明的?

  板书设计:

  统计表------------直接填写数据 反映数量多少

  条形统计图--------直条表示数据 反映数量多少 直观形象

  单脚站立时间?

  收集数据 统计结果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一、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好玩的玩具?(每只手拿出一个溜溜球)

  学生:溜溜球。

  教师:想来玩玩吗?

  学生:想。抽两个学生上台玩溜溜球。

  教师:(问玩溜溜球的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溜溜球的绳子很有弹性,可以伸很长很长。

  学生2:在玩的时候线总是直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用溜溜球来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

  (板书课题)

  [点评:玩具“溜溜球”与线段、直线和射线都有相通之处,体现了生活中的数学;用“溜溜球”引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在玩中学”和“在学中玩”的思想,还能让学生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二、教学新课

  1.发现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师:溜溜球真顽皮,一跳就跳到了我们的纸上,(课件显示两个点)变成了两个点。你们能用一条直直的线把这两个点连在一起吗?

  学生:能。

  教师:但请注意,开动脑筋,尽量想出和别人不同的连法。请拿出你的卡片在小组里一边讨论,一边连。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操作后交到讲台上。估计学生操作的结果大概有四种情况:图4 3

  [点评:这个教学片断体现了数学内容的抽象过程,体现了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师:同学们连线的结果大概分为三类。我们先研究第1类。(拿出一张学生连成的线段放在视频展示合上)像这样连的同学请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教师:我们把它画到黑板上。(教师在黑板上画线段)你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从1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直的线到第2个点。

  教师:(课件根据学生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这样吗?

  学生:是。

  课件出示图4?4:图4?4比较一下

  教师:这4条线段中哪一条线最短?

  学生:第①条线最短。

  教师:对,在两个点之间可以画很多线。但只有我们画出来的这条线最短。在数学上,这条线叫“线段”。

  (板书:线段)线段两端的点叫“端点”。

  (课件闪烁端点)

  教师:你能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

  学生:能。请一个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量。

  教师:通过量,我们知道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我们接着看第2类。

  (拿出学生画出的直线放在视频展示台上)像这样画的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把直线画在黑板上)

  教师:你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把线段的两端延长后得到的。

  教师:这条线段的.两端还能延长吗?

  学生 :能。

  教师:对,还能延长。(课件再无限延长两端)这样无限延长后,就成了一条“直线”。

  (板书:直线)

  教师:教师刚才我们量出了线段的长。你能量出直线的长吗?

  学生:不能。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是无限长的。

  教师:同学们开动脑筋一画,就画出了线段和直线。我们接着看第3类。看还画出了什么?

  (拿出学生画出的两条不同方向的射线)像这样画的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把射线画到黑板上)

  教师:你又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

  教师:(课件根据学生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这样吗?

  学生:是。

  教师: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后就是“射线”。

  (板书:射线)

  教师:你能找出生活中的射线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认识了线段、直线和射线,你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点评:从学生探究出的表象出发分类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从一般到特殊,结构明显、层次清晰,学生容易理解。学生成为参与研究的主体,更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习数学的快乐。]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数和减数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简便算法。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简算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从实例中探索出简算的方法,理解简算的道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78=80-( )   99=100-( )   297=300-( )

  87=90-( )   101=100+( )   198=200-( )

  2 .口算比赛

  师: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来进行一个计算比赛,在规定的时间里比一比男生棒还是女生棒,好吗?每位同学的课桌上都准备了一些口算题,请你在上面直接写出结果,算完的马上站起来,好吗?(卡片分为 A、B两种)

  男生做A组的题目 女生做B组的题目

  A : 375+300   B:356+37

  213+200   127+58

  860-500   213+198

  453-400   860-49

  127+60   453-297

  754-600   1805-998

  生算完后站起来,出现的情况是女生比男生要多。老师表扬女同学 !

  观察两组题目:看看男女同学算的题目,结合刚才的比赛,你想说些什么?生自由发言(男生可能会觉得不公平)师点拨

  揭示课题: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 、初步感知

  孩子们,你们喜欢看小品吗?老师也喜欢看小品,下面我们来共同表演一个小品好吗?

  请孩子们扮演营业员,老师我扮演顾客前去购物

  上衣98元   玩具熊78元   帽子59元

  (1) 顾客购买 59元的帽子,付给营业员小丽60元,营业员小丽你又该怎么办?

  (2)请一位营业员说一说收钱,找钱的过程,并说明为什么要还1元?

  (3)如果顾客我购买价值98元的上衣,付出100元,营业员你又该怎么办?

  (4)请一位营业员说一说收钱,找钱的过程,并说明为什么要还2元

  (5)小结:从这两个例子明白了什么?(多收了要退还回去)

  从这两个例子你们就明白了这些道理,真不错,下面请你们继续当营业员。

  2、教学例1

  (1)如果营业员原来有 113元,顾客我买了 59元帽子59元 ,根据这些条件,你可以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营业员现在共有多少钱?)

  (2)怎么列式(113+59)

  (3)小组讨论:怎么才能很快口算出来呢?

  (4)抽生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板书:113+59=113+60-1=172

  想一想: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联系刚才的活动那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3、教学例2

  (1)如果营业员原有276元顾客我买了98元的商品,营业员现在有多少钱?

  (2)怎么列式?(276+98)

  (3)小组讨论:怎么才能很快口算出来呢?

  (4)抽生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板书:276+98=276+100-2=374 想一想: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说说其中的.道理。

  (5)、做一做P38上面的做一做 第一小题生独立完成,第二小题师引导:把哪个加数看作整百整十数相加比较简便?

  (6)小结:在计算加法时,像例1、例2这样有一个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 数,我们可以把它们先看作整十、整百数来计算,然后看多加了几就减去几。就像营业员,她多收了你的钱就要找给你。

  3、教学例 3

  (1)、出示题目

  (2)、讨论:这道题你打算怎么做?

  (3)、生汇报后师点拨

  (4)、比较:和例1、例2有什么不同之处?遇到这类题目该怎么办?小结:减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先按整十、整百数计算,多减了几,就加上几。就像你买东西,多给了营业员,你就收回找钱。

  (5)、做一做

  4、小结:引导学生概括简算规律,在相应的加法、减法算式后板书:多加几就减几,多减几就加几。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P39第1题

  2、用简便算法算一算男生卡片上的题目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P39第2、3、4、5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例1、113+59=113+60-1=172 想:把59看作60,加60就多加了1, 要减去 1。

  例2、276+98=276+100-2=374 想:把98看作100,加100就多加2,要减去2。(多加几就减几)

  例3、165-97=165-100+3=68 想:把97看作100,减100就多减了3,要加上3。(多减几就加几)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乘法与出发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乘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求解乘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出示:游戏,比一比谁算得快

  师:老师发现刚才不少同学都计算 的特别快,你们是怎么计算出结果的?如果用加法计算出结果,要怎么列式?说明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那是不是所有的加法题都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呢?必须要有几个相同的加数,我们才能够用乘法来计算。

  出示:7+7+7+7+7=?

  10+10+10+11+11=?

  78+78+78+……+78=7878

  观察这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一题都是由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得到的。

  每一题都能改编成一道乘法算式,用乘法算式计算更加简便。

  学生改写算式:3×4 =12

  6 ×6=36

  78×101=7878

  小结:所以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乘号的左右两边我们称为因数,结果我们称为积。

  二、探究阶段

  1、理解除法的定义

  出示:除法也是我们今天复习的一个内容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知道了长方形的长和面积,如何来计算它的宽?

  列式:

  b =S÷a a =S÷b

  =18÷6 =18÷3

  =3 =6

  关系式:

  被除数÷除数=商

  板书一组乘除法算式:

  板:

  6×3=18

  18÷3=6

  18÷6=3

  根据前面乘法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并 板书:

  9×7=63 63÷9=7

  63÷7=9

  5×3=15 15÷5=3

  15÷3=5

  8×2=16 16÷8=2

  16÷2=8

  什么是除法:

  板: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2、乘除法关系:

  师:到底乘除法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小组探究后汇报积就是除法中的被除数,乘法中的2个因数分别是除法中的除数和商。

  师:所以我们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或乘法是除法的逆运算。

  三、求解乘除法中的未知数

  1、因数的求法:

  出示:

  12×11=132

  12=132÷11

  11=132÷12

  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板: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练:未知数怎么求,说出计算过程:(不要求计算)

  25×T=200 R×392=392

  完成课本P5练习题(课堂练习本)

  求未知数x

  x ×23=276 72×x=360

  25×x=5025 x×17=3519

  2、被除数、除数的求法:

  出示:

  273÷13=21

  273=21×13

  13=273÷21

  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板: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练:未知数怎么求,说出计算过程:(不要求计算)

  x÷42=42 144÷S=12

  完成课本练习P5

  求未知数x

  x÷9=18 735÷x=7

  1632÷x=8 x÷73=37

  3、再次复习本课知识点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景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的'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两辆不同的汽车以不同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

  根据情景提出问题。哪辆汽车跑得快些?

  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如何解决哪辆汽车跑得快些?使学生认识到:两个物体体运动快慢的比较,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从而引出路

  程、时间和速度。

  引出:速度 =路程÷时间

  三、看一看

  教科书P79页的看一看,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80页的试一试的第1小题,

  2、完成P80页的试一试的第2小题。

  3、完成 P80页的第一小题。(在书上完成)

  板书设计: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 4千米/时

  人每小时大约走4千米。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时间×速度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学“练习与应用”第8-11题,“探索与实践”第12-13题,以及“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除法和乘法的口算能力,提高除法运算的品质;

  2、经历交流思考的过程,发现生活中的间隔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快乐,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参与性,进一步促进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复习第8题。可以用简便的方法。

  二、解决问题。

  1、指导完成复习的第9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指导完成复习的第10题。

  重点理解“有3头奶牛”是必要条件。

  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3、指导完成第11题。分析每种方法中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问题。

  4、探索与实践,完成第12题。先计算,再比较、交流。

  5、探索与实践,完成第13题。交流。

  6、指导完成复习的思考题。

  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说清楚思考的全过程。

  7、评价与反思。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一、教学目标设定

  1. 基础知识掌握:确保学生扎实掌握四年级上册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 思维能力培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学习态度与习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认真、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规划

  1. 数的'认识与运算:深化学生对大数的认识,掌握多位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2. 图形与几何: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性质,掌握它们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3. 统计与概率: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三、教学策略与实施

  1. 生活化教学: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 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3. 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水平,实施分层教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难度下学习。

  4. 多元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促进全面发展。

  四、教学资源与保障

  1. 教材与教辅: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结合优秀教辅材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2. 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3. 家校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情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技能目标: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难点:体会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同学们,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一根线)

  生活中,到处有线存在,你能否说说在哪里看到线的存在。

  (多媒体演示:各种线,引出有限和无限)

  创设情境,感知直线、射线、线段

  认识线段

  演示:将红外线手电筒的光线射到墙壁上。

  问:墙壁上的亮点与灯泡之间的光线大约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

  请你们画一画这条线大约的长度。

  这个长度是固定的吗?如何来表示这条线长度的固定性呢?

  小结:科学家想到要把这条线堵住,截住,就用两个端点,把它固定住。像这样的线就是我们已学过的线段。谁来说说线段的特点.

  认识射线

  演示:将手电筒的光线射向天空,你看到线了吗?

  用手势表示一下你看到的线?

  请你再一次画一画这条线。

  怎样表示这条线是向一边无限延长的呢?

  为什么不在另一边画端点?

  师:像这样的线叫射线。

  射线有什么特点?

  练习:把线段怎样改变可以得到一条射线?

  (引出:一条线段,将它的一端无限的延长,所形成的`图形叫射线)

  能否在射线上找到一条线段?

  线段与射线有什么关系?

  认识直线

  刚才把一条线段额一端无限延长,可得到一条射线。如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结果是什么?

  (引出将一条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所形成的图形叫直线)

  1.说说直线有什么特点。

  练习:能否在直线上找到一条线段和射线?

  说说射线、线段和直线的关系?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他们有什么区别?

  长度(无限或有限)端点度量与直线的关系

  线段

  射线

  直线

  巩固练习

  下面哪些线是线段、射线、直线

  2、判断

  一条直线长5厘米。

  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黑板的边长是一条射线。

  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没有端点。

  射线比直线短。

  数一数,下列共有几条线段

  总结:今天学习后,对线你们有什么新的认识?

  板书

  长度(无限或有限)端点度量与直线的关系

  线段

  不可延长两个端点可以度量是直线的一部分

  射线

  一端可无限延长一个端点不可度量是直线的一部分

  直线

  两端可无限延长无端点不可度量是一条直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一、游戏导入,创造规律。

  每次看到同学们,章老师就特别高兴。大家这么活泼机灵,总是让我有种回到小时候的感觉。章老师最喜欢和大家一起做游戏了,一起来玩一个,怎么样?

  出示:我在这里准备了一些圆片,你愿意上来选一些将他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摆一摆吗?

  指名上来摆一摆,可能出现:红红红红黄黄黄黄或红黄红黄红黄红黄还有其他的,请上台摆的同学说说你是按照怎样的规律摆的。

  指出,同学们真棒,确实,我们的数学学习和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着类似这样的规律,这也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主题—————找规律(板书)。

  二、动手动脑,发现规律。

  选择四个圆片(红、黄、红、黄……),你能说说下面是怎么摆的吗?

  这样的排列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板书),刚才的另外几种是一一间隔排列吗?……表示后面还有很多,章老师这里给你准备了8个圆片,我们一起来把它们摆完好吗?看一下,在这样的摆法里面,红黄圆片的个数怎么样。

  你还能再能按照章老师的要求再来摆一摆吗?

  出示要求:按这样的一一间隔排列,能让每两个红色圆片的中间都有黄色圆片吗?

  提出问题:这样排是一一间隔排列吗?有没有符合刚才老师的要求?

  要符合章老师的要求,在允许你适当增减圆片个数的情况下,你可以想到几个方案。先自己思考一下,再和你的同桌一起试试看。

  像这样的一一间隔排列中,我们把红色圆片叫做两端的物体,把黄色圆片叫做中间的物体。分别数一数两种方案中的这两种物体的个数,列表板书。

  看着这样的'结论,你有什么发现吗?能说说你这样想的道理吗?

  学生思考,互相轻声交流。

  比较:为什么两种排列物体的个数不一样,初步得出两端相同和两端不同两种情况。

  看来啊,这样的排列里面还真是有一定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去小兔乐园看一下,看能不能找到这样的规律呢?

  三、回归书本,熟悉规律。

  1、翻开数学书本到第48页,从图上,你找到几组按规律排列的物体,和刚才的排列一样吗?分别是什么,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2、在这里,可以把什么看作两端物体,什么看作中间物体?能对应着表格填一下吗?你又发现了什么?指名说说。

  3、引导小结: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物体相同,那么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中间物体比两端物体少1。

  4、出示生活中的一些情境图,感受规律的无处不在。

  5、刚才,我们发现了3组间隔排列的物体,下面我们来看小兔子和蘑菇这一组,小兔最喜欢吃蘑菇了,怎么样能小兔子每人都吃到一个蘑菇呢?(增加一个蘑菇。)刚才是小兔和蘑菇排成一排,现在老师把它们这样围一围,看一下,这样还是一一间隔排列吗?小兔和蘑菇的数目怎么样?

  6、小结:看来,要研究这类两端相同的间隔排列,光记住多1少1是不行的,还得看排列的形状呢。

  四、巩固练习,强化规律。

  1、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这题主要是让学生从图中看清楚,头尾是电线杆,明白电线杆是多1的。)

  2、我们回到学校看有什么可以帮忙,出示操场跑道:体育老师要在操场上为我们设计8条跑道,需要画几条白线?(分清怎么排列的,谁在两端,谁多1)

  3、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如果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这个问题在三年级时就有接触,学生应该不难解决。可以把锯成的木料看成两端物体,锯的次数看成中间物体。)

  4、河堤的一边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沿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问什么结果是不一样的?

  五、课堂小结,升华规律。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觉得什么地方印象最深刻?

  课后,你愿意去找找生活中更多的数学规律吗,如果找到了,和你的好朋友分享一下吧,说不定会有更大的发现呢!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例2。

  【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简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算方法。

  难点:理解在积的末尾添0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10×5= 210×4= 200×3=

  20×3= 130×5= 240×2=

  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指名口算,并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2.口算时有什么简便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让学生初步感知因数末尾有0时,可以先把0前面数字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0。

  3.在笔算因数末尾有0的或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怎样计算呢?

  (板书课题:因数末尾、中间有0的乘法)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2。

  (1)160×30=

  (2)106×30=

  2.160×30怎样算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汇报。

  学生可能想到以下几种算法:

  (1)先口算出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2)笔算:

  1 6 0

  × 3 0

  4 8 0 0

  (3)3个160是480,那么30个160就是4800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出笔算过程:

  1 6 0

  × 3 0 为什么在积的末尾

  4 8 0 0 添上两个0 呢?

  使学生明确:添上一个0表示是160×3的`积,添上两个0就是160×30的积。在因数的末尾一共有两个0,所以在积的末位添上两个0,这样计算很简便。

  3.106×30怎样算?自己试一试。

  (1)让学生独立试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2)讨论:在算得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使学生明确:只有因数末尾的0没有参与运算,直接在积的后面添上去,因数中间的0要参与运算,不能添在积的后面。

  4.教材第48页“做一做”。

  第1题:指四名同学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教师注意强调计算时,要把末尾0前面的数字数位对齐。

  第2题:小组分工完成,互相检验,然后集体订正。

  5.师生共同小结: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算简便?

  组织学生议一议。

  (1)把因数末尾有0前面的数字相乘。

  (2)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八”第3题。

  快速写出每题的结果,并在小组中交流口算的方法。

  2.教材“练习八”第4题。

  投影出示“神舟九号”飞船的图片。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3.教材“练习八”第5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适当点拨,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教材“练习八”第6题。

  你能很快比较出每组算式的大小吗?小组或同桌之间交流一下,然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去分析、探究相似内容的知识,即用已知来探讨未知。本节课并没有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而从口算乘法迁移到笔算乘法,小组讨论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进行类比,把过去遇到的知识技能用到将来可能遇到的情境中去,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是新课程理念最好的体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8-17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28

(精选)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8-0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7-26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07-02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5-1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09-24

人教四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08-05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2篇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