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数学课的教案

时间:2024-07-10 12:29:56 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课的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课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课的教案

数学课的教案1

  活动目标

  1、能正确的感知数字7,知道它们能表示物体的数量。

  2、能安静的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话,以及能情绪愉快的.参加小组活动的习惯。

  3、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黑猫警长》、卡片若干、小河若干条。

  活动过程

  ㈠游戏捕鱼

  ⒈教师:今天天气真好,猫妈妈带你们一起出去玩吧!看我们来到哪里啊?(小河)

  让我们一起来钓鱼吧!

  ⒉个别幼儿讲述钓了几条鱼,并送到相应的篮子里。

  ⒊集体送鱼。

  ㈡认识数字7

  ⒈教师:小鸭子想吃鱼,我们看看来了几只小鸭子?小鸭子和小鱼哪个多?小鸭子能吃饱吗?那有什么好办法?《添上一只鸭子》,又游走一只小鸭子,现在哪个多?要让他们数量一样多有什么好办法?《去掉一条鱼》

  ⒉教师:数字7象什么?数字7除了表示7只小鸭还可以表示什么?

  ㈢游戏猫捉

  ⒈教师:听,谁的声音?教室里有许多的,请宝宝帮忙用添去的方法抓身上幼个点子的。

  ⒉幼儿操作

  ㈣听音乐玩游戏(猫捉)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孩子们对7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能正确表述7所表示的物体。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放慢语速,幼儿操作时减少量,用三个数字,这样能缩短幼儿操作时间,让幼儿在评价环节多说一说,平衡语言表述能力与观察能力。

数学课的教案2

  活动背景

  幼儿的数学教学一定要具有趣味性,否则幼儿就不会感兴趣,通过一些简单的小游戏来让幼儿进行基本的数学学习,让幼儿对数学学习感兴趣是每一个教师的必修课。

  活动目标:

  1、在正确感知6以内数量的基础上学习比较6以内数量的多少;

  2、学习用“添上”或“去掉”的方法把不一样多变成一样多;

  3、在游戏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

  学习把不一样多变成一样多的方法。

  活动难点:

  归纳几种把不一样多变成一样多的方法。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已会辨认1-6的数字;会正确区分和蓝色;幼儿会使用木夹子;幼儿会念“晒鱼”的儿歌。

  2、物质准备:

  教具:16的数字卡;5条红鱼和3条蓝鱼的示意图三张;红、蓝水彩笔各一支;进场音乐和游戏进行时的音乐各一段。

  学具: 红、黄、蓝、紫色小鱼若干(木夹子染上颜色、画上眼睛当小鱼);筷子人手两根;

  包装错误的小鱼若干份(卡纸中间写有16中的任意一个数字,卡纸边上夹上与中间数字不一样多的小鱼);箩筐一个;小箩筐3个;小水桶24个。

  活动流程:

  一、师生拎小鱼桶入场,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幼儿拎着装有、兰色小鱼的小鱼桶室外排队)。师生一起跟随音乐愉快入场。

  二、游戏一:晒小鱼(),会准确地进行手口一致点数并说出总数(数量尽量控制在6以内)

  1、老师讲解“晒鱼”游戏的规则和要求。

  2、师生一起在音乐声中“晒小鱼”,老师提醒幼儿边晒小鱼边点数。音乐停的时候,家都停止“晒小鱼”。

  2、幼儿数数自己晒了几条小鱼?

  3、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晒的小鱼数量。

  4、老师举16的数卡,每举一个数卡,请晒了相应数量小鱼的幼儿站起来展示一下。

  三、游戏二:变小鱼,学习用“添上”或“去掉”的方法把不一样多的变成一样多

  1、幼儿尝试把自己的小鱼变得跟老师的一样多

  (1)老师出示自己晒的一串小鱼(数量为5),请幼儿一起数一数,老师晒了几条红鱼?

  (2)请幼儿比一比自己晒的小鱼数量和老师晒的小鱼数量,谁多?谁少?

  (3)启发幼儿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把自己的小鱼变得跟老师的一样多?

  (4)幼儿操作,老师个别指导。

  (5)请幼儿说说自己用什么办法把小鱼变得跟老师的一样多?老师小结。(丰富词“添上”)

  2、师生晒蓝色小鱼

  (1)师生在音乐声中比赛“晒鱼”,(游戏规则同上面晒红鱼的规则)。

  (3)音乐停的时候,停止“晒鱼”,请幼儿轻声、快速地数数自己晒了几条蓝色小鱼?

  3、幼儿尝试把自己的蓝色小鱼变成和老师的一样多

  (1)数数老师晒了几条蓝色小鱼?(老师出示自己晒的蓝色小鱼,数量为3。)

  (2)引导幼儿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把自己晒的蓝色小鱼变得跟老师的一样多?

  (3)幼儿操作,老师个别指导。

  (3)请幼儿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把蓝鱼变得跟老师一样多?老师小结。(丰富词“去掉”)

  4、幼儿练习用“添上”或“去掉”的方法把自己的小鱼和蓝色小鱼变得一样多

  (1)请幼儿比一比自己的红鱼和蓝鱼,谁多?谁少?

  (2)引导幼儿想一想能用几种方法把红鱼和蓝鱼变得一样多。

  (3)幼儿操作,老师个别指导。

  (4)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方法,老师出示相应的“添上”或“去掉”的示意图。

  5、请幼儿把自己的红鱼和蓝鱼放在小鱼桶里,师生一起送到指定的地方。

  四、游戏三:包装小鱼,练习用“添上”、“去掉”的方法把不一样多的变成一样多

  1.老师讲解游戏规则:“食品加工厂有一批小鱼不符合包装要求,每一份小鱼数量与包装纸上的数字不一样多,有的小鱼多了,有的小鱼少了,看看你们能不能用合适的方法又快又准确地把它们变得一样多。包装对了就放到盒子里。”

  2.幼儿按“包装纸”上的数字进行纠错操作,老师提醒幼儿互相检测。

  五、结束整理,分享游戏的快乐

  师生一起整理学具,退场。

  活动延伸:把“小鱼”等学具带回活动室,可在自选活动中继续进行数物匹配的操作。

数学课的教案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日历,学会看日历。

  2、了解日历在生活中的运用及作用。

  3、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4、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活动准备:

  多种不同的日历

  活动过程:

  一、出示日历,引起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好多东西,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日历)

  1、和幼儿一起说说日历的样子

  2、引导幼儿观察日历师:日历里面有什么?(数字、文字等)

  二、深入认知老师这里有一本日历,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有什么秘密?

  1、认识年份。

  师:这是哪一年的日历?(20xx年)

  2、认识月份。

  (1)一年的第一个月是几月?最后一个月是几月?12月过完后就表示一年结束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2)那一个月有多少天呢?这些小数字会告诉你。

  一年有12个月,有的一个月31天,有的30天,二月有28天。

  3、学习查找日期1、今天是几月几日?谁能从日历中找出来?(幼儿示范)

  2、老师的生日是11月7日,谁能找出来。

  3、国庆节是几月几日?谁能找出来?

  4、老师说节日,幼儿在日历上找出来,并进行评价。

  三、活动延伸:小朋友之间互相提问、指认日期。

  教学反思:

  《纲要》指出幼儿数学活动的内容应从幼儿身边取材,以幼儿身边的日历说起让幼儿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和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初步认识日历,在操作中了解一年有12个月,不同月份有不同的天数。对日历感兴趣,初步感知时间概念,懂得珍惜时间。发展推理能力。

  这对于我们班孩子来说是一个还没有接触过的新知识,为了能让幼儿的还子们学的开心有趣于是我以今天是什么年的问题引出主题。果然还子们的积极性一下了高起来了。接着我以小兔子不明白的问题让孩子们的帮助解决。你带的日历是那一年的?20xx年、20xx年、兔年、龙年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回答着。你是怎么知道的?孩子的小眼睛可亮了:我的日历最上面有数字20xx的'就是20xx年。我的日历上有好多小兔子的我就知道是兔子年。一年有12个月这一点大多数小朋友知道,可是对于每个月有不同的天数、认识几月几日他们还从来没有学习过。

  于是我在黑板上挂了一个大年历,请他们观察一个月有多少天,是不是每个月的天数都是一样的。孩子们的发现果然不出意外,他们问:老师,为什么有的30天,有的31天,还有这个2月怎么是29天(28天)。在他们发现这个问题后, 我用"拳头"形象地来区分大月小月,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孩子们在学中乐,玩中学,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在寻找日历秘密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发现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有的孩子说:"老师,我发现了日历上的数字颜色。""为什么不一样呢?",我把这个球又抛给了孩子,有的孩子就说:"红色是休息天,我们可以不上课。"有的孩子说:"不对,有的红色不是休息天,是节日,你看!"还用自己发现的事实给你证明在接下来的"找节日"环节中,当我说出节日后,小朋友首先要反应是几月几日,接着在年历中找出来。在找的过程中,孩子们找得都对的,而且迅速还很快!可是我发现这样能力弱的小朋友得不到锻炼了,于是我说:请几个孩子到老师的日历上来找。这下,孩子们更积极了。

  整个活动下来,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要想小朋友学得开心,首先老师必须带动学习气氛,让每个小朋友都在不自主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只有大家都参与了,老师教得开心,小朋友学得也开心。

数学课的教案4

  一、内容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第三部分的内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1、研究问题:教材设计了两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在观察、计算、对比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

  2、归纳规律:引导学生广泛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验证规律:引导学生再举倒,验证积的变化规律的正确性。

  4、应用规律:引导学生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有了乘法为前提,并且能够准确而熟练地计算。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四年级学生对于面积计算并不陌生,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出现的情况会很多,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多一点时间思考。

  4.在探索过程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一定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5.我的思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堂课在设计时,至始至终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理念。课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推理得出结论。以及如何将新知与旧知及相互之间如何转化,更是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让他们自己来推导出结果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

  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教学中的规律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四.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数学中遇到过很多找规律的问题,并能运用找到的规律解决问题,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今天我们一起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

  为响应学校的“节省零花钱,牵手好朋友”的号召,学生们捐出自己的零花钱,准备为希望小学的小朋友购买一些图书和学习用品。

  (二)出示问题

  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盒美术颜料6元,买2盒要花多少钱?20盒、200盒呢?

  (三)研究问题,发现规律

  1、列式计算

  6 × 2=12

  6 × 20=120

  6 × 200=1200

  2、非常好!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上面每组算式,你能根据这组算式的特点接着再往下写2个算式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写出。

  (四)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己写的`算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先来汇报第一组)谁来介绍这组算式你接下去怎样写的?学生说出自己写的第一组算式,你们也是这么写的吗?你们写得这么正确,你一定发现了这组算式的规律,谁再来说一说我们发现的这组算式的特点?

  教师引导:刚刚在这组算式里同学们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 如果让你接着再往下写,你还能再写出来吗?

  3、猜一猜,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5,积会有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写出一组这样的算式验证一下。学生写出后汇报。

  如果乘30呢?如果乘100呢?

  4、你能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吗?

  让我们一起把刚才的发现记录下来:(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5、利用发现的规律练习

  (五)、继续探究,出示问题:

  ①大袋洗衣粉每袋 20 元, 4 袋一共多少元?

  ②中袋洗衣粉每袋 10 元, 4 袋一共多少元?

  ③小袋洗衣粉每袋 5元, 4 袋一共多少元?

  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 :

  20 × 4=80

  10 × 4=40

  5 × 4=20

  (观察第二组算式)同学们都这么爱动脑思考,你一定也发现了第二组算式的特点?谁来说一说?

  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这组算式,我们已经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也除以2。你能不能大胆的猜想,猜想一下这里会得出一个什么样的规律?

  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根据我们发现的规律, 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5,积会有怎样的变化?谁来出一组算式,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六)概括规律:

  师:发现我们举了很多的例子,确实存在着刚才同学们讲到的规律,谁能把这个规律完整的表述?

  同桌互说规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四、应用规律做练习

数学课的教案5

  结合了主题《在农场里》,为了提高中班孩子数数能力,尝试对呈封闭状排列的物体进行数数,结合"在农场里"的主题,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从而积累封闭式数数的不同经验,同时创设了有趣的情景,在情境中开展数学活动。

  活动难点:学习呈封闭状排列的物体的数数

  活动重点:提高幼儿数数能力

  活动目标:

  1、在数小鸭的情境中,运用已有数数的经验数数,并尝试运用呈封闭状排列的物体的数数方法,提高数数能力。

  2、体验帮助鸭妈妈数小鸭的快乐。

  3、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1、小鸭若干,(直线排列、曲线排列、呈封闭状排列)。

  2、辅助材料:夹子、笔、数字等。

  活动过程:

  一、鸭宝宝排队游泳(价值分析:运用已有数数的经验数数)

  情境导入:暖和的春天来了,小河里的水变暖了,我的鸭宝宝排好了队来游泳了。

  1、数数鸭宝宝(出示若干只小鸭呈一字式排列、曲线排列)

  提问:数一数有几只鸭宝宝呀?

  小结:嗯,你们的办法真灵,数的真快!

  二、鸭宝宝花样游泳(价值分析:尝试运用呈封闭状排列的物体的数数方法,提高数数能力)

  情境导入:我的鸭宝宝说他们要和运动员一样来一次花样游泳了呢。刚刚它们排好队的时候,我一遍就数清楚是几只了。可他们一摆了个花样游泳的造型,我数来数去好几遍还没有数清楚,这可怎么办呀?

  1、数花样游泳的鸭宝宝

  提问:(1)小朋友,你们来帮帮我,有什么办法能让我数清楚我的鸭宝宝到底有几只呢?(幼儿相互讨论商量。)

  提问:(2)你是怎么数的?你从哪里开始数的?数到哪里结束?

  2、数丢了帽子的鸭宝宝

  提问:

  (1)可是我的鸭宝宝太顽皮了,把帽子也给丢了,现在小鸭一摸一样了,又该怎么数呢?

  小结:你们的办法真灵,用各种办法记住了从哪只小鸭数起,就能知道数到哪只停下来。这样不会多数也不会少数,今天多亏了你们教了我这个本领,谢谢小朋友!

  3、幼儿帮忙数小鸭

  情景导入:可是你们看呀,还有那么多调皮的鸭宝宝还在河里摆造型,他们长的都一模一样,我数也数不清,请你们用刚刚的好办法快来帮助我吧!

  提要求:鸭妈妈还提供一些工具可以帮助你们数数,如果你需要它就用,不需要它也可以不用。

  4、幼儿交流

  提问

  (1):你数了怎么样的鸭子宝宝?你是怎么数的?

  (2)碰到一摸一样的鸭子你怎么记住的,从哪里开始的?

  小结:今天你们既帮助了鸭妈妈,又让自己学到了许多数数的本领。以后当我们碰到要数的图案像圈儿排队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这些方法试一试,数一数,这样我们数数的本领会更大。

  三、鸭妈妈感谢小朋友(价值分析:体验帮助鸭妈妈的快乐。)

  1、今天鸭妈妈要谢谢你们小朋友,所以要请你们去我家里做客,要感谢你们,我们一起出发吧!

  活动评析:

  活动的选材非常的有趣生动,孩子们非常喜欢,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中班幼儿的社会意识正在逐步的加强,因此通过这个绘本故事培养了幼儿初步的责任意识,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性。

  活动的目标清晰,各环节能紧扣活动目标层层递进,提问和回应也能围绕"约定"和"遵守约定"展开,及时捕捉孩子的信息,适时的回应,有效的达成了活动的目标。如:小朋友说到:"兔子不能再车上蹦蹦跳跳"时,老师便追问:"为什么兔子不能在车上蹦蹦跳跳?"小朋友纷纷说了自己的理由之后老师总结:"是呀,在车上蹦蹦跳跳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老师的回应归纳了孩子们的回答。又如:狮子爷爷和小动物们分别做了约定以后,老师用PPT的形式归纳总结了这些"约定",进一步加强了孩子们对"约定"含义的理解。为后面遵守"约定"的环节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使幼儿在后面的活动环节中更能感受到小动物们违反了"约定"最后倒置的严重后果,知道遵守"约定"的重要性。

  在活动中老师在"仔细观察图片"环节上还需加大一些,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去仔细观察,促使孩子更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反思

  进入活动,初始如我所愿,教学效果非常好,幼儿对活动很感兴趣,双边活动很活跃,但是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活动已经进行了25分钟左右,所有幼儿虽然兴趣很浓,但我发现课堂纪律已有些难以掌控,而我的图片教学内容安排还有近一半没有实施。我知道,我不得不临时减少教学内容和活动程序,结果,这堂我精心准备了一个星期的图片活动课以我的不尽人意而结束。中班幼儿活动不能超过30分钟,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节课不算是一节完整、成功的课。而这一切都源于我的难以取舍。根据我的目的,我用了大量的时间制作图片。主体部分我弄了16张幻灯片,鸭子的大小、神态、颜色各不相同,我想把它作为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我也曾怀疑内容的过多,但面对每一张精心挑选、制作的图片,真的舍不得去掉那一张,测试了几次,觉得差不多能完成。而事实证明,幼儿的兴趣的确很浓,但由于图片的过多而导致了整体教学活动效果不佳。如果图片在8张左右,只要全面覆盖1—9数字的教学,个别数稍有侧重,完全能按意图进行,那一定是一节完美的课。这次的活动,虽然失败了,但我收获的却很多,尤其是:取舍是一种智慧,善于取舍,才会成功。

数学课的教案6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找出图形间两个相同点,并作记录。

  2、培养幼儿抽象概括图形特征的能力。活动准备:教具:各种图形卡片,各种标记图卡。学具:幼儿人手一张作业纸和一支铅笔。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教师出示大小不同的两片树叶,复习大小标记。

  师:今天朱老师在来学校的路上捡到了两片树叶,想请小朋友看看,这两片树叶有什么不一样吗?(大小不一样。)

  师:那小朋友还记得大、小标记用什么来表示吗?谁可以上来画一画大小标记吗?(教师请一名幼儿上前画标记,其他幼儿仔细看看。)

  师:大、小标记画得对吗?(教师出示大小标记)

  师:大标记放在哪片叶子下面呢?小标记放在哪片叶子下面呢?表示什么意思啊?

  师小结:两种物体进行大小比较,大标记表示大的物体,小标记表示小的物体。

  2、教师出示颜色相同,大小相同的两个正方形,复习图形标记。

  师:请看,朱老师手上有两个图形宝宝,请小朋友观察一下,这两个图形宝宝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

  师:那你可以帮他们画上标记吗?他们的相同点是什么?我们给他们画上标记吧!(正方形,红色)

  师小结:画一个正方形,表示正方形标记,用红色画一个小圆点,表示红色标记。他们的大小一样,就不用画大小标记了。

  3、教师出示颜色相同,大小不一样的两个三角形,幼儿观察,做标记。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两个三角形,请小朋友观察一下,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师:我们把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标记都做出来好吗?他们的相同点是颜色相同,都是红色的,那么我就用红色的笔,画一个小红点,表示红色标记。他们都是三角形的,那我们用什么标记呀?(三角形标记)你会做三角形标记吗?对了,就画一个三角形就表示三角形标记。

  师:那么现在我们再来一起看看这两个三角形,如果朱老师请你画出这两个三角形的`相同点,你要画什么标记呢?(三角形标记,红色标记。)

  师: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相同点就要画上三角形标记和红色标记。(教师在黑板上画上标记。)

  师小结:这样的标记表示他们都是红色的三角形。

  二、幼儿操作活动。

  师:那现在朱老师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张纸和一盒蜡笔,我要请你们做标记,做什么标记呢?请看朱老师的黑板。

  1、教师出示“作业题”,幼儿做一样的标记。

  ①两个大小不一样,绿色的三角形。

  ②两个大小相同,红色的圆形。

  ③两个大小不同,蓝色的梯形。

  师:朱老师这里有三个作业题,请小朋友按顺序给他们做好一样的标记,第一题的相同标记是什么?仔细看清楚他们的相同点在哪里,然后做出相应的标记。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把你的标记做好了之后说一说,这些标记表示什么呢?

  三、结束活动。

  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制作标记,那么用标记我们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两个物体的相同之处。

数学课的教案7

  活动目标:

  1.认识简单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知道它们的名称。

  2.能在很多的图形中辨认这几个立体图形。

  活动准备:

  课件,不同形状的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发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

  1.出示小朋友搭好的作品,鼓励幼儿说一说:用到了哪些图形?

  2.结合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形。

  3.引导幼儿观察自己所说的平面图形与搭建作品中的立体图形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

  二.简单认识立体图形

  1.认识圆柱体。

  (1)教师出示圆柱体的积木,请幼儿找一找和图片中的哪个图形是一样的?它叫什么?在桌上顺着一个方向滚动,对幼儿进行提问,发现了什么?

  (2)教师小结圆柱体的特征: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2.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分别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请幼儿找出和图片上的哪个图形是一样的?它们叫什么?找一找它们都有几个面?(6个平平的面)

  (2)请幼儿找出它们的不同点。(长方体:长长方方的,大小不一;正方体:四四方方的大小一样)

  三.帮助幼儿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1.分别出示不同的立体和平面图形幼儿说说名字。

  2.教师描述一种图形的特征,幼儿猜出相应图形的名字。

  四.幼儿操作

  1.分发幼儿操作用书,请幼儿翻到第14-15页。

  2.请幼儿看看14页画面上的积木有哪几种,并进行点数,将玩具卡上的数字取下,贴到方框里。

  3.再请幼儿看第15页的画面,引导幼儿从数量和积木种类上判断哪一个是正确的积木造型。

数学课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一个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数,得数的末位要与十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计算:

  14×22 14×3

  2.口算:

  3l×30 6×40 24×10 13×20

  14×2 14×20 28×3 28×30

  24×3 19×24 2×3 214×3

  说明:指名板演2道笔算题的同时,其他学生口算.练习中使学生知道,用整十数乘得多少个十.

  3.贴出画有3盒彩笔,标明“每盒24支”的.彩图,指名编题后列式.

  列式可能出现两种情况:24+24+24;24×3.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1)引出例1:教师在原彩图左边再贴出一摞彩色笔,提问:图中一共有多少盒彩色笔?每盒是多少支?要求一共有多少支彩色笔?怎么列式?

  引导学生明确: 24×13表示13个24是多少?

  (2)揭示课题:

  观察:这道题中的一个因数与刚才的笔算题比较有什么不同?

  板书课题: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

  2.学习例1.【演示课件“笔算乘法(一)”】

  (1)看图比较,理解算理.

  ①指彩图,问:例1与复习题比较,有什么不同?

  明确:复习题只是求3盒的枝数,而例1是求13盒的枝数,比原来多了10盒.

  ②怎样计算24乘13?

  教师提示:我们已经知道3盒彩色笔是72枝,只要再求出10盒彩色笔有多少枝,然后把两部分枝数合在一起,从而使学生明确要分三步求13盒彩色笔的枝数.

  3盒的枝数:24×3= 72(枝)

  10盒的枝数:学生能口算出240,即:24个十.

  13盒的枝数:72+240=312(枝)

  (2)竖式计算,掌握算法.

  思考:怎样把三步计算写在一个竖式里呢?

  板书:

  ①刚才第一步我们求的是什么?

  学生明确:求3盒彩色笔共有多少枝.

  ②第二步求什么?

  求10盒彩色笔共有多少枝,用10乘24,十位上的“1”表示10, 因此“4”要写在十位上,个位写“0”,再用“1”去乘十位上的2,所得积与百位对齐.

  ③第三步算的是什么?

  3盒枝数72和10盒枝数240相加,得312枝,是13盒的枝数.

  (3)反馈练习.

  将下列竖式补充完整.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随堂练习.

  1.学校买了32把椅子,每把椅子的价钱是15元.根据左边的竖式在()里填数.

  2.判断并说明理由.后三道题的竖式中有两个64,表示的意义相同吗?为什么?

  五、布置作业.

  1.口算下面各题.

  8×30 32×30 26×3 150×5

  3×7+6 4×9+8 8×8+8 7×7+4

  2.思考:用11去乘两位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数学课的教案9

  活动目标:

  1、初步体验数量为5的物品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2、在活动中学习掌握5的分解与组合

  3、通过感知分解组合的关系,提高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PPT,黑板上展示操作——盘子,数字,符号卡,操作题…

  经验准备:接触过5以内数的分合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数字问答游戏》

  二、活动环节

  1、观看并操作课件《分草莓》

  (1)教师引导引导幼儿将5颗草莓分在两个盘子里,可以怎么分呢?

  (2)教师示范将5颗草莓分成1颗和4颗。

  (3)请幼儿操作,尝试不同的分法。

  教师:还可以怎么分呢?请小朋友试试看吧!

  (4)教师:5颗草莓可以分成

  1颗草莓和4颗草莓

  4颗草莓和1颗草莓

  2颗草莓和3颗草莓

  3颗草莓和2颗草莓

  一共有4种分法。

  2、观看课件《学习分合式》,认识分合号及分合式。

  (1)认识分合号

  教师:这是分合号,用分合号就可以很方便把刚才分草莓的结果记录下来。

  (2)教师示范分合式及读法

  教师:5颗草莓分成了1颗和4颗,所以5可以分成1和4;1颗草莓和4颗草莓合起来是5颗草莓,所以1和4合起来是5。

  3、操作课件《数字卡片》,进一步了解5的分解组合。

  教师: 请根据卡片上的数字及图案数量,找出合起来是5的两张不同形状的卡片。

  4、操作课件《彩色气球》,巩固5的分解组合。

  教师:请给气球涂上红蓝两种颜色,涂完后用对应的分合式记录下来。

  三、教师将分合式汇总到黑板上进行展示。

  教师:小朋友看一看有几种分法?请小朋友分分看。

  幼儿:4种。

  教师:这4种分法怎样记录让我们看起来更清晰呢?

  幼儿:按顺序记。

  教师:我们分成的数字叫部分数,记录时可以按一个部分数递增,另一个部分数递减的规律,这样看起来更清楚。

  教师和幼儿一起按规律记录。

  四、分组活动

  第一二组:《涂一涂》根据分合式数字将每种花涂上两种不同颜色,

  第三四组:《贴一贴》根据图案在方框里贴出相应的数字。

  第五六组:《连一连》将数字合起来是5的两张扑克牌连起来

  五、交流

  1.幼儿讲述操作过程

  2教师根据幼儿不同的`表现给予相应的。

  3.师幼儿共同收拾材料

  六、活动延伸

  在一日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利用周围事物练习5的分解组合,比如:每只手上的5根手指头,衣服上的5颗纽扣等。

数学课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速度”的含义。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有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重、难点与关键

  1、学习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算法中的特点,选择学生能理解又优化的一种算法。

  教具准备:

  板书

  教学过程:

  导入:先让同学们回顾一下简单的乘法运算,一口算的形式表达出来:20x3= 30x2= 60x3= 40x4=找同学回答

  接着是几道笔算题:23x3= 43x2= 24x12= 43x22=四个组每一组做一道题:并找人上去演示总结同学们的计算结果,并给予评价

  以上便是我们对以前学习乘法运算知识点的回顾。

  现在把课本翻到45页,我们看看书上为我们介绍了哪几种交通工具,以及他们的速度是多少?

  由此可见我们说哪个交通工具的速度最快?哪个交通工具的速度最慢?

  由上图我们可以知道速度是什么?速度就是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那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他们的速度又是多少?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与我们刚刚讲到的速度有关联。我们就来算算这些交通工具在一定时间内,所走的.路程,也就是走了多远的路。

  板书:口算乘法(把书关上)

  我们已知自行车的速度是16千米每小时。请问3小时后,自行车走了多少千米?

  由学生回答:建立数学模型:16x3=为什么这么列算式

  再有学生回答结果,并答出如何得出结果的?

  并让其他同学思考这些方法,由老师引导出一个方法:

  即16x 3 =48 10x3 =30 6x3=18 30+18= 48强调单位是千米1千米=1000米

  也就是说两位数与一位数相乘,可以将2位数拆成十位数和个位数,并且都乘于所要乘的数,所得的积相加,就是所求的结果。

  再看下面一道题:仍然先找同学把算式列出来,160x3=我们将160x3与16x3相比较,找出不同处。比较完后由同学们自己得出结果,然后仍然告诉大家是如何得到这个结果的,我们可以将此分成两个方法即:160x3= 480 100x3= 300 60x3=180 0x3=0 300+180=480第二种方法便是通过比较先将160中0省略掉,然后与3相乘,得出结果后,在结果后加上一个0.得出结果。

  那16x30=怎么口算出结果呢?

  由同学自己归纳口算方法:

  1、两位数乘一位数如何算

  2、因数末尾有0的数的口算应该怎么做。注意0的增减。习题:

数学课的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4页的例1,完成第5页"练一练"的题目和练习一的第1~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知道计算时能约分的先约分再相乘比较简便.

  2,在知识的探索与小结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类推,比较和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学生的计算能力.

  3,在解题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教学重点

  在知识的探索中,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的进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让学生能够正确,熟练的进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学准备

  卡片等.

  教学环节

  过程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反思

  复习铺垫

  通过分类与交流,让学生发现加数相同的分数加法与加数相同的整数加法一样,可以用乘法来表示.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根据特征分一分:

  2/3+3/5= 2/9+2/9=

  1/4+1/4+1/4= 3/8+1/8=

  7+9= 3+3+3+3+3+3=

  等8题.

  2,计算各题.

  3,引导学生观察加数相同的加法,从3+3+3+3+3+3这题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加数相同的分数加法题也可以用乘法表示.

  1,学生观察题目,交流引出根据加数相同与否分为二类.

  2,独立算算后交流口答.

  3,思考交流,用乘法表示加数相同的分数加法.

  探究新知

  在列式交流中,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在方法的交流中,并能结合例子说说意义.提高学生的类推能力与归纳能力.

  1,出示题目:(例题)

  A,读题,说说题意.

  B,让学生尝试列式解答.

  C,组织交流列式情况.

  D,引出分数乘法的意义.

  E,引导说说分数乘整数意义.

  2,分数乘整数式题的计算.

  A,让学生尝试计算.

  B,引导归纳小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C,引导学生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

  A,理解题目意思.

  B,根据理解列出算式.

  C,交流说说列出的算式与表示的意思.

  D,说说分数乘法的意义.

  E,全班交流后举列说说意义.

  A,尝试计算后交流说说计算时的想法.

  B,交流说说计算方法.

  C,学习与理解.

  知识运用

  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够正解的运

  一,填一填,说一说:

  完成P5练一练的第1题,P7第1,2题.

  学生根据要求填写,交流结果,并说说表示的意义.

  教学环节

  过程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反思

  知识运用

  用知识解答分数乘整数的式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二,算一算:

  完成P5练一练的第3,2题.

  三,应用题:

  完成P7的第5,6题.

  独立完成题目,口答交流,举例说说计算过程.

  读题分析后列式解答与交流.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重点说说意义与计算方法.

  课堂作业

  完成P7的第3,4,7,8题.

数学课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经历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的过程,初步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结合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皮衣学生的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言之有理的习惯。教学重点

  1、平行线性质的探索和对性质的理解

  2、应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有条理地写出推理的过程。

  课前准备:

  预习课本

  教具准备:

  直尺、三角板教法

  教学进程

  情景导入

  (一)动手操作:

  (1)利用一块三角板和一把画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a、b;

  (2)画直线c使它与直线a、b均相交;

  (3)写出一组同位角、一组内错角、一组同旁内角,并用量角器量出它们的`度数;

  (4)观察各组角度数的关系,你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

  (二)交流、探究观察发现,得出结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请你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说明成立的理由。如图因为a∥b,所以∠1=∠2又因为∠1与∠3是对顶角∠1=∠3所以∠2=∠3类似地、请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说明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成立的理由,并与同学们交流。学生画图板演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三)应用、提高

  如图AD∥BC,∠A=∠C,试说明AB∥DC解:因为AD∥BC所以∠C=∠CDE又因为∠A=∠C所以∠A=∠CDE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以知道AB∥DC练一练:

  如图a∥b∠1=

  55、∠2=68,求∠

  3、∠

  4、∠5的度数

  (四)总结升华

  老师画了一个△ABC,他问同学们∠A+∠B+∠C等于多少度?你能有几种方法得到结论、画图并简述你的理由。

  (五)布置作业:

数学课的教案13

  教材分析

  本节课《搭配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接触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事物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学情分析

  新课程改革倡导“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通过设计出学生实际生活中有情趣,有意义的接触到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的数学问题无处不有。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本节课《搭配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接触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事物的内在联系。

  通过搭配活动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搭配活动,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创造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从而渗透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

  2. 过程与方法:

  从学生的实际入手,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搭配活动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实际练习中训练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数学课的教案14

  活动背景

  生活中到处都是圆形,但是幼儿对于圆形的概念可能不太清楚,教师们通过特殊的教学方式让幼儿牢记圆形,然后让幼儿运用到生活中去,幼儿应该会很有成就感吧。

  活动目的:

  1、通过游戏的方式,幼儿认识圆形(圆面和圆圈)

  2、发展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圆镜,圆盘子,脸盆;圆形纸片若干,、中、小圆圈各1只, 幼儿每人一套、中、小圆

  活动过程:

  一、实物演示

  1、(出示圆镜)这是什么?这面镜子是什么形状的?

  2、(出示圆盘)这是什么?这只盘子是什么形状的?盘子的口实什么形状的?

  出示脸盆(提问同上)3、教师:小朋友,我们周围有许多东西是圆形的,你们动脑筋想一想,平时看到过哪些东西是圆形的?(幼儿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圆形的东西很多,在家里,在马路上,在幼儿园里,在许多地方我们都能看到。

  二、图片演示

  1、出示图片:黑地板上贴有各种小不同的彩色的圆形纸片。

  教师:这里有许多漂亮的纸片,又红的,蓝的',绿的,黄的,小朋友看看他们都是什么形状的?这些圆形有的,有小的,还有最小的呢。(教师用手逐一指出)你们看看这些圆形像什么?

  2、出示图片:黑地板上贴有两个圆圈,红的,黄的小。问:这里有几个圆?那个?那个小?(再出示最小的1个绿色的圆)现在这里有几个圆/?哪一个是最小的圆?(和幼儿一起说出圆,小圆,最小的圆。)教师:小朋友说得真好,这是圆,我们就叫她圆妈妈。这是小圆,我们叫她小圆宝宝。最小的圆呢,我们就叫她最小的圆宝宝。(幼儿复述一遍)教师:圆妈妈说话了,她说:"小圆小圆,我的好宝宝,我们来做游戏好吗?请到我的身边来,并排站好。"小圆就滚呀滚,滚到圆身边和院并排站好。

  圆妈妈又说:最小的圆宝宝快来呀,请你也打我的身边来,并排站好。请一个小朋友小圆宝宝滚到妈妈身边去。现在,3个院都靠在一起了。

  教师:圆妈妈又说话了:小圆宝宝,你再过来一点,让我们手拉手,一起跳舞吧!最小的圆宝宝你也来与妈妈拉着手一起跳舞吧!请一位幼儿忙。现在三个圆圈手拉手跳舞了。

  教师:圆妈妈非常喜欢圆宝宝,她又说:小圆宝宝你们全部进来,坐到妈妈身上来。小圆宝宝滚呀滚,全部滚到圆里。圆妈妈又说,最小的圆宝宝你也全部进来吧!最小的圆宝宝也滚呀滚,全部滚进圆里了。

  教师:圆妈妈心里真高兴,她说:小圆宝宝请你到妈妈怀中来吧,妈妈抱你睡觉。小圆宝宝就滚到了妈妈身体的当中去了。小圆宝宝说话了:最小的圆弟弟,请你到我怀中来,让我来抱你睡觉。那个小朋友会小圆宝宝的忙。好,现在圆抱着小圆,小圆抱着最小的圆,3个圆真高兴。

  三、幼儿操作练习。

  幼儿每人一套学具,4只小不同的彩色圆圈教师:小朋友,你们没人有几个圆?请你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好吗?(幼儿自己拼放、游戏)。

数学课的教案15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和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提高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推理训练

  1、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

  2、一堆煤,用去了 ,还剩下( )。

  3、今年比去年增产 ,今年相当于去年的( )。

  二、对比训练

  1、一步分数应用题

  ① 张大爷养了200只鹅,500只鸭,鹅的只数与鸭的只数的几分之几?

  ② 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只数的 ,养了多少只鹅?

  ③ 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鸭的只数是鹅的只数的 ,养了多少只鸭?

  (1)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在结构上,这三道应用题都含有同样的数量关系,即:鹅的只数,鸭的只数, 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不同的是已知和未知发生了变化。在解题思路上,都要弄清以谁作标准,正确判定把哪一种数量看作单位1;不同的是需要根据已知、未知的变化确定该用什么方法解答。

  (2)比较完后,学生将三道题的解答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2、出示题组

  ① 上海到汉口的水路长1125千米,一艘轮船从上每开往汉口,已经行了3/5,离汉口还有多少千米?

  ② 一艘轮船从上海开往汉口,已经行了3/5,离汉口还有450千米,上海到汉口的水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自己画线段图,分析,解答。]

  (2)对比:两题有什么异同?你是怎样分析的.,如何区别的?

  3、出示题组

  ① 停车场有8辆大客车,小汽车的辆数比大客车多1/6,小汽车有多少辆?

  ② 停车场有8辆大客车,大客车的辆数比小汽车少1/7,小汽车有多少辆?

  ③ 停车场有21辆小汽车,大客车的辆数比小汽车少1/7,大客车有多少辆

  ④ 停车场有21辆小汽车,小汽车的辆数比大客车多1/6,大客车有多少辆?

  (1)学生独立画线段图,分析,解答。]

  (2)对比:1、2两题有什么异同?3、4两题呢?你是怎样分析的,如何区别的?

  (3)解答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有规律吗?规律是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出

  ㈠ 分析分率句,判断单位1是哪个数量?

  ㈡ 画出线段图,找出量和率的对应关系。

  ㈢ 确定已知单位1用乘法,求单位1用除法或用方程解。

  三、课堂练习

  1、第53页整理和复习的第4题(根据题目的条件应该确定把谁看作单位1? 单位1已知还是未知?)

  2、练习十三第4、5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6--10题

【数学课的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数学课教案11-30

中班数学课教案05-31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 数学课备课教案02-14

幼儿园数学课教案12-07

数学课题五混合练习教案(精选8篇)09-23

小班数学课件学习4的相邻数教案10-27

大班数学课教案《长短、宽窄、厚薄排序》10-27

相反数与绝对值数学课堂教案02-27

有趣的一年级数学课教案09-28

大班数学课教案《数学把萝卜分一分》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