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时间:2024-03-26 17:09:16 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美术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美术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1

  教学目标

  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艺术发展的新动向,特别是艺术家在对艺术的看法、艺术作品的创作方法、材料、技巧等方面的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现代艺术实验的探索角度与方法;

  2、现代艺术实验的价值。

  教具与学具

  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教师提问,传统的艺术观念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分小组讨论并回答。

  3、教师总结:从最早的原始美术,到用于“礼仪与教化”的美术作品,以及宗教美术、表现世俗生活的美术乃至中国的文人画等等,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的,这说明美术的观念与形式在不断拓展。也就是说,传统的美术观念也是出现于某一个历史时期。

  4、展示作品:教师展示教材中的一些现代美术作品,请同学们欣赏,问同学们能否接受?如果接受,为什么?如果不能接受,为什么?

  5、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

  6、教师继续提问:这些我们觉得不能接受的作品,有没有它独特的`价值?

  7、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

  8、教师总结:现代主义艺术也被称之为“实验艺术”,也就是说艺术家尝试着突破传统的美术观念,不断实验新的观念与技巧。既然是实验,那么就意味着创新,就意味着改变。这实际上大大拓展了我们的经验。如果美术艺术家不去实验这些因素,那么我们可能也看不到这些有趣的变化。

  9、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50、51、52页,并且将内容填写在作业纸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

  ①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明星、广告等题材,美术可不可以把这些内容纳入到它表现的范围之内?为什么?

  ②美术作品的创作方法上可不可以有所变化?为什么?

  ③现代艺术家对形体的认识有哪些变化?举例说明。

  ④现代艺术家对空间的认识有哪些变化?举例说明。

  ⑤可不可以将新的技术和材料用于美术创作。(在我们今天,照相机、影像技术、电脑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应不应该把这些技术纳入到美术创作中。)

  ⑥你对教材第51页“思考与交流”中所列举的说法怎么看?

  10、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鼓励发表不同意见。

  11、教师进行总结,指出20世纪的“艺术实验”试图将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到美术领域中。它们的出现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同学们能不能够结合自己的阅读,按照某一位艺术家的方法来创作一幅作品(只谈作品构想即可),你在思考这个作品的时候,体会到了什么?

  12、教师进行总结,对一些观念进行具体分析。例如,大地艺术将艺术创作与展示的空间置于广阔的自然之中,改变了过去美术作品只能在美术馆中展示的状况。也有人把中国的长城也称之为一个伟大的大地艺术。(在这一部分,教师对每一类型的作品尽量分析得细致一些,特别是作品对传统观念的突破方面。)

  13、请同学们分小组准备并完成“活动建议二”。教师要积极引导。

  14、教师总结。

高中美术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赏析米勒的《拾穗者》作品,及其所代表的写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和鉴赏的的基本方法。2.通过欣赏,讨论,对比,教师的讲解、体会来学习现实主义的真实美感。3.感受现实主义的美感,提高对美术的欣赏能力,学会尊重劳动、体验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现实主义的风格特点及其画面内容。

  【难点】

  对现实主义风格特点的把握及其画面背后的感情理解。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绘画作品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提供图片,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教师提供,请同学根据图片上的`“内容”,说说画面里描绘了什么场景。学生交流回答,揭示课题:拾穗者。活动二:赏析作品,感知分析(一)感知体验画面内容①展示米勒《拾穗者》。

  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在画面中的人物都在做什么?在什么场景?”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贫苦的妇女在田地里拾取遗落的麦穗。

  二)感知体验画面色调1.寻找邻近色

  学生四人一小组交流并回答问题:

  1、画面中都能发现哪些邻近色?

  2、画面中的色调是一天中的哪一时刻?教师总结:这种午后的暖黄色调,会营造出温馨动人的感觉,让人感觉亲切自然。(三)感知画面造型

  ①课件展示《拾穗者》油画与现实生活照片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观赏。②教师设问“两种画面效果如何?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画面造型类似,都力求真实朴素的再现世界,这就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

  (四)感知作者

  ①课件展示米勒其他的作品,共同总结米勒的题材特色。②教师设问“通过这些作品能知道米勒的创作风格是怎么样?”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切近生活,关心底层民众,对生活对劳动者有强烈的尊敬和怜悯之情。

  活动三:对比分析,自由表达

  (一)教师再次展示《拾穗者》、《呐喊》

  引导学生从内容、色调、造型、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对这两幅作品进行分析,并且进行自己的感受的交流。

  (二)课堂展示,教师总结

  分小组进行讨论后随即挑选小组代表进行表达活动四:总结回顾,小结作业教师口头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高中美术教案3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美术鉴赏第六课《宛自天开――古代园林》。园林是单体建筑的环境,又包括在广义的建筑范畴之中,可谓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因为园林的创作素材既可以包括山丘、河流、花木甚至动物等自然元素,又可以包括雕塑、碑刻、小桥、石级等建筑小品,并且相对于建筑而言可以较少地受到使用功能的限制,可以自由地发挥创造,因而创作手法极为丰富、灵活,往往营造出独具特色、美轮美奂的艺术气氛和效果。因此,在这

  里极有必要将古今中外优秀的园林艺术介绍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审美品位,感受园林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们能够深切领会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拓宽眼界,兼容并蓄,领略外国造园艺术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继承并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情怀,增强学生保护文物、文化遗产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皇家园林,建立对园林艺术概貌的认识,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通过课文图版提供的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典型实例,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主要特点。难点:对于建筑艺术的欣赏,最好是实地参观,但仅凭课堂所提供的一些图片,难以是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时应当克服这些困难,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效果。

  四、设计思想:

  在新课程标准探究性、实践性、体验性等原则的指导下,这节课通过对于园林的图片展示以及视屏解说,激发学生对古代园林的浓厚兴趣;通过多媒体的播放,让学生对古代园林的鉴赏能力有所提高;通过视频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看教材自学、分组讨论,探究实践等多元学习方式的运用,发展和提升学生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图片、录象资料、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播放一段祖国大好河山的风景宣传片,吸引学生兴趣,再引入中国古代园林。

  在中国建筑体系中,园林建筑是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个门类,它综合了建筑、园艺、美术、音乐、文学、生态学等学科,兼有欣赏性和实用性。凝结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突出地抒发了中华民族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中国园林艺术在世界园林建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它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影响力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1)大家觉得园林是什么样的呢?

  2)建造园林的必要因素有哪些呢?

  3)我过园林有哪些类型呢?

  4)古人造园的目的是什么?又反映出古人怎样的人生观和自然观呢?

  5)我国园林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的灵囿(“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自然山水式园林。由于文人参予园林的建设,中国古代的园林充满了文人气息和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达到这一目的。造园艺术家常利用古人诗文与造景的结合。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审美观念形式法则的产生和一般规律,以及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难点: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结合实例明确如何鉴赏美术作品(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

  3、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四、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主要鼓励学生参与形式美评判的活动中,感受形式美的法则,从形式美的法则入手,提高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本PPT的内容较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加以调整、删除。)

  五、课时:一课时

  六、新课教学:

  影视(温州嫁具)导入揭题—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

  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以《彩陶鲵鱼纹瓶》、书法《永》字、《羊》字加“形式美法则”,让学生初步来认识“形式美法则”。

  “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源于生活实践;“美’的观念与形式法则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彩陶鲵鱼纹瓶、永、羊(羊大为美)。

  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什么叫美术

  ①什么叫美术

  身边的美术,提问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作品?(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视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亦称“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四大门类图片。)

  ②美术的特点:与音乐文学相比较。(中国古代手艺、工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③、美术的性质:精神产物具有独创性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

  3、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

  ①形式与内容关系:内容存在与形式,是内涵,形式是内容物质化体现,是外观。形式应准确而鲜明地表达内容。形式有独立审美意味。

  ②形式美是指艺术语言的合规律与合目的组合,也就是符合美的与符合审美需要目的的作品。外部形式结构。

  马克思说:“有懂音乐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A、形式美法则

  ①多样与统一

  美术作品个别形象,形式要素、语言多样化、丰富作品的艺术形象,但必须高度统一,构成二种有机整体的形式。例如:太极图、最后的晚餐、米洛斯维纳斯。

  ②对立与和谐

  对立:使一些可比成分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强烈。和谐:各个部分或因素之间相互协调。例:黑白?

  ③比例与尺度

  比例包括数学的秩序,尺度是标准规范,包含体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美的规律。(黄金比例1:1、6181:0、618)例:帕特农神庙、萨平妇女。

  ④对称与均衡

  对称就是指整体的多部分依实际或假想。对称轴或对称点,两侧形成等形、等量的对立关系,它具有稳定和统一的美感。均衡是从运动规律中升华出来的美的形式法则。例:边防军

  ⑤节奏与韵律

  节奏:原指的天黑夜有秩序出现,有条理反复,交替或排列。

  韵律:动势、气韵、有秩序、近似对比因素、交替重复例:巴黎圣母院、西斯庭圣母。

  B、实战演习

  (多幅图片)学生选择评判

  4、美术鉴赏的意义

  A、为什么要提高审美能力、学会鉴赏。(马克思说过“如果愿意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①是不可缺少的现代人文结构、美是人们长期积累形成的,也是艺术家长期探索形成的规律。

  中国的四大美女、罗丹雕塑的罗米哀尔、委拉斯开支作品《宫女》的侏儒、等。

  ②从实用物品向美术作品的转换

  要求学生说说身边的生活用品。美术作品有的实用退化,审美凸显。(玉文化,木版年画,月份牌年画等。)

  ③情趣高尚,抵御格调低下,提高精神污染免疫力。

  5、讨论和思考:讲一讲身边事物的美

  6、小结:美——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营造美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生活;我们要学会鉴赏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高中美术教案4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成就及其特点,有所了解和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一是通过对中国结构建筑体系的介绍以及对北京故宫总体布局、主要建筑的屋顶形式和色彩的运用等方法的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色;二是通过课文图版提供的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典型实例,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建筑艺术的欣赏,最好是实地参观,现在仅凭课文提供的一些图片,难以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时应想方设法克服这一困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图片、录象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常规)

  二. 复习:

  提问:建筑的社会作用有哪些?

  三. 引入新课: (出示课题)

  园林建筑:

  与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同样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艺术成就的,是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高度的成就,而且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与欧洲、阿拉伯园林艺术并称世界三大园林体系。

  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的灵囿(“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自然山水式园林。由于文人参予园林的建设,中国古代的园林充满了文人气息和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达到这一目的。造园艺术家常利用古人诗文与造景的结合。其中,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品。

  欣赏:

  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座轩”:取苏轼词“与谁同座,明月清风我”之句为名。苏轼词的原意是标榜清高不群,这里只借以写景,使意境更为丰富。

  苏州网师园月到风来亭和濯缨水阁:其中,亭中横匾“月到风来”,取自唐代韩愈的诗句“晚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濯缨水阁”是引用《孟子》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以示其志之清高。

  苏州网师园殿春:其得名是由这一景区庭院内种植芍药花而来,因为芍药花开在春末,宋代诗人苏东坡有诗云:“多谢花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殿春”即春末,“”是与阁相连的小屋。所以,将庭院内留住春天的一角天地,美其名曰“殿春”,是很富于诗情画意的。

  中国古代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花木以及建筑等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皇家园林,面积较大,气派宏伟,如圆明园、颐和园等。

  二是私家园林,风格因园主的情趣而异,如苏州 的拙政园、网师园等。

  三是城郊风景区和山林名胜,如杭州西湖、无锡鼋头渚等。这种园林规模较大,多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景物融为一体。

  中国的自然山水式园林,其主要特点表现在摹仿自然,以人工的.力量创造自然的景色,体现了中国古人尊重自然并与自然相亲近的观念。在园林的布局上强调自由曲折。我们江南面积较小的私家园林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中国园林布局的另一个特点是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善于“借景”。借景是中国古代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把园林以外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例如无锡寄畅园“借”锡山的景。

  (录象)

  课堂小结:

  思考题:中国古代建筑有哪些主要特色?

  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中国建筑

  欧洲建筑

  伊斯兰建筑

  一.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 木结构体系

  2.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3. 色彩装饰 “雕梁画栋”

  二.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

  1. 宫殿建筑

  2. 坛庙、寺观、佛塔、民居等

  3. 园林建筑:

  世界三大园林体系:

  中国园林

  欧洲园林

  阿拉伯园林

  中国园林的类型:

  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

  城郊风景区和山林名胜

高中美术教案5

  主讲人:

  一、教学目的

  1。认知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京剧脸谱设计中的经典造型、色彩、谱式、特殊图案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京剧脸谱设计中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培养学生对京剧脸谱艺术的欣赏能力。

  2。实践目标:学习京剧脸谱的设计步骤,根据所讲解的内容为身边的亲朋好友设计一幅京剧脸谱。

  3。情感目标:通过对京剧脸谱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关心、热爱中国脸谱艺术的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1。教学内容:学习京剧脸谱中经典造型、色彩、谱式、特殊图案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同学朋友设计一幅京剧脸谱。

  2。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认识和热爱。

  3。教学难点:使学生独立创作一幅京剧脸谱,设计内容要丰富,线条要流畅。

  三、教具学具

  1。教具:京剧脸谱模型、设计作品、ppt课件、音频、视频等。

  2。学具:纸、铅笔、橡皮。

  四、教学方法

  观察理解法、分析比较法、指导制作法、多媒体演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频《京剧脸谱》,指出音频中“蓝色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这几句歌词,引出本节课题。

  (二)讲授新课

  1。脸谱的起源

  2。京剧脸谱的经典造型

  千人一面: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一千种人来演这种角色,他们的妆容都差不多。只是先在自己的脸上涂白,然后画点胭脂上去就可以了,非常简单的一种化妆技术,这种化妆叫作“俊扮”。

  白色豆腐块:它所指的是我们京剧里面的丑角。丑角是一种喜剧角色,它为了增加喜剧的气氛,所以特意在鼻梁的位置摸了一块白色,这种化妆的技法可以称之为“小花旦”。

  心灵的画面:脸上画了很多的油彩,很多不同的颜色,就像一张大花脸。“净”俗称花脸,是以各种色彩勾勒出的图案为特点的脸谱。

  3。京剧脸谱的色彩

  白脸:奸诈多疑——曹操红脸,忠勇、忠义——关羽

  黑脸,严肃,不苟言笑——张飞、包拯蓝色:刚直,嫉恶如仇——单雄信黄色:彪悍,残暴——宇文成都绿脸:勇猛,莽撞——程咬金

  4。京剧脸谱的谱式

  整脸:一种颜色为主色,以夸张肤色,再勾画出眉眼鼻口和细致的面部肌肉

高中美术教案6

  一、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二种——意象艺术。由于意象艺术在整个美术门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构成了美术鉴赏中的重要方面,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辨析意象艺术为主要内容来讲解的。

  2、学生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有很好的学习自觉性,勇于探究,敢于否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与联想能力,但对美术作品的判断标准仍单一、稚嫩,本课将进一步丰富他们的审美知识结构,针对学生在绘画中不会通过特定的形象来准确的表达思想这一弱点,对美术作品中常用的象征性手法进行了介绍,并鼓励学生在绘画实践中进行尝试。

  二、教学目标:

  1、认知与技能:本课是具体了解认识和了解三大美术类型之一的意象艺术,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意象艺术,并通过分析鉴赏美术作品学会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方法采取对比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转换观念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观点与视野对意象艺术作品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感悟艺术,用意象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观点、思想等。

  3、情感价值观:通过欣赏中外的意象艺术作品,感悟,增长知识,培养对意象艺术的鉴赏能力,提高欣赏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分清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区别,并初步掌握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如何解释清楚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究竟如何理解意象艺术,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以及意象艺术和作者个人主观意识的表达。

  四、教学准备:

  制作PPT幻灯片。

  五、教学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教师出示课件《马蒂斯夫人像》

  虚拟情境,在美术馆两个观众在欣赏《马蒂斯夫人像》。

  甲说:“这画太难看了,一点也不像,我不能接受,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么表现人物肖像,这就能成画家了?这样的作品那我也能画!”

  乙说:“哎,你这都不懂,越怪诞越看不懂,这才叫艺术!”

  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

  2、教师对他们的对话进行分析,进而引出本课主题。

  这幅画是法国画家马蒂斯的油画,名叫《马蒂斯夫人像》,是意象艺术的代表作。

  第一个学生把“像不像”当成了判断美术作品的唯一标准,因为他不太了解什么是意象艺术。用“像不像”去评判作品也是很多人存在的审美误区。第二个同学只说出了表象,也没能真正理解意象艺术。

  《马蒂斯夫人像》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画家在对着模特写生时,加入了自己对画面构图的设计,对人物的理解,对色彩的运用,而不是对客观对象机械的照搬。头像背景冷暖色块的对比,脸部的色彩组合,大红的上衣,特别是脸部中间那道绿颜色,起到了重要的平衡画面效果。这与《蒙娜丽莎》是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蒙娜丽莎》是具象作品,严谨的技法、柔美的画面,写实的人物。《马蒂斯夫人像》是意象艺术作品,用笔大胆、奔放、狂野,色彩绚丽。展现给观众视觉的冲击和丰富的想象。

  [设计意图]创设人物对话情景,直入主题。并运用PPT课件中的图片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参与思考,更直观的认识、了解意象艺术作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什么是意象艺术?

  “意象”有“意念之象”或者说“意念之象”是艺术家所感到的 或想象的要表达的事物。和“实像”是相对而言的。

  让学生欣赏本课的`《圣维克多山》油画和圣维克多山实景照片,通过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找到《圣维克多山》油画和圣维克多山实景照片不同的地方,从而找到什么叫意象艺术。意象艺术是对物象加以简略,对其富有表现的因素容纳作者的思想,形成概括的艺术形象。

  让学生试述实景和作品的不同,以及对作品作出初步评价。

  2、为什么美术作品形象怪异?

  让学生了解美术不仅可以再现客观世界,而且更可以表现艺术家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艺术家的感觉和意图越独特,越强烈,其形象就可能越是与众不同。

  课件媒体展示《内战的预感》(油画)达利

  《内战的预感》局部很真实,它属不属于意象?这样的置换组合的形象我们还能说出哪些?这幅画表达了主观世界的哪方面?学生讨论使学生感受意象艺术的表象特征——怪异。

  《鹌鹑图》 (中国画) 朱耷

  意象艺术的怪异与艺术家的观念是怎样的关系?观察朱耷画中的鸟和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是动物的表情吗?朱耷把自己以鹌鹑自喻,并非自己的样子长得象鹌鹑,而是借画家笔下鹌鹑的神韵抒写自己孤傲冷漠的精神状态。

  “作者觉得对事物客观的描绘已不能满足创作的需要,这时就要通过变形、夸张来表现自己的情绪和意识。”

  教学活动随着这些有趣有意义的问题展开,这种提问是发散式的,调动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激发思维,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的能力,使教学生动活泼,并达到对内容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与交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对意象艺术作品的理解,体会意象艺术怎样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

  (三)理解与探究

  1、如何理解意象艺术?“意象”是与“写实”相对而言的。

  2、引导学生总结理解意象表现性美术的两个角度

  (1)是从艺术家按照“我”感觉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的角度。

  (2)是从艺术家根据“我想”表现的意图的角度。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油画《呐喊》 作者 挪威画家 蒙克

  请学生说出对作品的感受。

  蒙克使用动荡的弯曲的线条,将桥梁、天空、大地联系在一起,强烈的色彩给人深刻的触动,把那个瘦骨嶙峋双手捂着耳朵的呐喊的人物置于画面的背景,仿佛这呐喊直接冲着观者,从而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

  教师引领学生从画面、线条,色彩,形象处理等美术语言角度分析作品,了解意象艺术表现手法。并结合画家独特的经历,让学生更深层的感受意象艺术,理解画家对画面的主观处理。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星月夜》(油画)凡高

  运用分析《呐喊》的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分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讨论探索中鉴赏能力得到提升。让学生对具体作品进行深层、全面的剖析,感受画面中蕴含的意境,体会画家的心境,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体会意象艺术是“表达作者内心世界”的艺术形式,通过学生的发言、讨论与争辩,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归纳,学生对“意”与“象”的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意象艺术的特征,挖掘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背景资料,对具体作品深入、全面的剖析,从而学会怎样真正去读懂一幅意象作品,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是如何与作者个人的主观意识、生活经验等进行整合与联系的,并抓住这个点深入挖掘拓展,使学生在探究中认识现实物象作用于心灵,经过艺术的创造成为意象的语言,构成心物一体的意象世界。

  3、意象艺术在生活中的体现

  列举生活中校徽、标志、服装的样式,以及我们对线条、颜色的感觉等意象艺术表现形式。以变形金刚的标志为例,说明人脸的变形和夸张。也增加了趣味性,可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启发学生举例说明,这个环节要求学生踊跃发言,根据身边的事物展开联想,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意象艺术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身边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拉近和意象艺术的距离,消除艺术的神秘感。让学生感觉到艺术和生活息息相关,进一步加深理解意象艺术的特征。。

  (四)拓展与小结

  1、教师让学生用意象艺术的手法表达自己的各种感受(如欢乐、痛苦、激动、害怕、恐怖等)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意象绘画练习。体会意象艺术的特点。

  2、展示评价

  以学生自评和互评为主,教师做最后总结。

  (1)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述自己的创作构思,展示学生作品。

  (2)让学生对自己的创作进行解释,谈谈自己在创作过程中是怎样运用意象艺术的语言的。

  3、学生欣赏部分艺术作品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给学生极大的自由发挥与联想空间,以学生为主题,让学生简单地画出图例,阐述自我的想法,然后引导学生自评、互评,肯定学生尝试的结果,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同时激励全体学生,激发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提高审美能力、表达能力,使学生学会用意象的艺术特点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

高中美术教案7

  一、导入新课

  世间万物形体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们可以把它们概括成几种基本的形体组合。(提问)请同学回答有哪几种?对,可分为球体、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

  前一阶段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方体的画法,也学了一些透视的知识,其中透视最基本的规律是什么?(近大远小)

  这一基本规律在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中也会有所体现。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是圆柱体、圆锥体。

  二、讲授新课

  1.观察:同学们先观察圆柱体和圆锥体,看一看他们各有什么特征,有什么共同点、不同点。

  2.制作:请同学们用橡皮泥制作圆柱体、圆锥体、苹果各一个

  3.摆放:请同学们将制作的圆柱体、圆锥体、苹果摆放

  4.讲解:在摆放写生物品的时候,要注意聚散、均衡

  5.示范:先定出最高最低,最左最右的点,把握对象整体的大的轮廓和位置,不要一开始就追求单个细节。当我们初步假定整体上下、左右之间的比例,用直线把点轻轻地连接起来,找出物体构成的倾向:呈三角形的构图,是理想的比较稳定的静物构图方式,物体在纸上,下面要多留一些,防止有下坠之感,这些点线为我们具体描绘轮廓留下了依据,但这些点线都是运动着的,是活的,我们在进行比较深入的刻画中才会逐步确定 起相对合适的位置。

  有了外围(两维空间)的限制,我们把注意力力首先集中到中间,法国德拉克洛瓦说他每次作画都从中心画起,我们也先画中间的形体,象切西瓜,从中间开刀。

  同学们看一看中间的圆柱体,在画面上是否居中?(问)偏向哪一边?

  画圆柱第一步要先画出一个长方形,(用直线在画纸上定出最高点和最低点,以及宽,注意构图的位置重心应在纸张的中心偏上),截取一段儿高度为圆柱切面圆的透视形,注意观察圆柱的`透视变化,然后用直线依次逐步削去其角,逐步使其趋於椭圆形,由于透视的近大远小的法则,椭圆在透视上的前半圆要比后半圆略高些。下圆面的透视也一样。

  圆锥体的高度从与它相邻的圆柱体处找依据,比圆柱体略矮一些。画法与圆柱体类似。画苹果第一步要先画出一个正方形,然后用直线依次逐步削去其角,逐步使其趋於圆形.(注意:画苹果一定要用直线来画,不能直接以弧线来圈一个圈)在画画时应该始终坚持整体地观察对象,要使眼睛的观察范围扩大开来把对象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画时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

  让我们回过头来归纳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复述一下步骤,以便今后练习过程中进行自我检查,训练眼、手的协调动作。

  下面请同学根据上述作画步骤开始练习。

  三、学生课堂作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学生优秀作品并予以评价 课后小结

高中美术教案8

  教学目标

  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艺术发展的新动向,特别是艺术家在对艺术的看法、艺术作品的创作方法、材料、技巧等方面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树立一种理性的态度来对待现当代的艺术实验。

  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共安排了两个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思考与交流”来灵活安排。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现当代艺术的形态与观念。20世纪以来的艺术通常被称之为实验性艺术,主要是因为艺术家打破了原有艺术的界限,不断为艺术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新的创作观念和材料不断被纳入到艺术创作中。这些艺术形态虽然打破了传统的艺术形式,但是他们并不是不可理喻,而是针对一些问题做出的反应或者对艺术观念的拓展。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教材所列举的图片和相关分析,学会举一反三。可以采用分小组活动的方法,使学生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观点。对于第一个活动,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将要进行分类的内容按照教材中所列的五个方面制成图表,然后逐一对号入座。不过在活动中要注意,实际上某个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可能不止一个方面,所以产生不同的意见也不足为奇。

  第二个活动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教师在组织这个活动时要先让学生进行比较充分的准备才能够有的放矢。对于辩论的正方,传统艺术的审美规则不能评价现代实验性艺术,教师可以从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1、传统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如农业社会,人们凭借手工业来制造物品、人与自然关系密切、宗教对人们的影响等等)现代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又是什么?(机械化生产,记录、复制形象的方法层出不穷、人与自然的关系较为紧张、寻求自我、张扬个性等等)

  2、艺术是否只能比较客观地记录物象?(不一定,像中国的书法就是一种抽象性的艺术,而中国明清时期的文人画也摆脱了对物象的客观描摹)照相机、录像设备出现之后,人们是否也可以将这些因素纳入到艺术领域?

  3、艺术是否应当反映现代社会的生存经验,比如新材料、新的生活环境、新的社会经济文化问题?

  4、改变过去艺术由手工制作的定义,将生活中的一些普通的物品纳入到艺术领域是否对我们的生活有益?(有一定帮助,拓展我们的审美视野和审美思维)

  而对于反方,传统艺术的审美规则可以评价现代实验性艺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如下问题入手思考:

  1、从历史角度来看,传统艺术发展的历史有多久,而现代主义发展的历史有多久?

  2、从艺术标准角度来看,艺术标准的丧失会带来什么问题?(鱼龙混杂,信息量增大)

  3、从人们的内在感受来看,传统艺术的标准是否已经内化成为人们潜在的评价标准?

  4、从接受的角度来看,如果不遵循已经被公众所接受的传统艺术的标准,艺术家会不会变成“自言自语”、“自行其是”?

  这个活动不求最终取得什么一致的意见,关键是要求学生思考并参与其中。

  教学基本思路

  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分析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实验的主导观念、形式探索的角度与方法等内容,不过由于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以及欣赏能力的局限,可能起初很难理解其中的一些作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出发,因势利导,使学生能够理解教材的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现代主义艺术实验的价值:

  1、现代主义艺术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源于艺术家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回应,比如说:

  ①照相机的出现动摇了传统写实性艺术的基础,使艺术家开始探索美术发展的其他可能性。艺术家们并不是不会画画或者雕塑,而是有目的地打破传统的造型观念和美学标准。

  ②现代生活的变革为美术提供了新的视觉素材(比如波普艺术)。

  ③现代技术的发展为美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材料、技术支援。

  ④社会生活观念的变化使艺术家重视自我、重视原创性、追求新奇等等。

  2、认识创新的价值。现代主义艺术的出现,拓展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和观念,使艺术的概念大大拓宽。教师可以从美术创作的主题(如波普艺术),空间观念(如大地艺术、考尔德的作品),形体观念(贾科梅蒂的作品),创作方法(波洛克的艺术、拼贴等等),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等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如下问题:

  1、教师自身一定要吃透教材,对现代主义艺术要有较深的认识。实际上20世纪以来的视觉艺术探索对文化的其他领域都产生过影响,很多新的观念正是源于艺术家的探索与实验。教师首先要开拓思路,不能仅仅站在传统艺术的立场上去理解一切问题,这样的话就很难认清现代主义艺术实验的价值。

  2、对于现代主义艺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发表个人意见或者自己按照艺术家给我们提供的思想方法来创作一些作品。教学方法一定要灵活多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理解现代艺术在观念上的突破。

  本课建议用1课时完成教学。

  [资料]教学资料

  号叫的教皇(英国)培根

  弗朗西斯·培根是20世纪40年代英国最独特的现代主义形象画家。所谓形象画家,是指他专以画人物肖像或人物为主。他早年的作品风格近似后期的立体主义,1932年后又转向超现实主义。在抽象派艺术统治英国画坛的时期,培根的作品异军突起,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他是一个自学成才的画家,受澳大利亚画家罗伊·德·梅斯特的指导,正式创作约从1944年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长期经受欧战中人民的痛苦形象的折磨,在他作品中出现一些怪诞的、充满痉挛和恐怖的人物形象。他们不是精神性格被扭曲了,就是长期被囚禁在阴森的牢房里的单个人物。材料多半来自照片,或借鉴影片中某个人物镜头,或诙谐地模拟某个艺术大师的作品的形象,再予以异化或悲剧化,以突出人物的精神崩溃性。这幅作品,便是借用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并加以变形的。培根就这幅名画画了多幅变体性创作,故意让教皇英诺森十世显得滑稽可笑。在这幅画上,坐在金交椅上的教皇似乎很孤寂,为了发泄,他正伸直脖子,张着大嘴大声尖叫。画家自己说,他要“力图把某种感情形象化”。培根的“肖像”感情的歇斯底里性质,还通过流动的油画笔触,即添上瀑布流水似的屏幕来展现。教皇的前面有展览场的围栏。他那粗犷的处理方式,令观者困惑和不安。

  杰克逊·波洛克

  杰克逊·波洛克(1912.1~1956.8)的名字如今已成为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中“行动绘画”的象征。他那在画布上滴溅颜色的作画方法,创造了绘画活动与下意识活动相结合的'新途径,对从事抽象绘画的艺术家有很大的影响,人们把这种新方法称之为“行动绘画”。杰克逊·波洛克出生于美国怀俄明州的科迪,1928年入洛杉矶艺术学校,接受插图画家史温科夫斯基的指导。这时期他对欧洲的现代美术接触较多,在生活上还曾经是一个神秘的宗教信徒,故对欧洲超现实主义美术所强调的潜意识活动很感兴趣。1930年开始移居纽约,进入美国现代画家本顿所领导的纽约艺术学生联合会学习。这时他所作的大多是小幅风景画,1938~1943年间,他的第一批参展作品显示了某种模仿毕加索、米罗,甚至马宋等画家的性质,除了运用象征和发挥超现实主义的幻想之外,手法是半抽象的。真正开始把画布铺在地上,以所谓直觉或偶然因素来表现画家的下意识,形成洒滴颜色的作画方法,大约是在1947年。读他从1947~1951年作的抽象画,会发觉画家所“构成”的是一种总体均衡的美,有流动的和谐和自然激情的艺术魅力。色彩在画上的不同质感的流动与趋势,寓有他由个性所支配着的合奏的力。持续变动着的色泽堆砌,造成了丰富多变的组合,在个别部位还有点像我国古代绘画的“大泼墨”似的,具有一种内在的、蓄意表现的韵味。

  教皇英诺森十世(西班牙)委拉斯贵支

  1649年初,委拉斯贵支奉命第二次去意大利。此行目的有二,一是学习意大利传统的造型艺术;二是为西班牙国王搜罗一些艺术珍品。在罗马的一年多时间,他不仅见多识广,还为罗马上层贵族画了一些杰出的肖像。其中最成功的就是这一幅《教皇英诺森十世》。这幅肖像画使他的艺术声望很快传遍意大利与西班牙各地。教皇英诺森十世热诚地欢迎委拉斯贵支这位西班牙宫廷御用画师,画家便以这幅传神之作予以回报。在这幅著名的肖像画上,画家以卓越的写实功力揭示出这个诡诈、阴险而又十分毒辣的意大利统治者形象的本质。他嘴唇紧闭,双眉深锁,目光斜视,脸上布满阴沉气色。色彩敷设得那样富有表现力,火红的法衣与袍服的白色相对照,更衬托出这张营养极好的红润而富有光彩的脸。连教皇本人看了也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声:“啊!太逼真了。”缎子质料裁制的法衣披肩,在室内光照下闪烁着光芒。他的眼神像鹰一样直盯着画外,显出了他的专横、欺诈和自负的样子。麦克斯威尔在他的《西班牙画家列传》(1910年出版)中就这一幅画讲了这样一则轶闻:当肖像完成后放在大厅中央时,一位主教经过大厅,偶尔从半闭的门道里窥视一下里面,便慌忙回头向正在大声说话的同僚说:“讲话轻一些,教皇坐在房里呢!”这个笑话很快传遍画界。委拉斯贵支的高超画技受到普遍的赞扬,他把人像简直画“活”了。教皇本人也一再向画家表示,赞美他“画得太像了”。西班牙宫廷闻悉之后也来信要求画家再画一幅带回。画家不得不连画了几个副本,其中之一被送回了西班牙。自此以后,罗马的显贵纷纷请他作肖像。

高中美术教案9

  一、导入:举生活中的生动图片。

  二、素描的含义;

  1.用单色的点、线、面的结合表现物体的形体,色调明暗层次等造型因素的绘画。

  2.写生素描从内容上分为静物,动物,风景,人像及人体素描等。

  3.工具可分为铅笔、炭笔、钢笔、毛笔、水墨、粉笔。

  4.作画时间可分为长期素描,速写,默写。

  5.从绘画传统的角度分为;中国传统的素描(白描)、西方写实传统的素描。

  三、素描的表现语言

  1.线条、色调。对于初学者,首先学会用线条表现形象,即学会用线条打准轮廓及把握比例,透视关系等。

  2.初学者注意表现形体的明暗和色调的'深浅。

  四、素描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三个方面;

1.感觉能力

  2.知识(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
3.技巧:勤,练。

  五、观察能力:在动笔作画之前,应该用足够的时间观察,研究,分析形象的特征。要坚持多看,多分析,不断深化认识和理解的程度,如观察表现。

  1.首先分出两大明暗体系。

  2.用比较的方法分出两大体系中不同色调的变化。

  3.在比较不同的色调时,要时刻注意形体结构的变化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及形面,在色调的处理上,有些地方要细腻柔和,有些地方要简练,概括。

  六、素描的要求:

  1.物图得当。

  2.造型准确。

  3.质感空间感强。黑白的关系,近实远虚,近大远小。

  七、素描考试指导:构图定整。结构明确。层次分明,刻画深入,总体感强,注意形象(局部)。

  八、静物写生:

  1.构图,上下左右均衡。

  2.切点定形。

  3.形体分析。

  4.铺大调子。

  5.深入刻画(整体-局部-整体的素描原则)。

  6.整体调查。a.形体比例处理。b.形体色调表现。c.形体背景有空间感。d.物体质感。

  九、教师从总体上进行总结,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

高中美术教案10

  教学目的

  1、 了解中国古代大型雕塑的遗存。

  2、 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内容:地上纪念性雕塑、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一年级数学试卷 doc性作品与艺术成就;从中体会纪念性大型雕塑与小型架上雕塑之间不同的艺术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通过对典型作品的艺术分析,启发学生理解大型广场雕塑与室内小型雕塑的不同特点;理解不同材质的作品对雕塑语言的不同运用。

  2、 古代随葬的'俑和明器所反映的灵魂观念对后世仍有影响,现在社会上仍有以纸人、冥币等随葬的封建迷信活动,启发学生对此有批判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唐三彩属于什么?兵马俑你了解多少?

  二、新课

  1、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古代雕塑有什么样的重大高中化学试卷网发现?

  欣赏视频:三星堆

  2、讨论: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兵马俑有什么样的特点?

  3、引导学生比较霍去病墓石刻群,指名鉴赏。

  简介:唐乾陵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乾县北的梁山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墓石刻 唐18陵石刻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重要宝库之一,其题材和雕刻手法均大大超过了以前的陵墓石刻,既有圆雕,也有浮雕和线雕。有唐太宗生前所乘的6匹战马的浮雕──昭陵六骏。自乾陵以后,石刻群的组合基本固定,按性质不同,可分6类:

  (1) 狮子;

  (2)石人石马和马夫;

  (3)翼兽化学工业出版社电话和北门六马;

  (4)“蕃酋”像;

  (5)华表;

  (6)碑石、无字碑和述圣记碑。

  4、欣赏汉、唐俑。唐三彩是唐代低温铅釉陶器。胎料多为白色瓷土,先以 150 ℃左右的温度素烧,施釉后再以900 ℃烧成。创始于初唐,繁荣在盛唐。为丧葬明器,其流行同厚葬之风有关。

  你最喜欢哪件作品?

  重点:击鼓说唱俑:东汉时期,陶俑继续流行于中原和关中一带,造型较西汉时期更为生动。洛阳东汉墓中多出土各种庖厨、侍仆和乐舞百戏俑,特别是乐舞百戏俑,形体较小,但是姿态传神,舞姿优美,是生动的古代雕塑艺术精品。形象极为生动。

  总结 :

  地上纪念性雕塑高一物理教案、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性作品与艺术成就

  三、布置课外思考: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它们和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

高中美术教案11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瓷器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瓷工艺、造型、装饰及不同窑场产品的艺术特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瓷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

  1、中国瓷器的生产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2、瓷器的造型、装饰、色彩及艺术特色。特点。

  3、主要名窑的产品特征。

  教学难点:

  主要是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准备:

  教材、多媒体课件、录象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导入:

  提问:

  1、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

  2、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特征是什么?

  放映幻灯(贯耳瓶)

  提问:这是陶器吗?应是什么器物?

  三、讲授新课:(出示课题)

  我国是瓷器的故乡和原生地,瓷器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其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1、瓷器与陶器的关系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

  (1)烧制的原材料不同;

  (2)烧制的温度不同;

  (3)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

  2、瓷器的发展

  商代出现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烧成,胎质较硬。瓷器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受到重视。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我国瓷器大批量行销海外。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

  3、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

  从东汉到南北朝,我国青瓷逐步成熟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与青铜器有联系,这时瓷器的造型特征是清秀挺拔,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相一致。

  隋代瓷器造型有以下特征:

  (1)胎体的可塑性和耐火性能加强,显得秀气。

  (2)罐类器形一般为短颈、直口、圆腹。

  (3)器物为小平底,底下有圆饼状实足。

  隋代瓷器的纹饰常见的有几何纹、花卉纹、动物纹、人物纹,色彩也比较丰富。(重点介绍《白釉象首龙柄壶》)

  唐代烧制瓷器的地域扩大,产品增多,青瓷、白瓷、三彩陶代表了唐代陶器工艺的水平。唐代瓷器作为商品广泛流传的海外,瓷器“自唐代始而有窑名”,这种传统习惯一直沿用的现代。唐代瓷器造型繁多,装饰更加丰富,采用手法有绘画、刻花、印花、捏塑等,内容包括日月、花草、树木、动物、人物、建筑等。五代时期继承了唐代的制瓷风格并有所发展,其中密色瓷为当时瓷器的最上品。五代时期一些重要的瓷窑体系基本形成,如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

  宋代制瓷业比唐代规模更大,名窑众多,工艺水平超越前代,达到繁荣的新阶段。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它的主要标志是全国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影响的是被后世称为五大名窑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

  “汝窑”的窑址在今河南省临汝,宋代属汝州,故称汝窑。

  “官窑”一般指官方办的窑厂。

  “哥窑”是因相传南宋时有兄弟二人均在今浙江省龙泉烧制瓷器,各有特色,兄所烧制的瓷器称“哥窑”弟所烧制的瓷器则称“弟窑”。

  “钧窑”的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古代属钧州,因而得名。

  “定窑”的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古代属定州,故称“定窑”。

  宋代的瓷器不仅创造了许多优美的造型,而且在釉色的运用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

  元、明、清三代,中国的瓷器仍不断有所发展。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始于元代,成熟于明代,并成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

  四、放映录象

  五、本课小结。

高中美术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书法艺术的鉴赏方法,掌握从笔法、结体、章法、墨法几个角度鉴赏书法作品,能够结合作品内容、创作背景等体会作者思想。

  2.观察书法作品当中单个文字的笔法、结体,欣赏古代书法大家的艺术作品,从整体上分析章法和墨法,并结合资料从内容和背景深入了解书法作品深层次的意蕴,体会作者的精神世界。

  3.感受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感,更加热爱书法艺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鉴赏书法作品中笔法、结体、章法、墨法的艺术特点。

  难点:从多个层面分析书法作品,理解“书为心法”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情境法、观察法、竞赛法、讨论法、提问法、讲授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上课初始,出示不同书体的“书法”二字,提出问题:你在图中都看到了哪两个字?分别是用哪种书体进行书写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从最早的甲骨文到之后的秦统一文字为篆书再到我们所知道的隶书、草书、行书、楷书,这些汉字在演变的过程中慢慢从最初的记录功能转向了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那么不同书体的美感又是如何体现,我们又该如何去欣赏呢?今天,我们一起回顾我国近千年的书法艺术。引出课题《书为心画——中国书法》。

  (二)引导分析、深入讲解

  1.认识笔法

  请学生尝试选择一种书体在宣纸上摹写,思考问题:在行笔过程中,主要产生了哪几种笔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毛笔笔毫柔软,所以行笔的速度、力量不同会产生线条丰富的变化。笔法可以分为平动、提按、绞转三种。平动,在书写过程中,笔与纸距离不变,没有上下运动。提按,笔有上下运动,有提有按。绞转指书写时,笔在纸面旋转运动。

  2.分析艺术风格

  教师进一步出示五张图片五个字分别对应了哪一种书体?(篆书“南”、隶书“中”、楷书“唐”、行书“增”、草书“亭”)字中的线条分别对应了哪些笔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不同的字体在书写的过程中,艺术家的用笔也会发生变化,小篆主要以中锋用笔,在书写过程中,笔锋处于笔画的中间部位,其笔法以平动为上。楷书和隶书兼有平动,提按的笔法,笔画形态不断丰富。行书、草书、大量使用绞转,线条活泼多变。

  3.形式语言审美

  (1)结体

  教师展示《石鼓文》《张迁碑》《颜勤礼碑》,提出问题:篆书、隶书、楷书在字形结构上有什么区别?(篆书结体端庄,楷书方正、隶书扁平)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不同书体在结体上有所不同,篆书结体端庄,楷书方正、隶书扁平,在结体上呈现该书体的总体风格。

  出示颜体“神”与欧体“神”,讨论问题:同种书体之间结构也会有差异吗?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不同书法家在书写时会形成不同的个人风格,与书法家的'个人经历、性格有关。

  (2)章法

  教师出示董其昌《谢惠连雪赋》和徐渭《行草应制咏墨图》,提出问题:两件作品在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章法,变化中追求统一)这样的布局排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谢惠连雪赋》总体较为规整,《行草应制咏墨图》布局随意自在,每个字都有基本的结构法则,字与字、行与行的组合又形成整篇的结构。

  (3)墨法

  提出问题:除了布局形式之外,两幅作品在墨色的使用上分为几种?不同的墨色所带来的视觉效果上的差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用墨有浓淡之分,一般篆书、隶书、楷书多用浓墨,给人以笔沉、力度充沛的感觉,淡墨常用于草书、行书,给人淡雅隽秀、清新飘逸的感觉。除了浓淡,古人还用“枯”和“润”来形容墨法,枯笔来自干墨,润与枯相对,点画中微微湿润晕化。

  (三)短文评述、交流分享

  创设情境,带领同学们一起来到博物馆观看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请同学们作为讲解员介绍作品。

  学生运用文字的形式进行评述,并与大家分享。教师总结:颜真卿是唐代书法家,他的侄子颜季明死于安史之乱,《祭侄文稿》是在其灵前极度悲愤中写下的,从最初章法工整到后面越发凌乱,一泻千里,情之所至。该作品被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师生共同总结五大书体的书体特征及欣赏方法。将书法引入生活体会今天的艺术家书法当中的形式美感和精神世界。

  古人以笔墨记录生活、抒发情感,让我们在千年后的今天仍能感同身受,这正是书法艺术的魅力,古人说“书,心画也”,希望到了今天同学们也能够谨记,运用自己手中的笔,描写出自己的“心声”。课后请同学们去美术馆看一场书法展,体会今天的艺术家书法当中的形式美感和精神世界。

高中美术教案13

  一、导入

  先让摆上石膏正方体,让学生先观察,使学生进入一个画素描的氛围,欣赏两分钟。提问: 同学们欣赏完石膏正方体后,有什么感受?特点有哪些?

  二、欣赏分析石膏正方体的构造和造型

  让学生自由讨论后回答石膏正方体的特点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总结

  三、解构艺术造型石膏正方体的特点及透视关系

  所谓的解构艺术造型,就是分析原有的形状和形体,然后用铅笔在绘图纸上构成新的形状和形体。进行解构艺术造型训练,可以启发智慧,激发人的潜能,使艺术的思维更加活跃,使受训练的学生思想解放和更加敏捷,会对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形式有更多的发现和创意。

  透视现象是我们学习素描必须搞明白的内容,基本上可分为: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投影透视、倒影透视(这里利用板书、画透视图来说明基本原理,更详细的内容应在透视学理论课上解决)。

  平行透视 成角透视

  四、素描中的光影、黑、白、灰色调规律及画面中的表现

  没有光,事物无法呈现视觉形象,有光就有影,光和影构成的明暗关系成为色调深浅变化的依据,光影素描本源于西方的写实绘画,她把物象各个转折面以不同角度接受光源,形成了深浅不同的色阶,分为:亮色调——直接受光部分;灰色调——侧面受光部分,较弱的亮部。明暗交界线——受光与背光的交界地带。反光——物体的'背光部分接受邻近物体的反射形成。投影——物体遮挡光线的部分。统称为“五调”。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也有“石分三面”之说,阴、阳、背向,归纳出物象空间立体的表现规律。写实绘画的写实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绝对的照相机式的无个性写实是不存在的,无论多麽忠实的写实愿望,最终都只是一种绘画效果的转换,而转换方式的依据既是观擦方法,不同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态度,指引着不同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角度,而不同的观察方法和角度又引导着视知觉在对物象中选择不同的表现方式和效果。使绘画变得丰富多彩,如以线带调子式、体面式、结构式、光影式等。

  五、示范解构艺术造型石膏正方体的作品

  1.教师示范

  2.课堂练习

  每位学生发一张绘图纸和画板,学生利用铅笔进行造型练习。

  六、作业要求:

  1.注意构图的均衡、大小、轻重感,点线面有机的结合。

  2.课堂上学生练习时,老师巡回指导,及时表扬有创意的学生,马上展示给全体同学看,会对学生有很好的鼓励作用。

高中美术教案14

  一、教学目的

  1、认知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京剧脸谱设计中的经典造型、色彩、谱式、特殊图案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京剧脸谱设计中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培养学生对京剧脸谱艺术的欣赏能力。

  2、实践目标:学习京剧脸谱的设计步骤,根据所讲解的内容为身边的亲朋好友设计一幅京剧脸谱。

  3、情感目标:通过对京剧脸谱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关心、热爱中国脸谱艺术的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1、教学内容:学习京剧脸谱中经典造型、色彩、谱式、特殊图案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同学朋友设计一幅京剧脸谱。  

  2、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认识和热爱。

  3、教学难点:使学生独立创作一幅京剧脸谱,设计内容要丰富,线条要流畅。

  三、教具学具

  1、教具:京剧脸谱模型、设计作品、ppt课件、音频、视频等。

  2、学具:纸、铅笔、橡皮。

  四、教学方法

  观察理解法、分析比较法、指导制作法、多媒体演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频《京剧脸谱》,指出音频中“蓝色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这几句歌词,引出本节课题。

  (二)讲授新课

  1、脸谱的起源

  2、京剧脸谱的经典造型千人一面: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一千种人来演这种角色,他们的妆容都差不多。只是先在自己的脸上涂白,然后画点胭脂上去就可以了,非常简单的一种化妆技术,这种化妆叫作“俊扮”。

  白色豆腐块:它所指的是我们京剧里面的丑角。丑角是一种喜剧角色,它为了增加喜剧的气氛,所以特意在鼻梁的`位置摸了一块白色,这种化妆的技法可以称之为“小花旦”。

  心灵的画面:脸上画了很多的油彩,很多不同的颜色,就像一张大花脸。“净”俗称花脸,是以各种色彩勾勒出的图案为特点的脸谱。

  3、京剧脸谱的色彩

  白脸:奸诈多疑——曹操红脸,忠勇、忠义——关羽

  黑脸,严肃,不苟言笑——张飞、包拯蓝色:刚直,嫉恶如仇——单雄信黄色:彪悍,残暴——宇文成都绿脸:勇猛,莽撞——程咬金

  4、京剧脸谱的谱式

  整脸:一种颜色为主色,以夸张肤色,再勾画出眉眼鼻口和细致的面部肌肉

高中美术教案15

  第1课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教学目标:

  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语言有一个简单而完整的了解,这是美术鉴赏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使用艺术语言上的不同方式,美术作品也由此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式特征和审美意韵。

  重点: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内容、形态分类。

  难点:美术语言既是具体的、可分类的,又是包含在整体美术作品之中的,学生理解会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必须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并调动学生既往的美术知识来认识和理解。

  教学手段:课件展示、讲授、练习、

  教学过程

  探究导入课题

  教师活动:创设情景,导入探究课题

  设置情景:由苏轼的.名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明这些事物传递的信息是代表春天的语言符号,同时伴随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的引出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然后,提出问题:A、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B、在美术作品中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

  (2)学生活动:A、感受名句及图片信息,领会本课的意图,轻松的接受课题。

  B、思考老师设置的问题,进入求知准备状态。

  2、投放目标:教师活动:立足学生实际,投放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了解学习目标,以良好的状态投入新课的学习。

  3、新知探究

  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美术所专美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其特征就是具体性和形象性。

  教师活动:大屏幕展示美术语言的概念

  学生活动:一同朗读

  (2)美术语言的内容: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

  语言表现手段:

  教师活动:A、展示中国工笔画《捣练图》、中国写意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

  B、提出问题:分析三件作品在形象塑造上运用了那些类型的艺术语言形式

  学生活动:A、欣赏绘画作品,并用一分钟的时间思考讨论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B、踊跃回答问题,总结出三件作品都运用了点、线、面、色。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内容。

  (3)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具象艺术、意想艺术和抽象艺术

  教师活动:A、再次展示中国工笔画《捣练图》、中国写意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B、提出问题:从作品写实的程度的角度去对比分析三件绘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学生活动:A、欣赏作品,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踊跃回答问题,《捣练图》中的人物、环境、道具真实具体,《泼墨仙人图》看上去似一个人,但又不是十分的具体准确,只是大笔概括。《1954》让人看不出什么具体的现实形象。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

  (二)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1)、具象艺术:目的在于真实的再现现实

  教师活动:A、展示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并以一幅工笔花卉为例演示其绘画技法。

  B、提出问题:结合工笔画的绘画技法,总结《韩熙载夜宴图》图中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学生活动:A、结合图示分析工笔画的绘画技法。B、根据工笔画的技法,总结出《韩熙载夜宴图》运用了线条勾勒、随类赋彩的语言表现方式。

  教师活动:A、展示达维特的《赫拉斯兄弟宣誓》

【高中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美术教案优秀06-07

完整高中美术教案设计模板优秀03-29

美术教案10-18

高中美术教学设计06-24

高中美术教学总结05-15

小学美术教案:电脑美术09-01

美术教案模板 小学美术教案模板范文10-21

高中美术教学计划05-01

高中美术教学总结范文06-08

关于高中美术教学总结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