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论教养》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教养》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论教养》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议论文围绕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2、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并从自己做起。
3、模仿本文,学写能够表述自我观点的议论文。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反复品味文中句子,培养逻辑分析能力。
2、学习本文联系生活的写作方法,培养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辨能力。
3、学会体谅他人,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准备
1、解决课文生字词。
2、了解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3、了解有关教养的名言和社会新闻。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教养是人类自我精神与品质的升华,它体现出一个人的涵养和格调。一个人有没有教养,决定了周围的人是否愿意同他交朋友;决定了他做事情是否顺利;也决定了他的人生是否能够有所成就。教养到底体现在生活中哪些方面?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苏联学者、作家利哈乔夫从众多事例的分析、比较中得出自己的结论。让我们走进他的文章,去探讨教养的本质。
二、找观点——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初读课文,学生圈点勾画,找出作者的观点,包括能引起思考的句子。
作者观点: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分论点:
⑴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⑵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⑶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敬重社会,珍惜自然。
三、理思路——教养从何而来?
再读课文,思考:作者怎样围绕教养去展开论述的?
教师明确:作者开门见山,引入论题。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由教养转向风度,结合生活实例告诉我们要从自身严格自律,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小组互读,讨论:①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对此,你怎么看?
②教养与风度二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③作者所举的日常生活中有教养的行为你做到了吗?
根据以上讨论,理出本文论证思路,并写在书上。
四、演情景——生活处处皆教养
分小组情景表演:《生活中的教养》
例:①与家人相处时的教养。
②饭桌上的教养
③公共场所的教养
五、品语言——谈谈你心中的教养
细读课文,反复咀嚼、品味文中的格言式句子,在句子旁做出自己的个性化批注。
例:无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只须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
批注:互相尊重是人际交往的先决条件。比如:初次见面,一定要努力记住对方的名字;不要轻易否定他人,先肯定对方观点,再给出不同见解;你再愤怒,也不能说出真正伤害对方的话。总之,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拓展:《泰坦尼克号》片段播放
教师小结:在沉船的一刻,能改变世界的男人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女人和小孩;可以独立逃生的妇女把希望留给了爱人;工作人员在船上坚守到最后一刻……教养是谈吐的文明;是举止的得体;是危难时的冷静;是困境时的微笑。让我们一起努力,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课外阅读:《谈风度》、《择善而从》、《跃出误区的艺术》
《论教养》教案2
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约3分钟)
导入法一:(主题导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她是花丛中最娇嫩的而又最质朴的、最美丽的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教养。”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说过:“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呢?获得教养的途径又有哪些?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利哈乔夫的《论教养》一文,一同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导入法二:(背景导入)
曾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的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是当代最卓越的学者、作家。首先,让老师来介绍他的著作《善与美书简》。这些“书简”没有具体的收信人,而是面向所有读者。这本书是写给年轻人的,旨在告诉他们走善良的道路是最可行的道路,也是一个正确的道路。读完这本书,读者就知道他的劝告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人从中受益。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信集,是高尚导师的倾心话语,其才华在于循循善诱,擅长跟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论教养》就选自利哈乔夫的《善与美书简》。引述关于教养的名言警句,引出课题,有助于学生直接进入课堂学习环节,有助于学生精力的尽快集中。
通过简介《善与美书简》,让学生大致了解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同时了解了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内容倾向和读者群体,为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主旨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课文,畅谈感受。(约15分钟)(一)检查预习,了解常识。
(教师课件出示本文的生字词,注音处留白,重点词语的意思处留白。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边讨论边解决。教师最后点拨,明确。)
1.给下列字注音。
恪守(kè)、允诺(nuò)、自持(chí)
汲取(jí)、扭捏(niē)、箴言(zhēn)
贸然(mào)、尴尬(gān)、涵养(hán)
矫揉造作(jiǎo)、絮絮叨叨(xù)
附庸风雅(yōng)
大发雷霆(tíng)、彬彬有礼(bīn)
自吹自擂(léi)
2.解释下列词语。
(1)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2)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3)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
(4)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随,任凭;欲,想要。
(5)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6)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擂,打鼓。
(7)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
(8)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多含贬义)。
(9)徒有其表:空有其外表,不实在。
(10)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机,时机,形势。
(11)扭捏作态:具有矫揉造作或夸张的性格;不是天然或自然的。
3.组内交流搜集的相关作者的情况,教师补充。
(课件出示)
(一)作者简介: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从1946年至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二)整体感知,初识文本。
(学生初读课文,围绕着如下问题,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1.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哪里?
明确: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
2.第5—10段主要论述了什么?这几段的论述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第5—10段主要从反面论述了一个人没有教养的表现。这几段的论述都是先假设一个人在外面表现得彬彬有礼,但是在家里却表现得不尊重家人。在对比中反映了一个人怎样做才算有教养。
3.怎样理解本文的题目?
“论教养”中,“论”这个字,确定了文章的议论性质;“教养”是本文的论题,也隐含着文章的论点即“有教养”“真正的教养”等。检查预习的环节是为了检验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成效,为教师及时了解学情、调整教学重点做好铺垫。
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文本,初步梳理文本思路,这样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认知,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约20分钟)(一)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组内合作完成,教师巡视点拨,交流后明确。)
明确: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3—12):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论述什么是“有教养”。
第一层(3—10):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事例。
第二层(11、12):从正面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教养。
第三部分(13—18):通过列举事例和现象,论证什么是“优雅风度”。
(二)研读文本,深层探究。
(以小组交流的形式,围绕如下问题展开讨论,深度研究文本。)
1.第二部分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对比起来写,有利于突显什么是真正的有教养。尤其在列举了大量事例和现象后,让读者在对比中了解了“有教养”是一个怎样的表现。
2.文中作者由论述“教养”转向论述“风度”,它们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教养是风度的基础,风度是教养的外在表现形式。
3.作者在论述“风度”时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首先由谈论“风度”的书籍谈起,提出待人接物的问题,然后批驳错误的观点。接着解说风度的缘起。接着列举有风度的现象,论述养成优雅风度应遵循的准则。最后得出结论: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才能保持优雅的举止。
(三)赏析语句,重点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下面的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主旨和前后语句的关系理解重点词语或语句的表达效果。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品味亮点词语:
(1)品味“切记不要互相妨碍”中加线词语的作用。
明确:“切记”是务必牢记的意思。这里既是一种警告,又是在表明自己的观点。
(2)理解“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中加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明确:“如果……再加上……那么……”这一组关联词语表明了句子前后的逻辑关系,也恰当地论述了“风度”怎样才会得来。
(3)“假如一个人已经进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这一句中的关联词语起着怎样的作用?
明确:“假如……那么……”构成了一组假设复句。这里表明这种现象是假设的,不一定真实存在;通过假设起因,推理得出假设的结论,符合人们的思维;映射某种社会现象,让个别有类似现象的人觉醒。此环节的三个步骤是层层深入的,即由整体到局部认知文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的思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互补,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参与课堂、独立思考、表达见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对照梳理,积累运用。(约7分钟)(一)探究主旨
1.举例说明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明确:(1)举例论证。本文的第5—10段、第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第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第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
(2)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第5—10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第二部分的前两层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
2.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对众多事例进行了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让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指导我们努力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二)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怎样做才算是有教养。
(小组内交流,讲时需结合自己的例子。一名学生讲完后,其他学生再评价、补充。)
(三)师生总结
(学生先谈收获,教师再补充。)
本文行文活泼、灵动,思路清晰,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其中贯穿着作者的基本见解:教养的本质是尊重。作为一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文中既有探讨问题的逻辑和推论,又有大量生动的事例。加上精辟的观点和格言式的句子,引人深思,值得反复咀嚼、品味。尤其本文所阐述的道理更值得每一位学生学习,从而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和与别人的交往中做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此环节主要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并引导学生谈谈对“有教养”的认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怎样做才算是有教养。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论教养第二部分(3—12):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论述什么是“有教养”。
第三部分(13—18):通过列举事例和现象,论证什么是“优雅风度”。
《论教养》教案3
教材解读:
《论教养》是一篇议论文。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深入浅出,富有现实意义。作者不泛泛而谈,而是从对众多事例的比较、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文章行文活泼、灵动,思路清晰,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其中贯穿着作者的基本见解: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本文作为一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是值得中学生一读的,也值得师生共同探究。这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较好的范文。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品味本文中精辟的论断和格言式的语句,理清文章思路,辨析并学习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
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3.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作者的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难点:学习本文举例论证时举例加分析的具体论证思路。
教法与学法:
教法:鉴赏品味法:在教学中,要借助于学生世界观刚要形成的良好契机,引导学生学习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并用文章的观点指导学生的言行。
学法:对比阅读鉴赏法:文章本身就有着许多前后对比之处,如先列举无教养的例子,再说什么是真正的教养,这样引导学生对比阅读,通过比较得出结论,能更快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含有预习检测、问题引领、板书设计、课堂检测等内容的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搜集关于“教养”的名言警句;解决“读读写写”中的生字读音和生词意思。
课时安排:
1课时
探究新课
教学过程:
《论教养》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抓住中心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我提问,通过文本的解读,自我解答,提高问题探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思考教养的真谛,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众多事例的比较、分析,得出自己的观点的。
难点
理解教养的本质,并从中懂得怎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有关作者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养”很具体,因为它总是体现在言谈举止的细节中;“教养”也很深刻,因为它折射出一个人对自己、他人乃至对社会和自然的态度。教养是表现在个人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谈教养》的文章,领会作者对教养的看法和认识,以及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二、作者简介
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作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从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谈“教养”问题的?
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
3.作者认为“教养”的本质是什么?
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四、课文精读
1.文章一开始就提出“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有什么作用?
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2.作者认为有教养的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一个有教养的人,是关心家庭、亲人的人。
(2)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3)一个有教养的人,待人处事绝不会自吹自擂。
3.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对此,你怎么看?
赞同作者的看法。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就是“教养”的具体体现,我们对待家人的态度可以折射出一个人对待他人的态度。
4.作者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先从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谈起,再得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在对众多事例的比较、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
5.作者是怎样论述“风度”的?
作者先批驳“优雅风度”即矫揉造作、附庸风雅的错误观点,然后阐述自己对“优雅风度”的理解,接着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有针对性地告诉人们,日常生活中,尊重别人的感受就是优雅风度的体现,是有教养的重要表现。
6.作者认为“优雅风度”的表现是什么?“优雅”与“有教养”是怎样的关系?
“优雅”表现为: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凭借自己的举止表现你的素质,展示自我修养。
“优雅”是“有教养”的重要表现形式: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7.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1)举例论证:作者在论证“教养”与“风度”时列举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告诉人们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
(2)正反对比论证:作者列举生活中的反面例子,然后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使论点更加鲜明。
8.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呢?
在公交车上,看到行动不方便者,应该主动让座,而不应假装没看见;与人发生冲突,不应“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而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与人争论,不应“出口成脏”,而是“出口成章”……
五、文章脉络
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引入论题——教养。
第二部分(第2~12自然段):讨论有无教养的表现。
第三部分(第13~17自然段):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
第四部分(第18自然段):归结教养的本质——尊重。
六、文章主旨
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深入浅出,富有现实意义:希望我们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七、写作特点
1.由现象到本质,针对性强。
2.行文方式活泼、灵动,思路清晰。
3.论证严密,层层推进。
八、板书设计
谈教养无教养的表现 ↓有教养的表现 ↓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 ↓教养的本质——尊重
教学反思
课文运用大量生动的事例,加上精辟的观点和格言式的句子,告诉了我们教养的真谛,启发我们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在教学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采取合作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快乐,做学习的主人。
【《论教养》教案】相关文章:
《论反省》 的教案08-26
九年级下册《论友谊》教案08-26
六国论优秀教案(通用12篇)05-12
论英语的教学设计步骤04-24
中学物理教学论总结05-23
论雅俗共赏高三下册语文教案10-14
论英语口语的重要性12-26
六国论优秀教学设计01-19
中学生物教学论考试总结11-30
中学物理教学论总结汇编3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