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7-14 08:01:45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五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五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一、情境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做游戏,好吗?我们还设立了得星榜,要比一比3个小组中,哪个小组得星最多,合作得最默契。先来玩第一个游戏,猜猜礼袋里装着什么?

  学生有的猜。。,有的猜。。。。。

  提问:一定是吗?(不一定)

  小结:也就是说,现在你们只能是猜测,可能会是。。。,也可能会是。。。。,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二、摸球游戏

  1.用一定来描述摸球的结果,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

  谈话:那么袋子里究竟是什么呢?

  指名学生上台并指导摸球:先搅几下,摸一个,拿出来。放进去。搅一搅,再摸一个,拿出来

  引导:怎么他每次摸到的都是红球呢?(生猜测:里面都是红球)同意他的猜测吗?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请XXX把里袋拎出来)

  小结:对了,你们真聪明,一下就猜到了。袋子里装的都是红球,那我任意摸一个球,结果会是?(红)一定吗?(板书:一定)

  2。 谈话:你们也想来玩摸球游戏吗?好,请组长拿出袋子。不过,在摸球之前先讲清楚摸球规则:由组长先摸,摸前手在口袋里搅几下,然后任意摸出一个,并告诉你们小组的同学摸到的是什么球,再把球放入袋中并做好记录,依次传给其他组员摸,明白了吗?就让我们比一比哪组合作得最好?开始吧!

  (让学生分组摸球,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摸球情况:每组派代表说一说,你们一组摸到了什么球呢?(黄球和绿球)

  猜一猜,袋子里是什么颜色的球?(黄球和绿球)

  组长倒球验证,(师作出摸球的动作)轮到我摸了,我从这个袋里任意摸一个,结果会是?(黄,绿)一定吗?(不一定)那要怎么说?(可能是黄,也可能是绿)(板书:可能)

  提问:那能在这个袋子里摸到红球吗?为什么?(板书:不可能)

  3。小结:通过摸球游戏,我们发现如果袋子里都是红球,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红球。

  如果袋子里有黄球和绿球,任意摸一个,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绿球。但不可能是红球。

  三、实践拓展

  1.练一练。

  (1)(出示装有2个红球和3个黄球的`袋子)瞧,在这个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一定黄球吗?那会怎样呢?

  (2)(出示有2个绿球和3个红球的袋子)那从这个袋子里一定能摸出黄球吗?为什么?

  (3)(出示装有5个黄球的袋子)这个袋子呢?为什么?

  小结:让我们来看看现在各小组的得星情况,问:猜一猜哪组有可能夺得今天的最佳合作奖?那这一组一定会是今天的冠军吗?对!在比赛还没有结束前,我们每个小组都有可能获胜,大家可要继续努力啊 ! 2.装球游戏。

  谈话:前面我们玩了摸球游戏,接下来我们要来装球,根据老师出示的要求,请先在小组内讨论,应该放什么球,不应该放什么球。讨论好了请组长把小篮里的球装在透明袋里,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又好又快!

  安排3次装球活动,依次出示要求:

  (1)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绿球。该怎么放呢?(学生讨论,放球,师巡视)

  说说你是怎么放的?放3个5个都可以吗?

  师表扬,说的好,只要全部是绿球,那摸到的一定是绿球。

  (2)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是绿球。该怎么放呢?(学生讨论,放球,师巡视)

  谁愿意来说一说?这么多放法都对吗?只要怎样?(不放绿球)

  交流: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绿球,应该怎样装?装球时是怎样想的?

  小结: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红球。有很多种装法,可以装一种、两种、三种甚至更多种颜色的球,但是不能装绿色的球。

  (3)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绿球。

  (每次装球后,请组长把透明袋举起,展示本组装球情况,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装球,老师相机引导、鼓励)

  3。转盘摇奖活动

  1、猜测:(师出示红黄蓝三色转盘)观察转盘,有几种颜色?想一想,转盘停止转动后,指针会指在哪里?能肯定吗?那应该怎么说?(转盘停止转动后,指针可能会指着红色,可能会指着黄色,还可能会指着蓝色。)

  2、体验:是不是真的会出现这些情况呢?刚才装球最快的那一小组的小朋友上来,请你们轮流拔动转盘试试看,

  4.联系生活。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我们通过玩一玩、猜一猜、说一说,学会了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表述游戏中的各种情况,那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有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也有些事情可能会发生。下面请小朋友们举例说说!

  小结:我们来看看今天的冠军是哪一组?那下次他们也一定是冠军吗?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四、总结谈话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可能性的问题,你学得开心吗?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2、回家后把学到的新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再调查一下,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能发生,哪些事情不可能发生或一定会发生,一星期后举行一个交流会,比比谁讲得多讲得好!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的产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2、通过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利用类推与迁移的教学方法自主探索知识,并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抽象概况能力

  4、体会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运用分数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结合平均分,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准备:各种图形纸,直尺,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 游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喜欢)现在我们就来玩一个“拍手游戏”。伸出小手,注意听要求:根据得数拍手,不用嘴巴回答。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

  游戏开始。

  1、把个糖果分给2名同学,要分得同样多,每名同学分几个?(生拍4下手)

  2、把4糖果分给2名同学,要分得同样多,每名同学分几个?(生拍2下手)

  3、把2糖果分给2名同学,要分得同样多,每名同学分几个?(生拍1下手)

  (老师在黑板上记录了4,2,1这几个数)

  分得同样多,就是怎样分?(平均分)(老师板书:平均分)

  (继续玩拍手游戏)

  把一糖果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几个?(学生不拍手)为什么不拍手啊!(生答:半个不够拍一次)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认识数的家族中的一位新成员——分数,学习了它之后,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板书:分数)

  二、多重感知,理解意义

  1、认识1/2

  拿出一张圆片

  现在,谁能把这张圆片平均分成2份呢?(指名到讲台前)

  (先将圆片对折,使两部分完全重合。打开以后,有一道折痕,折痕的左右两部分分别是这张圆片的一半。)

  (老师把这张圆片粘贴在黑板上)

  现在老师沿着折痕画一条线,将其中的一部分涂上颜色。在这里,老师告诉你:这涂色部分也叫做这张圆片的.二分之一。猜想:空白部分呢?

  观察:老师就来写一写这个二分之一。

  (板书:1/2)

  谁来说一说,老师是怎样写的?

  (先画一条横线,在横线下面写2,在横线上面写1)

  我们由下往上读:二分之一。

  谁能结合圆片说一说:1/2表示什么意思?

  (生汇报)

  像1/2这样的数就是分数。

  分数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表示平均分,叫分数线;“2”表示平均分成的总份数,叫分母;“1”表示其中的一份,也是分母的一部分,叫分子。(板书:分数线、分子、分母)

  刚刚我们折出了圆片的1/2,那么,你能折出其他图形的1/2吗?(拿出学具,独立完成)

  你发现了什么?

  (所有图形的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2来表示,因为不论图形的形状、大小如何,它们都被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们的1/2;整个图形大,它的1/2就大,整个图形小,它的1/2就小。)

  2、认识 1/4

  如果把这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猜想: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多少呢?(1/4)

  (板书:1/4)

  小组合作:折出圆片的1/4,看哪个小组的折法多。

  (汇报,粘贴图形。)

  以上我们认识了1/2,1/4,你还想认识哪些几分之一的分数呢?

  (学生列举,老师板书)

  三、应用拓展

  1、用几分之一写出下列图形的涂色部分

  (图略)

  2、下列图形的涂色部分都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吗?(判断并说明理由)

  (图略)

  3、动脑思考:在这张长方形纸中,每种颜色各占这张纸的几分之一?

  (图略)

  四、 总结收获

  本节课我们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更确切地说是认识了分数中的几分之一(老师板书:认识几分之一)。那么,在本节课中你还有哪些收获呢?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分数的意义是个古老的课题, 当学生学习分数的产生时,教材说: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例如,用一个计量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连续量几次以后,剩下的不够一个计量单位,黑板的长度就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又例如,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每人分得的苹果个数也不能用整数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一个计量单位、一个苹果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几份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也就是说,不能用整数表示的,用分数表示; 然而接下来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我们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一堆桃子,一批玩具,一个班级的学生等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的分数中份数与具体个数易混淆。因此,总有很多数学老师以此为题材,去商讨,去实践,希望从中找出能让学生接受最好的一种教学方法。

  近来,在学习了几位数学老师上的数学国标本第六册P64P65册《认识分数》后,越来越感觉到数学教学中少不了追问,愿分享。

  片段一:

  出示:猴妈妈和四只小猴。

  师:猴妈妈给四只小猴分一个西瓜,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

  生:四分之一。

  师:为什么?

  生:因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每只小猴可分得其中的一份。

  师:猴妈妈还给四只小猴带来了他们最喜欢吃的`桃子,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

  生:四分之一。

  师打开袋子,有8只桃子。

  师:每只小猴可分得?

  生:2个。

  生:八分之二。

  就是没有听到老师预期的答案,一时之间,老师被学生弄得不知所措。可是这能怪学生吗?早在第五册中,教材就是这样教的: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八份,取其中的两份就是八分之二。那么问题又出在哪里呢?

  老师本来设计的目的非常明确,除了可以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外,也可以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但是在最关键的地方老师没有进一步的追问,以至于前功尽弃。如果老师在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可分得这些桃子的四分之一时,老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你连桃子的个数都不知道,就知道每只小猴可分得四分之一呢?学生一定会说:因为是平均分给四只小猴,这跟桃子的个数没有关系,所以是四分之一。如果学生能说到这一步的话,我相信即使后来有个别学生说八分之二,2个桃子等,也能在多数同学的正确引导下顺利得到统一意见。

  片段二:

  师: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

  生:每人3枝。

  师: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

  生:每人4枝。

  师:把一盒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得多少?

  生:每人1/2。

  师:为什么不回答几枝铅笔呢?

  生:因为不知道盒里一共有几枝铅笔。

  师:那么6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生:1/2。

  师:8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呢?

  生:也是1/2。

  师:3枝可以用1/2表示,4枝也可以用1/2表示,为什么?

  生:因为3枝是6枝的1/2,而4枝是8枝的1/2。

  师;对,要弄清楚1/2是谁的1/2,整体不同,1/2所对应的量,也就不同。

  假如把100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也可以用1/2表示吗?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顺着老师的引导,完全把知识内化。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在老师不经意的追问下,学生建立了数感,理解了 分数的意义,也使每个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追问有两种目的。第一种目的也是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追问的第二种目的是查明真伪。在教学中,有很多学生似懂非懂,更有很多学生是不懂的,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利用追问把那些似懂非懂的学生完全问明白,让那些不懂的学生听明白。甚至有人说过: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追问数学上的为什么,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数学是理性的,老师是理性的引导者,不断追问着,学生理性的学习者,不断追寻着!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口算有关除法。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学会并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探索新知,通过观察、分析、交流、合作总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发生变化,商不变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想、概括以及发现规律、探索新知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索性,体验发现乐趣,增强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2) 通用简单的语言表述规律;

  (3) 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 引探讨发现规律的过程;

  (2) 用语言正确表述变化的规律。

  学生情况:

  兴趣是的老师。而且课标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四年级的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喜欢探究新的知识内容。学生之前已分别掌握了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和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情况。有了这些认识基础,再利用知识的迁移,他们一定能经过探索,发现并总结规律。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法为主,辅以谈话法、小组合作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作用与老师的点拨作用,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利用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去发现规律、分析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四年级的学生一般都喜欢听故事,用故事导入新课,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中来。

  (1) 找两名学生学生,一个扮演孙悟空,一个扮演猪八戒:14块饼平均分,2天分完;140块饼平均分,20天分完。

  (2) 教师提问:真的像猪八戒想的那样,每天我可以多吃些了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就知道啦。

  板书课题:商不变的规律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 提出问题:大屏幕出示如下的算式。要同学们先计算出商,再从上到下观察这些式子,注意分别用第2、3、4、5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5分钟时间,小组交流讨论。讨论出结果后,用行动告诉老师。

  (2) 小组讨论。小组成员激烈讨论,老师鼓励学生各抒已见,学生之间相互补充,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发现规律。

  (3) 汇报交流。等班里大部分同学都安静坐好后,教师先找两位同学说出他们分别计算出的上面式子的商,然后找位于班级不同小组、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表述他们组发现的规律。

  把几个算式放在一起进行对比。

  经过对比,学生们会很容易地发现规律。先找班里左边的小组表述规律,他们会说“被除数乘一个数,除数也乘一个数,商不变”。这时,老师要教师适时加以评论表扬,说“你们组发现了被除数和除数乘一个数,商不变。有了这么棒的发现,真不错。”再找其他组进行补充,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全班有21个讨论小组,教师找10个组不断地进行加工补充。10个组占了全班将近50%的学生,经过这么多同学的补充和教师的引导,同学们最终会完整地说出这样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4) 教师质疑:还有其他问题吗?引出条件:0 除外。为什么是 0 除外呢?生:因为 0 乘任何数都得 0 。老师引导学生:你们觉得在这个规律中,哪几个词比较关键?学生会发现:同时、相同、0 除外。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从而得出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0 除外),商不变。引导学生用数学式子的方式把这个规律表达出来。

  教师板书

  (5) 引导学生利用刚刚发现并总结规律和过程,再从下到上观察这些式子,注意分别用第2、3、4、5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有了刚刚总结规律的方法,相信同学们能很快发现并说出结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商不变。

  教师在刚刚板书的位置下面一行板书

  (6) 教师总结:这就是商不变的规律。全班学生齐读并背诵这两条规律。

  (7) 学生们发现了这两条规律,再回看课堂导入过程中分饼的故事,让学生们明白在刚才的故事中,孙悟空正是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教育了贪婪的猪八戒。

  三、巩固练习,扩展应用

  题目的设计都是商不变的规律的灵活运用,使学生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并学以致用。

  1.我来问,我来答

  (1)被除数乘 2,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

  (2)除数除以 10,被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

  2.判断对错。

  (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 5 ,商就应乘 25 。 ( )

  (2)两数相除的商是 6,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 3,商还是 6。( )

  (3)已知14 ÷ 2 = 7,则(14×5)÷(2×3)= 7。 ( )

  3.从上到下,根据第一行的商,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4.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直接由第 1 个式子到第 4 个式子,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困难,所以用第 2 个式子和第 3 个式子作为过渡,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并得知第 4 个式子该如何填写了。

  4. 自主评价,促进反思

  和大家分享一下,本节课你的收获吧!只要学生说出和本节课有关的学习内

  容,教师都适时加以表扬鼓励。让同学们自己反思学到的知识,既注重了学法、情感等方面的总结,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五、说练习的内容

  课堂作业:课本 P95 5

  板书设计:

  商不变的规律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有关倍数、分数和比的知识

  教师出示小黑板,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已知甲数是乙数的6倍,那么

  (1)乙数是甲数的 ;

  (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6):(1):

  (3)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6):(7);

  (4)乙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1):(7)。

  教师:通过以上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中数是乙数的几倍。那么乙数就是甲数的几分之一。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也可以把乙数看作1份,那么甲数就是6份,甲乙两数的和就是7份。这样,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甲数与乙数的比是6:1。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6:7等等。

  弄清这些数量关系,我们就可以在解答应用题时灵活运用。有时用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解答.有时用分数解答;有时用比的关系解答,有时用比例的关系解答。总之,怎样方便就怎样解答。

  二、教学用不同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1.教学例6。

  教师出示例6(如下),让学生仔细审题,找出题中有哪些数量,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栽松树和柏树、一共栽了120棵。松树的棵数是柏树的1倍。松树和柏树各栽了多少棵?

  指名学生说数量关系,教师帮助归纳整理:题目中说松树的棵数就是柏树的4倍,那么我们可以把柏树的棵数看作1份.松树的.棵数看作4份: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它们之间的分数或者比的关系。由此,我们就可以用不同的知识来解答这道应用题。(板书如下)

  共120棵

  松树 柏树

  4份 1份

  第一种解法:

  教师:我们先用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列方程解答。设柏树栽了X棵。请同学们根据松树的棵数加上柏树的棵数等于总棵数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方程为:4X十X=120)

  教师:如果我们设松树栽了X棵:怎么列方程?

  学生:那样柏树的棵数就是 X.列出的方程就是

  X一 X=120,

  第二种解法:

  教师:根据题里的数量关系。我们还可以得出.松树的棵数与柏树的棵数的比是4:1。这样.我们还可以用以前学过的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答。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集体订正:由于松树的棵数是4份,柏树的棵数是1份,总的棵数就是5份。所以,松树占总棵数的 。柏树占总棵数的 :

  120 =96(棵) 120 =24(棵)

  第三种解法:

  教师:根据松树的棵数与柏树的棵数的比是1:1,或者由松树占总棵数的 ,还可以进一步得出,松树的棵数与总棵数的比是几比几?(答:是4:5。)

  那么,根据这个关系,已知总棵树是120棵。能不能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道题?(答:能。)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集体订正=

  设松树栽了x棵,按比例关系列出的方程如下;

  2.小结。

  教师:通过这道题以上几种不同的解法,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与分数、比和比例之间的关系。应用这些关系,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来解答应用题。今后我们在解答应用题时,要把思路放得活一些,通过认真分析,弄清数量关系.怎样解答方便就怎样解答。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122页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至少用两种方法解答这道题。做完以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可以把不同方法的算式或方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

  (这道题最方便的解法是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

  也可以用分数解答。由铜与锡的重量比是5:7,得知合金中铜的重量是锡的 。因此,锡的重量等于350,是490千克。)

  2.做教科书第122页做一做的第!题和第3题。

  先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种方法解答.在集体订正时。看有没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哪种方法比较方便。然后告诉学生:今后解答应用题时.只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种自己认为最方便的方法解答就可以了。

  四、作业

  练习二十七的第1一5题。(其中第1题和第2题只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01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08-01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06-13

【荐】小学数学教案06-13

小学数学教案【热】06-14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6-14

小学数学教案【荐】06-15

【热】小学数学教案06-15

【精】小学数学教案06-16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