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科学教案范文十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点单元中的第四课。
本单元是从“电和我们的生活”这一课题开始,然后逐渐进入到“点亮我的小灯泡”、“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电路出故障了”等活动。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首先通过“调查家中的电器”开始(“电和我们的生活”一课中的),体验电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整理已有的电知识;然后学生用一根电线和一节电池点亮一个小灯泡,当小灯泡被一次次点亮后,学生开始认识电和电流。渐渐的他们不再满足于点亮一个灯泡,这便进入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的活动中。由于用了几根电线连接了好几个灯座和灯泡,一个地方的连接或一件器材出了问题,所有的灯泡都不会亮,于是就出现了“电路出故障”;于是就有了学生要努力排除故障,让小灯泡都亮起来的欲望。在此欲望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以实事为依据,分小组讨论分析电路出故障的原因,大胆猜测电路出故障的原因可能有哪些;随后引导学生讨论检测电路故障的方法并指导学生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最后,引导学生设计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检测计划,用电路检测器查出故障原因,并将其排除。
二、设计理念:
1、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在科学学习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的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和假设,自己设计解决方案和实施计划,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最后由自己得出结论并进行表达与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获得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情感和态度。
2、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的科学素养中的智慧、能力、情感、态度都必须亲身经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
三、教学目标:
1、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2、学会做一个电路检测器,并学会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方法。
3、让学生经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故障的原因的活动过程,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学生经历分析电路故障原因和检测电路故障原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注重实是,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课前准备:
1、小组准备:
每组准备一个带有故障的串联电路(1个坏的小灯泡、1根没有剥绝缘皮的电线,1节废电池),制作电路检测器的材料(电线若干根、电池盒1个、小灯泡1个、灯座1个)。
2、教师准备:
有1个小灯泡的无故障的串联电路,1个电路检测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展示台下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同时发光的串联电路:
提问:大家请看,这是一个以前我们连接过的能使两只小灯泡同时发光的电路,谁能说说电流在这个电路里是怎样流动的'?
讲解:电从电池的一端流出,通过灯泡,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环路,灯泡就会亮起来。这个由电池、电线、灯泡组成的,有电流通过的环路就叫做电路。
2、小组连接一个有故障的串联电路
谈话:老师为各组也准备了一个这样的电路,请你们把断开的电线连上。
提问:小灯泡亮了吗?小灯泡没亮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电路出故障了)
(二)各小组分析出故障的原因:
1、讨论、分析:
请大家分组讨论、分析,电路中的哪一部分可能出故障了?把讨论结果记录在“表一”中。
2、交流:
你们认为,可能有哪些原因导致电路出故障了?(板书学生分析的结果)
3、整理记录:
请大家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把自己的记录补充完整。
(三)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1、讨论: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2、学习用一个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
(1)学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展台展示“电路检测器”)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做的电路检测器,然后自己也试着动手做一个。
注意:
①做好后一定要先试试小灯泡亮不亮;
②要注意安全,不准用它来检测人的身体或220V的电路。
(2)学习使用电路检测器:
(展台下)教师演示检测一根电线;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和一根电线的两端相连接,如果小灯泡亮了,就说明这根电线没有故障;如果结果相反,则说明这根电线有故障。
3、分组讨论制定检测计划:
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出一个检测计划(也就是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把计划写在“表二”中。
交流、汇报:你们组制定的检测计划是怎样的?
4、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原因:
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自己订的计划,用电路检测器故障原因。
要求:
①边查故障,边记录(可以把结果记录在“表三”中);
②数数本组的电路共出现了几个故障。
5、交流、汇报:
(1)你们组检测到了哪些故障?请你上台来和大家说说你们组是怎样检测的?(在展台下)
(2)大家认为他们小组的检测怎么样?
(四)排除故障,使小灯泡亮起来:
故障已经找到了,你能排除这些故障,使这些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吗?请动手试试看。
(五)总结:
今天我们遇到的电路故障有:电池没电了、电线的外皮没有剥掉、小灯泡坏了。如果今后遇到了其它故障,你会怎么办?
请大家注意,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的电路,绝不能用来检测家用220V电器电路,否则会出危险。
科学教案 篇2
一、复习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够和大家共同度过这难忘的40分钟。下面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好不好?游戏规则是:根据我不断地提示,看谁最先猜出谜底。(课件出示提示)(师板书:地球)
地球有一个大家庭,是什么呢?(板书:太阳系)地球只是太阳系一颗普通的行星,如果让我们乘坐宇宙飞船来到太阳系,就会看到太阳系的其他成员。(让学生说说太阳系的其他成员: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如果让我们继续乘坐宇宙飞船飞出太阳系,就会来到------?(板书:银河系)太阳系只是银河系的一部分,我们的地球也只是银河系普通的一员。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银河系。
二、深入探知
那么关于银河系大家想知道一些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形状、组成、大小)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查阅课前搜集的资料(课件出示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查阅资料)
1、认识银河系的形状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银河系的形状,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你认为银河系是什么形状的?(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现银河系不同形状的图片)
师:关于银河系的形状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银河系的形状为什么有时候像是铁饼?有时候像是织布的梭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你介绍的真详细,银河系不管是像一个不断旋转地大铁饼,还是像一个织布的梭子,这都是科学家们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下做出的模拟或猜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许只有我们有一天真正的走出银河系,才能一窥银河系的全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当我们站的位置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时,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真所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那么以后在我们观察事物的时候一定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认识。
2、认识银河系的组成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银河系的形状,那么银河系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教师出示课件500多亿颗恒星,20xx多亿颗行星)
500亿,我们来想象一下500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概念。
现在全世界大约有65亿人口,如果把一颗恒星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银河系恒星的数量将是全世界人口数量的近8倍,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啊。
3、认识银河系的大小:
那么拥有这么多恒星的银河系有多大呢?根据你的资料谁能说一说?(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课件直径10万光年,中心厚度20xx光年)
(教师强调:由于银河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所以数据会出现一些差异)提问:光年是什么单位?(学生汇报,课件出示什么是光年,计算出1光
年大约等于10万亿千米)
以神7的速度作比较:神7的速度大约8千米每秒,大约需要4万年!我们所处的.银河系直径约10万光年,厚约20xx光年。(出示图片)也就是说光沿银河系直径要走10万年,光穿过银河系中心的厚度也要走20xx年。如果我们从地球上以光速飞行的话,到银河系的中心还需要约2.8万年呢。多么遥远的距离啊
看到这些,你感到银河系怎么样?(学生汇报)
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银河系。
教师描述(同时课件出示背景音乐),在晴朗的夏夜,当我们仰望星空,你会看见一条淡淡的光带横贯苍穹,那就是银河。现在我们坐上光速飞船飞离地球,穿过太阳系,置身于茫茫宇宙中。我们从银河系的“上”方看下去,银河系就像一个不断旋转的大铁饼,我们又来到它的“侧”面,看过去它又像是一只织布的梭子。银河系是由500多亿颗恒星、20xx多亿颗行星组成的一个庞大的集团,这么庞大的集团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而我们所能观测到的所有的星系也只是宇宙中极小的一部分。
4、认识宇宙
教师:银河系之庞大已经令我们震撼,但相对于宇宙来讲,这么庞大的银河系还只是宇宙中极普通的一个成员,那么宇宙是什么?宇宙中除了银河系还有哪些成员呢?(板书:宇宙)(课件出示问题,学生阅读科学在线)
1)宇宙是什么
2)认识宇宙的组成
3)认识宇宙的大小
4)宇宙既然是无限空间,那么宇宙是什么形状的呢?
刚才我们在讲银河系的时候,有同学用“庞大”来形容,你能不能也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宇宙呢?(板书:浩瀚的)
5)教师: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了解一下现在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5、认识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
教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银河系和宇宙的知识,那么,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呢?
或者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教师:关于宇宙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提宇宙的起源?宇宙中还有没有生命?宇宙是怎么诞生的?宇宙中的黑洞是怎么回事?宇宙将来会怎么样等问题,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如宇宙中还有没有生命进行争论)
四、结束语
看来同学们都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希望大家课下继续查找资料,让我们共同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我们敬爱的温总理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做一个关心民族和国家命运的人。
科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这种变化叫热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后体积会变大,受冷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的实验效果
2、制造一个简易的观察水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生活中。
二.教学重点:
探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热水、课件
为全班准备: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引导学生猜测
1、出示一瓶水、饮料。
上课前老师和大家说一个奇怪的现象。你们想听吗?老师去买饮料,但我却发现所卖的瓶装饮料没有装得满满的(课件),这是为什么呢?大家想知道是为什么吗?
2.学生猜测。
(二)清楚的观察水受热或遇冷后体积的变化
冷热会对液体有影响吗?要想知道这个答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找出答案。
师出示同样的两套装置,把它们放进温度不同的两杯热水中应该可以看到什么现象?
1.师:通过气球皮鼓起来的程度,我们无法判断着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材料烧杯、烧瓶、玻璃细管、胶塞。
请同学们小组内研究讨论一下,怎样把这些实验材料组装成实验装置?
学生小组研究讨论后并试验组装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师问:细玻璃管起到作用 ?红墨水能发挥什么作用?可不可以不用?小组讨论。
4.交流讨论结果。
5.提出实验要求:(1)小组内要有分工合作(2)仔细观察水柱是怎么变化的(3)作好记录(4)注意安全小心热水
6.教师巡视指导
7.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问:液面是怎样变化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细玻璃管里液先慢慢上升,后快速上升,再慢慢上升,然后停止上升,最后慢慢下降 ,怎么解释这种现象?
通过实验我们大家知道了什么?
8.那么水受冷后又会怎样呢?你们想怎样做?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
9.组织学生汇报
10.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
(三)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
1.师:除了水你还知道那些液体?你们自己带来了什么液体。
用同样的方法,看看你们自己带来的液体是不是和水有一样的性质。
2.小组汇报实验情况:是用什么液体?实验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3.归纳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许多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4.小结:像酒精、醋、食油、豆奶和饮料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
(四)总结
1.现在谁来和大家说说瓶装的液体为什么都没有装满呢?
2.请大家看看这瓶红茶和水,为什么红茶比水留空的空间更多呢?
像生活看似平常的小事,如果细细想来,还真的有怎么多科学道理。生活中的科学真是随处可见呀。希望大家在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也能想今天一样认真思考,积极动手,你将会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利用玩具引导孩子科学地探究其中的奥秘,这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它能激发幼儿强烈的探究欲望,并能让幼儿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到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本活动通过两次实验,不仅使幼儿了解打气筒的构造及作用,而且更还使幼儿树立了“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探究精神。
活动目的:
1、在实验中了解玩具打气筒的构造及其作用。
2、学习记录实验结果,并乐意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能拆装的玩具打气筒人手一个。
2、记录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 出示拆卸的玩具打气筒,提出尝试要求。
2、 幼儿预测、实验、讨论。
1)教师提问:打气筒上有两个不同颜色的口子,打气管应接在哪个口子上呢?
2)幼儿预测,并记录预测结果。
3)幼儿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4)师幼共同探讨实现结果:打气管应接在哪个口子上呢?你猜对了吗?(出气孔)
3、 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幼儿预测、实验、讨论。
1)教师提问:另外这个口子有什么用呢?假如我们把这个口子堵起来,打气筒打起气来会怎么样呢?
2)幼儿预测。
3)幼儿实验,并记录实现结果。
4)师幼共同探讨实验结果:这个口子堵起来行吗?为什么不能把它堵起来?(进气孔)
4、幼儿正确使用打气筒给气球打气。
5、 师幼共同收拾活动场地。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学过程】
一、空气占据空间
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
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
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
4、知道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
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1、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思考讨论: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出示注射器,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生实验
3、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同。并请学生思考,注射器里的.空气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并尝试结合图来进行解释。
4、生交流自己的画和自己的想法。
5、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枪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压缩后的空气的特性)
6、把这节课所了解的关于水和空气的知识在维恩图中进行补充。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6
《洞洞里的动物》本着激发孩子探索、观察的兴趣,旨在借助多种幼儿感兴趣的形式来帮助他们了解、认识住在树洞、地洞、山洞里的动物,引领幼儿一起走进神秘的“洞洞”世界。再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来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学习带来的愉悦。
活动目标:
1、知道一些住在洞洞里的动物;
2、初步了解洞中动物的生活习性及特征;
3、培养幼儿观察力和想象力。
活动准备: 1、自制生活在洞里的动物PPT课件;
2、地洞、树洞、山洞等背景,相关动物贴绒;
3、音乐:舞曲一段;
活动过程: 一、儿歌《神秘洞》导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师:我们念的儿歌里说到了一只什么动物?它喜欢住在什么样的洞里?除了毛毛虫,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也喜欢住在洞里的?(请幼儿与同伴相互交流)
(评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引导幼儿与老师、与同伴相互交流,有助于激发孩子探索、观察的兴趣)
二、创设游戏情境,引导幼儿积极参与。 1、教师简要小结后以森林里举行“洞洞舞会”,邀请住在洞洞里的动物前来参加,到底谁会得到邀请呢?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啊?
(评析:“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此环节教师注重创设游戏情境,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积极性较高)
(1)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出生活在地洞里的蚂蚁:“排队地上跑,身体细又小,做事最勤劳,纪律第一好”。
(评析:采用幼儿最感兴趣的谜语形式,在轻松和谐的互动氛围中获得愉悦感与成就感,效果较好)
猜出后引导幼儿观看课件,看一看,想一想。可引导幼儿交流:你们在哪里也发现过蚂蚁?它长得什么样子?生活在什么地方?平时喜欢吃什么?
(评析:课件的展示让幼儿在视听觉相互协调的欣赏过程中感受到了“洞洞”的神奇与多姿多彩,以此帮助幼儿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可模仿蚂蚁爬的动作。
同法引导幼儿观察住在地洞里的田鼠。
发散性思维:还有哪些住在地洞里的动物?(交流)
(评析: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观察、探究,并模仿动物的动作,进一步萌发了幼儿参与活动、自主探索的愿望,幼儿参与性强)
(2)依次类推出示住在树洞里的小鸟、松鼠等;发散性提问后幼儿交流,教师小结。
(3)同法引出住在山洞里的蝙蝠、熊等动物,发散性提问后幼儿交流,教师小结。
(评析: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帮助幼儿回忆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自信地向同伴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以此创设互动的学习氛围,体验分享与交流的乐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设舞会情境。
师:原来啊,是这些住在地洞、树洞、山洞里的动物得到了邀请。瞧,小动物们都来参加洞洞舞会了(点击出示最后一张课件)我们和它们一起来跳个舞吧!(放舞曲音乐)
全体幼儿随音乐舞动。
(评析:通过创设舞会情境,引导幼儿玩一玩,跳一跳,让他们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学习带来的愉悦。)
3、游戏:送动物回家。
出示地洞、树洞、山洞背景图及相关动物贴绒,“舞会结束了,小动物们也累了,我们来送它们回家吧!”
请个别幼儿来把动物送回相应的“洞”中。
(评析:大部分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充分体验到了亲身操作带来的乐趣,分享到了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借助多种有趣的活动,引导幼儿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贴一贴,来帮助幼儿了解、认识住在树洞、地洞、山洞里的动物,引领幼儿一起走进神秘的“洞洞”世界。活动中注重创设游戏情境,来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中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和学习带来的愉悦。孩子们探索、观察的兴趣较为浓厚。
科学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知道测量气温的方法,能够用温度表测出当时某个地方的气温。
(2)啦解气象站测量气温的工作原理。
2.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不同地点测量的温度数据中发现问题。
(2)能够从亲身经历的活动中体会数据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从事收集数据工作,乐于研究自己提出的问题。
(2)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准备:
1.空气温度计,百叶箱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学会使用温度表。
(1)观察温度表,认识温度表的各个组成部分。
(2)学会温度的读写。
(3)用温度表的模型练习温度的读写。
(4)重点指导零下温度的'读写。
2.测量教室里的空气温度。
(1)学生测量、记录教室内的温度。
(2)比较教室内不同位置的温度。
(3)学生讨论各组测量的结果,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
(4)学生汇报各组测得的结果,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
3.测量不同地方的温度。
(1)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测量的数值,在此基础上讨论本小组测量的方法。
(2)确定测量的地点,并对自己小组的测量结果作出预测。
(3)学生分成小组测量各个不同地方的温度,并记在P83的活动记录纸上。
(4)汇报数据,讨论测量结果和预测的结果是否相同及原因。
4.讨论测量温度的规定和百叶箱的由来。
(1)观察P41的“一天气温变化的记录图表”。
(2)思考:从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
(3)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总结数据中隐藏的规律。
(4)讨论:怎样测量气温才比较可靠。
(三)课后研究:
指导学生继续收集天气数据,并且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准备
教具:5张小熊的图卡(颜色和装扮各不一样)贴在教师身体的各个部位,有口袋的围裙(当作一个小熊的家),透明文件袋4个(分别当作其他小熊的家)贴在4张大椅子,幼儿操作大图。
学具:每人2张小熊图卡(1张是大家和教师一样的小熊,还有一张分别和教师的其他小熊图片是一样的),幼儿用书,彩笔一支,人手一个小篓子。
活动目标
乐意参与数学活动。
能按教师的指令操作,并愿意边操作边讲述。
通过观察一组物品的色彩、图案等细节发现相同的物品,并将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
活动过程
一、热身游戏:找小熊
1、教师:"我身上藏了许多小熊,请你们把它们找出来好吗?"
2、教师念儿歌:"找小熊,找小熊,我的小熊在哪里?"请个别幼儿找出来。
3、教师将找到的小熊图卡展示在展板上,请大家向小熊们问好。
二、问题解决
1、教师戴上贴有小熊标记的围裙,请幼儿找出和围裙上一样的小熊。
教师:"这是小熊的家,请你们找出一只和它一模一样的小熊。仔细看一看,比一比,它们什么地方是相同的?"
2、教师引导幼儿边送边说:"小熊,我送你回家。"
3、请幼儿在自己的篓子中找出和围裙上相同的小熊并将小熊送回家,教师提醒幼儿边送边说"小熊,我送你回家"
4、出示另外的4只小熊的家,请幼儿仔细看一看小熊家的标记,并将自己的小熊送到和标记相同的家里,教师提醒幼儿边送边说:"小熊,我送你回家"。
5、集体检查:看一看每个家里的小熊是不是相同的.。
三、操作练习
1、出示挂图,介绍操作内容与方法。
教师:"麦斯一家都有自己爱吃的东西,看一看他们手上拿的,再看看桌子上有些什么食物?""请找出和她们手上一样的东西,然后用一条直直的线把它们连起来"。(教师先示范将相同的两个物品旁的点点用直线连起来,然后请幼儿徒手练习)。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与指导,提醒幼儿从点点开始到连线。
3、师幼一起检查操作结果。
教师出示一张正确的操作题,请幼儿检查自己的操作是否和教师展示的一样。
备注:此教材选自《甘肃省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教师用书p77页。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常见金属的种类,了解不同金属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金属,通过实验研究不同金属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
各种类型的金属段,实验用的相关材料。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也是本单元的一个次级研究主题,主要引导学生探究金属这一类物质的共同性质特征。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为什么使用该种金属的问题来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金属的性质部分是本课最重要的活动内容,要求学生逐一进行操作和观察,以揭示金属的共同性质。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先动脑再动手,知而后行,才是科学的研究。学习科学是为了服务于生活中,所以在了解了金属的性质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启发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在我们生活中的常见材料,除了我们前面认识和研究的纸和布外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和研究一种材料:金属。(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了解身边的金属制品。
1、谈话:我们周围许多物体都是金属制成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金属制成的?人们为什么用金属制作它们?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4、讲述:用金属制作的物品有厨房用具、高压电线、奖杯、常用工具等,因为它们比较耐用、可以导电、有光泽、锐利,所以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用金属来制作是利用了金属的一些特性,如坚固耐用、坚硬锐利等,那金属的性质究竟有哪些呢,我们接下来研究研究。
(二)、研究金属的性质。
1、研究金属的光泽度。
(1)、选择铁钉、粗铝丝、粗铜丝等材料;
(2)、用砂纸摩擦它们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说说有什么发现。(变光亮,有热度)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摩擦变亮、摩擦生热。
2、研究金属的导热性。
(1)、把铝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热水里,过3分钟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塑料棒有一点热,木筷没有感觉,铝勺很烫)。
(2)、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3)、总结:铝勺导热快。
3、研究金属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长的粗铝丝放在钢板上;
(2)用铁锤敲打它,把圆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变化?(变宽、变长)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金属在受到外界压力时,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具有向外扩散的'延展性。
4、总结金属的性质。
(1)、提问:通过以上的实验活动,我们知道金属有哪些性质?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总结:轻重、硬度、延展性、导热性。
(4)、讲述:金属的性质还很多,我们在以后的学习探究中会逐步学习到。
三、拓展应用:
1、谈话:想一想,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结合书本的资料,如果要制作锅、易拉罐、首饰,你会选择哪种金属?为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
4、课后学生搜集有关金属的的资料阅读。
科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了解什么是臭氧层空洞,怎么形成的及现状。臭氧空洞的危害如何防治?
了解臭氧空洞的形成跟人类的关系及其对人类的危害,从而进行正确防范。并减少使用以氯氟烃作制冷剂的冰霜、冰柜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南极上空出现迄今最大的臭氧层空洞
20xx年9月10日《北京晨报》晨报讯美国宇航局(NASA)科学家8日发表一份报告,称他们在南极洲上空观测到一个规模巨大的臭氧层空洞,面积达到283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美国领土面积的3倍。这是迄今观测到的最大的臭氧层空洞,也是南极洲上空臭氧层严重受损的征兆。
自1987年开始,国际社会已禁止使用这些化学药品,但这些药品还将会长期留在大气层里。臭氧是大气中的一种微量气体,主要分布在平流层,虽然臭氧在大气中含量很少,但由于它能大量吸收有害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大气环流有重要影响,臭氧层也就被称之为"地球的保护伞"。
二:小组交流:臭氧层破坏,大气臭氧层的损耗是当前世界上又一个普遍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同样直接关系到生物圈的安危和人类的生存。
1:臭氧层损耗与"臭氧洞"
2: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对于大气臭氧层破坏的原因,科学家中间有多种见解。但是大多数人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用作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
③臭氧层破坏对生物圈的影响
由于臭氧层中臭氧的减少,照射到地面的太阳光紫外线增强,其中波长为240~329纳米的紫外线对生物细胞具有很强的杀伤作用,对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和各种生物,包括人类,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臭氧层破坏以后,人体直接暴露于紫外辐射的机会大大增加,这将给人体健康带来不少麻烦。首先,紫外辐射增强使患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人增加;受到过多的紫外线照射还会增加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此外,强烈的紫外辐射促使皮肤老化。
臭氧层破坏对植物产生难以确定的影响。近十几年来,人们对多个品种的植物进行了增加紫外照射的实验,其中三分之二的植物显示出敏感性。一般说来,紫外辐射增加使植物的叶片变小,因而减少俘获阳光的有效面积,对光合作用产生影响。对大豆的研究初步结果表明,紫外辐射会使其更易受杂草和病虫害的损害。臭氧层厚度减少25%,可使大豆减产20~25%。紫外辐射的增加对水生生态系统也有潜在的危险。紫外线的增强还会使城市内的烟雾加剧,使橡胶、塑料等有机材料加速老化,使油漆褪色等。
3:为什么地球上的"三极"臭氧层破坏严重据观测,目前臭氧层破坏比较严重的地方在地球的"三极"上,即北极地区、南极地区和青藏高原的上空。而地球上的这"三极"自然条件恶劣,人烟稀少,当地人们向大气中所排放的氯氟烃数量有限,为什么"三地"上空臭氧层所受的破坏反而比较严重呢?
三:班级讨论:我们能做些什么?
(平时注意预防紫外线的危害,寻找新的代替品即新的制冷剂。提倡使用安全无害的制冷剂产品。积极进行宣传等)
四:师: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磁铁真奇妙_小班科学教案07-04
大班科学教案:蜗牛_大班科学教案07-04
昆虫科学教案04-20
大班科学教案:滚动的轮子_大班科学教案07-01
小班科学教案:搬玩具_小班科学教案07-04
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透镜_大班科学教案07-04
小班科学教案:电池宝宝_小班科学教案07-06
大班科学教案:磁铁的奥秘_大班科学教案07-06
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风_中班科学教案07-07
中班科学教案:果汁的颜色_中班科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