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10-26 21:08:47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集锦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集锦10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①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两步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了解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②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

  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P24的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寻找数学问题,激发学习的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到游乐园玩吗?你们看,这些小朋友玩得多开心啊!在这个游乐园里,小朋友们参加了哪些活动?

  2、引导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你能根据有关的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交流数学问题:学生四人小组活动,交流各自发现的数学问题,并在小组内解决。(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4、质疑:刚刚在小组活动时,老师发现根据两个信息提出的问题,小朋友很快就解决了,可是有一些小朋友根据看木偶戏这一情境提出的问题却难倒了很多小朋友,那到底是什么数学问题呢?一起来看看。

  二、探究加、减法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看木偶戏的情境图。

  谈话:从图上,你找到了哪些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把三个信息板书出来)

  2、四人小组交流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1)应该怎样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全班交流,教师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板书出来。

  ①22+13=35(人)②22-6=16(人)③13-6=7(人)

  35-6=29(人)16+13=29(人)22+7=29(人)

  ④22+13-6=29(人)⑤22-6+13=29(人)

  学生说每一种方法的想法。

  (4)观察比较,选择自己喜欢的解决方法。

  让学生了解前三种是分步列式而后两种是综合式。①和④想法一样,②和⑤想法一样。前三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但想法是不同的。

  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解决方法,这种方法是什么?(同桌互相交流)

  3、小结:你发现今天所解决的问题和以前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三、练一练,进一步巩固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方法。

  1、P6第1题。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寻找信息和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集体订正(学生说想法)

  2、P7第4题。

  (出示表格)了解表格每一栏表示的意思。

  求中国队的总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要先求出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下面几题,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你能在生活中寻找到这样的两步解决的数学问题来考同学吗?请把这星期寻找到的问题整理到数学银行里。

  [课后反思]

  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采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创设开放性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数学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思路,初步学习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课堂上老师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新课程强调数学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经历和获取知识的过程,再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因此,不少教师都借助多媒体将教材中静态的内容动态呈现。然而农村大部分学校教学条件还比较落后,许多学校连幻灯都没有,更别说多媒体了。可以说,多媒体教学尚属贵族消费,许多农村小学教师只能是望洋兴叹。为此,在这偏僻、落后的农村小学,要用好新教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立足实际,根据具体的学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笔者最近参加了一些学校的教学研讨活动,听了不少老师的探讨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没有多媒体的课也同样精彩。现将长方体的认识一例整理描述如下,与大家一同分享。

  一、生活入手引出课题

  师:(手中拿着纸牌)这张纸牌是什么形状?这一副纸牌呢?(生:一张是长方形、一副是长方体)。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生:牙膏盒、化装品盒、粉笔盒、冰箱

  师:你们觉得长方体有什么特点?

  生:(略)

  看来同学们对长方体的特征还是有所了解的。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研究长方体。

  [评析:教师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即纸牌入手,从平面到立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从直观上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不同,建立了长方体的表象,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

  二、实物感知形成表象

  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

  师:请同学们拿出长方体模型(事先准备好),先摸一摸,再想一想你们摸的平平的部分叫什么?

  生:面。

  师:再用手摸摸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相交的这一条共有的边,它叫什么呢?

  生:有的说叫边;有的说叫线段)。

  师: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叫做棱。同学们用手再摸一摸自己带来的长方体的棱。再用手摸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生:有一个点。

  师: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评析:借助教具、学具,通过教师的`引领,让学生触摸长方体实物,从整体上观察长方体,直接感知长方体有面、棱和顶点等三个要素,为进一步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做准备。]

  三、动手实践加深理解

  1.探究长方体面的特征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我们来研究长方体的面有哪些特点。先请每组同学选择1~2个想研究的长方体物体,采用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当然也可以用信封里的长方形纸片做一个长方体,看同学们能否发现长方体的面有哪些特征?待会儿每组派代表汇报你们的探究成果。

  师:哪组愿意先派代表来说说?

  学生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了这么多的办法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 2个面是相等的。

  师:现在,你们拿起自己的长方体进一步观察,看一看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通过学生观察得出两种情况:一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另一种情况是有4个面是长方形,另外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板书: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2.探究长方体棱、顶点等特点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长方体共有多少条棱?你是怎样数的?(引导学生数时,要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讨论后,分组汇报。

  师:怎么证明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学生分组汇报证明方法。

  师: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证明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再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长方体数一数,一个长方体共有多少个顶点?

  3.抽象概括总结特征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探究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特征,谁能较完整地说一下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评析:改变以往教师包办的做法,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使其在看、数、量、剪、拼、比、想等实践活动中,有充分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并凸显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进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及探究能力。]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小组合作,做长方体的框架。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塑料拐角,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并讨论汇报回答以下2个问题:

  (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学生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再将长方体横放、竖放、侧放,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同时教师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放的位置的不同而改变,相交于每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评析:通过让学生用小棒和塑料拐角,自己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这一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再现了长方体的表象,有效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时,注重在变式中理解,通过把长方体的横放、竖放、侧放,使学生真正理解了长、宽、高的含义。]

  四、巩固应用深化认知

  1.基本练习:P23第1、2题。

  2.综合练习:P23第3题。

  3.拓展练习:(填一填)

  (1)把一块长、宽、高分别是16厘米、11厘米;7厘米的长方体,平均锯成两块小长方体。

  其中每块小长方体都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

  (2)面积增加了( )平方厘米。

  [评析: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既深化了知识,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空间观念又得到了培养。尤其是第3题的变式拓展练习,让学生在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的同时,又培养了灵活应变能力。]

  五、全课小结总结升华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略)

  [总评:本节课求新存异,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教师仅利用一根粉笔,一块黑板,几件必须的教具、学具,没有多媒体的辅助,同样为大家呈现了一节较为精彩的课。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干。很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如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集体讨论,学习效果会更好。本节课在新知探究中,教师能立足实际、因陋就简,利用好现有的教具、学具,引领学生在认识长方体面、棱、顶点的三个要素中,理解了长方体三要素的基本概念。再通过让学生看、摸、数、量、剪、比,甚至。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作长方体等丰富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亲历、感悟长方体的特征,使其在真正的意义上理解了长方体的含义。]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像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3.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发展与同伴合作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这节课学生在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观察、探索,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感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不同,并且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发展空间观念。

  这节课由4个实践活动组成。

  1.训练注意力。

  2.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3.通过提问来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

  4.根据指令用长方体、正方体、球搭立体图形。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的学生来自城市。在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学习了从两个方向观察简单的物体;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又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的物体。学生在一、二年级所观察的都是具体的事物,如汽车、房子等,在此基础上,这节课学生学习从三个方向观察立方体,不再是具体的实物,而是抽象的立体图形,而且还要求学生用具体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学生已经有了生活经验、实践活动经验,再通过动手操作、实物观察、想像、描述等活动,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就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训练注意力

  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请大家根据老师的口令行动起来,老师请两位同学在讲台上表演。

  请你摸自己的左耳朵,摸右腿,摸左眼睛,摸右肩。

  请你用右手摸你的右腿,用左手摸你的右眼睛。

  请你用左手指前面,指下面,指后面,指左面……

  (二)活动二: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1.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的后操场工地上有许多叔叔总是在忙忙碌碌的,你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

  说得好,他们正在为我们盖新的教学楼。半年以后,我们就可以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教学楼了。同学们,你知道在盖大楼之前要先做什么吗?对,要由设计师精心设计好大楼的图纸,比如一共有几层,每个房间有多大面积、几个窗户等等,然后才由建筑工人按照图纸去盖,那么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来当设计师和建筑工人,一起来搭房子,好吗?

  2.唐老师设计了一栋大楼,想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立方体搭一搭,比比哪个同学能够理解老师的意思,搭出符合要求的房子来。我请两个同学上台来搭,其他同学在下面搭。

  横着放3个方块,在中间方块的.上面放一个,把右面的方块拿去。

  (要注意每完成一步都要及时反馈,发现问题立刻纠正。)

  同学们,你们搭的和唐老师设计的完全相同,大家都很棒,理解了我这个设计师的意思。大家都是非常合格的建筑工人。

  3.大家想想,老师刚才给你们发了几条指令?最优秀的设计师要尽可能地用少的指令指挥建筑师,我们看看哪些同学能够做到这一点。下面我请一名同学做设计师,在讲台下面的小凳子上搭一座房子。(请一名同学在讲台下面设计,注意不让其他同学看到他的设计情况。)

  李想设计师,请你说说你的大楼是怎样设计的,其他同学作为建筑工人,咱们看看谁最聪明,能够很快明白设计师的意图。

  4.同学们同桌两个人合作,一个人做设计师,先自己搭出一栋大楼,注意用书挡住不要让建筑工人看到,然后设计者用尽可能少的指令让建筑工人搭出你设计的大楼。做完后同桌互换角色,练一练。

  (教师注意指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要注意发现典型的设计方案。)

  哪位设计师上讲台来,把自己的设计告诉全班同学?

  (三)活动三:通过提问来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

  1.同学们,唐老师还有一个很棒的本领呢!我不看你们搭好的大楼,而且也不用同学们给我指令,只要我动脑筋想一些问题问你们,根据你们的回答,我就会搭出和你们想的相同的大楼,我们试试看吧!高原,请你回答老师的问题:

  你用了几个立方体?从正面看是几个正方形?从上面看是几个正方形?从侧面看是几个正方形?

  你看,老师搭的和你想的一样吗?(教师边问边搭)

  2.请大家想想,老师问了几个问题?哪几个问题?同学们,高原用了4个立方体,为什么从上面、正面、侧面看的结果会不同呢?现在就请大家搭出和高原同学想的相同的房子,你从上面、侧面、正面看看,是不是像大家说的那样。

  3.下面我再请一名同学做设计师,在讲台下面的小凳子上搭一座房子,我们请建筑工人一边提问题,一边搭一搭。

  同桌两个人合作,一个人做设计师,先自己搭出一栋房子,然后建筑工人用尽量少的指令提问设计师,根据他的回答搭出房子来。同桌互换角色练习。(教师注意指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谁想知道别人的大楼是怎样搭的?请你上讲台,提问你想知道的同学,我们大家一起搭,看是否能够搭出和他设计的一样的房子。

  (四)活动四:根据指令用长方体、正方体、球搭立体图形

  1.同学们,我们不仅带来了4个正方体,还带来了一些长方体和球,我们可以用这些物体来搭一搭。下面听老师说,大家搭:

  先放三个正方体,正方体的前面放一个球,长方体放在三个正方体的上面。

  2.请同桌两人合作,完成这个活动。

  总结:你今天学到了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还想和大家说些什么?

  五、教学反思

  记得这学期刚开学的时候,我们拿到教科书就急忙通读了一遍,然后再一起谈感想。我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这个单元,都认为这节课学生理解掌握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大家都说,他们会搭出来吗?但是通过实践发现,我们太小看学生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能很顺利地完成搭立体图形的任务。不过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能够搭出图形只是初步的要求,要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还需要在日常生活和以后的教学中慢慢培养。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创设出了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们在学习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欲,学得积极主动。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也获得了实施新课标的一次成功体验。

  稳定性差、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是小学生的特点。我们要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节课,学生学习情趣高,个个抢着发言,抢着上台来演示,甚至有的同学一边举手一边都想下位子,看来比较乱,但是他们都是为了学习,这样的“乱”是学生参与学习的表现。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思考,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六、案例点评

  这节课教师围绕空间观念的培养,组织了四个数学活动,一是左右等方位的摸一摸活动,然后是教科书上提供的两个活动,最后是一个提高的活动。这四个活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对于本节课的重点二、三两个活动,教师的设计更是独具匠心,先是由教师演示,再让个别学生演示,然后让大家总结经验,最后让同学们合作操作。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掌握这节课的知识。

  整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思考、探索等多种实践活动,学会了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并初步学会了用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学习了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方法,能够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这类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列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什么方法?(用除法)

  2.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关键是什么?(找应用题中的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谁是标准量,谁就做除数。)

  3.口答,只列式不计算。(用投影出示)

  (1)5是4的.百分之几?4是5的百分之几?

  (2)甲数是50,乙数是40,甲数比乙数多多少?甲数比乙数多的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

  (3)甲数是48,乙数是64,甲数比乙数少多少?甲数比乙数少的数是甲数的百分之几?

  4.板书应用题。

  一个乡去年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分析:通过读题,在这道题中,谁是标准量?

  你是从哪句话中找出来的?应怎样列式呢?

  如果将这道题的问题变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应该怎样分析解答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继续研究的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板书课题:百分数应用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3。

  例3 一个乡去年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1)学生默读题。

  (2)例3与复习题4比较,有什么异同?

  (两道题条件相同,问题不同。)

  问题不同在哪儿?

  (复习题4求的是实际造林是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例3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教师在例3中用红笔画出多字。

  (3)在这道题中,谁是单位1?是从哪句话中找到的?

  教师用双引号画出单位1。

  (4)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学生分组讨论。

  (意思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板书:多的公顷数是计划的百分之几?

  (5)根据多的公顷数是计划的百分之几这句话,怎样列文字表达式?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利用小数点的位置来进行名数改写。

  2、过程与方法:理解知识间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和名数改写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从而掌握利用小数点的位置移动进行名数改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掌握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会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进行名数改写。

  教学难点:

  单名数改写复名数、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的方法。

  突破方法:

  首先作好旧知的铺垫,复习名数改写的基本方法、单位之间的进率、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出现小数的名数改写。

  教学过程:

  1、单名数和复名数之间的改写方法

  (1)先让学生熟记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归纳出何时乘进率,何时除以进率。

  (3)为学生编口诀:大变小乘正好,小聚大用除法。

  2、如何让学生能够又快又好地掌握单名数和复名数之间改写方法

  (1)首先牢记单位间的进率,并能够灵活运用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的转化。

  (2)审题要仔细,看清楚是向哪级单位转化。

  活动总结:

  组内老师各抒己见,找出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尤其是老教师对此处学生经常出错的问题有哪些,如何来解决的建议和思路都给我们年轻教师有很大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自制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小棒;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铺垫

  1.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唐老鸭博士(电脑演示).唐老鸭博士:我是唐老鸭博士,你们看,这里是数学王国,你们想不想跟我一起去数学王国呢?但是要打开这扇门,需要一把金钥匙,只要你们能闯过三关,就能得到这把金钥匙.怎么样,小朋友们,有信心闯过三关吗?那就开始吧!

  2.复习铺垫.(进入第一关.)

  (1)54=50+( ) 68=8+( )

  

  这两道题都是把一个两位数分成了一个整十数和一位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乘法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正确口算乘数是整百数的乘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热爱数学的积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乘法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正确口算乘数是整百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的口算乘数是整百数的乘法,提高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下面各题.说出每个算式表示什么?你是怎样进行口算的?

  1004 20xx 3006 320 640 940

  二、新授

  1、1004表示什么?用图可以怎样表示?

  每行有100个方格,需要多少行?

  观察这副方格图,你还可以怎样列式?(4100)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100个4是多少?)

  2、比较1004与4100这两个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这两个算式中的数都是一样的,只是数的位置不同;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它们都可以表示同一副图;它们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归纳:1004与4100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3、独立试算: 10012= 19100=

  12100= 10019=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你有什么发现?

  (100乘几,就可以算成几乘100,他们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试算:720= 7200= 7300= 7400=

  说出你的想法.(7和2个十相乘,得14个十,是140)

  根据上面的方法,计算下面的题目:

  12300= 8500= 24600= 21500=

  5.讨论交流:通过上面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归纳:(1)一个因数与整百数相乘,可以用这个因数与乘数百位上的数相乘,然后在积的后面添上2个0.(2)用这个因数与几个百相乘,得多少个百.

  6.同桌之间能互相出几道这样的题目,练一练吗?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006 4002 30012 8700 15400

  6100 2400 12300 20600 33700

  2.列式计算:

  (1)30个15是多少?

  (2)25的200倍是多少?

  (3)6乘400是多少?

  (4)

  3.四年级3班有学生50人,开学初每人交书本费及各种杂费共200元,四年级3班的老师共收多少钱?

  4.一袋洗衣粉500克,一箱洗衣粉20袋,有多少千克?

  四、质疑小结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口算一个因数与整百数相乘?如果是一个因数与整千、整万的数相乘又该怎样计算呢(补充板书)?请你举例说明.

  3.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并解疑.

  五、课后作业

  1.口算下面各题.

  10017 20xx 60011 12400

  17100 8200 11600 14200

  2.口算下面各题.

  6100 5060 13300

  4220 12200 20400

  6300 13100 34200

  3.(1)20个17是多少?

  (2)25的100倍是多少?

  (3)40乘300得多少?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设计说明

  1.加强动手操作训练,促进学生的思维。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设计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加强对用天平称物和画图的动手操作训练。使学生经历称物、分轻重的过程,了解和思考称物的不同情况,逐步把思维条理化、逻辑化,并想办法用图示表示出来,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2.自主探索,体会优化思想。

  本设计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试验、汇报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如何分份是优化“找次品”方法的关键,从而总结出最佳的分份方法和最佳的图示方法,渗透优化思想。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药瓶

  学生准备 天平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每天上学通常要走哪条路?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

  (生自主回答)

  2.你们真聪明,在平时做事的时候就能选择最简便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通常都有一种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我们把它叫最优化的方法。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优化的思想走进课堂。(师出示2瓶钙片)

  师:老师这里有2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帮我把它找出来呢?(生回答想法)

  师:老师准备了一架天平。如果在天平左右两边的托盘里放上质量相同的物品,天平就会平衡;如果一边重一边轻,那重的一边就会沉下去,轻的一边就会翘起来。今天我们就借助天平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平“称”的方法,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情况对托盘两端的物品进行判断就可以了。

  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1.提出探究要求。

  师:同学们很容易就从2瓶钙片中把这瓶次品找到了,如果是3瓶钙片,你还能从中找到这瓶次品吗?同桌可以用学具摆一摆,试一试。

  2.动手操作,汇报方法。

  学生动手试验后汇报。(先在天平的两端分别放上1瓶钙片,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一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轻的那端就一定是次品了)

  3.总结归纳记录的方法。

  组织学生把用天平称的过程用图表记录下来。

  合作交流,研究探讨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容易就从3瓶钙片中找到了次品,其实你们已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教材中例1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例2又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呢?

  理解题意,动手操作。

  (1)先让学生读题,说说“至少”的含义。

  (2)小组分工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用图示和表格表示摆的过程,完成下表。

  (合作要求:2名同学摆学具,1名同学用图示法作记录,1名同学填表)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利用天平,结合观察、猜测、图示、推理等活动,理解“找次品”问题的基本原理,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二)过程与方法

  以“找次品”活动为载体,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用图示或文字表示找次品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天平,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原理

  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例1:有3瓶钙片,其中一瓶少了3片。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

  (2)理解题意。

  学生可能会说:倒出来数一数,或掂一掂、称一称……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解释:生产或生活中有时需要从几个物体中找特别重或特别轻的一个,在数学中我们把这类问题称为“找次品”问题。

  如果两个物体的差异很大、很明显,可以用数一数或掂一掂的.方法。如果差异不明显或物体数量很多(例如有30瓶钙片),用数一数或掂一掂的方法可能不准确或不方便,此时可以用天平帮助我们快速找到“次品”。

  【设计意图】理解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当学生面对例1,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数一数或掂一掂,因为他们缺少使用天平的生活经验,所以让他们了解“数”和“掂”的局限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2.合情推理,理解原理。

  (1)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师出示天平,并让学生想象:如果在天平的左边放一支粉笔,在天平的右边放一本数学书,天平会怎么样?为什么?

  学生回答:天平的左边高,右边低。因为数学书比粉笔重。

  教师继续追问:如果在天平的左边放一本数学书,在天平的右边也放一本数学书,现在天平会怎么样?为什么?

  学生回答:天平会平衡,因为左右两边一样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出示:天平平衡,两边一样重;天平不平,下沉那边重。

  【设计意图】学生没有使用天平的经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观察丰富表象扫除学习障碍,为进一步学习找次品做好准备。特别地,对两种情况的概括有利于学生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2)如何利用天平找次品?

  如果只有两瓶钙片,放在天平上称一次就知道哪一瓶少了3片,因为它会轻一点。现在有3瓶,那么要称几次呢?为什么?

  学生:称一次。左右两边各放1瓶,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那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天平翘起的一端所放的是次品。

  教师分别演示天平达到平衡和出现不平衡的两种情况,请同学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根据天平的情况推断出剩下一瓶的情况,是解决“找次品”问题的关键。此处将实验演示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原理。

  3.交流图示,掌握方法。

  你能想办法把用天平找次品的过程,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1)可以用一个“△”加一条短横线表示天平,用长方形表示钙片。

  (2)为了方便,还可以给每瓶钙片加上编号。

  学生完成后,将作品通过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图示是对问题进行抽象、概括的一种方式,通过图示使找次品的方法具有概括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例1教学后及时进行方法的总结,可以分散本课的难点,有利于学生发现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最优策略。

  (二)探索规律,优化策略

  1.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例2。

  8个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假如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

  (2)大胆猜测。

  教师: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

  学生:如果运气好一次就能找到次品,所以至少一次。

  学生:一次不能保证找出次品,因为如果运气不好,就找不到次品了。

  学生:每次称2个零件,4次保证找出次品。

  教师:“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是什么意思?

  学生:既要保证找出次品,又要次数最少。

  【设计意图】这个讨论是非常必要的,学生第一次遇到这类问题,可能不能兼顾两端,说“一次”的同学忽视了“保证”,说“4次”的同学没有考虑到至少。通过同学间的互相交流,否定错误,澄清认识,确定研究方向,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走错路,少走弯路,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第一课时认识更大的数

  数一数

  一、教学内容

  教材2-4页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多位数,明确级、数位、计数单位的概念,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知道亿是个很大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观察、动手及分析能力。

  3、进一步渗透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思想,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三、重点难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四、教具准备

  计数器,相关数据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向学生呈现一组图画,并展示生活中的多位数。

  故宫占地720000平方米;20xx年已有112000000平方米的“都 市森林

  ”环绕北京城;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在奥运会期间可容纳100000人;国家大剧院“蛋壳”面积约为3.5万平方米。

  提问:这些都 是老师找到的图片资料,看完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发现都可以说一说。

  教师提问:同学 们说的都很好,在这些资料中出现的数据都 比较大,是我们学过过的,你们认识它们吗?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来认识这些比较大的数。

  (二)探索新课

  1、复习

  (1) 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

  (2) 提问: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

  (3) 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4) 读出下面各数

  4958、 3026、4005、7000

  板书出各数字的数位。

  2、认识“十万”

  出示一张面值一百元的人民币

  提问:10张100元是多少元?20张呢?50张呢?100张是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回答。

  提问:如果一捆面值一百元的人民币是一百张,那么这一捆人民币是多少元?

  收银元员一共收了9捆人民币,共是多少元?

  提问:再加一捆,是多少元呢?(可以借助计数器)

  教师质疑:万位满十了怎么办?(小组讨论)

  老师小结: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

  板书:十万

  3、认识“百万、千万、亿”

  出示汽车图并提问:

  1辆轿车如果卖十万元,2辆能卖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

  说出想法后用计数器验证。

  提问: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呢?10个一千万呢?

  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同时告诉学生: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如果1秒数一个数,昼夜不停地数,数到1亿要数3年2个多月。

  然后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以前学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提问: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也就是十进关系)

  (三)课堂作业设计

  1. 教材第3页第1题。

  在进行练习前,教师要告诉学生拨珠时只在一个数位上拨,最好是我们今天学过的计数单位。

  2. 教材第4页第2题。

  教师要让学生边拨珠边数数。注意指导学生手口要一致,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果遇到进位问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如:千位满十,要向万位进一。

  3. 教材第4页第3题和第4题。

  教师可以补充数数的题目。例如: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五万数到一百零四万。

  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六千万数到一亿。

  一百万一百万地数,从四千六百万数到五千三百万。

  4. 教材第4题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订正答案。如果有的学生完成有困难,可以先让他们拨一拨计数器,明确前后两档珠子所代表的不同含义。

  (四)思维训练

  如果给你足够多的小木块,你用什么方法表示出“12345”这个数?与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谁的方法又正确又简便。

  (五)课堂小结

  老师提问:在今天这节课上我们认识了比较大的数,你都记住了哪些计数单位? 一共有几个?

  在这些计数单位中,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第二课时 人口普查(三个课时)

  分课时一 读多位数

  一. 教学内容

  人口普查

  教材第5~7页。

  二. 教学目标

  1. 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2.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 重点难点

  1. 握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2. 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四.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整数数位顺序表,数字卡片。

  五. 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5-1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2

小学数学教案08-02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4

小学数学教案07-31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06-13

小学数学教案【热】06-14

小学数学教案【荐】06-15

【热】小学数学教案06-15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