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02 11:52:57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语文教案模板汇编9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语文教案模板汇编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男孩有错就改的好品质,做个诚实的孩子。

  2.学会本课生字词,继续培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

  1.继续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

  2.理解课文,学习小男孩诚实的美德。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这是难点。因为课文并没有明确写出小男孩告诉了列宁灰雀哪儿去了,他怎么知道“必定会飞回来,它还活着”,必须在学习全文后联系上下文才能找到正确答案,因而有必定难度。

  课前准备

  1.配乐感情朗读磁带、录音机等。

  2.灰雀鸟的插图。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题意,激发兴趣

  老师出示课题《灰雀》后,问:看到这个课题,你们谁能猜猜它可能是写什么内容的?

  (学生可能答出:写灰雀鸟的样子、生活习性,它怎么可爱;也可能答出写与灰雀鸟有关的故事等等。)

  你们谁说的对呢?我们学习了课文后就全明白了。好,下面我们开始学习。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任务是:在自己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老师提出的预习内容。

  二、自读课文,完成预习

  (一)自由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2)把生字字音读准确,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

  (3)按五步识字法自学生字词。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可用齐读,个别读,互相读多种形式检查读书是否正确、流利。生字读音是否准确。

  (2)检查共有几个自然段?

  (3)检查学生查字典对词语理解情况。

  坚定:不动摇。

  惹人喜爱:惹,引起;引起人的喜爱。

  (4)了解学生如何记忆生字的:

  郊、惹、渣三字可用旧字加偏旁方法记。

  散:注意右边是四笔“攵”。

  或:偏旁是“戈”字旁。第五笔是“”不要写成“一”。坚:上下结构,下边是“土”。

  (5)练习用生字组词。

  要求先组在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再组其他词语。可指出“散”是多音字:(sǎn)

  郊外,(郊区;郊游)散步,(散心;零散)

  惹人喜爱,(惹怒)面包渣,(土渣,渣土……)

  或者,坚定,(坚强,坚实,坚固)

  (6)指导书写:本课生字较少,又学过自学生字方法,因而本课可先把生字词学会。

  (7)作业:①写生字词。②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三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本课生字,初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了解围绕灰雀发生的故事,教育我们学习小男孩的什么品质,还要通过感情朗读,深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你们必定很喜欢这个故事,这节课我们看谁学的好,理解的深入。

  一、逐段学习,理解内容

  (一)指名读第1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1、2两句什么意思?与下文是什么联系?

  2.列宁在公园里看到了什么样的鸟?这鸟为什么惹人喜爱?从哪儿可以看出列宁非常喜欢它们?从这个自然段中找出这样的.句子读读。

  (共有6句话。第1、2两句写列宁养病期间每天去公园散步,这是交待事情的起因。)

  (三只灰雀非常惹人喜爱:①因为它长的美: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②它们活泼可爱,叫声动听。)

  3.理解:“欢蹦乱跳”,“非常”各是什么意思?

  (欢蹦乱跳:又蹦又跳,很活泼好动;非常:特别的意思。)

  4.比较句子;把上边两个词语去掉再读读这句话,哪句好?为什么?

  (书中原句好,因为“欢蹦乱跳”把灰雀活泼可爱的样子写活了,“非常”一词写出可爱的程度之深。充分体现了这三只灰雀引人注目,惹人爱。)

  从哪儿看出列宁很喜欢它们呢?读出这样的句子,画出表现喜爱的词语。说说你对加黑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视这三只欢乐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每次:前面提到列宁每天都要来公园散步而且每天都来看鸟。这里的“每次”,实际就是“每天”,“都要”:没有一次不停下来的,起强调作用。仰视:抬头而且是带着喜爱心情观看。经常:多次,常常。这句话意思:列宁每天都来看鸟,而且都仔细地,怀着喜爱的心情抬头观看着,还常常带面包渣和谷粒喂它们。可见列宁对这些鸟爱之切,爱之深。

  以上是训练学生先会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而且会先在理解重点词语基础上再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临时这样训练下去可提高学生爱动脑习惯,提高他们分析理解能力。

  (二)我们接着往下学,看看列宁这样喜欢的鸟发生了什么变化?

  接着指名读2~10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哪只灰雀不见了?

  2.列宁当时什么态度?从哪儿可以看出?

  3.列宁与小男孩有几次对话?每次对话列宁与小男孩的思想感情是怎么变化的?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这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列宁很焦急:从“在周围的树木中找遍了,也没找到”可以看出,在“周围的树木中”说明列宁走了很多地方,“找遍”,说明列宁找的很仔细,找了很长时间。列宁与小男孩有四次对话。第一次列宁问小男孩看见过那只灰雀吗?小男孩说没看见。第二次,列宁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小男孩说,从中小男孩感到列宁对这只灰雀很担心,也很关心,列宁的爱鸟之心对小男孩是有触动的,因而第二次小男孩没说话,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小男孩内心思想活动是很活跃的,他此时态度已有所变化,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还没有勇气。当列宁第三次自言自语时,什么叫“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小声说,一般在心中有事,总放不下时就会自言自语。)小男孩被列宁爱鸟之心深深打动了。“多好的灰雀呀”,表达列宁对灰雀喜爱之深,“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如果把“自言自语”“可惜”两词去掉,与原句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去掉这两词,只是说他知道这鸟丢了,再也不会回来了,课文原句却表达了列宁对于灰雀的丢失无限惋惜之情,心里总放不下,因而自言自语。列宁虽然此时是自己对自己说,可小男孩听见了,被列宁爱鸟心切深深打动,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感情,就看看列宁说:“会飞来的,必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但此时从小男孩说话时的神态:“看看列宁”,说明他说话时还有点心虚,胆怯,但必定是说出了鸟的下落。但列宁没亲眼所见,也不知是真是假,因而紧紧追问了一句,这时小男孩完全觉悟了,并已说出鸟没有死,因而坚定地回答:“必定会飞回来!”,“坚定”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原意是:坚决、不动摇。在课文中是讲小男孩说话时态度是肯定的,不含糊的。我们从他们的对话中知道:鸟是被小男孩捉去了。我们怎么知道的:是小男孩自己说话时的态度可以使我们断定他知道鸟的下落。

  以上是在老师引导下,围绕提出的问题,抓住重点词句,对四次对话进行分析、理解,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在分析理解过程中可再适当围绕重点句,重点词增加一些问题。这是的重点部分,是表现小男孩思想品质变化过程,要抓住这一点认真分析。

  4.我们把列宁与小男孩对话这部分有感情地读读。谁能说说读出什么语气?

  (读出列宁对灰雀喜爱之情,丢失后惋惜之情。要读出小男孩思想变化,每次对话语气是不同的,第一次小男孩说“没看见”时态度也是肯定的,但有些心虚,第二次小男孩没出声,要读出他内心有斗争,第三次小男孩承认了灰雀还活着,但说话时还有些胆怯,最后小男孩态度是坚定的。)分小组读、个人读、集体读等形式进行。

  (三)小男孩说的是不是事实呢?接着往下学。最后齐读11~13自然段。思考:

  1.这只丢失的灰雀是怎么回来的?

  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为什么?

  (这只灰雀是小男孩送回来的。因为列宁看到鸟的同时看到那个小男孩站在白桦旁,低着头。从这儿可以看出小男孩知道自己错了,很懊悔,很不好意思,所以低着头。)

  3.从小男孩的表现说明什么?

  (说明他是诚实的。)

  4.列宁为什么没再问那个小男孩?你认为列宁从哪些地方看出小男孩是诚实的?联系上下文想想。

  (列宁看到灰雀已回来了,为了尊重小男孩的自尊心,所以就没再问。

  从三方面看出小男孩是诚实的:一是从他坚定的态度,二是第二天果然又看到了灰雀,三是看到他低着头。)

  5.“果然”是什么意思?(和预料的一样。)

  6.列宁什么时候已预料到这鸟在小男孩那儿?(小男孩说:“会飞回来的,必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列宁从小男孩说话的口气已预料到鸟就在他那儿。)

  7.列宁为什么会和灰雀说话?

  (看到他喜爱的鸟又回来而高兴,也是为小男孩能知错就改而欣慰,他表面是在和鸟说话,实际是说给小男孩听。)

  教师: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听不懂人话的,他这样做一方面像同学们刚才说的,表达了他为鸟飞回而高兴,为小男孩知错就改感到欣慰。同时也表现了列宁很幽默,很注意教育别人的方式方法,这样做维护了小男孩的自尊心,不至于使他很难堪。

  8.读出列宁的幽默感及高兴的心情;再把11~13自然段读一读。

  9.开始小男孩不是说“没看见”吗?为什么你们说小男孩是诚实的。

  (学生自由发言,发表自己见解。)

  感情朗读全文,加深理解。

  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感人的故事。列宁怀着深深的爱鸟之情去寻找丢失的鸟。这爱鸟情感动了捉走鸟的小男孩,小男孩自觉改正了过失,可双方都不公开说出,这种双方相互理解,又很幽默的感情,应通过感情朗读深刻地表达出来。小男孩从不承认到认错又到改错的一系列语言、神态的变化,反映小男孩还是单纯,可爱,诚实的,要引导学生读出与他们差不多大小的同伴的内心情感变化,加深对“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是可爱的”的认识。

语文教案 篇2

  活动课题:故事晚会

  活动目的

  通过讲故事活动,培养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同学们说话大方、口齿清楚的好习惯,尽快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提示

  讲故事是一项有益、有趣的活动。在召开故事会之前,要选好故事,最好同学们自己学习编写故事,所编的故事体现连贯性、曲折性和趣味性。

  要讲好故事,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1、要精心选择故事材料。

  趣味性。讲故事是一种娱乐性活动,因此不能没有趣味。但是,有些故事的"趣味"很庸俗,例如,嘲讽有生理缺陷的人,讥笑天生弱智的`人等,乍听起来,觉得有趣,稍加思索,留下的都是苦涩。

  善意性。我国古代把讲故事叫做"说善书",讲故事是为了劝人"行善"。虽然,我们现在不再用"说善书"这种做法,但讲故事的目的仍然应该是善意的。

  短小性。讲故事不能像作大报告一样长篇大论,也不能像电视连续剧那样。今天讲不完,明天接着讲。故事像"独幕剧",只说一件事,不蔓不枝。

  2、要培养良好的讲故事的心理素质。

  同学们要在故事晚会上面向众多同学讲故事,其心理障碍是"怯场"的心理。一是要增强自信心。二是要排除杂念。

  3、要重视讲故事的技巧。

  控制说话速度。多数同学平时说话有两个偏向,太快,不流畅,这都是讲故事的大忌。因此,同学们要学会控制说话速度。

  交换说话语调。要想绘声绘色地再现故事中人物性格、场景、气氛,必须学会变换说话的语调。

  调节语音量。声音的大小决定于二个方面:一是依据面和听众多少而定;二是依故事情节而定。

  活动步骤

  1、举办班级故事会,交代活动方式及规则。

  故事会以比赛方式进行,可利用课外活动和周末晚会时间开展活动。参赛者由每组选派2-3名选手。

  比赛内容。故事分"必讲"和"选讲"两种。必讲故事源于课本,通过抽签而定,选讲内容,由参赛者自定,时间5分钟为宜。

  2、评分标准。

  总分为200分"必讲"类100分,选讲100分。

  态度大方20分;口齿清楚20分。说话流畅20分;说话速度20分。

  语调变换20分。

  故事结束时,由评委报总分名次,由教师总结,适当进行奖励。

  活动材料

  1、在、、等故事书选取有意义而又生动有趣的故事阅读。

  2、回忆整理平时阅读到或听到的故事。

  1、要求同学们自编故事。

语文教案 篇3

  一、设计简述

  纵观小学一到六年级的课文的文体,诗歌只占了极为少数的一部分,而在诗歌中古诗的学习又占了多数。儿童诗作为一种专门为儿童所创作或是儿童自己创作的诗歌,它对儿童语言、情感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的学习绝不能只局限于文本,考虑到儿童诗的重要性,有必要引进课外的内容来丰富学生的语言体系。

  所教的学生处于二年级的学习阶段。学生到了二年级,随着字词的积累,阅读量的增加,想象力的发,、情感的丰富,学生有想通过书面方式来表达自己情感的欲望。儿童诗因其简短、自由、充满想象的特点,可以让其成为儿童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想要能够运用,学生对其特点、写法等方面的粗浅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猜诗、实物感知、填补诗歌等方式,体会儿童诗中运用拟人修辞方法所带来的乐趣。

  (2)通过带动作诵读、使用电子白板交互功能等方式,感受儿童诗有趣的格式。

  (3)通过微课学习、模仿、合作创作等方式,激发兴趣,尝试用儿童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奇思妙想。

  3.教学环节

  (1)课前诵读 引出主题;(2)汽水先生 领生入门;(3)玩转童诗 趣味乐读;(4)创意雨点 趣味分享;(5)小结诗趣 推荐阅读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诵读 引出主题

  1、课前诵读古诗。

  2、引出课堂主题。你们特别厉害,能够背诵这么多古诗啦!其实,诗歌中除了古诗,还有一些专门为小朋友写或者小朋友自己写的诗呢!它叫——儿童诗。如果要你在儿童诗的前面加一个形容词的话,你会用什么呢?瞧!傅老师觉得儿童诗是——好玩的`。想不想我们一起去玩一玩?

  【评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利用电子白板的拖拽和及时书写的效果,及时记录学生的发言,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体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儿童诗的距离,为接下去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汽水先生 领生入门

  1、自读猜测,反馈结果。出示儿童诗,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猜。全班交流时和大家说说自己的想法,并且说明是从哪里知道的。揭示谜底:原来,这位先生就是像雪碧、可乐之类的“汽水”呀,我们来和它打个招呼吧!

  出示:

  跟你握握手

  你就冒气

  请你脱脱帽

  你就生气

  干干脆脆

  一口把你喝下去

  看你还

  神不神气

  2、感受事物,读出好玩。

  (1)冒气。通过摇晃汽水,学生观察变化,读好诗歌一、二两行。

  (2)生气。请学生仔细倾听汽水经过摇晃后打开盖子所发出的声音,理解汽水先生“生气”的样子。读好诗歌三、四两行。

  (3)干干脆脆。呦,这汽水先生的火气还挺大,不过我们的小作者才不怕它。你瞧,他是怎么做的?(指导朗读:干干脆脆)

  3、感受儿童诗的有趣。加上动作读好整首儿童诗。教师总结:我们都读得很开心,是呀,儿童诗就是这么好玩,可以写一写我们熟悉的东西,而且在写的时候,你还可以像这位小朋友一样把它当作人来写呢!这就叫——拟人。

  【评析】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利用电子白板的渐变功能,隐藏谜底——汽水。教师讲到相应内容时,随即点击,增加神秘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在这种神秘感中感受到了儿童诗的趣味性,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玩转童诗 趣味乐读

  1、自读猜测,填充儿童诗。哎呦,这位淘气的汽水先生,竟然一不小心把桌上的墨汁打翻了,好多都看不清了,我们只能来猜一猜了。当学生在猜测中遇到困难,可让学生倾听鼓声。

  出示:

  怕打的小孩

  是一个怕打的小孩,

  当你轻轻地打他,

  他就 地叫:

  疼!疼!疼!

  当你 地打他,

  他就高声喊:

  2、填充诗歌。你能试着填一填这些脏的地方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书写。师生合作朗读完整的诗歌。

  3、感受儿童诗乐趣。儿童诗就是这么自由,这么充满想象力,我们想写什么就可以写什么。

  4、感受儿童诗格式趣味。汽水先生带着他的这位好朋友,要坐火车去旅行啦!

  出示:

  火 火 火 快 快 快 气 气 气 到 到 下

  嘟 嘟 嘟

  车 车 车 跑 跑 跑 强 强 强 了 了 车

  猜一猜:这首儿童诗应该怎么读呢?自由读。教师画出火车头的样子,请学生画完整。师生合作表演朗读。儿童诗有趣吗?总结:是呀,在创作的时候还可以用一些好玩的格式呢!

  (四)创意雨点 趣味分享

  1、听音识物。汽水先生和他的朋友坐在火车上,忽然,他们听到了一阵熟悉的声音(播放雨声)。你听到了什么?闭上眼,倾听教师配乐朗诵。

  师配乐朗读:

  雨点

  雨点落进池塘里

  在池塘里睡觉

  雨点落进小溪里

  在小溪里散步

  雨点落进江河里

  在江河里奔跑

  雨点落进海洋里

  在海洋里跳跃

  现在请你睁开眼睛,各位小雨点,你们刚才去了那么多地方,最喜欢的是哪儿呀?请说的小朋友带读,配乐齐读。

  2、回忆生活,想象雨点。你们观察过吗?小雨点还会落在哪些地方?他们又在这些地方干什么呢?我们试着说说

  雨点落进_______________里,

  在_________里___________。

  3、小组合作,分享成果。播放微课,学习写法。学生学习写法后,自主创作。在展示环节分两种情况:(1)请打上五角星的小朋友读一读自己的作品(学生评),教师总结:原来儿童诗还可以大家一起来创作呀!(2)请个人完整创作一首诗歌的学生朗读(配乐读)交流好后,请你们将作品贴在你们小组的作品单上。你们小组如果完成了,你可以有礼貌地去看看别的小组的作品单(教师拍摄学生作品,导入白板)

  (五)小结诗趣 推荐阅读

  1、小结诗趣。看着这满满的作品单,你们感觉怎么样?是呀,这儿童诗其实一点也不难,还特别好玩呢!

  2、推荐阅读。推荐诗集:《阁楼上的光》、《月亮唱的歌》、《一个孩子的诗园》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教学重点是: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用自己的语言表现美。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用自己的语言表现美。

  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 自学法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一方面他们非常喜欢生动的形象、鲜艳的色彩,喜欢多媒体上那一系列神奇的变变化。另一方面他们的抽象思维正在发展,想象丰富不受限制,并且开始尝试用自己的小脑瓜思考问题,开始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积极表达。

  在前几课的学习中他们已了解了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了解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了解了秋天里具体的景物,这些都为他们理解这首现代诗打下基础,虽然诗歌语言精炼,跳跃性强,相信理解起来并不难。

  课前准备

  1.各种音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叫声)的录音带。

  2.配套的课文朗读磁带。

  3.旋律优美的轻音乐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游戏导入,展开想象

  1.游戏导入: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同学们,你们想欣赏一下吗?下面我们做一个听录音猜声音的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播放声响录音带)

  2.展开想象: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声响录音带,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

  3.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揭题读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遍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指名学生读,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营造乐读氛围,激励学生多人次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 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品读第1—3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展开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这些方面来想象)。

  2.指名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点。

  3.学生评议并补充画面,把画面说生动、说形象。

  4.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一节。

  四、 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1.教师有感情地配乐诵读第4—5节。

  2.读后引述:听听,秋的声音还有许多许多,让我们一起走近每一片叶,每一朵花……去听听他们的声音,并仿照课文第1、2节或第3节的样子,也来作一段诗,好吗?

  3.播放声响录音带,说一说你听到哪种声音最美。

  4.学生自由作诗,在小组交流,几个小伙伴可以合作一首诗。

  五、 5.自由诵读自己的作品,给学生配上音乐。

  六、 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1.指名诵读最后一节

  2.交流:从这一节感受到了什么?

  3.带着这种情感齐读最后一节。

  七、 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可以一个人诵读,也可以和其他同伴一起合作诵读。可以边诵读边加上动作。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合作修改自己写的诗,然后再朗诵。

  板书设计:

  12 听听,秋的声音

  大树

  12 听听,秋的声音 蟋蟀

  大雁

语文教案 篇5

  《珍珠泉》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通过对珍珠泉的描写,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热爱的感情。教学本课,笔者以“口语交际”的形式组织阅读,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探寻美、体验美和交流美。使学生既复习巩固了本单元的阅读方法,又为后面的“口语交际”做铺垫。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认识5个字(包括一个多音字“担),能用“缘故、朴素”造句。

  2.练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文章大意,理解每一段的基本意思。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7个生字,用“缘故、朴素”造句。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师:说说你在什么地方看过泉,它有什么特点。我国还有很多神奇的泉,你知道吗?(学生可说“资料袋”中的内容,也可说自己搜集的内容。)作者吴然的家乡也有一眼泉,叫——板书课题《珍珠泉》。

  2.学生自读课文。

  师:这眼泉为什么叫珍珠泉?在作者的眼里,它是一眼怎样的泉?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读课文。

  同桌轮读课文,互相订正读错的字词,最后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

  二、招聘“导游”,模拟“游客”

  1.师:风景优美的“珍珠泉”迎来了很多游客,景点管理部门想在我们班招聘一批小导游,你们想当小导游吗?

  播放旅游景点中导游解说场面的片段(30秒钟之内)。

  思考:导游会对游客说些什么?(城市学生对导游这一职业较为熟悉,该环节可省略。)

  2.师:要当好“珍珠泉”的导游,你认为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后归纳

  (1)要熟悉“珍珠泉”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话把这些特点介绍给游客;

  (2)针对游客最想知道的.进行解说;

  (3)解说时要富有感情。

  3.师:如果你是一名慕名来到“珍珠泉”的游客,最想了解什么?最想对导游提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后小结。可能有以下问题:(1)“珍珠泉”为什么会不停地冒着水泡?(2)珍珠泉为家乡作出了哪些贡献?(3)“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这句话什么意思?……

  三、品读课文,准备“应试”

  1.出示“导游”招聘条件。

  考题

  (1)概括介绍“珍珠泉”的特点。

  (2)选择其中一个特点,详细、生动地介绍“珍珠泉”的美丽景色。

  (3)能回答游客提出的问题。

  要求

  (1)能主动、热情、大方地为游客作解说。

  (2)介绍“珍珠泉”的特点时能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表达出对“珍珠泉”的赞美,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能认真倾听游客的提问,并认真、耐心、有礼貌地解答。

  2.学生根据招聘条件中的“考题”和“要求”细读课文,四人小组内每人轮流当导游(其他当游客)进行模拟“招聘考试”。

  3.教师巡视各小组“应试”情况,学生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师点评、指导。

  (1)解说课文第2自然段内容时,要注意“水是那样绿……已经发黑的树叶”这两句话,既要突出绿的程度,又要表达出赞叹的感情。

  (2)解说第3自然段中“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这句话,要突出水泡的顽皮。“开始水泡很小……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要表现出轻松、活泼的情感。“水面和潭底……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要表现出水泡色彩丰富、晶莹剔透的特点。

  (3)第4自然段有一句话:“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要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在什么时候说较好,如何强调重音和停顿,如何表现出发自内心的自豪和赞美。

  4.出示“珍珠泉”挂图,指导学生凭借挂图解说,并能恰当用一些手势辅助解说。

  四、组内比赛,竞聘“导游”

  1.组织学生分组(四人一组)进行解说比赛,推选出优胜者(每组1名)。

  2.老师为优胜者颁发“导游证书”。

  五、总结评价,拓展延续

  小导游们,你们的解说尽兴吗?小游客们,你们这次“珍珠泉”之行愉快吗?

  下一次旅行的目的地就是我们自己的家乡——××,而且还继续招聘小“导游”。你们准备带领游客到家乡的哪个景点参观,如何解说呢?

语文教案 篇6

  一、单元内容

  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古往今来,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是人类崇高而美好的情感之一。

  萧乾的《枣核》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手法,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阅读这篇作品对我们学好祖国语言不无启迪。

  刘敬智的《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一文,通过钱学森情愿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历尽艰险回国的经历,写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古代诗歌四首》收录了杜甫、杜牧、陆游、文天祥四位大家的作品。《春望》体现了老杜忧国忧民的思想,《泊秦淮》流露了小杜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抒写了陆游的郁闷和理想,《过零丁洋》体现了文天祥的一片丹心。

  《晏子使楚》通过对晏子言行的刻画,塑造了一位热爱自己祖国的贤相的形象。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倾听他们抒发的爱国主义心声。

  2、感受作品中富有个性的人物就特定的事件,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3、能根据文章中心选取材料,分清主次,写作中做到详略得当;

  4、记诵、品味作品中精警、含蓄的语句。

  5、能根据文意,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修改作文,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6、能就本单元感兴趣的问题确立主题进行专题探究,展示探究成果。

  7、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三、教学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课文《枣核》 (2课时)

  课文《最后一课》 (2课时)

  课文《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1课时)

  课文《古诗四首》 (1课时)

  课文《晏子使楚》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语文实践活动 (1课时)

语文教案 篇7

  设计理念

  1、落实自主学习。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的获得是自主习得的过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承认学生认知基础,他们已经有了一定获得信息的能力、感受语言的能力。教师要大胆放手把读书感知--读书感悟--读书体情的权力给学生。叶老曾经说: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试着理解、试着揣摩,从而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

  2、加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利于学生间、师生间语言交流、情感沟通、思维碰撞。本课说说自己的家乡在哪、什么样的口语交际过程,应是在学生间、师生间进行的,教师要给学生交际的空间。可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因区域不同而定)(因兴趣、想法不同而定)等。其间教师要深入小组中,注意学生思维空间的打开,在合作中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交际能力。但此过程还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3、力求学科整合。本课内容与美术学科联系甚密,且学生因年龄小对画画又特别感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让学生在语言与简笔画之间建起桥梁,培养学生的动手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宽、虾等12个生字,会写贝、原等6个字。

  2、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在老师的指导下,描画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难点

  说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要根据自己班学生的实际和家乡的具体情况。

  1、教学重点:课文第2、3、4、5自然段,了解画的内容,体会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依据第一、二册教材实际和学生的基础确定难点)感知课文描写家乡景色的美丽;说自己家乡的样子;(确定这个难点主要是想学生年龄小不会留心家乡什么样,或根本不清楚家乡在哪。所以家乡一词要从广义理解:生活的所在地、故乡老家等。但不要出现说自己家所在的楼。)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准备

  1、通过观察、访问或与家长聊天,了解自己家乡在哪里和它的样子。

  2、用小彩笔画自己的家乡或想象中的家乡的图片。

  3、课文中图的课件或投影片。

  目的是尽可能多的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家在哪里?

  你想把自己美丽的家乡画下来吗?我们先学一学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用画笔,向我们介绍家乡的?(由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拉近生活与学习的距离,体现学为所用,即学习有明确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自主习得能力培养之一:巩固拼音的拼读技能;加强已识字的运用;学习认读新字。)

  要求:借助音节读准字音。

  2、同桌或小组内互相读课文(合作学习体现之一)

  要求:(1)互读互助读要努力读正确,听要认真,发现错误帮他改正。

  (2)读后标出自然段[这一过程除训练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外,还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学生借助他人的帮助,在合作中形成能力。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知识不是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境),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教材、资料、媒体、实物等)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3、检查反馈学生初读课文后的识字情况

  (1)内容:读带有生字的词语或短句,强化识字

  宽 虾 脚 捡 贝壳 原 奔 密 匹 市 楼

  (2)形式:可指名读、可开火车读

  导语:(过渡到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三、细读课文,了解内容,感悟语言,体会情感

  第一板块

  (一)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感知发现的自主学习权力留给学生,从而实现第一个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

  自己读课文,想一想读后知道了什么?

  (汇报后教师要有意识让学生知道文章的整体:什么时间谁在做什么)

  第二板块

  (二)读课文,感悟语言

  1、观察彩图并读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让儿童画与语言之间建立联系,又体现学科整合思想)

  (1)找一找:每一个自然段与五幅彩图的联系。

  (2)说一说:指出联系。

  (3)读一读:相应的自然段。

  2、按自然段学习课文(了解自然段的内容,感悟语言,体会情感。认识第二个整体)

  说明:第二、三、四、五、六自然段能结合语言与图画说出家乡的美、读出家乡的美。

  第二、三、四自然段可打破自然段的顺序进行教学--按学生喜爱自然段的兴趣所需,这也体现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

  以第二自然段为例:(自主习得能力培养之二)

  (1)细读第二自然段。(目的是引导学生由感知走入到感悟语言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语感。)

  想一想这次再读你又知道了什么?(结合插图、投影片或电脑课件汇报,同时启发学生想象,在情境中感受画面中的形象。)

  (汇报重点指导语言表达顺序及感悟语言内涵,构成单幅图画的美:a、家乡在哪里;b、家乡怎么样;c、画中的人在做什么。)

  结合图画、语境了解词语的意思。

  (2)随学生的汇报指导学生的朗读,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喜爱。

  如: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一艘艘船上装满了鱼和虾。要读出家乡的赞美感。

  那海滩上要读出涛涛置身于海滩享受海滩给他带来的快乐的情感。

  (3)启发想象再朗读本自然段,回归自然段整体。

  (合作学习体现之二)

  课文的第三、四、五、六自然段可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也可让学生对画面的喜爱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伙伴。(学习方法可同第一自然段学习方法)

  3、说说自己的家乡:(学习运用书上的语言表达方法)

  表述内容:

  (1)家乡实景(生活的所在地、老家)

  (2)想象中家乡的美丽景色

  第三板块

  (三)、有语气地朗读全文,体会感情。(回归文章的整体)

  1、自读后指名读。

  2、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并把它背诵下来。

  四、作业:

  1、有语气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自己喜爱的自然段,有能力的也可背诵全文。

  2、用小画笔画出自己的家乡或想象中的家乡。(让语言与简笔画之间建起桥梁--体现语文学科与美术的整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带有生字的词语。(内容见一课时)

  2、强化读生字字音。

  二、记忆字形,学习运用,指导并练习书写

  1、记忆字形(体现自主性--有学生自主选择要记忆的汉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2、学习运用:重在思路指导。

  三、指导书写(写字是学生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教师要下大力量为学生打好基础。)

  以望为例

  1、观察分析:观察结构

  2、找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照例子描一描,感受位置。

  4、自己照范字写一写,加强体验。

  5、同学互评或教师参与评价,提高认识。

  6、自己独立书写。

  四、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若有的学生没画完,可给一些时间继续画,作为课间休息。)

  学生分小组互说自己笔下的家乡,然后请代表全班交流。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表达交流,学用课文语言,同时表达对家乡的喜爱或期盼之情。

  五、背诵课文展示

  六、作业:(略)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过程:

  一、 创设课堂教学环境:

  由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激趣导入。荔枝是这样鲜美,很遗憾,今天我们不能品尝,可我们可以通过白居易为我们留下的《荔枝图序》来感受这人间美味。

  二、 出示板书:

  三、 荔枝外壳有瘤状突起,果肉色白多汁,味甜美。(摘自《学生辞海》)

  四、 板书课题:

  《荔枝图序》白居易

  看见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研究:

  (1) 序;

  (2) 白居易;

  (3) 教师讲述:顾况与白居易的故事。

  (4) 老师为什么知道得这么多呢?其实并不是老师记忆力强,老师只不过善于查资料。

  资料的来源:

  利用身边的资料:课本、字典、课外书等;

  向同学借资料;

  查图书馆资料;

  五、 指导读课文: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的要求是:读通、读懂、读好。

  六、 学生读课文,抽学生点评。教师指导读课文的要求:咬准字音。

  七、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1) 结合课文下注释读,不懂的字问同学,还不懂的划下来师生共同讨论。

  (2) 弄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师生共同讨论: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赶快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

  (4) 大家都读懂了课文,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荔枝?

  (5) 学生点评。

  八、 讨论为什么他给大家介绍得这样清楚呢?为什么他介绍得这样形象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按顺序; 讲方法.

  九、 设疑:大家反复读读,动动脑筋,有问题吗?

  十、 同学们都喜欢吃水果,你给大家介绍 一种你喜爱的水果吧。

  十一、 总结:

  今天大家品尝了鲜美的荔枝,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学会了怎样读书,还懂得向别人介绍事物要按顺序:讲方法,别人才能很清楚,印象才会深刻。但愿这对你今后的学习和交往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荔枝图序》 (唐 白居易)

  身边的、朋友的、图书馆的

  读书步骤:读通、读懂、读好

  一 日

  二 日

  三 日

  形 叶 花 实 朵 核 壳 膜 瓤 汁

  整体 局部 外 内 按顺序

  打比方 讲方法

语文教案 篇9

  一、导入课文

  黄鹂是一种很美丽的鸟,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多有描写,你能吟出几句吗?

  有关“黄鹂”的古代诗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这些诗句通过描写黄鹂的啼鸣、飞舞表现了黄鹂娇好、美丽的形象,抒发了对“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美好春天的热爱之情。那么在孙犁的这篇散文里,黄鹂又是怎样的形象?作者抒发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呢?

  二、作者简介

  孙犁 (1913~) 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三、研究课文

  1。浏览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阶段(环境) 形色神态

  抗战 色彩鲜丽 声音诱人 姿态矫健 一闪而过

  病中 追逐逗闹 安家落户

  鸟市 悬空吊着 焦黄 凄惨

  江南太湖边 群莺乱飞 全部美丽 极致

  2。面对不同环境不同境遇的黄鹂,作者感情态度又有怎样的变化呢?

  喜爱、遗憾——痴迷、惋惜——怜爱、愤懑——喜爱之极

  2 4—7 8—16 17 22—23

  朗读2 朗读6—7 齐读22—23

  3。根据作者对黄鹂不同遭遇的态度,你能领悟黄鹂在作者心目中的象征意义,并进而明白作者一生不能割舍黄鹂的真正原因么?

  提示:还可以根据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语句。

  (板书主题一)黄鹂是美的事物的代表和象征。作者对黄鹂的追寻实际上是对美的事物的热切(或狂热)追求。(答案来源:第三自然段)

  至此我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联想到射杀海鸥的事了(这是戕害美的丑恶行径)

  4。不难看出,作者认为黄鹂理想的境遇在江南,认为只有在这里才能“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是一种极致”,从环境和黄鹂的关系看,“极致”的含义是什么?

  从几次记叙来看,黄鹂的自由与美好的展现应该有它良好的生存环境,而这种“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的‘景物一体’的境界”便是文中所言“极致”的具体含义。景(环境)和物(形象神态)自然结合,互相发挥,达到最佳境界。

  5。揣摩文末四段文字,用一两句话说明作者从黄鹂的遭遇中悟出的人生哲理。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6。这几段文字与上文叙述的作者几次追寻黄鹂的经历有什么联系?

  这几段文字是上文作者几次追寻黄鹂的经历的延伸和升华。这几段文字写作者的追寻终于有了结果:找到了黄鹂的'真正的家乡,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的美丽。而且由黄鹂转向大千世界,不仅黄鹂,(板书主题二)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美的极致,都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从而给读者以哲理的启迪。可见,这几段文字是上文的必然延伸,那人生哲理也是从几次追寻黄鹂的经历中升华出来的。

  7、由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推导出主题三:在文艺创作中,要为典型人物创设与之相和谐适应的典型环境。(讲的文艺创作规律)。

  主题四:呼吁为作家、人才乃至一切人的生存和发展创设宽松、和平、自由的社会环境。(这一点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来分析。这一点也是教师用书所讲的,可以作为重点)

  8、小结本文的主题多元性。(参《中学语文园地》20xx年3期)

  四、语言运用技巧借鉴

  过渡语:散文的说理贵在含蓄,重在形象。

  课文最后五段文字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段?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对增强表达效果有什么作用?

  引用名句:杂花生树 群莺乱飞 增添文学色彩

  排比 三个“这里的……” 勾勒太湖环境优美

  对偶 “它们的啼叫……,它们的飞翔……” 对仗工整,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江南风景图。

  句式:整散结合 长短结合 错落有致

  多种修辞手法,整齐而有变化的句式,曲折回旋,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阅读教案07-22

语文教案(精选)08-12

(精选)语文教案09-19

语文的优秀教案精选05-04

语文教案(精选)10-03

语文教案12-22

《语文乐园五》语文教案07-02

语文教案语文《孙悟空考小明》教案05-04

《春笋》语文教案08-17

语文《新型玻璃》教案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