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10-12 08:10:44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总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总8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学习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46页。

  学习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二月的天数。

  2、会给月份分类,能运用左拳和歌诀识记各月的天数。

  3、能运用多种方法算出一年的天数。

  自主预习

  自学教材第46页

  1、多媒体展示新成立图片,你知道新是哪一年成立的?

  (1949年10月1日)

  2、多媒体展示第29届北京奥运会图片,说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是什么时候?( 8年8月8日 )

  3、多媒体展示植树节与儿童节图片,说说各是哪一天?

  4、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

  交流合作

  1、小组内交流年历卡,交流你知道的年月日的知识。

  (1)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

  (2)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有几种情况?把它统计下来。

  2、综合:

  (1)你能根据每月天数的不同,对十二个月进行分类吗?

  31天:有()()()()()()()月

  30天:有()()()()月

  28天:有()月

  29天:有()月

  (2)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月,有30天的月份叫做()月。

  (3)数一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3、识记大小月

  (1)这么多大小月,有什么办法能很快记住哪几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你有什么好方法吗?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

  (2)(课件出示)用左拳记忆法,你能用左拳给我们试一试吗?

  (3)(课件出示)歌诀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指十二月),三十一天永不差。

  小游戏:小组长随便报一个月份,要是大月两手五指张开,要是小月两手握拳。

  4、认识二月

  (1)二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2)二月在平年是多少天?在闰年是多少天?

  5、找节日。

  (1)找出教师节、六一儿童节,并说出是星期几?

  (2)找己和父母的生日,并做标记。

  6、算一算:0年一共有多少天?

  展示提升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认真倾听,适时补充纠正。教师及时点拨。)

  反馈测评

  1.填空:

  ①常用的时间单位,除了时、分、秒以外,还有()

  ②一年有()个月,每月有31天的叫()月,有()个月;每月只有30天的叫()月,有()个月。

  2.猜一猜:小明说:我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连续的2个月,你知道我是哪两个月去的吗?

  拓展延伸

  1、时间是宝贵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2、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年、月、日的有关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提高学生综合概括推理的能力.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运用变化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昨天老师买了一些苹果,吃了一部分,你能想到什么?

  (二)教师提问

  1.你为什么马上能想到还剩多少呢?

  2.是不是因为吃了的和剩下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三)教师谈话

  在实际生活中两种相关的量是很多的`,例如总价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和

  数量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二、新授教学

  (一)成正比例的量

  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路程(千米)

  1 :90

  2 :180

  3 :270

  4 :360

  5 :450

  6 :540

  7 :630

  8 :720

  1.写出路程和时间的比并计算比值.

  (1) 2表示什么?180呢?比值呢?

  (2) 这个比值表示什么意义?

  (3) 360比5可以吗?为什么?

  2.思考

  (1)180千米对应的时间是多少?4小时对应的路程又是多少?

  (2)在这一组题中上边的一列数表示什么?下边一列数表示什么?所求出的比值呢?

  教师板书:时间、路程、速度

  (3)速度是怎样得到的?

  教师板书:

  (4)路程比时间得到了速度,速度也就是比值,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

  (5)在这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如何相关联的?举例说明变化规律.

  3.小结:有什么规律?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具体例题安排如下表: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探索等活动,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 通过分类、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 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 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编写特点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这些知识与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为使儿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认识新问题,建构他们自己新的知识与经验,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例如:对“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教材根据学生已懂得了角的分类,能区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与周角这一基础,设计了“给三角形分类”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和把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2.重视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其直观性进行教学。基于这样的考虑,教材在提供大量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加强了数学问题情景、操作探索活动的设计。例如“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部分内容,创设了“我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种学生熟悉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去实验、去发现。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教学内容的呈现不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给学生留有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为感受、理解抽象的概念,自主探索图形的性质打下了基础。为方便教师领会教材编写的理念与意图,开展有效的教学,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教材在呈现具体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地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这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获得。例如,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等,均是让学生在操作、探索中发现,形成结论。

  4.加强对图形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本单元增加了“图形的拼组”,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探索能力。

  四、具体编排

  1.三角形的特性。

  (1)情境图。

  教材提供了一幅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直观图,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而且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的作用的思考。

  (2)例1。

  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在已学的垂直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了三角形的底和高。最后,教材说明为了便于表述,如何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3)例2。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对三角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设计思路是“情景、问题—实验、解释—特性应用”。

  (4)例3。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规律。

  2.例4。

  教学三角形的分类。用集合图直观地表示出,三角形整个集合与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之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三角形按边分类,教材不强调分成了几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3.例5。

  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先通过让学生度量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内角度数,并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和,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它们的内角和是180?。在此基础上,教材再提出用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

  “做一做”应用这一结论解决问题。

  4.图形的拼组。

  (1)例6。

  用同样大小的三角形拼四边形的活动,让学生体会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具体活动时,不一定只按教材提供的思路拼,可以让学生自主拼,看用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边形,并说一说是怎么拼摆的。

  (2)例7。

  用三角形拼出美丽图案的活动,进一步感受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同时享受创作的快乐,感受数学美。

  五、教学建议

  1.适度把握本册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目标。

  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探索图形及其关系的愿望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认识图形,进行探索。因此,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因此,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如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内容的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2.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在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推理想像等都是学习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教学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几何图形的、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几何图形的直观性为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可以使学生认识和探索图形的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也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空观念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时,要注意切合实际,易操作而有实效。一些农村学校由于经济困难,不能配备丰富多彩的教学具,教师必须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积极发动学生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但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使学生了解用秤称物品的方法。

  ㈡能力训练点

  1、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自主选择合适的秤称物品。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品质量的意识。

  ㈢情感教育点

  1、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2、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具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盘秤、有奖竞猜的物品、一个1角硬币

  (学生用)六人一组:10个1角硬币、10克、20克、30克、50克、100克的物品,2包500克的盐、苹果、饼干、石头、米、花生米、果冻等......

  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难点: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

  师:今天森林里发生了一件大事,我们也去凑凑热闹好吗?

  生:好!

  师:我们去看一看。

  1、观看课件演示:(熊猫森林超市开张情景)

  咦,什么声音,这么热闹?

  噢,原来今天是熊猫森林超市开张的日子。

  2、课件显示(超市内部场景)

  师:好,我们进去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说出看到的商品名称、质量、有数字、有克和千克...)

  3、(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板书课题)

  4、请打开课本P86页。

  二、认识称。

  师: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来称。

  师:那么你知道哪些称呢?

  生:(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生1:我在超市卖食品的地方见过电子秤。

  生2:卖水果的地方有盘秤。

  生3:我见过夏天卖西瓜的用磅秤。......

  师:大家真留意身边的事物。

  三、感觉体验,形成质量观念。

  1、认识1克。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1角硬币)你猜一猜有多重呢?

  生:1克......

  师:我们用天平来称一称。请看屏幕。(播放录像)

  师:你们真棒,一枚1角的硬币约重1克。请大家拿一枚1角硬币放在手中掂一掂,好啦,感觉怎么样?

  生:很轻。

  师:大家知道1克的重量了,现在找一找生活中有那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克。

  生:乒乓球、小发夹、药片、小螺丝、纽扣、图钉......

  师:你们真利害能找到这么多大约1克的物品,那你还能找出10克、50克、100克的物品吗?

  生:......

  师:大家真聪明,找到这么多以克为单位不同重量的物品。

  师:请大家从篮子里找出100克的物品。看哪一组找得最快。准备开始。

  师:大家都来感觉一下。

  2、认识千克

  师:刚才第二小组找100克的物品又快又好,现在我们再来找出1包500克的物品,准备开始!

  师:找得好快啊!这是一包500克的盐。(500克)

  师:一袋盐500克,那么两袋呢?(生答师板书:1000克)

  师:我们在验证之前一齐来认识盘称。我们一齐来观察一下。(观察盘称认识盘称)

  生:(汇报)

  师:现在我们把两袋盐放在一起,用盘秤称一称。那么大家知道有多重啊?(学生操作称量)

  生:1千克

  师:1000克里面有几个1克呢?(1000个)

  师:那么1000克和1千克哪一个重呢?(相等)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师:老师想到超市买几样东西你能帮帮老师吗?(能)

  [要求:请各组合作帮忙称出1千克的物品]

  学生汇报:我们组称了6个苹果是1千克......

  师:通过称量,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六袋物品重量相同,都是1千克。

  生:我发现1千克的石头少,1千克的饼干多。

  生:我发现虽然1千克的石头少,1千克的饼干多,但是他们的重量是一样的。

  师:你们的发现可真多!谢谢大家的帮忙。

  师:现在我们每人轮流掂一掂,试一试这1千克的感觉,各小组也可以交换物品试一试。

  师:感觉怎么样。

  生:我觉得1千克很重。

  生:我觉得1千克比1克重多了。

  生:我觉得1克比1千克轻很多。

  师:真的吗?好了,我们拿出1克和1千克的物品比一比。

  师:感觉怎么样。

  生:1克很轻,1千克很重。

  生:1克比1千克轻很多。......

  师:一般情况下,我们称较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称较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P86,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四、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同学们学了这么多知识,熊猫老板很想请大家去他的超市帮忙,你愿意吗?听听熊猫老板的要求吧?(想成为我的职员可不容易,要经过三关的考验。勇敢的小朋友请来吧!)你们有信心吗?

  第一关:1、书P88页2。

  2、书P89页4。

  3、书P89页5。

  第二关:判断提。(学生用动作判断)

  (1)一个1角硬币重1克,10个1角硬币重1千克。()

  (2)5千克比5000克要轻一些。()

  (3)小明重25千克。()

  (4)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第三关:亮亮去春游写了一篇日记请小组合作找出不对的地方并改正。(课件出示)

  亮亮今天春游啦!他为自己准备了可口的食物:有50千克重的两个,150克重的一个...他们班游玩的地点是动物园,在那里亮亮看到了许多动物,他最喜欢重达3000克的、和脖子长达3克的。

  五、有奖竞猜活动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得这么好,老师想送些礼物给大家。请看,想要吗?

  师:呵呵,都想要,不过,得先猜猜它有多重?哪个小组猜对了奖品就是你们组的!

  (每组一分物品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说出重量。)

  六、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合作.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判断能力.

  3.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其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导入

  1.同学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时有什么规则吗?

  2.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先下后上,要遵守乘车秩序.乘车时也有关于数学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乘车

  二、活动二:乘车

  (一)教学主题图1

  1.出示图片:乘车图1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驶来了,驶向白石桥站.

  2.教师提问.

  (1)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3)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小组讨论.

  4.集体反馈.

  2+1+4=7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教学主题图2

  1.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上现在有7人.

  2.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车继续向前开,到百万庄站.后门下去3人,前门上去2人.

  3.小组讨论:看了刚才的演示,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

  4.集体反馈

  7-3+2=6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三)教学主题图3

  1.出示图片:乘车图4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继续向前开,到总站白云路站前门和后门都下去3人.

  2.小组讨论:现在车上还有乘客吗?你会解决吗?

  3.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6-3-3=0

  小结:通过乘车活动,我们计算了乘车中的几个问题,你知道先算什么了吗?

  三、活动三:动手摆

  (一)摆圆片列式

  1.5个红圆片、再摆两个蓝圆片、拿走3个.列式:

  2.根据列式动手摆:4+1+5=

  3.同桌互相出题摆圆片、列式.

  (二)两人一组,一人说,另一人摆.并说出算式.

  四、活动四:日常生活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能提出哪些与今天所学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怎样解决?

  2.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同学和老师说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课堂的导入,直入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体会,新课的教学整个贯穿在此条线索中,各个环节的教学线条流畅,学生在每个环节的情境中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共同探索,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每个孩子发挥、展示自己的空间。自主探索得到的知识,不但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等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也大有裨益。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23页例5,练习五第2~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运用乘法运算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上节课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谁能分别用自己的话和字母表述乘法分配律?

  2.填空。

  25×6+75×6=

  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5

  用简便方法计算102×45,32×27+32×73。

  教师: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可以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吗?(学生观察思考,独立尝试计算)

  学生计算后汇报,教师板书如下:

  (1)①102×4

  ②102×45

  ③……=(100+2)×45 =102×(40+5)

  =100×45+2×45 =102×40+102×5

  =4500+90 =4080+510

  =4590 =4590

  (2)①32×27+32×73

  ②32×27+32×73

  ③……=32×(27+73) =864+2336

  =32×100=3200 =3200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后,在全班交流)

  (1)你认为每个题的哪种算法最简便?为什么?这种简便算法的依据是什么?

  (2)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小结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

  1.基本练习

  (1)练习五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口算题。

  (2)填空。

  巩固练习

  (1)练习五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练习五第4题:学生根据题中所呈现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然后思考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练习五第8题:学生根据情景图中所呈现的信息先独立思考解决,对有困难的可在小组中讨论解决。

  全班交流,板演在黑板上,并说出自己解题的思路。

  3.发展练习

  练习五思考题,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先在小组中商量解决,最后全班反馈,要求说出思考过程。

  4.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2,3,6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都有些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教材第98~99页练习第3~9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时、分的概念,进一步巩固看钟表的方法和时刻写法,能比较熟练地说出钟表上是几时几分,并能在钟面上拨出指定的时刻,正确、熟练地记录时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加强时间概念的`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八第3题。

  (1)学生看题,让学生说一说三种交通工具每分钟大约行多少米。

  (2)让学生在书上填写,然后让学生读一读。

  2、请学生一边拍手一边数数,看一分钟内能从1数到多少。

  3、你早上几时到学校的?现在是几时几分,到学校大约已经几小时?

  三、练习看钟表、写时刻

  1、完成练习十八第4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1小时、1分钟各有多长,还要能看钟表上的时间,并且能写下来。看练习十八第4题。

  (1)让学生拨5:00。提问:你是怎样拨的?教师演示。7:00怎样拨?

  小结:钟表面上的时针指着几,分针指着12,就是几时。

  (2)让学生拨6:30。提问:6时30分时针刚走过几?分针要指着几?教师演示。让学生继续拨4:05,10:45,2:15。集体订正。

  小结:几时,时针就是刚走过几;分针要从12起走过几小格。

  2认识钟表上的时间。

  (1)请学生看老师拨钟,让学生说出拨的时间。(2:00、2:05、2:15、2:30、2:45、2:55)提问:为什么是2:55分,而不是3时55分?拨到3:00、3:05,让学生说一说是几时几分。

  (2)拨出12:30、6:00,9:15、3:45,4:40、8:20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八第6题。

  4、完成练习十八第7题。

  四、时间单位的应用

  1、做第5、8题。提问:为什么第5题用除法?第8题用乘法?

  2、我们一节课40分钟,现在离下课还有几分钟。从上课到现在,用了多少分钟?你是怎样算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八第9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中位数》教材第105页例4、第106页例5及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中位数的认识计算过程,体验合作探讨,理解认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求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

  教法学法:

  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引导与讲解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实践体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师生谈话导入。

  2、课件出示

  王丽同学1分钟跳绳比赛成绩如下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成绩124108136132

  她这四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理解题意,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下面让咱们去看看五(1)班7名同学正在进行的掷沙包比赛,他们的成绩如何呢?(出示教材第105页例4情景图)

  设疑:老师知道这组学生中有一名同学叫刘云,他的成绩是25.8米,你们猜猜他在这组中可能排在第几?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五(1)班7名同学掷沙包成绩统计表。

  姓名李明陈东刘云马刚王朋张炎赵丽

  成绩/m36.834.725.824.724.624.123.2

  从他们的成绩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刘云同学排在第几?为什么刘云的成绩比平均数低,还能排在第三呢?

  引导学生观察,小组内交流。

  师:这组数据中,只有两个数比平均数大,有五个数都比平均数小,用平均数表示他们掷沙包的一般水平合适吗?(不合适)想想办法:从这组数据中挑出一个数代表他们掷沙包的水平,自己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这是可能有些困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认识中位数。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估计,计算比较,发现用平均数表示一般水平不合适,从而引入新的内容——中位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介绍中位数

  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直接关系,任意一个数据大小的变化都会对平均数值都会产生影响,为弥补平均数在描述某数据组的不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中位数。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置居最中间的'数据它的优点是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师:那么,五(1)班7名同学掷沙包成绩的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动手尝试,按大小排列找出中位数24.7 。

  师小结求中位数的方法

  a 、按大小顺序排列 b、最中间的数据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理解,体验求中位数的过程,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并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3、小结: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时,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4、教学例5

  出示例5:五(2)班7名男同学的跳远成绩表

  姓名李志强陈文王文贤赵军张鹏刘卫华于国庆

  成绩/m3.062.902.743.522.832.892.78

  师问: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一组数的一般水平呢?

  (1)让学生分别求出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同桌之间议一议,说一说。

  2.96比这一组数据中大多数数据都高,用它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合适,应选中位数。

  (3)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杨东的成绩2.94m,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

  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得出结论:一组数据中有偶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5、知识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这合作中自主探究发现知识规律,并动实践求平均数,中位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练习。

  2、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生读题,小组讨论,共同解答,汇报交流。

  3、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2题

  学生讨论自由解答。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中位数

  例4 例5

  中位数 24.7 2.89 (2.89+2.90)/2=2.895

  按大小顺序排列

  数据个数奇数:最中间的数据 数据个数偶数:最中间两数的平均数

  教后反思:

  教材中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比较平均数,从而产生中位数的教学的必要性。本人循着教材的思路和自身的理解设计了“平均数有时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有时能—— 发现概括平均数时候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该用什么数表示,学习中位数——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关系,——在练习中分散难点,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时候平均数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而中位数则可以,深入理解中位数的稳定性。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5-11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2

小学数学教案08-02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集合]07-23

小学数学教案【必备】08-22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02-07

小学数学教案(优选)08-30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