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案(精选1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乙己 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乙己教案 1
教学目标:
1、 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 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 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 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简介鲁迅 ,回忆之前学过的鲁迅的文章。
2、导语: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称赞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鲁迅先生又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下面我们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简介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5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本文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三、简介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基本相同。清代规定:凡参加正式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童试,童试参加者称儒童或童生(不管年龄大小),经过童试被录取入县学的称秀才,也叫生员、相公,还叫进学等。这是得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考试时间在秋季。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参加者是举人,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的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科举考试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科举考试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轨半步,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加之参考人数多,入选者少,官场黑暗,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我们要学习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一个。
四、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要求:
1、 找出生字词。
2、 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活。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五、教师纠正字音
踱(duó)、亨(hēng)、舀(yǎo)、砚(yàn)、拭(shì)、附和(hè)、蘸(zhàn)、阔绰(chuò)、羼(chàn)、间(jiàn)或
六、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酒店的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七、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1、本文 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明确: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地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的遭遇的悲惨。
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分深刻。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2、指名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明确: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八、布置作业
思考:
1、小说的前三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孔乙己教案 2
教学重点
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二、提示与思考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什么作用?分析以咸亨酒店为中心的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孔乙己形象的作用。
2、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3、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
4、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丁举人和孔乙己都是封建社会里的知识分子,本是科举道路上的同路人,不同的是一个“爬”了上去,一个“掉”了下来。假如孔乙己“爬”了上去,他会是什么样的形象?社会是否会有所改变?
三、交流、讨论后明确
1、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由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
由以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对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
由“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
小结:咸亨酒店是孔乙己活动的空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文章通过对咸亨酒店格局的描写,自然而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形象而又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掌柜对“短衣帮”与“长衫客”的不同态度,店内单调无聊、令人窒息的气氛,让人感受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虚伪的关系,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样的特殊身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就注定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2、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唯利是图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
3、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4、(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进一步认识封建统治的弊端。) 提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 孔乙己假如“爬”上去,他也会像丁举人一样欺凌那些没爬上去的人。
四、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2、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五、理解小说主题
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三、四。
孔乙己教案 3
课时教学重点:
理清小说结构线索,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理清小说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二、理清小说的线索
明确:小说以“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又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小说情节。
(思考: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有何作用?)
讨论分析:使故事显得真切,使情节集中,内容简要,更增加了悲凉的意味,表现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
三、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提示与思考: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什么作用?
(课文写人们对孔乙己的五次取笑,孔乙已成了人们的笑料,掌柜看不起他,取笑他,这是没有人性的自私的笑;短衣帮们看不惯他,哄笑他,这是麻木不仁的笑;小孩子们因他的古怪讥笑他,这是天真无邪的笑。最后又在别人的笑声里离去。说明孔乙己的`人生价值仅是人们的笑料。从而体会到这笑中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体会到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
讨论明确: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笑声”贯穿全篇,这阵阵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苟活,最后在笑声中走向死亡。小说对各种人物的笑,描写越是生动,越是具体,我们就越是感到悲凉。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更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四、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引导学生揣摩以下加点词的意味:
1、便排出九文大钱。
2、他从破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3、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
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五、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请展开想像,写一篇短文来明确交代,300字左右。
孔乙己教案 4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及小说的创作背景,并掌握本课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3、抓住文中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4、理解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众人对孔乙己的态度,领悟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学习重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孔乙己的批判与同情;
2、明确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和封建社会的腐朽与病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先生的《范进中举》,深刻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先生著名小说《孔乙己》,也是讲述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看看在他身上发生了哪些故事?
二、知识链接
1、作者回顾:
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 文学 家、思想 家和 革命 家。原名 周树人 ,字 豫才 。浙江绍兴人。幼年时受诗书经传的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影响。后东渡日本学医,又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来改变落后的国民精神面貌。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狂人日记》 。从此以后,鲁迅用他手中的一支笔,同旧势力旧思想进行着斗争。自1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出版了小说集 《呐喊》 、 《彷徨》 、散文诗集 《野草》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杂文集 《坟》 、 《热风》 、 《南腔北调》 等专集。
2、写作背景:
小说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刊载在1919年4月的《新青年》上,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当时辛亥革命刚推翻封建帝制,但是中国社会封建势力仍然根深蒂固。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作为进步知识分子,以文章作为武器,从各个角度向封建礼教发起进攻,深刻批判了“礼教吃人”的罪恶。《孔乙己》就是这样一篇小说。鲁迅通过描写孔乙己这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和摧残的下层读书人的悲惨遭遇,揭露和控诉了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出封建社会中人情淡薄以及普通群众的麻木、冷酷的精神世界。正如鲁迅所说的写这篇小说的用意:“单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薄凉”,从而“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两次。
2、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羼水( chàn )、颓唐(tuí )、笔墨纸砚(yàn )
不屑置辩 ( xiè ) 、附和( hè )、蘸( zhàn )、阔绰 ( chuò )
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不屑置辩:不值得进行辩解。
颓 唐:精神不振作,情绪低落。
4、找出文中反映下列内容的句子: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2)孔乙己的地位: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这么过。
(3)孔乙己的结局: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5、你能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吗?
(1) 众人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2) 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3) 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4) 孔乙己给小孩子分茴香豆
(5) 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6) 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咸亨酒店
四、把握小说三要素,分析学习课文
(一)情节探究:请根据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给文章分层。
第一部分:(1—3)开端: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
第二部分:(4—9)发展:写孔乙己的经历、言行、性格、社会地位
第三部分:(10—11)高潮: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第四部分:(12—13)结局: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二)形象分析: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揣摩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刻画方法
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请各找一例?
学法指导: 人物形象刻画方法:正面描写——外貌、语言、行动、神态、心理;侧面描写——对比烘托
示例: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外貌描写,写出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显示出他的穷困潦倒却又自命清高的.性格。
(2) 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例: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偶有偷窃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从不拖欠酒钱的人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识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屡遭冷遇的人
孔乙己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想和人交流的人
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无人关心,可有可无的人
(3)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自命清高,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孔乙己这个可笑可悲又可怜的小人物。他在笑声中出场又在笑声中离去,他地位低下、穷困潦倒、迂腐不堪、受尽屈辱、悲惨死去,这一切是什么造成的,从孔乙己的人生中我们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呢?我们下节课将探讨这些问题。
六、作业布置:
1、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探究小说主题
2、结合文章内容,展开想象和联想,为小说续写结尾。
教学反思:
本课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名篇,因此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探究思路清晰,更明确地了解小说学习的方向和重点,所以我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分析这篇课文,第一课时主要是从理清字词、把握情节、分析人物的方面入手,第二课时重点进行小说阅读的难点环境分析。
本课堂基本上能够按照预先的设计进行,课堂容量较大,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基本上通过阅读能够找出孔乙己生活的片段,概括小说基本情节,也能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分析总结出人物形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孔乙己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精巧的布局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2)学习小说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和动作刻画人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认识孔乙己的形象。
(2)了解本文精练且含义深刻的语言。
3、情感与价值观:
了解孔乙己的悲惨命,从而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教学设想】:
1、学习课文之前,可让学生自我介绍相关鲁迅的思想状况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从而达到复习旧知识的效果。
2、本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和动作刻画人物的小说写作方法。
3、本文的教学难点:由于生活年代的不同,学生对主人公当时的生活背景不够了解,所以本文以引导学生了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人许多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所创作的,如狂人、祥林嫂等,其中之一就是孔乙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孔乙己》这篇小说。
二、文体与作者:
1、文体:四大文学样式之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2)小说的情节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3)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2、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
3、时代背景:本文写于1918年冬,这篇小说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与《范进中举》一样)。也是鲁迅先生最得意的作品。
三、孔乙己的个人资料:
1、姓名:来自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有姓无名,社会地位低下。
2、年龄:五十岁上下——穷苦潦倒的大半生。
3、身体状况:身材高大,脸色青白,皱纹间常夹伤痕。——有谋生的条件,但生活窘迫,经常挨打受辱。
4、谋生手段:替别人抄抄书。——落魄的书生。
5、最喜欢穿的`衣服: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好吃懒做,自命清高,不愿放下读书人的架子。
6、最喜欢说的话:满口的之乎者也。——卖弄斯文,受封建教育的毒害极深。
7、最喜欢去的地方:咸享酒店。
8、最喜欢的饮料:酒——嗜酒如命,借喝酒在短衣帮面前摆读书人的身份,炫耀阔绰。
9、最气愤的事:酒客们说他偷书。——读书人的事不能算偷,死要面子。
10、最痛心的事:连半个秀才都也没捞到。——痴迷科举,至死不悟。
11、最值得骄傲的事: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卖弄学问、迂腐不堪。
12、最可以肯定的方面:从不拖欠酒账——不失掉读书人的体面。
13、最喜欢的群体:小孩子,分茴香豆给他们吃。——本性善良。
14、最不幸的事: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科举制度下的受害者,封建教育的牺牲品。
通过这份个人资料我们初步了解了孔乙己这一形象——没落的腐朽文人。
四、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以第四段为讲解重点)
1、肖像
(1)外貌P29、P33,孔乙己为何不脱去长衫呢?
明确:因为他思想深处铭刻着那个时代赋予的教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使得他自以为高人一等,看不起劳动人民,即使处在穷极潦倒下也不正视现实。
(2)“手”的特写——“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满手是泥”……
明确:或爱慕虚荣,或自命清高,或鄙视劳动,或心地善良。这一双用来偷东西的手;一双用来写服辩的手;一双用来走路(走向死亡)的手。
2、神态P29
3、语言与动作P29,P34
4、细节描写——写“茴”字——迂腐不堪。
五、对于孔乙己的描写,我们还有几个地方应注意?(以第五段为讲解重点)
提问:这段讲了那些内容,属于叙述顺序中的哪一种?
明确:插叙:身份,境况,脾气。
六、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大致认识了孔乙己此人,那么小说还有另外两在要素:环境与情节,今天的作业:根据文中交代一画一张咸享酒店的平面图。
孔乙己教案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3.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
2.质疑探究法 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3.比较阅读法 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对照比较,了解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孔乙己画像“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2、为什么酒店取名“咸亨”呢?
“咸亨”一词,最早见于《易经》。 《易经》中有“品物咸亨”之句。据《尔雅 释诂》:“咸,皆也”。“亨”是通达顺利的'意思。 “咸亨”合在一起,就是一切通达顺利。
在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绍兴的咸亨酒店又重新开张了。
3、关于“孔乙己”原型的几种说法:
(1)《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据鲁迅先生说,实有其人,此人姓孟,常在咸亨酒店喝酒,人们都叫他“孟夫子”,其行径与“孔乙己”中所描写的差不多。
(摘自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
(2)他本姓孟,大家叫他孟夫子,他的本名因此失传。------他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以至穷得几乎讨饭。他替人家抄书,可是喜欢喝酒,有时连书籍纸笔都卖掉了,穷极时混进书房里去偷东西,被人抓住,硬说是“窃”书不能算偷------他常到咸亨酒店喝酒,可能住在近地,却也始终没人知道,后来他用蒲包垫着坐在地上,两手撑了走路,也还来吃过酒,末了便不见了。
(摘自陈根生的《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
(3)作者的本家,名叫“四七”。此人喜欢喝酒,抽鸦片,但能写得一手好字。经常穿着破旧肮脏的竹布长衫,头上歪戴瓜皮帽,到处游荡。他好骂人。却经常被人打。 (摘自陈根生的《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
(4)相传当时绍兴城内有一个名叫“亦然先生”的,此人生活贫苦,为谋生计只得以卖烧饼油条度日,但不肯脱下长衫,又不愿大声叫卖。小贩们吆喝一声,他跟在后面低低叫一声“亦然”,令人啼笑皆非。孩子们常围着哄笑,异口同声叫他“亦然先生”。从此亦然先生也就此扬名绍兴了。 “亦然先生”卖完大饼,就缓缓踱到咸亨酒店,掏出几枚铜钱,要一碗酒,一碟茴香豆,慢慢边喝边嚼着茴香豆。孩子们见了纷纷赶来讨豆吃,他就每人一颗地分给孩子们,直到碟中的茴香豆所剩无几,就用手盖住碟子,嘴里还念念有词:“多乎哉?不多也”。
(摘自黄道富《咸亨酒店与孔乙己》)
三、速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开头3段)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做为孔乙己出场的背景。
发展:4—9段)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表现孔乙己是大伙的笑料。
高潮和结局:(10-13段)写孔乙己第二次出场,表现孔乙己被打折腿后的遭遇。
四、小结
课文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悲剧形象,深刻揭露了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题。
孔乙己教案 7
教学目标:
一、认识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学习鲁迅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二、理解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中的作用。学习本文遣词造句的简炼、精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难点:对孔乙己人物性格的理解。
本单元是“小说之林”,要求学生阅读本单元内容,了解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的基本特征。但因孔乙己生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较远,学生不太熟悉,教师要把“学而优则仕”的那种背景介绍清楚。从多角度切入,对小说进行多角度地观照,由教师设计问题或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在讨论中加深对小说的理解,进而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时数:
1教时。
学习方式:
朗读法,语言品析法,讨论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2.字词学习
⑴注音
阔绰(chuò )、羼(chàn)、绽出(zhàn)、拭(shì)
(2)释义:
格局:布置的格式。
阔绰:阔气。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绽出:文中是突露出来的意思。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固,安守。
间或:偶然,有时候。
不屑置辩:不值得进行辩解。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作,情绪低落。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3.作品中的主人公姓甚名谁?文中哪一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作品主角的特殊身份?这是一种怎样的特殊身份?
提示: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二、展示交流
讲读分析第一部分(第1节至第3节)。
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
1.提问思考:孔乙已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活动的?
2.从哪些语句看出这个场所的势利与冷酷?
三、点拨升华
1.作者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笔墨来描绘环境?又为什么要写柜台、温酒、喝酒?
2.就在这冷酷势利、等级森严的环境里,一个“笑”字引出了主人公的出场。为什么小伙计居然也可以“笑”呢?是“欢笑?是玩笑?是取笑?是讥笑?还是嘲笑?
四、板书设计:
咸亨酒店(缩影)孔乙己苦人儿
等级森严壁垒分明势利冷酷
“长”“里”“坐”“荤”站着喝
(笑)→而凉薄
“短”“外”“站”“素”穿长衫
孔乙己身上的这种矛盾,决定了他的生活内容;他的语言、行动,又必然使他在鲁镇人们心目中成为可笑的人。他为什么穿长衫,又为什么只能站着喝酒呢?那就得认真剖析了。
五、达标反馈
1.熟读第一部分。
2.根据鲁迅第一部分的描绘,用漫画的笔法给孔乙己画像。
孔乙己教案 8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
2、在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中,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孔乙己悲剧生活的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把握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程:
二、 时代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作者介绍: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文学创作方面讲,鲁迅前期创作成熟和影响最大的是小说,而他后期则主要从事杂文创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狂人日记》是新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他写的第二部就是《孔乙己》。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四、读课文
1、检查预习,正字注音
2、听录音,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五、理清小说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3、小说直接写孔乙己的情节有哪些?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偷东西。(第4段)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未进学。(第6段)
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第7段)
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第8段)
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喝酒。(第10段)
------这篇小说的情节与小说的一般情节结构是否一致?
——不同。若干片段,相互独立,不能构成因果相关的情节链。
-------五个不相干的情节怎样连成一个整体?
——安排一个线索人物“我”作为“见证人”,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把五个片段连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话题4:侧面写孔乙己又写了哪些内容?
——插叙“读过书”的经历(第5段),笔触由现实伸向历史;
间接写被丁举人打折腿的遭遇(第10段),笔触由酒店伸向店外。
六、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孔乙己。
1、分小组比赛;要求学生从课文中遭到相应得文句,并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填得越多越好。
2、 一句话人物短评:“议仪孔乙己这个人”
可以从身份、外貌;习惯、性格、命运;人物塑造等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每个小组合作写一篇。
3、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基本方法:
作品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的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1)通过“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简练的揭示出人物的特殊身份和社会经济地位,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
(2)通过肖像描写揭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身材很高大的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潦倒、时常遭受欺凌的老年书生的 形象。
(3)通过服饰描写揭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说明孔乙己是一个不肯脱下长衫、唯恐失去读书人身份的'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他又穷又懒,又很爱面子。通过这件破脏的长衫,就把孔乙己的社会经济地位、生活状况、思想性格十分深刻的揭示了出来。
(4)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表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他性格的迂腐可笑。别人责问、奚落他时,也常用四书、五经中的话来替自己辩解,连对孩子也说“多乎哉?不多也。”这类话。他把偷书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生动的表现了人物的个性。
(5)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揭示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像孔乙己在酒店受顾客取笑戏弄时神态、动作的变化,表现了他读书、应考、追求功名的思想;写教“我”识字和给孩子吃茵香豆时的动作、神态,刻画了他善良的品性。
最后,写孔乙己被打断了腿,“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令人惨不忍睹。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不仅毒害了他的灵魂,而且摧残了他的肉体。然而,他仍麻木不仁,至死也未醒悟。这是他最可悲的性格。
4、重点指导: 列表:孔乙己前面几次和打断腿后
比较:最后一次出场在肖像、语言、神态、动作方面的变化
七、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等对立词语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等级森严,贫富悬殊,阶级对立。(补充板书:鲜明的阶级对立。)
补充说明:“踱”写出了长衫主顾趾高气扬、悠闲自得的神情;“要酒要菜,慢慢坐喝”写出他们有钱有势还有闲。
2、1-3自然段 交待了社会环境
3、问: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交代酒店情况?为什么要把故事放在酒店之中?
——为下文作铺垫。将整个社会浓缩到一个小酒店,在酒店的环境中描写人物;又通过酒店去透视社会,通过典型人物去表现主题,使整个故事更凝聚集中。
八、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问一:)《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
小结: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问二: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小说在笑声中引出孔乙己,最后他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笑声”贯穿全篇。这阵阵哄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昏沉。
九、重点词语分析:作品语言精练、深刻、生动传神。
(1)“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里”,这文中的一个“踱”字,活现出阔绰的长衫主顾的身份地位和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神态。
(2)“排出九文大钱”,这个“排”字,生动地表现了穷困的孔乙己数钱时缓慢的动作姿 态和显示他在酒店的特殊身份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他从不拖欠酒钱的好品格。后文“摸出四文”中的“摸”字,则形象的表明孔乙己境况的悲惨,由“排”到“摸”写出孔乙己命运的重大变化。
(3)“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这段话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想做清白的人又做不成,遭受众人一次比一次尖刻的取笑,处境十分难堪的孔乙己,深感气恼和羞耻,想再作一次争辩又有些慌乱心虚时的神态。
(4)“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这里的一个“慌”一个“罩”,传神地写出了孔乙己生怕孩子再向他要所剩无几的首香豆时的慌张情态和动作,形象逼真地表现了这个善良、贫寒、迂腐的老年读书人的性格。
孔乙己教案 9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默读课文,梳理主要故事情节。
2、勾画描写句,分析人物,品读句子表现效果。
3、提炼主题,探究死因,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品读句子
教学难点:
提炼主题,探究死因,体会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激趣
从《范进中举》进入学习,范进是活悲剧,但他起码还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旧社会等级森严的考试制度下,比他更可悲的人(半个秀才都捞不到)的大有人在。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和他笔下的《孔乙己》。
二、学前检测
1、小说的三要素是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_ 。
2、小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四部分。
3、小说的环境主要包括______和________ 。
默读、通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给课后生字词注音(点生上台)
2、划出课文中带笑的句子(读出来)
3、谁为我们带来了欢声笑语?如果请组一个带笑字的词来形容这些笑声,你会组哪些词?
4、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含义
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孔乙己的地位:
孔乙己的结局:
你发现什么规律?
(孔乙己身上体现了很多自相矛盾的特质,他是一个很有用意思的人)
(1)穿长衫却在柜台站着喝酒。
(2)给孩子分豆,却又说不多也。
(3)明明每次去都被人嘲笑,却每次都要“据理力争”不许取笑。
(4)明明身无分文,喝酒却从不赊账。
(5)结局:大约的确。
5、在笑声里,鲁迅写了关于孔乙己的哪些事儿,请你帮我归纳一下。
(1)偷书为窃书;
(2)奚落考试不中;
(3)教我认茴字;
(4)给孩子分豆;
(5)断腿买酒。
四、读懂课文,分析人物
1、齐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用信息?
2、鲁迅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让孔乙己出场,连一个被掌柜责罚的小伙计都敢笑他,说明了什么?
3、合作探究:孔乙己除了地位低下以外,还具备了哪些性格特点?请你找出你认为最生动传神描写句子加以品读。(点拨:既可怜,又可悲,还可恨)
五、读深课文,提炼主题
最终孔乙己消失于众人的笑声中,你觉得是什么害了他?请你帮忙分析悲剧的原因:
(1-5小组分析个人原因,6-10组分析社会原因)
格式:孔乙己的沉沦源于______因为______ (社会:看客心态,麻木不仁,唯利是图;个人:不学无术,不知变通,死要面子)从深层次讲,你觉得是什么促使孔乙己这个人身上产生了这么多自相矛盾的特性?(社会边缘人阶层,高不成低不就,融不进”圈子”)
六、读透课文,领悟感情
1、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作者借小伙计之口交代了孔乙己的结局?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大约指的是,的确指的是)
2、学完课文,结合文章内容,你觉得深究孔乙己到底死没死,对鲁迅来说重要吗?因为不管他肉体是否还存不存在,他的`什么已经死亡了?
3、对于孔乙己精神的死亡,你觉得起决定性因素的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七、小结全文鲁迅先生用犀利的目光,精准的文字,深刻揭露了旧中国下中国人“独特”的社会国民性,和被封建教育制度下所残害的类似孔乙己这样一大批屡试不第的社会边缘人阶层。
八、补充作业,情感延伸以《孔乙己走出酒店之后》为题,展开合理想象,续写本文。
孔乙己教案 10
【设计思路】
1、《孔乙己》是鲁迅先生“于廖廖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漠,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作风”的小说力作,将其纳入文学作品的欣赏单元,颇有意味,因为可以挖掘的地方、可供鉴赏的角度很多。
2、尝试“探究性学习”,初步获得鉴赏小说的方法。指导学生利用材料集中探究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深入探究悲剧来源的复杂性。教师放弃权威角色,与学生共同探讨,起着启发、引导、帮助的作用,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品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尝试一种探究的乐趣。
3、抓住矛盾性和复杂性是解读鲁迅系列悲剧小说的钥匙,并学会利用相关的材料撰写鉴赏文章。
4、鉴赏文学作品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积累、历练。激发兴趣,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是本次阅读训练的要求。文学鉴赏能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培养。
【学习目标】
1、学会利用材料,从多角度、细节处探究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探究悲剧来源的复杂性,初步学会赏析小说的基本方法。
2、抓住矛盾性和复杂性是鉴赏鲁迅系列悲剧小说的钥匙,并学会利用相关的材料撰写鉴赏文章。
3、在鉴赏中初步学会思辨,思考社会中人的命运与性格、社会等的联系。
【学习重点】
学会利用材料,从多角度、细节处探究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悲剧来源的复杂性,初步学会赏析小说的基本方法。
【学习难点】
学会利用材料,全方位深入探究悲剧来源的复杂性。
【课前准备】
1、分发积累A卡,指导学习本卡的生字难词。
2、准备积累B卡,收集有关评价《孔乙己》一文的材料,以备探究学习之用。
3、准备积累C卡,收集有关封建科举考试的材料,以备探究之用。
【指导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教师导入:过去我们阅读小说,评价人物,总是简单地判为“好人”和“坏人”,这就像京剧的脸谱“忠”、“奸”分明,犯了评价的幼稚病;而分析人物的悲剧,喜欢简单的贴上标签或无限拔高。真正理解人物、读懂小说,还要抓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探究悲剧来源的复杂性。
2、学生利用积累卡,自读课文,了解内容,解决生字难词。
3、师生讨论(重在讨论的过程,答案不求统一)
①小说为什么将酒店作为孔乙己活动的环境?
②酒店小伙计“我”是否可有可无?
二、初步探究
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1、师范读,学生重点感受孔乙己的言行举止。
2、论:用“可的人”,概括出孔乙己的形象。
(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训练学生利用材料,品析课文,从多角度、多层次和细节处探究孔乙己形象。)
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可笑的人,可悲的人,可怜的人,可恶的人,可气的人,可爱的人……(学生观察人物的角度不一样,得出的看法也不一样。由浅入深,从片面到全面,就是一个认知水平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去补充,教师起引导者和帮助者的作用。)
3、找出依据:让学生细读课文,筛选信息,找到句子,支持自己的看法;可以重点抓住一、二点,给予精心品析。
①讨论:孔乙己是一个“可笑的人”(引导学生探究孔乙己的可笑,在于自相矛盾)
可笑之一: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巨大反差,尴尬可笑)
可笑之二:“窃书不能算偷……”(迂腐、狡辩)
可笑之三:便排出九文大钱。(装阔、炫耀;书呆子的一丝不苟)
可笑之四:……
②讨论:孔乙己仅是一个“可笑的人?”还是……(可恶的人)。
典型处: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起失踪。
③讨论:在他的可笑、可恶之外,还有……(可爱之处)。
可爱之一: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的茴字,怎样写的`?”(真心诚意)
可爱之二: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善良、爱心)
④讨论:孔乙己是可笑、可恶、可爱的一个人,他还是……(可悲、可怜的人)
可悲之一:众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取一个绰号唤作“孔乙己”(卑贱的人)
可悲之二: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多余的人)
可悲之三:……
⑤进一步讨论:为什么孔乙己的可笑带着泪水,可恶不使人恨,甚至是可爱中透着凉意?(因为他的可笑、可恶、可爱中包藏着深深的可悲。)
A、可笑中的可悲:
a、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穷死不肯脱下象征读书人身份的破烂长衫,多么可悲。)
b、窃书不能算偷。君子固穷。多乎哉,不多也。
(典型的孔乙己式语言,透着迂腐,发着酸气。鼓励学生积极品味语言,提出新解。)
B、可恶中的可悲:不会营生→好喝懒做(这是一个深入点,性格可恶,还是封建教育制度的可恶。)
C、可爱中的可悲:热心考“茴”字和分给孩子茴香豆。
(这是一个难点,引领学生感受一个落魄读书人的孤独与凄凉。)
讨论、小结:(引入瞎子摸象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正确评价人物?)评价一个人物不能像瞎子摸象一样,摸着一个地方就说是全象,而要多角度、多层次,全面深入地评价一个人。孔乙己是可笑、可恶、可爱、可悲的,这组成他悲剧的性格,交织成他悲剧的人生。
4、讨论得出。鉴赏要点:学会利用材料,帮助落实重点,从多角度、细节处,品析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三、深入探究
讨论:可恶与可爱,可笑与可悲,组成了孔乙己悲剧性格;悲剧性格演绎悲剧人生,他的人生悲剧还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1、引入有关封建科举考试的材料和《范进中举》的精神片断描写,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科举制度的罪恶,了解天堂地狱一考之间,懂得封建教育思想的弄人,以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罪过。在更大的文化背景下,理解孔乙己的悲剧来自封建科举制度,他是这一制度的牺牲品,是制度的悲剧。
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孔乙己的悲剧还由什么原因造成?
⑴讨论:环境使然,在课文中寻找,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环境。
①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冷漠)
②几次写到“笑”,一是围绕孔乙己因偷被吊打的“笑”。二是嘲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没捞到,三是孔乙己被打折了腿,仍要取笑。(无情、冷酷)
③念念不忘“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小结:这是一个冷漠、无情的社会,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是社会的悲剧。
⑵讨论:人们是如何看待孔乙己的?(笑料、多余的人)
孔乙己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如何?(至少是个读书人,高人一等)
从这种反差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孔乙己的精神处于一种什么状态?(麻醉,被毒害,精神悲剧)
⑶讨论:小说为什么三番五次写到“笑声”,这似乎与小说的悲剧气氛不相符合?
以乐写悲,一倍增其悲。这种笑声,其实是反复渲染人们对可怜的孔乙己的逗弄赏观、取笑作乐,人性到了这种地步,其实也是人性的悲剧。
3、讨论得出借鉴要点:学会利用材料,帮助攻克难点,全方位深入探究悲剧来源的复杂性,感受《孔乙己》一文中彻头彻尾的大悲剧。
四、扩展探究
学习课文之后,初步获得鉴赏小说的方法,找到“抓住矛盾性和复杂性”是鉴赏鲁迅系列悲剧小说的钥匙,并利有相关的材料撰写鉴赏文章。
(1)列举系列鉴赏题目给学生,选其一课外完成,做到口子小,挖掘深。
1、我看杨二嫂(抓住其复杂性来分析,重新认识杨二嫂)。
2、祥林嫂的悲剧(参阅《祝福》及相关材料)。
3、孔乙己与范进比较欣赏A、B、C(参阅《范进中举》全文)
(2)要求学生学会选择相关材料(专家、学者的品析文章,读者的读后感)、平行材料(人物命运或性格类似的作品)等进行参考、比照、分析,撰写鉴赏文章。
孔乙己教案 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掌握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2.认真研究当时的社会环境,以便更好地了解人物的性格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3.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作者的精心布局。
4.学习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细节描写等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先查找文章中的生词,为读懂文章作准备。
2.先看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大致了解文章的线索。
3.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物进行分析。
4.通过分析人物找出决定人物命运的原因。
5.研究作者的情感及其要表达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培养他们对现在的社会制度的认同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情和理解弱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
2.分析人物性格。
3.学会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4.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情感。
难点
1.通过了解人物所处的环境,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2.通过对比分析人物性格,学会各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3.抓住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突破
1.认真分析非主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态度和影响。
2.把人物和当时的.环境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本篇文章的作者及其文章风格的有关资料。
2.把故事发生的背景资料准备好,上课时给学生进行说明。
学生准备
1.在课前把课文认真阅读一遍。
2.回顾自己学过的鲁迅的文章。
教学步骤
一、讲解背景资料,导入新课(约分钟)
1.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们学过的他的文章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本文写作时间是。鲁迅文章风格大都是批判旧社会和反动势力,也揭露下层社会国民的麻木和病痛。故事发生在封建社会即将灭亡的19世纪末,下层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当时仍然存在科举制度。1906年科举制度废除。
2.让学生从前三段中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环境在前三段主要指人文环境,试让学生归纳出来。对此问题教师要进行指导,进而提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3.让学生分析长衫主顾和短衣帮的区。别,通过对比发现问题(主要在第一和第二段)。然后让学生通过分析故事发生的环境了解人物的性格。教师最后说明小小的咸亨酒店其实是当时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正是通过“解剖麻雀”来达到见微知著的目的。书》等。鲁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本文写于1918年冬。学生听教师讲解后对鲁迅及其文章风格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并对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旧社会的文化制度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二、斟酌字句,分析主要人物(约分钟)
1.让学生分析作者以第一人称写的好处,提醒学生分析细节,我为什么换r专管温酒的无聊的工作?掌柜说我干不了这事,这事指的是什么事?它说明了什么?掌柜因为我不会羼水差点辞退我,说明了什么?教师指导学生思考。
2.重点分析孔乙己。先让学生找出描
1)回答:以第一人称写显得真实。不是因为我不会舀酒,而是因为我不会羼水。在教师指导下回答:羼水意示黑心掌柜和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和欺骗;“我”的经历说明当时社会环境的恶劣和人们之间关系的紧张。
2)回答第四段第二和第三句话:身材高大写他的外貌的句子:他身材高大说明什么?他的脸色为什么是青白色的?为什么时常皱纹间有伤痕,胡子乱蓬蓬的说明了什么?长衫又脏又破说明什么?教师让学生联系下面的段落进行回答,然后分析:他的特殊身份表现在哪一句话?既然是站着喝酒表明他贫困,那他为什么不和短衣帮一样脱掉长衫呢?况且他的长衫又脏又破。这是对人物性格进行的深层分析,教师应结合文章进行必要的引导。
3)文章的前三句作者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个难题可以不要求掌握)作者在文章中说“因为他姓孔一·叫作孔乙己”这句话说明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形象是怎样的7说明他可以依靠劳动来养活自己;他的脸色青白说明他营养不良,生活窘迫;有伤痕说明他经常被别人打;胡子,乱说明他懒散;长衫脏破说明他懒惰且没钱买;他的特殊身份表现在第四段第一句话。归纳回答:他的特殊身份表明他虽然生活拮据但放不下读书人的臭架子,自命清高,也说明他不屑与短衣帮为伍;与短衣帮之间因为这件长衫(是读书人的表现)而不能沟通。
3.学生的回答可能五花八门,记住是白描的写作手法即可。这句话说明他在人们心中无足轻重,人们只是把他当作笑料和一个穷酸的书呆子。
三、从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分析人物(约分钟)
1.让学生讨论文中为什么用“排”字。教师可以给出自己的看法,并不一定作出最后的结论。
2.提问:本来偷和窃是一样的意思,孔乙己说“窃书不能算偷”以及“君子固穷”等等说明了什么?他为什么先是“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然后说一些难懂的话?
3.从第五段看出什么?他的人品怎样?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教师指出,要对人物进行全面评价,防止片面和偏激。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太合理,需经教师的讲解方可理解。
2)说明他受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毒害很深。(学生回答他自命清高也可以)他红脸是因为被人揭穿感到羞愧,说难懂的话是自我解嘲和用来掩饰自己。
3)归纳出:他受封建思想毒害很深,鄙视劳动,四体不勤。这是他的缺点,…决定了他的经济地位,但他人品还好,这又是不可否认的优点。
孔乙己教案 12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2、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理解__的主题。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特征、动作、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理解主题。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了解写作背景和封建科举制度,理清小说的情节;第二课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从多角度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第三课时,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二、感悟可笑形象
1、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孔乙己的性格特点。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
讨论、明确:
(1)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3)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性。
(4)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5)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揭示孔乙己虚荣穷酸、穷困潦倒和迂腐可笑。
2、品析众人眼中的孔乙己
提示:小说除了描写孔乙己外,还写了哪些人物?明确:酒客,小伙计,小孩,丁举人,掌柜等。
设问:那在众人眼中的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分四个小组讨论:
(1)酒客眼中的孔乙己
(2)小伙计眼中的孔乙己
(3)小孩眼中的孔乙己
(4)掌柜眼中的孔乙己
3、“我”眼中的孔乙己
PPT展示:
“名人眼中的孔乙己”
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引导: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你的眼中,孔乙己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讨论、归纳:
孔乙己是个受科举制度毒害了一辈子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热衷功名、轻视劳动、好喝懒做、死要面子、迂腐可笑、受尽摧残、可笑可悲而又有热心善良的一面。
三、探究悲剧原因
对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有多种看法:有的说他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有的说是冷酷无情的社会害了他,有的说也要归咎于他自己的不争气……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讨论、明确:一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二是麻木、冷漠的社会环境;三是孔乙己自身的性格弱点。
四、归纳主题: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小说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精神的麻木。
五、拓展延伸
“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假如他“会营生”,也不“好喝懒做”,能不能改变穷困潦倒的命运?
六、布置作业:
选择一种或多种描写方法,抓住人物特征,写写咱们班的某个同学,一百字以内。
孔乙己教案 13
教学目标:
1、通过情节感知人物的特征,通过批注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
2、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明确人物所处环境的特征。
3、根据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推断作者的情感倾向。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情节感知人物的特征,通过批注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
(2)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明确人物所处环境的特征。
难点:根据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推断作者的情感倾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经典的一篇文章,也是鲁迅先生最喜欢的一篇短篇小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小说。
回顾,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二、读课文并感知
1、明确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孔乙己。
2、感知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人物简介(用一两个词说说孔乙己的特征,并在文中找出依据)
可引导学生在文中找现成的词语或者在情节中感知
(表象上:老,脏表现上:死要面子,迂腐,好喝懒做,讲信用,友好,善良等。学生可能答——被人取笑等,告知其读懂老师的题目要求)
二、梳理关系,批注理解
1、除了孔乙已,小说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他们与孔乙已什么关系?(他们对待孔乙己的态度行为)
图表:中心,孔乙已,四周,“我”(取笑,厌恶),掌柜(取笑,催欠钱),短衣帮(取笑,看不起),穿长衫的(取笑,看不起),邻舍孩子(取笑)丁举人(打折)
说明:“我”是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是故事发生发展的见证人和参与者,设置的优点是增加小说的真实感,表达的亲和力。
2、孔乙己可笑吗?
(可笑,可怜,可恨等)
找出相关的句子作分析式批注,交流(推测人物行为表现后可能存在的`原因)
三、咬文嚼字,主题探究
1、孔乙己身上有优点有缺点,但为什么周围的人对待他的态度惊人的一致?这些人组成的是怎样的社会缩影?
研读1-3节内容,
(1)短衣帮和穿长衫的同到咸亨酒店喝酒,喝酒的目的是否有些不同?(热热的喝了休息;慢慢地坐喝)
(2)短衣帮和穿长衫的喝酒的状态一样吗?(姿态:站着;坐着,(倘肯,大抵,踱,要就要菜)
(3)我和掌柜,我们和客人之间什么样的关系?(生厌,不信任)
小结:人:冷漠,自私社会:贫富,等级
2、小说结尾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死了吗?(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是否已经决定了他的命运?)为什么,从文中找依据,交流。
四、板书及作业小结
1、板书“笑声中的悲剧人物”
2、作业:
(1)想象孔乙已死亡时的一幕,写作,200字左右。
(必须要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运用)
(2)书写包含人物(对立,强弱)关系的一个场景,体现你的情感倾向,300字左右。
(1)、(2)作业中完成一项即可。
(3)、课外阅读鲁迅小说《阿Q正传》
孔乙己教案 14
教学目标:
1、掌握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认识孔已己的悲剧命运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乙已的确是死了”?既是“大约”却又是“的确”,这好像是矛盾的。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那么为什么孔乙己这个曾经的读书人成为了人们的笑柄?在人们的笑声中走来,又在人们的笑声中走去?孔乙己个人的命运最终将怎么样?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好,同学们,一个人的命运走向取决于那些因素?
明确:性格特征、社会环境等。
二、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速读11自然段有关描写,结合全文看看孔乙己在身材、语言、脸色等方面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讨论明确:
脸色: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青白)
身材:盘着两腿(高大)
衣着:破夹袄(长衫)
语言:“颓唐”“声音极低”“低声说道”“恳求”(之乎者也高声嚷争辩)
动作:“摸”(排)
遭遇: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被人打断了腿)
老师:这里啊,我们要重点抓住掌柜和孔乙己的对话描写,仔细品读,我想,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我们来赏析这段经典的语言描写:
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
“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请阅读掌柜的语言,回归到课文中吧。
“孔乙己,你还欠十九个钱呢!”——把“还”字删掉,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把“又”字删掉,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实际上的掌柜呢,对小伙计却是“凶巴巴的”。——同平常一样,他有没有一点点关心孔乙己的味道呢?
注意,同学们,此刻孔乙己——被打断了腿。
我们能都得出什么结论呢?
——掌柜唯利是图!冷漠无情!
而孔乙己呢?
——他颓唐,他的恳求,他的低声,他的不十分争辩……都只能证明着他精神世界的极度崩溃,内心的悲惨、无奈和心酸啊!
这些外貌、衣着、语言、动作等等的变化,反映了他遭遇的悲惨和命运的恶化。本来就缺少谋生能力的孔乙己,在双腿打折了后,命运是雪上加霜,必死无疑了。
结论:孔乙已是一个穷困潦倒而又自视清高、死要面子而又被人嘲笑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
三、社会环境
孔乙己周围都有哪些人呢?根据他们对待孔乙己的态度,思考他们各有怎样的性格特征?(结合课文内容选你最感兴趣的人物分析)
上层读书人:丁举人——冷酷残忍
下层劳动者:掌柜的——唯利是图冷漠无情
“我”——势力
短衣帮——麻木不仁
孩子们——天真无邪
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请同学们认真研究这几个句子,希望你有新的感悟。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一个多余的人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
——人心更凉,孔乙己的内心更凉啊。也许他对这个社会已经感到透心的凉。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他要到哪里去,没有人知道,人们无需知道,也许连孔乙己自己也不知道。
但是我想啊,在座的每个同学,每一位老师,和正在向你们讲授这篇小说的老师,咱们知道啊!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现在我们可以说“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个“大约”隐含着社会的冷漠,那个社会,没有人去在意他的生与死。这个“的确”表现了孔乙己死亡的必然。
教师:孔乙己实际上是生活在一个冷漠无情的社会中,孔乙己是一个孤独者,一个多余的人,一个欲进入上层知识分子而不得,进入下层劳动者而不愿的生活在社会夹缝中的人,他的命运只有一个——只能在冷漠的社会中死去。
四、提升认识
给这篇课文的题目,另外加上一个副标题,表达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或对孔乙己的认识,或是对课文的独特思考。
例如:孔乙己—一个人和一个社会
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一个夹缝中的多余人
一个病态麻木社会的读书人
教学反思:
《孔乙己》的教学方法可谓多了,但是能够带领学生走进学生小说之中,走进小说的语言,走进任务的内心,走进作者。我想,这是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的。
本课教学,我立足于小说末段,深入探究“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这个“残酷的”而非“麻木”的问题,立足课文,从人物性格的变化和人物活动环境两个方面,层层推进,得出“孔乙己实际上是生活在一个冷漠无情的社会中,孔乙己是一个孤独者,一个多余的人,一个欲进入上层知识分子而不得,进入下层劳动者而不愿的生活在社会夹缝中的人,他的命运只有一个——只能在冷漠的社会中死去。”的结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思考:
孔乙己——一个人和一个社会、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一个夹缝中的多余人、一个病态麻木社会的读书人……
课文是一篇小说,我以为,小说的真实远远甚于生活的真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先生借孔乙己的形象深刻地剖析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走进文本,是本节课最大的特点。
孔乙己教案 15
学习目标
1、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通过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表现孔乙已的悲剧性格。
2、用环境描写提示孔乙已悲剧的深层原因。
学习过程设计(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教案)
1.知识探究:
了解孔乙己相关知识及封建科举制度。
体会描写的丰富作用。
品评人物的性格特点。
2、研读与赏析。
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的一句话。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本文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小说的前三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3、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4、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什么作用?分析以咸亨酒店为中心的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孔乙己形象的作用。
5、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6、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丁举人和孔乙己都是封建社会里的知识分子,本是科举道路上的`同路人,不同的是一个“爬”了上去,一个“掉”了下来。假如孔乙己“爬”了上去,他会是什么样的形象?社会是否会有所
一、导入新课
1、简介鲁迅,回忆之前学过的鲁迅的文章。
2、导语: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称赞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
3、简介写作背景
二、预习展示
1、踱(duó)亨(hēng)舀(yǎo)砚(yàn)拭(shì)附和(hè)蘸(zhàn)
阔绰(chuò)羼(chàn)间(jiàn)或
2、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孔乙已?
三、质疑点拨
(一)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酒店的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二)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以分析。
四、布置作业思考:
1、小说的前三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孔乙己教案 16
【教学目的】
多角度生动地刻画人物。
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课前预习】
1、要求学生跳读,迅速将注释中的生字注音搬到文中相应的字上并读准。
成亨酒店(hēng)砚(yàn)附和(hè)羼(chān)蘸(zhàn)舀(yǎo)打折了(shé)绽(zhàn)出
2、查词典解释:
不屑(xiè)置辩──认为不值得申辩。
颓唐(tuí tǎng)──精神萎靡不振。
分辩──辩白;努力加以解释说明。
【教学步骤】
一课时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全文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明确: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三、课堂精练(问题设计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既有内容上的又有写法的还有开放性的)
1、小说开始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有什么作用?
明确:咸亨酒店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是孔乙己生活的典型环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色彩。小说以咸亨酒店为中心舞台展开情节,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得到了完整而深刻的表现。
2、找出文中一条线索 、两处肖像描写、三次取笑、四类不同的人谈谈这样写的目的。
⑴(明确一条线索)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使人物性格脉络清楚,故事情节的展开线索分明,结构安排严谨完整,增强了亲切感和真实感。
⑵(明确两处肖像描写)“身材很高大”表明原本具有谋生条件,“青白脸色”说明他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皱纹间常夹些伤痕”表明他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点明他已是风烛残年。长衫脏而不洗,破而不补,又不肯脱去,表明他好逸恶劳,潦倒不堪,自视清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已渗透骨髓 第二处肖像可以看出孔乙己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凄惨场景
⑶(明确三次取笑)是孔乙己“可笑”。他受封建教育毒害,被科举制度摧残,不会营生,迂腐麻木,假斯文,他的像貌、行动、言语是可笑的,写孔乙己的可笑,实质上是对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的尖锐嘲笑和讽刺。
别人对孔乙己的取笑,要做阶级分析。掌柜是剥削阶级人物,他对孔乙己的取笑,是对受苦人的玩弄和欺凌。取笑孔乙己的人大多是短衣帮的劳苦大众,按理说应对孔乙己同情,他们的取笑是病态社会的病态心理的反映。封建制度的压迫剥削和毒害,在被压迫者中间,形成了隔膜冷漠心理。麻木,不觉悟,丧失同情心,这一切都是封建制度造成的。用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更使人感到封建社会的黑暗、悲凉,更沉重地鞭挞了罪恶的封建制度,并“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
⑷明确四类不同的人:
①我与掌柜的。
明确:“忽然”,说明偶尔想起,他在掌柜等人头脑里印象不深,只是由于他欠的十九个钱才想起,承接上文(“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又引起下文(一酒客讲“他打折了腿”)
②短衣帮:心理冷漠,麻木。
③举人的残酷:
丁、孔二人,同是读书人,但地位命运截然相反,科举中,一个爬了上去,成了有权有势的“举人老爷”,成了狠毒的“吃人”者,一个因“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而跌了下来,成了可怜的牺牲品,这就深刻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④孩子的天真。
3、孔乙己是哪一类主顾?
明确:
“短衣帮”与“长衫客”之间等级森严,隔着鸿沟。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社会地位低下,应属“短衣帮”;而“穿长衫”,总想保持读书人架式,却穷困潦倒,不能“踱入”房里,与长衫并起并坐。孔乙己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与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短短一句话点明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
死要面子、自欺欺人,受封建文化教育的熏陶中毒之深,迂腐之至,麻木不仁、自命清高,穷酸
4、第九节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前句归结了以上各个场面不同人们的笑,说明孔乙己的存在,不过是逗人发笑的笑料;后句预示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在那冷酷的社会里,他只是可有可无的戏弄对象,这是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下必然产生的悲剧。这句平平淡淡的话寄寓着作者浓烈的感情:对孔乙己既哀其不幸,又批判其麻木不仁和苟且偷生,以画龙点睛之笔,深刻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六、拓展与运用
如果孔乙己生活在新时代的今天将会如何呢?展开想象谈谈你的想法。
七、总结
明确:《孔乙己》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摧残致于毁灭的旧知识分子的典型,揭示并控诉了封建制度人吃人的罪恶本质。
八、布置作业
孔乙己教案 17
一、导入
同学们,吴敬梓两劲灯草的细节刻画让人们永远记住了吝啬的严监生,鲁迅先生长衫的描写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封建知识分子孔乙己。《孔乙己》成了呐喊中继《狂人日记》后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的战斗檄文。今天,让我们再次品读文章精炼的人物描写,一同来探究孔乙己第一次出现在咸亨酒店的形象有何深意。
二、析一析
1、鲁迅先生是这样描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的主体形象,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品味句子精炼的人物概括描写。
(2)分析孔乙己的特殊性和矛盾性,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
2、现在,我们一起来讨论以下问题,请同学们将关键词标注在学案上。
(1)、孔乙己为什么“站着喝酒”?
(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生活贫困潦倒、好喝懒做。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短衣帮一样低。)
(2)、孔乙己为什么“穿长衫”?
(死要面子,不愿意与“短衣帮”为伍,封建社会赋予的教条——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自认为高人一等,看不起劳动和劳动人民,摆读书人的架子)
小结:像孔乙己这样“穿长衫站着喝酒”的人在鲁镇没有第二个,他是唯一的一个。他介于“短衣帮”和“长衫主顾”之间,是一个身份尴尬、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人,他既不属于封建剥削阶级,也不属于劳动人民阶层,是一个敌对异己的矛盾人物,这也注定了他悲惨的结局。
(3)、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孔乙己成了这样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长衫主顾和短衣帮之间,等级森严,孔乙己和这两种人都不同,他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教条使他成了封建文化的牺牲品。作者通过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来鞭挞封建制度下民众的冷酷无情和封建科举制度为培养残酷的统治者这一本质和罪恶。
三、练一练
现在,我们来完成练习,进一步领会孔乙己人物的矛盾性。 孔乙己是: 站着喝酒却又(穿长衫)的人。 身材高大却又(好喝懒做)的人。 穷困潦倒却又(从不拖欠酒钱)的人。
以读书人自居却又(半个秀才也没捞到)的人。 竭力争辩维护清白却又(偶有偷窃)的人。 使人如此快活却又(可有可无)的.人。
四、猜一猜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是孔乙己一生的写照,它涵盖了了孔乙己的身份、身世、性格和社会背景。现在,请同学们从图中任选一个人物,学习鲁迅先生概括人物形象的精炼手法,用一句话通过人物的鲜明特点来概述人物形象,这句话中不能出现人物姓名,然后请其他同学来猜一猜你描述的是谁,如果同学们猜对了,说明你抓住了人物的特点。 附:
杜甫:有“诗圣”之称。是唐代盛世末期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 曹操:东汉末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鲁智深:《水浒传》中慷慨大方、嫉恶如仇、豪爽直率却粗中有细的梁山好汉。 孙悟空:由“美猴王”到“齐天大圣”再到“斗战胜佛”,他走过了一个不平凡的战斗历程。
李清照:“多才多艺多情女,多苦多悲多难人”,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擅工书画,尤精诗词,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他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贾宝玉:《红楼梦》中想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却有不得不依附贵族阶级的带有浓厚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悲剧人物。
林黛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哭得最美的女子。“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内慧外秀,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人物。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领略了精炼概括人物形象描写的精妙,同时通过鲁迅先生短短的十七个字更深层次的了解了封建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鲁迅先生说:“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孔乙己这一永恒的悲剧形象再一次深深的震撼了我们。
2、这是今天的作业:请同学们课后完善课堂学案。
思考: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在今天给我们什么启示?
孔乙己教案 18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孔乙己》被李长之先生列为鲁迅小说“完整的艺术的”八篇小说之首,刘再复称它是“精细的象牙雕刻……雕刻出一个世界”。两千多字的篇幅,浓缩了深广的现实内容,几乎小说中的任何一点,都可以引申开去。这样的一篇课文,希望仅用三课时就分析得透彻,是有难度的。既要整体上把握全文,又不遗漏教学要点,那就得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并且由一个或几个主题贯穿每一堂课。
第一课时,建议从第⑨节切入,着重扣住“快活”两个字,打通④-⑧节,分析孔乙己的身份,外貌与性格;第二课时则可以抓住全文最后这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作为切点,提问设疑: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这样,在理解⑩-⑿节的基础上,自然地过渡到人物外貌、动作等等的前后变化,从而突破板块式的段落界限,在整体阅读中整体地把握孔乙己的迂腐性格与悲剧命运。第三课时一方面巩固前两课的知识,一方面解决几个看似零散却又关键的问题,包括人物生活的环境,小说叙述的视角,以及读者所持的态度等等。
二、教学要点提示
1、了解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初步学会赏析小说的基本方法。
3、感受作者对文中不幸人物无情的批判和无限的同情。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了解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以讨论的方式,理解孔乙己的复杂性格。
二、教学过程
1、简介写作背景引入。
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鲁迅本人曾说过,整一部《呐喊》十四部小说里,他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又是如何遭到社会的“凉薄”,学习本文后,可以有明确的答案。
2、教师朗读课文第⑨节:“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问题一: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
问题二:孔乙己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
3、听录音①-⑧节,思考以上两个问题。
4、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问题一:感到快活的'人包括酒客、掌柜、孩子、“我”。
问题二:
①语言被嘲笑[第④⑥⑧节]
从他的语言特征看,满口“之乎者也”,不分场合地使用难懂的文言词语,甚至对着孩子也引用“多乎哉,不多也”《论语》中的语句,表现了他的迂腐不堪与自命清高。
“窃书不能算偷”这句话,在事实面前,仍徒然地换弄语词,自欺欺人,可见人物的迂腐和爱面子。
②行为被嘲笑[第⑧节]
分茴香豆片段:“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直起身来又看一看盘,自己摇头说……”俯仰之间,一个卑微、善良的读书人穷酸之态毕露无遗。
③外貌衣着被嘲笑[第④节前三句]
长衫“又脏又破”,“脏”说明他的好喝懒做,“破”反映他的穷苦困顿。胡子“花白”与上一句“皱纹”共显其老;“乱蓬蓬”与下一句长衫的“破”都示其贫;“夹些伤痕”则暗示了他常常因偷窃而挨打。
④遭遇被嘲笑[第④⑥节]
分角色朗读第⑥节中的对话。
其中“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句,“新”说明刚挨打不久,“又”说明挨打不止一次,即偷窃行为不止一次了。
如果说因偷窃挨打留下的伤痕直接留在孔乙己脸上,那么未中秀才、未进举人的伤痕,一直印在他的心里。然而他心中的伤痕更是人们乐于取笑的:“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5、孔乙己究竟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学生回答,明确:
迂腐[回字的四种写法,满口之乎者也]
爱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穿长衫,偷书却不承认]
善良、天真[教“我”写字和分茴香豆]
守信[从不拖欠酒钱]
6、综观全文,用自己话给孔乙己下一个定义。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皆可。最后提供一些经典的观点作为参考:
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李欧梵[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吃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鲁迅研究专家]——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孔乙己生死问题的假设和探究,进一步把握其悲剧性格。
2、由孔乙己的命运出发,分析造成他悲剧性的社会根源。
二、教学过程
1、由朗读引入。
打开课本,至91页,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问: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速读全文,从文中找出有说服力的证据。
2、四人小组讨论。
结论:孔乙己一定已经死了。
3、陈列理由。
①前后两次外貌描写的对比变化[第④⑾节]
首次出场末次出场
身材高大盘着两腿,下垫蒲包
青白脸色脸上黑而且瘦
穿一件长衫穿一件破夹袄
分析:从发展的趋势看,孔乙己的处境每况愈下,不久便会死去。
②当时天气状况与孔乙己的穿着[第⑾节第一句]
分析:“……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而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看来难以捱过这个冬天。
③孔乙己三次“辩”的不同[第④⑥⑾节]
一辩二辩三辩
第④节第⑥节第⑾节
睁大眼睛说,不屑置辩颓唐,不十分分辨
争辩好象恳求
分析:孔乙己的言谈行为都旨在维护一个读书人的体面,尽管事实上早已受尽侮辱嘲弄,斯文扫地,却从不肯放下面子,丢弃自尊;所以明知别人是逗乐取笑,也全力与之争辩,或摆出超然的姿态,来表明自己比短衣帮高出一筹。可最后一次他竟然“不十分分辨”,甚至有恳求的眼色,平日的生命力已消失殆尽了,距死期也不远了。
④“排”与“摸”
“排”是指一个接一个按着次序摆。这里形象地写出了他摆阔、炫耀的心态㈠。而“摸”
出四文大钱,反映了他境遇的窘迫,已近末路。
⑤孔乙己“品行比别人都好”,欠酒钱,“不出一月,定然还清”[第⑤节],而十九个钱一直未还,一定已经死了。
⑥孔乙己“好喝懒做”[第⑤节],“好喝”即嗜酒,甚至甘愿忍受众人的嘲笑,仍然经常来酒店喝酒,他不再来喝酒,想来已不在人世了。
4、同桌讨论:种种迹象都证明孔乙己已经死去,那么造成他非自然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直接原因——偷窃挨打,困顿而死
制度因素——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社会因素——民众的麻木、冷漠、缺乏同情
性格因素——好喝懒做、偷窃
原因似乎是多方面的。可是民众的“冷漠麻木”正是他们用传统等级观念来衡量他人(试想丁举人满口之乎者也,只会使人肃然起敬);而孔乙己的好喝懒做也是因为他怀抱旧式知识分子的价值观,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将自己视作国家、社会不可或缺的“君子”,纵然未能通过科举一展才华,但也决不可与芸芸众生为伍。
归根结底,孔乙己死亡的根本因素是旧的的社会制度。
也有观点认为“排”字反映孔乙己的贫穷,钱来之不易,故付帐时小心清点记数。同样是买酒喝,阿Q从城里中兴回来,一走近酒店柜台,就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扔”字活生生地描绘出阿Q得意洋洋的炫耀情态。一“扔”一“排”,一暴发一窘迫,符合人物身份。
【孔乙己教案】相关文章: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教学10-29
孔乙己教案07-17
《孔乙己》的教案05-27
孔乙己教案范文10-11
《孔乙己》教案(精选7篇)05-08
《孔乙己》教案设计05-07
孔乙己教案范文(通用10篇)07-26
2015年孔乙己教案09-15
九年级下《孔乙己》教案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