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3-03-12 15:00:41 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5篇)

六年级数学教案1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圆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章《圆》的第一课时。

  内容结构: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的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教材先讲圆的认识,通过圆的直径和半径以及它们的长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圆的特征,掌握画圆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圆及各部分的名称,圆的特征,半径和直径。

  2.能力训练点:圆规作图能力,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德美育渗透点:知识的魅力,美与生活。

  三、教法学法

  引导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借助多媒体的辅助作用,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广泛运用,体现数学的价值。同时,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建立清晰的概念,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下,自主探索,积极参与,互相讨论,合作学习。让其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并体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这种数学思想。

  四、教具学具

  教具: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增添课堂教学的魅力。

  学具:要求学生准备硬币、毛线、笔、图钉、硬纸条、圆规、圆片等,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进行动手操作。

  五、设计思想

  1.从生活实践引入新课。

  2.按知识形成发展过程展开新课

  3.运用教具学具直观感受,建立空间概念,突破难点。

  4.通过实践训练技能,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六、教学过程

  第一、复习导入

  1.用多媒体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图形,提问学生:

  (1)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

  (2)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

  通过学生回答明确:这些图形都叫作平面上的直线图形。

  2.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哦!今天天气真好,刺猬妈妈叫小刺猬们到草地上一起做游戏,妈妈要求宝宝们围在妈妈的周围,并且每个宝宝离妈的距离要同样远。瞧,小刺猬们围成了怎样的图形。

  3.学生回答后,教师用一根系有小球的`细绳旋转演示,让学生观察小球所运行的路线,将会形成怎样的图形,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共同研究的新知识——圆的认识。

  第二:探究新知

  1.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上有圆?

  2.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和圆的特征。

  3.圆的画法

  (1)自选材料画圆

  用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同桌合作自选工具画圆,并分组让学生向全班同学交流自己是采用了什么材料怎样画圆的。

  在这时要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强调说“我是这样画的”或“我的想法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

  (2)按要求作圆

  提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按要求作圆,那这个圆的大小和位置是由什么来确定的?

  让几位学生向全班汇报想法后,再让学生打开课本87页阅读圆的画法,归纳、总结出画圆的步骤:定圆心—定半径—旋转一周。(在这里主要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画法实践

  问题:活动课上,老师要画一个大圆圈做游戏,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办。鼓励学生想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第三:归纳总结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对圆及其特征的认识,明确画法步骤。从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概括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第四:实践运用

  1.随堂练习

  设计判断和作图题,以教材习题为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可将教材习题进行适当的组合和改编练习形式,并注意针对新课后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组织反馈练习。

  2.巩固练习

  设计问题:

  (1)车轮如果不是圆的,会怎么样?

  (2) 圆的车轮有什么好处?

  通过对两个问题的探究,不但有利于学生对圆的特征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思考,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2

  学情分析

  掌握条形和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的方法。

  学习目标

  11、掌握条形和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的方法,加深对条形和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数据的理解,能利用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

  2.联系实际进行统计,经历统计过程,体会统计在实际中的应用和作用,培养统计的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导学策略

  导学法、尝试法

  教学准备

  利用条形和折线统计图

  导学流程设计:

  教师预设

  学 生活动

  一.复习

  (1)复习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有关知识。

  (2)说说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二、学生实践活动

  1、请学生测量全班的身高,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2、学生完成书中表格。

  3、师生核对。小结。

  4、完成书中复式条形统计图。

  提问:你认为完成一项统计要经过哪些过程,

  说明:一项完整的统计,先要收集数据并进行分类整理,再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或

  5.做P63练习四实践活动第(3)小题。

  让学生看第3题,说一说第3题的题意和从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合作研究,派代表发言。

  2.统计表表示出相关的数据,然后对数据作出比较,分析、推理和判断。

  三.实践性练习

  1.做补充练习。

  让学生了解题意。要求两名学生相互合作,按要求从复印的身高记录上收集自己

  和同伴的身高数据。要求在课本上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与自己的同伴讨论从

  图中能得出哪些结论。组织学生在班内交流自己得出的结论。提问;你认为复式折线

  统计图有什么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数据,帮助我们进行分析?

  2.统计家庭电话费支出情况。

  让学生拿出事先收集的家庭电话费支出情况,要求学生看一看每月的支出的金额。你能与自己的同桌同学合作,制作出你们两家的电话费支出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吗?学生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制作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看看你们家的电话费支出情况怎样,比比两家去年下半年的电话费支出有什么不同。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内容?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问题?

  五.作业

  自制练习纸(每生一张:内容是身高、体重统计图)

六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2)(教材第3页例2)。

  【教学目标

  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明确数据,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

  【重点难点

  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

  【新课讲授

  1.教学例2。

  (1)教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教材第3页的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能说说“支出(-)或(+)”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像20xx,500这样的数表示的是存入的钱数;而前面有“-”号的数,像-500,-132这样的数表示的是支出的钱数。

  (3)教师:上述数据中500和-500意义相同吗?(500和-500意义相反,一个是存入,一个是支出)。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而又准确地表示出向东走100m和向西走200m、前进20步和后退25步吗?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师把学生的表示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归纳正数和负数。

  (1)你能把黑板上板书的这些数进行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展示分类的结果,适时讲解。像+8,+4,+20xx,+500,+1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数,前面的+号也可以省略不写。像-8,-4,-5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负数。

  (3)那么0应该归为哪一类呢?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师设难:“我认为0应该归为正数一类。”

  归纳: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4)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教师鼓励学生注意联系实际举出更多的例子。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2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六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

  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口答下列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圆的半径是5厘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圆的直径是3分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三)回忆圆柱体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

  (一)圆柱的侧面积.

  1.学生讨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长、宽和圆柱底面周长、高的关系.

  2.小结: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而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二)教学例1.

  例1.一个圆柱,底面的直径是0.5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板书: 3.140.51.8

  =1.75l.8

  2.83(平方米)

  答:它的侧面积约是2.83平方米.

  3.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94.2厘米,高是25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三)圆柱的表面积.

  1.教师说明: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2.比较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区别.

  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而侧面积是指圆柱侧面的面积;表面积包含着侧面积.

  (四)教学例2.

  1.出示例2

  例2.一个圆柱的高是15厘米,底面半径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2.学生独立解答

  侧面积:23.14515=471(平方厘米)

  底面积:3.14 =78.5(平方厘米)

  表面积:471+78.52=628(平方厘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628平方厘米.

  3.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45分米,求它的表面积.

  (五)教学例3.

  1.出示例3

  例3.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

  2.教师提问:解答这道题应注意什么?

  这道题是求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实际上是求这个圆柱形水桶的表面积.题里告诉我们的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计算时就是用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

  3.学生解答,教师板书.

  水桶的侧面积:3.142024=1507.2(平方厘米)

  水桶的底面积:3.14

  =3.14

  =3.14100

  =314(平方厘米)

  需要铁皮:1507.2+314=1821.21900(平方厘米)

  答:做这个水桶要用1900平方厘米.

  4.教师说明: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在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5.四舍五入法与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1)四舍五入法在取近似值时,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5或比5大的舍去尾数后向前一位进一,是4或比4小的舍去.

  (2)进一法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4或比4小的舍去尾数后都向前一位进一.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所研究的例1、例2、例3都是有关圆柱表面积的计算问题.圆柱的表面积在实际应用时要注意什么呢?

  归纳:圆柱的表面积,在实际应用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必须灵活掌握.如油桶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无盖的水桶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烟筒的表面积只求侧面积.另外,在生产中备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就是为了保证原材料够用.

六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探索按比例分配的解决方法,并能用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3、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帮忙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课前调查

  奶茶中牛奶和红茶的比是2∶9。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了什么?

  牛奶是红茶的2/9,红茶是牛奶的9/2,红茶是奶茶的/9/11,牛奶是奶茶的2/11。

  2、实际操作

  要配置220毫升奶茶,需要多少牛奶和多少红茶?

  学生讨论,研究不同算法。

  解法一:220/(2+9)=20ml,20*2=40ml,20*9=180ml

  解法二:2+9=11220*(9/11)=180ml220*(2/11)=40ml

  讨论出几种就是集中不强求,比较后找出自己认为的最简单的解法。

  学生配置奶茶,共同品尝。

  活动二

  1、教学例2

  书上例2,列式计算

  2、生活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比的应用。(板书:比的应用)接下来希望大家能够学以致用,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活动三:

  1、请帮忙配糖:

  一种什锦糖是由奶糖、水果糖和酥糖按3:5:2混合成的,要配制这样的什锦糖50千克,需要奶糖、水果糖、酥糖各多少千克?(鼓励求异思维)

  3、帮刘爷爷收电费

  刘爷爷管收四家电费,四家合用一个总电表,四月份供付电费83.2元,按每家分电表的度数分摊电费,每家各应收多少钱?

  住户王家张家赵家李家

  分电表度数40382953

  3、陆老师和高老师合租一套房,高老师住30平方米的房间,陆老师住20平方米的房间,客厅厨房等公用部分的面积是30平方米,每月房租1000元,房租怎样分配才合理?

  4、总结全课

  比的应用广泛,在工业、农业、医药......用途很广,同学们今后要留心观察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6

  教案点评:

  采用游戏引入的形式,寓教于乐,即感知了圆的形成过程,渗透了集合思想,初步领悟了画圆的要领,同时密切了师生情感。根据几何知识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看、想、说、画、议等形式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实践活动。不但从感性到理性认识了圆,同时还发展了空间想像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教师用投影出示下面的图形

  1.教师提问: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

  2.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上的.直线图形.

  (二)教师演示

  一个小球,小球上还系着一段绳子,老师用手拽着绳子的一端,将小球甩起来.

  1.教师提问:你们看小球画出了一个什么图形?(小球画出了一个圆)

  2.小结引入:(出示铁丝围成的圆)这就是一个圆.圆也是一种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哪些物体上有圆.

  (二)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学生拿出圆的学具.

  2.教师:你们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弯曲的)

  教师说明: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3.通过具体操作,来认识一下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先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

  教师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的中心一点)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 表示.

  教师板书:圆心

  (2)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 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半径,并板书:半径 )

  教师提问:根据半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半径应具备哪些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

  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3)同学继续观察:刚才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

  教师指出: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 来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直径,并板书:直径 )

  教师提问:根据直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直径应具备什么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

  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几条直径,看一看,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4)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

  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

  (5)讨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反过来,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几分之几?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六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80页~第81页。

  教学目标:

  1、同学们要经历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我们还要理解观察点、遮挡点、可视区域等词语的意思。

  3、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教学重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能运用“观察的范围”的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入,导入课题。

  1.我们在小学学了五年的古诗,那么你们积累了那些古诗呢?谁能说一说。谁还记得王之涣写的诗《登鹳鹊楼》?齐读。

  这首诗中哪一句描述诗人登高远望时的感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者为什么要说:欲穷千里目,须“更上一层楼 ”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 范围”,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2.引入课题: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秋天到了,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闻到香味,在墙外向里张望 。可是前面一堵墙,小猴子能看到墙内的桃子吗?

  2、看,小猴子爬到了这个位置,能看见地上全部的桃子吗?你猜想小猴看见多少个桃子?看来,光靠眼睛看是不准确的,你们能不能想出办法,准确找到猴子看到多少桃子呢?说说你的想法。

  3、在A点时,我们把猴子的眼睛看作“观察点”,(板书:眼睛 观察点)。

  4、阻碍小猴子观察视线的是什么?(墙) 它的最高处在哪里?(墙的右上角 )

  5、我们把阻碍视线的这个最高点叫“阻碍点“(板书:阻碍点)。

  6、观察点和阻碍点进行连线,这条连线和地面的交点,就是离墙最近的点。

  连接观察点、墙的右上角、到地面的交点的线是一条什么线?(虚线) 这条虚线就是观察的视线。为什么要把视线画成虚线?(视线是看不见的,所以要画虚线)

  7、这条线能往上画一点吗?往上画会怎么样?(观察范围变小)

  这条线能往下画吗?往上画会怎么样?看来,这条线必须穿过围墙的右上角 。

  8、小猴子想看得更多桃子,该怎么办?(再往上爬)

  9、如果小猴子继续往上爬,爬到B处、C处,你能找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吗?(打开课本第80页,画一画)

  10、汇报

  11、观察点的变化,直接影响观察范围 的'变化。那么,怎样确定观察范围 呢?

  先看( 观察点),再找(阻碍点),连接这两点,延长到(地面的交点)确定观察范围(齐读一遍)。

  12、我们把三次观察的结果放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

  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的高度有关,还与什么有关?

  (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的高度、观察的角度有关)

  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 多 ;说明小猴看到的范围就越 大 。

  可见,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板书: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

  13、联系古诗:现在你明白王之涣为什么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吗?

  你能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其中的道理吗?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1.完成课本80页试一试第1题。

  2.课本80页试一试第2题。变化的楼房。

  (1) 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B楼的部分是如何变化呢?生:逐渐缩小

  (2) 客车行驶到位置2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

  3.小猫捉老鼠。一天小花猫出来散步,迎面遇到了一堵残墙,有一只聪明的小老鼠就躲在这堵残墙的后面。

  (1)请你在图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学生在课本上操作)

  (2)如果你是小猫,你希望自己的位置怎样变化?如果你是小老鼠,你希望小猫的位置怎样变化?

  (3)比一比:小猫的位置改变后,它的观察区域分别有什么变化?说一说你的发现。

  4.(1)在黑夜里把一个球向电灯移动时,球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2)晚上与家长在路灯下散步,当走向路灯时,你的影子是如何变化的?远离路灯 时呢?

  5、在城市建设中,规定两幢楼的距离不能太近。为什么?

  6、小丽能看到甲楼上的A点吗?能看到甲楼上的B点吗?

  7、填空

  (1)观看物体时,站的越( ),观察到的范围就越( )。

  (2)路灯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离路灯越近,物体的影子就越( );离路灯越远,物体的影子就越( )。

  (3)红红和芳芳分别住在同一栋房的4楼和8楼,她们观看夜景,( )比 ( )观察的范围要大。

  8、判断题

  (1) 同样的电线杆离路灯越远,它的影子就越长。( )

  (2)人远离窗子时,看到窗外的范围变大。 ( )

  四、归纳整理,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观察的范围与什么有关?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观察的范围与什么有关?怎样确定观察范围?

六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第,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通过主动发现的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合作意识,培养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表格、四幅比例不同的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四幅画,(A、头身一样长 B、头:身=2:3 C、头:身=1:5 D、头:身=1:6)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人物速写。

  师:早在一千多年前,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也做过这样一个类似的实验,而评选的结果与我们刚刚的评选竟惊人地不谋而合。那这些人物画为什么会被大家公认为是最美的,其中的奥秘到底又在哪里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师:根据经验,你觉得一幅人物速写美不美,主要跟它的什么有关?

  师:确实,人物画的美与所画的头与身之间的关系有密切的联系。想想怎样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探索规律,揭示意义

  (一)出示:

  1、一个镜框长5分米,宽3分米。长是宽的`几倍?

  还可以怎样表示长与宽的关系?

  像这种表示长与宽的关系有时也说成长与宽的比是5比3,

  宽与长的比是3比5。这两个长度的比属于同类的量相比。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90千米。

  已知什么?可以求什么?

  路程与时间两个不同类的量,表示它们的关系时可以用速度来表示,也可以说成:汽车所行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比2。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看书自学,小组讨论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比的意义,在课本的46~47页还涉及到一些关于比的其他知识,你们想自己研究、探索吗?那么就请你们先独立自学,自学完了在四人小组里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开始吧!

  (2)汇报。(允许学生无序汇报,注意让学生举例说明,并即时练习)

  ①写法。

  我学会了比的写法,5比3记作5∶3。(让学生板演)

  问:这个∶叫做什么呢?谁愿意给它起个名字?(强调:写∶应该注意上下对齐,点要圆一点,它不同于冒号。)那么4比3、110比12.51又记作什么?(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写在练习本上)3∶4 4∶3 110∶12.91又怎样读呢?

  思考:刚才大家学会了用∶的形式来写出两个数的比,除了这种形式,还可以写成什么形式呢?(指名板演)读作什么?还可以读作二分之三吗?为什么?(把3∶4改写成分数形式的比,并齐读。)

  ②各部分名称。(结合板书)

  ③比值。

  我学会了什么叫做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问:那么怎样求比值呢?(前项除以后项的商)

  练习: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3∶4 0.7∶0.35 8∶4

  0.2∶

  让学生观察求比值的过程,想想比与除法有什么联系?

  (四)探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区别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联系想想比与分数有什么联系?

  小组合作,让学生拿出所发表格进行填写。

  展示学生整理的内容:

  联 系 区 别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两数之间的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个算式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两数之间的关系或具体的量

  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数,想想比、除法、分数的关系可以怎样表示呢? (a:b=ab=(b0))

  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如3:5也可写成。。。。

  【1】第一层练习

  1、填空:

  (1)小华家养了12只鸡,9只鸭。

  鸡和鸭只数的比是 ( ),比值是( )。

  鸭和鸡只数的比是 ( ),比值是( )

  (2)买3千克苹果用了7.5元。买苹果的总价和数量的比是( ),比值是( )。

  2、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

  25∶100 21∶18

  这里注意:改写成分数形式后读法还是和比的读法一样,读做谁比谁。

  并且不能约分,因为约分后的结果是比值,不是比。这里要区分

  3、选择

  买4支钢笔是12元,钢笔总价和数量的比是( )

  A、4∶12 B、12∶4 C、12/4

  为什么B和C的答案都对呢?(因为比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但是读还是读做几比几。)

  4、判断:

  (1)小明今年10岁,爸爸37岁,父亲和儿子的年龄比是10∶37。

  (2)一项工程,甲单独做要7天完成,乙单独做要5天完成,甲乙两人的工作效率比是7∶5。

  (3)大卡车的载重量是6吨,小卡车的载重量是3吨,大小卡车载重量的比是2。

  【2】第二层练习

  1、写出比值是2的比。

  【3】随机练习(看时间情况定)

  陈俊明今年12岁,是六年(4)班学生,该班共有48个学生,小明爸爸今年38岁,在科技公司上班,每月工资5000元,年薪60000元,小明妈妈每月工资800元,年薪9600元,她所在单位有职工24人。

  要求:根据题目中提供的条件,寻找合适的量,说出两个数之间的比。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说出一些生活中的关于比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师:同学们,其实,比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松下高清晰数字彩电有4:3的宽屏幕,与未来标准接轨,超 值影院享受。

  (2)雀巢咖啡是由白砂糖和速溶咖啡按2:5混合而成的,香气浓郁,味道好极了!

  (3)在雅典奥运会上,共32次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它的宽和长的比是著名的黄金比 1:1.618.。

  (4)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的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很有用,如果你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底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

  课后,希望同学们能继续调查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且把你的发现写成一篇数学日记。

六年级数学教案9

  学习内容:“分梨”的问题

  学习目标:

  1.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尝试学会用逆推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发现、欣赏并学习同伴身上的优点。

  4.提高加减乘除的口算能力。

  学习重点:用逆推思维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用逆推思维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

  1.老师考勤学生,点名。

  2.认识新同学,每个同学进行1分钟介绍自己。

  3.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座位。

  4.讲解解决“分梨”的问题:一只篮子中有若干梨,取它的一半又一个给第一个人;再取其余一半又一个给第二人;又取最后所余的一半又三个给第三个人.那么篮内的梨就没有剩余,篮中原有梨多少个?

  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⑵小组内交流

  ⑶反馈交流,老师引导启发思维。

  ⑷小结策略:逆推的解题策略就是从结果倒着推回去,在逆推过程中总数是不变的,我们要能找出关键条件,即最后得到的.数量入手分析。

  5.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对应例题的反馈练习:一只篮子里有若干梨,取他的一半零一个给第一个人;再取余下梨的一半零一个给第二个人;最后只剩下2个梨。问篮子里原来有多少个梨?最后集体交流反馈。

  6.进行扑克牌“24点”小游戏。

  学习内容:“水桶和油桶”的问题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增加对数学的兴趣,认识数学的多种形式。

  2.另外教授一些数学计算的巧妙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操作发现并验证“水桶和油桶”问题的特征,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探究的求索精神。

  4.利用简便方法,提高学生计算效率,更加高效的学习数学。

  学习形式: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一、引入

  师:提出问题: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展台出示题目。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取出1号靶,认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

  2.小组交流,探究解决。

  3.请同学们取出2号靶,尝试解决。(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如果有的学生做出来,让孩子展示,教师给予赞赏;如果学生做不出来,充分调动组内力量,探究解决。

  4.请同学们按照组内交流出的方法各自解决。(小组合作,互相帮助)

  三、课堂拓展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是不是觉得数学充满了奥秘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网络上找很多有关“水桶和油桶”的知识,然后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去研究研究,好吗?

  今后老师会继续为你们介绍一些更有趣的数学现象,这些数学方法更贴近你们平时的数学学习,有助于你们更好地学习数学。

六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4,练习十一第9~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分数的试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总结、归纳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4

  1、出示例4,学生读题,列式。

  提问:这是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怎样列式?

  板书:9/103/10 =

  2、引导探索:分数除以整数怎么算呢?

  (1)请大家画图探索一下9/103/10得多少?

  各自在书上的长方形里分一分,画一画。

  (2)指名到黑板上画一画,使大家清楚地看出是3瓶。

  (3)讨论:分数除以整数,能不能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来计算呢?

  板书::9/1010/3

  请大家计算一下它的积,看得数与我们画图的结果是不是一样?(一样)

  得数相同,你能猜想到什么?

  板书::9/103/10

  =9/1010/3

  3、练习,验证猜想

  完成练一练第1题:先再长方形中涂色表示3/5,看看3/5里有几个1/5,有几个3/10,再计算。

  你发现了什么?

  4、概括方法

  联系前面学习的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你能说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讨论,板书:甲乙=甲1/乙(乙0)

  二、练习

  1、做练一练第2题。

  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练习后评议交流。

  2、完成练习十一第10题。

  各自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练习后评议交流。

  3、讨论练习十一第11题。

  独立计算后,引导比较,启发思考:什么情况下,除得商比被除数小?什么情况下,除得的商比被除数大?

  4、讨论练习十一第12题: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判断左边的式子和右边数的大小。

  各自判断后指名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三、总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练习十一第9、13、14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解比例。(教材第42页例2、例3及练习八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过程中使学生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

  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重点难点】

  1、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2、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带未知数的比例改写成方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再汇报。

  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就是解比例。

  板书课题:解比例。

  【新课讲授】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第1、2行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做解比例?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并说出: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解出比例中的未知项呢?学生很容易想到比例的基本性质。

  2、教学例2。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

  指名读题,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

  =110或模型高度:实际高度=1∶10。

  让学生列出比例,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教师板书∶320=1∶10,你能试着计算出来吗?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做完后,师问:怎样把比例式转化为方程式?学生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转化。师接着板书:10x=320×1。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把方程解出来。注意:解方程要写“解”,那么解比例也要写“解”。

  师:怎样解这个方程?

  生: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把x看做一个因数,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可以求出x。

  小结:从刚才的解比例过程中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项x。

  3、教学例3。

  解比例:

  过程要求: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解:2、4x=1、5×6

  x=

  x=3、75

  提问:还可以用其他的知识解比例吗?

  学生交流后,可能会说出:根据比例的意义,等号左边的比值是,要使等号右边的比值也是,x应等于。

  4、总结解比例的方法。

  教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转化成方程后再怎么做?

  学生回忆解比例的过程。

  教师: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

  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3~44页第6、7、8、9、10、11、12、13题。

  答案:1、x=7、5x=x=0、6

  2、第6题:判断小红说得是否正确,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方法一:计算1分钟(60秒)心跳的次数,看是不是72次,因为45秒跳54次,1分钟也是60秒就要跳54÷45×60=72次,由此判断小红说得对。方法二:运用比例的知识。计算54∶45与72∶60的比值,看是否相同,相同说明小红说得对。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同都是1、2,说明心跳速度没变。

  第7题:组织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第8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解题思路,再动手算一算。学生汇报。

  第9题:组织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并独立练习。

  第10题: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指名汇报。

  第11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怎样列比例式,共同完成后相互交流。

  第12题:组织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改写等式,在小组中交流订正。

  第13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相互验证。此题答案不唯一。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提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六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页。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从实际情景入手,引入新知,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景中用数对确定位置

  1.谈话引入。

  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同学们欢迎吗?

  老师们都很想认识你们。咱们先来给他们介绍一下我们班的班长,可以吗?

  2.合作交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究新知。

  (1)出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班长的位置,把你的方法写或画在纸上。

  汇报:班长的位置在第4组的第三个,他在从右边数第二组的第三排

  哪个小组也用语言描述出了班长的位置?

  请班长起立,他们的描述准确吗?

  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表示的是班长的位置,有的同学说第几组,第几行,第几排)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还可以从不同的方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列行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

  班长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画图的方法:

  如果大家是站在老师这个位置看全班的座位,这张图应该怎么放?(课件)

  把座位图转过来,班长的位置变了吗?为什么?

  (没变,还是第四列第三行,因为老师和我们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但位置没变)

  (2)探究新知。

  在这张座位图中,你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师指图:这是谁的位置?(我的,我的位置在第五列,第4个)

  指名描述自己的位置?

  同桌说说自己的位置。

  今天老师还要教你们一种更为简洁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想知道吗?

  板书:(2,5)

  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位置吗?

  2,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像这样用两个数来表示位置,我们称它们为数对。(板书)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用数对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板书)

  (3)巩固新知。

  A、谁能用数对表示出自己的位置?指名两个,说出数对的含义,板书出来。

  老师板书:(5,2),请这个同学起立,回答问题:(2,5)(5,2)这两个数对都由数字2、5组成,他们表示的位置一样吗?为什么

  (两个数字组成顺序不一样,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

  B、老师出示图中的点,相应的学生说数对,其他同学判断对错。

  (1,5)(4,2)(3,3)

  当出示(3,3)时,问:两个3的意思一样吗?

  在我们班的位置中,这样的数对还有吗?

  如果有个班级最后一个同学的位置是(7,7),你知道这个班有多少人吗?为什么?

  (49个,因为表示有7列,7行,所以77=49人)

  C、小游戏:接龙。

  老师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同学起立,说出下一个同学的位置,以此类推。

  先让学生在心中想好你想叫得同学的位置。

  D、寻找新位置。

  同学们都会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了吗?下面这个环节要检验你们每一个同学是否真的会了。

  收拾好你的东西,根据你手中的数对,快速找到你的新位置。

  (学生的数对里有两个特殊设计:(3,

  )和(,3)

  二、通过多种练习,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1.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你能看懂这张图吗?图上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请你用数对说出飞禽馆和南门的位置。

  请你写出狮虎山,猴山,大象馆的位置。

  观察这三个地点在图中的位置和他们的数对,你有什么发现?

  周六,小红和妈妈去动物园玩,她们的游玩路线如下

  请你说出她们的参观路线。

  请你设计一条路线:

  (1)从南门进,从北门出。(2)经过所有的景点。(3)不走重复路线。

  用数对写出路线方案。

  2.老师的礼物。

  老师相送给每位同学一份礼物,但是只有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的同学才能看到这份礼物。

  学生按照数对涂色。

  介绍经验:这么多数对,你是怎么做到不丢不重,又准确的找到位置的。

  看来这些同学取得成功时有方法的,老师真心祝贺你们,没有成功的同学也别气馁,老师把信心送给你们,只要吸取好的经验,下次一定会成功。

  思考:在这幅图中,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和之前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方法一样,一组数对表示一个方格,而不是一个点)

  3.第5页第4题第(2)小题:描出下列各点并按字母顺序依次连成封闭图形,看看是什么图形。

  这道题的构图方式和刚才的心行构图有什么不同?

  三、生活中的数学

  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你能举出例子吗?

  教师出示:地图、围棋图

  四、小结

  五、小小设计师

  以小组为单位,任选构图方式,用数对确定位置,设计一个图案。把设计方案和效果图都记录在图表纸上。

六年级数学教案13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不仅分数除法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数应用题也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因此,使学生掌握这咎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对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例1只涉一个数量,要求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的是已知数量的一部分,属于部分与整体的问题。在这里用线段图帮助学生题意,明确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从而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对单位1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已经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本课让学生分清把谁看作单位1。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学生在画线段图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教师要适时指导。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实际问题的探究的过程,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解答。

  【教学难点】正确地确定单位1

  教学过程备注

  活动一: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

  教师出示例1:20xx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是什么意思?(是把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五光平均分成5份,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其中的2份。)

  教师然后让学生试着画一画线段图,分析题意。

  全班与教师一起画线段图,借助于线段图理解题意,要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

  列式为:2500=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活动二:巩固练习。

  1、教师出示做一做。

  这是一道关于两个量之间的,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的问题。在解答时,教师也先让学生画线段图分析。

  然后再独立解答。

  2、完成练习四中的部分练习。

  活动三:课堂小结。

  板书:

六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思路:

  通过观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目标或者自定的目标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经历分类和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但是专门让孩子被动的认知让整个课堂很枯燥,孩子也没有兴趣。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时候,我想采用一系列游戏的方式和方法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如《小组找家》《男女小朋友找家》《小小花果山》《美丽的大海边》,一环接一环,让孩子在新奇的时候就结束,意犹为尽,既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又保证了孩子在玩中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标准或自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后薄等。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

  4、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选取学生习惯的生活环境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帮妈妈整理衣服和存放衣服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分类和比较,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信息窗是帮妈妈分类放衣服,通过妈妈和小朋友的谈话启发学生利用经验,学习比较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在我学会了么栏目中比较远近宽窄,达到宽展巩固的目的。

  学校学生情况分析:

  学校处于城市,教室里设有多媒体,利用课件让学生投入这个学习活动中。学生在家也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教材的生活场景基本差不多,所以对于孩子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大小多少轻重高矮的分类不是太难。

六年级数学教案15

  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教材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激活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经验,促使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圆,体会到圆的本质特征,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感受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通过对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圆是在学生呢过学过了直线图形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圆这一平面上的曲线图形,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它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点,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自己获取一些有关圆的特征的知识,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达到顺利完成本节内容的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意义,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一个圆里(或等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让学生了解、掌握画圆的多种方法,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让学生体验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感受到圆的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在探索中发现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同一个圆里(或等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能利用圆的特征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8-09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4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8

2022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8-03

六年级数学教案(15篇)03-1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01

六年级数学教案15篇03-09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9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