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闭莆彰挥欣ê诺牧讲交旌显怂愕脑怂闼承颍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2比醚生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混合运算(两级)与同级两步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痹诩扑阒信嘌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绷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同学们,商店的商品可多了,请看:都有哪些商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呢?学生观察,并说出货架上的商品名称和价格。
1苯淌Γ盒∶鳌⑿『旌托∏浚他们各买一个文具盒,一共需要多少钱呢?(文具盒每个7元)学生列式计算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7+7+7=21(元)或7×3=21(元)
2崩罾鲜σ怖吹缴痰辏要为学校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需要多少钱呢?还能用一步计算出来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
1毖生独立列式解答。
2币导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35×4=140(元)140+45=185(元)或35×4+45=140+45=185(元)教师:谁来说—说,他们是先算的什么呢?
学生1:他们都是先算的买4个篮球要多少钱。
学生2:他们都是先算的乘法,再算的加法。
教师:两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像这样,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又有乘法,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尝试练习
教师:你知道下面两题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90×11-900585÷9+15指名学生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教师:能正确算出答案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4保继续播放课件)小青他们要为班上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作为奖品,付给售货员阿姨100元,应找回多少钱呢?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算什么呢?
学生:先算出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共要多少钱。
教师:你知道怎么算买13个文具盒的钱吗?
学生:7×13
教师:能列出一个算式算出找回多少钱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汇报。教师板书:100-7×13=100-91=9(元)教师:谁能说说这个算式,在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教师:这两道题又该先算什么呢?说给同桌听一听。52+12×4110-117÷9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里都有哪些运算?计算时是先算的什么?
学生:有加法、减法,也有乘法、除法。先算的乘法和除法,再算的加法和减法。教师:谁能小结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请同桌相互说说。指名学生说。
教师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5苯淌Γ合胍幌耄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725-43+21823×32÷8指名学生说说,然后计算出得数。
教师:像这样,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只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呢?请同桌相互讨论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指名说说运算顺序。小结如果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就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运用
1钡7页,练习一,第1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2钡7页,练习一,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集体讨论。
3钡7页,练习一,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先算的什么。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个知识点,它是在学习了比算乘法和笔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旧教材相比,本知识点作了适当调整:旧教材中只研究了商不变的规律,而新教材中却改为了商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探讨被除数不变上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和除数不变商虽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这就使是这一部分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全面。
本节课从乘法变化规律入手,利用乘除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不由自主的想到: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变化规律?它们可能是什么?从而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但只有猜测是不够的,要想证明猜测是否正确,就必须予以事实证明,通过对三次验证过程不同角度的指导,促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本课知识点的同时,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数学研究过程,尝试大胆合理猜测、举例加以验证的数学研究方法。这既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目标,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3页例6。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一般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积极探索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利用迁移、大胆猜测。
师: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谁还记得?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随之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生2: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印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师:我们都知道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发现了乘法中有这样的规律,大家有什么想法?
生: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呢?
师:对呀,我也有这样的疑惑。那么我们能不能大胆的猜测一下:除法中有没有类似的规律?如果有会是什么规律呢?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我认为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化教材,建构生命课堂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节好课更是一个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可见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但教材是静态的,作为知识点的载体—教材,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照本宣科,而应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课堂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本节课内我创设了“通过闯关进入除法王国的城堡”的童话式故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新知的学习,故事情境贯穿课堂始终,这样引起他们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兴趣。
2、提供充分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的前提,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他们独立思考,同位交流和小组合作几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合作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并让学生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体验探究与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以情感激励为导向贯穿全课
宽松的氛围,愉快的心境,和谐的交流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保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评价多是关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除此之外,我也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认识自我,学会评价欣赏他人,使评价成为他们主动发展的动力。
4、适当的游戏,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一节课40分钟,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一直认真坐着听课,再加上教材的枯燥无味,无然会开小差,影响学习激情。在教材设计过程中,适当的游戏有利于教学,所以在设计练习时,我主要让学生采用比赛形式,这样,学生既可以放松,又能如愿完成教学任务。 这次教学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关注课堂的活,关注学生的学,才能使课堂教学由单一传输转向双向的互动;才能由重知识的落实转变为重人的发展,由重学习结果转变为重学习过程,这样才能真正上好一节课。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9、80页上的例2、例3,议一议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十五第3~6题。
【教学目标】
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2.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20×40=18×20=16×50=240×3=105×3=208×2=301×2=209×4=
学生可能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笔算,如果用笔算的可进行板演。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笔算,那么中间、末尾有零的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抽一个学生板演。
(2)汇报思考过程及结果,在视频展台上展出学生计算的竖式,可能有以下两种:24024 0×30000×3 072 00720
7200
(3)讨论:这道题和我们前面研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有什么不同?以上两种算法哪种更简便?这道题为什么可以这样来计算?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进行讨论。如果学生探讨有困难,则可用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第二个竖式把240和30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24乘3,另一部分是两个0,24×3和240×30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哪一个算式的乘积小?
学生:24×3
教师:算一算24×3的结果。
学生算出24×3=72。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72与7200相比,缩小了100倍,为了保持积的大小不变,我们把积扩大了100倍。
配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板书: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计算过程?
学生:略
教师:你认为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归纳出: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及时巩固,算一算课堂活动的第2小题的前两小题:230×40,380×87。
2.教学例3。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题目。
(1)根据题意,学生列式:108×18。
(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有什么特征?
学生:因数中间有0
(3)学生独立思考
计算,抽一学生板演。
教师巡视,重点围绕竖式的书写,从而归纳出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要点。
3.结合两个例题,小结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教师:在这两个题目中,王师傅每分行240m和列车平均每时行108km都叫做什么?
学生:速度
教师:30分和8时都叫做什么?
学生:时间
教师:要求路程,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速度×时间=路程。
[点评:这个教学片段主要展示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并归纳出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这个过程主要由“发现、探索、小结”三个环节构成。这三个环节层层相扣,体现了学生探索新算法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4.课堂活动。
(1)怎样用竖式计算34×386?
学生按书中的程序计算完成后,通过两个竖式的对比,讨论得出:三位数和两位数相乘的时候,为了计算简便,我们更习惯于把位数多的因数写在上面。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的后面两个小题:65×408,207×20。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4~6题。
(本案例由袁登维提供,由彭承志点评)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一、指导思想:
以《数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的学习态度、班级的学习风气是比较好的。我一直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因而这批同学的学习态度端正,作业书写工整、美观。但也有部分同学由于父母不在家,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习惯较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本学期应加以改进及重视。
三、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更大的数、乘法、除法、生活中的负数、线与角、图形的变换、方向与位置统计等教学内容。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第三单元“乘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第五单元“除法”。本单元的学习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章节内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
5、第二单元“线与角”。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6、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作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本单元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平移,可以设计出一个美丽图案。
7、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已经认识了8个方向和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本单元的学习则又是第一学段学习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8、第八单元“统计”。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圆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新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74~76。
教学目标:
⒈从生活中感知圆,并抽象出圆。
⒉通过不同办法画圆,建立圆的初步概念并认识圆心、半径。
⒊认识圆规并会用圆规按要求画圆。
⒋通过认识圆、画圆和欣赏圆,感受圆的美。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认识圆并建立圆的初步概念,认识圆心、半径。
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PPT)提问:在这些物体中,你都发现了哪个图形?
2。揭题: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圆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圆
(贴:圆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
1、尝试用简单工具画圆。
(1)你会画圆吗?你准备怎样画圆?
问:工人师傅是怎样画圆的?
也就是工人师傅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一点上,另一端绕着固定点旋转一周就画成一个圆。
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这根绳子用女同学的橡皮筋行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师说也就是绳子的长度要相等
(2)学生尝试画圆。
你会像工人师傅那样的方法画圆吗?
要求: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图钉和短线,同桌两人合作,一人先画,一人帮忙,开始!
展示学生作品
小结:原来一定要拉紧这根绳子。没拉紧绳子,也就是长度不相等。
(3)老师画圆
老师也来画画看,你有什么要提醒我的?
(4)认识圆心和半径
认识半径:绳子的长度在圆中有个名字,我们叫它半径。
用英文字母r来表示。
问:我们画圆是不是只要定好半径就可以了?
认识圆心:这个固定点叫做圆心用英文字母O来表示。
提问:这个圆中有几条半径?
小结: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
2.认识圆规,学会用圆规画圆
(1)认识圆规
刚才我们小组合作才画了一个圆,用绳子控制不好,效率比较低。聪明的工人师傅发明了这个工具来画圆,它叫圆规。
(2)尝试用圆规画圆
下面请你用这个圆规来画画看,想想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己尝试画
圆规的两只脚有什么作用?
小结:我们用圆规画圆时首先要定圆心,也就是把圆心固定好;还要确定长度,也就是半径的长度不能有变化;最后绕着圆心旋转一周。
三.巩固练习
1、画圆
(1)随机选取两位学生的作品提问:
小结:原来半径不一样圆的大小也不一样。
(2)现在老师规定好半径的大小为2厘米,你会画吗?
请你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标上圆心和半径
交流:你是怎么画的.?
2.画一个半径为3cm的圆,标上圆心和半径。
3.接下来,老师请你在刚刚画的那个圆上,或者圆的边上任意画圆,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展示学生作品,如果涂上颜色的话会更漂亮
4.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圆组成的美丽图案(出示媒体)
四.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新知识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一、教学内容
1、亿以内数的认识。
2、十进制计数法。
3、亿以上数的认识。
4、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例题的编排增加了一些衔接语,使内容更具连贯性;还注意体现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尽量为教学提供一定的引导。
2、读数、写数例题的编排更具层次性,强调分级读、写数的好处;对大数的读法、写法法则,以学生讨论、探究、填空的形式加以显示。
3、增加了将一个数写成扩展式的例题。用不同形式来认识数,也为中学学习科学记数法做一定铺垫。
4、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分别安排例题教学,以避免学生将二者混淆。
5、计算工具的发展原来是阅读资料,现将其作为正文,以连环画形式,配以简要的文字,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历程。随后单独介绍了算盘、计算器。
6、增加了“你知道吗”的版块,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至六个。主要围绕:对一亿的感知、数的分级、非位置制计数方法、记数符号的来历、位置制计数方法、计算器特殊按键的介绍等进行,丰富学生对大数的认识,充分体会阿拉伯数字的特点和十进制计数法的优势。
7、新增了“整理和复习”。
三、具体内容
(一)亿以内数的认识
1、例1:认识计数单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首先通过呈现北京市的人口数,说明学习比万大的数的必要性。然后借助计数器,利用动态拨珠的形式,在原有的计数单位的基础上,引出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并让学生初步感知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在有了计数单位后,简要说明了用数字表示数的方法,由此引出数位和数位顺序表。并让学生结合北京市人口数,利用数位顺序表进一步体会“位值”的含义。
教学时应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知识迁移。由万以内的数引出比万大的数,由已知的计数单位引出新的计数单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其在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例如,在计数器万位上拨数,一万一万地数,数到十万,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十万怎样表示”的问题,经历“满十进一”的过程,引出计数单位“十万”。还应注意让学生了解“数位”的意义,体会“位值”的含义。在认识亿以内的计数单位后,要说明:“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使学生初步体会计数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作用。引出数位顺序表后,通过说出北京市人口数中一些数字表示的含义体会“位值”的含义。
2、例2、例3:读亿以内的数。
教材的编排分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教学读整万的数,让学生体会读数的本质,第二个层次是教学读一般的含两级的数,总结读数的方法。
例2的编排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整万数的读法的思路。第1个学生是迁移了“万以内数的读法”:也就是由高到低按顺序把每个计数单位都读了出来,这实际上也体现读数的本质:就是读出计数单位的个数。第2个学生则归并了“万”字,简便了读法。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加深对万级数的读法的认识。此外,例2给出的4个数也很有代表性。
例3是教学读含有两级的数,第一个数没有0,给出读法;后边两个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没有给出读法。特别是有关“0”的读法。例3的数据的选择也突出了读数的重点和难点。
3、例4:写数。
通过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上铸字的信息,引出写数活动。对照数位顺序表,出现4个不同的数。第一个给出了写法,采用画竖线的形式,凸现了先分级、再写数的思路,其余3个则让学生自己探究写出。总结出写数的方法。
4、例5:数的大小比较。
教材首先给出了20xx年6个国家到我国旅游的人数,为学生学习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提供了生动的学习资源。法则,重点突出了两个方面:位数相同的情况和位数不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大小比较。
5、例6:大数的改写。
探讨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小精灵的话,则凸显了把整万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意义和作用。
例题后面的“做一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方面让学生在“改写”中深化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和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6、例7: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学习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时,可举一些实例说明近似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用一个省或一个市的人口、全国小学生数、全国粮食产量等方面的实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一般没必要十分精确地表示一个事物的量,常用近似数来表示。
7、数的产生。
教材通过图文配合的方式,简要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和数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出示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3幅图,展现了古人一一对应的记数方法。随后简要说明了数字产生的原由,并列举了三种古代数字,体现了数字也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并通过小精灵的话说明了统一数字的必要性。
然后呈现了0~9的阿拉伯数字,并以首先通过小精灵的话说明了数字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认识。最后用简练的文字揭示自然数的概念与特点,一方面对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也为以后把数的范围扩展到分数、小数做准备。
(二)十进制计数法
教材首先运用两个实例,说明比亿大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凸显学习更大的数的必要性。然后在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利用计数器数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亿”“百亿”“千亿”。此基础上,“扩展”数位顺序表,系统整理计数单位、数位、数级等知识,并概括出“十进制计数法”,并为亿以上数的认识和读、写作好准备。
(三)亿以上数的认识
1、例1:亿以上数的读法。
教材通过呈现地球不堪人口重负的画面,让学生在感受大数,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的同时。提供了3个亿以上的数。让学生借助数位顺序表把亿以内数的读法迁移到读亿以上的数之中。在读法的总结上,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先分级,再读数和重点关注“0”的读法问题。
2、例2: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材结合数位顺序表,呈现了1个整亿数和两个非整亿数,让学生通过思考与尝试、讨论与交流,自主迁移、探究写法,并注意引导学生先分级,再按级写。
“做一做”第2题采取题组形式,把个级数、整万数、整亿数对照编排,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级写数的特点,更好地掌握写数方法。
3、例3:把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第一个呈现改写结果,其余2个让学生独立完成,熟悉改写的方法。
4、例4: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再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所以这里用色块和文字标注的形式说明如何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一个数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然后直接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下面的阅读材料介绍了我国古代用算筹计数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位值制,感受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并由此了解数字“0”的产生,丰富对“0”的认识。
(四)计算工具的认识
实验教材是放在“阅读材料”里的,修订教材把它作为了正式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和现状,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用简洁的文字与画面揭示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由两千多年前的算筹到现在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人类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与发明,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对算盘和计算器的详细介绍。
接下来教材说明了算盘发明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算盘在生活中的应用。接着呈现中国算盘和日本算盘的实物图,让学生感受算盘的影响和传播的广泛。最后,呈现了3幅直观图要求学生写出算盘上表示的数,因为二年级已经学过用算盘记数,所以这里简单回顾介绍一下即可。(见“算盘的数学文化”)
对于“计算器”的认识,通过呈现结账这一情境,让学生了解到计算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并说明计算器的优点是操作简便,算得又对又快。然后呈现了计算器的实物图,并标注了显示屏及两个功能键的名称,其余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则让学生自己探索、交流。接下来的例1教学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基本的四则运算。教材呈现了加法计算的例子,减、乘、除法式题,则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例2教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通过计算探索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
“大数的认识”——数感的培养
四、教学建议
本单元是小学生整数认识的最后阶段,也是系统整理整数概念、读写法则等的过程。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数感。
使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一是提供生活中大数运用的事例,突出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二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真切感受大数。
2、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
大数的认识中,万以上的数、计数单位、数位、数级、十进制计数法、大数的读写法则、近似数等,都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因此,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3、紧紧抓住数的分级,引导学生探索数的读、写方法。
注意培养学生“先看级再看位,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读、写”的习惯。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34页例1,练习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口算整万数加减法。
2、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初步培养学生迁移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用迁移的方法探索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较为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同学们看,农民伯伯们又迎来了一个丰收的金秋。
(多媒体出示金秋的收割画面)
教师:丰收的喜悦已经让农民伯伯们忘记了收割的疲惫,他们兴冲冲地将刚收割下来的粮食运到了粮库,准备卖个好价钱。
(出示主题图)
教师:仔细观察这幅情景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1:我知道了星光村今年卖稻谷大约260000 kg,柑树村今年卖稻谷大约320000 kg。
学生2: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
教师:了解了这些信息以后,你们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学生1: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2:柑树村比星光村多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3:他们俩只是问法不同而已,实际上算法是相同的.。另一个村的稻谷产量是多少千克?
教师:聪明的孩子们根据了解的信息,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用到多位数的加减法,今天我们就先从简单的入手,一起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板书课题)
[点评:创设了农民丰收送粮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农民的生活,感受多位数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巧妙引入课题。]
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
教学例1。
教师: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怎么列式?
学生:260000+320000=?
教师:能口算出这道多位数加法的结果吗?
学生:能。教师:谁来说说看?
学生:260000+320000=580000。(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为什么能那么快地报出答案呢?你们是怎么口算的?在4人小组里先说一说。(4人小组交流)
学生1:260000和320000的末尾都有4个0,我在计算的时候先暂时不看0,就算26+32=58,然后再在58的后面添4个0,就是580000了。
教师:省去两个数末尾相同数位的0,计算以后再添上,不错的方法啊!
学生2:因为26+32=58,所以26万+32万=58万。
教师: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能看出你是认真思考了的。
学生3:我把260000看成26个万,把320000看成32个万,26个万加32个万就是58个万,也就是580000。
教师:哦,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以后再计算,很好的主意!
教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教师:同学们的这些口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这些方法中,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呢?
(4人小组讨论)
学生:我们小组认为,把这些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计算,这样既不容易出错,也比较简便。
教师:那么我们再试几道题来看一看,这种方法是否比较简便。
教师:现在要算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多少千克稻谷,怎样列式?
学生:320000-260000=?
教师:谁会计算?
学生:因为32万减26万等于6万,所以320000-260000=60000。
(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很好,同学们马上就会学以致用了。如果我们还要计算另一个村的稻谷总产量,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大家试一试。
(学生自主列式计算,然后全班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小结:
我们在做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时,通常把这些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进行加减计算,这样比较简便。
[点评:教学例1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旧知识推出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对各种口算方法进行交流比较,再进行小结。通过自主性的探究活动,展示了学生各自真实的思维活动过程,既让学生探索了口算方法,同时又体现了口算方法的多样化。]
三、尝试运用,加深理解
1、完成练习六第1题——小猴摘桃。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计算“4000+3000”和“9000-20xx”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六第2题。
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教师: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国土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教学时师可以出示一组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讨论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以让学生体验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体会数据单位的改写是为了数据记录的方便。
2.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并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国土的面积,让学生读一读。
(1)将上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3)可能学生会改写成以“百”、“千”、或“万”作单位,只要学生能改写得正确,教师都应充分地肯定。
(4)将一些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改写中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3.对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改写中逐步发现改写的方法。
二、实践练习。
第10页“练一练”中第1题,数据单位的改写是实际生活中记录方便的需要,可以多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而不要将数据单位的改写成为单纯的为改写而改写的局面。
练习本题时,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具体的各地区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第2题,在练习“海洋资源”时,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体会到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亿”作单位比较方便。
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
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960万
10000000000=100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 、用“综合--分析法”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2、能结合树状算图理解“综合--分析法”,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让学生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综合--分析法”分析数量关系,掌握分析复合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结合树状算图,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口答: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
(1)复印机37分钟可复印多少张纸?
生1: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
(2)实际每月生产多少辆汽车?
生2: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3)小巧从家到学校走了多少分钟?
生3:路程÷速度=时间
出示课题“应用(二)”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出示主题图和题目
(1)小丁丁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
示意图:
①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条件?
②问: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从已知条件开始想,如果用同样的速度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多少分钟?
出示:小丁丁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020米,需要走15分钟,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生:1020÷15=68(米/分)
出示: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多少分钟?
师问:把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结合起来思考,你会列式计算吗?
生:
816÷(1020÷15)
=816÷68
=12(分钟)
答: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12分钟。
探究三:
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少年宫回家要走多少分钟?
师问:你会解答吗?在小组里交流,并列式解答。(先讨论,再列式)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先汇报分析思考过程,再汇报算式
340÷(1020÷15)
=340÷68
=5(分钟)
答: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少年宫回家走5分钟。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一只成年的大熊猫一周大约要吃140千克的鲜竹,照这样计算,一只成年的大熊猫一个月大约要吃多少千克的鲜竹?(一个月按31天计算)
生1:
140÷7×31
=20×31
=620(千克)
师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2:一只大熊猫每天吃的`千克数×天数=一个月吃的千克数
练习二:
选择题:
(1)复印机5分钟复印了340张纸,照这样计算,复印2516张纸需复印多少分钟?算式是( )
A、2516÷(340÷5 )
B、340÷5×2516
C、(2516-340)÷5
问:你是怎么想的?选B或C问题可怎么改?
生1:我选(A)我是从问题想的。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奶牛场每天生产牛奶2100升,如果每升牛奶可以卖3元,8月份生产的牛奶全部卖出后总共可以收入多少元?算式是( )
A、2100÷3×31
B、2100×3÷31
C、2100×3×31
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选(C)。我是从问题想的
单价×数量=总价
练习三:
根据条件提问题,并列式。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从甲地出发行了4小时后,离乙地还有135千米。
师: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1: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45×4+135
生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共需几小时135÷45+4
师: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解答应用题先审清题意,然后可以从条件出发,也可以从问题出发,还可以把条件和问题结合起来思考。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靠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靠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
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角的度量单位
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能正确理解和区分“计数单位”和“数位”两个概念。
2.掌握数位顺序表,类推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了解数位的意义,利用数位顺序表体会“位值”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较大计数单位的产生过程,感知位值制。
2.让学生经历在计数器上拨珠、数数的过程,加深对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和对国情的了解。
2.在认数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和“亿”;掌握数位顺序表;能结合实例具体说出“位值”的意义。
难点:能正确理解和区分“计数单位”和“数位”这两个概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走进生活,走近大数
1.提问: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请看大屏幕,看图猜一猜,这是我们祖国的哪些地方?(课件出示北京、西藏、四川、河南、新疆、黑龙江的情境图,学生根据图片展开竞猜活动)
2.师:我们的祖国不仅风景优美,而且人口众多,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
20xx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
师:这些数你们认识吗?能试着读一读吗?看到这些数你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说一说,读一读)
活动2提出疑问,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结合我们已经学过的万以内数的认识,说下你想学习哪些有关大数的知识?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自由说一说)
预设
生1:我想学习怎样读这些大数。
生2:大数中每个数字的含义是什么?
生3:它们各是几位数?
生4: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
生5:这些大数分别是由几个数字组成的?
2.导语:同学们想学习的'有关大数的知识和感兴趣的问题值得我们一起去探究,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亿以内数的认识”,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操作指导
在这个板块中,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引导,如果有的学生预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强,可以正确读出大数,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果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这些大数感到困难,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万以内数的知识,帮助他们完成知识的迁移。
板块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1
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1.课件出示计数器。
出示探究提纲:
(1)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多少?十万十万地数,10个十万是多少?一百万一百万地数,10个一百万是多少?一千万一千万地数,10个一千万是多少?请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
(2)有比十万大的计数单位吗?分别是什么?
(3)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生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展示汇报探究成果。
预设
生1: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生2:比“十万”大的计数单位有百万、千万、亿……
生3: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活动2认识数位顺序表,了解数级和数位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3页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独立尝试探究。
出示探究提纲:
(1)你看懂了什么?
(2)试着说下个级和万级分别包含哪些数位?每级有几个数位?
(3)说一说19612368这个数中每个数字分别在哪个数位上,各表示多少。
(4)什么是计数单位?什么是数位?
2.学生充分探究后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预设
生1:目前学到的数位顺序表分三级:个级、万级、亿级。
生2:个级包括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级包括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每级都有四个数位。
生3:19612368中,前一个“1”在千万位上,表示1个千万。“9”在百万位上,表示9个百万。前一个“6”在十万位上,表示6个十万。后一个“1”在万位上,表示1个万。“2”在千位上,表示2个千。“3”在百位上,表示3个百。后一个“6”在十位上,表示6个十。“8”在个位上,表示8个一。
生4:个、十、百、千、万、十万……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3.小结:数位是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时所占的位置,从低位开始每四位为一级,分别是个级、万级和亿级。一个大数中同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意义就不同。
操作指导
在板块二的教学中,运用多种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如计数器等模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给予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机会,把思维表象与思维表达联系起来。
板块三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1.完成教材4页“做一做”1题。
先让同学在小组内完成,再找同学汇报。
2.完成教材4页“做一做”2题。
(1)生独立填写数位顺序表并回答问题。
(2)教师巡视指导,并抽取几名同学进行展示汇报,集体订正。
3.任意写一个亿以内的数,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
独立写数后同桌同学互相说数的组成,再找两桌同学汇报。
4.知识拓展。
师:打开教材看4页“你知道吗?”,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并在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预设
生1:我知道了每秒画1个点,一刻不停地画,需要3年2个多月才能画完1亿个点。
生2:我知道了如果1亿个小学生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
生3:通过这些,我感受到一亿确实是个大数。
操作指导
在这个板块中,练习方式要灵活多样,要求学生既要动手操作,又要动口表达;既可以独立完成,又可以与别人合作完成。每个学生在不同的练习方式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
板块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师:说一说你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
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谈学习收获。
预设
生1:我知道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
生2:我学会了填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生3:我懂得了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各不相同,例如:百位上的7表示7个百,千万位上的7表示7个千万。
生4:我知道了我们的祖国不但风景优美,而且人口众多。
2.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8页练习一1、2题。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例1 数位顺序表
教学反思
1.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大数的概念,体会大数的意义,从而建立数感。大数经常出现在新闻、经济、科技等方面,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可学生对大数却缺乏体验。因此,在教学时,充分运用主题图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
2.借助动手操作理解数的意义。在万以上数的认识教学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揭示数位和数级的概念十分重要。通过拨珠数数帮助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了解这些计数单位所占的数位,体会“位值”的意义。
3.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要遵循学一程,展一程,点一程的规律,当学生独立自学和小组交流遇到问题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及时、准确地进行点拨,使学习的过程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和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估算。
2、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除法的估算。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
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一分钟计时口算)
口算卡:
50×9= 60÷20= 40×8= 80÷40=
300×3= 120÷30= 20×3= 180÷60=
60×4= 240÷40= 80×5= 420÷60=
50×9= 240÷60= 6÷2= 400÷80=
24÷6= 720÷90= 40÷8= 359÷40≈
90÷3= 220÷18≈ 80÷4= 80÷38≈
60÷5= 62÷20≈
二、谈话:
师:今天我们学习什么?
生:口算除法。
师:你们怎么知道?
生:看屏幕上知道的。
师:你们真善于观察,老师希望大家继续发扬这个优点,并且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三、1号学案:
知识点一: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自学 限时5分钟)
1、请打开书78页,看图理解题意:
要求80个气球可以分给几个班,也就是求:( )里面有几个( )。
所以用( )法计算,列式是( )
2、研究口算方法:
方法一:算除法想乘法
因为20×( )=80 所以80÷20=( )
方法二:利用表内除法计算:
因为8÷2=( ) 所以80÷20=( )
3、请你完整的列式解答
时间差不多啦,你完成了吗?看看你的同桌,如果两人都完成,交流你们的学习结果,如有困难,先求助同桌再四人小组合作。
没有问题请总结归纳:
整十数除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①
②
师:有问题吗?说说你们的意见吧
知识点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5分钟哦,你能行!)
83÷20≈ 80÷19≈
想:观察发现,( )接近( ),所以在计算83÷20≈时,可以把( )用“四舍五入法”看成( ),因为( )÷( )=( ) ,所以83÷20≈( )
同理,( )接近( ),所以在计算80÷19≈时,可以把( )用“四舍五入法”看成(),因为( )÷( )=( ) ,所以80÷19≈( )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时,把算式中不是( )的数用“ ”法估算成( )数,再进行口算。
很简单吧,同桌看看你们的答案一样吧!“小结”看黑板,和老师的一样吗?
没问题就试试看,你会算吗?(选择其中一竖行,同桌两人口述,要说明你的口算理由啊!)
60÷30= 90÷30= 80÷40=
61÷30≈ 92÷30≈ 80÷38≈
2号学案:(请你按照1号学案方法自学下面内容)
一、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
打开书79页(2),快速完成(只说不写)
1、理解题意,要求 就是求 。
2、口算方法:⑴算( )法想( )法
因为 所以 。
⑵利用( )计算
因为 所以 。
3、完整解答。
师生汇报
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
计算122÷30≈ 和120÷28≈时(同桌俩人各选一个,照下面的样子说明你的'计算方法)
我选择( ),我观察发现:( )接近( ),所以在估算 时,可以把( )用“四舍五入法”看成( ),因为( )÷( )=( ) ,所以( )
比较1号、2号学案,你来总结:(总结完成后看看我的和你的一样吗?)
1、整十数除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是:⑴
⑵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是:一般把算式中不是( )的数用“ ”法估算成( )数,再进行口算。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景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的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两辆不同的汽车以不同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
根据情景提出问题。哪辆汽车跑得快些?
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如何解决哪辆汽车跑得快些?使学生认识到:两个物体体运动快慢的比较,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从而引出路
程、时间和速度。
引出:速度 =路程÷时间
三、看一看
教科书P79页的看一看,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80页的试一试的第1小题,
2、完成P80页的.试一试的第2小题。
3、完成 P80页的第一小题。(在书上完成)
板书设计: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 4千米/时
人每小时大约走4千米。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时间×速度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简单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教材分析: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的方法。平均数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新教材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份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既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本节课从实际生活出发,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统计中,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又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等。对于这些名词术语,学生经常听到,并不陌生,但其真正含义、在统计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方法,学生却并不明白。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但是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字,只能代表这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和平均分还是不一样的,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
教法:
引导法、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学法: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汇报展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从孩子们喜欢的拍球(乒乓球)游戏入手,把全班同学分为男生、女生两大组进行比赛,让孩子们自己设计比赛的规则,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通过孩子自己想出的比赛方法,能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学生可能会想出选代表来参赛,我们先在男、女生中各选择一名代表来参赛,此时,在规定的10秒时间内决出胜负,哪一个队获胜了,老师就想方设法去激将另一只代表队,逼着他们再去添加补充比赛规则,如:两队再各增加3名队员来比一比拍球总数谁更多?如果哪一个队获胜了,老师就乘机去安慰弱者,加入到弱者队,这样弱者队拍球总数就会增加,就可能会反败为胜。这样另一队就会觉得比赛不公平,两个队的人数不一样,人多的队拍球总数就可能会多。矛盾就这样又一次的被激化了,孩子们就会在比两队的总数不公平的时候慢慢地想到比两队的平均数。这时,我们这节课的课题就会被很自然的引出来了。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既然可以决出两队的胜负,那我们到底怎样才能求出他们两队各自的平均数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集思广益,一起来探究一下求平均数的方法有哪些?在小组合作之前,告知学生可以借助老师准备的学习单。学习单上有条形统计图,可引导学生先画出条形统计图,再去想办法求每队的平均数。通过小组合作中同学间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分享同伴的成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求出来后,我继续引导学生:这个平均数代表什么呢?我们该怎么认识理解这个数?我们求出来的平均数和这组数据中的'数有关系吗?有怎样的关系呢?通过4个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积极的思考,从而得出平均数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它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它会比这组数据中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会在他们中间。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平均数的意义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为此,我会将平均数和我们在之前学习除法运算时所学到的平均分进行对比教学,进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来例举生活中那些时候会用到平均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通过“小明过河会有危险吗”、“少儿歌手比赛算平均分”、“打把游戏”的生活情境问题,使学生们的思维得到碰撞,更进一步的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要灵活,在考虑数学因素的同时,更要全面分析、考虑其他的相关因素,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和判断。
四、板书设计:
平均数不一样多移多补少一样多524=13先求和再均分:总量总分数=平均数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它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五、作业:课后拓展延伸。
让同学们调查全班同学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这个作业的设计,既可以巩固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一、学术条件分析
这个班有30名学生,包括13名女生。通过对上学期考试成绩的分析,学生对基础知识、概念、定义的把握比较牢固,口头计算、书面计算、表外计算比较擅长。少数学生粗心大意,不够灵活,应用能力不够强。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接受能力强,学习态度端正;有些学生没有足够的意识及时完成作业,这使得学习数学变得困难。因此,在新学期,在纠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各种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成绩。
少数学生意识不够,缺乏努力学习的精神,总想偷懒,作业马虎。今后首先要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课前自学,课后复习。在写作上,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要求。只有让学生认真写,才能认真思考。其次,整数的计算在这学期占了很大一部分,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是关键。此外,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本学期的重点,以便在教学中加强对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考查问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我们应该找到更多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开心,愿意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这本教材的主要单位是:升和毫升,二位或三位除以二位,简单期,观察对象,统计表和条形图(一),解题策略,可能性,整数初等算术,竖线和平行线,排序和复习。
四年级第一学期是第二学期的开始,是承前启后的关键学期。第一册教材在四年级第一阶段教学的基础上,不仅注重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且更加注重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目标。教材还是分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你知道一些思维题,主要是让学生接触一些关于数学发展与人类进步关系的简单知识,认识到数学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吗?同时教材有计划地安排了一个简单的循环和一个单元的解题策略,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两类事物数量的关系,总结归纳规律,从而培养推理判断能力,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这本书的重点是教学:二位数或三位数除以二位数,三步算初等算术,统计表和条形图,列出综合公式,用表格整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本书的教学难点:二、三位数除法试调商的方法,初等算术的运算顺序,点到线知识的实际应用,三视图对物体的想象和摆放,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比较、分析和判断,升、毫升容量概念的形成。
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
知识和技能:
1.体验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与量的关系的过程,掌握必要的运算技巧进行计算
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二位数和三步整数混合运算,探索寻找简单的规律。
2.通过研究相关物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场景、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相关几何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发展空间的概念。
雕刻方案对整个学期的教学有指导作用。通过江苏教育出版社提供的四年级数学第一册教案,可以帮助老师们让教学井然有序!
[第3条]
一、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简单的抽象概括能力,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了独立思考和与他人交流、谈判、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学会了探索问题,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问题,正确解决问题。无论是理解问题的能力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基础知识和技能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他们对数学学习兴趣浓厚,愿意参与学习活动,尤其是一些动手操作、合作学习和实践活动。因此,教学中应设计更多的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经验。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包括以下内容:乘法、升降毫升、三角形、混合运算、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求规律、算术规律、对称平移和旋转、倍数和因子、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题策略、统计、用字母表示数字、整理和复习。
单元一:本单元以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为基础,主要讲授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以及相应的口头计算和估算。一方面,学习这一部分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十进制乘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在乘法解题过程中的应用意识。
雕刻要点: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口头计算和估算。教学难点:注意乘数中间为0,乘数末尾为0的乘法的灵活性。教学重点:掌握乘法的顺序,理解方法,正确计算。
第二单元:本单元的内容包括理解容量和以升、毫升为单位的容量单位。通过对体积、升、毫升的理解,学生可以初步感知生活中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知道容量和单位升容量,然后是单位毫升容量。
刻字要点:了解容量及其单位升、毫升。
雕刻的困难:容量的测量和估计。
雕刻的关键;联系实际,加强练习,感受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第三单元:本单元主要讲授三角形的理解。这部分理解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积累一些理解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雕刻要点:感受、发现和掌握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雕刻难点:画出三角形指定底部的高度,画出指定的三角形。
刻字的关键: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探索活动,自我感知相关规律。第四单元:本单元主要讲授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教材分为三个层次。让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认识括号,从而正确计算三步混合运算;让学生体验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序列的过程,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用三步计算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自我探索产生兴趣,获得发现数学结论的成功经验,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和做人做事的责任感。
雕刻要点:掌握三步混操作的顺序。
刻印难点:在掌握操作顺序的基础上进行纠正。精通计算。
雕刻的关键: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第五单元:本单元的内容是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点。以及对平行度和相交度的初步了解,进一步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雕刻要点: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高度的理解、测量和绘制。
雕刻的关键: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结合生活实践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六单元:本单元主要安排学生学习简单搭配和简单排列数及组合数。
雕刻要点:掌握活动中排列数和组合数的规律,找出方法。
雕刻的关键:让学生自主探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单元:本单元讲授乘法分布规律,用乘法分布规律进行简单运算。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定律和组合定律,并使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单运算。进一步学习乘法和分布规律,不仅有助于学生整体理解整数范围内的运算规律,而且有助于学生灵活解决计算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刻字要点:在解题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除规律。
雕刻的难点:我可以应用乘法和分布规律,使一些计算简单而熟练。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总结规律。
第八单元:本单元的内容是进一步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学会在正方形纸上平移旋转简单图形,发展空间概念,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基础上,可以在正方形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雕刻要点: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平移和旋转。
雕刻难点:可以在方形纸上平移旋转图形90度。
雕刻的关键:加强学生在操作和活动中对知识的掌握,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兴趣和感受美。
第九单元: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倍数与因子,2、5或3的倍数的特征,偶数与奇数,素数与合数。
刻印要点:倍数、因子、奇数、偶数、合数、质数的含义。
刻印难点:在掌握含义的基础上做出各种判断,了解每一种自然数的特点。教学重点: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猜想等方法进行探究,加强学生交流,感受数学,体验数学。
第十单元:本单元主要用计算器探究积的变化规律和商的常数规律。教学重点:利用计算器帮助学生探索和发现运算规律。
刻字难点:学生被除数和除数以0结尾的简单算法。教学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索,用自己的话总结发现的规律。单元11:本单元进一步教如何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
刻印要点:让学生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感受到通过绘制和列举策略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增强使用策略的意识,提高使用策略的水平。
刻字难点: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运用策略解决有个性的问题。教学重点:学会通过绘制线段和列表来解决与行程计算相关的实际问题。第十二单元:本单元主要教授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刻印要点:了解统计图,了解统计图的功能。
刻印难点:根据实际问题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设计统计活动,体验统计过程,增强统计概念。
三、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2.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加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增强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学习习惯。
5.注重团队互助精神的培养,增强集体意识。
6.加强上下指导,提高学习质量。
四、课表
乘法8小时
7小时(升和毫升)
三角形7课时
混合运行8小时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4课时
找一个4小时的规则
操作法7课时
对称,平移,旋转6小时
将9个课时相乘并相乘
用计算器探索法律6小时
图书馆5课时解题策略
统计7课时
用字母数6个课时
组织和复习10个课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7-26
(精选)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8-01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5-1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01-30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2篇03-07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3-16
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案02-02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3篇)08-30
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优秀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