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1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是一个饱经风霜的成年人对童年的回忆。在记忆中,作者既表达了对童年天真无邪的生活的向往,也展示了对当时生活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在文中,作者似乎用较多地篇幅批判了阿长的愚昧迷信,但在这些材料的背后却隐藏了作者对阿长纯朴、善良的品格的赞美,这种赞美在文末被渲染到了极点,化成了对阿长的怀念与祝福。在本文中,作者用孩子的视角来写,其中却渗透了对人生的思考。当时鲁迅饱尝人生的沧桑,生活动荡不定,故乡那纯美的风情与纯朴的人性不时浮现在他的眼前,与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开始着力描绘心目中那如梦境般的故乡,于是就有了《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
学习本文,应当能够理解隐藏在文中批判性语言下的对阿长的赞美与尊重,能够学会从日常小事中体会熟悉的人的高尚品质,发现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
二、教学目标:
略
三、教学流程:
导入——朗读全文,理清全文结构,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分析阿长的个性品质——通过对自读课本相关文章的阅读,认识普通人的价值,学习描绘普通人的方法——结合已完成的作文,谈谈细节描写的作用。
四、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了鲁迅先生的哪些作品?
生:《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
师:在这些文章中,你们觉得鲁迅先生对他的家乡,家乡的亲人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深深的眷念。
生:无尽的思念。
师:鲁迅先生的文章在过去被誉为“匕首”“投枪”,但在这些作品中,尤其是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中,我们看到的已不再是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士,而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人和事的眷念。在他的记忆中,家乡几乎已经幻化成了一个梦境般的美好世界。实际上,当他成年后,真正回到故乡时,他看到的早已不是记忆中的形象,这种变化在《故乡》一文中有着具体的描述。那么,大家知道他为什么要如此描绘故乡吗?
生:……
师:无论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还是《社戏》中的平桥村,都展现了最纯真的人性,这正是作者眷念故乡的根本原因。本文选自哪部文集?
生:《朝花夕拾》
师: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同样选自《朝花夕拾》?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师:1926年,因为北京发生执政府屠-杀-学-生事件,鲁迅先生愤而出走,来到厦门,在厦门大学任教。后因为厦门同样发生进步学生被捕事件,鲁迅先生要求全体教工联-名-上-书,营救学生,未能成功,于是又从厦门出走。后来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对这段颠沛流离的生活有着具体的描述。在此期间,鲁迅先生在《莽原》中以“旧事重提”为总标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后来结集出版并加上了《小引》与《后记》,文集名为《朝花夕拾》。关于文集的得名,他是这样说的:“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的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或芜杂的文章。”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回忆,它将作者心中离奇芜杂的回忆幻化成文,尽管在文中,语调与口气都是儿童的,但其中却渗透了一个成年人对人生的反思。作者从来没有写过一篇单独的文章回忆自己的母亲,但却撰文写一个佣人,那么他究竟回忆了一些什么事情呢?在回忆中,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哪些思考呢?找到这几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我们学习本文的目标。
下面我们一齐朗读全文,在朗读中,请大家思考下列问题:
阿长是作者家里的什么?她和《山海经》有什么关系?
作者回忆了有关阿长的哪些事情?
师生合作朗读全文。
师: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第一个问题。
生:阿长是作者家的保姆。她给作者买了一套《山海经》。
师:她的生活经历是什么样的?
生:她是个寡妇,没有什么亲人。
师:文中还有哪些交代?(看一看课文第15小节)
生:她肯定生过大病,否则她的脖子上不会有那么多“灸疮疤”
师:对,她是一个孤苦的人。那么,作者回忆了有关她的哪些往事呢?首先请大家告诉我,对阿长的回忆是课文中哪一部分叙
生:3——27小节。
生:3——26小节。
师:大家认为作者对《山海经》以及他收集的其它类似书籍的描述不是对阿长的回忆,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收集那些书(实际上作者也编过此类书的总集),其源头是什么?
生:阿长给他买的《山海经》。
师:那么,对阿长的回忆应当到课文中的第几小节?
生:第29小节。
师:1-2小节、30-31小节写什么内容?生:1-2小节,告诉我们阿长是什么人,她名字的来历生:30-31小节,表达对阿长的怀念。
(板书:
一、(1-2)交代阿长的身份、来历。
二(3-29)回忆阿长的有关事迹。
三(30-31)表达对阿长的思念。)
师:作者回忆了与阿长有关的哪些事呢?
生:她睡觉时总压着作者。师:对,睡相难看。她平时为人如何?
生:喜欢说人家闲话。
师:喜欢“切切察察”。
生:她在过元旦时让作者说吉利话,吃橘子。
师:这类规矩还有吗?
生:还有很多。例如,人死了不能说死,要说老掉了……
师:她在元旦时有一套古怪仪式,还有一肚子烦琐的道理。
生:她讲了许多和长毛有关的故事。
生:她谋死了作者的隐鼠。
生:她给我买了《山海经》
师:大家找得很准确。那么,作者在文中对这些事情都表露出鲜明的态度,例如当提到她喜欢“切切察察”,睡相难看时,他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生: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师:文中还有类似的语句,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来。
生:元旦的.古怪仪式和那些烦琐的道理是“我所不耐烦的”。
生:但“我”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师:这种敬意来源于她自称自己脱了裤子站在城墙下,城外的炮就打不进来了。这是真的吗?
生:这是迷信。
师:当时人认为大炮都是邪术,只要一碰见脏的东西就失灵了,这是迷信。可是这个迷信是她自己编出来的吗?
生:不是,她相信这是真的。
师:这种迷信不仅她有,当时的统治者也有。第一次鸦鸦片战争时,清朝的钦差大臣弈山看见英国人的船坚炮利,认为英国人有邪术,于是让船装着马桶冲过去,成为殆笑一时的“马桶战术”。这种迷信不是阿长发明的,而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这种敬意后来怎么样了?
生:“逐渐淡薄,完全消失”。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觉得这种“神力”没有什么好怕的。
师:是啊,他发现这种所谓“神力”其实并不可怕,因为跟自己毫无关系。那么之后呢?
生:产生新的敬意。
师:这种“敬意”持续了多久?
生:直至写这篇文章时。
师:为什么一部小小的书会令作者感动不已。从文中的描述上看,似乎阿长只做了这么一件好事,那么作者对她到底有什么可留恋的呢?在这些描述中,大家觉得作者对她的态度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后思考。
师:今天在讲课文之前,请大家先朗读一下课文的第1、2小节和30、31小节。
学生朗读。
师:似乎我们刚刚读过的几个小节中,作者对阿长的态度有很大的变化。开头只是简单地交代了她的身世来历,她仅仅是一个佣人,连自己的名字都被人遗忘,但文章的结尾却表达了对她的怀念与尊敬。我们再看看前面总结的与长妈妈有关的事情,似乎也只有买《山海经》一件事令作者尊敬。难道长妈妈只因为买了《山海经》就令作者对她的态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吗?
生:……
师:那就让我们先看看有关《山海经》的。叙述吧!请大家看这些文字,注意其中加点的词语,说说其作用。
投影:
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师:“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为什么?
生:因为大家怕小孩子烦他们
生:因为怕小孩子让他们去买书。
师:真是这样的吗?这本书他最初是在哪里看到的?
生:他的一个叔祖那里。
师:这个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能从文章中找出哪个词来概括他的性格?
生:寂寞。
师:对。他因何而寂寞?作为一个读书人,他应该只看四书五经,他却收集了许多在孩子看来很奇特的书。这些书,对于当时的读书人来说,是什么书?
生:杂书。
师:对,所以没有人理解他,甚至连他的太太也讨厌他。他只有和小孩子们才谈得来。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别人不肯告诉他有关《山海经》的事了吗?
生:因为这是闲书,别人认为小孩子不应该读。
师:那么别人认为小孩子不应该读,阿长却主动过来问呢?
生:因为她不懂。
师:对,就是因为她不懂这些道理,她过来问是因为看到小孩子对此如此念念不忘,所以才来问。这说明阿长对“我”如何?
生:非常关心、爱护。
师:而得到这几本书时,“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作者当时所受的感动之深,他急急地翻阅,说明他心情的欢悦,我想大家对此也有感受。那么这几本书对他的影响是什么呢?
生:在第27小节,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
师:对他以后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生:……
师:他后来收集了许多此类的书,其根源是什么?
生:他得到了《山海经》
师:这部书直至现在还在他的眼前,他还清楚地记得书中的图画。这是一本印刷、绘图非常粗糙的书,然而也是一部令他终身难忘的书。在书后的《五猖会》中,他写到父亲让他在去看庙会之前背《鉴略》,他也说这是一本好书,比《千字文》《百家姓》都有用,可他只记得前面四句了。这一本如此粗糙的书却令他终身难忘。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阿长保护了孩子的天性。
师:对,这正是作者尊重阿长的根本原因。当阿长询问《山海经》时,我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生:并不在意。
师:这说明阿长询问《山海经》,根本没有讨好主人的意思,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生:为了孩子好。
师:这种对孩子的保护在前文对阿长的回忆中体现出来了吗?
生:元旦的古怪仪式根本目的是为了孩子。
师:对,橘子是给作者吃的。她将一年的希望与祝福都留给了谁?
生:孩子。
师:她也说了许多迷信的事。但为什么死了人的房子不能进去?大家知道吗?
生:因为那里不吉利。
师:她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孩子好。小时候,我们常常听大人说,外面不能出去,有坏人。而阿长就说了长毛的事,其本质上与这些话有区别吗?
生:没有区别。
师:所以,阿长对孩子怎么样?
生:她特别关心孩子。
师:那么阿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呢?
生:善良。
生:理解孩子。
生:简单、纯朴。
师:对,她睡相难看,即使“我”母亲说了她也不改。这恰恰说明她是一个非常纯朴的人。而虽然她喜欢“切切察察”,但作者在另一篇文章中说她“对是对,错是错,从来也不分辨”。她纯朴的个性可以说非常突出。
作者写阿长,虽然写了自己对她的“不佩服”“不耐烦”,但这些都是以什么人的口吻来写的?
生:儿童,孩子。
师:那么,作者到底对阿长的情感是什么样的呢?
生:尊敬,怀念。
师:这种尊敬和怀念来源于经历了数十年沧桑变化后的人生积累。当时的鲁迅,生活颠沛流离,这段生活他在《藤野先生》一课中有着详细的描述。而这段生活让他更加看清了人世的丑恶,于是他开始回忆故乡的人和事。因为这里有着最纯朴、最纯真的人性,这正是他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的。于是,他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了《阿长与〈山海经〉》,写了《朝花夕拾》。而在本文中,他对阿长的尊敬是一直存在的,并且在最后两个小节被渲染至高潮。那么请大家再读一遍这两个小节。请大家通过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表现出作者的感情。
学生齐读。
师:作者描写阿长,所选取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一些非常琐碎的小事。
师:作者正是通过这些琐碎的小事,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真实情感,因此才感人至深。这种写法我们在其它地方也能看到。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2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品格、风貌的写法。
2、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人物,材料选择合理,详略得当。
3、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字词的含义、情感——表达对长妈妈的怀念与尊敬。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在初一年级我们学过的文章《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吗?里面有个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个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多次提到,鲁迅先生还专门为她写了一篇文章,即本文。在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有全面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三、学生复述故事,讨论探究。
1、复述课文,既可以全文复述,也可以部分复述。目的在于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讨论探究;
a、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的什么?
b、每件事表现了阿长怎样的特点和品格,分别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什么思想感情?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本课重点)
c、作者先写讨厌、憎恶,但结尾又写“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的?在作者眼里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本课难点)
学生讨论分小组进行,每组指定一个人负责,组与组之间又可以交流,学生可以下座位,有结果的小组可以派人上讲台写在黑板上,其他的人又可以派人去改,不同意见可以争论。总之,给他们充分的自由。最后,老师引导完成三个问题:
(1)写的几件事
a、爱说闲话→不大佩服、
b、“大”字睡相→讨厌、不耐烦—
c、我所不耐烦的规矩→非常麻烦
d、“长毛”的故事→空前的敬意(善良的讽刺)
e、买《山海经》 →产生新的敬意(买书)
(2)文章的线索,作者的感情变化
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找出文章写的几件事之后,整体感知全文,看看作者用笔的重点是什么,(买《山海经》,这也是感情的重点,自然是详写的内容。)同时找到作者对每一件事的感情态度,即上述板书内容,巧妙的让学生悟到:文章是按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组织安排材料的。这种前后感情的变化,实际上就是:
(3)“先抑————后扬”的手法,在对比互衬中刻画人物形象。(难点突破了)
阿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可让学生根据几件事讨论归纳,不要求全面,说到一点就表扬。
阿长是个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略带粗野,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四、作业
后记:
新大纲张扬“放飞学生个性”这一教育理念,也是对历史、现实和将来作深刻思考的结果。过去,我们教育领域自古以来师生等级森严,师道尊严成了学生人身自由、身心发展的“金箍”圈,教师咳唾成珠,金科玉律,学生只好垂手听命、仰承恩泽。教师按自己理想的模式去塑造人,那过度的期望,过度的干预,过度的包办,威压着学生的个性自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离开僵化就走向灵活,离开依赖就走向自主,离开戒备就走向自我接受,离开被束缚就走向一种创造性。”讨论给了学生自由,也给了学生创造的机会。
第二课时
本课时重点:
指导学生学习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一些句子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让学生找出文中刻画人物较精彩的句子,独立思考,进行评、点、批、注。然后各自发表见解,进而归纳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例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吃福橘的片段、恭喜恭喜、大家恭喜)
细节描写(睡觉时的大字),体会长妈妈愚昧、善良、质朴、约带粗野的劳动妇女特征。
二、本文语言:有的含蓄幽默,有的质朴
例如、讲“长毛”的故事,“伟大的神力”愚昧迷信的苦笑,善意的讽刺、寓庄重于诙谐;吃“福橘”的片段中,体会长妈妈愚昧迷信的背后实质是对孩子健康的祝福;结尾买《山海经》,表现长妈妈关心爱护青少年,仁慈的美德,总之,一切让学生去体会,归纳。获得能力。
三、迁移巩固:作业
课后练习四,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写一两件事,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神。
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内容(几件事)人物性格特征
a、爱说闲话(表现阿长)→饶舌、多事
b、“大”字睡相令人讨厌、憎恶
c、我所不耐烦的规矩有许多繁文缛节
d、“长毛”的故事愚昧、无知、淳朴
e、买《山海经》(详写)→热情、乐于帮助别人
总之(归纳):
长妈妈是——劳动妇女
刻画人物:“先抑——后扬”,对比、互衬
后记:
教材把握好,教学重点确定恰当。尤其在以下两大方面很值得肯定。其一,教学设计处处考虑到学生实际,着眼于“放飞学生个性”:采用“讨论法”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形成多向信息交流,便于学生通过相互启发、感悟提高,并发展健康个性,教学步骤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着眼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步骤”中多处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板书依据学生归纳、提炼而成,板书展开程序体现学生把握作品人物性格特征过程。其二,理论依据比较充分,并贯穿于教学设计的各部分内容中,较好地解说了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安排主要教学环节的理由,有说服力。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3
【教材分析】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教学目标】
1.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2.理解积累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等词语。
3、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把握蕴含的思想感情。
4、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理解本文围绕人物特点合理安排材料、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配乐磁带、小黑板
【课时安排】
2课时
【设计理念与建议提纲】
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追忆了儿时的保姆阿长,抒发了真挚的怀念之情。文章篇幅较长,围绕阿长记叙了几件事。教读课文可运用复述法,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内容上不懂的地方阅读资料、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解决。然后由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复述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第一步运用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文题把阿长和《山海经》连在一起,她与它有何关系呢?作者对她抱什么样的态度呢?学生快速阅读,提出疑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教师启发、点拨.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一、导入新课(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其中为百草园增添神秘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她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鲁迅的作品中几次提到她,甚至还专门写了这篇《阿长与<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书中保留了一些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作者把连在一起,她与它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阅读课文去探个究竟。(板书文题、作者)
二、回顾复习鲁迅及《朝花夕拾》的有关知识(参阅《三点一测》)
强调:主要作品集及初一学过的课文、出处
学生自读《三点一测》,了解《山海经》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可就词语含义、段落大意、内容质疑、分析评价等内容圈点批注。(参考《三点一测》)
教师抽查字词学习情况。(参见《三点一测》)
1.注音:(出示小黑板)
惊骇诘问惧惮憎恶疮疤
恶:憎恶恶心恶毒
模:模样模范
2.听写并释词:
面如土色深不可测惧惮诘问惊骇渴慕
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疑难词句师生共同探究疑难词句,小组无法解决的,提交全班讨论、交流。教师参阅教参46页文句解说,酌情讲解。
2.速读课文,参阅《三点一测》66页,初步理解课文。
3.思考研讨: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
学生思考后,在全班交流。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参阅课后练习一答案)
四、课堂小结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渎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五、作业设计
口头作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讲述他的一、二件事,看看谁讲得真实、生动、传神。
六、检测题设计
抄写并记会本课的生字词,按小组检查验收。
第二课时
精读全文,进一步研析阿长这个艺术形象,重点研读买《山海经》一节。
一、朗读课文1~17语段,重温长妈妈这个艺术形象
1.播放伴读音乐,学生分组朗读1~17语段
回顾思考:文中这些关于长妈妈的故事表现了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板书提纲,明确。
喜欢切切察察低声絮说饶舌多事
管我很严喜欢告状不拘小节
睡觉时摆成大字
元旦早晨塞福橘淳朴善良
烦琐的规矩关心孩子
长毛的故事
2.研讨课后练习第二题,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双重感情。
学生自主思考,与小组交流,小组长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
二、研读买《山海经》一节,即18~28语段
1.分组朗读课文18~28段
学生听读,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各组长组织讨论,并作好本组讨论的笔记。
(1)买《山海经》一事的起因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⑵⑶⑷题见课后练习第三题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2.学生分组回答以上问题,教师明确问题的关键。
第(1)问:我渴慕着绘图《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
第(5)问: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3.齐读最后两段。思考:结尾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正是深切怀念的真实写照。
板书:为我买回《山海经》真诚热情乐于助人
4.请学生说说长妈妈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名学生归结,教师明确(参阅课后练习一答案)
5.学生批注文中描写阿长的语句,并分析这些描写有什么特色?
教师提示有关描写的知识,让学生找出文中出色的描写,师生共同揣摩。(参阅教参47页第3)
三、课堂小结
本文按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这些都是令作者心灵震憾的原因,文中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加强诵读,在诵读中力口深体会。
四、布置作业(选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四)的短文写作练习,在班上交流。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4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围绕已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体会过渡和照应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设计
(1)在“我”的眼里,阿长是个怎样的人?
(2)题目是“阿长与《山海经》,文中又写了另外几件事,这是否离题?
(3)文中一共写了阿长几件事?是如何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4)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5)文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
重点与难点
1、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散文的“神不散”说的是:主题集中。写散文时要放得开,但是要受到中心思想的制约,所以还得收得拢。在阅读散文时,要注意抓住文章的线索,理清全篇的层次结构和理解全篇思想内容。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全文线索清晰,结构上决不平铺直叙,是经过精心构思的。作者欲扬先抑,写知道阿长谋害了“我”的隐鼠时,感情上是“憎恶”她;对于阿长的平常举动,“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对于阿长所懂得的许多规矩,“我”也是“不耐烦的”;尽管在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时,“我”也曾“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那后来也“逐渐淡漠”了;是因为阿长给“我”买《山海经》,才真正“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甚至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文章最后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束,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
2、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
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文中详写了三件事。阿长让“我”过元旦时吃福橘的做法,令“我”感到“古怪”。讲阿长的故事时说到她的作用,令“我”惊异“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阿长买《山海经》,更使“我”相信“她确有伟大的神力”。阿长以其“深不可测”的神秘影响了“我”,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同样,“我”渴慕《山海经》也是因为书的内容不同一般,有“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厖”其神秘怪异的内容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阿长与《山海经》以及“我”印象深刻的三件事都是统一在表现儿童对未知、神秘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一中心之内的。
3、简析过渡与照应在本文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过渡和照应是记叙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过渡,是连接段落、层次之间的纽带。一般来说,内容上的转折、叙述中的总分、行文中的起讫都要安排过渡。文章中有过渡性语句,如文中“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等。也有过渡性段落“这种敬意,我惧惮她什么呢!”这些过渡使文章能够很自然地由一件事写到另一件事,行文紧凑,结构严谨,浑然一体。照应,是指文章有些内容前后呼应,前面讲了,后面也有着落。如文中在开头写道“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后文是这样照应的,“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通过照应强调了阿长的不被人重视,地位低下。文中照应的例子很多。照应不是重复,而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前后映衬,加深读者的印象。
问题与方法
1、文中略写的部分可否删去?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2、文章开头写阿长名字由来的目的是什么?
阿长之所以有这个名字,只是因为她的前任叫这个名字,而大家又叫惯了,并非是她真的叫这个名字。久而久之,她的真名倒无人记得了。作者这样写,形象地刻画出阿长是一个不被人重视、地位低下的劳动人民形象。此外,以写名字的由来开头,还能起到使读者对阿长有个总的印象,从而很自然地引入下文的作用。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5
教学目标:
一、掌握课文的生字生词,整体感知课文。
二、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作者“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
三、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领会作者怎样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来表达感情的。
五、学习用一两件事真实、生动、传神地写熟悉的人物。
重点:
目标二、目标三
难点:
目标四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目标一、二、三;第二课时完成目标四;课后完成目标五。
第一课时
一、导入:有谁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美女蛇的故事?记得这故事是谁讲的吗?
我们今天学习一篇什么文章?板书课题:阿长与《山海经》。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就可以较全面地了解阿长这个人。在阅读课文内容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遍生字生词。出示小黑板或
投影。
二、检查预习:点名抽查
(一)注音:
掳()去震悚()惶()急疮()疤()
诘()问惧惮()粗拙()疏()懒骇()
(二)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莫名其妙()
A名字B说出C名誉D有名誉的
2、念念不忘()
A惦记,常常地想B念头C读D“廿”的大写
3、疏懒()
A分散B不亲密C粗心D不熟悉
4、烦琐之至()
A极B以至C到D至于
(三)小结并过渡:
1、点评总结检查情况。
2、过渡:现在我们看到课文的标题,作者为什么将阿长与《山海经》连在了一起?那么,
她与《山海经》有什么关系呢?在少年鲁迅的眼里,她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大家将课文
仔细地阅读一遍,解决下列问题。
三、课文讲解:
(一)、思考下列问题,学生可以自由讨论。
1、仔细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依课文记叙顺序列出。
2、依次从每件事情中归纳出阿长的形象特征。
3、依次划出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适当引导,大概意思正确即可。具体归纳见附表一。
2、引导归纳,教师小结:
她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
的美德,但也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她的这些消极、落后的东西是由于封建思想的
毒害造成的,与其说是她的错,不如说是她的`不幸。
点评:作者这样写阿长,“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是一种尊重事实、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这样把她的善良仁慈的美同愚昧落后的恶相掺杂,沙里淘金似的让
她闪烁出美的光辉,将阿长这个人物写得更加真实感人。因此本文是写真人实事散文的典范之作。
3、明确:
具体词句见附表一。
作者先写对她“实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讨厌”,对她的烦琐的规矩也觉得“非常麻烦”,而后
却产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显这并不真正是崇敬和敬爱的心意,因为“这种敬意”,后来竟
“淡薄起来”,甚至“完全消失”。最后她买来《山海经》时,作者产生的“新的敬意”才是真
正的崇敬和敬爱,才是发自内心的、深切的、永久的敬意,因为作者说: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
眼前。这样才有作者后来的真挚的感激、思念之情,所以最后作者发出一声深沉的祝福:仁厚黑
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这样欲褒先贬,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这种先贬低后扬起的写法就叫先抑后扬。
4、明确:
总观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抒发自己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怀念。
(三)小结:将内容归纳整理成表格形式,构成附表一。如图:
附表一:
1、事情:2、形象特征:3、感情色彩:写法:
A喜欢切切察
B不许我走动说我玩皮适性任情纯朴真率“实在不大佩服她”
C睡觉摆“大”字“最讨厌”
D懂得许多规矩:吃福橘、真诚、善良的祝福“烦琐之至”教给我很多道理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非常麻烦”
E她常常给我讲“长毛”愚昧无知“空前的敬意”
F买《山海经》关心和爱护善良仁慈“新的敬意”后扬
四、作业:巩固性训练,巩固目标一、二、三。
1、语文练习册本课练习一、二、三、四。
2、课文练习一、二。
五、板书设计:
见附表一。
附:参考资料及文章:潘旭澜《<朝花夕拾>的艺术》施承权、黄政安《鲁迅散文、散文诗选读》
《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越国旗主编的初二语文(上)《中学教材全解》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6
创意说明
本篇课文按照整体感知——质疑讨论——想象创新三步教学,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写作。要求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长怎样的性格特征。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学生自动提问,给一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思考质疑。最后引导学生根据对人物的理解进行想象写作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长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抑”中的“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一定还记得“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位长妈妈是位什么样的人?今天我们去认识她。
二、整体感知
(一)仔细默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二)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自由讨论。
1、文章写了阿长哪些事情?重点写哪些事情?
依课文记叙顺序列出。
2、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再总结归纳阿长的形象。
3、依照文中时间的次序画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
4、作者对阿长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师生共同讨论归纳。
(四)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2、引导归纳,师生共同小结:
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文章自始至终一直在刻画他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从他“不许我动”到吃福桔的祝福,以及“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和后来买《山海经》中都充分体现出来。所以他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
3、学生在课文中画出,师生共同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作者对他的“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是“实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讨厌”的。对他的繁琐的`规矩和很多道理也觉得“非常麻烦”;而后对他讲的长毛故事产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崇敬和敬爱的心意,因为“这种敬意”,后来竟“淡薄起来”,甚至“完全消失”。最后他买来《山海经》时,作者产生了“新的敬意”,因为作者说: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这样才有作者后来的真挚的感激、怀念之情,所以最后作者发出一声深沉的祝福:“仁厚黑暗的地母呵,远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样欲褒先贬,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就叫先抑后扬的写法。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4、纵观全文,作者
显示“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纯朴热情、善良仁慈、关心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同情、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三、精读课文,质疑问难。
学生对阅读中存在的疑难自由提问,集体解答。
四、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教师举例: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附: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感知人物
烦琐、愚昧、迷信
善良、朴实、真诚
拎出线索
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想象创新
紧扣人物性格、联系现实生活
此设计以感知人物形象开始,以把握人物性格终结,整体教学过程线条单纯,以一个问题带动全篇的鉴赏性阅读;形式活泼、无拘无束的自由畅谈,容易掀起课堂高潮。同时,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地研读课文,增加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最后一个环节的设置,实际上是促使学生回读课文,更深层次地把握人物性格,沟通了课本内外、课堂内外,使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相关文章: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教案09-19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通用9篇)06-27
语文详细教案:阿长与山海经(通用10篇)08-15
八年级人教版《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09-09
阿德的梦优秀教学教案06-15
《阿德的梦》教学设计08-02
阿德的梦教学教案07-01
长呀长教学设计10-11
阿德的梦教学反思范文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