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经典一年级数学奥数教案

时间:2024-04-11 19:15:03 佩莹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经典一年级数学奥数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经典一年级数学奥数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一年级数学奥数教案(精选5篇)

  经典一年级数学奥数教案 1

  教学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了解等差数列首项,末项和公差。

  2、学会等差数列的简单求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式的简单应用

  难点:公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世界上有一名著名的'数学家叫高斯,他在很小的时候,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数学题,让大家计算:1+2+3+4+5?+99+100=?

  高斯仔细观察后,很快就计算出了结果。你们能猜出他是怎么计算的吗?

  高斯解题过程:1+100=2+99=3+98=?=49+52=50+51=101,共有100÷2=50(个)。

  于是

  1+2+3+4+5?+99+100 =(1+100)×100÷2 =5050

  在这里,出现了一列数据。我们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串数叫做数列。一个数列,如果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减去它紧前边的一项,所得的差都相等,就叫做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项,其中从左起第一项叫做首项,最后一项叫做末项,项的个数叫做项数。等差数列中相邻两项的差叫做公差。

  例如:上面高斯求解的问题:首项是1,末项是100,项数是100,公差是1。我们得出高斯求解方法更多的是告诉我们一个求解等差数列的公式:

  等差数列的和=(首项+末项)×项数÷2 例一:找出下列算式当中的首项,末项,项数和公差。

  (1)2 ,5 ,8 ,11 ,14 ,17 ,20 ,23

  (2)0 ,4 ,8 ,12 ,16 ,20 ,24 ,28

  (3)3 ,15 ,27 ,39 ,51 ,63

  让学生上黑板演示结果。

  (1)首项2,末项23,项数8,公差3

  (2)首项0,末项28,项数8,公差4

  (3)首项3,末项63,项数6,公差12

  知道在等差数列中如何准备找出首项,末项,项数及公差以后,更重要的是熟练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一般等差数列问题。

  例二:1+2+3+4+?+1998+1999。问:算式当中的首项,末项,项数分别是什么?

  答:首项是1,末项是1999,项数是1999。

  解析:原式=(1+1999)×1999÷2

  =2000×1999÷2

  = 小结:这是一道一般等差数列类型题,可以直接找到求解公式中需要的几个量。在计算过程中,当一个数乘另外一个数末尾有零时,先不看末尾的零,计算结束后,将零的相同个数添在积的末尾就行。

  练习:

  (1)1+2+3+4+?+250

  (2)1+2+3+4+?+200

  (3)1+3+5+7+?+97+99

  经典一年级数学奥数教案 2

  课题: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用画图法解应用题

  知识点

  1、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解应用题。

  2、用画图来表示题目中的条件,帮助理解题意,正确解答。

  教学目标

  1、分析思考题目所包含的数量关系,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2、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受数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典型例题】

  例1:小明的钱不到5元(是整角数),如果买6枝铅笔,钱不够,还少5角。小明原来最多有多少钱?

  解题策略:问题求的是“小明原来最多有多少钱”。由题意已知小明原来的钱不到5元,但加上5角后就超过5元,且能被6整除。假设每枝笔8角钱,6枝则是48角,不到5元,所以不能;如果每枝9角,6枝就是54角,再减去少5角,原来最多49角。算式:6×9-5=49。

  【画龙点睛】

  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如果不认真思考,提笔就做,很容易出错。所以应该先从条件或问题入手,仔细分析,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

  第二课时

  【举一反三】

  1、一盒糖果,总数不超过20颗,把它们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还余2颗,这盒糖最多有几颗?最少有几颗?

  2、停车场里原来停放的轿车比卡车多12辆,后来轿车开走6辆,卡车开进8辆,这时停车场里哪种车多?多多少辆?

  3、有大、小两桶油共重50千克,两个桶都倒出同样多的油后,分别还剩10千克和6千克。大、小两个桶原来各装油多少千克?

  第二课时:【典型例题】

  例2:小明有10枝铅笔,小红有4枝铅笔,要使两人的铅笔同样多,小明要给小红几枝铅笔?

  解题策略:我们用图来表示已知条件:

  小明:

  小红:

  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小明比小红多6枝铅笔,把多出来的6枝铅笔平均分成两份,即6÷2=3,所以小明给小红3枝铅笔后,两人的枝数相同。

  【画龙点睛】

  用画图法解应用题,特别是解技巧性较强的题,能形象直观地揭示数量关系,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协同发挥作用,从而构建出解题思维的模式。

  第三课时【举一反三】

  1、小明给小红3枝铅笔后,两人的枝数相同。问:小明比小红多几枝铅笔?

  2、小红有4枝铅笔,小明给小红3枝铅笔后,两人的枝数相同,小明有几支铅笔?

  3、一根12米长的木条,锯3次,每段几米?

  4、小红妈妈到水果店买苹果,她的钱若买3斤多1元,若买4斤少1元5角,问妈妈带了多少钱?

  6、二(1)班同学做早操,每行人数相等,小李的位置从左边数是第3个,从右边数是第4个,从前边数是第4个,从后边数是第2个。

  问:二(1)班有多少同学在做早操?

  经典一年级数学奥数教案 3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

  2.能判断给出的数是否为有理数;并能说出现由。

  (二)能力训练要求

  1.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拼图活动,感受无理数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培养大家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2.通过回顾有理数的有关知识,能正确地进行推理和判断,识别某些数是否为有理数,训练他们的思维判断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大家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充分进行交流,讨论与探索等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与钻研精神

  3.了解有关无理数发现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为真理而奋斗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1.让学生经历无理数发现的过程。感知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不同于有理数的数

  2.会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

  教学难点

  1.把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动手操作过程

  2.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讨论法

  教师引导,主要由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果

  教具准备

  有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剪刀

  投影片两张:

  第一张:做一做(记作§2.1.1A);

  第二张:补充练习(记作§2.1.1B).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上了好多年的学,学过不计其数的数,概括起来我们都学过哪些数呢?

  [生]在小学我们学过自然数、小数、分数

  [生]在初一我们还学过负数

  [师]对,我们在小学学了非负数,在初一发现数不够用了,引入了负数,即把从小学学过的正数、零扩充到有理数范围,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那么有理数范围是否就能满足我们实际生活的需要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Ⅱ.讲授新课

  1.问题的提出

  [师]请大家四个人为一组,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和剪刀,认真讨论之后,动手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的正方形,好吗?

  [生]好。(学生非常高兴地投入活动中)

  [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每个小组都完成了任务,请同学们把自己拼的图展示一下

  同学们非常踊跃地呈现自己的作品给老师

  [师]现在我们一齐把大家的做法总结一下:

  下面再请大家共同思考一个问题,假设拼成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a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生甲]a是正方形的边长,所以a肯定是正数

  [生乙]因为两个小正方形面积之和等于大正方形面积,所以根据正方形面积公式可知a2=2

  [生丙]由a2=2可判断a应是1点几

  [师]大家说得都有道理,前面我们已经总结了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那么a是整数吗?a是分数吗?请大家分组讨论后回答

  [生甲]我们组的结论是:因为12=1,22=4,32=9,…整数的平方越来越大,所以a应在1和2之间,故a不可能是整数

  [生乙]因为,两个相同因数的乘积都为分数,所以a不可能是分数

  [师]经过大家的讨论可知,在等式a2=2中,a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所以a不是有理数,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像a这样的数,由此看来,数又不够用了

  2.做一做

  投影片§2.1.1A

  (1)在下图中,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设该正方形的边长为b,则b应满足什么条件?

  (3)b是有理数吗?

  [师]请大家先回忆一下勾股定理的内容

  [生]在直角三角形中,若两条直角边长为a,b,斜边为c,则有a2+b2=c2

  [师]在这个题中,两条直角边分别为1和2,斜边为b,根据勾股定理得b2=12+22,即b2=5,则b是有理数吗?请举手回答

  [生甲]因为22=4,32=9,4<5<9,所以b不可能是整数

  [生乙]没有两个相同的分数相乘得5,故b不可能是分数

  [生丙]因为没有一个整数或分数的平方为5,所以5不是有理数

  [师]大家分析得很准确,像上面讨论的数a,b都不是有理数,而是另一类数——无理数。关于无理数的发现是发现者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的早在公元前,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皆“数”,即“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能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也就是一切现象都可用有理数去描述。后来,这个学派中的一个叫希伯索斯的成员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不能用整数或整数之比来表示,这个发现动摇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条,据说为此希伯索斯被投进了大海,他为真理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真理是不可战胜的,后来古希腊人终于正视了希伯索斯的发现。也就是我们前面谈过的a2=2中的a不是有理数

  我们现在所学的知识都是前人给我们总结出来的,我们一方面应积极地学习这些经验,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死搬教条,要大胆质疑,如不这样科学就会永远停留在某处而不前进,要向古希腊的希伯索斯学习,学习他为捍卫真理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Ⅲ.课堂练习

  (一)课本P25随堂练习

  如图,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2,高为h,h可能是整数吗?可能是分数吗?

  解:由正三角形的`性质可知BD=1,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h2=3。h不可能是整数,也不可能是分数

  (二)补充练习

  投影片(§2.1.1B)

  为了加固一个高2米、宽1米的大门,需要在对角线位置加固一条木板,设木板长为a米,则由勾股定理得a2=12+22,即a2=5,a的值大约是多少?这个值可能是分数吗?

  解:a的值大约是2.2,这个值不可能是分数

  Ⅳ.课时小结

  1.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有理数又不够用了,经历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

  2.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

  Ⅴ.课后作业

  (一)课本P49习题2.1

  解:设长、宽分别为3、2的长方形的对角线长为a,得a2=32+22,a2=13

  a不可能是整数,也不可能是分数

  (二)预习内容:P49~P51

  预习提纲:

  (1)借助计算器,采用估算的方法探索a2=2中的a的大小

  (2)无理数的概念

  (3)会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或无理数

  Ⅵ.活动与探究

  下图是由16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的,任意连结这些小正方形的若干个顶点,可得到一些线段,试分别找出两条长度是有理数的线段和三条长度不是有理数的线段

  解:如图,AB=2,BE=1,AB、BE是有理数

  AD2=AB2+BD2=22+32=13,AC2=1+1=2

  AE2=AB2+BE2=22+12=5

  AC、AD、AE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所以不是有理数

  经典一年级数学奥数教案 4

  教学目标:

  1、通过奥数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

  3、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

  一、引入新课

  导入话题: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提出问题:给学生展示一些简单的数学谜题或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二、知识点讲解

  观察与发现:指导学生观察图形、数字等,发现其中的规律。

  逻辑推理:通过实例,教授学生如何进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

  数学应用:介绍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购物、时间计算等。

  三、实践操作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解决一些奥数题目。

  动手操作:利用积木、纸张等道具,让学生动手制作图形,加深对图形的理解。

  角色扮演:设计一些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通过互动解决问题。

  四、总结与反馈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给予积极评价。

  收集学生的反馈,以便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

  1、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

  情境式教学法: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2、教学评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进步。

  通过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收集家长和同行的反馈,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内容。

  3、教案总结:

  本教案旨在通过奥数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他们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和互动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典一年级数学奥数教案 5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数字的兴趣和敏感度,初步体验数学的趣味性和规律性。

  2. 理解并掌握简单的数列规律,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式找出数列的递推关系。

  3. 提升逻辑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教学重点:

  1. 观察并发现数列中的规律。

  2. 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规律。

  教学难点:

  1. 对复杂或隐蔽规律的识别与概括。

  教学准备:

  1. 数列卡片(展示有规律的数列,如递增、递减、等差、等比、周期等类型)

  2. 学生练习册

  3. 彩色笔、计数棒等辅助教具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5分钟)

  1. 教师以“数字王国探险”的故事形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探索数列规律的兴趣。

  环节二:初步感知(10分钟)

  1. 展示一组简单的递增数列(如1, 2, 3, 4,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数列特征。

  2. 再出示一组等差数列(如1, 3, 5, 7, ...),让学生尝试找出其中的规律,并用语言表述。

  环节三:深度探究(20分钟)

  1. 分小组活动,每组发放一套数列卡片,包含不同类型的数列。学生合作探究每组数列的'规律,鼓励他们使用计数棒、画图等方法辅助理解。

  2. 小组汇报发现的规律,教师引导全班共同讨论、修正和完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并表述数列规律。

  环节四:巩固练习(10分钟)

  1. 发放练习册,包含数列填空、判断数列规律等多种题型,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 针对典型问题进行集体讲解,强调解题思路和方法。

  环节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寻找数列规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字规律,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课后作业:

  设计3个简单的数列,写出规律,并请家长协助检查。

  教学反思:

  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理解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依据。

【经典一年级数学奥数教案】相关文章:

小升初数学试卷奥数题08-31

小学奥数提升题02-07

关于小升初数学试卷奥数真题及答案12-03

小升初奥数练习题11-20

小升初奥数经典试题50道12-03

大班数学数的快教案12-15

大班数学数高楼教案12-15

中班数学数粽子教案10-28

中班数学《相邻数》教案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