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9-13 08:51:50 如意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通用15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

  师:除法、分数和比之间有什么联系?

  2.做复习题,师:第一题你这样做根据的是什么?(商不变的性质)它的内容是什么?第二题呢?

  3.导入课题:

  我们以前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今天我们就在这些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下面,我们就一起研究研究。(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3比的基本性质。

  (1)学生填表(2)提问: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有什么规律可循?

  (3)师生共同总结比的基本性质演示课件“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4)师:你觉得哪些词语比较重要? 0除外你怎样理解得?

  2.教学例4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我们以前学过最简分数,想一想:什么叫做最简分数?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后项是互质数,像9∶8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出示: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12:18 (2) (3)1.8:0.09

  (1)让学生试做第(1)题

  师:你是怎么做的?6和12、18有着怎样的关系?

  引导学生小结出整数比化简的方法: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公约数,使比的前后项是互质数。

  (2)化简 (2)

  师:这个比的前、后项是什么数?(分数)我们已经会化简整数比了,那么你能不能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分数比先化成整数比呢?

  (3)引导学生小结出分数比化简的方法:(演示课件出示)比的前、后项同时乘以它们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就可以把分数比转化成整数比,进而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4)化简(3)1.8:0.09

  师:想一想如何化简小数比呢?

  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化简,指名板演

  师:那么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填完整

  2.做练习十三第5-8题。

  3.补充练习

  选择

  1.1千米∶20千米=( )

  (1)1∶20 (2)1000∶20 (3)5∶1

  2.做同一种零件,甲2小时做7个,乙3小时做10个,甲、乙二人的工效比是( )

  (1)20∶21 (2)21∶20 (3)7∶10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习了哪些知识?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如何把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知识迁移推导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口算下面各题.

  13×30 23×10 24×4 21×40

  120×6 40×7 8×60 500×8

  2.笔算并板演.

  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二、探究新知.演示课件“笔算乘法(一)”

  1.出示例2:212×34=

  (1)引导学生观察例2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应该怎样计算.

  (3)板书:

  ①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积是多少,表示什么?

  使学生明确:848个一表示212×4的'积.

  ②引导学生观察第二个积是多少,表示什么?

  使学生明确:636个十或6360个一,表示212×30的积.

  ③从两步计算中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④7208表示什么?

  使学生明确:7208表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2.出示“做一做”(投影出示).启发学生分组合作.

  (1)

  963表示什么? 321乘10的积写在什么地方?

  (2)

  264表示什么?132乘30的积写在什么地方?

  (3)独立填写.

  订正并说明计算过程.

  三、.继续演示课件“笔算乘法(一)”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①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

  ②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

  ③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材分析

  分苹果是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是这一册的开篇。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安排了第一次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方法。接着,教材又安排了第二次分苹果活动,通过操作使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一些物品平均分之后还有余数的情况,认识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并和操作过程联系起来,以使学生了解每一步的含义,并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验算。

  教材随后安排了试一试及练一练,进一步使学生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进一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市直属机关小学,硬件设备好,每个班级都有计算机和投影机,属于实验区的实验校,并在20xx年就开始使用新教材。学校地处商业区,流动人口比较多。

  学生由于家庭背景不同,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有很大差异。从这两年的新教材实施中可以看出,学生成为新课程的受益者,他们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能够大胆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极少几个孩子,因为生活体验少、个性较强,不主动与人合作,缺乏探究和发现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学具中的苹果卡片。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经验,建构数学模型

  (出示课件)小熊家里来客人了,好客的小熊拿出了20个苹果来招待小伙伴们,每人分到了5个苹果。但小熊忘记了究竟来了几位客人,你能帮帮他吗?(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原有经验,提出解决办法。)

  下面是学生可能的方法:

  1. 四五二十,分给了4人;

  2.5+5+5+5=20(个),分给了4人;

  3.20-5-5-5-5=0(个),分给了4人;

  4.204=5(个),分给了4人;

  5.205=4(人),分给了4人;

  6.205=4也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4

  _____

  5) 20

  20

  __

  这一步可由教师介绍,也可由已经掌握的同学来介绍,注意说清各部分的意义,并结合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来说一说。

  (二)实践应用

  1. 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第2页试一试。

  2.小组交流各自算法,并说一说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这里需要强调商的位置,要和被除数里的个位对齐,剩下的0也要和个位对齐。)

  (三)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 如果小熊家今天来了6位客人,(再次演示课件)应该怎么样平均分呢?

  2.用你手中的学具来分一分,可以小组合作。

  3.小组汇报。(我们组给每个客人分了3个苹果,还剩下2个。)

  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物品平均分之后有余数的情况,谁能给大家举个例子?(可以找两个同学说一说)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怎么来解决呢?(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

  5.那么我们能不能知道有余数除法的竖式怎么写呢?(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写一写,然后小组之内交流。)

  6.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每一步的意义是什么?(在这里要介绍余数和商的位置。)

  7.有了这样的书写格式,我们怎么样来验算刚才的计算结果呢?

  (每人分3个,6人共分到了18个,再加上剩下的2个,正好是20个,算对了。)

  (四)积极思考,探究规律

  (出示课件中淘气和笑笑的故事,让每个学生自己先想一想故事中有了什么矛盾。)

  1. 在小组内说一说这个故事,为什么淘气错了、笑笑对了?

  2.你发现了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3.计算第3页试一试中(2),你发现了什么?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注意检查学生的书写格式。)

  (五)回顾小结,赞美激励

  这节课快要结束了,同学们说一说你们的收获吧。

  老师认为你们表现得真不错,大家都积极地帮助小熊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一天,当我们能和动物真正和平相处时,相信小熊也会走到我们的身边,和我们成为好朋友。现在和小熊说再见吧。(大屏幕演示小熊告别的`画面)

  〖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本节课力求为学生创设充分发现和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教师介绍了除法竖式之后,让他们去探究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写法,当他们在尝试之后,经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在他们的内心真正地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课堂气氛一直非常活跃,学生始终在学习的情境中思考、讨论。特别是对淘气和笑笑的矛盾,表现得特别的兴奋,因为他们在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之后,能够找到淘气的错误之处。在讨论过程中,他们发现余数不能比除数大,并且为自己的发现而骄傲。

  〖案例点评

  课堂教学时间是短暂而有限的,教师创设了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

  这节课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创设了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对于第一个环节:20个苹果,每人分5个,来了几位客人?有一个学生就提出猜测的方法:7个行不行?6个行不行?5个行不行?4个呢?猜测的结果是,4个可以!尊重学生的想法,既保护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全班学生初步体验除法中的试商。

  另外,我认为本节课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促进者。在整节课中,教师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想,随时掌握学生的情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自己去操作、思考、探究、发现。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对分数意义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个部分,而这个整体的内涵是丰富的。单位1是一个整体,由许多事物组成的集合也是一个整体,从而运用分数可以描述现实世界的许多现象。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体会分数的意义。

  2、体会单位1是一个整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填空:四分之一写作:,十分之三写作

  读作读作

  2、“”表示。

  3、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空白部分。

  4、用下面的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对吗?(对的打“”,错的打“×”)

  二、新授

  1、分一分(二)

  把附页2中的图7涂上不同的颜色。(红色,黄色和蓝色)

  (1)红色占这些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2)黄色占这些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3)黄色占这些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2、试一试

  (1)一共有几只蝴蝶?

  (2)白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几分之几?

  (3)花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几分之几?

  (4)你还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分数?与同伴说一说。

  三、练一练

  1、用分数表示每幅图中每种图案的个数占全部的几分之几。

  红花:黄花:

  长方形:圆:三角形:

  2、按分数圈一圈。

  让学生展示自己圈的`结果。(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圈法,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3、他们拿的铅笔一样多吗?与同伴说一说。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相同的分数,如果对应于不同的“整体”,那么它们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是不同的。)

  四、小结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学生对分数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懂得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个部分,而这个整体可以是1,也可以是由许多事物组成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材类型:

  苏教版所属学科: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4.增长学生的自然知识,产生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放在课前)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2.谈话:李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⑴(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这里有个温度计。

  那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问:好,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学生交流:是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没错。(结合图说)这是零刻度线,表示0℃。(教师板书0)。

  谁来温度计上表示出0℃。

  ⑵我们再来看上海的气温。(课件:点击上海出现温度计和上海的图片)

  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学生回答4摄式度后,教师板书4)在温度计上拨一拨。问: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图,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⑶接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课件点击北京的图片和温度计)

  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

  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

  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

  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⑷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对,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⑸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其他几个城市的最低气温,注意观察温度计,把这些温度记录在卡片上,并读一读。准备好了吗?

  香港:(19℃或+19℃)。写好了请举起你们的卡片。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用+19℃来表示的?这位同学是用19℃来表示的?行吗?为什么?(对,正号可以省略不写)。

  哈尔滨:(-10℃)。老师写了10℃后举起来:“和老师的记录一样的请举牌。为什么没人和我的一样啊?(对,零下10摄式度,我们用-10℃来表示,10摄式度是表示零上10摄式度的)。

  西宁:你们记录好了,同桌互相校对一下再来交流。问:为什么这样用这个数来表示?

  ⒊我们再来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播放中央台播音员播报的天气预报(天津 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

  指名一位学生上前交流。师:你们觉得他记录怎样?这位同学的前面的正号没写,可以吗?老师把-1的负号去掉,你们同意吗?

  谁能在温度计上拨出11℃?谁来拨-1℃?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自主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找因数,观察它们的特点,初步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含义。

  2、培养孩子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通过探索找出寻找质数的简单的方法。

  3、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

  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孩子的观察,通过探索找出寻找质数的简单的'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小正方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 先复习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的分类。

  2、 教师引入:同学们已经学习并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找质数。

  板书课题:找质数。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拼一拼

  1、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谁拼的方法多,动作还快。

  (同桌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可以合作,并完成书第10页的表格。)

  2、学生 汇报,教师填表(投影出示下表)

  小正方形个数(n) 拼成的长方形种数 n的因数

  (1)让学生观察左表中各数的因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2)结合上面的发现,将212各数分为两类,说一说这两类数分别有什么特点。

  3、教师提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合数。

  4、教师:1是质数还是合数呢?(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三、巩固练习(做一做)

  1、在1 4 7 10 11 15 17 18 21这些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2、完成课件练一练1、2题

  四、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要问的?

  五、作业。

  优化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明确了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百分数的计算通常是化成分数、小数来进行,而求百分率,又要把计算的结果化成百分数,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就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由于百分数、小数、分数这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学生对百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不难掌握,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思考怎样互化,再归纳出互化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较熟练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讨论与交流等学习活动,理解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学习活动,体验互化方法的多样性,并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与小数互化方法。

  教学难点:

  在学生掌握百分数与小数基本转化规律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概括,掌握它们互化的简便方法。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你能说几个百分数吗?谁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几个百分数?

  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百分数。

  3、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小数化成分数。

  0.45=1.2=0.6=

  二、导入新课

  根据分数与小数化成互化关系,请同学们猜测一下,百分数与小数也能互化吗?是的,百分数与小数也能互化。在生产生活中,为了简便,经常需要把小数或分数化成百分数,或者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或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探究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进行互化。(板书课题: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探索新知。

  1、认真阅读课本80。

  例1:小数化百分数认真看书观察每一步转化的过程,重点看1.4和0.123每一步的过程。然后学生交流改写结果。注意让学生说说方法,如:是怎样把一位小数1.4改写成百分数的?1.4是一位小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时,小数的位数不够你是怎么处理的?改写的依据是什么?

  2、总结方法。

  师:除了把小数转化为分数再转化为百分数的方法外,你还有更快捷的方法吗?学生组内交流,明确结论:把小数改写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小数点向右移2位,添上%(同时板书:小数百分数)

  3、填空:小数化百分数,先把小数转化成()数,再把分数转化成分。

  4、把小数化成百分数、0.45=0.60.125=2.5=指名学生板演,并说说化的方法。重点弄清每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算式看从小数到百分数的转化小数点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练习:书上第80

  5、认真看课本80页自学。

  例2:百分数化为小数。

  6、如果反过来把百分数直接改写成小数,又是怎样的呢?你还能说说吗?小组合作交流得出:把百分数改写成小数,只要去掉百分号,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7、出示例2:把27%、135%化成小数。

  师:请学生从右往左观察例1中三个例子,想一想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应该怎样做?请同学们试一试。(学生板演)让学生用一般的方法转化后汇报。

  师:观察百分数数和化成的小数,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并让学生说说怎样移动小数点?教师进行评价,引导验证规律。去掉%,小数点向左移2(同时板书百分数小数)

  8、把百分数化成小数12%180%=指名学生板演,并说说化的方法。重点弄清每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算式看从百分数到小数的转化小数点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练习:书上80

  三、课时小结

  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你掌握了什么新知识?学得轻松吗?是用什么方法学的?

  四、作业

  完成相应的练习册。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体会知识的价值,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知识目标:通过活动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3、能力目标: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单明了、抽象概括的特点和优势。

  教学重点:

  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

  教学难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好处?但要注意什么?

  2、用字母a、b、c表示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等。请学生结合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说说其含义。

  3、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b表示宽,写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4、下面各式中,哪些运算符号可以省略?能省略的就省略写出来。

  二、新授。

  (1)引导学生看书提问: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爸爸比小红大30岁。 b、当小红1岁时,爸爸()岁,??

  师: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

  (2)启发学生: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可让同桌的两个同学小声讨论)

  结合讨论情况师适时板书:

  法1: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

  法2:a+30

  提问:比一比,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为什么?让学生发表各自意见。在式子a+30中,a表示什么?30表示什么?a+30表示什么?

  (a表示小红的年龄,30表示爸爸比小红大的年龄,a+30即表示爸爸的年龄)

  想一想:a可以是哪些数?a能是200吗?为什么?

  (3)结合关系式解答: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学生把算式和结果填在书上。

  2、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公式,也可以表示数量。

  引导学生看书讨论:(可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1)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

  (3)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4)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请小组派代表回答以上问题。

  3、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p48做一做集体评议。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身高、体重情况,算算自己的标准体重,并讨论:比标准体重轻说明什么?如果比标准体重重,又说明什么?

  3、独立解答p49第4题做完后在投影仪上展示评议。(问问字母、式子表示的'含义)

  四、作业:

  1、独立完成p50第5题

  2、独立完成p50第6题

  解答第6题时可提问:u =t =让学生掌握三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注意巡视指导求式子值的书写格式。

  板书:

  a=30=11+30=45

  课后反思: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现状

  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许多问题都需要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但是学生却不能学以致用,缺乏实践应用的能力。我国现有的数学教材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应结合实际生活所需的数学知识,来改造数学教材。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中数学知识,能够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小学生学习主动性,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同时,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用数学的思维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有着非常大的优势,然而这种创新精神也是需要培养的。教师不再按教材内容去讲解,而是着创造性地选择使用教材。改变原有的数学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身边的数学问题,更开发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就很难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能力的环境,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更好地将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探索机会,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生活中找到许多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收集起来和同学们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并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数学问题,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式能够极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将生活时间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满热情地去学习数学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措施研究

  (一)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将数学中的理性知识转变成生活中具体的问题,让广大小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并通过学习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完善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转变的过程,也能够使广大学生认识到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欲望。

  (二)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过程

  1、在课程进行之前,要培养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储备学习能力

  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珍惜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这是实现学生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重要环节。

  2、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对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密切的关注,并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生长点和起步点。并在此基础之上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数学教学工作。这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做好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反馈工作

  在数学教学生活化实施过程中,要重视教学反馈和评价。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学与生活并非要达到严格意义上一致。它的开展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实现学生由经验的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能力的转变,最终再回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使数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三)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1、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使用平实的生活语言

  数学学科讲授的基本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不利于小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教师应使用平实的生活语言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

  2、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游戏与活动

  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经验的成长过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在生活中,积累经验的最有效途径是游戏和活动。游戏和活动可以极大地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趣味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3、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数学教学评价要特别重视数学评价体系的发展性功能,同时也要逐步淡化评价体系的选拔性功能,将评价工作作为改善教学工作的重要举措,评价工作的开展既要密切关注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发展,也要重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真正做到全面评价,既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要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评价。

  四、结语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不仅能使数学教学具有趣味性,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对于数学教学工作的更有效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协调好生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这些都是目前我们生活化数学教学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要确保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更好实施与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单元重点

  1、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

  2、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第一课时 认识圆

  (1)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等。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

  3、 出示圆片图形:

  (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2)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钟面、车轮、水杯、碗口等)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

  1 、教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圆纸片。

  (2)课本第56页动手折一折。

  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呢?

  (3)指出纸片的圆心、直径和半径。

  2、自学,教师巡回指点,发现难点。

  3、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个别学生上台指出。

  4、小组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

  (2)58页做一做第一题。

  (二)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让个别学生说出老师刚才是如何画圆的。

  学生自学课本第57页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3、小组内画r=3cm的圆。组长检查评比,然后全班评比。

  三、当堂测评

  1、判断,并说明理由。(40分)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 )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 )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 )

  (4)圆的半径都相等。 ( )

  2、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30分

  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30分)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查看,发现疑难。

  小组内评比,纠错。组长组织解决存在问题

  四、谈收获、讲表现。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还有什么提议吗?觉得在哪些地方还需改进。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的一道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它集题型的趣味性、解法的多样性、应用的广泛性于一体,是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好题材。

  教材中要求掌握3种解题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列表法、取中列表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假设举例列表等方法,寻找解决的结果。教学中,要求教师不宜补充其他解法,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学了一些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一些学生在兴趣小组、奥数等的学习中已经学过“鸡兔同笼”问题。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学生的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有一定的小组合作经验。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通过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掌握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合作、交流等学习品质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

  教学难点:

  运用学到的'解题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儿歌)鸡兔同笼不知数,三十六头笼中露,数数脚有一百只,几只鸡来几只兔?

  师:这就是我国民间的三大趣题之一,最早记载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课件出示古书动画打开书出现原题),原题是这样的,请看: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谁知道,这是一个什么问题?(鸡兔同笼问题,课件出示鸡兔同笼情境图)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板书:鸡兔同笼)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道题的意思?(鸡兔同笼,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共有94条腿,问鸡、兔各有几只?)

  师:这道古代趣题你能解决吗?我们还是化繁为简,从简单入手吧!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题: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个有几只?

  1、明确问题,独立思考通过读题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这道题里还有隐藏的数学信息吗?

  同学们先来猜一猜鸡、兔可能各有多少只?(找一两个同学猜测)

  到底是几只鸡几只兔呢?

  2、小组合作交流。

  师:小组讨论,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

  师:把你们的方法写在纸上。可以使用桌子上老师提供的表格。

  师:哪个小组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1: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的成果)先假设有1只鸡,19只兔子,脚就有78条。脚太多,然后又假设有2只鸡,18只兔子,脚还是太多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13只鸡,7只兔子。

  师:腿多了,减少谁的只数,增加谁的只数?

  师:你们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

  生:在旅游费用的租车、租船中,我们就是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这题的类型跟那差不多,我们想,也可以用这种尝试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

  师:这种列表法有什么特点?

  生:鸡一只一只地增加,兔子一只一只地减少。

  师:谁能给这种列表法取个名字?

  生:逐一列表法。

  师:还有哪些小组采用不同的列表法?

  小组2:我们也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我们发现鸡增加1只,兔子减少1只,腿就减少2条,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一个的试,那样太麻烦,而是从1只鸡,19只兔直接跳到6只鸡,14只兔。最后也得到了13只鸡,7只兔。

  师:腿的总条数多了或少了你们组是怎么调整的,也就是你们的调整策略是什么?

  生:腿多了,我们减少兔子的只数,腿少了我们增加兔子的只数。

  师:我们也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好吗?

  生:跳跃列表法。

  小组3:我们小组也是列表法。我们是先假设鸡有10只,兔子也有10只。这样比较简便。

  师: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生:取中列表法

  师(展示台展示三张表格)同学们三张表格都能很好地求出鸡、兔的只数,哪种方法最捷径。

  生1:取中列表法直取中间数减少了“试”的过程能更简便、快捷地找到答案。

  生2:我认为应该三种列表法结合使用,先用取中列表法减少一半的猜测数字,再用跳跃列表法加快猜测的速度,在接近答案时用逐一列表法。

  生3::那是数字大时使用,数字小时,还是使用逐一列表法好,它答案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小组4:(展示台展示)我们组认为还是采用列方程法最简便、快捷,先假设鸡的只数为ⅹ,兔子的只数就为20-x。

  列式是:2x+4(20-x)=54解得x=13兔子的只数是7.师:你们小组的同学很聪明,但这种方法我们暂不讨论,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和老师一起向他们请教,好吗?

  师:还有哪些组没有汇报?

  小组5:我们组也是用列式法算出鸡、兔的只数(展示):假设全部是鸡

  (54-20×2)÷(4-2)求出兔7只,鸡13只。

  师:这种方法,我们也留在课后私下交流。

  师:我们的祖先很聪明,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其实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们很了不起!

  四、方法应用,巩固新知

  过渡语:、“鸡兔同笼”问题传到日本,日本人称它为“龟鹤问题”,你认为“龟鹤问题”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相似之处?

  1、师:除了“龟鹤问题”与“鸡兔同笼”问题类似以外,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

  问题。(出示)学校举行乒乓球比赛,有单打和双打。12张乒乓球台上共有34人同时在打球。问:正在进行单打和双打的台子各有几张?

  问:这题是否属于“鸡兔同笼”问题

  2、师:我们班同学很聪明,会解“鸡兔同笼”类型的问题,那聪明的你,是否会出一道“鸡兔同笼”类型的题,考考其他组的同学呢?

  3、(出示)一百个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人?

  师: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思考这一趣题。

  四、小结交流

  今天这节课,我们跨越了1500多年的历史,即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数学名题,又解决了我们身边的一些数学问题。经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我能够掌握前三个单元所学到的知识,能熟练掌握小数意义,正确、迅速地计算。

  2、我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巩固前三单元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

  我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

  归纳总结法

  学法

  练习法、测试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复习前三单元的内容,分类整理。(自学)

  二、情景导入:

  呈现目标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进行小结、导入新课,并出示学习目标。揭示课题

  三、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1、复习、整理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2、复习、整理认识图形。

  3、复习、整理小学乘法。

  (二)可以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二、三单元,然后通过表格、网络图或列举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三)分层练习,完善认知。

  1、完成课本P50页第1题。

  2、教材P50页第2题。

  四、点拨升华

  当乘数大于1时,积就大于被乘数。

  当乘数小于1时,积就小于被乘数。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六、达标检测

  完成学案中的.课内巩固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做

  七、拓展提高

  1、教材P50页第3题

  (1)两个乘数相乘,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2、教材P50页第4题。

  两个相邻整数之间有无数个小数。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列式。

  八、作业布置:

  教材第50页的第6题,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12

  【学习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2、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用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

  3、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是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难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学习过程】

  一、故事引入

  在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问题早在15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

  阅读书本P112鸡兔同笼的故事,能用你自己的话表述一下题目的.意思吗?

  二、探索新知

  1、阅读P113例1,根据书本提示,会用列表法求出鸡、兔各几只吗?

  (完成课本表格。)

  2、假设笼子里都是鸡或者都是兔,脚数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能列式解决吗?

  (会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3、自己动笔,尝试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只数的问题?

  (有困难的可参考书本P114)

  4、用假设或者解方程的方法解决P112“鸡兔同笼”问题

  (1)方程解:(2)算术解:

  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35-x)只。解:假设都是鸡。

  根据鸡兔共有94只脚来列方程式2×35=70(只)

  2x+(35-x)×4=9494-70=24(只)

  2x=4624÷(4-2)=12(只)

  x=2335-12=23(只)

  35-23=12(只)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5、以上三种解法,哪一种更方便?

  ☆友情小提示:

  要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以采用假设法或方程解都可以。用方程解更直接。

  6、阅读P114阅读资料,了解下古人是怎样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

  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115“做一做”,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四、层级训练:1.巩固训练:完成P116练习二十六第1--5题。

  2.拓展提高:练习二十六第6、7题。及P117“思考题”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XXXXXXXXXX(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自我展示台:(把你个性化的解答或创新思路写出来吧!)

  小学数学教案 篇13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内容进行如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本节教学内容分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表现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这个数,这样的的实际问题,与上一单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即数量关系相同,区别在于已知数与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因此我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二.学情分析:

  我跟班上来的,对我班学生也比较了解,我班有47名学生,人数比较多,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与其他学生差异较大,对数学学习缺乏信心,积极思考的习惯有待于培养。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关注更多的是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难点:

  明确题中的数量关系。

  五.教学准备:

  PPT课件、尺子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第一关

  找出下面题中的单位“1”,并写出数量关系式。

  (1)白兔的只数占兔子总只数的1/3。

  (2)甲数正好是乙数的4/5。

  (3)男生人数的5/6恰好和女生同样多。

  2.第二关

  阅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根据测定,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体重有35kg。他的体内水分是多少千克?

  3.师小结:同学们对于运用分数乘法来解决问题这一块内容掌握的真不错。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运用分数除法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书: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一))

  二、探究新知

  (一)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

  出示例题: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体内有28kg的水分,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成人的信息与问题有关系吗?

  (二)画图分析,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每当遇到这样的题,我们常规作法是什么?(找到关系句,画出单位“1”,画图理解,写出等量关系式。)

  (1)问题中最关键的.句子是什么?

  (2)从“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这句话中你能知道什么?

  (3)哪个量是单位“1”?用线段图如何表示?

  (4)列出等量关系式。

  单位“1”的量×对应分数=对应量

  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三)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

  (1)在等量关系式中,哪个量是未知的,哪个量是已知的?

  (2)学生尝试完成。

  预设有3种方法。

  方法一: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设小明的体重是×千克,列出方程,解出×。

  方法二:根据: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则:小明的体重=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4/5

  方法三:根据份数的方法。28÷4×5=7×5=35(kg)

  (四)回顾反思,沟通不同方法

  (1)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35×4/5=28

  (2)这些不同的算法中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单位“1”相同,数量之间的关系相同。但一道是已知单位“1”,一道是未知单位“1”)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1、完成练习八第1题和第3题.先自主解答,再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八第2题.做完思考:“鲜牛奶250ml”这个条件与要求的问题有没有关系?

  3、完成练习八4题。本题有几个要求的问题?有哪些信息?你是怎样筛选的?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谈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2、作业:第39页练习八,第5.6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导学过程】

  【情景导入】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教学例1(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

  2.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3.比较分析

  师:我们先来比较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

  预设: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一个分数。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

  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

  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行交流。

  4.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设计意图:呈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吃了多少个?”,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历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并验证、小组交流等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呈现个性化的方法,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状态。采用因势利导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加深了对分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

  (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不同方法呈现和比较

  师:刚才的第(4)种方法用语言描述得出计算结果的过程,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回顾一下,的计算过程用式子该如何表示?预设:生1:按照加法计算=(个)。生2:(个)。师:比较一这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同吗?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分母都是9)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打上方框)这里的2+2+2和2×3都是在求什么?预设:有多少个。

  2.归纳算法

  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更简单?那么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的呢?

  引导说出: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3.先约分再计算的教学

  师:刚才我看到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计算的。与这里的第二种算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师: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为什么?

  小结:“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使参与计算的数字比原来小,便于计算。但是要注意格式,约得的数与原数上下对齐。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明确了自主探索的方向,使得对算法的感知上升到理解。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什么分母不变,只用分子与整数相乘”这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多次追问,适度引导转化,促进学生的理解。对于“先约分再计算”这种方法的教学,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例1“做一做”第1题

  师: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2.例1“做一做”第2题

  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强化算法,突出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小学数学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除整十或整百数口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状况:

  1.学生已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除整十或整百数的除法。

  2.学生已具有初步的发散思维能力,基本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3.我们的学生来自城市,对于本节课植树的教学情境,感到比较陌生。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我校一年级新生招生的情况,我从学生熟悉的排座位,需要几张桌子等实际情境引入除法算式,然后让学生经历探索、讨论、交流的过程,使其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学校又招收了一年级的新同学。昨天,我了解了一年级新生的招生情况。

  二、自主探索计算方法(评析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创设我校一年级新生招生情况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

  1.从表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提出问题,并探索计算方法。

  (1)一年级三个班的'班主任老师要为小朋友们排座位,每班各需要多少张桌子?怎么列式?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然后全班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①如果每人需要一张桌子(单人桌),有多少人就需要多少张桌子,也就是441=44(张),481=48(张),461=46(张)。

  ②如果每两人需要一张桌子,一共需要多少张桌子?

  学生可能会想到442=22(张)

  A.402=20,B.222=44,C.直接想每两人坐一张桌子,42=2,442=22。桌子的张数就是人数的一半。

  20+2=22。

  482=24(张)

  462=23(张)

  (2)各班进行分组活动,该怎么分呢?

  ①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大多数学生会结合本班的情况分成4人一组。

  ②出示问题:每4人分成一组,一班、二班、三班各能分成几个小组?

  学生试着解决这一问题,然后交流。特别要关注三班46人怎么分?46人每4人分一组,可以分成11组,还剩2人。

  (评析从学生身边的事及班级实际出发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除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5-11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2

小学数学教案08-02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集合]07-23

小学数学教案【必备】08-22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02-07

小学数学教案(优选)08-30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