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八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的活动体验1dm和1mm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动手能力;
2、初步理解1dm、1mm、1cm、1m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量的活动,发展估测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分米
(一)估一估,量一量
1、今天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测量。图上这支铅笔,你有什么办法,说说这支铅笔有多长?
2、你估计它有多长呢?把你估计的填在表格里。你怎么估计的?
3、量量看吧,把你量的结果也填在表格里。
4、量得铅笔有多长呢?
5、10厘米还有个名称是什么?
对!10厘米就是1分米。也可以反过来说,1分米等于10厘米。用字母表示就是:1dm=10cm
(二)找一找
1、在尺子上找找10厘米,用手比划一下,看看有多长?这么长就是1分米。
2、在尺子上找其它的1分米。
3、画一条一分米长的线段。
4、量量看你的手掌,大约有多长呢?
5、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有1分米?
(三)想一想
1、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呢?说想法,在尺子上数一数。
2、分米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3、当量比较长的物体时,我们就可以用分米做单位来测量了。
4、估计一下,数学课本大约有多少分米呢?
5、量量看吧
活动二:认识毫米
我们认识了1分米的长度和用字母表示,知道分米与厘米和米的关系。现在来看第二支铅笔,自学第二支铅笔这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告诉大家你知道些什么?(字母表示、长度、与厘米的关系等)教师梳理:
1、毫米的作用。
2、1毫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你有什么感觉?;拿出你的一分硬币,你发现什么了?象这样的长度就大约有1毫米。
3、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有1毫米。
4、估计数学课本的厚度有多少毫米呢?量量看。
5、画一条长二十毫米的线段。
6、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毫米呢?1分米里呢?1米呢?(小组里讨论一下)
7、到现在为止,一共学习了哪几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的区别吗?
活动三:练一练(第一题),小组互助。
《铅笔在多长》教学反思
一、开展体验性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铅笔有多长》一课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认识分米、毫米,体验并建构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它们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在体验长度单位的意义活动中,学生的回答极其精彩。分米可以用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毫米太小了,可以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在体验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时,学生讨论出 10厘米就是1分米,10分米就是1米,1米里面有1000个1毫米。
这样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深化相关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好的掌握数学有效的学习途径,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愉悦。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铅笔有多长》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分米吗?学生有的说从10到20、20到30、30到40等等,还有的学生发现不一定是整十数的,还可以1到11、2到12、5到15等,最后还有学生总结出起点到终点的个位都是相同的,这样刚好就是10厘米。至此,教师再进行一个定论:也就是说,只要够10厘米就是1分米。
再如,体验1毫米的长,伸出你的手,比划1毫米的感觉,学生说太小了,比蚂蚁还小呢,蚂蚁都有几毫米呢 ,这些感觉就说明了学生在脑中已经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了。同时,他们也体验到毫米的`作用,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度,还有当不是整厘米时,认识毫米就知道多几小格就是几毫米了,教师理解了,适时进行点拨:也就是能帮助我们测量更精确,对吗?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会闪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耐心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本节课的不足
《铅笔有多长》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并能进行估计、测量。除了让学生说和想以外,更重要的是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加深他们的感受。本节课就在这方面忽视了,没有进行针对性的操作训练,以致学生建立的观念不够扎实,两个单位的作用只停留在理论上,不会学以致用。
四、困惑
本节课没有能够加强针对性的练习,最主要因为让学生探索和交流需要有足够的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于是练习的时间就无法达到充分。那么,如何处理好探索交流与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呢?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设计说明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从兴趣出发,主要侧重于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和方法的提炼。为此,本节课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导入新课。
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创设了让学生欣赏漂亮手链图片的情境。这一情境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一定经常接触,贴近生活,便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出示的手链图片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规律性,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分层次教学。
在新课的讲解中,采用“分析理解——解决问题——回顾反思”的顺序帮助学生解答问题。这一过程能让学生抓住关键词,按照发现的规律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在最后设计的回顾反思环节中能让学生逐步学会根据问题灵活地进行验证解答对错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不同颜色的珠子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见过漂亮的手链吗?老师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漂亮的手链,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手链图片,学生欣赏后,教师课件出示一条断了的手链)
师:同学们,小红自己也穿了一串漂亮的`手链,可是不小心让她弄断了,掉了2颗珠子,她自己也不知道掉的是什么颜色的珠子,你们能帮她找找吗?
生:能。
师:这节课我们就应用前几节课所学的知识来帮助小红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找规律(三)]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新课的开展打好基础。
⊙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理解题意。(课件出示教材88页例5)
(1)想一想:在这道题中,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关键?(关键词语就是“按规律”)
(2)说一说:小红是按什么规律来穿手链的呢?
预设
生1:这串手链是用2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为一组依次重复穿出来的。
生2:这串手链是用1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1颗黄珠子为一组依次重复穿出来的。
(对于学生所发现的规律,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种规律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观察得到的;第二种规律是按从右往左的顺序观察得到的。
2.分析解答。
(1)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是什么?那我们能不能利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解答呢?
(2)引导:你从哪边开始看?(左边)所以发现的规律是黄黄蓝为一组重复排列。掉的珠子应该是1颗蓝珠子和1颗黄珠子。(课件演示,圈出一组)
(3)你还有不同的发现吗?(从右边开始看)所以发现的规律是黄蓝黄为一组重复排列,掉的珠子应该是1颗蓝珠子和1颗黄珠子。(课件演示,圈出一组)
(4)师小结:我们发现,从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方向观察,发现的规律是不一样的。
3.回顾反思。
(1)我们的解答正确吗?(正确)如何证明是正确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动手摆一摆,看看是否正确。
(2)同桌合作:利用学具摆出小红的手链,看符不符合规律。
(3)汇报结果:学生汇报时,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得出:通过摆一摆,证明刚才同学们的解答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在这几个环节中,教师既要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的同时,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旋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平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3、到教室,请各小组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操场
教学楼
北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会在图上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能简单的用四个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演示设疑:两支铅笔落在地上,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教师两只手各拿一支铅笔,同时松手,两支铅笔落在讲桌后面,不让学生看到落地后的情形)
2.尝试探究:先独立思考,用小棒摆一摆;再在小组内交流,由组长组织大家把不同的摆法放在展示板上。
(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3.展示分享:
(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
(2)讨论: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得出结论:把小棒的位置稍微变动一下,就成了不同的图形,情况有很多种。
教师从中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图形并画下来,作为研究的对象。
设计意图:通过对两支铅笔落在地上,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的探究,初步感知同一平面中两条直线存在相交、不相交的两种可能。
二、分类比较,掌握特征
(一)图形分类。
课件出示:
1.尝试把老师画在黑板上的图形进行分类。
要求说出: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和同组小伙伴互相交流,请组长归纳小组的观点并汇报。
可能出现:
生:①和④是一类,因为它们是交叉的,②和③是一类,它们没有交叉。
生:①②③是一类,因为线是斜的,④的两条线是横平竖直的,可以单独是一类。
(学生如有交叉这样的说法,引导表述为数学语言相交,并说明相交的一点是交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这四幅图的分夹,学生对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由于没有分类标准的限制,孩子们的想象任意驰骋。
2.把铅笔想象成直线,再次分类。
引导:生活中很多物体是线段,像刚才我们研究的小棒、铅笔,假如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成为了直线,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假如把这几幅图中的直线无限延长,又该怎样分类呢?
生:①和④是一类,因为它们已经相交;③是一类,因为这两条线延长后肯定相交;②是一类,因为图形的两条线无论怎样延长都不会相交
生:①③④是一类,无限延长后它们会相交;②则无点;而②号图形中的两条线无论怎么延长都不会相交。
揭示:研究两条直线位置关系不仅要看表面现象,更要注重实质。
生:③号图形中的两条线延长后会相交,有一个交点;而②号图形中的'两条线无论怎么延长都不会相交。
设计意图:当直线的特点赋予其中,这几幅图的分类则有了明确的指向,学生的思考自然指向相交和不相交。
3.得出结论。
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可能。
(二)认识平行。
1.介绍: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板书:互相平行 平行线
说一说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阅读课本第39页,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平行。
2.我们每天都和平行线打交道,说说哪些物体或图形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教师适时出示:
3.强调同一平面。
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请学生在长方体上找平行线。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在同一个平面内也不相交的两条线,提问:这两条线是互相平行吗?
得出结沦:研究平行线要在同一平面内。
4.判断:哪几组线互相平行?哪几组线不是平行线,为什么?
(三)认识垂直。
以下三幅图,老师已将它们分类,认真看、仔细想!老师是按照怎样的标准进行分类的?静思后小组内交流。
启发:两条直线相交,形成了几个角?这几个角有特点吗?(用三角板的直角验证图④中的直角)
1.得出结论。两条直线不仅相交而且形成了直角,数学上是怎样描述的?看书第42页。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互相垂直、垂线。
2.互相说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练一练:你能找到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
设计意图:在动手摆两支铅笔的位置、图形的分类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平行线垂线。采用学生看书自学、在实物图片上找、判断等方法,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强化,从而逐步认识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特征。
4.判断:哪组线是互相垂直的?哪组不是?为什么?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一)找生活中的垂直和平行。
引导: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你们看书本封面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同学们想一想、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找到后快快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
(二)下列图形上有几组平行线和垂线?
( )组平行线( )组平行线( )组平行线
( )组垂线 ( )组垂线 ( )组垂线
(三)折纸:你能折出有平行线和垂线的图形吗?
1.引导:同学们在平面图形上和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组平行线和垂线,那要是给每个同学一张不规则纸,你们能动手折一折,折出具有垂线与平行线的图形吗?
2.展示分享。
四、反馈评价,全课总结
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得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设计说明
本节课复习的是百分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常见的百分率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基础之一。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特点:
1.创设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生活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新知。复习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并在列表对比中,明确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2.巧用图示,有序地复习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备受关注,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考过程,把知识要点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有序地复习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时,结合学生的回答,把三者之间互化的方法用图示表示出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并轻松掌握三者之间的互化方法以及相互间的可逆关系。
3.重视迁移,培养学生类推的能力。
根据百分数与分数的密切关系,百分数问题在解题思路和方法上与分数基本相同这一特点,联系分数知识复习、理解百分数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能够正确解答百分数问题。这样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沟通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激趣
(出示课件)一件绒衣的成分如下:
羊绒:14.8%
超细羊毛:73.5%
天丝:11.7%
读出这件绒衣成分的相关数据,并说出这些数据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情境,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复习热情,为高效复习作铺垫。
⊙复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
1.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1)什么叫百分数?它的意义是什么?(板书:百分数)
(像14.8%、73.5%、11.7%…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2)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有什么不同?
(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展示,列表对比)
百分数 | 分数 | |
意义 | 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
区别 | 百分数通常只是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 | 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又可以表示一个具体数量。 |
联系 | 百分数可以看作分母为100的特殊分数。 |
2.复习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1)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是什么?
①小数与分数的互化方法。(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
②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方法。(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
③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方法。(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
(2)巩固练习。
①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0.625= 0.2= 0.6= 3=
②把下面的分数化成百分数。
= = =
③把下面的百分数化成小数或整数。
42%= 108%= 5.4%= 200%=
3.复习百分数应用题。
(1)复习常见的百分率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116页12题)
取小麦500 g,烘干后,还有428 g。计算出这种小麦的烘干率和含水率。
烘干率=×100%
含水率=×100%
(解决问题,然后复习其他常见的百分率)
(2)复习百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课件出示教材113页3题第(3)、(4)、(5)小题]
①一件衬衣原价125元,现在降价20%。现在售价是多少元?[125×(1-20%)=100(元)]
②一件衬衣降价20%后,售价为100元。这件衬衣原价是多少元?[100÷(1-20%)=125(元)]
③一件衬衣售价为100元,一条长裤的价钱是这件衬衣的150%,这条长裤的价钱又是一双皮鞋的。这双皮鞋售价是多少元?
长裤:100×150%=150(元)
皮鞋:150÷=180(元)
(3)小结。
解百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解题思路与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一样:单位“1”已知,求比较量用乘法计算;单位“1”未知,求单位“1”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在系统复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复习应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题方法,使学生利用百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114页5题。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都进一步理解了哪些知识?
⊙布置作业
教材116页13题。
板书设计
百分数(一)
1.百分数的意义
2.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
3.百分数应用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设计说明
发现和应用乘法的计算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以下两点:
1.关注学生的发现。
在教学中,出示几组算式,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算式之间的联系,再进行计算;在计算之后,观察乘数和积的变化,从中总结出规律。通过这样的反复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关注学生的应用。
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在学生理解并掌握了一些计算规律之后,及时地安排学生按照规律写算式,根据规律进行计算,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得到及时的检验和巩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出示复习题,直接写得数。
200×6= 30×8= 400×5= 8×60=
13×4= 16×3=
指名口算,并说说算法。
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设计意图: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在学习新知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算一算。
(1)课件出示教材30页第一个问题中的三组算式。
师:请大家先观察一下每组中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再想想该怎样计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该怎样计算出结果。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师:计算出结果了吗,是怎样计算的?请说一说。
预设
根据乘法的意义计算出结果,重点理解下面四个算式的算法。
50×10就是50个10,是500,即50×10=500。
30×20就是30乘2个10,30×2=60,所以30乘2个10等于60个10,即60×10=600,所以30×20=600。
12×40就是12乘4个10,12×4=48,所以12乘4个10等于48个10,即48×10=480,所以12×40=480。
120×40就是12个10乘40,12×40=480,所以12个10乘40等于480个10,即480×10=4800,所以120×40=4800。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用课件出示每组算式的结果。
2.看一看。
(1)提出问题。
师:观察上面每组算式中乘数和积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发现。
(2)集体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跟全班同学说一说吧。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描述:
①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10,积也乘10;
②两个数相乘,当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另一个乘数不变时,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
③两个数相乘,如果每个乘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那么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3.根据规律写算式。
(1)课件出示下列算式。
6×3= 15×4= 18×2=
提出要求:根据你的发现再写出几组算式。
学生仿照上面的算式自己想一想,写出几组算式。
(2)交流想法和体会。
组织学生说一说各自的想法和体会。
师:你们是怎样想出这些算式的?通过写这些算式你们体会到了什么?(生自由说一说)
4.根据规律计算。
(1)课件出示教材30页的第四个问题,请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师:还记得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吗?你们能利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吗?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根据16×3=48,直接写出其他算式的结果。
(2)引导学生交流,用已经发现的规律来说明计算的过程。
师:这些算式你们分别是根据什么规律算出结果的?说一说。
学生交流汇报,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规律,而学习计算规律的目的在于指导计算,本环节就是给学生提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平台,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书第50——51页,体积单位的换算,想一想、试一试第1、2题,练一练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推导,使学生知道: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2.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常用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盒子和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填空:30厘米=( )分米 5米=( )厘米
2平方米=( )平方分米 45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计算:
(1)一个长方体盒子,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水池,它的底面积是30平方米,高是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1.质疑:猜测一下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你的'猜想?
2.师: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
3.探索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1)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利用学具来操作。
(2)四人小组活动。
(3)抽生完整表述操作过程:1排摆10个,每层正好摆10排,也就是说,每层可以摆100个。高是1分米=10厘米,盒子里正好摆10层。
(4)师:如果用分米作单位,大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如果改用厘米作单位呢?
(5)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据学生回答板书:1分米3=1000厘米3
师: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升?1立方厘米等于多少毫升?
你还能想到什么?
据学生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
4.探索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
(1)师:关于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你有什么想法?
(2)四人小组交流。
(3)抽生汇报,师注重引导学生表述准确、完整:体积为1米3的正方体,它的棱长为1米;也可看成是棱长为10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0×10×10=1000分米3,1米3 =1000分米3,1 m3 = 1000dm3。
三、新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书第50页试一试第1题,独立完成。
2.书第51页试一试第2题,独立完成,引导学生比较。
3.书第51页练一练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书第51页练一练第2题
通过计算第三种包装比较合算。如果学生有其他的比较方式,只要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5.书第51页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对电视机包装箱上“60×50×40”这个数据信息进行解释,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计算。体积是60×50×40=120000(立方厘米),也可以换算成120立方分米。
6.书第51页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说说是怎么想的,实际上就是求1.5米高的水的体积。50×20×1.5=1500(立方米)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的换算
30厘米=( )分米 5米=( )厘米
2平方米=( )平方分米 45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1分米3=1000厘米3 1米3=1000 分米3
1升=1000毫升 1m3=1000 dm3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5-11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2
小学数学教案08-02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集合]07-23
小学数学教案【必备】08-22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02-07
小学数学教案(优选)08-30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