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百文网手机站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2-07-01 15:04:36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21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21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造情景:出示第2页主题图。让学生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方位知识描述各建筑的位置关系?

  2、组织学生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出示课题:东西南北

  二、探究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1)观察例1挂图

  问: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 )面。教学楼在操场的( )面,大门在操场的( )面。

  (2) 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德阳市的东西南北方向? 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5、背儿歌

  早晨起床向太阳,前是东,后是西,左是北,右是南。

  四、小结。

  课外作业:认方向。

  教学反思:

  在学生获得具体感知后,到教室里用自己的思维去尝试将具体的景物抽象成平面图,在展示交流中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3. 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口算: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12 42×0 0+25 29+0 9×0 14×0

  1、 不计算,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292÷2 358÷6 2147÷7 605÷5 488÷4

  二、新授

  1、出示28页主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四幅画的内容。

  2.嵌入数学问题:

  (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生:4÷4=1

  (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引导学生想到:三人一个西瓜业没分到,怎样用算是表示呢?这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写出:0÷3=0,并深刻领会其中的含意。

  (3)设置另一情境:当零为除数时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三、做一做

  0÷2 0÷4 0÷5 0÷102384393 0÷0

  四.出示例

  1、问:怎样列式?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

  2、同学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说说,教师板书。

  3、指板演题,问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

  4、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讨论后,教师把省去的这步去掉。

  小结:这题是怎样计算的?

  5. 试一试。

  505÷5 6018÷6 6015÷3

  指第3题问:为什么6015÷3上的中间会有两个0?强调简便写法。

  6. 出示计算 420÷3

  学生说,教师板书。问:商末尾这个0能省略吗?为什么?强调简便写法。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93~95页例3、例4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苯岷鲜导饰侍猓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

  2蹦芙表格进行完善,并能完成复式统计表,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明明到三(2)班作“最喜爱的电视节目”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新闻:8人动画片:22人体育7人

  电视剧:8人其他:4人

  二、自主探索,体会领悟

  (一)尝试制表

  1、苯淌阂想制作成统计表,应该做哪些方面的考虑呢?

  学生:要考虑表应画几列和几行。

  根据“节目类别”和“喜欢的人数”应画两行;“节目类别”有5类,要画5列,加上“合计”要画6列。

  2、毖生动手画一个2行6列的表。

  3、碧钚聪喙啬谌荨

  (1)写上统计表的名称。

  (2)填写表中的内容和数据。

  4、奔觳橥臣剖欠褡既贰

  可将各类别人数之和与合计数、合计数与调查总人数进行比较,看是否一致。

  (二)出示例4中男生、女生体重情况统计表

  1、惫鄄毂恚说说表中有哪些信息?

  2、苯淌喝绻将两张表交给班主任老师,老师想知道某个体重范围内的男女生人数,就要看两张表,挺麻烦的。

  能不能想办法将两张表合成一张统计表,让老师看起来更方便一些呢?

  3、毖生自主讨论,完成复式统计表。

  教师: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怎样改进统计表?

  (老师出示复式统计表)

  介绍表头:体重、人数、性别。

  教师:你能将表格填好吗?(学生尝试完成)

  反馈:展示学生做好的统计表。

  教师:像这样的表格我们叫它复式统计表。(课题:复式统计表)

  教师: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与刚才的两张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张统计表?为什么?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完成第95页课堂活动。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比较几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学生参与画图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红色长方形、黄色长方形、蓝色长方形各一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学具若干,剪刀,直尺,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张儿童画非常漂亮,我想把它装饰一下,都需要什么?(四周加上框,加膜等)四周加上框需要求它的什么?(周长)再给它配上一块玻璃,配多大的玻璃合适呢?还能用长短来表述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比一比,直观感受面积的含义。

  1、我们身边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请你们找一找并摸一摸它们的。面,你发现了什么?(大小有什么不同)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摸黑板的表面,观察铅笔盒盖的表面和黑板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看课件比较数学书和练习本封面的大小,一元硬币和一角硬币表面的大小。

  3、我们如果把黑板画在纸上是什么图形?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课件演示)说一说这些图形的面在哪里?

  4、(课件演示)观察这几个图形,它们的面又在哪里?让学生体会封闭图形才有面的大小。

  5、课件出示: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

  6、感知面积的含义。

  刚才我们比较了什么?所比较大小的部分有一个名字叫面积。

  谁来说说面积指的是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完善面积的含义)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面积的定义。

  (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学生齐读两遍定义。

  7、下面这四个图形中谁的面积?

  (二)比一比,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1、每人都有三张不同颜色的彩纸,谁能不借助学具很快比较出哪张彩纸的面积,哪张彩纸的面积最小。(学生活动)说说用的什么方法。

  2、指名汇报。

  3、那么这两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红色和蓝色)

  意见不统一,如何准确地比较这两张彩纸面积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可以借助你们的学具,动手试试。(四人小组活动)

  4、小组汇报,交流反馈比较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5、学生看书,说说书上还介绍了哪些方法?

  6、你认为哪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三)解决问题。

  1、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练习十八第1题)

  2、判断方格纸中哪个图形的面积?

  3、判断下面哪个图案的面积大?

  三、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我们开始讲的要给儿童画配一块玻璃,玻璃面的大小不能用长短来表述,要用什么来表述?

  四、图案设计大赛。(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科书第9294页。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这样的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教学比较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本节课是三年级下册《统计与平均数》的教学,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求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会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场景。 谈话:这是三(1)班第一小队正在进行的套圈比赛,一队是男生,另一队是女生。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比一比哪一队套得准。下面就请同学们给他们做裁判,好不好?

  2.收集整理数据。

  多媒体依次演示4个男生和5个女生套圈比赛情况,最后将每个选手卡通像与其套圈结果定格组合成一个画面。 要求学生根据男、女生套圈成绩,小组合作利用小方块完成统计图(每小组中男生合作完成男生队成绩的统计,女生合作完成女生队成绩的统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52~53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练习,巩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2、本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比醚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服务生活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例2的图片纸、剪刀。

  学具:例2的图画纸一张、剪刀。

  导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刚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谁能说说这两种图形的面积分别应该怎么计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上述知识。

  二、教学例1

  1、背氏中畔鍪纠1的情景图,并出示相应的信息。

  2、闭页鑫侍狻

  教师:从这道例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请找出此题的问题是求什么。

  3、碧致劢夥ā

  (1)学生分组讨论:

  ①理解油菜籽的产量主要与什么相关。(地的面积)

  ②土地是什么形状?(长方形)

  ③长方形地的面积怎么计算?(长×宽)

  (2)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3)学生独立解决此问题。

  三、教学例2

  1、背氏中畔ⅰ3鍪局魈馔技跋喙氐男畔ⅰ

  2、惫鄄旆治觥8貌莸氐淖槌汕榭鍪窃跹的?有哪些形状?

  3、背鍪疚侍狻A礁鑫侍馔时出现,请学生分别指出草地和小路分别是哪部分。

  4、碧致劢饩觥

  (1)草坪的面积怎么算?

  ①左、右分开算,再相加。

  ②左、右合起来组成一个大长方形,再计算。当学生说出第2种方法时,请他到展台上来动手操作,演示如何组合(用剪刀剪开再组合),全班同学也模仿操作,体会组合的过程。

  操作完后要标注各边的长度,再独立计算。

  (2)小路的面积怎么算?辅满小路要多少块砖?

  ①找出刚才剪下的“小路”,说说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②学生独立完成。

  ③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活动(第53页)

  要求:

  1、狈中∽楹献魍瓿伞

  2、碧致鄢龌疃的步骤。

  3、狈肿榛疃。

  4、比班交流方法与结果,互相。

  五、课堂

  教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经验,发现问题

  ⒈填适当的单位。

  ⑴教师手拿的文具盒,它的表面面积大约是2( )。

  ⑵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00( )。

  ⑶黑板的面积大约是( )。

  ⒉罗山宝城广场占地面积约5( )。

  二、感受体验,获取新知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它们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体验

  (1)阅读课本知识,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

  汇报强调: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干米。

  (2)实际感受

  ①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师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

  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②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面积是1平方千米。

  板书:1平方千米=100公顷

  3、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四人小组先了解课本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再互相说说你在那见过1公顷、1平方千米。

  4、换算(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30公顷=( )平方米6平方千米=( )平方米

  80公顷=( )平方米5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

  70000平方米=( )公顷4000公顷=( )平方千米

  三、巩固运用,加深记忆

  练习二十第2、3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第1、4题。

  六、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2、复习年月日相关的知识,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会计算经过的时间。

  3、明确时间的重要性,增强时间观念。

  导学案

  自主预习整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

  1、我们认识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学了24时计时法,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归纳:

  年12个月 平年365天 闰年366天

  月大月:( )( )( )( )( )( )( )31天

  小月:( )( )( )( ) 30天

  二月:平年( )天 闰年( )天

  日1日=( )时

  时1时=( )分

  分1分=( )秒

  3、做一做P114页第6题,说说怎样想的?

  (1)、3年=( )个月 24个月=( )年

  (2)、 7月有( )天 15时是下午( )时

  (3)、 展览馆每天的开放时间是从8:30到16:30,一天共开放( )小时。

  交流合作

  1、说一说时间单位的知识。

  2、议一议有关时间知识的要点。

  3、你知道什么是24时计时法吗?介绍一下你的学习经验。

  4、你会计算起止时间和经过的时间吗?怎么算?

  展示提升小组抢答:

  1、一年中哪些月份是大月?小月?你会用什么方法记忆?

  2、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闰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普通计时法?什么是24时计时法?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说。

  反馈测评1、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五第6 题:

  小华每天早上7时30分到校,11时50分放学回家。下午2时到校,16时放学回家。他全天在校多长时间?

  (1)先求上午在校时间:

  (2)再求下午在校时间:

  (3)最后算出全天在校时间:

  2、出示钟面:

  (1)现在是几时几分?

  (2)17:00开往长沙的火车现在开始检票了,还有多少分钟开车?

  (3)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4)如果你耽误了时间,会怎样?由此,你体会到了什么?

  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把握时间,时时处处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合理利用时间安排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教材41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学重点:

  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1、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

  2、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口算练习

  30×320×620×413×32×4200×49×50120×240×72×323×2400×2

  让学生任选两题说说口算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1页例1.

  出示例1.观察,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要求3筐草莓有多少盒,也就是求3个15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生回答,教师板书:15×3

  教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方法一:将15分成10和5,口算10×3=30.5×3=15.30+15=45.

  方法二:根据竖式计算的方法,想5×3=15,个位上的数相乘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十位上的数1和3相乘得3个十,加上个位上进上来1个十,就是4个十,口算结果是45.

  教师对学生的口算方法给予归纳总结并板书,在黑板上加以平价,方便全体学生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过程。

  教师:想一想,150×3=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小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看,可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与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相加,就可以算出结果;还可以利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口算,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即先口算几百几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后面添一个0.

  2、学习教材第42页例2.

  出示例2

  师:观察图,你从中知道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6×10.

  教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

  口算10×6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六九五十四“求出9个6是多少由于算式中要求的是10个6是多少,因此,还要再加上一个6

  列式解答:6×10=60(个)

  答:10盒有60个。

  室:要求20盒有多少个苹果,怎样列式呢?

  生答,师板书:12×20

  教师: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

  因为可以把20看作2×10,所以口算12×20时,可以先口算出12×2的积,然后再用12与2相乘得积乘10.

  列式解答:12×20=240(个)

  答:20盒有240个。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完成后集体订正,每道题各选几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教师提问:这几道题和我们前面学过的题有什么区别?引导学习探究计算方法,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你能说一说你想怎么计算它们的结果吗?(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在教材上完成)

  教师板书小结。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口算。

  70×40300×430×7024×20xx×1014×20xx×70050×50

  2、送水的叔叔骑三轮车每分钟大约行200米,如果每天用2小时送水,他每天大约行多少千米?

  四、思维训练

  1、李红买20个6角的练习本和30支8角鹅铅笔。

  (1)一共要付多少元?(2)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

  2、动脑筋。

  ()×30=90040×()=200080×()=32000

  板书设计:

  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先用表内乘法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

  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教学反思:

  在水果超市的情境中,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在复习整十数乘一位数和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在此基础上知识迁移,自主探索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几百几十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在对比中总结出方法。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平均数

  教具准备:

  课件,小黑板,统计表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

  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平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1

  教学目的:

  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从孩子喜欢的球类运动入手:“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足球!”“篮球!”“乒乓球!”……

  师:“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

  生:“有!”

  师:“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

  (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快乐队”。)

  师:“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

  【课伊始,趣已生。从孩子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孩子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问题提出,同学们马上有办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比赛。比赛开始,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钟拍球20个,老师宣布“快乐队”为胜。男生马上不服气,“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于是,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比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21、23。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18、15、23。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快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老师高高地举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胜队胜利!”“吔!”男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

  这时老师来到了弱者的一边,安慰女生“快乐队的小朋友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们队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我现场拍球29个。“快算算,这回咱们快乐队拍球的总数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个。“这一次我宣布:快乐队胜利!”女同学的脸上现出了微笑,男生们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

  “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

  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站起来伸开双臂,结结巴巴地说:“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求平均数!”几个孩子脱口喊了出来。

  【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在现实生活的需要中,学生请出了“平均数”。可爱的孩子一句“匀乎匀乎”,表明孩子们已经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很快,有同学把大数多的部分匀乎给了小数,使数字平均;有的学生用计算的方法:(17+19+21+23)÷4=20(个)(20+18+15+23+29)÷5=21(个)通过求平均数,比较得出“快乐队”为胜方。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已经求出来了,但探讨并没有就此停止,我继续引导大家:“快乐队拍球的平均数是21,21代表什么?你怎么认识理解21这个数?”

  孩子此时也发现了问题:“怎么没有一个人拍球的数量是21呀?“

  “是呀,21是谁拍的数量呀?”老师俨然一个大朋友般地与孩子们一起陷入了思考。此时的课堂很安静,老师在耐心地等待着。

  终于,一个清秀的小女孩站起来说:“21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老师我马上追问:“什么是平均数呀?”

  生1:“就是把大数多的部分往小数上匀乎匀乎。”

  生2:“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

  生3:“平均数不是某一个人具体的拍球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拍球的平均水平。”

  此刻,老师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代表一组数的平均值。你们的学习精神和理解能力真让我佩服!”

  【在老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在孩子们的亲身感受中,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虽然这只是初步的,但却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少儿歌手比赛(出示题目)你知道1号歌手的实际得分是多少吗?

  同学们经过计算得出:(93+98+95+83+92+96+94+)÷7=93(分)。

  此时电脑上出现1号歌手的实际得分是94分。

  师:“咦?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小朋友们计算1号歌手的得分是93分,而电脑给出的却是94分呢?是我们错了,还是电脑错了?”教师里一片寂静。

  突然,一个小朋友大声说:“是我们错了!我们看歌手比赛的时候,还要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呢?”

  师:“噢!想起来了,是这样的。”

  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到了症结所在。同学们马上自觉地又伏案计算,去掉一个分98分,去掉一个最低分83分,(93+95+92+96+94)÷5=94(分)。电脑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

  【一个生活实例的巧妙运用,使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在生活中不能死套公式,知识的运用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那一段时间的沉默,留给孩子的是一片思考的空间。等待是一种艺术,空白也是一种艺术,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善于等待,恰到好处地运用等待艺术。】

  四、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遗憾?你认为应该给自己布置什么样的作业?”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

  2.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自己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并在解答应用题的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

  教学难点

  使学生熟练运用这些术语和关系式.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口算:

  30×40=6×40=200×20=80×50=

  12×8=32×20=150×4=240÷2=

  二、探究新知.

  1.导入: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各种数量关系.在乘法应用题中有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2.数学例1:认识:单价×数量=总价

  (1)例1.铅笔每枝5角,买3枝用:

  5×3=15(角)

  15角=1元5角

  篮球每个70元,买2个用:

  70×2=140(元)

  鱼每千克9元,买4千克用:

  9×4=36(元)

  (2)引导学生明确:以上三个问题都是买东西用钱的事.

  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单价;买了多少叫数量;一共用多少钱叫总价.

  第一个问题里的单价是5角,数量是3枝,总价是1元5角.

  第二个问题里的单价是70元,数量是2个,总价是140元.

  第三个问题里的单价是9元,数量是4千克,总价是36元.

  从例1可以看出,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是:单价×数量=总价

  (3)反馈练习:

  ①口答:每件商品的价钱叫(),买多少叫(),一共用多少钱叫(),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②请你举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以上数量关系的实际计算问题.

  3.教学例2.认识: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1)例2.每棵苹果树平均收苹果25千克,3棵苹果树收:

  25×3=75(千克)

  菜园每畦产菠菜150千克,4畦产菠菜:

  150×4=600(千克)

  (2)讨论思考:这两个问题都是说的什么事?这两个问题中单产量、数量、总产量分别是什么?从上面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单产量、数量和总产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3)学生汇报:这两个问题都是说有关生产数量的事情.每棵树收多少苹果或每畦菜地产多少菜叫做单产量;有多少棵树或有多少畦菜地叫数量;把一共收多少苹果或产多少菜叫总产量.

  第一个问题里的单产量是25千克,数量是3棵,75是总产量.

  第二个问题里的单产量是150千克,4畦是数量,600是总产量,

  从上面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单产量、数量和总产量之间的关系是: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4)反馈练习:

  ①回答:每棵树收多少苹果或每畦菜地产多少菜叫(单产量),有多少棵树或有多少畦菜地叫(数量).

  ②举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上述数量关系的实际计算问题.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两种数量关系?

  四、随堂练习.

  1.填空:

  ()×()=总价()×数量=总产量

  2.判断下面各题的对错.

  (1)知道每袋洗衣粉的价钱和买的袋数,求总价应用洗衣粉单价乘袋数.()

  (2)生产队有土地20亩,每亩产粮400公斤,共产粮多少公斤,是求数量的题目()

  五、布置作业.

  1.编一道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应用题.

  2.编一道已知单产量和数量求总产量的应用题.

  板书设计

  省略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2页至第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学生背儿歌:

  早晨起来,面向太阳。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

  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把看到的主要的景物记录下来,并标明方向。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物体。

  3、到教室,请各小组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4

  一、导入学习

  1、现在桌子上摆了这么多的玩具,想玩一会儿吗?

  2、观察:每种玩具是怎么运动的?待会儿我们按组来汇报

  3、这些玩具的运动方式相同吗?你们能根据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分分类吗?

  4、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5、 像陀螺、风车、转笔刀这样的运动(师用手势表示旋转)你们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我们叫它旋转。)

  像小小汽车、小乌龟、计数器这样运动的呢?(接着用手势表示)(我们叫它平移。)

  6、今天我和孩子们就一起来认识了解一下平移和旋转现象。(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在观察、感受活动中认识平移和旋转

  2、出示多媒体课件:空中列车、空中摇滚、过山车、旋转木马)

  3、谁能说它们分别是怎样运动的?是平移还是旋转?

  4、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很多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请看(出示多媒体课件:想想做做第一题)。

  5请孩子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怎样的运动就是平移,怎样的运动就是旋转。谁能做一个动作,用你无声的语言告诉大家这就是平移,那就是旋转。

  6、你们能不能根据他们的运动给平移和旋转创造一个符号呢?(同桌可以商量)

  7、 展示汇报

  8、比较一下平移和旋转你们的感觉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三、操作、观察

  (一)移一移

  1、学生在方格纸上按老师要求平移圆片。(先向上平移4格,再)

  师:忙了半天又回到原地。好,不玩了。

  2、出示课件:下雨前,蚂蚁们正忙着搬家。

  (二)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例题的金鱼图和火箭图。(电脑验证答案)

  (三)画一画

  在书上试一试里选一个图形做一做。(用实物投影学生的画法)

  四、全课总结

  1、师玩竹蜻蜓,这是老师小时侯自己做的一个玩具,你玩过吗?你知道这个玩具刚才做了哪些运动?

  2、你回去也能利用一些废旧物品,发挥想象,制造出一些平移或旋转的小玩具吗?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5

  教学内容:

  教材第49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2主题图 彩色笔

  教学过程:

  学前准备

  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2、笔算。

  让学生集体完成并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做完后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全班集体订正。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9页例2.

  出示例2.

  教师:读一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要求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也就是求37个48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3748

  老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计算方法。

  (1)估算方法:4850 3740 5040=20xx(盒)

  大约有20xx盒。

  (2)笔算方法: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7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7乘8得56,在个位上写6,向十位进5;7再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4,得28个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5个十,得33个十,所以在十位上写3,百位上也写3;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3去乘48,所得的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列式解答: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学生讨论后总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相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与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相加时不要忘记加进位的数。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6

  (一)学前准备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7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会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二、教学过程:

  1、创设学习情境,提出相应的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小组讨论。

  4、交流结果,小组一:12+12+......+12=288(24个12相加)

  小组二:12x4x6=288

  小组三:12x3x8=288

  小组四:12x20+12x4=288

  小组五:用竖式计算

  5、方法归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连加,第二类连成,第三类是把其中的一个乘数拆成两数的和或差。

  6、总结出方法

  7、研究笔算方法

  8、巩固法则

  9、总结所学内容,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点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复习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

  五、作业练习

  教学设计:

  1.通过解决问题,复习了上节课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也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2.创设生活中分糖果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每组数据的总合不能反映总体的情况,而是用平均数才能反映每组数据体现的情况。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并验证,感受,某个数据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而平均数才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在最后的环节,安排了交流生活中有哪些事需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9

  教学内容:

  32页例7的第二题及做一做

  教学要求:

  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掌握被除数末尾不够商1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被除数末尾不够商1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5分钟口算练习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415÷3280÷6

  二、新授

  1、出示例2:56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克隆鼠展览。平均每批有多少人?还剩几人?

  (1)全班读题,题目里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做什么方法?怎么列式?

  (2) 562÷4,请你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再在四人小组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学生板演

  (3)汇报:你是怎么算的?2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商0,不写行吗?为什么?

  (4)全班口答

  2、做一做:631÷3340÷2704÷5843÷6

  (1)同桌任选两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2)请学生板演,说算法。

  (3)集体订正

  3、巩固:奥林匹克火炬在某地传递了816米,平均每天传递了多少米?

  (1)独立完成后同桌说算法

  (2)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三、作业

  1、33页第一题第二排

  2、33页第四题和五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0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46页例1,做一做,练习十第3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2、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理解算理,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五.教具学具:实物投影仪,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复习旧知

  谈话导入:同学们,会口算吗?来试试!看来大家做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已经很熟练了。

  10X3=12X10=22X4=31X20=

  (设计意图: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做铺垫。)

  (二)、探索新知,合作交流

  1、出示例1的画面,让学生观看图画内容。让学生说一说。

  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每套书有14本,买12套)问题是什么?(一共买了多少本?)怎样列示呢?(14×12)为什么要用乘法解决呢?(因为求的是12个14是多少。)师解释:我们把一套书看作一个14,用点子图表示就是这样的(课件出示),两套书就是2个14,12套书就是12个14,所以用乘法)那这个算式你估计等于多少呢?怎样估的呢?(120,140,因为可以把12看作10,也可以把14看作10)那准确的结果是多少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出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设计意图:发挥点子图的作用,培养几何直观)

  2、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4×12。

  小组合作:请大家借助点子图分一分,你想分成几套和几套来算?分好后再转换成以前学过的知识算一算,小组之间交流一下你是怎样分的和算的。(设计意图: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体会“先分后合”的解题思路,感受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

  (三)、汇报展示,弄清算理

  1.学生会展示各种分法。师:孩子们真了不起,用不同的分法都成功的算出了14×12的得数是168。其实在这些分法当中,有一种分法不仅计算简便,还能写成竖式的形式呢?想知道是哪种吗?那就是把12套书分成10套和2套。板书:10套书就是10×14=140,2套书就是2×14=28,12套书就是140+28=168)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笔算)(设计意图:在算法多样化时进行优化,理清内在的算理。)

  2.师:要笔算14×12,就要先写出竖式,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说起乘法笔算,我们已经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边说边遮十位上的1)那14×2怎样算?(2×4=8,写在个位,2×1=1,写在十位。)结果就是28。28其实求的就是?(2套书,14×2=28)那接下来又该怎么办呢?(用十位上的1×14)也就是10套书的本书,还有12套书的本书。那你们能尝试着去把竖式补充完整吗?(设计意图:在理解算理的前提下,感受外显的算法)

  3.一人上台写竖式,讲解自己是为什么要那样写。师:这里的0可以不写吗?如果有0的话这个数是多少,如果没有0的话,又是多少,相加的话得数有变化吗?所以,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为什么可以不写呢?(因为我们知道算的过程就是先分后合,所以也可以不用写了)(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竖式的格式要求,弄清为什么可以省略0和加号)

  4.那具体的算法又是怎样的呢?请看大屏幕。其实这里用到了四句口诀。你知道是哪四句吗?(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14,从个位乘起,二四得八,一二得二,28表示28个一,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14,从个位乘起,一四得四,一一得一,14表示14个十,再用28加140等于168)(设计意图:外显的算法,具体落实到乘的顺序,口诀的运用,积的书写位置)

  5.请大家再次观察这个竖式,你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如果用个位上的2去乘14,积的末尾就要对准个位,如果用十位上的1去乘14,积的末尾就要对准十位)(设计意图:再次强调易错点,让学生理清数位对齐的重要性)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比较难掌握,学生在计算时,容易产生一些错误。例如,只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漏乘一位数,把积的位置写错,或出现相加错误。所以在教学时应该注重算理的渗透,在算理的基础上再来强调外显的算法。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对这一知识的教学千万不能急,不能光看学生计算出的结果正确与否,还应关注学生是否理解了算理。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计算方法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法则,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使全体学生都经历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计算步骤和方法的全过程。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42—43页综合实践“算24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和基本掌握用扑克牌算“24点”的方法,选择计算的方法和过程,算出“24点”的结果。

  2、使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口算能力,培养思维灵活性,发展学生数感。

  3、激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算“24点”的规则和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4张牌算“24点”。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激趣引新

  1、课前谈话:

  师:今天数学课,我们带来了什么?关于扑克牌你有哪些了解?

  玩过吗?

  交流:好的孩子们,扑克牌中还隐藏着这样的知识。(知识链接)

  学生阅读,师随机出示大王、小王、四种花色。

  过渡:有趣吧!四种花色正好对应着我们的四个小组。你们小组选那种花色作为队标?(相机分组:红桃、方块、梅花、黑桃)

  提示:整理一下桌面,准备上课。(上课,师生问好。)

  2、激趣引入:

  揭题:小扑克,大学问!这两张牌还认识吗?(大王、小王)

  大王爱算计,小王点子多(翻牌、揭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算24点】

  二、感知体验层层推进

  (一)介绍规则体会算法

  1、师:老师这里有10张扑克牌。(课件:A—10各一张)

  明确:分别是?这里的A表示1。

  交流:若从这10张牌中选两张算出24,你会选?

  2、考考你,看谁反应快:(适时拿出3、8、4、6)

  我出3,你出();我出8,你出();三八()。

  我出4,你出();我出6,你出();四六()。

  3、过渡:借助口诀,我们可以很快的算出24。

  如果老师出两张牌(出示3、9),请你出一张(A反面朝上)算24,你想出什么牌?(同桌交流)

  师:怎么想的?用加、减、乘、除分别算出12、6、27、3。

  生1:我选2,因为12×2;

  生2:我选4,因为6×4;

  生3:我选3,因为27—3;

  生4:我选8,因为3×8。

  师:真爱动脑筋,给每个队加一颗星。

  师:想不想看看这张是几?(除了刚才的四种选法,还有其他的吗?)

  出示:【3、9、A】,如果这张牌是A,怎么算出24?

  过渡:展示一下我们学到的新本领。

  (二)新手上路引导算法

  1、要求:任意拿出3张扑克牌,根据3张扑克牌上的数,用加、减、乘、除法进行计算,每个数只能计算一次,算出得数是24。

  7、6、3 7、8、9

  2、对话交流。

  师:对了,借助口诀,看6想4;连加也行。

  (三)能手展示尝试算法

  师:我们继续。

  1、你能用下面各组牌上的3个数算出24吗?

  2、完成学习单《能手展示》,在横线上写算式。

  3、汇报交流,(各小队加一颗星)

  (四)高手对决提升算法

  1、过渡:这三组都能算出24,老师这有三张牌能算吗?

  (1、2、5依次贴在黑板上)

  生:思考、疑惑。

  师:有的可能真的算不出来,但也有些是知识水平的限制。

  2、如果再添一张(反面),几张牌?现在算得出来吗?

  出示:1、2、5、8

  (观察一下,看8,想3,其余3张牌能凑出3吗?(同桌讨论方法)把计算过程写在学习单上。

  3、交流:谁来分享你的方法?有其他方法吗?

  评价:真是“人多智慧广”,让我们的争星活动继续。

  4、合作探究。

  活动一:必答题

  规则:每个小队一道题,答对得一颗星,答错不得星。(适时掌声)

  师:现在为止,每个队得分一样,平分秋色,激烈的竞争还在后面。

  (五)大显身手交流算法

  1、师:刚才是我们分队比赛,我们还可以4人小组比赛。

  【点击:视频】

  活动要求:四人一组,每人从自己的牌中任意拿出一张,谁先算得24,牌就归谁。如果计算的结果得不到24,就换牌再算。

  2、课外延伸:

  课后,我们可以和同桌或父母来一次“算24点”争霸赛,比比谁厉害。

  三、建构生成拓展延伸

  1、回顾反思

  回顾算“24点”的活动过程,你有哪些收获?

  生:我们用扑克牌算24点;

  生:口诀算24点;+、—、x、/混合运算的;

  生:不同的牌都可以算24点;

  生:相同的牌有不同的算法。

  2、游戏拓展

  其实,不仅“算24点”游戏中隐藏着数学知识,其他游戏中也有。想不想看看?

  俄罗斯方块——隐藏着平移、旋转的知识;

  愤怒的小鸟——要想打中目标,注意方向、距离;

  石头剪刀布——告诉我们:胜负平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3、结语:

  好的,孩子们:让我们带着数学的眼光,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谢谢孩子们!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13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教案12-08

下册数学教案:变化的量11-30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小数》教案11-30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精品教案12-05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17篇)03-02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本11-27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1吨有多重》教案06-17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