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小学数学教案合集7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复习有关简单的路线图,进一步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和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有关简单的路线图,会辨认运动方式,并能根据要求画出相关图形。
教学难点
画出轴对称图形和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方位图。
1、复习。
(1)简单地让学生回顾一下有关方位的'知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在教室里同学间的相互之间的位置情况。
2、书本上第87页的练习。
(1)教材示范:邮局在(华光路)和(柳泉路)的交叉路口的(西南)角。
让学生理解是填路名和方位。
(2)问题1:育英小学在电影院的()方向。
引导学生找到育英小学和电影院,然后根据它们的位置来判断。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3)问题2:公园在()和()的交叉路口的()角。
同样引导学生先找到公园,再找到与公园相邻的两条路,再判断其方位。
(4)问题3:张丽去上学,她可能沿着()向()走,到华光路再向()走,在马路的()侧就是育英小学。
让学生找到张丽家和小学,然后根据张丽所走的路线来完成此题。
(5)问题4:张丽上学还可以走哪条路线?
同学之间说一说后集体交流。
二、运动。
1、回顾。让学生回忆一下,像哪些物体的运动我们认为是平移,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2、书本上第87页的练习。
逐一出示四幅图,让学生说一说分别是哪种运动方式?
思考后举手发表。
三、在方格纸上画图。
1、出示几幅图,让学生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你们画出对称轴。
2、在方格纸上出示几幅比较简单的图形,让学生根据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图形,并说一说是什么图形。
3、出示书本上第88页第13题的第1小题。
让学生独立画出轴对称图形。
这幅图形相对来说难度比较大,如果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也可以借用镜子来完成。
4、平移图形。出示三幅图形,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平移,在平移前让学生说一说在平移的过程要注意的问题。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5、完成书本上第2小题。
将小船向下平移5格。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在掌握了除法和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教学一些关于比的基础知识,能够发展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为以后教学比例打好基础。下表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编排。
比的意义、表示方法、各部分名称、求比值(例1、例2)
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例3、例4) 练习十三
按比例分配问题(例5) 练习十四
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达到这个要求需要以比的知识为基础。因此,本单元教材十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编排上有三个特点。
第一,编排四道例题教学比的基础知识。前两道例题循序渐进地教学比的意义,先认识两个同类量的比,再认识两个不同类量的比,逐渐建立比的概念。后两道例题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从化简整数比到化简分数比、小数比,使比的概念得到深化。有了这些扎实的基础知识,就能解决不同情境里的、不同方式呈现的按比例分配问题。
第二,联系生活和已有经验,建构比的知识。教学比的意义和性质,有大量资源可以利用。例如几种物体的份额关系、常见数量关系等。教材用比表示果汁和牛奶的杯数关系,表示白色方格与红色方格的个数关系;利用路程除以时间等于速度、总价除以数量求单价,理解路程与时间的比、总价与数量的比;联系分数基本性质得出比的性质让学生在应用已有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新知识,在建立新概念的同时深化原有认识。
第三,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要把已知的各部分的比看成各部分的份数,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测量大树、旗杆、楼房的高,要发现并理解同一时间、相近地点,杆长与影长的比是一定的。可见,比的概念是解决实际问题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教材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具体应用比的知识,加强了基础知识的教学。
一、 写比感悟意义。
在用比表示两个具体数量的关系时,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表示两个同类数量间的倍数关系,另一种是表示两个不同类的数量间的关系。教材编排两道例题,分别教学这两种情况,然后概括出比的意义。
例1有2杯果汁和3杯牛奶,怎样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开放的问题。猴子卡通从相差关系思考,小鸟卡通从倍数关系思考。教材接着小鸟卡通的思考,由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引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由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引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结合这两个比,讲了比的表示方法(写法与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教学如果联系2/3是23的结果,3/2是32的商,学生就能初步感受比与分数有关,分数与除法有关,因此比与除法有联系。如果结合2杯、3杯这些具体数量来体会2∶3和3∶2,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对比的认识就能深刻一些,写出比也方便一些。
第68页试一试的每个图,都把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有这样的8份、4份、3份和1份,这是对四个比的意义的具体解释。说出每种溶液里水的体积是洗洁液的几倍,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几分之几,能使学生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都可以用比表示,促进对比的理解。其中洗洁液与水的比是1∶1,表示两种液体的体积相等,丰富了对比的认识。试一试的设计特点是结合图意解释比,进一步感悟比的意义。直观的图示为各个比创造了现实情境,赋予各个比具体的内容。解释比的意义要联系图意,看着比先逐一回答卡通提出的问题,再用几倍或几分之几逐个描述水与洗洁液的体积关系,必须把两层意思都归结到相应的比上去,把学习心向和注意力紧扣在对比的体验上。
例2先让学生分别计算小军、小伟的行走速度,引起对路程时间=速度的回忆。然后教材指出,可以用比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分别写出了两人走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是900∶15、900∶20,让学生感受两个不同类数量间的除法关系也可以用比表示。
大象卡通的提问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一方面引导学生反思两道例题里的比,体会它们都表示两个数相除,从而概括出比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路程除以时间的商是速度,引出比值的概念。说出例1、例2中各个比的比值,能进一步领会比的意义,巩固对比值的'认识。
第69页试一试把3∶5改写成除法算式、改写成分数,是沟通比、除法与分数之间的联系,目的是加强对比的认识。把比写成除法算式,是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而把除法算式写成分数是旧知识。把3∶5写成3/5,教学了比与分数的关系。这里的3/5如果看作3∶5的比值,它是一个数;如果看成3∶5的另一种表示,它仍然是比。教材特别强调,如果把2∶3写成2/3,应该读作2比3。
比、除法、分数的相互关系重在理解,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要通过改写来体会和掌握。至于比、除法与分数的不同,在改写中也能有所感受,不必刻意去区别。
二、 求比值发现比的基本性质。
例3教学比的基本性质,用表格呈现了4瓶液体的质量和体积。教学活动从写出各瓶液体质量和体积的比,并求出比值开始。先把比值相等的3个比写成等式,再得出比的基本性质。由于有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商不变规律的经验,尤其是提示了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想一想,学生理解比的性质应该是顺利的。教材编写放得很开,正是出于上面的考虑。
比较4∶5、16∶20和40∶50,看出4∶5比另两个比简单,体会它的前项与后项都是整数,而且只有公约数1,不能再化简了。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的含义,能自然地过渡到化简比的教学中去。
例4教学化简比,三小题分别是化简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在虚线框里表达了化简的关键步骤,并提出为什么除以(或乘)这个数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化简比的思路和要领。化简整数比,一般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能较快地得到最简单的整数比。如12∶18=(126)∶(186)中的6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当然,在化简12∶18时,前项和后项先同时除以2,再同时除以3,也是可以的。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一般先化成整数比,再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如5/6∶3/4=5/612∶3/412,这里的12是5/6和3/4的公分母,比的前项与后项都乘它们的公分母,是为了把分数比化成整数比。再如1.8∶0.09=(1.8100)∶(0.09100),前项、后项都乘100,是为了把小数比化成整数比,是着眼于0.09考虑的。教材写出了12∶18化简的结果是2∶3,突出必须是最简单的整数比。把5/6∶3/4的结果让学生写,体验只有同时乘公分母才能把分数比化成整数比。让学生接着完成1.8∶0.09的化简,从中理解化成的整数比180∶9不是最简整数比,还要继续化简。
三、 转化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策略。
按比例分配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解决一些常见的、较简单的按比例分配问题,能在实际应用中加强比的概念。
按比例分配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来解答。例5的编排在建立比的概念之后,适宜用比的知识解答。兔子卡通把比看作份数,小鸟卡通把比看作分数,都是从3∶2的具体含义出发,经过推理形成解题思路的。也可以先在教材的方格图上,通过涂色得到启发。如果每次涂5个方格,其中3个红色方格、2个黄色方格,那么要6次(305=6)刚好涂完。所以红色方格一共有3053=18(格),黄色方格一共有3052=12(格)。如果把方格图里的3行(列)涂红色、2行(列)涂黄色,那么就能直观看到红色方格是30格的3/5,黄色方格是30格的2/5,所以两种颜色的格数分别用303/5和302/5计算。
兔子卡通和小鸟卡通的解法似乎不同,其实是相通的。首先是思路相通,都按下图的线索思考。
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红色方格占3份,黄色方格占2份,30个方格是5份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黄色方格占总格数的2/5
其次是算法相通,3053可以看成求30的3/5是多少,3052就是求30的2/5是多少。沟通两种解法的联系,要提倡小鸟卡通的方法,突出按比例分配问题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试一试里出现了1∶2∶3,对连比的概念不需要作过多解释。学生会从两个数的比来体会这个连比的含义,只要能够说出红色方格占1份、黄色方格占2份、绿色方格占3份,就能应用解答例5的经验完成这道题。卡通的问题三种颜色的方格各占方格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引导学生用分数乘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练一练第2题给出了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各有的人数,把180块巧克力按班级人数的比分配。这道题变式呈现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没有直接给出班级人数比,要求学生根据人数先想出比,然后按比例分配。这道题还是解答练习十四第2、8题的平台。
练习十四第6题根据一个已知的比,联想出一些有关的比或分数,一方面是锻炼发散思维,培养转化能力。另一方面是加强比的概念,为解答第7、8题作思路铺垫。如第7题,药粉和水的质量比是1∶40,由此可知药粉质量是水的1/40,水的质量是药粉的40倍。联想的这些数量关系,可以用于解答这道题。
四、 发现、应用规律实践活动的重心。
实践活动《大树有多高》测量树、旗杆、楼房的高度。这些物体比较高,它们的高度很难用尺直接度量,要通过在同一地点,同时测得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相等的规律,间接获得。发现和应用这个规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重点。为此,教材把活动设计成两部分。
在量量比比这部分逐步发现规律。首先在太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设计这一活动有三个目的:一是懂得什么叫影长;二是学会测量影长;三是体会同一时间、同样长的竹竿的影长相等。教材利用图画示范了怎样把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怎样量影长,还通过卡通的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影长,有所发现。然后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按照表格的要求,分别测出每根竹竿的长度及影长,算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发现竹竿有长、有短,影长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这就是第78页下面的结论。
在议议做做这部分应用规律。教材没有把怎样应用规律测量树高、楼房高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方法。第一步推想3米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的影长是多少。根据前面的测量和求得的比值,推想是多样的,可以估计,也可以计算。如3米长度大约是前面某根竹竿长度的几倍或几分之几,3米竹竿的影长就是前面那根竹竿影长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如根据3米∶ 影长=确定的比值列算式计算。让学生推算,是体会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可以用来计算同一时间、相近地点其他竹竿的竿长或影长。即前面发现的规律可用于测量物体的高度。第二步想办法测量大树的高。要通过交流,整理思路:测出1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求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再测出树的影长,求它的高。第三步用上面的方法,实际测量校园里的一棵大树的高。为了便于操作和计算,教材设计了一张表格,把测量得到的竹竿竿长、影长和大树影长填在表格里。通过填表整理数据,想到算法。第四步是延伸。用同样的方法测一测、算一算楼房和旗杆的高。怎样比较正确地测量楼房的影长,需要教师给予指点。第五步是没有同时测量竹竿的影长和大树的影长,用上面的方法计算树的高,不会得到准确结果。突出必须同一时间测量影长。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这局部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局部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局部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需学好。教学中我充沛利用学具让同学先动手摆,教学中我充沛利用学具让同学先动手摆,让同学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局部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我主要引导同学动手操作,协助同学逐步认识余数和有余数除法。
首先,让同学通过分小棒的活动形成认知抵触,发生学习需要。让同学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4根、5根、六根,可以分给几个人?同学边操作边完成表格,然后让同学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同学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的,一种是有剩余的。这时同学就发生了认知抵触,萌发学习需要,需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教学活动水到渠成,教师顺势揭示课题。
接着引导同学以10根小棒,每人分得3根,还剩1根这种情况为例,讲述怎样写成除法算式,使同学知道剩余的1根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初步建立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概念。
然后让同学“试一试”,把分小棒有剩余的`其他几种情况也分别用除法表示,在模仿中继续体会有余数除法中的商和余数的具体含义,逐步完善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概念。
最后是借助学具操作,加深印象。完成 “想想做做”时,让同学借助分圆片、分三角形等活动,比较概括地知道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假如没有正好全局部完,也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计算。
同学积极参与操作活动,再得出结果,从形象到笼统,便于同学掌握。能为同学提供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使同学面对数学问题,用自身的智慧去探求数学的奥妙。虽然在摆的过程中,同学交流中,课堂有点乱,但同学自身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到当平均分有剩余时,需要用一种新的算法来解决,那就是有余数的除法,而剩余的局部就是余数,凸显了有余数除法的的概念与意义,让同学在实际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同学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历经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概括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的各种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出示世园会吉祥物)小朋友们好!我是20xx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吉祥物长安花,今天我要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你们要是想去世园会看漂亮的花朵呢,只需要闯过两关就可以啦!你们有信心吗 ?
闯关游戏:
第一关:开火车出示口算
2+4 8-2 4+5 6+2 9—5 2+5
口算时强调计数单位如2+4,表示2个一加4个一得6个一,所以3+4=7
第二关:我会填
40里面有()个十。 7个十是()。 6个十是() 10个十是()。
1、走进世博
看!来了这么多游客,还有小朋友呢。请孩子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哪几种颜色的花;观察这一块,你发现了哪些和花有关的数学信息?(有20盆红花,10盆黄花,紫花30盆)根据红花20盆,黄花10盆,紫花30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请四人为小组相互说说。
2、汇报
师:你们小组提出了哪些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黄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盆?红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盆?黄花比紫花少多少朵?紫花比红花多多少朵?…(根据学生板书:一共有多少?多多少?少多少?还有多少?)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老师为你们高兴。
1、 根据问题,让学生列出算式。
板书:10+20 20-10
10+30 30-10
20+30 30-20
2、 仔细观察这六题,你发现了什么?(揭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二、探究新知
1、 交流算法
师:刚才很多孩子还没有学就已经算出了10+20=30,很棒!那你们是怎么算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交流汇报:你们组有哪些方法?
a.数的方法:10、20、30。
b.摆小棒:先摆一捆小棒,再摆两捆小棒,一共是3捆小棒,所以10+20=30
c.数的组成:10和20组成30。
d.用十作单位:10里面有1个10,20里面有2个10,加起来一共是3个10,也就是30。(课件演示)
e..计算的方法:因为1+2=3,所以10+20=30。……
2、 组织评议
师小结:小朋友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有数数的,有计算的,有用数的组成,你喜欢哪一种方法。
不管你喜欢哪种方法,结果都是一样的,老师也喜欢这种算的方法,就是把10、20看作1个十、2个十,就把10+20变成了1个十加2个十,合起来是3个十。20+30怎么算?50+40呢?40+60呢?
3、 尝试计算减法算式。
(20-10,30-10,30-20)
你又是怎么算的?同桌商量一下。
交流汇报:
生1: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三捆减去一捆就剩下两捆,两捆就是20
生2:我是用看减想加的办法算出来的,因为10+20=30,所以30-10=20
生3:3-1=2,30-10=20
师结合图演示,从3个十里去掉1个十还剩2个十,所以30-10=20.这样想的孩子请举手。补充70-20呢?100-40呢?
同学们游玩了世博,还解决这么多问题真能干!
三、动手操作,感知算理,归纳算法
师:接下来让咱们先活动活动小手“摆一摆、算一算,看看谁的小手最灵巧”。30+40 70-30
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
(先拿3捆是30,又拿4捆也是40,合在一起是7捆,就是70根)
(先拿7捆是70,又拿走3捆也是30,就剩4捆,就是40根)
师: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应该怎样计算呢?
四、巩固拓展,以算促用
(课件出示)工作人员见我们小朋友这么聪明、可爱给大家送来了矿泉水快来看呀!
师:一盒有多少瓶?(10瓶)一盒就是几个几?(一个十)左边有几盒?那右边呢?现在请孩子们根据图马上完成算式式。(展示订正)问:40+20指图说你是怎么算的?60-20呢?(重在说算法,结合图)
渴了矿泉水我们继续游玩吧(课件出示)
师:咦,到底该走哪条路呢?别急!有明明支招呢!咱们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学生算完后)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
通过这3组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上下两题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汇报,并相互出一些这样的题考考你的同桌。
3、 你们这么棒让老师很骄傲,我请你们吃水果算对水果上题才能得到吆!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该回家了开火车,第一个同学当火车头先编一个题,第二个同学用前一个同学的得数在编一个题,加减法不限,如生1 说20加40等于60,生2 说60减50等于10……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保护环境、……)只要爱观察,爱动脑,你会发现,身边处处有数学,你每天都能学得开 心,玩得快乐!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课本第98页复习题。(口答问题)
问:已知工作时间,怎样用分数表示工作效率?
已知单位时间完成了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时,如何求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
可以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
用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是: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板书课题:工程问题。
二、新授。
1.教学例10。
(1)出示例10: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2)让学生自己解答,指名板演。
(3)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说出:要求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就要先求出两队的工作效率和,再求两队合修的时间。)
(4)具体让学生说一说3010和3015求的是什么?这两个商加起来,得到的是什么?再用它们的和去除30,得到的是什么,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算的.?
(5)小结。
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6)问:如果我们去掉长30千米这个条件时,还能不能解答?
(7)引导学生解答:
问:这里的工作总量是多少千米没有告诉,那么工作总量用什么表示?
工作总量是1。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可以求什么?怎样列式?
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可以求什么?怎样列式?
甲队每天修这段公路的,乙队每天修这段公路的,可以求什么?怎样列式?
(8)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这道题应怎样列式解答?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天)
答;两队合修6天可以完成。
2.对比小结。
(1)从这两道来看,不同点是什么?不告诉具体工作总量的,工作总量用什么来表示?
工程特点是:不告诉具体的工作总量,而用单位1来表示。
(2)从解题过程看,工作怎样表示?
工作效率是用分率来表示(不是具体数量)
(3)所用的数量关系相同吗?
都是用数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98页做一做题目。
四、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思路:
通过观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目标或者自定的目标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经历分类和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但是专门让孩子被动的认知让整个课堂很枯燥,孩子也没有兴趣。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时候,我想采用一系列游戏的方式和方法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如《小组找家》《男女小朋友找家》《小小花果山》《美丽的大海边》,一环接一环,让孩子在新奇的时候就结束,意犹为尽,既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又保证了孩子在玩中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标准或自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后薄等。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
4、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选取学生习惯的`生活环境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帮妈妈整理衣服和存放衣服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分类和比较,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信息窗是帮妈妈分类放衣服,通过妈妈和小朋友的谈话启发学生利用经验,学习比较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在我学会了么栏目中比较远近宽窄,达到宽展巩固的目的。
学校学生情况分析:
学校处于城市,教室里设有多媒体,利用课件让学生投入这个学习活动中。学生在家也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教材的生活场景基本差不多,所以对于孩子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大小多少轻重高矮的分类不是太难。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活动:①走100米,数数大约有几步。②走200米,看用多长时间。③了解交通工具的一般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听说过五指山吗?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就叫五指山,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
1、复习已学过的四个长度单位。
(学生比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说出表示的符号并板书;说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长约2( );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高约452( );
世界上最矮的成人高约8( );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厚约15( )。
导入:拇指峰上住着谁呢?
二、认识千米:
1、生活中的千米
(1)板书课题:认识千米(公里 KM)
千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你曾在那里听过或看过千米?
(2)播放相片:这是曹老师在从无锡到宜兴的高速公路上拍摄到的一些镜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①指路标志:(距宜兴?千米) ②限速标志:
③汽车的里程表、时速表: ④地图:
(3)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
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①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②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4)小结:学到这儿,你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了什么初步印象?
2、教学1千米与1000米:
现在大家一定很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一起来看:
(1)播放录象:(走100米的镜头)看,这是我们昨天在操场上活动时拍的录象,我们数了数,走100米大约要200步。
板书:走200步的路约是100米
(走200米的镜头)现在走了200米,大约花了3分钟?
板书:走3分钟的路约是200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100米有多长),下面的小志愿者们走的路就更长了,我们一边看,一边认真数一数:他们一共走了几个100米?
(录象快放部分学生走10个100米的镜头)
(2)同学们想一想:把这10个100米连起来,该有多长啊!把答案写在纸上好吗?
板书:1千米 1000米 这两种写法都对吗?为什么?它们表示的长度虽然是一样的,可也有不同点,你发现了吗?
1千米=1000米,读来不易区分,你能巧用停顿,把它们区分开吗?
(生读)
(3)小结: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3、感知、体会1千米
(1)咱们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00米,( )圈是1千米。有的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50米,( )圈是一千米,如果是400米一圈,( )是一千米。
(2)在脑子里猜测想象一下: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从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
(3)让我们跟着摄像机镜头到校门外的大街上去走一走,看看一千米究竟有多长?(播放录象)
请学生闭眼在脑海里把这段路走一遍。
(4)估计:看了录象,你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呀?你们怎么估计1千米的距离?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组内讨论)
板书:人走15分钟的路约是1千米
人走20xx步的路约是1千米
汽车行驶1分钟的路大约是1千米
(5)建议学生课后用这些方法验证刚才的猜测想象。
(6)引导:那我们班哪个同学的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7)曹老师家离学校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曹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简述理由?
(8)森林公园
看了画面,你知道哪些信息?26千米远吗?你会怎么去森林公园?
(9)小结:学到这儿,大家肯定对千米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三、巩固新知,实际应用:
(1)你们的收获可真多,我来考考你:
4千米=( )米 3000米=( )米
9千米=( )米 6000米=( )米
(2)小朋友们看过国庆50周年的阅兵式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完成填单位)
(3)咱们中国的铁路也很发达,估计铁路的长度:(想想做做6)
(663 1157) (组内交流估计方法与结果)
(4)三( )班千米录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它就是公里,也可以用㏎表示。它住在五指山的拇指峰上。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自己,看,你也有一座五指山,有了它,你就可以牢牢地掌握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了。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02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5-1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2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08-24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09-12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07-27
(精)小学数学教案07-31
小学趣味数学教案05-20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