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长春版语文《赶集》教案(精选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春版语文《赶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长春版语文《赶集》教案 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能够想象出集市上热闹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课文,识字。
教学准备:
可以准备一些实物,如镰刀、姜、蜡等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的物品。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韵文,识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大家到农贸市场走了走,这节课我们就和小妞妞一起去赶集,到集市上看一看。
二、读文、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画出你叫不准的字。
3、随机识记二类生字。
做一下猜字游戏或是拍字游戏,加强二类字的'识记。
4、同桌之间配合读课文。
5、拍手读课文。
6、在课文中学习一类生字。
吓:使人害怕,威胁扩词:吓唬
(he)恫吓、恐吓
跳:左右结构形声字字义:
1、蹦,跃,两脚离地全身向上或向前,引申为越过,通路。
2、一起一伏地动。
扩词:跳跃、跳高、跳远、跳绳、跳板、心跳
三、指导书写:
让学生观察虚宫格中字的整体结构再书写。
四、游戏巩固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生字,朗读课文。
2、课后习题。
(1)读一读,连一连。
(2)读课文比赛
(3)采蘑菇,涂色。
(4)买卖游戏。
长春版语文《赶集》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集妞镰绳姜蒜蜡粗猛辣吓;会写2个字:吓跳。
2、通过学文,知道市场上的热闹景象。
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能够想象出市场上的热闹景象。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做买卖,在游戏中发展自己的语言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情感目标:本文课文句式整齐,合辙压韵,富有情趣,让学生体会出市场上的热闹景象,从而让学生了解一些生活的常识,寻找生活中的乐趣,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点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结合图画识记字形,了解字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在学文的过程当中识字,边背诵边联想字形。字形与字义的相结合。
2、体会市场上的热闹景象,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语言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教学手段
幻灯片卡片
多媒体辅助法讲授法讨论交流法法
教学活动
一、导课:
同学们,昨天我们在农贸市场逛了一大圈,看到了那么多的东西,都有什么了?(学生自由发言,如:又大又圆的西瓜,又大又红的苹果,酸甜可口的葡萄,又香又甜的梨……)市场里的东西太多了,有一个叫妞妞的小朋友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瞧,她去赶集了。(板书:赶集)请同学们随老师齐读文题。谁能说说“赶集”是怎么回事?你能用集组个词,说句话吗?请大家打开书,让我们也一起和小妞妞去赶集吧!看看她在集市上又都看见了什么?
二、听读课文,体会感悟
1、听师范读,边听边思考,这篇小韵文介绍了小妞妞去哪儿,她都看到了什么?
2、领读,师读一句生读一句。
3、标出文中共有几句话,在课文中圈画出本课生字以及包含生字的.词语。
4、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刚画出的生字的读音。并思考小妞妞所看到的东西都是什么样的。
5、学生汇报,师出示板书。(梨甜镰快菜好枣红绳长糖甜香姜辣画好看蒜大蜡粗猪叫)
三、随文识字,记忆字形。
(1)找同学来读韵文的第一句话:小妞妞,去赶集,集上有人在卖梨。
妞:女字旁加一个丑字。
(2)结合实物学习生字“镰、绳、蒜、粗”。
妞妞在集上看到的一些东西同学们可能没见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出示实物或图片)
(3)找同学读7、8两句,学习“姜、辣”。
字谜法:半个美女,打一字。
姜:上下结构,上面是一个羊字而竖不出头,下面加一个女字。这个字和哪个字比较相似?(美)
(4)正当妞妞看得兴致勃勃时,一声猪的猛叫吓了妞妞一大跳。
当你受到惊吓时会有什么反应?谁来表演一下。看他的嘴张得那么大,下巴都快掉下来了,学习“吓”。
(5)凶猛的野兽,反犬旁加一个孟字,学习“猛”。猛烈、凶猛、猛然、猛兽。
(6)看老师在做什么?(表演跳的动作)因此跳字是足字旁加一个兆字。你们能表演这些字吗?(出示:跑,跃,蹦)
四、(出示课件)复现生字。
1、借助屏幕中的拼音读
2、拼音飞走了,你还能读准他们吗?(分组读)
3、你们读得真响亮,老师相信,把生字宝宝单独请出来,你们也一定认识。(齐读、开火车读)
五、读文感悟市场上的热闹景象。
1、自己练习拍手读。
2、同桌之间练习打拍子读。
3、全班一起拍手读。
4、教师跟据板书指导有顺序背诵。
六、买卖东西的游戏,模仿市场上的做生意的人卖东西。(教师可事先准备,并先和一名同学示范或展示一段买卖录象创设情景)
七、作业:拍着节奏来背诵课文。
长春版语文《赶集》教案 3
目标:
1.能基本掌握“小驴滚”(团身侧滚翻转180度)动作要领,提高控制身体的能力。
2.能积极探索垫子的不同玩法,体验创造性运动思维。
3.初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体验活动的快乐。
准备:
斜坡垫,体操垫,拱形垫,黏贴球,黏贴衣等
过程:
一、热身运动,引发幼儿兴趣
1.师:我有一头小毛驴,从来也不骑。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骑着去赶集。小驴宝宝们,驴妈妈今天要去集市逛街,你们想一起去吗?跟着音乐一起出发吧!
2.教师带着幼儿在教室运动热身,并不断变化动作。
3.热身动作:小驴转头颈—小驴上山(手撑膝腿爬)—小驴踢后腿—小驴过山洞(小鸭走)—小驴喝水(跪撑交替手支撑)—小驴过河(手撑膝腿爬)——小驴戏水(左右侧滚翻)—再次出发,找到蓝色垫子。
二、探索感知小驴滚,掌握动作要领。
1.师:刚过了小河,眼前出现了一个山坡,小驴心想我可以从山坡上滚下去,你们见过小驴滚山坡吗?找一个空地试试看。(幼儿自主探索身体团在一起时能怎样进行滚动,让每个幼儿展现出自己的想法和动作。)
2.教师根据幼儿的动作,进一步指导,并请个别幼儿示范
指导要点:动作一:团身,双脚并拢,屈膝跪地,双肘趋于胸前,低头含胸;
动作二:重心向一侧倒,团身的同时向左或向右翻滚。
3.游戏:听音乐打滚
师:小驴成功学会了打滚的本领,高兴得和同伴们玩起了游戏!我们也来试一试,听音乐小驴爬行,听到音乐停止,小驴侧滚翻,看谁滚的最好。音乐响起,再次爬行。
师:打滚时请小驴们身体都蜷缩起来哦,要不然会被驴妈妈抓到边上重新练习哦!(教师进行指导,以表扬、鼓励的方式激发幼儿的积极性。)
三、创设游戏情境,提高幼儿能力
1.游戏一:“小驴送货”,巩固动作要领
(1)师:小驴想要把主人的货物运到集市上去,必须从山坡上滚下来,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可不能让“货物”掉下来。
游戏规则:幼儿排成两列纵队,从斜坡垫开始,让幼儿将球夹在双腿间滚动,防止身体在滚动中散开,到达终点后将“货物”放进框里,幼儿鱼贯式进行游戏。
(2)教师在游戏中,及时观察并注意保护幼儿安全。
2.游戏二:“小驴赶集”,提升动作水平。
(1)师:你们本领学得这么棒,遇到下坡路再也不怕了吧,跟着主人一起去赶集吧!
(2)讲解游戏方法:
师:去集市的路上,我们要爬过草地、钻过山洞,爬上高坡再滚下山坡,过独木桥。看看哪只小驴最勇敢,能又快又安全地到达集市。听到音乐,我们就出发!
游戏规则:游戏器械围城正方形,幼儿每次只能拿一个黏黏球贴在身上,从起点出发,将球送到指定框内后,再次出发进行游戏,直到音乐停止。
四、整理活动
1.放松游戏“小驴泡澡”:教师带领幼儿踏小碎步,扭动腰胯,双手自然划圈,然后坐到垫子上休息,放松膝、踝关节,自然抖动和轻敲双腿。
2.整理器材,教师进行活动总结,结束活动。
安全提示:
1.提供空旷的`场地,在场地铺满软垫。
2.穿着宽松的运动装,小脚穿好防滑袜。
3.提醒幼儿滚动时注意滚动方向的安全。
4.幼儿练习高坡“小驴滚”的过程中,教师提醒幼儿手和脚蜷缩起来。
长春版语文《赶集》教案 4
活动目标:
1.了解民间赶集的特点,收集利用多种材料开展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
2.学习扮演各类角色,分享角色合作玩买卖游戏、角色表演的经验,养成良好的社交、礼仪等行为。
3.体验民间游戏给自己和伙伴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开展活动前,请家长带孩子参加就近乡镇的集市交流活动
2.有关赶集的视频或PPT。
3.场景准备:集市布置:各种商品及摊位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引出话题“赶集”。
师:小朋友,你们赶过集吗?
师:集市上热闹吗?都有些什么?
2.播放PPT引导幼儿观看人们赶集的图片,了解什么叫赶集。
播放第一张PPT:图片上的人们手里拿着什么?他们准备去哪儿呢?
引导幼儿讨论:“人们为什么要赶集?”
继续播放ppt,帮助幼儿了解赶集的热闹场景。
小结关于赶集的小知识:赶集又叫赶场或赶市集,赶乡场。在我们溧阳叫:交流。这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一种定期聚集进行商品交易的形式。每到到赶集的时候,十里八村的老百姓就会带上自己准备交换的物品,向集市所在的乡镇进发,集市上非常热闹,各种各样吃的用的,还有很多好玩的东西。
3.情境游戏“小赶集”,在游戏中体验换购的乐趣。
师:今天我们幼儿园里也开了一个“集市”,你们想参加我们的集会吗?
与小朋友共同制定互换活动规则。
提出问题:如何介绍自己的物品?
怎样换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与小朋友交换物品后还能要回自己的物品吗?
当别人不愿意与你交换的时候你怎么办?
当两个小朋友同时喜欢一件玩具时你怎么办?
4.教师带领自己班级孩子参加班组里开展的换购活动。
5.结束活动,请幼儿说说参与赶集游戏的心情。
在这次活动中那些小朋友换来了自己喜欢的物品?你高兴吗?
在交换过程中有哪些好的.经验?遇到困难了吗?是怎样解决的?
反思:
城市里的孩子对于赶集热闹的场面无法想象,而对于农村的孩子,每到赶集的时候会特别开心,话题也特别多:玩的、吃的、穿的……孩子间交流的都是有关集场上的所见所闻,这一点,城市中的孩子是体会不到的。
不过通过“以物换物,淘宝大行动”这样一个活动,让孩子将自己的闲置物品与同伴分享、交流,并在物品交换的过程中学习主动推销自己物品的办法,同时帮助幼儿树立了低碳、绿色的生活理念,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让他们从小养成健康生活的好习惯。
长春版语文《赶集》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赶集”这一民俗活动的起源、特点及其在不同地区、民族间的差异。
(2)通过阅读相关文本、观看影像资料,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赶集活动中蕴含的社会、经济、文化意义,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2)通过模拟或实地参观赶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并理解赶集的生活气息与人文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通过对比现代购物方式与传统赶集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树立尊重多元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赶集”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难点:深入剖析赶集活动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敏感度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1.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出话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赶集’吗?你们或者你们的家人有没有参加过赶集的经历呢?”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或所见所闻,引发对赶集的好奇和兴趣。
(二)新课讲解(约20分钟)
1. 介绍赶集的基本概念:解释“赶集”的定义,阐述其时间周期、地点选择等基本特征。
2. 讲述赶集的历史沿革与地域特色:结合历史资料和地图,讲述赶集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以及在中国不同地区、民族中呈现出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3. 展示赶集现场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赶集的热闹场面和丰富商品,同时指出其中反映出的社会交往、商品交换、娱乐休闲等功能。
(三)小组讨论与展示(约15分钟)
将学生分组,每组围绕以下议题进行讨论:
赶集与现代社会购物方式相比,有何异同?
赶集对于当地社区、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有何作用?
如何看待和保护这种传统的民俗活动?
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适时点评、补充,引导全班共同探讨。
(四)实践活动(视情况而定,可安排在课外)
1. 如果条件允许,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一次当地的赶集活动,让他们亲身参与、体验,完成观察记录和心得体会。
2. 或者在课堂上模拟一次小型“赶集”,让学生扮演摊贩、顾客等角色,体验交易过程,感受传统市场的魅力。
(五)课堂小结(约5分钟)
1.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强调赶集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现实意义。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承类似的传统习俗,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
四、作业布置:
1. 完成一篇关于自己参加赶集活动的观察日记或心得体会。
2. 对比研究家乡或其他地区的两种及以上不同类型的集市,撰写一份比较报告。
长春版语文《赶集》教案 6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赶集”的概念、起源、发展及地域特色,理解其作为中国传统市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观看、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信息筛选、归纳总结及跨学科知识运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实地考察(视条件允许)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解决、交流与合作能力。引导学生从历史、社会、经济、生态等多个视角解析赶集现象,提升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兴趣与尊重,增进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引导学生反思现代消费模式与传统赶集方式的异同,倡导绿色、共享、和谐的生活理念,强化社会责任感与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赶集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把握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
难点:运用跨学科知识分析赶集现象背后的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形成对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深度思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约5分钟)
以提问形式引发学生对日常购物方式的思考:“大家平时如何购买生活所需物品?有没有听说过或亲身经历过‘赶集’这种特殊的购物方式?”引入课题。
讲授新知
(约30分钟)
1. 概念解读:介绍“赶集”的定义,解释其时间、地点、参与者等特点,强调其作为一种周期性、区域性的商品交易形式。
2. 历史溯源:讲述赶集的`历史演变,从原始物物交换到集市贸易的发展历程,揭示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角色。
3. 地域特色:展示各地独具特色的赶集场景图片或视频,如云南大理三月街、山东大集等,分析其反映出的地域风俗、物产特色及地方经济发展状况。
4. 文化内涵:探讨赶集所承载的社交功能、民间艺术传播、乡土教育等功能,以及其在构建社区凝聚力、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的作用。
实践活动
(约20分钟)
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如历史变迁、地域差异、文化价值、环保意义等),进行深入探讨,并准备汇报材料。
2. 角色扮演:模拟一次赶集活动,学生分别扮演摊贩、顾客、艺人等角色,体验赶集的热闹氛围,感悟其人际交往特点。
实地考察(视条件允许)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传统集市,亲身参与赶集活动,观察、记录、访谈,深化对赶集现象的理解。
课堂小结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梳理本课知识点,强调赶集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课后作业
1. 完成一篇关于本地赶集活动的观察报告,包括赶集的时间、地点、主要商品、人群特征、特色活动等内容。
2. 思考并撰写短文:《赶集与现代购物方式的比较与启示》,探讨两种购物模式的优缺点,提出对未来生活消费模式的设想。
【长春版语文《赶集》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s版开天辟地教案08-26
《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教案08-26
部编版语文上册教案(通用10篇)08-31
北师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27
北师版保修教案08-26
冀教版教案参考12-22
西师版《达尔文浇花》的教案08-26
敬业与乐业沪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21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