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与反思

时间:2024-12-03 18:59:27 飞宇 教案 我要投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与反思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意为自我反省。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与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与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与反思 1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5——67页。

  二、教学目标。

  1、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摘录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或摘录的方法整理简单的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

  2、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感受整理信息的必要性。

  1、出示情景图,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并说说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2、学生充分交流。

  3、结合学生的“无序”交流,教师组织学生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

  4、教师板书:

  (1)小华用去多少元?

  (2)小军能买多少元?

  (二)解决问题,自主探究整理信息的方法。

  1、提问:要解答“小华用去多少元”,需要的条件是什么?(指名用简洁的语言陈述。)

  (1)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将发言的内容,即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需要的条件整理出来。

  (2)18元买3本,()元买5本,学生的整理方案可能有:3本要18元,小华买15本,小明买3本用去18元,小华买5本用去()元。

  (3)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评说,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列表整理。

  (4)教师在小黑板上绘出空表格,学生完成填空:

  ①小明3本18元。

  ②小华5本()元。

  ③小明3本18元。

  提问:下面我们来解决问题,你是看原先的购物图呢,还是看你整理的内容?为什么?(学生小组交流后在全班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18÷3=6(元),6×5=30(元)。(再让学生口述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谈话:再来看问题2,大家会整理信息吗?(学生自主整理,展示学生整理的内容。)

  (1)师生评议学生的整理结果。

  (2)指名板演解答,其余自练。

  (3)评析板演的解法,口述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4)引导比较,强化整理信息的方法。

  (5)讨论、交流:

  A、把刚才解决的两个问题联系起来比较,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B、把解决两个问题的数据合起来看,你发现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本数在变化,钱数也在变化;本数与钱数发生了相对应的变化,不变的是——每本的价钱。)

  3、引导学生反思: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三)巩固应用,提高整理信息的自觉性。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列表整理,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少数学生作个别指导。

  (2)展示学生的整理结果。

  (3)提问:通过整理,解题的感觉如何?

  (4)学生列式解答,教师指名板演,师生评析板演。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整理、解答,指名板演。

  (2)提问:大家觉得在这里解决问题要注意什么?

  (四)揭示课题,提升对整理信息意义的认识。

  谈话:回顾一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探讨了——列表整理,摘录整理。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今天所学习的列表、摘录问题信息等策略,都能使信息得到简明的表达,方便我们理解,有助于顺利解题。下一节课我们还要继续探讨解决问题的其他策略。

  (五)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四、教后反思:

  教材中的例题及练习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以往被称之为“归一”、“归总”的内容,但在苏教版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定位已发生了变化。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不是目的,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问题信息,体验解决问题中的思考策略。教学时采用了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通过引导,放手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来摘录条件和问题,然后让学生来评论、比较、鉴别,从而认可最简洁的一种,形成共识;接着教师绘制表格,让学生填写。这里一方面相信和尊重学生,任由学生来摘录和整理信息;另一方面又不失指导点拨的教学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走向规范简洁的列表整理。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与反思 2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P65—6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并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

  这节课重点学习的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例题出现的是三个小朋友买相同笔记本的情境信息,分两次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先找出需要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条件进行整理,通过呈现表格让学生感觉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再让学生思考怎样回答问题,随后用列表的方法搜集整理信息,自主分析数量关系,解决第二个问题.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学生体会策略价值,并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上。

  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学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学生初步接触“策略”一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情境中呈现较多的信息,产生要整理信息的需要,产生掌握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从而真切感受列表的作用,愿意主动掌握并运用这一策略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策略”

  谈话:前段时间进行了语文、数学、外语的期中考试,有十名同学的各科成绩如下。(出示杂乱无序的十名同学的各科成绩)问: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感觉?(乱)你能了解哪些方面的信息?

  如果我想了解每门功课这十名同学的排名情况,以及这十名同学的总分排名情况,你觉得能一眼看出来吗?你打算怎么做?(学生可能会说出将这十名同学的各科成绩以及总成绩进行列表整理比较)

  讲述:像刚才大家所说的用列表的方式进行整理,就是一种策略。

  问:什么叫策略?在哪里见过或者使用过策略?

  (说明:这是学生第一次在数学学习中接触“策略”这个抽象概念。本环节旨在通过课前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激活学生的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策略的意义,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

  二、激发内需,形成策略

  呈现情境(1)谈话:三个好朋友去文具店买文具,在文具店里碰到了一些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去帮助解决。

  (将图上信息进行改编,改编后的情境图加上“小华用去了多少元?”小军说:“我只带了42元,可以买几本?)

  (说明:教材中例题的情境内容简单,改编后的情境图中增加了几条信息,使情境中的信息涉及多个条件与问题,能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整理信息?怎样整理信息才便于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思考能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

  (2)整理信息。问:这么多的信息,你想怎么做才能让大家清楚地看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

  (3)展示交流。充分展示学生整理信息的方法,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整理方法的特点,初步认识列表整理信息的优势。

  (4)比较优化。选择学生整理的不规范及规范的表格进行比较,共同商讨表格中应该包含的内容、结构,去繁留简,优化表格。如下表:

  (说明:学生收集和整理的方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多数学生可能只是将情境中的信息抄了一遍,不思考如何简化信息;还有的学生能摘录有效的信息,并有序排列,等等。本环节旨在唤醒学生整理的经验,展示学生已有的整理信息的策略,让学生体验整理信息策略的多样性,初步感受列表整理信息的优越性)

  (5)问:谁能不看图,只看表格就能复述题目的意思?学生复述后,问:你感觉用表格整理信息有什么好处?(清楚、简洁)

  (6)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题中的两个问题。想好后在小组里交流。全班交流。归纳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思路: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

  讨论: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可以怎么想?要知道小军能买多少本笔记本,得先知道什么?

  讲述: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都必须通过表格第一栏小明的信息知道一本笔记本的单价。

  问:通过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你觉得用表格整理信息除了清楚、简洁,还有什么优点?

  (说明:整理信息后进行解决问题的过程,能使学生再次体会到用表格整理信息除了清楚、简洁,更主要的是便于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反思交流,体验策略。

  探讨:上述问题是用什么策略解决的?这种策略有什么特点?

  (说明:策略的有效形成必然伴随着对行为的不断反思。这就须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其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清晰地体会列表在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方面的.优势,积累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经验,灵活选用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巩固拓展,提升策略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学校图书馆里也有一些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独立看书明确题意。问:看过图后,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请大家把课本上的表格补充完整,再解答。

  班级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每步算式求出的是什么?接问: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都要先求什么?(先求一本字典的高度,)

  2、做“想想做做”第2题(出示商店购物情景)

  ①从这幅图中你又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

  你能用什么方法最快地解决出来?(列表)

  你是如何理解“我带的钱正好可以买6个足球或8个排球”?

  请同学们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在课本上列表整理。

  班级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问题?

  五、全课总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那你有哪些收获?

  讲述:其实,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今天只是初步学习了列表的方法和一些具体的策略。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形成越来越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亮点,但同时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以往上课及听课的经历中,发现很多老师不明白这一单元该如何去教,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解决问题上,没能分清策略与方法的本质区别。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子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可以在传递中习得,但策略却不能从外部直接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中感悟获得。本人在别的班级试教中,第一次教学按照书中例题原样呈现,发现因为信息量少,看图即能一目了然地解决问题,学生产生不了列表整理信息的需求,反而是在学生已经得出答案后再让学生去整理信息,教学变得没有实效,不但没让学生形成策略,感觉策略的价值,反而让学生感觉到似乎“多此一举”,于是在公开课的班级中调整了方式,首先通过生活中一件学生熟悉的事(整理分数)逼出学生的“策略”,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策略,再通过一道改编的例题让学生产生整理信息的需要,初步体验列表整理信息简单、明了,在解决题中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表格分析数量关系,再次让学生体验列表整理信息不仅具有上述特点,而且还易于分析题中数量关系,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再次感受到列表策略的价值。学生基于解题的经历和形成的相应经验、技巧、方法进行反思、提炼,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与反思 3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初步学会用列表的策略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分析方法,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能正确解答与列表策略相关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经历用列表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列表策略的价值,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提升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积极参与、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解决问题带来的愉悦感,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与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用列表的策略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熟练运用列表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理解并能运用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这两种分析思路,结合列表清晰呈现解决问题的步骤。

  2.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灵活、恰当地选择列表形式,精准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途径。

  体会列表策略在简化复杂问题、梳理思维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形成主动运用列表策略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通过讲授,向学生传授基本概念与方法;组织学生讨论,激发思维碰撞,深化对策略的理解;安排实践练习,让学生在操作中巩固所学;运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印有相关练习题及空白表格,方便学生记录整理信息)、小奖品(用于奖励课堂表现优秀的学生)。

  五、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5 分钟)

  1. 播放一段超市购物结账的视频,视频中呈现顾客购买多种商品,收银员手忙脚乱,结账速度慢还出错。

  2.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刚看到超市结账乱成一团,要是你是收银员,有什么好办法能让结账又快又准吗?”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整理信息”的重要性,顺势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二)知识新授(20 分钟)

  1. 出示例题:“商店里有三种文具,铅笔每支 2 元,笔记本每个 5 元,水彩笔每盒 10 元。小明买了 3 支铅笔、2 个笔记本和 1 盒水彩笔,一共花了多少钱?”

  2. 引导分析:教师与学生一起读题,读完题后提问:“这么多信息,大家是不是觉得有点乱?咱们怎么把它整理清楚呢?”引出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

  3. 列表示范: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单表格,表头分别为“文具种类”“单价”“数量”,然后按照题目信息依次填入:

  |文具种类|单价(元)|数量|

  | ---| ---| ---|

  |铅笔|2|3|

  |笔记本|5|2|

  |水彩笔|10|1|

  4. 分析数量关系:教师引导学生从表格出发,提问:“知道了单价和数量,怎么求总价呢?”引导学生回忆“总价 = 单价 × 数量”这一数量关系式,让学生分别算出每种文具的总价。

  5. 解决问题:学生算出铅笔总价为 2 × 3 = 6 元,笔记本总价为 5 × 2 = 10 元,水彩笔总价为 10 × 1 = 10 元,最后求一共花费 6 + 10 + 10 = 26 元。教师在黑板上完整呈现计算过程,强化解题思路。

  6. 方法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解题过程,总结:“同学们,当遇到信息多而杂的问题时,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把信息整理得一目了然,再根据数量关系去解题,这样就简单多了。而且我们还可以从条件出发,像刚才根据已知的单价、数量求出总价;也能从问题出发,要算一共花多少钱,就得先算出每种文具的价钱。”

  (三)小组合作(15 分钟)

  1. 出示练习题:“学校组织运动会,购买了篮球、足球和排球。篮球每个 80 元,买了 4 个;足球每个 60 元,买了 5 个;排球每个 40 元,买了 3 个。求购买这些球一共花费多少元?如果用剩下的预算再买 2 个羽毛球拍,每个羽毛球拍 30 元,还剩多少钱?”

  2.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 4 5 人,发放学习单,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列表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并解题,鼓励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交流想法。

  3. 小组汇报: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小组的列表及解题过程,讲解思路,其他小组可以提问、质疑,教师适时点评、引导,完善解题方案,纠正出现的错误。

  (四)课堂拓展(10 分钟)

  1. 出示一道较复杂的行程问题:“甲、乙两车分别从 A、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速度为每小时 60 千米,乙车速度为每小时 40 千米,两车行驶 3 小时后相遇,求 A、B 两地相距多远?如果相遇后甲车继续行驶 2 小时到达 B 地,乙车离 A 地还有多远?”

  2. 引导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道题与前面例题的异同点,提示学生依然可以用列表策略,但表格内容及分析方法需灵活调整,重点引导学生从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去思考。

  3. 自主尝试:学生自主尝试列表解题,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清思路,找到切入点。

  4. 集中讲解:教师选取典型解法进行展示讲解,强调在复杂问题中列表策略如何帮助梳理条件、问题以及隐藏的`数量关系,让学生体会列表策略的强大功能。

  (五)课堂总结(5 分钟)

  1. 教师提问:“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谁能说一说列表策略在解决问题时有什么好处?你是怎么运用它的?”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自由发言。

  2. 教师总结归纳:“列表可以把杂乱无章的信息变得井井有条,方便我们看清数量关系,无论是从条件出发逐步推导,还是从问题出发反向寻找条件,列表都能给我们搭起思维的桥梁。希望大家今后遇到问题时,能主动想到用列表策略来解决。”

  (六)布置作业(课后完成)

  1. 基础作业:完成课本上对应练习题,巩固用列表策略解决购物、行程等常见实际问题的方法。

  2. 拓展作业:让学生寻找生活中能用列表策略解决的实际问题,记录下来,并尝试解决,下节课分享交流。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一、优点

  1. 情境导入贴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利用超市结账视频创设情境,贴近学生日常购物经历,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整理信息的必要性,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顺利引出列表策略,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2. 教学方法多样,注重学生主体地位。讲授法保证知识传授的准确性、系统性;讨论法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小组合作环节学生参与热情高,各抒己见,不仅深化对列表策略的理解,还锻炼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实践法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实际运用策略,切实掌握方法。

  3. 循序渐进,拓展环节有深度。从简单购物例题入手,让学生初步掌握列表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的流程,再到小组合作解决稍复杂问题,最后拓展至行程问题,难度呈梯度递增,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挑战中体会列表策略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拓宽思维广度与深度。

  二、不足

  1. 对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在小组合作及课堂练习环节,部分基础薄弱、思维较慢的学生跟不上节奏,没能充分参与讨论、独立解题,教师巡视时虽给予一定指导,但未能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导致这部分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

  2. 时间把控稍欠精准。课堂拓展环节,由于部分学生对行程问题理解困难,教师讲解耗时较多,致使课堂总结略显仓促,学生回顾、总结所学内容不够充分,影响教学完整性。

  3. 评价方式单一。教学过程中多以教师点评为主,评价语言较笼统,缺乏针对性鼓励与引导;学生自评、互评环节缺失,不利于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反思能力。

  三、改进措施

  1. 加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分组时注重学生层次搭配,让基础好的学生带动基础薄弱的学生;巡视指导时多停留于困难学生身边,给予详细思路点拨、方法指导,课后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布置个性化辅导作业,帮助其夯实基础,跟上教学进度。

  2. 优化时间管理。提前预估各教学环节时长,复杂拓展问题可适当拆解,分步引导学生思考;若时间紧张,适时精简讲解内容,突出重点,确保课堂总结有充足时间,让学生完整梳理知识框架,强化记忆。

  3. 丰富评价方式。增加学生自评环节,让学生反思自己解题过程的优点与不足;组织学生互评,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借鉴;教师评价语言要更具针对性,指出学生具体闪光点及改进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全方位提升教学效果。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与反思 4

  教学过程与反思: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相关经验

  (出示两幅天平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师:(指图1)这是一架平衡的天平,从图中你能看出1个苹果的质量和1个梨的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1个苹果的质量是1个梨的2倍。

  生:1个梨的质量是1个苹果的1/2。

  师:根据两幅天平图,你能求出1个苹果和1个梨各重多少吗?

  生:1个苹果重200克,1个梨重100克。

  师:你是怎样推想的?

  生:把图2左盘中的1个苹果换成2个梨,就成了4个梨重400克,可以求出1个梨重100克,再求出1个苹果重200克。

  生:把图2左盘中的2个梨换成1个苹果,就是2个苹果重400克,1个苹果就重200克,再求出1个梨重100克。

  (课件动态演示把1个苹果换成2个梨或者把2个梨换成1个苹果)

  师:在解决刚才这个问题时,大家用到了“换”的方法,这是数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策略——替换。(板书)其实早在1700多年前有一个叫曹冲的小朋友,就用替换的策略演绎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你们听说过吗?

  (出示“曹冲称象”的图片)

  师:曹冲是如何用替换的办法称出大象的质量的?

  生:曹冲是用石头替换大象的。

  【反思】导学的艺术在于唤醒。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正式学习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但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已模糊地经历过类似的方法,只是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完整的数学模型。所以在课的引入部分,从直观的天平图,到感性的数形结合,再到抽象的推理计算,并结合“曹冲称象”的典故,一下子就扣住学生心弦,唤醒了他们头脑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了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二、自主探索实践,研究替换策略

  (图文呈现倒题,引导分析)

  例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人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师: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已知条件?

  (生答略)

  师:怎么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大杯和小杯容量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

  生: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

  生:1个大杯可替换成3个小杯。

  生:3个小杯可替换成1个大杯。

  师:现在能直接求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吗?

  生:不能。

  师:怎样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互相说)

  师: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替换,在老师发给你的纸上画出示意图来,然后根据示意图,再列出算式解答。

  (生画图、列式计算,然后同桌交流)

  师:谁能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学生代表在投影仪上展示和介绍)

  生:我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这样就有9个小杯。一共是720毫升,720÷9=80,可以算出一个小杯的.容量是80毫升;80÷1/3=240,1个大杯的容量就是240毫升。

  生:我是把6个小杯换成2个大杯,这样就有3个大杯,720÷3=240,可以先求出一个大杯的容量是240毫升;240×1/3=80,再求出1个小坪的容量是80毫升。

  (师结合学生汇报,逐步形成板书)

  【反思

  如何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学生动态的思考?如何在动态的思考中感受替换的过程?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寻求策略,接着独立画图感悟思考,最后师生交流,教师用简洁明了的板书体现替换的策略。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师生在互动对话中建构数学模型。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与反思】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案及反思08-28

倒过来推想策略解决问题教案11-13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06-09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07-10

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设计08-14

《解决问题》教案06-10

解决问题的教案09-12

国标苏教版《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优秀教学设计09-07

关于青岛版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设计的介绍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