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光曲》的公开课教案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月光曲公开课教案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下面给大家分享月光曲公开课的教案,欢迎借鉴!
月光曲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券,理解部分词语及课文第二段第一部分,回答课后第1题D小题。
2、初步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回答课后1题的第1小题。
2、感受《朋光曲》美的意境,感受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月光曲》音乐带、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题
听说咱们五(1)班的同学都很喜欢听音乐,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谁来告诉大家它是谁创作的?介绍一下贝多芬。
二、新授:
1、不过,今天老师不是上音乐课,而是上有关《月光曲》的课文。出题、读题:
17、月光曲。
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来感受一下音乐的意境。
听《月光曲》后:在音乐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刚才,同学们都把自己感受到的描绘得如诗如画,那么,课文又是怎么来描
写的呢?请找出来自己读读,仔细体会一下。(他仿佛看到了大海?)
(1)你读懂了什么?
霎时:极短的一点时间。
这部分由内容是曲子所表现出来意境,表现在音乐的旋律上该怎么去体会?(曲调是一下子转入澎湃激昂的?这中间是不是有个过程?乐曲开始是轻而舒缓,后来是澎湃激昂。)
(2)师小结:边出图
(3)指名读(评议),师范读(伴音),自由读(你认为读得好的可站起来读),齐读。
(4)试说,结合出图。
3、这么优美动听的曲子,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这其中还有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
4、听录音、看课文(29节)
要求:(1)注意生字、多音字、注音,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思考:传说主要讲了什么?贝多芬共弹了几首曲子?
反馈:(1)正音、提出不理解的词。
(2)回答两个问题。(板书:听到琴声,看到兄妹,遇到敌意)
5、传说中,贝多芬并不认识盲姑娘,那他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曲子?你是怎么
看的?(生答)
再看看课文有关段落,划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或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找到了什么?)
(1)读议:一天夜晚,、、、、、、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理解幽静:幽雅寂静
断断续续:说明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但弹得不熟练。
是他的曲子引他靠近茅屋。
(2)读议兄妹对语。
(听了几遍,虽然家穷,买不起入场券,但谱子可以抄或习得起,假如有谱子,就会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充满对贝多芬的崇拜,听曲的愿望。
重点:不过随便说说:与姑娘内心是矛盾的.,但她怕哥哥因为家里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而心里难过,所以这样说,这是劝慰的话。
(穷还表现在哪儿?)
穷:茅屋、旧钢琴、歌的话。
其实她是十分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说明她很懂了,体谅哥哥,同时也说明她非常喜欢音乐,特别是贝多芬的曲子。
这些对话该怎么读?(姑娘渴望而又装作毫不介意,哥哥:失望、难过)
指名读后:师引读(分角色)
(3)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引读4、5节。
你读懂了什么?
读议: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哪句话最能表达他当时的心情,产生这种心情除了由于听到说话外,还表现在贝多芬心理活动的直接表达)体现他同情穷人(劳动亿)的思想品质,读出热情诚恳、充满激情的语调。
6、学到现在,你们可知道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曲子?(出问题)
7、再读25节,读出语气。(先自由准备读、后齐读)
三、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月光曲公开课教案2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 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音乐曲时的情和景。
三、教具准备: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
(一)提出单元训练重点——分辨事物和联想
(二)简介贝多芬,导入 新课。
板书:9. 月光曲
(三)讲授新课。
1. 弄清弹奏第一音乐曲的经过。
(1)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
(2)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
(3)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指名读这一段话)
弄清这段话中的重点词,体会这段话的含义。
(4)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5)贝多芬走进茅屋干了什么?
(6)他为什么弹琴?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
(7)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8)为什么盲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
(9)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
2、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的经过。
(1)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环境。
(2)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象看到什么?
(3)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放录相,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4)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
(5)乐曲弹奏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没有?为什么?
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有关词句。
(6)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
(7)记的是什么曲子?
(8)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想一想,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要创作《月光曲》?
归纳小结:
归纳本课三个要点,并强调单元训练重点。用以联系后面几课。
1、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听——弹——记),是《月光曲》的谱写经过。
2、按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同情——激动——激情)
3、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文章中运用事物和联想这种知识,究竟有什么好处呢?写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从而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写文章时,在记事中,加上自己合理的联想,能使文章深刻、感人。
分辨事物和联想,是这课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种知识,在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还要进一步学习。并把它运用到写作中去,使这种语文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练习
1、学生朗读《月光曲》8、9自然段。
2、布置片断练习:《贝多芬回到客店》
月光曲公开课教案3
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板书课题。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之间的故事,描述了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学生是充满好奇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定能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师: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
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和体验,这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主体的发挥以及得到他人的'赏识。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与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舞]
生7: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7: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
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7: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现在咱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这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知识与知识的互补,凸现了现代课程的新理念--在互动合作中学习。问题是教学的生命,只有学生不断的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才构成了有生命的教学。]
三、分节细读,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产生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心情。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生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他肯定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他是谁呀?
生3:弹得断断续续的,肯定不熟悉,有没有人教他?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师:接下去读第三小节,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生读。
师: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2:兄妺俩相互体贴。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因为他不能满足妺妺的心愿。妺妺感觉到了,就连忙安慰他,说自己不过是随便说说罢罢了,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生3:盲姑娘很善良。
[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出来,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画龙点睛式的一问,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
[换位思考,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
生:很激动,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
师: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节。
生读。
师:“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盲姑娘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生2: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太激动了。
师: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动
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师:是的,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
生读。
[此环节,教师牵引的成分多一些,不要完全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来设计教学进程,要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哪怕是脱离的文本的内容与价值,教师也不必紧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必要求是程序性的,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导向是先顺其发展,再策略的迂回,这样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四、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师: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他的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练习读课文的第九小节。
生读。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
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的旋律吗?
生: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以读为主,是阅读教学遵循的规律。要体会出情感,带着情感读。读要有指导,要读出问题,读出语感。]
师:能由乐曲的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众笑)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的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生再读。
五、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
(生读)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从“苏醒”一词我觉得“陶醉”是说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贝多芬走都没有发觉。
师:真会动脑筋。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
表演过程略
[表演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过情态、动作把内心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如果这种体验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就更好了。]
六:作业:
1、搜集《月光曲》,认真地欣赏欣赏。
2、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贝多芬传》
[联系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我们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要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课外的拓展要注意与课文建立密切的联系,不要任意增加阅读内容。]
板书设计:
(好奇)听到琴声————走近茅屋海上升明月——轻柔、舒展
(感动)兄妹对话————进屋演奏月下海啸图——急促、剧烈
(激动)巧遇知音————再弹一曲
【月光曲公开课教案】相关文章:
《月光曲》的公开课教案设计(通用10篇)06-08
《月光曲》教案03-04
月光曲教案范文11-17
贝多芬月光曲教案04-03
社戏公开课教案03-29
《比例》公开课教案03-31
《水》公开课教案04-01
《尊严》公开课的教案04-02
《李时珍》公开课教案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