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蝌蚪找妈妈》的教案范文
教学设想: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这是一篇童话,蕴含了从小要学会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图文结合。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素质,我注意了下面几点:1、针对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在语文课中培养他们动脑、动手的能力。在学完每幅画之后,让学生表演有关内容,这样激发课堂氛围,加深学生理解课文内容。2、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3、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他们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4、大胆运用心灵换位新教法,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创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教学内容:
新课标语文s版一年级下册,第17课, 《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2、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图和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2、引导学生理解迎、追、跟的动作。
教具准备:多煤体课件、自制头饰
教学过程:
一、引用谜语,激趣导入。
1、师:圆圆的脑袋黑黝黝,长长的尾巴水中游,长大后是庄稼的好朋友。(小蝌蚪)
2、引出课题:今天啊,小蝌蚪的妈妈不见了,我们一起来帮它们找妈妈,好吗?板书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放第一自然段录音。(出示第一幅图)
(1)、师:咦,小蝌蚪在干什么?(在池塘里快活的游来游去)(提问法)
(2)、师:小蝌蚪什么样?(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引导观察)
(3)、通过回答以上问题,揭示了第一自然段内容。齐读第一自然段。
2、操作出现第二幅图
(1)、引导学生观察,此时的小蝌蚪和原来的小蝌蚪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长出两条后腿)。
(2)、小蝌蚪遇到了谁?问了什么?鲤鱼妈妈说了什么?(学生自己读,分角色读)
(3)、指名上台表演。(理解迎上去,指导朗读小蝌蚪问的话。)
(4)、提问:从鲤鱼妈妈的口中,小蝌蚪了解到妈妈有什么特点?(反馈:四条腿,宽嘴巴)
(5)、师:小蝌蚪照着鲤鱼妈妈的话,继续找妈妈。
3、点击第三幅图。
(1)、师:过了几天,小蝌蚪又有了什么变化?(长出了两条前腿)。放课文第三段录音。
(2)、这次,它们又遇到了谁?(乌龟)。它们是怎么样做的?(追上去喊妈妈)
(3)、区别迎和追的动作。
(4)、小蝌蚪为什么会叫乌龟妈妈?(联系前面的内容,学生反馈)。乌龟是小蝌蚪的妈妈吗?(不是)那乌龟是怎么对小蝌蚪说的?(指名读一读)。引导学生想象:听了乌龟的话,小蝌蚪心里会怎样想?
(5)、分角色朗读。指名上台表演。
(6)、师: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妈妈,它们又照着乌龟的话去找妈妈了(激趣法)
4、操作出现第四幅图。
(1)、师:过了几天,小蝌蚪变成什么样了?(根据投影回答)(小蝌蚪的尾巴变短了。)它们又遇到了谁?(根据投影回答)(青蛙)那它是什么样子的?(四条腿,宽嘴巴,头顶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提问法)
(2)、小蝌蚪叫了什么?青蛙妈妈说了什么?(听课文第四段录音)
(3)、那小蝌蚪现在高兴吗?为什么高兴?
(4)、分角色朗读。指名上台表演。
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1)、师,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小蝌蚪的尾巴不见了,天天跟着妈妈去捉害虫)
(2)、通过读最后一自然段,理解小蝌蚪的形体裁变化,(尾巴不见了)(也就是终于长成了青蛙)。
三、图片演示,巩固提高。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知道了小蝌蚪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然后尾巴变短了,最后尾巴不见了,变成了青蛙的过程。
四、总结全文,评价体验。
1、师: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全过程,还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所以我们要保护它。
2、我们在帮助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吗?学生总结(自由发挥)。
五、拓展延伸,灵活运用。
下课后,小朋友想一想还有哪些动物是庄稼的好朋友,再跟老师、同学、爸爸、妈妈说一说,好吗?
六、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长出两条→长出两条→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变成了青蛙)
后腿 前腿
(迎) (追) (游) 跟
鲤鱼 乌龟 青蛙 捉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