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的教案

时间:2024-10-27 17:55:36 晓璇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的教案(通用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的教案(通用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的教案(通用7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的教案 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2、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在探索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来自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准备:

  多媒体及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我们在的蒜苗。(板书栽蒜苗)

  和同学们一样,老师也栽了一株蒜苗,这是老师每隔3天观察一次,记录下来的蒜苗生长情况。(出示表格)

  天数/天 3 6 9 12 15

  蒜苗高度/厘米 4 6 10 16 17

  你能帮助老师把它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小黑板出示格子图,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制作,其他学生在111页上面的格子图制作。然后纠正黑板上的问题) 说说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2、(移开小黑板露出折线统计图)大家请看,老师也做了一个统计图

  这些线很曲折,所以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进行新课

  1、学习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大家认真比较一下这两个统计图,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点是都有标题,横线上的数都表示时间,竖线上的数都表示蒜苗高度;不同点是条形统计图使用长条表示蒜苗的高度,而折线统计图用点表示。学生可能回答用线表示,教师要及时纠正,并板书“点——数量”)

  再仔细观察,这条线是怎样变化的?(学生可能回答:这条线是逐渐上升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线的坡度变化并说明这条线代表着蒜苗的.生长趋势,蒜苗从第6天到第12天生长速度很快,过了12天长得慢了。并板书“线——趋势”)

  正因为折线统计图的这个优点,我们可以对这株蒜苗进行预测,分析它的生长情况:

  ⑴估计这株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⑵预测这株蒜苗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2、学习画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有这样的优点,你想不想学着画一画呢?下面来观察一下老师是怎样画折线统计图的。(出示,讲解画图方法)

  请同学们拿出你的蒜苗生长情况记录,谁能把你的蒜苗生长情况读给大家听听?

  能不能把你的蒜苗生长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呢?打开数学书111页,在下边的格子图中画出来。

  根据你画的统计图说说你的蒜苗生长情况好不好?(先向同桌说说,再全班交流)

  三、课堂练习

  看来有关蒜苗生长情况的折线统计图同学们掌握的非常好,老师很想知道除了反映蒜苗生长情况的折线统计图之外,其它折线统计图你会看吗?请同学们看屏幕。

  (1)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

  (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

  (1)小玲每隔( )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1)看图说一说,小玲跳绳中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最快?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2)估计小玲第八天成绩大约是多少?达到每分135个大约是在第几天?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栽的蒜苗在不断长高,我们的知识也在逐渐积累。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知识呢?(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会画折线统计图)

  五、布置作业

  看屏幕:调查庄河地区最近一周的,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说明气温变化的趋势和原因。

  板书设计:

  栽蒜苗(二)-------折线统计图

  天数/天 3 6 9 12 15

  蒜苗高度/厘米 4 6 10 16 17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的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

  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

  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5分钟左右)

  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 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出示相关数据。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学生分别说。(三个)

  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

  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板书)

  二、 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

  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

  (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3分钟)

  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但是数据不统一。

  2. “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 “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6.小结:看来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其实这正是它为什么能广泛应用的原因,那就是用平均数描述问题更全面。

  三、在应用中巩固概念。

  1.出示要解决的问题 (9分钟)

  学校要给五年级四个班数学竞赛颁奖,奖给谁?比较什么?1班34人平均分87.7分;2班33人平均分89.9分;3班人90.5分;4班35人85.5分

  如果要给教这两个班的两位教师颁奖呢?颁给那位教师?

  生交流,师问:哪个更科学公平呢?

  2.学生应用计算器计算两个班的平均数再比较。

  四、回顾总结 (5分钟)

  在统计中应用平均数分析数据,说明问题是很重要的手段,今天我们学习的统计中的平均数和以往的平均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平均数

  (5+4+7+5+9)÷5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0÷5

  =6(个)

  答:这5次平均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为6个。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的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并会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能读懂统计图并从中获取信息。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和应用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制作和读懂单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理解平均数的敏感性和局限性。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数据,如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考试成绩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表示和分析这些数据。

  引出课题: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讲解单式条形统计图

  出示一组数据,如班级同学喜欢的水果种类及人数。

  讲解如何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确定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画出直条并标注数据。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分析数据的特点,如哪种水果最受欢迎,人数相差多少等。

  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出示两组相关数据,如男生和女生喜欢的水果种类及人数。

  讲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强调如何区分不同组的数据。

  让学生观察复式条形统计图,比较男生和女生的喜好差异,分析数据背后的原因。

  认识折线统计图

  展示一组数据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一周内的气温变化。

  讲解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重点说明如何用折线连接数据点。

  引导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的变化趋势,如气温是上升还是下降,变化幅度有多大等。

  理解平均数

  给出一组数据,如班级同学的数学考试成绩。

  讲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即总和除以个数。

  让学生计算平均数,并分析平均数代表的.意义。

  通过举例说明平均数的敏感性和局限性,如个别数据的变化对平均数的影响。

  课堂练习

  提供一些数据,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表示,并分析数据。

  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计算平均数,并回答相关问题。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单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平均数的意义及求法。

  强调数据分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

  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据,制作统计图并进行分析。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习题。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在作业布置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设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的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并识别各种数据表示方法,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学生能够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学会使用简单的统计工具进行数据处理。

  学生能够根据数据做出简单的预测和推断。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推理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交流和分享数据处理的经验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尊重数据、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

  各种数据表示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做出合理的预测和推断。

  培养学生运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统计表格、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教具。

  学生准备收集数据的工具,如记录本、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组关于学生日常活动的数据,如每天的运动时间、阅读时间等。

  提问:这些数据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示?我们如何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引入课题: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二、新课讲授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讲解数据收集的方法,如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

  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收集,并整理成统计表格。

  数据的表示方法

  介绍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常见的数据表示方法。

  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数据表示方法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其特点和用途。

  引导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选择合适的表示方法绘制图表。

  数据的分析与应用

  讲解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如比较、排序、计算平均数等。

  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绘制的图表,提取有用信息。

  鼓励学生根据数据做出简单的预测和推断,并分享自己的`想法。

  三、巩固练习

  提供一组关于学生饮食习惯的数据,让学生分组进行数据表示和分析。

  学生展示自己绘制的图表和分析结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学会用数据说话。

  五、布置作业

  收集一周内家庭成员的作息时间数据,并绘制成条形图或折线图。

  分析自己绘制的图表,写一篇短文,描述家庭成员的作息时间特点,并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数据表示方法和分析方法。

  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的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数据的概念,能够收集、整理和表示数据。

  学会使用条形图和折线图表示数据,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合作意识。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图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断。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对数学数据分析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条形图和折线图的绘制与分析。

  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图表的适用场景及其信息传达的方式。

  教学准备

  课件(包含条形图和折线图的'示例)。

  实际数据收集表(如同学的身高、喜欢的水果等)。

  纸张、彩笔、尺子等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通过提问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每天会收集哪些数据吗?(如天气、身高、成绩等)

  2. 展示一些实际数据(如班级同学的身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整理和表示这些数据。

  二、新课讲解(15分钟)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介绍数据的概念和收集方法。

  举例说明如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如制作数据表)。

  条形图的绘制:

  讲解条形图的概念和用途。

  示范如何根据数据表绘制条形图,强调条形的高度表示数据的大小。

  折线图的绘制:

  讲解折线图的概念和用途。

  示范如何根据数据表绘制折线图,强调数据变化的趋势。

  三、课堂活动(20分钟)

  小组活动:

  将学生分成小组,发放实际数据收集表(如同学的身高、喜欢的水果等)。

  每组收集数据并整理成表格,选择一种图表(条形图或折线图)进行绘制。

  展示与讨论: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图表,分享数据收集的过程和图表的分析。

  其他同学提出问题,进行互动讨论。

  四、巩固练习(10分钟)

  1.设计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数据表绘制条形图和折线图,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让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相关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和记录数据,培养他们的数据意识。

  课后作业

  让学生在家中收集一个主题的数据(如家庭成员的身高、最喜欢的运动等),并用条形图或折线图表示出来,准备在下节课分享。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的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并能绘制单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理解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和绘制单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意义。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数据,如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考试成绩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表示和分析这些数据。

  引出课题: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认识单式条形统计图

  出示一组数据,如班级同学喜欢的水果种类及人数。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图形来表示这些数据。

  介绍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组成部分(标题、横轴、纵轴、直条等)。

  师生共同绘制单式条形统计图,强调绘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分析统计图,引导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如哪种水果最受欢迎、喜欢每种水果的人数等。

  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出示两组相关数据,如男生和女生喜欢的水果种类及人数。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一个统计图同时表示这两组数据。

  介绍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

  师生共同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注意区分不同颜色或线条表示的不同数据。

  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比较男生和女生喜欢的水果差异,以及总体的情况。

  求平均数

  出示一组数据,如班级同学的数学考试成绩。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成绩。

  介绍求平均数的方法:先求出所有数据的总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师生共同计算平均数,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举例说明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绘制单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求平均数。

  小组合作,收集生活中的数据,如家庭每月的用电量、用水量等,绘制统计图并进行分析。

  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单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和绘制,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强调数据分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收集更多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制作统计图,与同学交流分享。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本节课中有所收获。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的教案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和识别不同类型的数据(如分类数据、数值数据)。

  学生能够使用表格、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方式表示数据。

  学生能够计算并解释数据的中心趋势(如平均数、中位数)。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数据的分散程度(如范围、标准差的基本概念,虽不要求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如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尊重数据、基于数据进行决策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表格、条形图、折线图、饼图)及基本分析(平均数、中位数)。

  难点:理解数据表示和分析背后的数学原理,以及如何将数据分析结果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教学安排:

  第1课时: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如班级身高调查)引入数据收集的概念。

  新知讲授:

  讲解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如问卷调查、实地测量)。

  演示如何整理数据(分类、计数、排序)。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小型数据收集活动(如班级喜好调查)。

  总结反馈:分享各组数据收集与整理的结果,讨论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2课时:数据的`表示(表格与条形图)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数据收集与整理。

  新知讲授:

  介绍表格作为数据表示的基本工具。

  学习条形图的绘制方法及其用途。

  实践操作:将上节课收集的数据用表格和条形图表示出来。

  应用拓展:分析条形图中的数据特征,如最大值、最小值、趋势等。

  第3课时:数据的表示(折线图与饼图)

  复习:回顾表格与条形图。

  新知讲授:

  学习折线图的绘制方法及其在时间序列数据中的应用。

  介绍饼图的绘制方法及其用于表示部分与整体关系的特点。

  实践操作:选择适当的数据集,分别绘制折线图和饼图。

  讨论交流:分析折线图和饼图中的信息,讨论不同数据表示方式的优缺点。

  第4课时:数据的分析(平均数、中位数)

  复习:回顾各种数据表示方法。

  新知讲授:

  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意义。

  介绍中位数的概念及其在计算数据中心趋势时的应用。

  实践操作:计算并分析不同数据集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展示平均数和中位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5课时:数据的分散程度与综合应用

  复习:回顾平均数、中位数及数据表示方法。

  新知讲授:

  简要介绍数据的范围、标准差(仅概念)等分散程度的指标。

  强调数据分析在决策中的重要性。

  综合实践:选择一个主题(如班级成绩分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数据收集、表示和分析。

  汇报展示:各组展示分析结果,讨论数据背后的故事和启示。

  评估与反馈:

  通过课堂观察、小组讨论参与度、实践操作成果、汇报展示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及时给予正面反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后续教学计划,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数据表示和分析方面有所收获。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的教案】相关文章:

第六单元方向和位置教案03-08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分析与提示教案教学设计04-03

三年级英语下册第六单元教案06-19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案05-27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试卷03-21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检测试题05-15

小语第六册人教版第六单元教案设计04-03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及答案03-06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综合复习练习11-18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检测试题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