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百文网手机站

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教案

时间:2022-03-04 09:59:33 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教案(精选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教案(精选8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能正确判断图形沿虚线折叠后是否能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想象、操作等能力及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表面的展开与折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提问:怎样为礼品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盒子?

  2.顺势导入新课:展开与折叠。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出示正方体纸箱,引导学生探究。

  (1)有几个面?有几条棱?

  (2)怎样得到一个展开图?

  2.展示正方体展开图。

  3.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得到不同的展开图?

  4.引导学生理解展开图与正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1)出示不同的展开图形,那些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那些能围成长方体?

  (2)引导学生找规律。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出示17页练一练第1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出示第2题,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2.布置预习:18-19页“长方体的表面积”

  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继"长方体的认识"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包括"做一做"、"练一练"两个栏目。"做一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练一练"的目的是通过想象、动手操作进行尝试,强化长方体、正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相互转化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对应的数学思想,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自我发展的意识和挑战的意识,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这使得我们在学习内容的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除了关注数学的用处之外,也应当设法为学生提供经历做数学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受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初步形成并学会数学地思考。此外,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等基本图形,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因此对本节课的内容理解起来并不是难事,关键是如何利用他们对实践及探究活动的热情,让他们在活动中主动领悟展开图上的面与正方体之间的对应关系及有序思考进行分类的优势。

  【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的探索活动,了解"什么是展开,什么是折叠",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特点。

  2.通过探索活动感受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建立长方体或正方体立体图中的面与展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系,培养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展开与折叠、展示交流与汇报活动中渗透数学的对应思想。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自己的思维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2~3分)

  (教师拿出一个食品包装盒)问同学们是什么?学生可能回答是"包装盒"。教师可以通过"从数学的角度来说它是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是"正方体"。

  教师向学生演示什么是展开图:请看,像这样沿着棱剪开(放下其中一个面),使这个正方体完全的展开,得到一个六个面互相连接的平面图形,我们叫做正方体的展开图,闭上眼睛想一想它会是什么样的?(停顿十几秒)

  请2-3名学生说一说你想象的图形是什么样的吗?学生会想象出很多图形,教师指出要一起研究正方体的展开图。可向学生提问:"关于展开图你们了解些什么?""打算在这节课中解决哪些问题?"(板书:规律、特征)

  (设计意图:教师首先通过演示操作,引导学生说出想象的正方体展开图是什么样的?后面接着鼓励学生动手把想象的展开图剪出来,从而实现体与面的结合。)

  二、动手探索,总结规律:(25分)

  活动一:剪一剪

  发给每位学生一个正方体,试着剪一剪;验证同学们的想象对不对;让剪的快的学生根据剪开的展开图,从前面教具(展开图)中找出与自己剪的一样的贴在黑板上。

  在活动时,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几点要求:(投影出示)

  ·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六个面互相连接的平面图形。

  ·先观察一下黑板,如果你剪的展开图与别的同学重复了,那么你就不用贴了。

  ·注意正确使用剪刀,别伤到手。

  活动二:找一找

  让学生仔细观察黑板上的展开图有没有重复?(学生贴出来的)

  学生可能的作品:

  学生可以判断出:1和5两个图形通过反射是同一个图形,4和7两个图形通过旋转是同一个图形。

  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剪出来的展开图形状会不一样呢?"学生可能回答:剪的方法不同。"这些展开图有何相同之处?",学生可能回答:都由6个正方形组成。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空间与图形的鲜明表象,强化直接感知。培养了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有意识的对展开图进行粘贴,让学生感受正方体展开图的某些规律,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三:折一折

  相同的正方体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展开图,让学生再尝试把他们展开的图折回原样。

  操作要求:四人小组合作,轮流演示展开与折叠的过程,边折边说,找出展开图上的每个面分别对应正方体上的哪个面。(教师根据要求同步演示,让学生明白,一个折叠,其他人指出展开图上的这个面,是正方体的××面。学生操作、交流、展示。)

  小结:通过前面的活动,我们认识了正方体的展开图,经过反复的展开与折叠(板书课题),知道了展开图上的面(板书:面)与正方体(板书:体)上的面的'对应关系(板书:对应)。让学生体会到正方体相对应的两个面在展开图中的位置关系(相隔一个面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展开与折叠的过程,巩固体与面的转换认知,加强感悟立体图中的面与展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系,了解寻找对应面的基本方法,然后,上升到由展开图的面想象立体图形的面的对应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10分)

  1.判断下面几图是不是正方体的展开图。(学生判断,讲清原因,个别不好理解的让学生动手来操作。)

  说明:并不是6个面就能折成正方体,5号图有7个面,可以围成一个正方体,但不是正方体的展开图。我们掌握了展开图的特点,学会了标"上,下,左,右,前,后"面的方法就可以辨别正方形拼接图能否折成正方体。

  2.(课件出示书17页练一练第一题)屏幕上这道题你能够独立完成吗?请说出正方体展开图中与1号、2号、3号面相对的各是几号面? 教师可以通过折一折,让学生猜想对不对。(教师演示折叠过程)

  如果以2号面定为底面,2号对几号?1号对几号?3号面呢?(教师演示)如果把1号面定为底面,还是这个结果吗?(学生回答后,折叠回正方体验证)换3号面为底面呢?(停顿等学生回答后,旋转图形让学生亲眼看一看)如果把底面换成4.5.6号,结果一样吗?教师可以问学生:"你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创设条件、积极引导,有意识的培养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的习惯。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潜力,引导和鼓励学生带着知识、经验、思考、兴致参与教学过程。通过此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收获(2分)

  教师问:"学习到这里,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收获,心中还有什么疑问?"

  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教案 篇3

  设计说明

  教材的意图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和策略,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和研究数学知识,这样做的意义就在于将学生的独立思考、展开想象、自主探索、交流讨论、分析判断等探索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不断获得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1、突出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

  通过把正方体盒子剪开得到展开图的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正方体的展开图。通过学生沿着不同的棱来剪,得到不同的展开图,让学生充分感知正方体不同的展开图,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究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

  2、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引导学生先通过想象折叠的过程和折叠后的图形来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再通过动手“折一折”的活动来验证猜想。让学生在反复展开和折叠的过程中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化的过程,建立展开图中的面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的面的对应关系,渗透转化和对应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盒子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明确目标

  师交待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剪一剪、折一折,体验正方体展开与折叠之间的对应关系,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会根据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或动手操作等方法判断某一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设计意图:师交代学习目标的作用,让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做什么,学会什么。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一展开

  提出活动要求: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

  1、教师做示范并指导学生操作。

  第一:必须沿着棱剪;第二:正方体的每个面至少有一条棱与其他面相连。

  2、学生动手剪,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并把剪得好的正方体展开图展示在黑板上。

  3、小组交流剪出的不同形状的展开图。

  4、全班交流:观察黑板上的这些不同形状的展开图,你发现了什么?

  5、教师小结:同一个正方体,剪法不同得到的展开图也不同,共有11种不同的展开图。(课件出示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展开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同一个正方体展开的结果是多样的。

  活动二折叠

  提出活动要求:同桌合作,把同桌的展开图重新折叠成正方体。

  1、同桌各自交换展开图,动手折一折。

  2、找规律。(课件出示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

  师:观察这11种展开图,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预设

  生1:有6种中间是4个正方形的,两侧分别有1个正方形,形状不同。

  生2:有3种中间是3个正方形的,两侧分别有2个和1个正方形。

  生3:有1种中间是2个正方形的,两侧分别有2个正方形。

  生4:有1种两行各有3个正方形的。

  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将正方体、长方体、棱锥、棱柱展开成平面图形;并由它们的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

  2、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

  3、经历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认识归纳出棱柱的特性,并能初步感受到研究空间问题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简单的立体图形判别平面图形;反之,根据平面图形判别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

  让学生自己出示现实生活中某些商品的包装盒(课前准备工作),制作这些纸盒,我们是先根据它们表面展开后图形的形状剪裁纸张,再折叠围成,从而引入课题——展开与折叠。

  二、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图形(棱柱)的感受,体会棱柱的性质做一做

  活动一:

  1、如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棱柱?请同学们以同桌的形式动手做做看。

  2、操作完后,请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模型。

  3、实践验证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如图2所示的棱柱。

  4、教师介绍棱柱的各部分名称。

  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纸盒、剪刀、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一说: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1) 六个面(2)12条棱 (3)8个顶点

  不同点:六个面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1、剪一剪:

  引导学生通过把1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图。

  2、说一说:

  正方体展开图是怎样的?

  3、将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试试看。

  4、比一比。学生回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相同点不同点

  学生动手剪开正方体纸盒。

  观察,得到了一个怎么样的展开图。

  小组中进行交流。说说自己剪的方法,比一比展开图是否相同?

  引导学生剪开长方体盒子,观察长方体的展开图。

  引导学生对长方体盒子和正方体盒子进行比较。

  通过复习巩固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引入认识展开长方体、正方体的折叠。

  通过剪一剪等实践活动,把长方体、正方体盒子剪开得到平面图形的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相同点:有六个面。

  不同点:六个面的大小不同。

  5、做一做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正方体? 长方体?

  ① 围成正方体所要的条件?

  ② 用手中的材料尝试折叠。

  ③ 独立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要求。

  ④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三、练一练

  1、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1题。

  引导学生:看展开图。

  在操作中进行验证。

  先让学生看展开图进行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然后再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

  思考:与1、2、3号面相对的的是几号面?

  2、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按展开图说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再联系长方体说说展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

  3、动手折一折,试一试。

  通过做一做,引导学生体会展开图形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通过折叠正方体、长方体的展开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全课小结

  跟小组内的同学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在什么?

  板书设计:

  展开与折叠

  面―――体

  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教案 篇6

  教材分析:“展开与折叠”是七年级《数学》(上)中继“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是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多面体可由平面图形围成,而立体图形可按不同方式展开成平面图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养成研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及小组的讨论、合作,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教学难点:准确判断出可有效展开或折叠的图形并能合理制作。

  学生分析:

  学生在小学学过简单立体图形及其侧面展开图,上节又学习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较强的特点,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积极性高。对展开与折叠的实践及探究活动参与热情应该是比较高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展开与折叠活动,了解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操作实践活动,能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动手实践实验制作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自己的思维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初步获得动手制作的乐趣及制作成功后的成就感;在制作实验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中立体图形的美,增强美感。

  教辅工具:多媒体、三角板、圆规

  学生课前准备:绘图的基本工具、纸板、剪刀、粘胶

  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1教师提出问题:你能将下面的纸板,为一厂家折叠出如图所示的产品包装盒吗?

  (学生运用实物模型,尝试动手操作。可以小组形式探讨、交流有效、合理的操作方案。)

  教学活动2请学生提问:通过动手制作及观察后,你能对这个包装盒的外观提出几个问题吗?(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也让思维发散开来。)

  学生开始分小组观察、讨论并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可请部分学生公布所在小组提出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能提出下面的主要问题:(教师把这些主要问题投影出来)

  (1)这个棱柱的上、下底面一样吗?它们各有几条边?

  (2)这个棱柱有几个侧面?侧面是什么图形?

  (3)侧面的个数与底面多边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

  (4)这个棱柱有几条侧棱?它们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学活动3下面四个图形中有没有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个棱柱的?

  (学生对图形进行折叠操作,分小组探讨后,各小组代表自由对动手实践后的结果进行阐述或交流。)

  教学活动4将教室里的粉笔盒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你能得到多种不同的平面图形吗?试一下,越多越好。

  (学生分小组开展想像、探索,再动手操作。可引导学生从粉笔盒的不同部位剪开,各小组中心发言人阐述及展示所得到的图形,并对其他师生提出的相关置疑进行答辩。)

  教学活动5想一想:把上面的粉笔盒换成圆柱形易拉罐、圆锥形冰淇淋外壳后,类似沿着自己在上面所标识的虚线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又会得到什么图形?请同学们展开想像,并把想像出来的图形草图画在纸上。

  (学生分小组动手讨论交流,开展想像、探索.各小组自由阐述及展示所得到的图形。)

  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相对位置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表面的展开与折叠。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表面的展开与折叠。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正方体的盒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让学生拿出正方体的盒子并沿着棱剪开,把正方体展开成6个面和把6个面折叠成正方体。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有关内容。

  二、课堂练习:

  1、学生做课本17页第1题。

  教师把正方体盒子6个面分别按照题目中的要求标上1、2、3、4、5、6个数字,让学生找一找每个数字相对的面哪一个?

  2、学生做课本17页第2题。

  让学生把长方体盒子的6个面展开标上数字,然后找出每个数字所对应的面上是多少?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展开与折叠每个面相对的面上的数字是多少。

  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6-17页“展开与折叠”

  【教材分析】

  “展开与折叠”一课,在本单元中位于“长方体的认识”与“长方体的表面积”之间,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一节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做一做”、“练一练”两个栏目。“做一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练一练”的目的是通过想像、动手操作进行尝试,强化长方体、正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相互转化的认识与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本节课的“展开与折叠”,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正确的研究习惯,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课前学生调研:

  参与对象:五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随机抽取10人

  问题设计:

  ①对于正方体和长方体你有什么了解?

  ②给出一个正方体,让学生动手剪开并折叠回正方体。

  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刚才折叠的过程。

  调研情况:

  问题①:学生能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顶点、面的特点。

  问题②:在教师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有两个学生在剪开正方体时将图形剪散。学生在剪的过程中花费时间较长。剪开正方体后再折叠回去,学生非常熟练。

  问题③:两个学生无法用语言描述折叠的过程,其余的孩子需要边折边说。让学生不动手折叠,想象说出刚才折叠的过程学生感觉难度很大。

  调研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长方体、正方体都有12条棱、6个顶点,以及长方体的6个面的形状与正方体6个面的形状的不同等。这些正是组织“展开与折叠”教学内容的生长点,小部分学生对长方体已初步建立了空间感,但要在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难度是相当大的。分析原因:其一,学生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缺乏认识上的经验,存在认识上的障碍;其二,学生较难用语言来描述自己想象的立体图形或平面图形,存在语言上的障碍;其三,大多数学生无想象的习惯,存在养成习惯上的障碍等等。故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成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拟定加强想象、操作实践、课件演示、焦点问题讨论等方面,以达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对正方体、长方体特点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经历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过程,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学习,体会学科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漂亮的大礼品盒,引发学生研究兴趣)想做漂亮的礼品盒么?打算怎样研究?

  2.提出研究的方法并揭示课题:展开与折叠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学生和老师共同提出研究方法,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作好认知和心理的准备。)

  二、自主探究活动之一

  1.引发猜想,唤起思考: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后会得到什么形状的图形?

  2.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探究;

  (1)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师提出“展开”的要求:

  ①沿棱剪开,不能剪散

  ②边剪边想,相对的面跑到哪里去了?

  ③把相对的面用相同的符号标出来。

  教师巡堂,并与学生一起“展开”长方体和正方体。

  (2)初步感知“展开”与“折叠”的关系。

  四人小组交流,教师相机(展开活动)提问:“为什么把展开的图形又折叠回去呢?”

  (3)请学生把长方体、正方体各种不同的形状的展开图展示在黑板上。

  3.揭示概念,探究特征:

  (1)揭示展开图的概念:

  象这样由立体图形展开后得到的平面图形就叫做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2)探究长方体、正方体展开的特征:

  观察黑板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感悟:

  ①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各小图形的特点

  ②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不唯一的特点

  ③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中相对面的位置特点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使学生知道正方体、长方体的展开图;通过观察、思考感知展开图的不唯一性,加深对正方体、长方体的认识;在找相对面的操作活动中,使学生充分经历展开与折叠的过程,进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自主探究活动之二

  1.(出示做一做1)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对折后能围成正方体?

  (1)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判断。

  能围成正方体的在课本上打√,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打×。

  (2)反馈、辨析。

  ①把你认为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找出来。说说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想象折叠的过程)

  多媒体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把不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先提取出来组织讨论,一是容易辨析,二是便于学生表达,三是较易发展学生的空间感。把学生已确认不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体会不能围成正方体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②找出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

  教师提出要求:能确定哪个图形能围成正方体的请想象一下它是怎样围成的;如果无法确认能否围成正方体的请拿出老师为大家提供的学具折一折,再想象一下。

  相机点拨1:你是怎样围成正方体的?引出其中一个小图形不动,就是把它作为正方体的底面,其它的小图形围起来就得到一个正方体。同时体会折叠方法的不唯一。

【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教案(精选8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13篇)02-10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正方体》教案02-23

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与答案09-07

精选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3篇02-05

五年级英语下册教案(10篇)12-02

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01-14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试题09-14

五年级下册暑假作业数学08-27

五年级下册数学线上教学计划02-26

五年级下册数学暑假作业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