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时间:2024-11-04 15:34:15 教案 我要投稿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

  知识

  方面 1.了解“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词义变化;

  2.解文言文中主语的省略;

  3.掌握“皆”、“咸”、“具”、“俱”、“并”等文言副词的意义。

  情感

  态度

  方面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能力

  方面 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

  难点:古今词义,文言积累。

  教法:朗读指导圈点批注。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有目的地进行叙事的口头训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读“阅读提示”,导读课文一、二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指导学生读阅读提示的作者介绍部分。

  2.教师介绍课文。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曾经写了《桃花源诗并序》。序中,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这就是《桃花源记》。(板书课题、作者)

  二导读课文

  1.对照注释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2.(出示小黑板)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垂髫()要()俨然()邑人()

  阡陌()骥()怡然()

  3.教师概述文章大意,学生对照原文。

  4.散读课文后,讨论线索,各段段意。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板书。

  (1)线索:渔人的行踪(进出桃源)。

  (2)段意:

  第1段,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

  第2段,舍船从口入,发现桃源景。

  第3段,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

  第4段,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

  5.导读第1段。

  (1)集体朗读。(或指名朗读)

  (2)讨论: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

  时间:晋太元中

  人物:渔人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3)理解有关词语:

  “缘溪行”、“复前行”的“行”是什么意思?

  行:行船,划船行走。从下文“便舍船,从口入”,“既出,得其船”可证实“行”的解释。

  “鲜美”:鲜艳,美丽。(今义:新鲜、可口)

  “异之”:异,诧异;之,代词,指桃花林的美景。

  6.导读第2段。

  (1)指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文章大意。

  (2)讨论: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教师点拨: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猜读课文:想象一下,当渔人来到桃源,桃源人将会有何反响?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背诵全文。

  3.预习第3、4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继续导读课文,理解文中主语省略现象;二学习范围副词“皆”、“咸”、“具”、“皆”、“并”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自读课文(散读)

  二试背课文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六,导读第3节。

  讨论:

  1.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要”通“邀”。

  反映了村人热情好客、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咸、皆”,表示范围的副词。(结合练习六)

  皆:全,都。指人、事、物的全数。

  咸:全,都,一般指人的全数。

  俱:全,都。一般指两个以上的人同做一件事,在这个意义上,“俱”一般不写作“具”。

  具:全部,引申为详尽、详细。

  并:一起,一并。从类别上概括。

  2.桃源人为何“不复出”?

  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3.辨析“妻子”、“绝境”等词的古今义。

  妻子:古义:妻子和子女。

  今义:单指妻。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练习二)

  明确: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故叹惋的是秦朝以后的朝代变化。

  四导读第4、5节

  1.指名朗读、讲述句意。

  2.讨论:

  (1)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结合练习三)

  文章开头讲到“忘路之远近”,可见路途遥远,标志失落是有可能的。

  作者的用意在于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

  (2)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

  五散读课文,归纳写作特色。

  1.剪裁得当。通过描绘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达作者的理想社会。中间部分写得详细,开头结尾写得简略。

  2.线索清楚。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一线贯穿,层次分明,但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悬念叠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

  3.语言简洁凝练,通俗流畅。

  六集体朗读课文。体味鉴赏写作特色。

  七指名试译课文

  八自读练习(印发练习题)

  1.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1)本文叙事的线索是()。

  ①桃花源的由来。②渔人发现桃源的经过。

  ③渔人进出桃源。④时间先后。

  (2)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①说明桃源人小心谨慎。

  ②暗指“桃源”是找不到的。

  ③说明渔人有意捉弄地方官员。

  ④暗指“桃源”人心存戒心,不愿意让外人知道他们的藏身之地。

  2.判断下列各句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

  (2)“阡陌交通”的意思是:田间的小路成为交通要道。()

  (3)陶渊明在本文中通过描绘桃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达作者的理想社会。()

  (4)“缘溪行”中的“行”是行走,向前走的意思。()

  3.分别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例: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1)妻子古义:今义:

  (2)绝境古义:今义:

  (3)无论古义:今义:

  (4)鲜美古义:今义:

  (5)穷古义:今义:

  4.将下句中省略的主语补充完整: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5.试从课文中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选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写一段话。(要求:(1)语句流畅,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材料。(2)运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3)字数2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1)③,(2)②,

  2.(1)√,(2)×,(3)√,(4)×

  3.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指与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指毫无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今义:表示无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穷;古义:尽;今义:贫困。

  4.(1)村中人,村中人,村中人,渔人,村中人,村中人。

  (2)村中人,村中人,渔人,渔人。

  5.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豁然开朗无人问津世外桃源不足为外人道

  小练笔:(略)

  九课后作业:背诵并翻译全文。

  板书

  设计

  桃花源记陶渊明

  第一段:发现桃花源

  第二、三段:进访桃花源

  第四、五段:寻找桃花源

  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

  课后反思

  学生对桃花源的环境很感兴趣,能基本了解文章的内容,对文言词语的掌握还有一定问题,在朗读反面,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桃花源记》教案】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教案经典10-20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05-09

《桃花源记》教案模板集锦06-12

《桃花源记》教案(通用7篇)09-28

《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精选10篇)08-18

《桃花源记》的经典教案设计(通用5篇)06-18

八年级《桃花源记》最新教案09-20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及答案08-28

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10篇)09-07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通用10篇)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