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解决问题》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解决问题》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解决问题》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综合运用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能解决与圆的面积有关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结果和方案。
3、感受数学运算的合理性与结果应用的现实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课前准备:
三块不同规格的台布图片。
教学过程:
一、选台布问题
(一)问题情境
1、师生谈话。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餐桌是什么样的,从而引出选台布的问题。
师:同学们,餐桌是每个家庭都有的生活用品,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家的餐桌是什么形状的?
指名回答,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餐桌的机会。
师:老师的一个朋友刚买了一个圆形餐桌,桌面的直径是120厘米。
板书:圆桌直径120厘米。
师:他打算选一块正方形的台布。到商店一看,有三种不同规格的台布可供选择。
出示课本第96页三块台布图片。
师:选那块更合适呢?这位朋友想请老师参谋一下。今天,我们一起来帮他解决“选台布”的问题。
教师板书课题:选台布。
2、让学生观察三块台布,了解三种台布的数据信息。并理解“110cm×110cm”等规格的含义。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三块台布,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三块台布的花边不一样,大小也不一样。
师:你们知道台布下面式子表示了什么吗?
(二)解决问题
1、提出:“计算第一块台布和圆桌面的面积各是多少,比一比谁的面积大”的要求,给学生自己计算的时间,然后交流学生计算的结果。 师:同学们真聪明,根据这些式子就知道了台布的边长。现在,请同学们算一算圆桌面和边长110cm台布的面积,比一比,谁的面积大。
学生认真计算、比较,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计算和比较的结果?
学生说,教师板书:
桌面面积:3.14×602=11304(平方厘米)
第一块台布面积:110×110=12100(平方厘米)
因为12100>11304,所以台布的面积大。
2、提出:“选择第一块台布是否合适?”的问题,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最后,形成共识:不合适。 师:通过计算,我们知道边长110厘米的台布的面积大于圆桌的面积。那么,选用这块台布是否合适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意见:
合适。因为,第一块台布的面积比圆桌面的面积大。
不合适。虽然第一块台布的面积大于圆桌面的面积,但是第一块台布的边长只有110厘米,而圆桌的直径是120厘米,这块台布不能盖住圆桌面,所以不合适。
如果学生出现两种意见,通过讨论形成共识。
3、提出:第二块、第三块哪块合适呢?为什么?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看来判断台布是否合适,只比较面积的大小不行,还要看台布的边长和圆桌的直径。现在我们已经确定第一块台布不合适,那第二块、第三块哪块合适呢?为什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意见。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并进行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的或你个人的意见?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意见:
第二块比较合适。因为第二块台布的边长与圆桌直径相等,正好盖住圆桌面;第三块台布的边长比圆桌直径大40厘米,有些浪费。
第二块和第三块台布都合适。因为第二块台布的'边长与圆桌直径相等,正好盖住圆桌面;第三块台布的边长大于圆桌直径,一定能盖住圆桌面。
第三块台布更合适些。因为第三块台布的边长比圆桌面的直径大一些,铺在圆桌上面四周都能下垂一部分,这样比较美观,台布不易被掀起。
师:我的意见是选择第三块台布。因为台布的边长比桌面的直径大一些,台布铺上后,桌子的四周垂下来一部分,既美观,又不容易被掀起来。
(三)尝试练习
练一练第1题,引导学生先读题,观察圆桌图,弄清题意和计算的思路,再独立完成,最后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师:我们帮助朋友解决了选台布的问题,再来解决一个和台布有关的问题。同学们看课本97页,自己读题并认真观察图。
学生读题。
师:谁来说一说,要计算台布的面积和花边的长,必须要知道什么?
生:必须要知道台布的直径或半径。
师:好,请同学们自己计算这块台布的周长和面积。
学生算完后交流。答案:
台布直径:1.6+0.2×2=2(米)
台布面积:3.14×()2=3.14(平方米)
台布周长:3.14×2=6.28(米)
二、设计包装问题
1、提出设计包装箱的问题。让学生读题,弄清题中的数据信息和设计要求。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和圆桌台布有关的问题,下面我们再来解决一个设计包装箱的问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7页,读一读题中文字,并观察情景图。
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师:说一说你了解到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
这种鲜橙汁包装罐底面的直径是5厘米,高是13厘米。
要求设计一个长方体包装箱,每箱装24罐。
2、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包装箱,并要求画出包装箱底面摆放饮料的示意图。 师: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设计包装箱的有关信息和要求,下面就来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个长方体包装箱,并在一张纸上画出包装箱底面摆放饮料筒的示意图。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交流学生的设计方案。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不同方案的机会,说一说制定方案的过程,并把不同的方案示意图展示出来。 师:谁来把你画的图让大家欣赏一下?说一说饮料怎样摆放?长方体包装箱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怎样算出来?
在交流过程中,如果出现不合常理,携带不够方便、美观的方案,要给学生指出,并与其他方案进行比较。
三、课堂练习
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认真读题后自主解答。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师:同学们真棒,设计出了好几种饮料包装箱,下面看练一练的第2题,我们来解决一个装运矿泉水桶的问题。请同学们认真读题后自主解答。
学生自主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根据矿泉水桶的底面周长可以算出矿泉水桶的底面直径:100.48÷3.14=32(厘米)
车箱长:2.1米=210厘米
车箱宽:1.8米=180厘米
因为:210÷32≈6,
180÷32≈5,
所以:小货车只能放6排,每排摆 5桶。
运输小货车一次最多可装5×6=30(桶)。
四、拓展学习
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记录下来,并尝试解决。师:这节课,我们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请大家注意观察,并把它记录下来,然后我们尝试着去解决,你一定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一定会成为一个非常聪颖的人。
《解决问题》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2
设计说明
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属于较复杂的方程问题之一,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根据两个未知数的和或差与倍数所形成的数量关系进行列方程解决的方法。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做了以下设计:
1.本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已有经验,从学生熟悉的篮球比赛情境入手,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新课的展开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教学中紧紧抓住“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这个已知条件,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分析问题,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并解答,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3.在解题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选择解题最佳方案。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六(1)班和六(2)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篮球赛。比赛结束后,老师根据比赛得分给六(1)班的全体同学出了一道数学题,你们想知道是什么题目吗?
生:想。
师:好,那下面我们就一起到六(1)班看看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篮球比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为新课的展开做好铺垫。
⊙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41页例6情境图。
六(1)班在与六(2)班的篮球赛中,六(1)班全场共得了42分。其中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
2.获取数学信息。
请同学们认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已知条件:全场共得了42分,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所求问题: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
3.理解题中存在的数量关系。
(1)理解“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的意思。
①学生小组讨论,理解语句的意思。
②汇报讨论结果。
预设
生1:下半场得分=上半场得分×。
生2: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得分的2倍,即上半场得分=下半场得分×2。
(2)根据已知条件列出等量关系式。(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关系式1:上半场得分+上半场得分×=全场得分。
关系式2:下半场得分×2+下半场得分=全场得分。
4.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1)根据数量关系,学生尝试解答。
(2)汇报。
方法一 根据关系式1解答。
解:设上半场得x分。
x+x=42
x=42
x=42
x=28
28×=14(分)
方法二 根据关系式2解答。
解:设下半场得x分。
2x+x=42
3x=42
x=14
42-14=28(分)
(3)检验。
①师: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检验方法)
预设
生1:把上半场和下半场的得分加起来,如果正好是全场的42分,说明正确。
生2:用下半场的得分除以上半场的得分,如果正好是上半场的一半,说明正确。
……
②学生按照检验方法,检验自己的计算结果。
《解决问题》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3
设计说明
1.突出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本设计在引导学生自主解决例5的问题时,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过程,也许有的学生认为商品3月份的价格未知,无法解决,也许有的学生会直接根据“降20%和再涨20%”的信息得出价格不变的结论。不管是哪种想法,都要引导学生按照既有思路进一步探究,进而使学生想到用设数法来解题。这样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力,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与获得数学结论同样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经历思考、猜想、验证等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设计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立足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说出下面各题中表示单位“1”的量,并说说另外一个量怎样表示。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80%。
(2)香蕉比苹果多20%。
(3)女工人数占全厂人数的45%。
2.某种商品,3月的价格是100元,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这种商品4月的价格是多少?
(1)引导学生找出表示单位“1”的量。
(2)明确题中的数量关系:4月的价格=3月的价格-3月的价格×降低的20%。
(3)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100-100×20%
=100-20
=80(元)
3.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是80元,5月的价格比4月涨了20%,这种商品5月的价格是多少?
(1)引导学生结合复习题2的思路来解答。
(2)列式计算。
80+80×20%
=80+16
=96(元)
4.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如何利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习题层层递进,对所学的“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进行回顾,使学生明确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为探究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探究新知
过渡:如果我们把复习题2、3中的两个量的倍比关系合并在一起,会是什么样的呢?
1.课件出示教材90页例5。
2.引导学生读题,思考。
(1)题中一共有几个量?
(2)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分析题意,探究解题方法。
(1)提问:你能直接说出5月的价格和3月的价格相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吗?
(不能)
(2)教师启发引导。
①在这两个已知条件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相同的吗?
学生找出关键句分析后明确“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3月的价格;“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4月的价格。
②想一想,题中存在几组数量关系,分别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汇报题中存在的数量关系。
[4月的价格=3月的价格×(1-20%);5月的价格=4月的价格×(1+20%)]
《解决问题》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通过“商店买东西”的情境,灵活运用有关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进一步加强对2——6的乘法口诀计算除法的掌握。
3、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在问题处理中,体验成功,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运用表内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做到学与用的有效结合。
【教学难点】
通过已知条件,找出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
9÷9= 42÷6= 45÷5= 27÷3= 64÷8= 36÷4= 72÷8= 36÷9= 63÷7= 72÷9= 49÷7= 32÷4=
二、探究新知
1、主题图
师:星期天,妈妈带着文文来到了玩具店,让我们
一起来看看吧!(出示教材图片,遮住价格)看到什么了?
问题:
1.你都知道了什么?获得了 哪些数学信息(预设:1玩具熊,地球仪,皮球,汽车.
2.玩具熊6元地球仪8元皮球9元)
师:出示题目“56元可以买一个地球仪?”怎么解决?为什么不能解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信息?
预设:要知道地球仪几元?(是纠正“一个地球仪几元,即单价”)师:出示地球仪的价格,还需要告诉你其余商品的价格吗?比如小熊6元,皮球9元?谁能把相关联的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读一读?
预设:不用知道小熊、皮球的价格。一个地球仪8元钱,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2、列式,解答问题。
(1)独立列式,想一想“为什么这么列,你是怎么想的?”
(2)汇报
预设:一个地球仪8元,求能买几个就是求56元里面有几个8元。这属于平均分问题,应该用除法计算。
师板书:56÷8=7,想:56里面有()个、独立思考,验证结果。
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解决了问题,那么我们做得正确吗?你怎么知道的?
(一个地球仪8元,7个一共7?8=56元,所以是对的。)
师:很好,我们可以用乘法来验证除法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口答。
师:56、8、7分别表示什么?
预设:分别表示总价,单价,数量(师板书“总价÷单价=数量”)
4、想一想,如果24元买了6辆小汽车,一辆小汽车多少钱?
师:谁愿意交流一下,你是怎么计算小汽车价格的?
预设:(1)24元钱可以买6辆车,就是将24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
(2)也是用除法计算。可以列式24÷6=4(元)
(3)一辆4元,6辆就是4?6=24(元),计算正确。
师板书:24÷6=4(元)验证结果,口答。
5、师:对比这两个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1)都是除法,都是平均分
(2)都和总价、数量、单价有关
(3)一题总价、数量已知,求单价。二题总价、单价已知,求数量
师:根据这两个数量关系式,我们还可以整理出一条乘法的数量关系式,你们会吗?
预设:数量×单价=总价(学生没有接触过数量关系式,可能不会说)
6、根据图中的信息,和黑板上的'数量关系式,你还能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提一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九”P43第4题。
先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图中的数据信息,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指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完成“练习九”P44第6题。
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后说知道了哪些信息。
(1)我们18个人,要坐几辆碰碰车?
一共需要多少钱?
(2)我们18个人,如果要坐小飞机需要花多少钱买票?
3、完成“练习九”P46第3题。
在完成原有的两个问题之后,提问:爸爸、妈妈和我都口渴了,妈妈给我10元钱,让我去买冷饮,同学们我可以怎么买呢?你们能帮我出出主意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在这节课里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也解决了这些问题,回顾一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
找和问题对应的信息——列式——检验——口答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 8 =7(个)
总价÷单价=数量
答:可以买7个地球仪。
24÷6=4(元)
总价÷数量=单价
答:一辆小汽车4元
1、问题信息对应
2、列式
3、检验
检验、口答
数量×单价=总价
4、口答。
《解决问题》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的探讨和研究,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地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认识他们吗?请你说出它们的名字。如果按这样的顺序继续排下去,紧挨着懒羊羊后面的`会是谁?你是怎么想的?
师:你用找规律的方法知道了紧挨着懒羊羊后面的应是灰太狼,那第39个会是谁呢?
师:其实像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今天这堂课我们就学习“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揭示课题)。
二、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
1、出示数学信息:
提问:根据图中这两条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根据学生回答,将问题补充完整。全班连起来读一遍,请你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三一班有45人跳绳,每6人分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2)学生独立解答。(用练习本完成)
(3)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提问:竖式中“45”、“6”、“5”、“42”各表示什么?
(4)师:现在我们把数学信息“6人一组”改成“平均分成6组”,
你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连起来读一遍。
生:三一班有45人跳绳,平均分成6组,每组有几人,还多几人?
(5)对比:
三一班有45人跳绳,每6人分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45÷6=7(组)3(人)
三一班有45人跳绳,平均分成6组,每组有几人,还多几人?
45÷6=7(人)3(人)
仔细看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生:算式是一样的。单位名称不一样,第1题每6人分一组,可以分成5组,还多2人,单位名称是“组”和“人”;第2题平均分成6组,每组5人,还多2人,单位名称就是“人”和“人”。
师小结:看来单位名称是跟我们解决的问题有关,第1题的问题是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单位名称是“组”和“人”;第2题的问题是每组有几人,还多几人?单位名称就是“人”和“人”。
2、提问:刚才我们解决了三一班45人跳绳的问题,现在如果全校小朋友都来跳绳,还是每6人一组,分到最后可能会剩下几个小朋友?如果每5人一组,分到最后可能会剩下几个小朋友?8人一组呢?15人呢?
三、巩固练习
数学书55页做一做
(1)、小兰有20元,都买矿泉水,最多可以买几瓶,还剩几元?全班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四人各有15元,可以买些什么呢?出示学习要求,指名读要求并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
(3)、对比四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四、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拓展练习)
《解决问题》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连乘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灵活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复习铺垫。
1. 谈话导入:大家刚参加完学校的大课间检查,三年1班的同学都表现得很好。
2. 复习迁移:
我们班在大课间中分组活动,每组5个同学,分了9组,共有多少个同学参与?怎么算?
3.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⑴ 创造情景,
师:操场上同学们正在认真训练,体育老师打算按图这样安排,同学们算算要多少人?提出问题“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⑵ 让学生独立收集数学信息。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信息:a:每行有10人 ,有8行。
b:每列有8人,有10列。
C: 3个方阵
小结:我们都是观察同样一个方阵,可以从这样一行一行来看,知道了每行有10人,有这样的8行。也可以这样一列一列来看,知道了每列有8人,有这样的10列。
⑶ 整理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明确先求1个方阵有多少人,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你应该怎样思考?请同位同学互相说一说。
我们抓住每行有10人,有8行这2个数学信息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有多少人?
这是一行一行的观察,我们还可以一列一列的看能不能根据这两个信息每列有8人,有10列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你该怎样想呢?
不管用哪种方法,我们都是先求1个方阵的人数。还可以写成综合算式。
2、探寻其他解决问题策略。
不同的策略:1.先求:3个方阵的一大行一共有多少人,再求8行一共有多少人。
2.先求:3个方阵的一列一共有多少人,再求10列一共有多少人。
3.先求:一共有多少行,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4.先求:一共有多少列,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例1的小结: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结果却是一样的。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引出课题:解决问题】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P.99做一做
⑴ 出示题目。
⑵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⑶ 全班反馈: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先求1盒有多少个,再求8盒一共有多少个。
2、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⑴ 出示题目:P.101⑴
⑵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⑶ 分小组交流。每个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重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
⑷ 全班反馈解决该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3、练习二十三的第4题
⑴ 出示题目。P.102⑷
⑵ 让学生审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⑶ 给出三个算式,由学生选择出正确算式并表述出解决问题 的思路,重点理解“来回”的含义。
四、全课小结: 强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五、拓展练习:第一步,先请同学了解一节数学课的上课时间,一个星期在校几天?如果一个学期按20周计算,同学们在学校待多少分钟?合多少小时?第二步,根据自己计算出来的结果,你有什么感想?记录下来。第三层次是学生在生活中现实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本题又是一道开放题,所有的信息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性,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六 、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2、3、5、6题
教学反思:
1、 收集和整理信息,形成数学思考。
新教材的解决问题,其题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用图画、对话、表格等形式呈现现实的生活场景。这一节课的例1既是一幅情境图,又是一道应用题。例1的图呈现给学生一幅广播操表演的情境图。小精灵明明提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了解情境,从情境中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解决问题的必要信息。这一步要求学生仔细地看,充分的讲,观察同一个方阵既可以横着看找到的信息有“每行有10人,有8行”,又可以竖着看找到的信息有“每列有8人,有10列”。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收集和整理信息,让学生形成数学思考。
2、 分析数量关系,构思解决问题的思路。
应用题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找到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在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会思考,体会问题里的数量关系,要突出数量关系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我们用不同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如:抓住“每行有10人,有8行”这两个信息就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再求3个方阵的人数。还能抓住“每列有8人,有10列”这两个信息也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再求3个方阵的人数。分析数量之间的不同组合的关系,就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如:抓住“每行有10人,3个方阵”这两个信息可以先求出3个方阵一大行一共有多少人,再求8行一共有多少人。这里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有所不同了。
3、 正确选择算法,独立解决问题。
根据解题思路仔细准确地选择相关的条件,正确的选择算法。
这节课我觉得我可能是急进了点,应该先让学生先从“行”去观察进行列式计算,让后进生理解后再进行“列”的观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可能这样会更好些。而且因为这样导致学生的练习还不够充分。
《解决问题》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运动会广播操表演录像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教师亲切谈话: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
接着,口述下面的问题。
二(1)班一些学生为布置教室做纸花。每两位小朋友一小组,每位小朋友做3朵花,8个小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待学生解决问题后,请两、三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探讨解决新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新问题
1.创造情境,引出问题。
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情境,吸引学生“进场”。接着,定格在表演广播操的一个方阵上(与例1一致),由小精灵提出问题(画外音)。
2.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允许遇
师生活动
到困难的学生与伙伴交流意见。
3.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自主解决问题。
1.请学生独立解决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中的问题。
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1.组织交流。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思考探索的解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一共有多少个?”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例如,
①5×6×8②5×6×(5+3)③5×6×7+5×6
④5×6×7+30⑤30×8⑥30×5+30×3
学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练习
1.请学生解决练习二十三中第1、3、4题中的问题。
(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可以不受习题顺序的限制,想先解决哪个问题,就先解决那一个。
解决问题时,如果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2)适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请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略)
《解决问题》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8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合作、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进一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会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分析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
研究报告单、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小朋友们正在观赏花卉种植区,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每个花架4层,2个花架一共摆了96盆花。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利用情境,树立问题意识,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
二、探究方法,建立模型
1.独立尝试,探索问题
谈话: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常需要把一些信息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些信息进行整理,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一些吗?
请学生们独立思考,把你的方法写在研究报告单上,写完后跟小组同学一起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1.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整理信息,实际上就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汇报交流,归纳方法
展示交流整理信息的各种形式。根据学生生成合理安排交流顺序,组织学生思考评价。
(1)派代表上台展示算法,并用学具进行演示。代表先说算式,师板书,再讲思路。边说思路边用笔在图片上划一划。
(2)提问:谁听懂了他的意思?他的这种方法是先算的什么?你能上来指着图说一说吗?
(3)还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吗?学生汇报,师同时板书:
①4×2=8(层)
②96÷4=24(盆)
③96÷2=48(盆)
96÷8=12(盆)
24÷2=12(盆)
48÷4=12(盆)
(4)刚才,我看见有人是这样写的:96÷(4×2)=12(盆),可以吗?说一说综合算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还可以怎样列综合算式?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比较提升。
(1)小结:通过刚才的小组交流,我们得出了这样3种方法。(课件出示3种方法)。
(2)观察这三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预设:答案相同,都用除法计算(揭题)
不同点预设:方法不一样。方法怎么不一样?第一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师评价:真了不起!同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像这样要用乘法来解决的问题可多了。
《解决问题》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看、说、读、想、算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用了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
学生说,老师板贴:看、说、读、想、算。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些方法来解决问题。
2、课件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
师:看,这是面包房,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指导学生再观察画面,你从图中知道什么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中蕴含的信息,从中找出与数学有关的信息,初步感受数学信息之间的一些联系,从中发现一些数学问题。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54—22=32,32—8=24(个)
方法三、8+22=30(个)或22+8=30(个)54—30=24(个)(让学生说说每一步计算的理由)
5、比较三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三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1)54-8-22=24(个)或54-22-8=24(个)
(2)能不能列成54-8+22?小组里讨论、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老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小括号”:如果想改变运算顺序,先算后面的,再算前面的,可以在先算的算式外面填上小括号。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小朋友们只要看见它,就要先算它里面的算式。把(2)中的算式“54-8+22”变成“54-(8+22)”,就可以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先算8+22,然后再算54-30。
8、指导学生读:54-(8+22)读作:54减8与22的和
9、小结。(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面的数)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后明确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后,需要用一定的运算进行表达并计算出结果,最终自主解决问题,并明确小括号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6页练习一的第2题。
(1)指导观察并说一说:3个组一共收集了94个易拉罐,其中第一组收集了34个易拉罐,第二组收集了29个易拉罐。那第三小组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2)分析题目,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读一读,说一说关键词。
(3)想一想,第一步要先求什么?第二步要再求什么?
(4)列式计算:94—34=60(个)60—29=31(个)
或34+29=63(个)94—63=31(个)
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要他们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用喜欢的方法计算,能用小括号就更好啦)
94—34—29=31(个)或94—(34+29)=31(个)
2、教科书第7页练习一的第3题。
羊圈里原来有58只羊。第一次跑走了6只,第二次跑走了7只,现在羊圈里面有几只?
让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用喜欢的方法计算,最好能用上小括号,并汇报。
58—6—7=45(只)或58—(6+7)=45(只)
3、新型电脑公司有87台电脑,上午卖出24台,下午卖出26台,还剩下多少台?(用两种方法解答,用上小括号)
(1)学生读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学生独立做题,老师巡视。(要求运用小括号进行计算)
(3)学生汇报。87—24—26=37(台)或87—(24+26)=37(台)
4、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指导观察,明确条件和问题,指导读一读,找出关键词,然后思考并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明确小括号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有小括号的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数,并学会运用小括号。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10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分析连除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并用数学语言叙述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用连乘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记得吗?考考你:
1、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解答。
条件:
①、同学们植树,分成了3组。
②、每组都有12人。
③、一共植树144棵。
问题:
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植树?
②、平均每组植树多少棵?
2、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庆祝六一,我们学校从每班挑选部分同学参加集体舞表演。(出示P100例2情景图:)看!这是他们新编的造型:
(1)从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出示:集体舞新造型,把同学们分成2大组,每组有5个小圈,每个小圈有6人,学校共挑选了多少人参加这次集体舞表演?
3、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数学问题,只是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不了的。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板书: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现在,老师将这题变一变。看!你发现哪儿不一样了吗?(后面一个条件和问题交换了)现在要你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1)学生齐读题目。谁来说说:从题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2)要解决“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能一步求出来吗?
(3)那需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根据你的想法列出算式,做完后互相说说,互相说一说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叫解法不同的同学板演)
(4)小组讨论,指名汇报,评价、鼓励正确的想法和不同的想法。
2、反馈(理解算理)(让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方法一:60÷2=30(人)
30÷5=6(人)
(1)哪些同学跟他一样?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算每大组几人,再算每小圈几人)
60÷2表示什么?(每个组有几人?)
30÷5表示什么?(每个小圈有几人)
(2)、先算:平均每个组有多少人?60÷2=30(人)
再算:平均每个小圈有多少人?30÷5=6(人)
(3)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一个综合算式表示,意义一样,谁再来说一说?
综合算式:60÷2÷5=6(人)
(4)请学生说说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方法二:5×2=10(个)
60÷10=6(人)
(1)这样列式的同学请举手,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5表示?(2组共有几个小圈)
60÷10表示?(每小圈有几人)
(2)分析:先求两大组共有多少个小圈?引导学生明确:已知平均分成2大组,每组有5个小圈,要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一算分成多少个小圈,再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3)、先求:一共分了多少个小圈?5×2=10(个)
再求:平均每个小圈有多少人?60÷10=6(人)
(4)能列出综合算式吗?综合算式:60÷(5×2)=6(人)
(5)请学生说说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方法三:60÷5÷2(若没有同学用这种方法就不讲)
(1)你是怎么想的.?
60÷5表示什么?(2小圈为一组,每组有12人)
12÷2表示什么?(每小圈有6人)
(2)你真聪明,会想到用这种方法。
3、讨论比较:说一说这题的两种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第一种解法先把60人分成两个大圈,每个大圈再分5个小圈,求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而第二种解法是每个大圈有5个小圈,两个大圈一共有10小圈,求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第一种解法第一步用除法,第二种解法第一步用的是乘法;所以:第一种解法是用连除,第二种解法是先乘再除;虽然列式不相同:但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求的是“每小圈有多少人?”都要两步来计算,第二步都是用除法,
4、小结:其实,有很多数学问题都能用多种方法解答,虽然解法不同,但目的却是一样的。所以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选取相应的信息、选用自己喜欢的、容易理解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但不管用什么方法算,我们都应该弄清楚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并正确写出单位名称。像今天所学的这类问题,在解题时我们可以用连除,当然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来解决。
5、指导看书,梳理知识
(1)独立阅读教材P100例2,然后同桌互相说说每一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质疑提出自己还不懂的地方。
6、现在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把问题和相对应的算式连起来
学校有3层教学楼,每层8个教室,一共安装了168台风扇。
①平均每层安装风扇多少台?3×8
②平均每个教室安装风扇多少台?168÷3
③一共有多少个教室?168÷3÷8
2、(课件出示:P100做一做:)看,这是我们在活动中为家长、同学们准备的杯子,你能帮忙解决吗?
【《解决问题》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冀教版教案参考12-22
冀教版《孔子学琴》优秀教案08-26
冀教版语文教学计划09-08
冀教版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精选15篇)03-07
冀教版六年级《比的应用》教案08-25
冀教版四年级英语计划09-23
冀教数学教学计划 冀教数学教学计划范文03-10
冀教版初二上学期英语期末试卷02-07
冀教版一年级音乐上册教案01-06
冀教版七年级教学计划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