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春笋课堂教案
本课是苏教版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通过学生的朗读和表演,使其感悟春笋不拍困难、快乐生长的生命状态,并学习春笋这种顽强拼搏、乐观向上的精神。
一、课文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见过竹子吗?
生:见过,它直直的,翠绿翠绿的。
生:它很挺拔。
师:对极了,翠竹傲然挺立从不向谁弯腰,被人们誉为植物四君子之一。那么,你们见过它小时候的样子吗?
生:没有。
师:我们今天就和春笋娃娃来一次亲密接触。(板书:春笋)
“春”和“笋”都是前鼻音,哪位小朋友来试着拼一拼,读一读?
生:ch---ūn 春 s-ǔ n笋 春笋;师:读得标准极了,你能领着大家再读一读吗?(其他学生跟读两遍)
师:(解题)春笋是竹类的嫩茎芽,春天开始生长。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1师:小朋友们先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这篇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师:我们来听一听录音机老师是怎么读这篇课文的。听一听,我们也能读得和他一样好。
师:我们再听一遍,这一次我们可以跟着小声的朗读(生小声跟读,接受语言氛围和节奏的感染)
师:大家再读给自己听听,一定比第一次读得更好。
(生自由朗读)
师:老师听到了,有的小朋友读得很投入,好像自己就是春笋娃娃似的。春笋娃娃们,你们知道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么?
生齐声:两个。
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生朗读)。
生:有问题。一名学生脱口而出,随即又举起了右手:“老师,他刚刚读的有一点点问题,这一句:一个个从地里冒了出来的“来”是轻声,他读成了二声。”
师:哦,你听的好认真啊,真是个细心的春笋娃娃呀。
2师:大家从第一自然段中知道了些什么呢?
生:春笋是春天开始生长的。
生:春笋长在泥土里。
生:春笋原来是睡着的。
师:是啊,春雷响过,春雨沙沙地飘落下来,滋润了万物,春笋受到春雨的滋润,一个一个破土而出。有一句成语叫做“雨后春笋”,就是形容出现的又多又快。
3师:大家一起再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看着春笋醒来之后他是怎么出来的,划出其中描写动作的词。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生:唤醒——冲破——掀翻——冒
师:这呀就是春笋破土而出的过程。读读这几个词语,大家想想春笋钻出地面容易不容易啊?
生:不容易。
师:冒就是站起来,掀翻就是偏着头头使劲的一顶,这几句说明了春笋冲破泥土,势不可挡的气势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
4师:大家试着做做动作来体会一下。现在你们这些睡着的小春笋娃娃可要被春雷唤醒了……
(学生立刻明白要做动作表演了,兴奋地趴在桌子上,作熟睡状。)
(师作轰鸣声,朗读课文,学生配合表演第一自然段。)
师:大家表演的生动极了!你们再看看第一自然段,想想怎么一步一步把它表演的更完美,一分钟后试着边背边表演。
(一分钟之后,学生一边背诵一边表演春笋破土而出的情景。)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师:春笋顽强地冲破了泥土之后又怎么样了呢?小朋友们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师:哪位小朋友知道“裹”是什么意思呢?
生:…….
师:想想我们去年学过的一篇课文《秋姑娘的信》,里面有“小朋友们给小树裹上了厚厚的棉衣”一句。
生:我知道了,裹就是缠得很紧的意思。
师:真聪明,裹说明春笋的衣服穿得很紧,一点也不宽松。
2师:说春笋像嫩生生的娃娃,那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生:水嫩嫩的;
生:水灵灵的;
生:白白胖胖的。
师:说的真好,就像刚出生的水嫩嫩的胖娃娃。这也表现了大家都非常喜爱这些春笋娃娃。
3师:这么可爱的春笋它们又做了些什么事呢?找出描写它们动作的词。
生:迎着,笑,长。
师:它们迎着春风,仰起脸儿,灿烂地微笑着接受阳光的温暖,在春雨的滋润下茁壮的成长。
(部分学生情不自禁的仰迈着脸儿甜甜地笑着……)
师:第三句:一节,一节,又一节,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春笋是一节一节的长,不是一下子长出来的。
师:答对了,加十分。
师:向上向上再向上呢?
生:不停地长。
师:也加十分。(奖励一个春笋娃娃)
4师:有没有哪些同学愿意根据这些词语试着做做动作?(裹—迎着—一节一节—向上—再向上)
(指名朗读,请四五名学生到前面做动作)
师:大家真棒!表演得生动极了!这一次,会背的同学边背边表演,不太熟悉的可以拿着书边看边表演。
生背诵(朗读)表演。
5师:从这篇课文里,我们知道了春笋有什么样的精神?
生:顽强的精神。
生:不怕困难的精神。
师:真了不起,把老师想告诉你们的都说出来了。
师:你们也都是一棵棵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小春笋……现在大家一边背诵课文,一遍表演,把你们破土而出的冲劲和快乐生长的状态表现出来。
【春笋课堂教案】相关文章:
《春笋》语文教案08-17
《春笋》教案(通用10篇)03-21
春笋教学设计10-02
《赵州桥》课堂教案实录08-18
画风课堂教案实录10-06
《彩色的非洲》课堂教案09-03
《敬畏自然》课堂教案06-22
《春雨的色彩》课堂教案09-05
《草原》课堂教学教案10-13
《看菊花》课堂教案反思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