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必修一教案(精选11篇)
高一思想政治课是高中政治的基础,是高考需要复习的内容,同学们不可忽略。下面是关于高一政治必修一教案的内容,欢迎阅读!
高一政治必修一教案 篇1
一、考点导航
1.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2.理解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3.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
4.了解纸币的含义,理解纸币发行规律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5.了解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
6.了解外汇与汇率
7.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知识网络(板书设计):
商品的含义、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货币的产生、含义货币的本质价值尺度
揭开货币的货币的基本职能贮藏手段
神秘面纱其他职能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纸币的含义
神奇的货币纸币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的优点
信用卡的含义
使用信用卡的优点
转帐支票
信用工具和支票支票的种类外汇现金支票
外汇的含义
外汇汇率(汇价)
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及意义
三、考点疏理
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①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劳动产品;
二是用于交换。
②不同的商品能够进行交换,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生产它们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③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①统一:任何商品都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②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的实现。
2.货币的产生、含义与本质
(1)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产生。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注:偶然的物物交换不是等价交换)
(3)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营活动,都离不开货币。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注意】
(1)货币与商品的关系: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但与其他商品不同,货币是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
(2)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的关系:一般说来,要求作为货币的商品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价值比较大用较少的物品能进行较大的交换;易于分割,分割之后不会减少价值,又给交换带来方便;便于保存,不会因为保存时间的长短而使价值发生变化;便于携带,以便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交易。但商品交换关系很发达时,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成为货币。所以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①含义:是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原因之所以货币能充当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③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的高低与商品本身价值的大小成正比。
(2)流通手段
①含义: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所决定。
③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关系:
第一,区别: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一种基本职能,而商品流通则是商品交换的一种形式。
第二,联系: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又是不可分割的,正是由于有了货币,才有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而货币在这个流通过程中的作用,就是流通手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这也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进行交换。有人说,流通手段强调的只是一个“点”,而商品流通则强调一条“线”。
(3)货币的其他职能
①贮藏手段。退出流通领域,作为财富被保存起来,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②支付手段。是随赊账买卖出现的是买卖交割的延期或不同步。
③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一般来说,只有贵金属才能充当世界货币,现在某些纸币也具有了这个职能。
【注意】
理解价值尺度职能,建议紧扣“衡量”、“表现”、“执行”。
4.纸币的含义、发行规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金属货币。金属货币最初是以金银条块的形式流通。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纸币
①纸币的产生与演变。货币出现以后,推动了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金属货币最初是以金银条块的形式流通的;而后出现了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与面额价值的铸币;后来有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储存、转账、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即:金属货币——铸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②纸币的含义。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优点有:第一,纸币印刷成本比金属货币铸造成本低得多;第二,纸币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可以防止贵金属的无形流失;第三,纸币比金属货币更容易保管、携带和运输。
③纸币的发行与流通。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如果不相符,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经济现象,势必会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④纸币代替金属货币以后,人们通常把流通中的纸币称之为货币。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接触到的货币,主要是纸币,因此,掌握有关纸币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参与经济生活。
【注意】
(1)纸币的发行量客观上是有一定的规定。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就会发生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
(2)共性:它们都是由于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实质与原因);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与经济秩序(危害与影响);都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与结构优化(对策)。
(3)其实,它们的不同点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1)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前者是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后者是双方通过银行转帐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经济往来中常用的信用工具
①信用卡
含义: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作用: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②支票
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收据。
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注意】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继发行牡丹卡、金穗卡、长城卡、龙卡。
5.外汇与汇率
(1)外汇
①外汇的含义及其特征。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外汇是一种以外币表示的金融资产,既可用于国际支付,还能兑换成其他形式的外币资产。
②外汇与外币。外币与外汇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首先,外汇包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就是外币,外汇中还包括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其它外汇资金等内容;其次,外汇包括外币,但外币并非都是外汇。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
(2)汇率
①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它是在使用外汇时必须与本国货币折算而产生的。若一定单位的外币折合的本币数额多于前期,则说明外币币值上升或本币币值下跌,叫做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如果要用比原来较少的本币即能兑换到同一数额的外币,这说明外币币值下跌或本币币值上升,叫做外汇汇率下跌,即外币的价值与汇率的涨跌成正比。我国采用100单位的外币兑换多少人民币这种直接标价法形成人民币外汇牌价。
②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有:外汇供给与需求、经济增长率、利率水平、国家对于货币政策的干预、市场预期、外汇投机活动等。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本国货币与外币相比发生贬值与升值的变动。汇率变动的影响,包括升值和贬值的影响。
6.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
含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意义:对于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注意】
(1)外汇执行的是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2)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一般不是本国货币,而是外国货币即外汇,对中国而言,美元、欧元、英镑、日元都是外汇。(首先,外汇包含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就是外币,外汇中还包括其他内容,外汇的主要内容是外币支付凭证。其次,外汇包括外币,但外币并非都是外汇。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因为外汇的实质是国际支付手段,如果某种货币不能自由兑换,它就不能成为国际支付手段。)
(3)外汇主要是用于国际市场上国际间的结算。一般来说,在国内市场不需要支付外汇,只要支付本国货币即可。我国的本币就是人民币。
(4)下面以本国货币贬值为例说明对于经济的影响。
第一,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一方面,出口扩大引起需求拉动物价上升;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国内生产成本推动物价上涨,引起通货膨胀。
第二,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本币贬值有利于本国的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外国货币的购买力相对提高,贬值国的商品劳务等费用相对便宜,有利于吸引外国游客,扩大本国旅游业的发展。
第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主要工业国的货币贬值会影响其他国家的贸易收支,引起国际金融领域的动荡。
(5)理解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是从国家、人民、世界等三方面归纳。
7.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2)货币,俗称金钱。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是光荣的;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要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于做最有意义的事。
(3)如何看待金钱,如何获取金钱,如何使用金钱,体现出不同的金钱观。正确的金钱观,指导我们理性地对待金钱,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我们的灵魂更纯洁,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义。
高一政治必修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二)知识目标
1、识记国家的本质、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2、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3、运用生活实际说明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分析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三)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四)内容目标
引述宪法对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的有关规定,说明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提示与建议
联系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观察身边的政治生活现象。
活动:从各种媒体的报道中,从对所在社区的考察中,收集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积极表现。
讨论:有序或无序参与政治生活的代价与后果。
重点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难点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教学过程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样性质的国家中,我们公民处于什么地位,有哪些政治权利、政治义务,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本课将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权利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去揭开国家政治生活的神秘面纱。
一、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1、从社会制度方面看,两次洪灾发生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中国废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从国家政权方面看,国家政权从掌握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手中,并为其服务,转变为掌握在人民手中,为广大人民服务。
二、广泛、真实的民主
1、国家的基本理论
(1)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从历史上看,国家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它的产生、存在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2)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页“专家点评”,了解国家性质的有关常识。学生活动:阅读课本。
(3)国体及其决定因素。国家的性质又称国体,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什么问题?) 根据国家性质不同,可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的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国宪法对国家性质的明确规定。教师活动: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社会各阶级、阶层在我国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和相互关系。请大家思考讨论这个问题,并总结我国政权的特点。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最大特点在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掌握政权,享有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因此。政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高一政治必修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明确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知道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了解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2)能力目标: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运用事例说明关于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职权的具体表现;增强收集相关信息、选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能多渠道将人代会的有关资料用于知识学习;锻炼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人大代表团会议讨论模拟加强辩证看待问题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人民代表大会的学习,明确我国具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坚定热爱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信念;通过对人大代表的了解,树立权利、义务不可分割意识;通过模拟与讨论,从公民如何参与政治活动角度进一步增强学生公民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人民代表的权利与义务。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从生活出发,激趣引入
课前准备:
教师:正确评价学生的讨论,并就第1题做出归纳:
(1)我国是个地广人多的国家,所以不可能十三亿人口一起到北京集中开会。
(2) 人民当家作主是否意味着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在我国,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那就是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老师: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哪一个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更为重要?为什么?
学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共同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但全国人大更为重要,因为它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老师:对。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在性质、地位、职能等方面与地方各级人大存在很大差别,我们一起来了解二者的具体内容。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地位: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老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6页,思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是指什么。
学生:立法权:制定法律的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是我国的立法机关。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备案。
决定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人大会,依法决定国家和本行政区内重大事务的权力。
任免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会,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撤职等权力。
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的权力。
老师:教材第54页的图片材料中全国人大行使了哪些职权?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阅读教材,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学生:选举出体现了它的任免权;审议并通过《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它的监督权;审议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体现了它的立法权。
老师:全国人大拥有最高权力,它可以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那么你们知道全国人大的会期一般是多长吗?
学生:大约半个月。
老师:对。那么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涉及全国的重大事务由谁来处理呢?
学生: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会行使,以便更好地发挥最高权力机关的作用。
(4)全国人大的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2)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作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并负责监督实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共同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体系,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规律总结
注意:(1)人大代表直接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国家权力,三者说法有差别。
(2)全国人大与地方各级人大在性质、职权、地位上的差别,把握全国人大往往有“最高”二字。
(3)同级人大产生同级其他国家机关,并不是说所有国家机关都由全国人大产生。
问题情景2: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那么,国家权力机关是由谁组成的?他们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职权?
自主学习学生结合视频材料和阅读教材,认真思考。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过程评价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应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保证,使他们在将来成为人大代表时,也能自觉树立忠实履职的意识。
通过以上几组问题的探讨,我们知道了人大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人大的作用发挥的怎么样,还与人大代表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全国人大代表吕华荣,一起来学习人大代表的相关知识。
二、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合作学习
老师:人民代表大会是由谁组成的?
学生:人民代表,这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来。
老师:也就是说,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这就是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
1.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老师:那么,人民代表是怎样产生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6页“相关链接”,人大代表的产生的方式与任期。
2.人民代表的产生方式和任期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各级人大代表任期5年。
老师:在这里应注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但在具体产生方式上,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由间接选举产生的,即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如十届全国人大的代表就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代表和港澳特别行政区的人民代表构成的'。而县、乡镇两级人大代表是由直接选举的方式选举出来的,即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
3.人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老师:在视频材料中,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那么,人大代表依法享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学生:人民代表的权利: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提案权是指人民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的权利。质询权是指人民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回答的权利。
活动:角色扮演、体味责任
情景设置:大屏幕展示一组图片,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引出材料:
《元芳,你怎么看?》
某校校门口每天一到放学时间就会“呼啦”出现许多流动小吃摊,看起来种类丰富,卖相诱人,学生趋之若鹜。对此小贩喜笑颜开,过路行人纷纷侧目,而附近居民则无奈摇头。
现在我们高一(6)班就是山东省代表团,在座“代表”依座次分为“山东市民代表、教育界代表、经济界代表”3个讨论小组,就“假如你是一名人大代表,你该怎么做”为议题进行小组内讨论,每组推荐出一个最佳议案,再拿到会议上进行讨论。
教师准备:
事先预设好代表的立场,以便与学生课堂的发言作对比归纳。例如:“山东市民代表”应注重从流动小摊与日常生活出行,市容市貌角度展开,“教育界代表”可从流动小摊与学校环境卫生,学生食品安全等方面客观分析,“经济界代表”则需从经济生活角度提出见解。
学生发言后,教师点评:从大家的发言来看,大家的社会责任意识都很强,相信将来大家不管是否能当选为人大代表,都能够关注国家的命运,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做一个尽责任的公民。相信未来中国政治的春天属于我们在坐的每一位同学。
老师:如果你是人大代表,你该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
学生: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老师: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人民代表依法享有、行使权利的同时,也要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
规律总结
1.人大代表产生于人民,权力源于人民,人大代表理应忠实履行人民赋予的职责,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因此,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人民代表与人民的关系。
2.人民代表的权利与人大的权力不能混淆。
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有关知识,通过对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组成、职权以及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等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进一步感受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是为人民服务的。
高一政治必修一教案 篇4
一、教学内容
(一)课题: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政治第三册《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文化与经济、政治”
(二)主要学习内容: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在经济基础上相互影响: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不同文化的作用,影响是不同的。
二、学生分析:
在高一思想政治课的两个模块中,学生分别了解了经济、政治的基础内需,并在前一框题中懂得了文化的含义,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三者的关系的理性认识基本上是空白。
三、设计思想
(一)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觉得“政治课内容就在我身边”教学过程活动化,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体验所学的内容
(二)教学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自主学习
(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阅读P9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点评:人们的经济、政治活动中渗透着文化的作用
阅读材料,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请学生推荐对自己影响力或最喜爱的文化活动或文艺形式
积极发言体会“政治课内容就在我身边”,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过渡到下一步内容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在经济基础上相互影响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
引导学生阅读P10“专家点评”,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点评:这段话说明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阅读积极思考并
讨论问题
问:你对《三国演义》印象如何?
积极发言
用学生熟悉的内容更能达到通俗易懂济的集中表现;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并反映经济和政治(幻灯片演示①)的效果
反问: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是否意味着文化的变化
发展与经济、政治绝对同步?
思考并回答问题
反问往往能带来学生的积极思考,给他们以深刻的印象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经济、政治重大影响
引用名言: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 进一步体会三者的关系
高一政治必修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力目标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分析材料,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战略任务的重要性,从而增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设置情景,充分利用资料、图片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下主动思考、自主感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列举日常生活的各种现象,让学生指出其中哪些是属于文化现象。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1)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2)参加学校运动会
(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4)旁听一次听证会
(5)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
(6)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
(7)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8)某国议员竞选
高一政治必修一教案 篇6
一、指导思想
1.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切实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和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认真学习和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关注高考,明确所教年级的教学目标的要求,从整体上确定与把握教学内容,以《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结合当前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学习和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
二、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任教高一(1)班的政治教学,学生基础较好,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大多政治生学习方法不太恰当,停留在学习积累的水平上,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学习目的不太明确,学习起来无计划,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直接影响成绩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
通过《思想政治》高中必修2的教学,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础知识,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了解国家进行政治建设的目的和状况。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觉悟,能够初步说明最常见的政治现象,提高参与政治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政治学知识判断社会现象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党的政策的指导下,依据国家法律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和方向,在我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教材分析:
在《政治生活》内容里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是教导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教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怎么样建设政治文明,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是让学生懂得嘹望国际政治,此书本的编写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育与顺应时代发展相统一,注重思想政治发明感想的引导和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相结合,突出政治与生活的联系,构件以生活为基储以学科为支撑的模块课程,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学校坚持以德育为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教学措施和要求:
积极学习课改相关精神和新课程标准,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贯彻三维教学模式,探讨新课程的实现方法。
1、重点工作:本学期我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主抓基础知识,每一单元的复习都以基础知识为主,让学生脑子里有清晰的线索。
(2)多研究一些习题,选择适合我校学生的习题,扎扎实实的做题。
(3)培养学生的做题技巧,使之掌握考试的方法。
2、措施:
(1)根据该年级学生的特点,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效率。认真备课,备好学生,提高上课效率。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真正认识政治学科,改变初中政治的原有习惯,学会理解记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好政治。
(4) 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有效地探索和实施研究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思考获得结论。尽可能的在课堂上组织更多的兴趣活动,让枯燥乏味的政治课能够在每一个学生眼里成为一节生动的活动课,让学生有一种新鲜的感觉和认识,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从而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成绩。
五、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高一政治必修一教案 篇7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难点:物质的含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教学方法
(1)运用比较分析法,讲述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在第一单元里知道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我们也知道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和科学材料为基础,科学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物质呢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呢现在就先让我们来看看物质的概念。
一、什么是物质
探究一:
(1)请看书P9最后一段,判断下面哪些是属于物质
空气、小狗、信念、青蛙、树木、精神
(2)物质有何特性
知识点一:
1、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学生找主干:物质是客观实在。
注意: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比如我们窗外的高山、树木,不管你看到不看到、愿意不愿意,它们都耸立在那里,是不会依赖于人的意识的,我们说物质具有客观性。
②物质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比如我们刚才说的高山、树木,我们能够感觉到它、能看到它,因此,我们说物质具有可知性。
(3)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吗
通过动物的例子来说明:小狗、小猫、小鸡等动物是它们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们是具体的、个别的、特殊的,而动物就是对它们共性的概括。这里的“动物”就是物质,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也是对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的概括。因此物质不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具体的物质形态与哲学上物质概念的关系是什么
区别:哲学上物质概念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注意:两者是个性与共性、个别和一般、具体和抽象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二、世界是物质的
老师: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要验证世界是物质的,就要分别说明自然界、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才行。
探究二:著名诗人屈原在其诗篇《天问》中对上古传说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如“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进行了诘问,表现了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柳宗元在《天对》中对这些问题作了回答。他认为,昼夜交替,万物从蒙昧状态变化发展,这一切都只是由于存在着“元气”的缘故。表现除了其对宇宙本质的天才般的认识。
思考:
(1)宇宙是神创造的吗
(2)结合材料,柳宗元天才在哪里同时他的观点有何局限性
高一政治必修一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物质的含义
2、能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能力目标:
1、体会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从世界本质问题上认识有神论的荒谬性,鲜明地反对神创说,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教学难点:物质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亚真是被上帝宠坏了的地方。上帝把最宜人的气候、最清新的空气、最和煦的阳光、最湛蓝的海水、最柔和的沙滩、最美味的海鲜……。都赐予了这座海南岛最南端的海滨旅游城市。那么同学们思考,我们这么美丽的三亚真的是上帝赐予的吗我们这天地万物真的是上帝创造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世界的本质。展示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进入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二、交流讨论、成果展示:
交流讨论一:谈谈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些与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是一回事吗
同学们列举:桌椅、土壤、老师、大海……设疑:这些与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是一回事吗
(一)物质的概念:
解释:
(1)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指它不为我们所动,不管你是否感受到,是否喜欢,它就客观存在在那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强调物质的客观性。
(2)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能被人们所认识。强调物质的可知性。
(3)客观实在指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所以,同学们刚刚列举的都是物质的具体形态,而非我们哲学上讲的物质的概念。比如同学们列举的苹果、芒果的共同点是什么是水果,这就是我们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抽象出共性的。
总结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区别:哲学上物质概念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它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可以被改造,有生有灭。
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它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两者是个性与共性、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我们说整个世界划分为:
所以下面我们就来做一道证明题,分别来证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物质性。
(二)世界是物质的
播放视频《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学生概括出: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⑴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同学们举例: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地球大概有46亿年了
(2)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交流讨论二:人类出现后,创造了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
图片展示三亚的新旧变化,我们把三亚改造的这么美,同学们思考在建设美丽三亚的过程中,给我们改造自然哪些提示呢如何处理和自然的关系呢
小组派代表发言总结:我们在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会遭到自然的惩罚。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播放视频《人类的演化过程》引导学生分别从产生、本质和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思考: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是什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
(2)从社会的存在来看,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
(3)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遵循的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规律也是客观的。
交流讨论三:说一说你的目标,你的理想
同学们纷纷说了自己理想的大学,那么这些目标是怎么来的呢是凭空产生的吗对,是先有了这些大学的客观存在,才有了我们的目标我们的意识,可见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
今天这道世界的物质性的证明题我们就完成了同学们来谈谈我们这节课的收获。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1、物质的概念
2、世界的物质性
概括出世界的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高一政治必修一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物质的含义
(2)自然界的物质性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难点:物质的含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教学方法: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究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忆一忆
(1)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什么
我们在第一单元里知道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我们也知道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和科学材料为基础,科学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物质呢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呢现在就先让我们来看看物质的概念。
一、什么是物质
探究一:
(1)质就是桌椅、黑板、苹果……吗
(2)那看不见又真实存在的磁场、超声波、红外线是物质吗它们有什么共性
知识点一:
1、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学生找主干:物质是客观实在。
注意:
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比如我们窗外的高山、树木,不管你看到不看到、愿意不愿意,它们都耸立在那里,是不会依赖于人的意识的,我们说物质具有客观性,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线。
②物质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比如我们刚才说的高山、树木,我们能够感觉到它、能看到它,因此,我们说物质具有可知性。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线。注意:客观实在性≠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它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3)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吗
通过动物的例子来说明:小狗、小猫、小鸡等动物是它们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们是具体的、个别的、特殊的,而动物就是对它们共性的概括。这里的“动物”就是物质,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也是对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的概括。因此物质不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具体的物质形态与哲学上物质概念的关系是什么区别:哲学上物质概念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注意:两者是个性与共性、个别和一般、具体和抽象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练习:甲说: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
乙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生有灭,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A甲观点正确,乙观点错B甲观点错,乙观点正确
C两人观点都正确D两人观点都错
二、世界是物质的
老师:如何证明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它的物质性呢
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要验证世界是物质的,就要分别说明自然界、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才行。
探究二:自然界它怎么产生的呢你知道哪些关于创世的传说
请运用有关地球或生命起源的知识再分析一下上帝创世说事背离客观实际的。
高一政治必修一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并理解发展的实质。
【能力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学会运用判断新旧事物的依据去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提高辨别是非、正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发展的意识和观点,增强对社会发展的信心,认同并自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发展的实质。
【教学难点】
辨析“新旧事物”的内涵,能够区分新旧事物。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诗歌导入,大屏幕呈现诗句:
①“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③“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师提问:结合对发展普遍性的理解,请同学们判断,以上诗词哪一句描述的是发展?
学生回答,教师追问:那为什么③是发展呢?顺势导出课题《发展的实质》。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活动一:看图话“发展”
① ② ③
教师提问:哪个图是“发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三幅图都体现了运动、变化,但只有图③体现了发展。因为发展是事物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变化,不是循环往复,也不是单一的下降趋势,而是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和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2.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活动二:合作“析”发展
大屏幕呈现案例:
①电脑算命
②新中国成立
③袁世凯复辟
④共享单车
组织学生以政治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讨论:哪些是新事物?理由是什么?同时分析概括出,什么是新事物、旧事物?判断二者的根本依据是什么?
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总结: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在日趋灭亡的事物。
环节三:巩固提高
结合本课所学,判断下列哪些是发展?哪些是运动变化?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
②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
③大气变暖,海平面上升
④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⑤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①②④体现了事物的前进和上升,体现了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总结。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不能以时间的先后来判断新旧事物。
作业:课下至少搜集身边的10个“新事物”,下节课分享。
四、板书设计
高一政治必修一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能力目标:能结合材料或举例分析、说明文化影响的来源、表现和特点;在对文化特点和差异的讨论、探究中,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到健康向上的文化对人成长的意义,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培养自己正确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和特点。
教学难点
正确看待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引导学生自己举例、分析,并设置一些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讨论、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和特点,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列举近期出现的文化现象或发生的文化事件,以及人们对这些事件的评论。借以说明,生活在社会中,我们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文化对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二、学习新课
(一)文化影响面面观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围绕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两方面举例,也可以结合导入的内容直接切入。
比如:一个外地人在北京生活的久了,就会说一些北京话,言行举止不自觉地带有一种“我是首都人”的特有优越感。一些单位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培养成员的团队意识,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说一说:文化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举例说明。
第一,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影响因素: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
交往方式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于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围绕几个不同和原因请学生分别举例说明,还可以结合下面的事例简析。
见面礼:(相似的还有宴客礼、送客礼、打招呼的方式等)
材料一:西藏的“哈达文化”
在藏族的社会交往中,长期盛行使用哈达这一礼仪之品,是因哈达的丰富文化内涵决定的。藏族人历来认为洁白、无瑕最能表达和象征人们真诚、纯净的心愿,所以人们自古以来在社会交往中使用洁白的哈达,以表达自己真诚、纯净的心愿。因而哈达便早已成为藏民族这一深刻文化心态的重要媒介和载体。
材料二:欧美的“拥抱礼”
拥抱礼是流行于欧美的一种见面礼节。其他地区的一些国家,特别是现代的上层社会中,亦行有此礼。拥抱礼多行于官方或民间的迎送宾朋或祝贺致谢等场合。行礼时,通常是两人相对而立,各自左臂偏上,右臂偏下,右手环抚于对方的左后肩,左手环抚于对方的右后腰,彼此将胸部各向左倾而紧紧相抱,并头部相贴,然后再向右倾而相抱,接着再做一次左倾相抱。当代,许多国家的涉外迎送仪式中,多行此礼。
材料三:泰国的“合十礼”
与泰国人交往,不要握手,双手在胸前合十即可。泰国人把“头部”视为神圣的部位,千万不能随便摸泰国人的头。还有,如坐着时不能跷二郎腿、不能用手指着对方、进泰国人家要脱鞋等小细节都要随时注意。
第二,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学生活动:秦俑被发掘以后,吸引了四面八方的观众。现在,假如你是美术家、军事家、冶金家、社会学家……
(美术家来了,他们庆幸秦俑的发现填补了秦代美术史的空白;军事来了,他们笑看吴钩,说秦俑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兵法、兵器和军阵,提供了真实的资料和场景;冶金家来了,他们手握秦剑,感叹中国古代冶金术的高超;社会学家来了,他们站在排列有序的秦俑阵前,感慨秦朝的暴政使多少家庭妻离子散、流离失所……)
思考:不同的人为什么对同样的对象会有不同认识?这说明了什么?
不同的人知识、阅历不同,思维方式也就不同。这种思维方式反过来又影响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说一说:同学们能不能围绕这三个方面举些例子说明这种不同呢?
让学生围绕不同的文化对三个方面的影响来举例,教师适当引导和点题。
介绍电影《刮痧》(中美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
简介:电影《刮痧》的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城市圣路易斯。主人公许大同五岁的儿子丹尼斯闹肚子发烧,在家的爷爷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而恰恰是“刮痧”成了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法庭上,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证人和证词,使许大同百口莫辩。而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又无法解释通过口耳相传的经验中医学。面对控方律师对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规范的“全新解释”,许大同最后终于失去了冷静和理智。一个原来美好幸福的家庭转眼间变得支离破碎,努力多年、以为已经实现了的美国梦,被这场从天而降的官司彻底粉碎了……
如果学生有兴趣,教师可以结合中西方文化差异做些补充说明。如:
(1)中西方龙文化的差异
在西方人眼里,龙是一种邪恶的象征,是一种丑陋的蜥蜴。但在国人的眼中和传说中,龙是一种神秘而强大的生物,象征的是公正,正义和力量。
(2)中西方绘画的差异
中国画的大开大阖、泼墨写意和欧洲油画讲究的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等完全是属于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技术范畴,似乎很难有共同语言。欧洲人有时不太能够理解我们过于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我们有时也会认为欧洲人的艺术技巧过于写实本分,缺乏灵气。看多了欧洲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国人有时在感叹其技法写实细腻的同时,也会感慨欧洲大师们想象力的贫乏: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非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而我们的祖先不也画了几千年了吗,在那些美丽的仙女旁边加上几朵白云,她们不就飞起来了吗?多有意境,多有想象空间啊。
(3)中西方吹牛的差异
与中国人不同,美国人很少吹父母兄弟、亲戚朋友,更很少夸耀他的家乡出过什么人物。要吹就吹自己,吹得不加掩饰。有个美国人潇潇洒洒地告诉我他会说汉语,最后我才知道他只会说“你好”和“谢谢”,数数只能数到“6”,“7”是什么就不知道了。美国人直接吹自己,中国人含蓄婉转,绕着弯儿吹自己。看起来只是民族性格的不同,其实也与文化的不同颇有关系。美国社会注重个体生命,一个人的成功与否要靠自己,夸耀自己家人和亲友如何了得没什么用处,况且美国人也不想让别人觉得他是仰仗着什么背景什么人物才获得成功的。要找到好工作把握好机会就得推销自己,推销自己就常常是广告化的吹牛。中国社会是群体化社会,中国人特别注重血缘关系以及与周围人的关系,个人与亲朋好友组成一张网。
【高一政治必修一教案】相关文章:
高一政治必修2教案10-16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11-26
高一政治必教案10-16
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08-01
高一政治下册「商品」教案10-16
高一的政治教学教案10-16
人教版高一政治教案10-17
2016年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9-25
高一政治必修二期末试题2015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