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经典教案
《最后一课》一文中,描述了一个老教师对祖国语言最后一课的眷恋,下面是由百分网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最后一课》经典教案,喜欢的可以收藏一下!了解更多详情资讯,请关注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记重点字词。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4、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基本能通过预习掌握文章的大意,发现不懂的问题。对记叙文这种文体比较熟悉,能找出记叙文六要素,能结合文本对主要人物进行一定的分析,知道刻画人物的几种方法,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但对小说这种体裁只是略知一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的塑造,环境的作用所知并不多。本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规范的小说。
重点难点: .
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欺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二、学生互相交流并展示作者及写作背景:
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有:《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星期一的故事》《小福罗蒙》和《大利斯勒》等。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最后一课》是以普法战争(1870──1871)为背景的。这次战争是普鲁士和法国的统治阶级为争夺欧洲霸权而发动起来的。法皇拿破仑三世指望通过对普鲁士的战争摆脱国内的政治危机,并阻止德国的统一,以巩固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普鲁士宰相俾斯麦也早打算通过战争夺取法国蕴藏着丰富铁矿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并建立一个以普鲁士为盟主的德意志帝国,称霸于欧洲大陆。1870年7月19日,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于是,这场掠夺性的战争就此爆发了。但战争开始后,法国屡遭惨败。9月2日,色当一役,法国皇帝路易·波拿巴被俘。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推翻了第二帝国,成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此后,普法战争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失去了防御的性质,变成了对外掠夺的侵略战争;而法国人民的抗战,则是抵御侵略、保卫祖国的正义行动了。最后,以梯也尔为首的反动资产阶级对普鲁士屈膝投降,在德国法兰克福签订了卖国的《法兰克福和约》,法国把阿尔萨斯全部和洛林的一部割让给德国,并付出巨额赔款,《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以沦陷了的亚尔萨斯某小学被强迫改教德语的事为题材,从一个小学生的感受出发,通过描写最后一课法文课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当时法国人民的义愤与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三、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
1、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感知课文大意。
2、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小说)情节 :教师组织学生复述课文,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 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 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课上 )第四个阶段 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
3、分析课文重点段落、句子 :教师安排学生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尝试分析其作用。
第一阶段: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幼稚、怕提问 )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第二阶段: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疑惑、诧异)(学生尝试填写下列表)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生
教 师
(3)第三阶段: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难受、懊悔) 哪些语句能表达出这些思想?(例句略)
(4)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小结 .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加真切感人。
四、分析韩麦尔形象 :前面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1、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学生能够说出: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教师组织学生朗读相关文字,并指导学生用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体会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2、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如:“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如: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五、拓展阅读 .练习册“博览斋”相关题目。
板书设计 :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 肖像、动作、语言)
六、作业练习 .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最后一课》经典教案】相关文章:
《最后一课》的教案10-19
最后一课教案10-01
最后一课的教案10-11
课文最后一课教案05-13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11-05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08-07
最后一课教案(精选10篇)07-31
《最后一课》最新教案08-26
《最后一课》语文教案08-17
最后一课的教师教案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