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琵琶行并序公开课教案

时间:2023-10-20 11:06:09 晓怡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琵琶行并序公开课教案(通用11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琵琶行并序公开课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琵琶行并序公开课教案(通用11篇)

  琵琶行并序公开课教案 1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生:被贬浔阳。

  三、文题背景:

  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一问世,即广为传送,远扬塞外,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四、翻译并疏理课文思路。

  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 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五段:重问琵琶青衫湿。

  五、讲析课文:

  一>分析琵琶女、白居易的共同命运。

  师:在这首长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明确:两个:琵琶女、诗人

  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师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

  提示: 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师:乐妓:早年的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现在的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

  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

  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

  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师:诗人被贬到此地后基本上做到了“恬然自安”, 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情感波动。

  师:提示:(从小序中找)铮铮然有京都声。

  师: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

  明确: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师:请大家想一下,假如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否激起诗人如此强烈的情感?

  明确:江南小调是欢快的、流畅的感情,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才激起了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感伤情感?

  二、欣赏这千古绝唱的音乐描写。

  师:音乐并不象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翁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的就更罕见。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实乃千古绝唱,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它。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这是诗人描写音乐的开始,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她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高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这两句写出了漂泊流浪之恨,写得特别入神。

  第二部分是“欢乐曲”: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那时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形象生动。“大珠小珠落玉盘”更使人觉得在这里落下的哪里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语,和欢快时滚烫的泪水,让人过耳不忘。接着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弦音像黄莺(在)花下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优美动听。这更进一步写出了琵琶女内心的欢快。

  第三部分“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 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压抑着,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此时此刻真是无声胜有声呀。

  是呀,琵琶女好景不长,“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她“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怎不肝肠寸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这时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为何?

  明确: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被撕裂,是愤激的哀号。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忧怨,一个弦上弹忧怨,他们都有一样的愁怨,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何作用?

  它给我们(造成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琵琶女的演奏停息了,东船西舫悄然无声,这是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人入胜,引发了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的结果;在茫茫的江水上,江面微波荡漾,落花慢慢漂流,只看到倒映在水中的明月,它盛满忧愁,弥漫着凉意,将人们引入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它渲染了当时凄清的气氛又衬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造成余音绕梁的感觉。

  师:读了这一段,你能想到当时是怎样的社会现实?

  尘世太污浊、黑暗,诗人(包括如诗人一样的有志之士)报国无门,请缨无路,他只能在诗歌世界成为士大夫。凭他的才华,他本来应该是这个尘世王国中的一个宠儿,结果却成了尘世的遗弃儿。他满怀的愁怨,就算是甘醇的杜康酒也化解不了,诗人的命运是苦楚的,即使醉了也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醒来后又只能继续走他飘泊的人生路。

  师:此段关于音乐的描写,是不是直接描写?

  生:是。

  师:白居易对琵琶曲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生:如听仙乐耳暂明(这是对琵琶女的高度赞扬)。这么美妙的音乐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

  三、总结本课描写无形的音乐所运用的方法:

  明确:第一就是运用比喻(修辞方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第二就是用双声叠韵词(用字方面):“嘈嘈切切”, “幽咽”,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第三就是运用的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在小学的作文中,曾经常写到“我们教室里非常的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它的声音”,那么,以这种手法来写,就能突出教室的静,这种写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应借鉴一下。

  第四就是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如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了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第五就是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有了画面感: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真是妙不可言。

  四、课堂小作文:本文在写作中不但注意了音乐美,而且也注意了画面美。比如像《琵琶行》里面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里面的意境就非常美,请大家把它改写成现代文。

  参考:春江花月夜,一弯江水,一轮明月,寻声凝目月下船,空舱之前一红颜,追前忆昔信手弹,月浸江水人心寒。

  五、联想积累: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们以不尽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吗?

  参考:如刘长卿写过一首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出了风入松的感觉。

  六、小结: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琵琶行并序公开课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2、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过程与方法:

  3、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4、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

  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早读教师放录音范读,学生熟读、预习这首诗)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唐代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分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这个诗人是谁呢?他就是——白居易。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歌《琵琶行》。

  二、诗人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邓邽(今陕西渭南县)。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地接触和了解。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制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请严缉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唐穆宗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曾积极兴修水利,筑堤防洪,泄引湖水,灌溉田亩千顷,成绩卓著。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改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卒,终年七十五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在文学上,他与元稹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中坚,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其讽谕诗《秦中吟》、《新乐府》,广泛尖锐地揭露了当时政治上的黑暗,抨击了现实中的流弊,表现了爱憎分明的进步倾向。除讽谕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独具特色,为千古绝唱。白诗语言通俗,深入浅出,平易自然,不露雕琢痕迹。其诗刻画人物,形象鲜明,以情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三、整体感知: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四、诵读:在早读、预习的基础上齐读一遍这首诗。

  五、指导学生学习“序”:

  1、快速阅读,疏通字词

  2、思考“序”中交代了什么内容?

  (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

  (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3)点明写作动机;

  (4)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六、学生思考、研讨下列问题: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3、是什么把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4、全诗共写了几次音乐?(连带诗歌结构)是怎样写的?

  第一次诗人送客闻琴(暗写、侧面烘托)

  第二次邀见、弹奏《霓裳》《六幺》(明写、详写)

  第三次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明写、略写、侧面烘托)

  5、哪一次音乐写得最精彩?(转入精读)

  第二课时

  一、精读音乐段

  (一)诗中关于音乐的描写(为第二自然段划分层次)

  1、找出第二段中描写音乐的八个比喻句(板书)

  音乐特征情感

  转轴拨弦和缓低沉(序曲)先有情

  低眉信手声声思

  轻拢慢捻抹复挑(过渡)无限事

  1、如急雨粗重急骤

  2、如私语轻微委婉

  3、珠玉落盘清脆圆润

  4、莺语花底宛转流畅

  5、冰泉冷涩阻塞压抑幽愁暗恨

  6、银瓶乍破激越奔涌(高潮)

  7、铁骑突出高亢雄壮

  8、如裂帛短促急迫(曲终)、余韵悠悠

  2、八个比喻句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1)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为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视觉、听觉融通——通感)

  (2)、以形摹声(视觉角度)

  (3)、听者与弹者情感交织

  (4)、景特描写烘托气氛

  二、学习3、4、5自然段

  1、思考:作者为何听琵琶女的演奏如此感动,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原因?

  2.阅读3、4自然段(板书)

  比较诗人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赏析

  歌女(悲凄)

  少年得意老年失意

  年表貌美年老色衰

  门庭若市门前冷落

  下嫁贾人独守空船

  (详写生平,略写感受)

  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人(凄苦)

  辞帝京,谪居卧病,

  地僻无音乐,不闻丝竹

  黄芦苦竹,杜鹃啼血

  山歌村笛,呕哑嘲哳

  (详写感受,略写生平)

  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重点巩固,难点突破: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

  2)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①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②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③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

  旋律变化,心潮起伏。

  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3)三闻琵琶,为何“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四、整合小结,强化感受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

  这真是(读《琵琶行》有感):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琵琶行并序公开课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音乐艺术的描写技巧,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领悟力和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描摹音乐的片段,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里描写音乐的绝唱。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描摹音乐,状无形如在眼前,为学生学习描写音乐提供了最好的借鉴。引导学生体会描摹的妙处,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本课的难点与重点。

  解决方法:

  1、通过观看电影剪辑帮助理解,增强感性认识。

  2、列出思考题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结合《音乐欣赏》课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谈谈欣赏一些乐曲的感受,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过程,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

  (课前反复播放在《彩云追月》、《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

  我们现在听到的这几首曲子是在《音乐欣赏》课上欣赏过的,大家能说出它的曲子吗?

  学生们能说一说自己听了以后的感受吗?

  在音乐欣赏课上,我们学习怎么样欣赏音乐,在语文课上,我们则学习怎样把自己的这些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位唐朝诗人是怎么样描写音乐的。

  二、介绍背景(幻灯片2“浔阳江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时,一个秋天的夜晚,浔阳江上,懈逅一位因年长色衰,流落江湖的京城歌女。那女子一曲饱藏忧怨的琵琶曲,引得诗人泪湿衣襟,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三、思考题1:(幻灯片3:“思考题一”)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诗歌中描写音乐的诗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问:“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这些是不是描写音乐的呢?

  “转轴拨弦三两声”、“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是写琵琶女弹奏的.姿态;“初为《霓裳》后《六幺》”写弹奏的内容;“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是写听者的感受,这些是不是为写音乐服务的呢?

  这一段的最后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一句表面看是写景,我们能不能把它也归入描写音乐的句子呢?

  请同学们齐读正面描写音乐的这一段。思考一个问题:

  打出幻灯片:作者是怎样实现对音乐的描写的?用到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比喻。

  五、(幻灯片:思考题二)这些比喻句本体都是音乐,喻体分别是什么?通过比喻它们分别描摹出了音乐的哪些特征?

  1、(幻灯片:答案):

  比喻特征

  如急雨粗重急骤

  如私语轻微委婉

  大珠小珠落玉盘连续、重音与轻音交错、清脆

  鸟语花底音调宛转、流畅、轻快

  泉流冰下音调尖细、阴塞、压抑、

  冰泉冷涩音停顿、清冷、凝滞

  银瓶乍破激越奔涌

  铁骑突出高亢雄壮

  如裂帛短促急迫戛然而止

  2、小结(点击):九个比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急雨的声音,私语的声音,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等等,这些,都是什么呢?都是声音。那么,琵琶弹奏的是不是也是声音呢?

  所以,这些比喻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声喻声,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

  3、朗读(幻灯片:朗读片断):看录像剪辑。

  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诵这一段描写音乐的文字。

  六、扩展(幻灯片):

  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如何把抽象的音乐用形象地表达出来呢?最普遍采用的手法是比喻。比喻是描摹音乐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善于用比喻,能使我们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你还能说出一些描写音乐的文字吗?

  在我们这个单元课后背育篇目中,就有一篇《李凭箜篌引》,就有关于音乐的描写。《明湖居听书》一文中,也有关于黑妞和白妞两个艺人唱腔的描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去读一读。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一段关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描写:

  1、欣赏:(幻灯片)点击播放音乐同时打出文字

  开始,寂静无声的短暂的空白。像洁白的稿纸开头的几行空格,像沉重的大幕拉开之际的一息,像月明之夜推开临湖画窗之时的一瞬,静静的,静静的……

  仿佛从遥远的天际传来几声叮咚,几声鸣啭,随之,一个悠长徐缓的声音出现了,像舒卷的轻纱,像幽咽的泉流,像春蚕倾吐着缠绵不尽的丝丝缕缕……

  2、比较:(幻灯片)同时列出两段文字描写

  请同学发言,谈谈这两段音乐描写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这两段描写音乐的片断,《琵琶行》中的音乐片断描写写出了弹者和听者的感情。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听者和弹者中存在着某种共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

  引导学生答出:因为诗人和琵琶女有相似的遭遇。

  七、思考题三:

  (幻灯片)诗人因为琵琶女的身世想到了自己的遭遇,因此产生了心灵的震撼。到底琵琶女的身世和诗人的遭遇有怎么样的相似之处呢?(研读诗歌的第三、四段作答)

  答案:(幻灯片)两人有相同点:

  琵琶女白居易

  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来自京城

  名属教坊第一部才能横溢大诗人出色才能同是天涯沦落

  商妇京口守空船嫡居卧病浔阳城

  八、归纳

  本诗有两个独特之处,千百年来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读者。

  一、是诗篇把琵琶女的身世同自己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相互映衬,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使人们产生了心灵的震颤。琵琶女的身世就仿佛是作者感情渲泻的一个突破口。在文学史上许多优秀的篇章都会用到这一种抒情模式。

  如《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片断。

  花本是没有生命的,可是黛玉为什么会想到要埋葬它呢?因为黛玉觉得自己和花会有相似的遭遇。所以对花产生了同情。

  二、是对音乐的描摹,更是出神入化,势入江潮雪涌。本来声音稍纵即逝,不易捕捉,更不易描写到位,白居易却能以生花妙笔,调动想象力,多方比喻,使人们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九、作业:

  结合音乐欣赏课上欣赏过的音乐以及今天学到的知识,写一篇听后感。

  字数:三百字左右。

  琵琶行并序公开课教案 4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白居易的有关常识。

  2、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3、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研读、小组合作学习

  【课前预习】

  1、反复诵读诗歌,阅读《金版学案》第72走进作者探究背景,74页的审美鉴赏。

  2、结合注释,疏理课文,初步感受诗意。

  [教学过程和要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结合初中学过的`课文及《金榜学案》72页介绍)。

  三、赏析课文

  1、听课文朗诵,引导学生疏理课文。(依据《金榜学案》74页审美鉴赏)“闻琴声——品琴音——谈琴感”。

  2、学生自学并串讲小序,了解小序的作用。

  3、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琴声”。

  4、课堂小结。

  四、【当堂检测】:试背第一段

  五、课后作业:

  1、完成《金榜学案》75页(二)的3、4

  2、预习:疏通翻译第二至第五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教学重难点

  一、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二、合作探究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欣赏这千古绝唱的音乐描写及描写无形的音乐所运用的方法)

  2、朗读这些句子,师生小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3、朗读第三段分析琵琶女

  4、朗读第四、五段分析白居易的命运

  5、比较分析琵琶女与白居易的共同命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6、课堂小结。

  三、【当堂检测】:试背第二段

  四、课后作业:

  1、完成《金榜学案》78页,79页14——16题

  2、背诵《琵琶行》全诗。

  琵琶行并序公开课教案 5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诵读要求。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语设计:

  提起李白,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床前明月光”了,那里有真挚的感情,有清丽的词句,但我们也许只感到它的优美,并不觉得有什么出奇,因为同样意境的语句,在其他人的诗里同样可以读到。再后来,读的诗越来越多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纶送我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体浓”… …也许从这里我们开始惊诧于他才思的绮丽,那些打破常规而有无比妥帖的形容譬喻,他是如何想出来的?他的字里行间,果然带有一股飘忽飞逸的神仙气息。大家还记不记得高二时我们学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哪有通篇记述梦境的?人间哪有这般的山水?而李白所用的哪里是人间的言语!他的句子没有任何格律的束缚,有的是《诗经》似的端雅,有的是《山鬼》的激越。他逸兴递飞,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飞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的奔马。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梦里,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尘土,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穿碧落下黄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时空毫无拘束地游行。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二、解题

  1、简介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如课文注释①等,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3、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诵读课文,消灭生字词等障碍。

  ①学生自由诵读,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

  ②对照注释第二次诵读,相互讨论质疑,教师巡回答疑。

  ③放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2)内容与形式的总理。

  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的语句,理清思路,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隐忧微愁。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按照诗人的思路和所写的情景,全诗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第一层。这是从历史上秦蜀阻塞的角度,极写蜀道隔绝之久与开辟之难。

  “上有六龙会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为第二层,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蜀道度越之难。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各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又与开头的.“噫吁巇,危乎高哉“一句照应,显得意味深长。主旨句的第三次出现结束了全诗,将“蜀道难”的内容概括无余,使读者兴无穷之叹。

  由此可知,主旨句的反复出现,不仅在诗的结构上起着统摄、钩连、总括的作用,而且对全诗的咏叹基调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3)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了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出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凤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在风光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像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凶煞的双关语句,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现实的内涵。

  3、欣赏品味。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1)善用反复:

  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

  (3)夸张到极至的技巧:(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

  (4)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 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4、赏析诗句:

  (1)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2)“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5、课堂训练。

  (1)阅读课文,经自由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三。

  (2)背诵这首诗。

  6、 课堂小结: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诗,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琵琶行并序公开课教案 6

  教学目标:

  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琵琶行》的“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

  二、整体感知

  1、 听朗读录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贾(gǔ) 恬(tián) 谪(zhé) 思(sì)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嘈嘈(cáo) 间(jiān)关 虾(há)蟆(má) 名属(zhǔ)教坊(fāng) 绡(xiāo) 钿(diàn) 篦(bì) 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2、学生默读全诗,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名段内容。

  第一段写浔阳江头夜送客;第二段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段写江心自诉身世苦;第四段写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段写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讲析小序

  1、请学生朗读小序。

  2、请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提示注意以下词句。

  左迁:贬官降职。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把贬官降职叫“左迁”。

  明年:第二年。

  铮铮然有京都声:音调清脆动听,有京都流行乐曲的声调。铮铮,金属相击声,这里形容弦声清脆。

  倡女:“倡”通“娼”。这里指歌妓。

  命酒:吩咐摆酒席。命,动词,叫,吩咐,命令。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憔悴:脸色黄瘦。

  转徙:不断转换地方,迁移居处。

  恬然自安:心境平静,自觉安适。恬然,平静坦荡地。

  斯人:这个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天晚上才感觉到有被贬的不愉快的意味。谪,降职外调。

  因为长句:就写了一首长诗。因,连词,于是,就。为,动词,写,作。长句,指七言诗。

  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计六百一十六个字。凡,共计。言,字。

  命曰:命,动词,取名,叫它。

  3、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4、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5、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四、赏析诗歌第1段。

  1、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提示下面词句。

  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长江,因临近浔阳,故古称浔阳江。

  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五、作业

  背诵第1自然段。

  第2课时

  一、赏析诗歌第2段。

  1、“寻声暗问弹者谁”一句中的“暗”字,有人把这个字解释为“偷偷地”、“私下里”,表明诗人因自己的身份不便公开、直接问。把这种解释与课本中的解释比较一下,哪个更准确生动?

  明确:前者的解释与语境不合。诗人“暗问弹者谁”说明他并不知道弹琵琶的是歌妓,所以不存在顾虑自己为官的身份问题,后来知道是歌妓,诗人也没有因自己的身份顾虑什么,相反,对歌妓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尊重。把“暗”解释为“轻声”准确生动,因为琵琶声太动人了,致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在冷寂凄清的氛围中,琵琶声越发显得凄楚动人。“轻声”问才能表现出诗人被乐声所吸引而不忍去打断琵琶的弹奏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

  2、“琵琶声停欲语迟”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几句反映了琵琶女怎样的心理情态?一般的都认为是表现了她的“羞涩”,你以为如何?

  明确:一个红极一时的歌女年长色衰之后,嫁作商人妇,又遭到重利薄情商人的抛弃,面对这世态的炎凉,她有满腹的哀怨和苦衷。她弹奏琵琶不是招徕顾客,而是借琵琶抒发自己哀怨的心曲。这一系列不同寻常的举止情状,表现了她不愿随便重新抛头露面的心理,暗示出她有着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才能。

  3、琵琶女本不愿抛头露面,可为什么最后还是出来了?请从诗句中找出答案。

  明确:由于诗人“寻声暗问弹者谁”,又“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又“千呼万唤”,琵琶女深感盛情难却,却之不恭。诗中用了“寻”“问”“移”“邀”“添”“回”“开宴”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听到琵琶声后所激起的惊喜心情和邀见琵琶女的急切心情。在沦落天涯的不幸际遇中,觅得知音,这对于琵琶女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慰藉和鼓舞。诗人的举动表示了他对琵琶女应有的尊重和礼貌,这是以艺会友,决不同于一般文人墨客狎妓,征歌点曲。所以琵琶女终于摆脱了重重顾虑,登上了诗人所在的船头。然而毕竟是陌生人,不免有些拘谨,也许还夹杂着一点儿羞涩,故而“犹抱琵琶半遮面”。

  4、从“转轴拨弦三两声”起以下24句是写弹奏琵琶的全过程,这是全诗描写的重点,也是全诗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这部分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请归纳概括一下。

  明确:前8句中主要写了弹奏者的动作和弹奏者(也包括诗人)的心理,中间14句集中描绘琵琶乐声,其中也融进了诗人的感受。最后两句写周围的环境,烘托弹奏的效果。

  5、反复诵读这24句,你能否感受到诗人在描绘琵琶声乐时是围绕一个什么字来写的吗?

  明确:注意诗人表达感受的语句,可知是紧紧围绕一个“情”字来描绘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演奏前的调弦试音,却已使听者感到了一种动人的情韵,可见琵琶女身手不凡,造诣颇深。“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这是概括地总写一笔,依然扣住“情”字,“弦弦”“声声”“似诉”“说尽”,充分显示出乐曲的表现力,乐声是如此哀怨低沉。一开始就把琵琶声音与人物的感情交融在一起了。

  6、“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两句表现了琵琶女怎样的神态?

  明确:这两句既传神地写出了琵琶女从容自若的神态,挥洒自如的'风度,又表现了她沉稳端庄的性情,还写出了她精湛娴熟的技巧,诗句凝炼而含义广博。高超的演奏是琵琶女感情、心灵、性情的表现,而知音者的聆听叹赏表现他对乐声的深刻感知和透彻理解,也反映了聆听者的感情、心灵、性格和艺术修养。

  7、诗人用了哪些比喻描写琵琶的声音?

  明确:

  比 喻 琵 琶 声

  明

  喻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四弦一声如裂帛 粗重急骤

  细轻委婉

  强音收束

  暗

  喻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轻脆圆润

  宛转流利

  阻塞不畅

  低沉停滞

  突然爆发

  激越雄壮

  8、请学生归纳乐声旋律的变化情况。

  明确:乐声由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雄壮激越--强音收束。从这个变化中,我们再结合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似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思绪的起伏变化,似乎听到了她在诉说不幸的平生和心中无限的幽愁暗恨。

  9、在乐曲终了之后,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结尾,这两句作用如何?

  明确:诗人没有直接写听者的热烈反响以说明琵琶女技艺非凡和乐声的感人至深,否则过于直白就不含蓄,不含蓄也就显不出深沉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反衬“有声”的音乐效果,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了。人们无声地沉浸、陶醉在艺术的享受之中,那深深打动人的乐声仿佛缭绕迂回耳际,不由得使诗人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绪上的波澜。在这片刻的沉寂中,只见一轮迷蒙的冷月荡漾在江心的微波之中,它提醒诗人从乐声中回到现实中来。这句景物描写点染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共同表现了琵琶女与诗人息息相通的复杂情感,是那么的忧愤、哀怨凄楚、苍凉,给整个音乐形象补足了画龙点睛之笔。

  10、试比较《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与《明湖居听书》对王小玉歌声的描写。

  明确:

  ①二者都用比喻手法来描绘音乐,各有特色:《琵琶行》主要是以声喻声,用人们熟悉的声音作比,把琵琶的乐声旋律描绘得变化多彩多姿,淋漓尽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明湖居听书》主要是以形喻声,把登泰山的体验移到对高亢唱腔的欣赏上,使人领略唱腔一叠高似一叠,每叠唱腔都有与众不同的新奇境界。写唱腔的陡然低落,用一条飞蛇游走于崇山峻岭之间来作比,给人印象深刻。

  ②二者都写了听后的感触。不过《琵琶行》写得凝炼、含蓄、更耐人回味;而《明湖居听书》则把自己的感受全盘托出,缺少《琵琶行》那动人的神韵。

  ③二者在描写音乐时都用了烘托手法。《琵琶行》的高明这处是融情于景,景中生情,创造了深邃的诗的意境。例如“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了苍凉幽寂的氛围,一扫琵琶的急响繁音,令人转眼之间回到了现实世界:还是那“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秋夜,还是那“别时茫茫江浸月”的秋江,只是浸在江心的秋月已升到中天,把月的清辉洒向人间,令人有所思,有所待。此刻,诗人也许在痛惜自己在孤独中度过良辰美景,思念着亲人,慨叹自己不幸的遭遇……而琵琶女也许会想到“秋月春风等闲度”的过去,想到“绕船月明江水寒”的今宵,正为自己的沦落天涯悲伤不已……《明湖居听书》侧面烘托较为直白、缺乏那种诗的意蕴和情味。

  中和答案:相同点:

  ①描写的过程基本相同(起始——舒徐流畅;发展——起伏跌宕;间歇--悄无声息;高潮——激烈高亢;结束——戛然而止)。

  ②写声时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③都运用了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两者的不同点:《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的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为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而无弦之音。

  琵琶行并序公开课教案 7

  设计说明:

  《琵琶行》是白居易诗歌创作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长河中,也占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第一,简介白居易诗歌创作及其生活经历,以便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基础,第二是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第三是了解描摹音乐的方法技巧。其中教学目标第二和第三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借这两个教学目标可使学生从内在内容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对诗歌内容进行理解和欣赏。同时插入了比较阅读、课外拓展和写作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达到了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体味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遭遇的相似性。

  2、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抓主旨句,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欣赏诗中的音乐描写。

  教学难点:

  掌握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讲授法

  3、研讨法

  教学时数: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用PPT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配一组意境与高山流水音乐相符的图片,自动播放),营造气氛。

  导语: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贝多芬也说:“音乐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是的,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古今中外因为音乐编织出了无数的佳话。刚才我们听的这首名曲是《高山流水》,说的是两千多年前,乐师俞伯牙操琴遇到樵夫钟子期,一个鼓琴,一个善听,高山流水两情依依,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

  无独有偶,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一曲《琵琶行》,司马青衫湿。那弦音究竟触动怎样的情怀,而使有泪不轻弹的司马青衫湿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名篇《琵琶行》。(板书课题:《琵琶行》)

  二、作者简介

  1.让学生说出对于白居易的认识和了解。

  2.教师进行总结并适当地补充。

  (1)白居易诗歌创作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白居易才华横溢,16岁创作《赋得古原草送别》,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显现出不凡的文学才华。贞元十六年,29岁的白居易考中进士,后来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无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作品收录在《白氏长庆集》中。

  (2)白居易主要生活经历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后期(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作品收录在《白氏长庆集》中。

  (3)《琵琶行》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唐宪宗元和十年,在河北拥兵自重的藩镇李师道、王承宗派刺客刺杀主张用武力平处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疏,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首先上疏,请求缉捕凶手,以雪国耻。因为白居易当时是太子左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因而被人认为是越职言事,再加上白居易写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得罪了很多权贵,遭到许多人的嫉恨,因此借此机会被贬为江州司马。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有愤慨。到江洲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洲的第二年秋天他就创作了这篇著名的长诗《琵琶行》。

  三、简析诗前小序

  1.指导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同学正音。

  2.指导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进行口头翻译,把握重要文言词句的含义。

  教师重点提出下列词语:左迁:贬官

  明年:第二年,古义异义词。今义为今年的下一年。

  命酒:命:吩咐;酒:摆酒,名词活用作动词。

  因为:因:于是就;为:创作。“因为”是古今异义词,今义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歌:作歌,名词活用作动词。

  命:命名、取名。

  3.组织学生讨论:小序有何作用?

  ①简短讨论之后,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②教师小结:

  诗前小序,扼要地交代了交代的时间、地点、人物,概述琵琶女的身世,点明写作动机,并为全诗定下凄切悲凉的感情基调。

  四、体会情感

  1.听诵读录音,把握诗歌的内容。

  2.问题(1):诗文按什么顺序写?请理清行文思路,并概括每段内容大意。

  明确:全诗按时间顺序写。

  (一)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三)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四)同病相怜伤迁谪

  (五)重闻琵琶青衫湿

  3.问题(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4.问题(3):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即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5.问题(4):“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试做具体比较。(用原诗文概括回答)

  ①教师鼓励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

  思路点拨: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②教师进行总结: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2)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6.问题(5):“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7.问题(6):“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教师鼓励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进行总结: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五、比较阅读

  读下面白居易写的另一首诗《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联系《琵琶行》,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说。

  A、两首诗描写的对象都是处境孤寂凄凉、情感凄切哀愁的歌女,诗人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B、两诗都用秋江月夜之境来渲染悲凉的气氛,都运用了贴近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C、《琵琶行》在表现手法上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并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而《夜闻歌者》则基本上采用白描手法。

  D、《夜闻歌者》以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如琵琶女一样完整丰满的少妇形象。

  分析:此题的答案为D,《夜闻歌者》中的歌女不如琵琶女完整而丰满。

  六、布置作业:背诵《琵琶行》。

  板书设计: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女——白居易

  怨——恨

  京倡——琵琶声——谪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检查名句背诵导入新课:

  ①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②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④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⑤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二、宏观把握

  学生快速浏览全诗,思考:

  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明确:一闻琵琶邀相见(第一节)

  再闻琵琶诉沦落(第二节)

  三闻琵琶青衫湿(第五节)

  三、阅读第一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思考第一段的作用。

  环境描写:意象:枫叶、荻花、江、月,渲染悲凉气氛,奠定全诗基调。

  侧面烘托:音乐的美“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四、阅读第二段,分析诗中描摹音乐的方法

  1.分析琵琶女出场描写的句子,探讨下列问题:

  ①“寻”“问”……这一系列的动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如何?

  明确:欣喜、急切。

  ②琵琶女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明确:表现了琵琶女的难言之痛。她内心痛苦、羞愧、矛盾,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

  2.分组讨论: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的,这些手法有什么好处?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①比喻修辞的运用。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中用“急雨”比喻大弦弹奏的声音的粗重急促,用“私语”来比喻小弦弹奏时声音的亲切温柔的特点,这样使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生动可感的实体。

  ②叠音词、拟声词的使用:如“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中运用“弦弦”、“声声”、“续续”等叠音词,不仅表达准确,而且读来具有节奏感。

  ③以议评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听众的角度,突出弹奏水平的高超。

  ⑤提示补充: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

  诗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句描写了音乐高亢激昂的特点,这应该是用听觉来感知的,作者却用“铁骑突出”的视觉冲击来表达,这样就形成了“通感”。

  五、探讨品味

  琵琶女弹奏的琵琶曲,曲调旋律有没有变化,如果有,是怎样变化的(旋律特点)?能从这种变化过程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吗?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明确:“前奏曲”:倾诉悲情。(低沉抑郁)

  “欢乐曲”:回忆欢快事。(清脆圆润、轻快舒缓)

  “沉思曲”:生活变故,想到不幸。(幽愁暗恨,冷涩凝绝)

  “悲愤曲”:命运不平,身世之飘零。(激越雄壮,高亢急促)

  六、课外拓展

  在众多的诗歌作品中,都有对音乐进行了描写,例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学生朗读,了解大意。

  2、师生共同分析诗中描摹音乐的方法和技巧。

  ①衬托的手法:用“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

  ②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正面写乐声。而“空山凝云颓不流”、“江蛾啼竹素女愁”、“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则是侧面的烘托。

  ③以形写声,具有通感的修辞手法: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达到形神兼备之妙。

  七、课堂总结

  两条线索:明——琵琶女的身世;暗——作者的感受

  两个人物:琵琶女、作者

  三次演奏:三闻琵琶

  一种感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八、布置作业

  1.完成配套练习《琵琶行》。

  2.欣赏一首歌,然后写一个200~300字的语段来描摹音乐。

  板书设计:

  ①比喻

  ②叠音词、拟声词

  ③以议评声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⑤通感

  琵琶行并序公开课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过程与方法--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慧眼撷取诗歌精华,匠心传承灿烂文化。

  二、教学重点

  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四、课时:2课时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诵读法、创设意境法。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 导入:

  一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一位曾艺压群芳,名满京城的琵琶女在浔阳江畔相遇了,琵琶女用手中的乐器演绎出了人生的起伏与世间的冷暖,白居易则用笔下的诗句演奏出了不朽的.乐章与无尽的唏嘘,今天让我们踏着诗人的诗行走进琵琶女的音乐世界,聆听这美丽而动人的旋律。

  (二)、 赏析诗歌描写音乐的艺术技巧。

  思考1:本诗几次写到琵琶曲?分别是怎样写的?

  1、第一次描写琵琶曲: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明确: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效果: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举例强化: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第二次描写琵琶曲: 诗人对琵琶曲进行正面的描写,这一段描写历来被人们所称道,堪称音乐描写文学史上的绝唱,请把你最喜爱的语句找出来并加以赏析。

  (1)总结运用比喻、摩声描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明确: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

  (3)“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明确:侧面描写。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

  (三)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思考2:琵琶女为何能演奏得这样好,对乐曲有这样深刻的感悟?

  明确:师出名门: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传奇身世:这一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少年得意--老年失意;年轻貌美--年长色衰;门庭若市--独守空船;昔日欢笑--今日心酸。

  思考3:诗人为何能对琵琶女的演奏有这样深刻的领悟?

  明确:用诗人的话来回答--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思考4:“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明确: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

  思考5:如何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美学价值,现实意义。)

  (四)第三次写到琵琶曲:“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描写方法:侧面描写。

  思考6:“男儿有泪不轻弹“,白居易的泪只为琵琶女而洒吗?

  (五)小结。

  (六)课后作业(任选一题):

  1、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以不尽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吗?并加以赏析。(如:《李凭箜篌引》、《颖师弹琴》、《听蜀僧浚弹琴》、《琴歌》等)

  2、“相逢何必曾相识!”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故事?你有过这样的相逢吗?请以《相逢是首歌》为题写一段融记叙、抒情为一体的文字。(200字左右)

  琵琶行并序公开课教案 9

  学习目标:

  1、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2、领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3、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许多同学喜爱绘画,喜欢唱歌;也有些同学有乐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长,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欣赏一段舞蹈,请同学们说说这是哪一个国家的(播放一首印度音乐的片段)。

  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音乐、舞蹈能够反映不同的文化风情。比如说我们的邻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独具特色的歌舞闻名于世。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我们敬爱的冰心奶奶记叙自己观看印度舞蹈的一篇散文:《观舞记》。

  二、初读,整体感知:

  在第一遍阅读时,一般采用默读的方法来通读全文,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全文,语速稍慢)

  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请你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内容,如果能写在笔记本上则更好。

  ——本文主要是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

  本文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再次阅读文章。在这次阅读时,我们稍稍放慢速度,拿起笔来,边读边动笔做些圈点勾画:

  1、先给课文标上小节号。(共22小节)

  2、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优美,也有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参考注释自读全文,读的时候用直线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可以查找字典、词典;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三、研读课文:

  1、正音正字。

  2、本文描写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语句或语段表现了舞蹈的美?

  ——第2——6小节

  ——第13——18小节。

  体会这些语段从服饰、姿态、神情、动作等多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

  四、阅读探析:

  (找出精彩语句或语段,认真思考)

  1、思考题一:

  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思考,简单地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

  ——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

  ——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2、思考题二:

  能否引用文中语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舞蹈?或说说印度舞蹈主要表现些什么内容?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可以表现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也可以表现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乐伴奏。

  ——印度舞蹈主要表现神和人的故事,模拟自然界生物的姿态。(在第17、18节)

  3、在自读过程中,有没有感到的不理解的语句?

  问题一:

  为什么第17小节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是不够的,还要心灵的完全投入,使自己也成为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才能达到美的境界。

  问题二:

  第19小节中说:“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为什么看了她们的舞蹈会体会到她们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么特点?

  (朗读第19小节)

  首先,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以,“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

  其次,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料,卡拉玛姐妹也是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不会这样优美动人。

  4、用多媒体介绍印度宗教及文化概况。

  ——虽然现在印度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但宗教势力极大,所以也有人说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印度几乎所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内容也都受此影响,多以表现宗教为主题。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也同样如此,例如第18小节中提到的莲花、鹿、孔雀、蛇等动物在印度的宗教中都有其象征意义。所以……

  五、练习:

  延伸思考一:

  引用原文说说,为什么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能那么样地打动人心?

  ——第19、20小节原文:“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还会不断地给她们以滋润培养的。”

  延伸思考二:

  这篇文章的文字很优美,值得我们一读再读。能否结合自己的感受或学习生活体验,说说为什么冰心奶奶能写出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像卡拉玛姐妹的舞蹈那样打动人心?

  ——我个人认为,冰心老人之所以能写出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首先可能是她从小就对文学怀有极大的兴趣,观察或写作时能全身心地投入。

  其次是她在文学以及其他方面坚持不懈的学习,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吸取了许多宝贵的养料。

  三是由于她的勤奋。从她十几岁开始发表文章到她逝世,一直笔耕不辍,坚持写作近八十年。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六、比较阅读:

  下面,让我们来阅读当代诗人艾青先生的诗歌《给乌兰诺娃》,这也是作者在欣赏了一场优美的舞蹈表演后的所思所感。

  再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选段,看看他怎样用语言来描绘音乐的美。

  七、结束语:

  同学们,生活和艺术是分不开的,无论我们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即使是与写作或舞蹈离得很远,也应当时时刻刻注意观察和学习。我们的中华文化和印度文化一样博大精深,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应当珍惜、热爱、学习、弘扬这些优秀文化,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现代人,才可能创造出更优美的现代文明。

  八、家庭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

  2、摘抄本文中优美语段,做一点语言积累。

  琵琶行并序公开课教案 10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要点: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

  琵琶行并序公开课教案 11

  【教学目标】

  1.欣赏对音乐的描写,品味诗歌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具体内涵。

  2.培养学生运用想像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感悟美、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鉴赏音乐描写。

  2.引导学生结合琵琶女和白居易的经历遭遇,透过琵琶曲旋律的变化想像琵琶女和白居易。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描写,品析琵琶曲旋律的起伏变化。

  2.培养学生运用想像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1.小组讨论法。将全班分为8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感知,小组代表发言。

  2.点拨法。在关键处,教师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3.诵读法。学生集体读重点段落,在诵读中去感知。

  4.情感体验法。在教学中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在情感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欣赏、感悟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方面:做好课件,准备上课所用的教具。

  2.学生方面:

  (1)利用工具书,自己解决生字词。

  (2)通读全篇课文,熟悉故事,谈自己的感受,探讨自己感兴趣的句子。

  (3)上网查找白居易、琵琶行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自始至终,轻轻低放《长门怨》的琵琶曲,作为背景音乐。渲染气氛,进入情境。

  一、激趣导入

  (激趣引导,渲染课堂气氛,创设氛围,配置图画,让学生渐渐进入诗的意境,激发学习热情。)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已经穿越了《诗经》的河流,走过了几千年的光辉

  岁月。一提起唐代,人们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代就有这么一位皇帝,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所淡忘,但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地流传下来,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已怆然。

  师问:

  1.诗中所写的这位诗人是谁呢?

  2.怎么知道的?(学生立足悼亡诗,不难答出白居易,出示:白居易头像。)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出示琵琶亭的投影)琵琶亭位于九江长江大桥的东侧,因白居易的《琵琶行》而得名的。琵琶亭是一座诗亭,是一个让古人流泪今人感慨的地方,站在亭阁上看尽千帆远影,聆听滔滔的江声,萧瑟凄凉涌上心头。琵琶亭永远记载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也将这个美丽的故事流传下来。

  二、检查预习

  1.本首长诗记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读一篇文章,会产生知觉的感受和体验。请各位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初读后的感受和体验。(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师评:倾听了大家的心声,我也深深地被感动了,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千年前浔阳江头的那个夜晚,走进了琵琶女和白居易的心灵。的确,本文是一首真正的好诗,心底的歌。那今天我们师生要放开心灵去感悟,去评判,去表达,好吗?

  三、小组合作、探究

  1.让我们首先聚焦音乐描写,化身为诗人,走近琵琶女,用心灵去聆听,去感受美妙的音乐。

  (1)诵读第二段。

  ①集体诵读第二段。

  ②师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分辨重音,掌握节奏和速度。体验作品的意境、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如急雨:形容乐曲之浊重沉响,节拍急促。应大声速读。

  如私语:形容乐曲之轻柔尖细,委婉缠绵。读时应轻缓低沉。

  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乐曲之错落有致,明快清脆。读时应轻快有力。

  间关莺语花底滑:形容乐曲之悠扬婉转,悦耳动听。读时应流畅。

  银瓶乍破水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潮部分应读出雄壮激昂。

  ③欣赏配乐朗读,要求大家闭目静听,把语言转化成我们头脑中的形象。

  ④请学生再读两遍,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用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

  (2)教师启发思考(多媒体投影):

  ①假如说琵琶女演奏的是一首江南小调,能否激起诗人内心的情感?

  ②长安对于诗人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

  生回答,教师小结:

  ①江南小调所表达的是一种欢快的、流畅的感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

  ②《霓裳》、《六幺》是唐代的宫廷名曲,容易引起诗人对往日宫廷生活的回忆,刺激了他敏感的神经,拨动了它脆弱的心弦。

  (3)赏析音乐描写。

  师:琵琶女的弹奏让诗人将这种愤懑的情感释放出来,自己的感情之门也打开了,现在我们就欣赏有关音乐描写的千古绝唱。我相信大家对描写音乐的句子喜爱的程度决不相同,对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好吗?

  (欣赏音乐美,感悟语言,让学生大胆发言谈自己的理解。学生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这一教学过程,须由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致,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畅所欲言,品味本小组喜欢的句子,然后选代表发言,教师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并启发深化。出示部分多媒体课件供参考。)

  2.小组讨论乐曲的旋律。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四段精心剪辑准备的琵琶曲,让学生品判这四段琵琶曲分别属于旋律起伏的哪一阶段,并结合琵琶女和白居易的经历遭遇,想像琵琶女弹奏时的所思所想和白居易听到琵琶声时的所思所想,体味琵琶曲中渗透的缕缕情思。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给予必要的点拨。(播放四段乐曲)

  (让学生感悟音乐美,展开想像的翅膀,勾勒脑海中的画面,将声音转化为文字,小组内交流,小组代表展示本组的最高水平。)

  (1)第一曲是前奏曲。浔阳江边,瑟瑟秋风,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调弦定音中不

  经意流露了对往事的伤怀,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仿佛从沉寂中唤醒记忆,白居易听到此曲想到自己贬谪江州的境遇,也不禁心情低沉。

  (2)第二曲是欢快曲。琵琶女弹奏此曲时陷入了对昔日生活的回忆。当时她红极一时、色艺双全、艺压京城、艳盖群芳,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所以旋律清脆圆润,轻快舒缓。白居易听到此曲可能回忆当年高官厚禄、才华横溢、名满朝野的骄傲。

  (3)第三曲是沉思曲。琵琶女“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弹奏此曲时,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变得艰涩凝滞。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白居易听到此曲则可能想起晚年因犯颜直谏贬江州的遭遇。

  (4)第四曲是悲愤曲。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独守空船,难以派遣幽怨,所以旋律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薄情的强烈控诉。白居易听到此曲则可能引起压抑在内心的对不公平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本环节理解“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情感是音乐的灵魂。琵琶声中渗透的两人哀怨愁苦的缕缕情思,虽然他们的身世不完全相同,但沦落天涯的命运却完全一样,体现全文的主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四、请大家用一句话,代教师为本节课做一个结束语

  (本节课师生配合默契,真正做到师生互动。开放的课堂中,让学生亲自感受学习语文的快乐,激发参与的兴趣。)

  学生纷纷谈本节课的收获、感受。

  教师顺势总结:一千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头的悠悠流水,瑟瑟的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那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如今,那哀婉的琵琶仍在回荡,回荡在历史的长廊,回荡在我们心间,那就让我们从中学会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做一位生活的有心人吧!

  五、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欣赏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文体不限,字数不限。(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能力,用文字描绘生动的图景)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也可以指同时代的人同病相怜,你有这样的经历吗?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下节课交流给大家。(在情感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琵琶行并序公开课教案】相关文章:

琵琶行优秀公开课教案(通用11篇)06-16

《琵琶行》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10-27

《琵琶行》教案04-21

人教版《琵琶行》教案03-03

《琵琶行》教案(精选7篇)02-22

优秀教案《琵琶行》(精选10篇)09-05

琵琶行教案范文(精选6篇)11-15

兰亭集序教案03-18

《愚溪诗序》教案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