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两首》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经》优秀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过程与方法
理清体会《氓》的情节和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二、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三、教学难点
理清体会《氓》的情节和主题。
四、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二)、播放录音,同学梳理字词
(三)齐读,请四位同学分别讲述本首诗的内容
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恋爱(第一、二章) —— 热情、幸福
婚变(第三、四、五章)—— 怨恨、沉痛
决绝(第六章) —— 清醒、刚烈
(四)、提问教读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蚩蚩”,忠厚老实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明确: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明确: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表里不一、急躁、任性
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 传统 、 善解人意。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6、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
明确:“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7、.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女主人公:痴情
8、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明确: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比兴
9、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
明确:无与士耽
10、.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
明确: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1、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
明确:咥其笑矣
1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男:不体谅人 暴躁 三心二意
女:勤劳肯吃苦 任劳任怨 专情柔弱
1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五、深化探讨
1、 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
明确:“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精神领域的道德方面,尤其爱情观方面,少了更宽泛的选择范围,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作他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2、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明确: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3、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明确: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孔子“过犹不及”)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六、讨论题:
1、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诗经》优秀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学习诗中的融情于景、比兴及重章叠唱的手法并体味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分析《氓》诗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2.探究《氓》诗中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3.揣摩《采薇》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体会征人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情感经历。
三、书目推荐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作为最古老的中国文学源头,它是一部越读越觉美妙的经典。为什么斑驳的岁月未使它绽放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它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中蒙受损失?请同学们去读读作家安意如的《思无邪》,她说“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或者去看看鲍鹏山的《第三只眼看〈诗经〉》,学会怎样用别样的阅读方法解读《诗经》。同学们,让我们穿越《诗经》的河流,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也让美丽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吧。
四、文本教学
(一)导入
请学生背诵毛泽东《沁园春·雪》。
思考:“稍逊风骚”何意?“风骚”何意?为什么特别点“风骚”?
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介绍《诗经》知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下面请一学习小组介绍《诗经》这部伟大的作品。请大家完成《学案》中文学常识题。
播放朗读音频,要求学生完成《学案》字词注音任务。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注意四言诗的节奏韵律。(二二节拍)
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疏通大意。(小组讨论解疑)
自读文本,思考:
①《氓》侧重叙事,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女主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意,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了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两人很顺利地结了婚;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时光流逝,随着生活的好转,“氓”的脾气却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也荒唐起来,对女子始乱终弃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伤心难过。但是,对于这种状况她不会无限期地忍受下去,她想:既然“氓”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彼此决绝了断吧!
明确:第一至二章:恋爱——热情——幸福
第三至五章:婚变——怨恨——沉痛
第六章:决绝——清醒——刚烈 ——坚强
②《采薇》侧重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身份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表现了他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明确: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戍守边防的士卒,“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等诗句可以看出。他强烈地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能尽快回家,内心里充满着忧伤。前三章的许多诗句都表现了这种感情,如“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最后一章又加以深化:“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由于意识到是玁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启居”,因此,他对玁狁满怀怨恨,在对玁狁的战斗中充满同仇敌忾之情,对于自己的阵营也有一种自豪感。这种感情在第四、五章里有所表现,如“四牡业业”“一月三捷”,又如“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尽情赞叹已军的装备精良,气势雄壮。
(六)品析艺术手法
1.《氓》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
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
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得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也暗示了女子容颜由娇美润泽到憔悴衰老的变化;桑叶是农村常见的树木,用桑叶作比,非常符合女主人公劳动妇女的身份,同时也暗示了女子的勤劳。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采薇》前三章与我们初中学过的'《关雎》和《蒹葭》的手法相似,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重章叠句:“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一是突出了主题。这首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采用重章叠句。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的心情。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五、课堂探究
1.《氓》是如何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的?
【思路点拨】
此问题涉及到同学们把握文学形象的能力。探究时,可从三方面入手:①从叙事角度入手;②从塑造的人物性格层面入手;③从《诗经》“六义”中的赋、比、兴等手法入手。
【明确】
(1)在叙事中呈现性格。本诗情节完整,层次分明:第一节写订婚,第二节写结婚,第三节写所得教训,第四节写被遗弃,第五节写受虐待,第六节写与男子决绝。全诗大体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采取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2)在摹写人物性格层面完善形象。恋爱时,女主人公热情、温柔,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和渴望;男子此时则是心急主动地追求。结婚后,经过婚姻生活的考验,女子更是勤劳,任劳任怨;而男子则好逸恶劳,不念旧情。婚变后,女子一反常态,决然分手,表现了自己的坚强和勇敢,也更显示了男子背信弃义、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的本性。故事完整,人物形象丰满。
(3)从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着眼,特别是赋比兴手法的应用。如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深意浓;以桑叶枯黄陨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色衰之情状,也指男子变心感情枯竭。由桑叶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又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2.分析对比手法在《氓》中的运用。
【思路点拨】
此问题涉及到诗歌鉴赏中表现手法的运用,探究时,同学们可立足于人物的“行为”“情态”“品质”等方面,进行分类比较。
【明确】
(1)从文化视角体会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如“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尤其在爱情方面,少了宽泛的选择范围,使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为人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2)在叙事中运用对比,在故事发展中呈现对比。其中,有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表明“我”作为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婚后,“于差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作为人妻,却遭遗弃,既后悔又伤心。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对比强烈。也有“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妻子暴虐起来。婚前婚后,判若两人。也有“我”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些对比,形象生动,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3、探究《采薇》中的主要意象“杨柳”。
【思路点拨】
探究时同学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本诗借“采薇”而抒发戍边士卒征战辛苦、思乡哀怨之情的具体语境;二是折柳习俗所蕴含的情感。
【明确】
首先,《采薇》抒发士卒远戍的劳苦和哀怨之情,而诗中“杨柳”则成为“折柳赠别”与“折柳思远”的文化元素的滥觞。因“柳”与“留”谐音,汉人“折柳赠别”,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舍,不忍相别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欣欣向荣之感。因而“折柳赠别”又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其次,柳树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在情理之中。其中像“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等重言叠字的例子比较多,这样反复吟咏,构成了回环往复的音律,给人缠绵悱恻的美学效果。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学会了一些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一起领略了《诗经》中的爱情诗、征役诗的无限韵味。当代作家王安忆说:“《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的河。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课后我们大家更应该多读一些《诗经》中的作品加深理解进而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
七、教后反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十五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课文所选的三首诗作均出自“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
2、点拨、讨论
3、欣赏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关雎》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 jū jiū
窈窕淑女 yaǒ tiaǒ
君子好逑 ho qiú
参差荇菜 cēn cī
左右芼之 mào
寤寐求之 wù mèi
琴瑟友之 sè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关于《诗经》的诵读。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对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而读一篇,要读出篇内的节奏、情调。当然,章内节奏、语气语调以及篇内的节奏、情调要由诗的具体内容来确定。
第一章以舒缓的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由雎鸠鸟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
第二章朗读时可以读的平缓些。诗歌以眼前景物、时左时右采摘荇菜的动作,引出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第三章要读出单相思的难耐,注意延长字音,如:“求之──不得──,悠哉──悠哉”。
这一章描写君子求之不得的情态,表现他的痴情、执着。“求”这个字是全篇的中心,写君子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第四、第五章写梦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这两章描写君子在想象中与淑女相会的情景。以采摘荇菜的眼前情景起兴,设想这位女子答应了他的请求,他就兴奋地弹琴奏瑟、敲钟击鼓来亲近她,使她快乐。
3.教师范读课文,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注意下面词语的含义:
雎鸠:雎鸠在传说中是一种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雌雄长伴,从一而终。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在河之洲:河:黄河 (现指一般的河流,词义扩大)
窈窕淑女:窈窕:形容体态苗条,性格柔顺,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女:品性善良的少女。
好逑:好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流、采、芼:流:捞取 ;采:择取;芼:挑选
寤寐求之:寤:醒时;寐:睡时。时时刻刻都在追求。
思服:思念
琴瑟友之:琴瑟和鸣象征夫妻幸福生活。弹琴鼓瑟表示亲近。友:名词作动词,亲近。
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5、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试译读全诗。
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雎鸠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正是君子的好对象。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寻找。
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我醒着睡着都把你追求。
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睡着醒着都把你思念。
夜长长相思不断,我翻来覆去难成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挑右选。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弹着琴瑟来亲近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拔取。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敲着钟鼓使你快乐。
6、诗歌的大意:
写诗人看到沙洲上一对雎鸠鸟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而引起他无限遐思,想到那美丽善良的姑娘就是自己理想的佳偶;采荇菜姑娘优美的劳动身姿,让诗人日思夜想;诗人追求失败后长夜难眠、思绪万千;诗人幻想能与心爱的姑娘欢聚;诗人幻想能与美丽善良的姑娘成亲。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描绘他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
7、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三、合作学习 加深理解
(一)分析讨论,把握诗意
1、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主人公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
3、文中含有采摘之意的字有几个?能做几个采摘的动作吗?这些动作用现代汉语怎么说?
4、作为爱情诗,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请找出相关语句,具体分析。
(二)把握形象 体会语言
1、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谁?有哪些具体的形象或事物呢?(细读诗歌,想象画面。)
2、这位君子的心情怎么样?想想看,这位女孩,值得他这样吗?
3、君子最终如愿以偿了吗?说出理由。
4、大家喜欢这首诗吗?请说出理由。
喜欢。
语言精练。
重复的句子读起来有韵律感。
很押韵。如“洲”和“逑”后面一连用了四个“之”。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重章叠句: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分表达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四、结合诗句,探究手法
本诗写君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诗歌的开头为何要写“雎鸠”?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提示:
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比兴”。比,以此物比彼物,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兴”字的本义是“起”。起兴,就是触景生情,因事寄兴。
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鸟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雎鸠鸟鸣叫,既象征男女之间的喜爱之情,又给诗歌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欢乐气氛。
“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是有共通点的。如上例,雎鸠鸟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引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请从文中再找一例,并分析其共通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赋”和“比”都是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诗经》大量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五、试背全诗。
六、课堂小结:
《关雎》这首诗描写一位君子爱上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像之中,这也许就是“单相思”。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健康的,是令人感动的。你看,虽然为想那位河边的“窈窕淑女”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才能赢得姑娘的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位小伙子不愧是真正的“君子”。 难怪古人把“用诗歌来教育感化人”称之为“诗教”,它让人变得文明礼貌、温柔敦厚。
这首诗很短又很完整,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作为一首爱情诗,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确有一定见地。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关雎》,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2、课下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对异性的喜爱之情?
板书:
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诗经》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内容。
2.利用《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理解诗歌意思;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
(二)能力目标:
1.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通过学习能够熟练的背诵诗歌;
(三)情感目标:
在诗歌的整体理解和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中戍卒家园之思与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和点拨,利用《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理解诗歌意思;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
2.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直接导入。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
1.找出你认为不懂读的字,注上拼音,弄懂含义。
岁亦莫(mù)止猃狁(xiǎnyǔn)之故载(zài)饥载渴象弭(mǐ)鱼服
王事靡盬(gǔ)我行不来(lài)彼路(lù)斯何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小人所腓(féi)
2.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上面的词语。
3.齐读诗歌,注意节奏。
4.读罢全诗,你认为直接表现乡愁的是那些章节?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重章叠唱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重复的三章内容,我们以第一章为示例,自主把握后两章内容。
三、研读课文,把握思想内容。
(一)研读第一至第三章
1.疏通第一章内容。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2.根据第二第三章内容填空,并讨论交流。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
说回家呀道回家。
3.找出表达感情的诗句,领会主人公情感的变化,思考诗歌是怎样表现这种变化的。
比兴手法,以薇菜的生长来表现时光流逝
戍期漫长
思乡之深
余光中有一首诗很好地诠释了这种痛苦: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生活是这样的艰苦,战事是这样的频繁,连年奔波,归期未定,乡音阻隔,这一切融聚成沸血的烧痛在煎熬着戍边的士兵。在这种情况下戍卒的士气如何?阵容又如何呢?
(二)研读第四和第五章
1.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两章,其他同学找出描写军队阵容的句子。
有两处: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2.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我军阵容如何,士气如何?
战马之强壮,军械的精良,声势之壮,军容之盛。
3.这些是不是人人都可以配备的?
君子之车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拉车的马儿,高大强壮,可见喂养得好,不言而喻,它们的主人吃喝更不会差;而士兵却靠着采集薇菜勉强果腹,个个面带菜色,骨立形销。将帅鲜衣怒马,神气活现;而士兵们则整日跟在车后跋涉,满脸尘土,衣衫残破。
4.这样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不但写出了军士军威及军械精良,还揭露出军营中的苦乐不均的现象。
5.士兵是怎样面对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岂敢定居?岂不日戒?
两个反问写出了他们的南北转战,不敢安居;他们的时刻警戒,不敢松懈,他们的枕戈待旦,勇猛杀敌。
6.再读一读这两章,再次体会战士复杂的感情。读完后请谈一谈。
归纳:保家卫国的豪迈;苦乐不均的怨恨;辗转奔波的劳苦;有家难回的辛酸。
一天一天的坚持,一年一年的等待,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不是这样呢?为什么?
(三)研读第六章
1.找出诗中描写战士归家的感受的.句子。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悲和哀,可见戍卒归家途中是百感交集的。原因是什么?
昔年去乡时,春日柳丝舞,离别情依依
今朝回家时,冬季雪花飞,饥寒路漫漫
离开原本应该伤心,却用美景来反衬。回来也应有喜悦,却用哀景来表现。这就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这里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来表现。
四、课堂小结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带给人们的回忆是痛苦的。从古到今,人们对战争的态度都是厌恶和反感的,相信大家都是热爱和平,并且会尽力去维护和平的。
五、练习与作业
1.根据对诗歌的理解,结合诗歌结构分析,背诵这首诗。
1-3章:抗击外族思归仇敌重章叠句
比兴手法
久不得归
4-5章:艰难征途艰辛思归细节描写
比兴手法
战事不息
第6章:战后存者凄凉悲苦情景交融
对比反衬
踏上归途
(板书设计)
2.搜集《诗经》佳句,抄写在周记本里。
例如: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诗经》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诗经三首教案04-01
诗经两首教案(通用14篇)06-27
粤教版《诗经》两首教案04-01
《诗经》两首教案模板(通用5篇)11-23
诗经三首教学设计02-28
《雷雨》优秀教案雷雨教案设计优秀教案05-22
片段教学优秀教案_掌声优秀教案09-28
诗经两首的教学计划04-01
高中语文《诗经氓》教学设计06-15
《手指》教案优秀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