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百分网手机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时间:2020-09-24 10:07:22 教案 我要投稿

苏教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的教学要让同学们理解鲁迅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态度;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下面百分网小编就为大家分享苏教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苏教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学习课文准确地选

  用形容词、动词来表现景物特征的方法。

  2.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3.理解鲁迅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态度;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教学设想]:

  (1)本文的第2自然段,写百草园里的生活情景,描写生动、具体、形象,应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揣摩而理解、掌握。

  (2)本文的后一部分写三味书屋,对封建教育的批评否定是融汇在这种学习生活的描述中的,应通过分析具体的词、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

  (3)关于长妈妈讲的故事、私塾先 生读的文章,并非重点内容,点到即可。

  (4)本文是学生进入中学所接触的鲁迅先生的第一篇作品。文章篇幅又较长,词汇丰富,需用一课时来简介作者和作品,正字音,释词义。

  [教学时数]:三课时。

  [课前预习]:借助词典和课文中的注释,给生字 注音,并添加难词注释,同时读课文。

  需添加拼音的汉字有:豁、觅、筛、颊、塾、渊、凿、蟀、络、匾。

  需添加注释的难词有:觅、渊博、倘若、无妨、乃。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

  1.注字音、释词义,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百草园景物的方法和以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景物特征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 简介鲁迅的生平。

  1.学生阅读注释①,明确三点:作者的原名、籍贯、生卒年代;作者的称号;作者的著作。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从1907~1936年他所写成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宝贵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2.扫除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提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引导学生注字音,解释课本未注释的词。

  确凿 záo, 菜畦 qí , 桑椹 shèn , 轻捷,  máo , 缠络luò

  攒 ,珊瑚shān hǘ 高枕而卧 豁 huò,敛 liǎn,脑髓 suǐ ,陌生mò

  3.指定学生朗读全文。

  4.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

  教师小结:课文第1至第9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第10至22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5.结合检查预习①导入课文。

  提问:①鲁迅童年的生活是怎样的;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题目与文章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这两句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回答只需简要点明课文所反映的是鲁迅童年时,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即可,不作深入研究。

  二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百草园”。

  1.指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前八段,并思考:在这部分内容中,主要记叙了哪三个令作者难以忘怀的内容?

  2.提示:

  ① 课文的第一部分,鲁迅着重写了三方面的内容:百草园的景物;听长妈妈讲故事;跟闰土父亲学捕鸟。表明百草园的生活是美好、神奇而有趣的,印证了文章开头第一小节的最后一句话“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百草园这一片小天地,是鲁迅童年生活和学习的乐园。

  ② 对于“似乎确凿”的两种理解(两说可以并存)。

  第一种理解:“似乎”意思是好像,表示不肯定;“确凿”,意思是“确实”,表示肯定。这一对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其实正表明了百草园过去和现在的矛盾。过去的百草园不“只是一些野草”,而确实是“我的乐园”;但现在卖给别人的百草园不再是“我的乐园”,而确实只有一些野草了。过去和现在的矛盾在一句话内表明,于是便有了“似乎确凿”这一对矛盾的词语,用来突出百草园“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第二种理解:“似乎确凿”,其实写了作者从眼前所见追忆到过去的一个过程。句意实是:眼前“确凿”只是野草的“百草园”,那时“确凿”是“我的乐园”。过去,百草园内都是有趣的植物,并非全是野草,但眼前确实只长着野草,这种似是而非的状况,只好用表示不肯定的“似乎”来表明了。

  三 学习课文中的观察方法,把事物看仔细,并学习用准确的词语写景状物的方法,把文章写具体。

  1.以提问形式带出朗读内容。

  (1) 提问:课文中写了百草园的哪些美好景物?在课文哪一部分?

  (2) 提问:课文的第2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写出百草园曾是“我”的乐园,点出了忆写百草园的缘由。

  这样写了春、夏、秋三季的百草园,而且还写了那么多、那么生动、形象的动、植物,错综交织,而又井井有条,描写出了百草园的可人。

  (3)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4)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小结: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小结:第二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2.继续提问讨论,使学生明确观察描写的方法。

  提问:从刚才朗读的内容可以知道,作者写园内的景物,既写了静物,又写了动物,各抓住静物和动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边讨论边板书,同时要求学生在书上圈出表现事物形态、色彩、声音、动态的词语。

  ① 这一小节课 文里,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一组词语引出了十五种景物,叙述了四件趣事。前两个“不必说”是略写百草园内景物的概貌;“单

  是……就有……”则是较详细地写百草园内的某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② 写景物作者分别抓住了形态和色彩,如:石井栏──光滑,皂荚树──高大,菜畦──碧绿,桑椹──紫红等等;写动物,则分别抓住形态、声音、动态、如:黄蜂──肥胖、伏,叫天子──轻捷、窜,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等等;另外抓住动作写出四件趣事;翻砖找蜈蚣、按、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更增添了百草园内的趣

  味。

  ③ 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观察需要从事物的形、色、声、态等几个方面入手,把事物看仔细,然后才能把这些感受具体地写到文章里。概括起来就是:(板书)

  观察:看仔细 描写:写具体

  3.以“捕鸟”一段为例,进一步理解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提问:作者是怎样把捕鸟的过程写具体的?

  提示:① 先略写拍雪人、塑雪罗汉,以衬托更有趣的捕鸟;

  ② 然后点明时间,需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后;

  ③ 最后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把捕鸟的过程写出来。这些内容若不看仔细,是无法写具体的。(讨论中要求学生在书上圈下有关动词,然后朗读这段课文。)

  小结: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看、走、拉、罩住”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小结: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写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

  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那么实在,那么具体。

  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6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 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小结: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

  ② 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结: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

  美女蛇被制服了。

  ③ 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呢?

  小结:其一,故事的内容符合儿童好奇、爱惊险的心理,这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

  其二,听长妈 妈的故事后,“长草”是不去的,这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园中活动的范围,极想得到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在百草园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这也符合儿童的探险猎奇、战胜邪恶的心理。这就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纱,诱导着儿童去涉

  足、认识、了解它。

  其三,百草园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赤链蛇的传说,对儿时的作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

  以这个传说,增加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因素。

  5.指定学生朗读第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小结: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

  ②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小结: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还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

  儿童的乐园呢?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

  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

  第二课 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中对比方法的运用,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步骤]: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三味书屋”。

  1.由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提问: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小结: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味书屋的生活则是枯燥乏味的。

  文章先后写了两种生活:

  第一部分(1至9段)写的是“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

  第二部分(第10至24段)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中枯燥的读书生活。这就是本文的大体结构。

  2.指导学生将三味书屋与百草园进行比较。

  提问:“三味书屋”这部分写了哪三层意思?是怎样同“百草园”进行对比 的?

  提示:① 三味书屋由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里面的陈设只有一块匾、一幅画,是封闭的,十分单调、沉闷,远不及百草园内景色鲜艳,生物丰富,环境开阔、优美。

  ② 三味书屋里的先生对学生死板而冷漠,不愿学生提问,“我”问他“怪哉”这虫,他便“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他远不及长妈妈和闰土父亲亲切、耐心:长妈妈娓娓地讲“美女蛇”的故事;闰土父亲在“我”问他捕鸟得失的缘由时,他是“静静地笑道:

  ‘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③ 三味书屋内学习的内容是令儿童无法理解的古文,远不如长妈妈故事的神奇,也

  不如闰土父亲所教的捕鸟那样有得益。

  提问:从这三处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我”喜欢哪种学习生活?

  (板书)喜欢百草园,不喜欢三味书屋。

  3.理解三味书屋中使“我”感兴趣的事。

  提问:三味书屋里面有没有使“我”感兴趣的事?是先生指导的吗?

  提示:① 有两个使“我”感兴趣的地方:第一是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爬上那里的花坛可折腊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第二是当先生读书入神时,“我们”便可以做指甲戏、描绣像;

  ② 这些都是三味书屋中较有趣的事儿。当然不是先生教的,先生是绝对不允许的。

  4.理解课文通过对比来揭示文章含义的写法。

  提问:“我”(又是孩子的代表)喜欢的是百草园内的生活,三味书屋中的学习内容不能吸引人,大家情愿到后园去折花捉虫,情愿做指甲戏、描绣像,而作为封建教育代表的“先生”却不允许“我们”这样做,孩子喜欢的,先生阻止;先生提倡的,孩子毫无兴趣,这一矛盾说明了什么?

  提示:这一矛盾表明了封建教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对孩子们毫无吸引力,并且束缚了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5.学习“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① 指名学生找出从“百草园”到“三味 书屋”间的过渡段,并且朗读。

  ② 提示:a.课文题目中“从……到……”的格式表明文章主要是以地点的转换为记叙顺序的,其中“到”指出了两地间的过渡。由此看出,本文题目的格式和本文的结构是一致的。b.课文第九段(过渡段)不仅在文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内容上表明,在当时“我”的心目中,去“三味书屋”是出于对“我”的惩罚,文中一组“也许”,是对自己干错事的揣测。从中可看出“三味书屋”在孩子心目中的黑暗形象。

  6. 作 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小结:当鲁迅提出“怪哉虫”的问题时,老先生有些“怒色”了,答以“不知道”!当小孩子们到三味书屋后的小园中去玩而被老先生发现时,只不过是“瞪几眼”,大声道:“读书!”当学生惹他生气时,他有戒尺,但不常用;他可以让学 生罚跪,但他也不常用。当他自己读书读到得意处时,他就微笑起来,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这些都可以看出来寿镜吾老先生秉性慈祥,酷爱读书,鲁迅先生是尊敬他的。可是他不自觉地为旧制度效劳,是旧教育制度的忠实执行者。他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他没有像长妈妈那样能够抓住儿童的心,他也没有象闰土父亲那样耐心诚恳地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而是不看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拒绝学生的提问,泯灭他们的求知欲,这些都是错误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尽管如此,他在塾师中是比较好的,对学生还“和蔼”,不常用戒尺与罚规,也正因为他是比较慈祥的,他尚且如此严格遵守封建教育制度,更何况其他人了!所以鲁迅先生在“恭敬”他的同时,也给予了恰如其分的批叛与否定,以此来否定三味书屋的生活,否定旧的教

  育制度,寓意是十分深刻的。

  7.三味书屋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小结:三味书屋的教育是失败的,首先学生不喜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再有“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从自己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还有“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也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从同学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的教育。它培养出来的人,正是这种逐利趋势之徒,旧制度的维护者与社会基础。这样的批判是很深刻有力的。

  8.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什么特点?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什么关系?

  小结: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枯燥无味,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鲜明的

  对比。

  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提问:作者把情趣盎然的百草园和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对比着写,表达了什么样的中心意思?

  小结: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儿童的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索各种知识的广泛兴趣、揭露;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

  几点补充:

  1.插叙的运用

  作者在记叙百草园的景物时,插叙了一段有关美女蛇的传说,使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这段传说引起了作者的担忧、幻想,也使作者总结人生的经验、教训。这些心理完全符合儿童的特点,因此,使人感觉到百草园更是一个充满无限情趣的乐园。

  2.景物描写

  在作者幼小的心灵中, 百草园是一个有着无限乐趣的自由天地,因此作者对笔下的百草园进行了尽善尽美的描绘。虽然在成人眼中,百草园其实只是一个荒园,而在儿童的心目中却有无限趣味。 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互相关联的语句,介绍了百草园中十五种景物 ,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情趣盎然的美丽图画。

  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不惜重彩重墨,作者笔下的百草园是一个色彩明丽的世界。例如“碧绿”“紫红”“长吟”“低唱”“弹琴”等词语的运用,表达了从儿童的角度看,

  都是一 个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乐园,极符合儿童心理。

  3.关于本文的主题

  关于本文的主题,历来是专家们探讨的课题。有人认为作者是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摧残,有人认为本文只是作者对儿童生活的回忆,并无批判之意。我们认为:作者确实是在回忆儿时生活,包括三味书屋的生活片断。尽管它完全不同于百草园的生活情趣,但作者也描述了三味书屋的一些有趣的生活及对先生的怀念。从客观上也流露出一些对封建教育内容及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

【苏教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相关文章:

雅思写作如何从5到7?10-05

java从代码到运行的步骤解析11-28

英语口语表达:从回家到睡觉06-24

托福阅读美文解析:从贫穷到富有11-06

新年到小班教案09-21

新年到大班教案12-18

java从代码到运行的重难点讲解10-04

冬至到教案(精选6篇)12-15

从问题到方程数学试题及参考答案08-06

电子商务知识:从跨境电商到数字贸易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