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西双版纳密林奇观》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西双版纳密林奇观》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西双版纳密林奇观》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按照“总-分-总”的思路给课文分段,学会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与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感受西双版纳的奇异景观。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按“总-分-总”的思路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
语文课上,老师曾带着同学们游览了四川的九寨沟、广西的桂林山水,今天老师还想带着同学们去旅游,去之前请同学们先看一段影片,影片中景色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你知道这是哪里吗?请同学们说说看。(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景色)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同走进西双版纳,去看看那里的密林奇观。
二、探究新知(30分)
1、课前老师请同学们预习并搜集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现在请你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同学们交流一下。
2、初读课文
同学们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请同学们带着你想知道的问题自由的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3、教学第二部分(直入重点段)
(1)在众多的奇观中,你们最喜欢看哪一处奇观呢?请同学们快找一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写了独木成林这处奇观。
(2)快读一读这个自然段,找一找这一段有几句话,哪句是中心句?
(3)(出示独木成林的图片)这就是独木成林,这样奇异的景观怎样形成的呢?
(4)出示独木成林的景观。请同学们快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5)看看专家是怎样解释的。(看录像)
(6)看到这样奇异的景观你当时的心情如何?请你用这样的感情来读一读这一段。
(7)指导朗读,师生评价。
(8)小结:在你的朗读声中我和同学们共同感受到了西双版纳密林中的奇异景观,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学习这个自然段中我们都用了哪些学习方法?请同学们用这样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树上植物园这处奇观,学完后小组汇报你们的学习成果。(出示图片:树上植物园)
(9)密林中还有哪些奇异的景观呢?
(出示图片)同学们请看,这就是神奇的树和天然水壶,请同学们快找一找这两处奇观在哪个自然段。
(10)用同样的学习方法自学这两处奇观,学完后汇报你的`学习成果。
4、总结写作方法
通过学习你们发现2——5自然段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吗?(总—分—总)
5、教学第一部分
西双版纳的密林不止是美丽的,更是神奇令人向往的,你们知道它在哪儿,还有哪些资源吗?请同学们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你读了这个自然段后获得了哪些信息?
5、课后延伸
(1)听了同学们的汇报使我们感受到了西双版纳的密林是神奇的、美丽的,你们不想到那里去看一看吗?
(2)坐上旅游车随着我们的导游一起走进西双版纳的密林,共同领略那里奇异的景观吧。谁愿意当导游带着同学们走进西双版纳呀?带着同学们走进西双版纳,去欣赏那里的密林奇观好吗?
(3)导游领入。(边导游,边播放密林奇观)
(4)看到这么神奇的景观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呢?
三、总结(5分)
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同走进了西双版纳,看到了那里神奇的景观,而且我们还学到了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下课后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描写一处你喜欢的景物。
《西双版纳密林奇观》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识记8个生字,重点理解“悠然自得、五彩缤纷”等词语,积累7个词语。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走进西双版纳密林,会遇到什么情景。
3、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体会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8个生字,并书写5个生字。积累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体会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今天我们要去一个地方,请看(多媒体出示第一节)
(1)指名读,她把这两个生字都读正确了,谁做小老师带大家拼读一下,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
(2)小朋友,这是中国地图(多媒体出示)。西双版纳在我国的西南边境,那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里生活着傣族、哈尼族、汉族等14个民族,那里彩云飘荡,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优美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有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的美誉。
(3)老师根据图片,让学生理解“边陲”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完成填空
西双版纳不仅是(植物王国),还是(动物王国)。走进村子,你会看到(一幢幢别有情趣的建筑),还会看到(身穿各族民族服装的男女老少)。
2、交流填空
三、学习课文,练习朗读
过渡:为什么说西双版纳是植物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呢?
1、学习植物王国
(1)学习第2小节
想一想:西双版纳为什么被人们称为植物王国?
学生交流并出示句子
A、课文说望天树是耸立云霄,我们来看“望天树”(出示图片)你们知道“耸立云霄”的意思吗?
B、继续出示箭毒木,你别看这棵树没什么特别,可它却是全世界最毒的树,那它乳白色的汁液含有剧毒,一接触到人或动物的伤口就可以使中毒者马上窒息死亡。所以他叫“一见血封喉”。你们看,这是1700年前的古茶树,有会跳舞的草,有会吃蚊虫的花(看图),看了图片你觉得这些植物怎么样?
交流:奇特、多
C、谁能通过朗读把植物奇特和多的感受带给大家?
D、是啊,西双版纳的植物,除了课文中提到的还有很多,所以课文中用省略号。出示图片(光棍树、王莲、含羞草)这种没有一片叶子的树叫光棍树,这片能做小孩的叫王莲,这种一碰水就会合拢的草叫含羞草。
E、用这个句式说说这里的原始森林无边无际:有______的________,有_________的__________,有_______的___________。
过渡:课文就像我们介绍的这样,其中有两种奇特的植物。
(2)学习第3小节(出示第3小节)
①选择你感兴趣的读一读,用这个句式说说它奇特在哪里?
② _________时候,这里有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
A:扁担藤
a、这里还有3个生字,让我们一起拼读。
b、这水怎么样,喝一口感觉如何,把这样的感受带给我们。谁来读一读,男孩子读一读。
B:海芋图片
瞧!这就是宽大的海芋叶,躲在宽宽的海芋叶下,看雨中的西双版纳,一定感觉更美丽。女孩子们一起来读读,
③在西双版纳还有一种植物叫时钟花,人们能根据它的开花知道它的时间,你能学者这个句式介绍这种花吗?
_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这里有_________,_________。
西双版纳真是名副其实的植物王国呀!
(3)学习第4小节,
①想一想:西双版纳为什么被称为动物王国?
②轻声朗读,选择喜欢的动物读一读,坐在观光车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③西双版纳既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又有你丰富的动物资源,真是一个美丽而富饶的地方。
(4)在西双版纳最美的风景是什么?让我们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齐读)
(5)理解:情趣
(6)小结:西双版纳真是景美,人更美。
四、拓展训练
如果你走进西双版纳,会遇到什么情况?展开想象说一说。
五、总结全文
1、朗读课文。
2、巩固生字新词。
比较组词:
悠()甩()壶()纳()
愁()用()壳()内()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介绍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的美丽景色。因为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这个地方,为了激发学生对此地方的向往,对祖国国的热爱,我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多民族特色,并通过对“边陲”一词的去了解它的地理位置,虽然生字的学习,没有细化,但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接触文本,去随文识字。我知道低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读书没有定性。我利用配乐朗读,让他们能融于课文中,去感受西双版纳的美。在指导书写时,通过学生比较容易写错的“悠”,来进行范写,让学会明白“悠”的上半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设计教案时有几点不足: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的学习,读得少,应通过齐读或者师生配合读,让学生去感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的特色。在学习本文植物的内容时,还可以拓展学习课本上没有的奇特植物,激发兴趣,并能为拓展埋下伏笔。学习最后一节时,“情趣”没有让学生去理解。拓展学习,不够深入。
《西双版纳密林奇观》教案 篇3
知识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积累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感受美、品味美、表现美的能力。
2、体会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
情感目标:
1、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
3、引导学生热爱水资源,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云南西双版纳的资料(文字与图片)。
2、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家人或朋友介绍一两个迷人的西双版纳风景。
3、积累生字新词(从音、形、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乐曲————傣族民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导入
2、师深情导入:优美的旋律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似乎将我们带入了那苍茫的热带雨林(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观),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而云南又被称为彩云之南,想必同学们已经从歌曲中领略到了。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共同畅游一番。
3、过渡: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我想了解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检查生字积累情况(提问俩三位同学,后教师出示小黑板,点评疑难生字词,最后齐读一遍)
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一)整体感知————感受美
1、当你第一遍读完课文,西双版纳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吗?
2、请快速浏览课文,神游西双版纳,以“西双版纳美,美在……”来说说你对西双版纳的.认识。
3、过渡:我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西双版纳有这么多迷人的风景,我想不通同学们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喜好不同,心里的感受也会不同。课文向我们展示辣了这么多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小组交流,请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并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二)深入课文————品味美
1、挑选你喜欢的画面,试着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
2、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教师巡回指导,提醒抓住关键词,并在文中圈点批注)
3、分析品味中引导学生与作者同游同赏,并适时出示相关图片。
4、总结过渡:我们已领略西双版纳“高高望天树”、“悠悠野象的谷”的优美自然景观,也领略了“竹楼映蓝天”、“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的人文景观美,而实际上,西双版纳的美又何止这些呢?她的神奇、美丽、富饶,使她在世人的眼中,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你们对这颗明珠还有多少了解呢?请告诉我,好吗?
(三)拓展————表现美
1、展示收集到的资料
2、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我们已充分领略,现在由你来当导游,带上你的家人或朋友也来畅游一番西双版纳,你会推荐哪个景点?打算怎样介绍?试试看。
四、结束课文
美丽、神奇的西双版纳令人流连忘返,让我们再次走进乐曲,闭目神游,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西双版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五、作业
大家或多或少也到一些风景名胜走走看看过,回去翻翻旧相片,选择你喜欢的风景,写成导游词,下节课交流。
《西双版纳密林奇观》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1、学习葫芦丝吹奏乐曲《金孔雀轻轻跳》。
2、模仿学习孔雀舞。
3、了解西双版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教学目标:
1 用舒缓地气息吹奏乐曲,体会乐曲的柔美,能够悠扬地吹奏乐曲,表现孔雀轻盈地舞姿,表达对孔雀的喜爱。
2 会跳傣族舞蹈“孔雀舞”,动作优美。
教学重难点:
葫芦丝吹奏乐曲及“打指”吹奏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老师微笑面对全体学生:“快乐的音乐四十分开始了,欢迎同学们一起进入音乐殿堂!”
二、导入新课
提问: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山河秀丽,五十六个民族团结的`生活在一起,你知道都有什么民族吗?
今天就让我们乘上“音乐快车”一起走进云南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去游览一番,好吗!开动火车出发吧!”
出示,师生一起做“火车开了律动。”
火车到站了,欢迎同学们一起走进西双版纳!栗老师做你们的导游。
三、美丽的版纳
出示课题: “走进西双版纳”
出示配乐介绍美丽的版纳:“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南部,与老挝、缅甸相地邻,面积将近两万多平方公里,是我国重点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这里有腾萦蔓绕的原始森林,争奇斗艳的奇花异草,种类繁多的珍禽异兽,还有那精巧别致的傣族竹楼,色彩艳丽的傣族服饰,极具民族特色的傣族歌舞将我们带进了人间天堂……”
《西双版纳密林奇观》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通过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学习重点:
体会文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
学习难点:
从文中了解版纳独特的民族文化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媒体播放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
2、优美的音乐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那苍莽的热带雨林,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
二、第一板块,感受美
1、请你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你第一次读课文之后的.感受。
2、浏览课文,神游版纳,结合有代表性的图片,以“《》美在……”说说版纳的美
三、第二板块,品味美
1、挑选你自己喜欢的画面,高声朗读
2、自主思考:你喜欢的画面是如何表现美的。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去欣赏,边读课文,边作圈点批注
3、小组合作交流,点击媒体显示的每个画面,让学生在想像中与作者同游同赏
4、深入探究:人文景观的美
如果说自然景观的美是大自然对版纳的恩赐,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则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文中多处信息向我们展示了傣族质朴意深的民风民情。
(1)、学生阅读课文,试图从文中提供的傣族的居住、服饰、饮食、宗教信仰等方面信息中去考察
(2)、语文活动:走进西双版纳傣族园
要求
a、以“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西双版纳傣族园……”为开头
b、注意使用第一人称
四、第三板块,表现美
播放影片,结合影片写一写版纳的美
要求:写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
五、激发探究意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说说你对版纳有了哪些了解,你还有哪些问题感兴趣?
六、结束新课:当优美的音乐再起时,你最想对神秘而又神奇的西双版纳说的是……
七、布置作业:积累美言
(1)、说说你最喜欢的词语
(2)、记住你最想记住的句子
《西双版纳密林奇观》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学习运用小标题构造文章的方法。
2、理解课文对照的手法的运用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特色。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疑点:
1、学习用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断、用小标题来构造文章。
2、理解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
课型及教学思路:
(1)课型:诵读、合作研讨
(2)教学思路:听读、朗读、研读重点段落,感知课文
教具及课时安排:
1、教具学具:投影仪、收音机、图片
2、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看图片让学生猜出图中的地方。
二、课前热身
1、由学生来介绍作者的.情况,教师补充总结
2、检查预习(学生上台板演)
(1)给加点的词注音(投影):沧篾剁饰嵌棰涮
(2)解释一些关键的词语:心驰神往轻描淡写妩媚装饰镶嵌
三、合作探究
(1)学生听录音机读
(教师总结朗读的方法,对一些学生读不准的词句,教师采用领读的方法)
(4)四边互动
互动1:开头一段有何作用?哪些动词用得十分传神?(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2:第一片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热带雨林图?(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3:第二个片段是怎样描绘竹楼外形的?又是如何描绘傣族老人的?(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4:野象经过驯化,能为游客表演节目,反映了什么?(学生答,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上一节课讲的内容,提问叫学生回答
二、四边互动
互动1:作者是怎样描绘傣族人民打谷子和傣族女人在水中嬉戏这两幅风情画?(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2:“笑对生与死”这一片断里的几段话对人生有什么积极影响?有没有消极的方面?(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3:文章五个片断,用五个小标题来表达,具有哪些特点?与总标题有何关系?(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4:课文是怎样运用对照手法的?有何表达效果?(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5:举例说明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特点。
三、达标反馈
1、小标题有什么特点?
2、仔细阅读投影的句子,品味其中的含义。
四、学习小结
1、内容小结: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五、实践探索(找一篇反映山水风光的文章来阅读理解)
《西双版纳密林奇观》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体会作者用截取片段方法来构建文章妙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随柳宗元、苏轼、吴功正游览了小石潭、承天寺、阿里山。同学们不仅欣赏了美景,而且积累了很多写游记的方法。想必同学们很想把自己的收获与大家分享。(同学们谈收获)
同学们的游览兴趣正浓。那这节课我们就在民族文学作家李舵的带领下。欣赏美丽的西双版纳。(出示幻灯片,课题、作者)
二、学习目标(同学们共同读目标,了解本节课所学)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完成导学方案1、2。四号黑板板书,其他同学小组检查。同学纠错。
2、说出李舵将带领我们游览哪些景观。
(出示西双版纳景图,形象感知)
3、这些景观作者以什么形式展现。
(自由回答,同学补充。教师评价)
四、深入课文,欣赏美
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对每一景观的赏析,并写几句导游词向其他小组推荐。
1、每一小组挑选喜欢的画面,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试着谈谈喜欢的理由。
2、(教师巡回指导,提醒从内容、关键字词、语句、修辞、写法及感情等方面赏析。并在文中圈点批注)
3、小组展示、相同小组补充,评价。(评价从朗读、小组的合作、导游词的漂亮等方面,并选出最佳小组,最佳学生)
五、教师总结,补充
1、同学们畅游了西双版纳,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吗?这些词分别在什么地方体现,有何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2、作者向我们介绍的景观,哪些属于自然景观,哪些属于人文景观。
3、 本文与我们前面所学写法有何不同。用小标题构建文章的有何作用?
小标题的作用:句式整齐,结构匀称,提示内容,醒目得体。
4、 本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六、检测课堂收获反馈巩固。
《西双版纳密林奇观》教案 篇8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把目标定位在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显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在指导学生西双版纳的知识目标的同时,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尝试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辨证思想和健全人格,实现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
教法分析
教师以"导"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环境。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景观图,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逐步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正确可持续发展观的渗透教育。
学法分析
新教材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结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体现此教学思想,本课主要设计以下的学习方式:
1、学生通过读书,读图,尝试独立地从课文和网络中获取地理信息。课堂上启发学生与教师互动,思考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想法,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完成课题。
3、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讲解,动手指导学生从网络,报刊中获取知识,并倡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加深体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运用景观图片等资料,说出西双版纳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并结合案例资料分析说明傣族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通过阅读有关地图和统计资料,分析归纳西双版纳旅游业崛起的原因,以及旅游业对西双版纳经济的带动作用。
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和交流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点:
丰富的旅游资源。
教学难点:
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
教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制作的.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西双版纳的景观图片和傣族民族音乐。
[引言]这些优美的画面和旋律把我们带入美丽而神秘的西双版纳,今天我们常州地方旅行社,设想为我们常州市民开辟西双版纳新的旅游路线,那么,他们需要更深入的了解版纳,该如何进行呢我们就跟随他们一起来到版纳看看他们是怎样开展工作的。
讲授新课:
首先,他们请西双版纳旅游局为他们介绍版纳的旅游资源。请准备的小组进行汇报。
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并根据学生的讲解引导学生讨论,思考西双版纳旅游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然后,需要西双版纳地方旅行社的合作,请他们为此设计旅行线路和安排。同样,邀请他们进行展示。
两组学生代表各自展示小组设计成果。请考察团评价。教师也参与评价。
接着,西双版纳政府为了欢迎考察团,他们为此对本地旅游业发展情况作介绍并展示近几年版纳经济的发展。
同样请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和交流。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
最后,请考察团发表自己的看法,述说自己在考察时发现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对刚才学生的活动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展出路。
问题:西双版纳旅游业出现下滑的趋势,请我们现在的各方人士为此献计献策。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学生的高招,提出西双版纳的旅游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即绿色旅游,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总结升华:
在学完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后,思考:
⑴请学生对今天的学习内容有疑问的提出,然后进行解决。
⑵请学生谈谈西双版纳吸引自己的地方
⑶从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发展中,你有什么新的认识,对我们常州旅游业的发展有何启示。
教学反思
纵观上面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它与我们大多数教师目前采用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有显著不同。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过程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
本节课堂教学设计围绕西双版纳的旅游业的发展。一开始,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本区有哪些旅游资源,如何开发,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和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等等,而是首先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背景基础上列举出他们知道的西双版纳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研究西双版纳的旅游业,由此获得更多真实的,感性的材料,丰富关于西双版纳的认识。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依据展示信息深入讨论旅游经济对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并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展开创造性思维活动――为常州旅游发展出谋划策。
2、教学组织形式不只是大班集体讲授,还有全班集体研讨,小组合作探究,个人独立研究等组织形式
在本课教学中,有大班集体讲授,如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分析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在归纳旅游业发展对常州的借鉴并交流观点时为个人探究与全班集体研讨相结合;在收集,分析地理资料研究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和存在的问题时为小组合作探究;最后学以致用解决地理问题时为个人独立研究。多种组织形式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获得了地理知识,发展了地理技能,锻炼了地理思维能力。
3、教学材料不只是局限于教材,而是有一定的开放性
本课所使用的教学材料除人教版教材提供的材料外,还有教师共同课前收集的真实材料,以及学生自己在探究过程中从网上搜集的资料,因此,教学材料显现出相当的开放性。这些生动鲜活,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分析讨论材料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及经验,把握地理问题的关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4、教学活动不只是局限于课堂,而是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
在本课最后,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些便于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拓展活动,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探究学习延伸到了课外。这些拓展活动紧紧围绕本课主题――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影响而设计。这些活动采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制作地理海报,地理公告板,地理展览,地理宣传小册子。发表地理小演讲,参与家乡旅游业的建设等等,不同的形式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拓宽了渠道,提供了机会。
《西双版纳密林奇观》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写了西双版纳原始森林中独木成林、树上植物园、神奇的树木、天然水壶等奇特景观,抒发了作者对西双版纳密林神奇景观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按照“总-分-总”的思路给课文分段,学会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与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西双版纳的奇异景观
2、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按“总-分-总”的思路进行描写的方法。
设计理念: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用具:
课件、录像片、图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语文课上,老师曾带着同学们游览了四川的九寨沟、广西的桂林山水,今天老师还想带着同学们去旅游,去之前请同学们先看一段影片,影片中景色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你知道这是哪里吗?请同学们说说看。(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景色)
(点评:播放风光片,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虽然没去过西双版纳,可是看了这段风光片如同到了那里一样,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理解文章、体会感情奠定基础。)
师:对,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同走进西双版纳,去看看那里的密林奇观。
二、探究新知
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预习并搜集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现在请你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同学们交流一下。
(点评:学生通过网络和书籍搜集的资料有可靠性和科学性,也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搜集资料的过程对西双版纳有进一步的了解。)
师:同学们的本领可真大。
师:听了你的介绍我和同学们更想去西双版纳了,现在我们一同向西双版纳出发吧!(板书:15西双版纳密林奇观)
1、初读课文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师:请同学们带着你想知道的问题自由的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教学第二部分(直入重点段)
师:在众多的奇观中,你们最喜欢看哪一处奇观呢?
师:好,请同学们快找一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写了独木成林这处奇观。
师:请同学们快读一读这个自然段,找一找这一段有几句话,哪句是中心句?
师:(出示独木成林的图片)同学们请看,这就是独木成林,这样奇异的景观怎样形成的呢?
师:同学们请看,这就是独木成林的景观。(出示大屏幕)请同学们快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点评:对于独木成林这处奇观学生们是从来没见过的,通过课件展示了这种奇观,帮助学生了解奇观形成的原因。)
师:你说的很有道理,让我们看看专家是怎样解释的。(看录像)
(点评:录像是昆明植物学博士对独木成林这种奇异现象的解释,这样学生对这种奇观形成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自己在书中寻找到的答案也是一样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后,自己寻找答案的能力。)
师:恭喜同学们,你们的答案和专家的一样,看来你们都是小植物学家了。
师:看到这样奇异的景观你当时的心情如何?
师:好,请你用这样的感情来读一读这一段。
师:这位同学读的怎么样,谁能给他评价一下。
师:好,你试着用这样的感情读一读。
师:在你的朗读声中我和同学们共同感受到了西双版纳密林中的奇异景观,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学习这个自然段中我们都用了哪些学习方法。
师:请同学们用这样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树上植物园这处奇观,学完后小组汇报你们的学习成果。(出示图片:树上植物园)
(点评: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对于结构相同的段落可以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或者自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师:她读得怎么样,谁来给评价一下。
师: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师:那好,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师:你确实把“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这一处读得很重,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试一试,同学们给我这个机会吗?
师:(范读空中植物园这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评价。
(点评:教师的范读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榜样,而请学生评价是体现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的不足在学生的帮助下也会有更快的进步。)
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更喜欢西双版纳了,密林中还有哪些奇异的景观呢?
师:(出示图片)同学们请看,这就是神奇的树和天然水壶,请同学们快找一找这两处奇观在哪个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用同样的学习方法自学这两处奇观,学完后汇报你的学习成果。
3、总结写作方法
师:通过学习你们发现2——5自然段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吗?
师:对,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写作当中去。
(点评:及时的总结写作方法为学生的习作奠定基础,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方法,让自己的文章更有活力。)
4、教学第一部分
师:西双版纳的密林不止是美丽的,更是神奇令人向往的,你们知道它在哪儿,还有哪些资源吗?请同学们读第一自然段。
师:说一说你读了这个自然段后获得了哪些信息?
5、课后延伸
师:听了同学们的汇报使我们感受到了西双版纳的密林是神奇的、美丽的,你们不想到那里去看一看吗?
师:请同学们坐上旅游车随着我们的导游一起走进西双版纳的密林,共同领略那里奇异的景观吧。
师:谁愿意当导游带着同学们走进西双版纳呀?带着同学们走进西双版纳,去欣赏那里的密林奇观好吗?
导游领入。(边导游,边播放密林奇观)
师:亲爱的小游客们,看到这么神奇的景观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呢?
林奇观时对学生进行追问,可以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总结
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同走进了西双版纳,看到了那里神奇的景观,而且我们还学到了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下课后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描写一处你喜欢的景物。
《西双版纳密林奇观》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知道该地自然景观是热带雨林景观,能运用图表分析出该地区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能说出该地有哪些丰富的旅游资源,能够分析出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可持续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说明该区位置;利用图片认识其自然景观;利用气温降水统计图,分析气候特点;结合位置图,分析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利用地图了解该地现在的旅游线路 ;看统计图表,了解旅游业在当地国民经济收入中的重要作用;利用角色扮演,分析从不同角度怎样看待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结合实际资料,讨论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如何可持续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护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教学与学习方法:
1、读图、分析图、图片介绍、讨论、交流
2、小组合作
问题预设:
1、到西双版纳去,怎样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
2、西双版纳各景点有哪些特色旅游资源?
3、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4、该区与东南亚相邻,是否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相似。
教学流程:
(一)阅读教材57-64页内容。
(二)分组合作:(5分钟)
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1、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评价其位置有哪些优势?
2、该地的自然景观是什么?典型的动物和植物有哪些?世界上还有地区和该地相似?
3、请根据图7.13气温、降水统计图,确定其气候类型。并结合位置因素分析其气候成因。
4、西双版纳有哪些丰富的旅游资源?归类分析。
5、举例说明傣族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展示提升:(10分钟)
一组:利用地图,指图分析其地理位置。(在什么省,纬度位置等)
二组:展示图片,说明该地是热带雨林景观,举例:典型的动植物,与东南亚相似。
三组: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各月变化,确定其热带季风气候,在板图上示范画出夏季风的来向,分析气候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四组:举例归纳该地丰富的'旅游资源,结合图7.14学会分析文化习俗与环境的关系 。
(四)穿插巩固:(3分钟)通过小组的相互交流,进行思维拓展。
例题:假如你是一位西双版纳导游员,你怎样向人们宣传西双版纳的旅游优势?
请你拟写一份宣传提纲。
(五)展示提升:(8分钟)
一组:指导分析统计图曲线上升趋势,说明旅游业已成为支柱产业。
二组:创设情境,导游员向游客介绍旅游景点及行走路线。
三组:角色扮演,不同身份的人如何看待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
四组:近年旅游业下滑,举例分析其原因。
五祖:角色扮演,不同行业人给旅游局出主意,献高招。
(六)总结收获:(5分钟)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谈谈收获。
【《西双版纳密林奇观》教案】相关文章:
最新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解说词03-25
识字教案大班教案10-21
高中教案:《绪论》教案11-30
细菌的教案 细菌的教案中班03-29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教学03-13
小班体育教案爬的教案12-20
母鸡教案课文《母鸡》教案02-10
《雷雨》优秀教案雷雨教案设计优秀教案05-22
秋天教案:多彩的秋天_季节教案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