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位于上海H版高级中学课本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第十七课,属于自读课文。从整个单元来看,四篇文章都是古人描写山水的文言文,前三篇分别是《诸子喻山水》、《秋水》(节选)、《前赤壁赋》,可见这是一个文言单元,那么文言词语知识的学习和整理就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主要有实词、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性活用、固定结构等项;此外,学习这些名篇的构思方法,理解其中阐发的道理,识记名言名句,背诵名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则是难点。《游褒禅山记》这篇自读课文正可以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学,将前面学的知识用于实践。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第三段。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2、“其”“之”“以”等词的用法。
3、背诵第三段。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解题导入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答。
这篇游记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
二、研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A.“卒”:死。“卒葬之”。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
C.“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
D.“极”: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
词类活用:
A.“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B.“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C.“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判断句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
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些词语的掌握揉进翻译疏通课文时。
2、然后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
三、研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2、探讨:第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一段中的对比: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3、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后悔”为什么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四、研读第三段
1、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注意下列字句: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之”,助词,无义,有舒缓语气作用。“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语时可省略。
②“险”,这里用的是本义,即“高山”,因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说的是前洞地势。
③“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⑤“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特殊形式的判断句,读时“此”后应作一顿。
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2、问题探讨:
①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②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③“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五、研读第四段
1、指名朗读、口译第4段。
这一段有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相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2、问题探讨:写这些仆碑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治学必须“深思慎取”)
思路: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六、研读第五段
自读,归纳写了什么?
七、小结
1、考证山名
2、游前洞后洞
3、感慨“尽吾志”
4、学者要深思而慎取
5、同游的人,时间,署名。
八、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问题探究,理解主题与写法;积累文言常识。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文朗读
二、探究问题1:王安石游褒禅山有什么收获?这些收获是依据什么得来的?
学生自读课文,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讨论。
三、归纳总结:
一边归纳,一边讲解词句。注意学生可能遗漏“深思而慎取”这个要点,可以还有什么收获来启发全面归纳。
缘由(叙述) 收获(议论)
有怠而欲出者,遂与之俱出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余之力尚足以入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不出,火且尽;火尚足以明也 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
盖音谬也;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强调: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四、探究问题2:王安石由游褒禅山而得到的这些收获,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发言。
强调:治学好比游山,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五、归纳文言常识
(多数贯穿在疏通文意中讲解,重点归纳“其”、“以”及“之”的补语标志用法,固定结构、判断句、所以、于是、至于等)
六、作业:练习背诵第三段。
【游褒禅山记教案】相关文章: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精选6篇)11-13
游褒禅山记语文教学教案(通用11篇)05-08
初中语文《游褒禅山记》第一课时教案04-03
小石城山记教案04-03
在山的那边教案优秀11-22
在山的那边的初中教案04-03
《山市》教案范文03-03
《在山的那边》语文教案04-03
语文教案《山的那边》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