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2015
一、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要求:把押韵的字读得强一点)
老师板书:拙 zhuō 荫yìn
2.学生再读(要求:读准)
二、粗识田园白描
1.学生齐读“方宅十余亩……虚室有余闲”
2.讨论:这样的田园生活你喜欢吗?为什么?
老师: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张”是拉开弓,现代生活是“张”,古代生活是“弛”,陶渊明显然对这种生活很喜欢。久居都市的人,可能出于尝鲜,偶尔在此小憩,但大多不会长住于此。久居乡村的人,或因缺乏审美情趣,或因陷于审美疲劳,也可能厌倦这种生活。
陶渊明为何把这田园描写得如此细腻生动?只能到他的内心世界中去寻找——
三、赏析归园之志
1.学生齐读“少无适俗韵……守拙归园田”
2.课文解读
(1)“少无适俗韵”的“流俗”是什么?
——做官求禄
(2)“性本爱丘山”的“本性”是什么?
——热爱自然
(3)“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既然是“少无适俗韵”,又为何“落网”?
——贵族后裔,理当继承先贤
儒家学子,义当修齐治平
一家之主,情当求禄养家
补充资料:“一去十三年”: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闲居;五六年后又做幕僚,为时不长。41岁(405)辞去彭泽令,直至63岁去世,再未做官。
在经历了“出仕”与“退隐”的反复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最终发出决绝的呼唤:“归去来兮!”
(4)“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何谓“羁鸟”、“池鱼”?何谓“旧林”、“故渊”?
——“羁鸟”、“池鱼”:“官场”中的诗人。“旧林”、“故渊”:诗人久违的园田。
(5)“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守拙”并非诗人自谦语,“愚拙”,实乃流俗之讥。面对流俗讥讽,仍然“坚守”不变,便有一种“让别人说去吧,走自己的路”的战斗意味。
正因为诗人是逃脱官场投奔园田而来,所以他笔下的“园田”便充满了真挚热烈的情感。
四、细品田园情趣
在陶渊明看来: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茅檐草舍远胜× × × × )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树环花绕远胜× × × ×)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朴素村落远胜× × ×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鸡鸣狗吠远胜× × × × )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清净悠闲远胜× × × × )
学生交流,老师点评
参考: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茅檐草舍远胜官府高堂)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树环花绕远胜前呼后拥)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朴素村落远胜繁华闹市)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鸡鸣狗吠远胜车喧马嚣)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清净悠闲远胜摧眉折腰)
小结:平淡“田园”因充满真挚“情感”,便有了盎然“诗意”。
五、深味卒章喟叹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1.“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指什么?“返自然”又指什么?
——回归“田园与本性”(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
2.学生再读全文。
六、选题“一言心得”
1.陶渊明与我何干?
2.陶渊明与我同行。
要求:精诚、精炼、精彩
(学生写作,老师点评。)
七、老师小结
身处乱世
积极抗争,固为上策;随波逐流,才是下策;洁身自好,不失良策。
陶诗“人性之光”
拒绝沉迷物欲,坚守精神;拒绝摧眉折腰,坚守节操;拒绝随波逐流,坚守本性。
我们身处“追星”泛滥的时代:有人追“名星”,有人追 “官星”,有人追“财星”……明星滚滚,钢丝碌碌,又有几人能坚守自我的“本星”?!
孟子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胡适复曰:“时髦不能赶。” 可以相信,倘若陶潜遇此“追星”大潮,依然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请智者与陶渊明同行!
人类的本质,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德国)
附:《绿色诗歌鉴赏漫谈》(赵谦翔)
一、语文与人文
语文之本在语言,含英咀华莫等闲。陶情悟理人文事,务必沿波去讨源。
《文心雕龙》: “披文以入情,犹沿波以讨源,虽幽必显。”
二、浮光掠影的赏析
语言赏析停留在表面:这里用了什么词,什么修辞手法。根本不做细细品味。品味,三口加一口,我们则是一口吞下,囫囵吞枣,猪八戒吃人参果,食而不知其味。欣赏,愉快地赏鉴。赏析,赏鉴与分析;析者,以斧头劈开木头之谓也。
比如《声声慢》中的叠词,只是一提而过。
鉴赏《沁园春·雪》时,展示的雪景林林种种,有的还与北国风光并不吻合,反而误导了对诗意的理解。学生朗读课文时,仍在连续不断地变换图片,干扰学生的想象力。直到全词鉴赏结束,“风流”、“风骚”两个关键词还未讲清。这不但是画蛇添足,而且是作茧自
缚!
图画,乃诉诸视觉的艺术;文章,乃诉诸思维的艺术。以画“助”文尚可,以画“代”文大谬。如今流行影视动漫,讲究的是视觉盛筵,听觉震撼,感官刺激。语文教师再不坚守以语言文字熏陶心灵的阵地,那就无异于自毁家门了。
影视图片当然可用,比如介绍作者或背景、看图说话或作文,此种以图助文的方式还是值得提倡的。
三、莫以画代文
语文当求文中画,悲哉流行画代文。喧宾夺主语何在?照本宣科文丧魂!
要教活,不要教死!
①莫做教学“套中人”。一旦形成了“套子”,教学便走进了死胡同。在把学生教死的同时,把教师自己也教死了。朝朝暮暮,辛辛苦苦,却做着虽生犹死的工作。悲哉!
②莫让“理性”独霸课堂。理性分析是必要的,但不是首要的,更不是唯一的;感性熏陶的作用尤需强化。感性熏陶的途径有二:一是语感训练,二是情感化育。
(一)语感训练
诗歌要教出趣味:音趣(音乐美)、情趣(情感美)、理趣(哲理美)、文趣(手法美)、生趣(生活美)
(1)从清华、北大自主招生试题看素质教育导向。
清华大学文综试卷:将杜甫的《旅夜书怀》译成外语,还要解释背景。
北京大学语文试题:上联“博雅塔下人博雅”,要求对出下联。
(2)作文试题:驳斥“腐`有益论”,须恰当运用5个古诗词句。
“考匠”的失误:有训练,无教养。 “考生”的后患:有文凭,无文化。莫“急功近利”、“功利至上”,要“功利”与“诗意”并重,“应试”与“素养”双赢。
(二)情感化育
关键在于让学生自悟:自己动脑,做个有个性的思想者。自悟关键在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想法,也比教师强加的正确的想法有益处。
这就要求给学生时间。有的教师动辄给学生三五分钟时间思考,可没等到时间自己就忍不住说出答案。或者学生边思考,教师边在那里絮絮叨叨地补充说明。使合作学习成为一种展示新理念的“摆设”。
“一言心得” 精诚,精炼,精彩。
涵养须自悟:冶性陶情养人生,最赖语文建丰功。空洞说教不济事,贵在学生自悟中。
09年天津高考诗歌鉴赏题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4)诗意迁移练习:准确理解“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的寓意;写一段话,恰当引
用这两句诗。
例一:现在有许多人都没有自信,很多事没有尝试就先摇头摆手说:“我不行。”连自己都说自己不行,那也就真的一事无成了。我想,他们所缺少的,就是“但令无剪伐,会见拂
云长”的自信。相信自己,是一小步,也是迈向成功的一大步。
例二:我们现在就好比刚刚发芽的竹子,“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如果不被别人拘束,每个人都可以摩天拂云的。
例三:《三字经》中的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意思是说,人一开始本性都是好的。所以所有犯罪的人都是受到了后天的消极影响。因此只要后天不被消极因素干扰,人人都可以成才,正如杜甫所说“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后天教育是不可忽视的。
例四:每个孩子都是个奇形怪状的多边形,脑子里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而所谓应试教育正像一把锉刀,锉掉了那些边边角角,让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圆。每个孩子都有他各自的优势,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就是基于这个事实。因此,我相信“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例五:很多家长给孩子们报了很多的补习班,虽然家长们是为了孩子好,但殊不知这些补习班在无形中磨掉了孩子的个性,使所有的孩子都像是从同一个模子里塑造出来的。在这里我想对家长们说:难道你们没有听过“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这句诗么?给孩子一点自由,孩子会给您一个奇迹!
例六:当今世界,大国如林。一些国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往往被大国制裁与压迫。“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只要各个国家沿着自己民族的特色道路发展,排除大国的干涉阻挠,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也一定会屹立在大国之林。
例七:大舰利炮响,大英欲使强。志士奋死战,道光心惶惶。未及出师死,条约把权丧。大清至此衰,封建到时亡。沿海皆沦陷,国门大开敞。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忠贞为国死,何故先欲降?官兵共存亡,誓死守海疆。
四、《归园田居》设计理念
淡化结构分析,强化诗意体验;破除旧格俗套,糅合知人论诗;捕捉人性之光,诗化现实生活。
五、诗歌教学规律
欣赏,模仿,创作。激发兴趣,坚持练习,养成习惯。
六、诗歌鉴赏的目标
使不懂诗的人变得喜欢诗,使喜欢诗的人学会品味诗,使会品诗的人乐于创作诗,使创作诗的人永远享受诗。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归园田居陶渊明教案(精选12篇)09-26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通用10篇)11-25
语文教案《明湖居听书》04-03
《雷雨》优秀教案雷雨教案设计优秀教案05-22
《师说》优秀教案05-10
散步优秀教案03-08
【优秀】中班教案05-09
英语优秀教案07-15
数学优秀教案02-15